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廣西導遊詞 >

秀麗廣西導遊詞(精選3篇)

秀麗廣西導遊詞(精選3篇)

秀麗廣西導遊詞 篇1

月牙山 位於七星公園內, 是七星山的斗柄峯之一, 因山腰有巖如新月, 故名。明代孟詳月牙巖詩宏: “天設巖須古, 月牙名白今。樹低千岸轉, 洞敝萬峯侵”, 月牙山景緻優美, 山西沿小東江有石級可登, 沿路有伴月亭、月牙巖、小廣寒閣、襟江閣等景觀, 且均面臨江面, 視野開闊, 桂林市景悉陳眼前, 遊人莫不心曠神怡。石級下到山西南麓, 有龍隱洞、龍隱巖、桂海碑林等桂林名勝。

秀麗廣西導遊詞(精選3篇)

月牙樓 在月牙山的玉衡峯北麓。3層, 下為餐館、小賣部, 中為素食館, 上為宴會廳、觀景樓。主樓長31米, 深13米, 總面積近1200平方米。樓後有架空的走廊與後山涼亭相通。整個建築由樓、亭、廊組成, 高低錯落, 起伏有致, 與自然環境緊密結合。這裏的素食有100多年的歷史, 獨具一格。登樓品嚐地方風味的同時, 還可以觀覽普陀山、博望亭、普陀精舍、花橋、展覽館以及遠山近景。郭沫若1963年題詩讚美: “月牙樓是畫廊樓, 八面奇峯豁遠眸。毋怪樓中無一畫, 畫圖難及白然優。”

伴月亭 在月牙山山道上, 靠近月牙巖, 名取隨伴月牙巖之意。始建於清代, 1958、1978年兩次重建。為4柱、單檐、攢尖頂方亭, 長、寬各2.9米, 面積8.4平方米, 有半月形觀景台挑出小東江之上, 是俯瞰江水, 遙看“花橋虹影”的最佳點。

月牙巖 在月牙山西北山腰, 高2~3米, 寬1.5~3米, 深10.5米, 面積25平方米。在花撟遙望, 巖如新月。巖內, 清建有月牙山寺, 兩層, 上為觀音殿, 下為大雄寶殿, 毀於抗戰烽火。1963年在舊址新建“小廣寒”樓閣, 另建襟江閣, 以飛虹橋相連。在這裏觀景, 正如清人張寶描繪的: “螺峯遠近堆千點, 雉堞迴環鎖萬家。玉筍瑤簪山似畫, 丹楓紫桕葉如花。”

小廣邃 在月牙山月牙巖。1964年在月牙山寺舊址, 依傍巖穴形勢築成3開間2層仿古樓閣, 硬脊、坡頂、翹角, 上有飛虹橋與襟江閣相連, 建築面積230平方米, 設旅遊商品點, 是觀景、購物的理想場所。

襟江閣 在月牙山月牙巖旁, 原建於清, 名文昌閣, 抗戰期間破毀。後建成眺遠樓, 1958年更名襟江閣; 1959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高14米, 長寬各7.8米, 總面積120餘平方米。

1964年由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理論與歷史研究室設計, 與小廣寒統一構築, 二者均為2層, 而襟江閣標高較高。小廣寒橫向構圖, 6角聳立, 形成一隱一顯, 一低一高, 一後一前, 一橫一豎的強烈對比。襟江閣坐落在月牙山通往龍隱洞的風景道上, 北有花橋, 西北有老人、疊彩諸山, 下臨小東江, 是遊人必經之道, 又是觀賞花橋一帶美景薈萃的勝地。

驂鸞亭 在龍隱巖東側的石台上, 名取韓愈“飛鸞不暇驂”詩意。《廣西通志》載, 為宋范成大建, 後廢。明覆建, 更名怡雲亭。明包裕《重修怡雲亭記》詳記其始未, 摩崖依稀可辨。驂鸞亭前臨小東江, 後陀山西北麓, 壽佛洞南側, 與飛來石相鄰。高7.5米, 呈不等邊多角形。蒼翠如玉屏, 清佟鈞刻“翠屏寒雨”於石上。

攬月亭 在月牙山瑤光峯頂, 原名噓雲亭。襟江閣旁有登山道可達。本世紀70年代新建, 為4柱混凝土結構仿古亭, 高6.5米, 長5.4米, 寬5.8米, 面積31.3平方米。宋光詡題額, 周遊書聯。灕江自北而南緩緩流過, 東岸民族風情園的侗族鼓樓高高聳立, 西岸虞山、疊彩、伏波、獨秀、老人諸峯歷歷在目, 是眺望桂林勝又一佳處。

丹桂巖 在市區月牙山襟江閣西50米處。亦稱凌空洞。洞江向西, 深6米, 寬5米。在厚約2米的文化堆積中, 含黃褐膠結土和螺殼堆積層, 學中雖發現磨製骨針和鹿、豬、羊動物骨骼以及大量瓣鰓類水生動物骨骼。是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洞的遺址。由於人為破壞, 大部分文化堆積已無存, 僅洞穴後壁尚有少量殘跡。

翠屏石 桂林名石之一, 在普名泉。洞內乳石垂懸, 幽暗逼仄, 遊人多駐足探奇, 留有摩崖石刻百餘件。宋熙寧間(1068-1077)在龍隱巖建有釋迦寺, 為桂州四大名寺之一。1963年建藏碑閣。1988年建碑廊, 廊閣相連, 稱桂海碑林。其後, 又於巖側築陳列館, 3層, 高閣、曲廊、飛檐, 總面積達100平方米, 寬敝明亮, 是藏展與觀景俱宜的好設施。

龍隱洞 在月牙山西北麓, 高8~12米, 寬8~20米, 長64米, 面積645平方米。有一條碩大、蜿蜒、矯勁石槽通貫洞頂, 傳為老龍隱此留下痕跡。小東江流注洞中, “金鱗倒影水浮空”, 似為遊人再現當年破壁而飛的景趣。1963年建觀景台於洞西北, 是觀“神龍”的佳境。古往今來, 遊人不絕。洞中唐宋石刻近百, 後人有“壁無完石”之歎。

龍隱巖 在月牙山西麓, 與龍隱洞相鄰。巖高3~5米, 寬20米, 深10米, 面積200平方米。洞口西向, 呈穹隆狀, 像個口袋, 俗稱布袋巖。傳老龍曾隱巖內, 後從龍隱洞“破壁而飛”, 故有龍隱之名。此巖開發較早, 宋人譚 評介説, “天下洞穴, 類多幽陰, 或遠水, 清韻不足; 龍隱巖高而明, 虛而有容, 大概似碧落洞, 而登覽之富則過之”。巖的南隅, 高處有一懸巖, 名懸洞; 巖的北面有一洞, 像海螺, 名海螺洞, 洞前有平台, 叫禪台, 洞中有滴玉泉, 傳為烹茗依月牙山麓, “ 飛翼鼓, 周匝有欄, 陟降有路”, 成為一代名勝之地。古亭不復存。現在原址新建, 混凝土結構, 高6.5米, 長寬各3.5米, 面積12.25平方米, 復“驂鸞”之名。

輔星山 在普陀山南、月牙山東面, 海拔221米, 相對高度約71米, 面積2.75公頃。《廣西通志》載: “七星山者, 七峯位置如北斗, 又一小峯在旁, 日輔星。”山有小道可翻越, 通月牙山, 給七星公園平添一趣。

劍柄石 在月牙山玉衡峯北, 像一把寶劍插入山中露出的劍柄。石高14.4米, 孤立聳峙, 上刻“列翠之屏”4個篆字, 是桂林五大名石之一。

駱駝山 在七星公園內, 為桂林市名山之一, 原名酒壺山。因其狀態酷似駱駝, 遂名之。每當晨昏, 霞光映耀山石, 色澤斑斕, 頗為壯觀。明清以來, 山下遍植桃樹, 若逢春至, 桃花爛漫, 江霞紫務, 分外妖嬈。因此, “壺山赤霞”為清代桂林新八景之一。現山周圍闢有動物園、盆景藝苑、花圃茶室等亭台樓閣。桃花依舊, 桂樹成林, 花果滿園, “壺山赤霞”更加絢麗多姿。

盆景園 在七星公園東南、駱駝山南側, 1985年建成, 面積4355多平方米, 分水石、樁景、乳石3個景區、水石景區, 從入口到山水廊, 設置各種吸水石、水邊石製成的盆景, 從山水廊到水榭, 陳列各種樹樁盆景和室外樹樁, 佔地2465平方米; 乳石景區, 從水榭到出口, 陳設各種鐘乳石盆景, 佔地830平方米, 這是全苑的精華, 它完全不同於夢幻般的洞府。而是暴露在明媚的陽光下, 還其玉潔冰清的本來面目, 有的燦若朝霞, 有的翠如黛玉, 有的簡直是噴薄着的飛泉。全部近20__盆的各類盆景俱屬珍品, 各具神韻, 意趣天成, 並採取了窗洞、景窗、景門、挑板、地景、博古架等多種陳列式樣。景區內建設, 佈置殊異, 或池魚、疊石、雁牆、籬笆, 或平橋、曲廊、水榭、亭台, 或樹叢、竹林、草坪、藤架, 以建築小品、庭院、植物連接或分隔成若干空間, 曲折清幽, 如入仙境, 令人心蕩神移, 目不暇接。

靈劍溪 又名靈劍江、靈劍河, 在城東, 源於堯山西南大河鄉上陽家之北、堯山公路之南一池塘, 池中有泉, 終年不涸。由池向北, 至堯山西麓茅坪庵附近, 有一溝壑, 豐水季節, 也有水注入靈劍溪。七星山古名彈丸山, 靈劍溪繞其下, 有彈丸溪之名。靈劍發自堯山, 經省春巖, 留春巖、彈子巖、同志橋、張曙墓、七星山, 會小東江, 繞月牙、龍隱, 至穿山人灕江, 全長約9公里。它流經眾多著名勝跡, 其本身也最為遊人所鍾愛。

靈劍石 桂林名石, 在靈劍溪畔, 彈子巖前。高出水面15米, 寬12米, 長9米, 面積約110平方米, 呈筆架形, 主峯突如劍戟, 上刻“靈劍石”3個大字。

龍隱橋 位於龍隱巖西南170米龍隱路, 是小東江上的一座大跨度單拱石橋。1940年, 這裏建有跨度單拱石橋。1940年, 這裏建有跨度24米、寬2米的木便橋, 用以疏散城區人口, 早廢。現橋長62.2米, 寬10.7(7+2×1.85)米, 跨徑40米, 荷載汽-13級。此間地形複雜, 崬 岸橋台基於一塊大孤石上, 高10米, 西岸橋台築在基巖上, 高1米, 有一2米徑溶洞, 植樁支承。1964年興建, 1966年始竣工。前此, 馬坪街一帶通往三裏店需經花橋, 又不能行車, 十分不便。龍隱橋的建成, 不僅緩解了花橋的重負, 便利了交通, 且為小東江新添一景。

秀麗廣西導遊詞 篇2

天下西山二十八,大多都是鍾靈秀景,可李宗仁先生卻只説:“當郡西山,夙擅名勝”。五嶽歸客郭鳳崗將軍欣然題刻為“別有天地”。孫中山的祕書、中山大學校長鄒魯贊為“靈氣集中樞”。清代詩人瘳在雲説是“勝景追趕尋第一巔”。大詩人李白有詩“別有天地非人間”句,但是郭鳳崗將軍遊罷五嶽歸來,不只要看西山,而且還暢遊西山。古人云:西山暗漱玉聲響出山巔。披襟颯颯松風爽,興盡歸來月滿天。今天你們也是遊了很多名山大川之後,還到西山來,我非常樂於同你們一起遊覽。歡迎你們! 現在,我首先總括一下西山的特點:西山地處北迴歸線之上,海拔678米,其後的瑪驪峯1001米,總面積13平方公里,目前總遊程約6000米,以林秀、石奇、泉甘、茶香、佛靈著稱。 西山,被子譽為“南天第一秀山”、秀蓋南天“。特別是樹秀,由於迴歸線上的特殊地理環境和良好的氣候條件,使所有的植物四季常青。其中珍稀植物有金花荼、樹蕨、梘木、桫欏、竹柏、羅漢松、擎天樹、菩提樹、水桐、水杉、楠木、蘇鐵、刺果藤、銀藤、海芋、油楠等。百年乃至千年的古樹約1500多株,植被覆蓋率 98%以上。高大長青的龍鱗鬆,是西山特有的樹種:千年石頂榕,直徑2米多,生在巨石頂上:石罅樹,被譽為“外星木”,石敢當香樟,兀檔成百立方的巨石;米餘直徑的古龍眼樹。。。。 桂平西山是我國著名的七大西山之一,又稱思靈山。因在桂平縣城西1公里而得名。從南樑王朝設桂平郡治於西山起,漸成為遊覽勝地。俗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西山風景秀南天”之稱。山上古樹參天,清泉甘例,怪石嶙峋,石徑曲幽。有李公詞、洗石庵、龍華寺、乳泉亭、飛閣等建築物。 以西山為中心,包括金田村、金田營盤、潯州古城、白石洞天、大藤峽、羅叢巖、紫荊山、太平山原始森林等,總面積約20xx平方公里,有“桂林山水甲天下,更有潯城半邊山(即西山)”之美譽。西桂平西山以“林秀、石奇、茶香、泉甘、佛聖”著名。峯巒嵯峨,數十乃至百餘立方米的巨石疊嶂,中有怪石嶙峋,石徑曲幽。石樹參天,綠蔭匝地,自然景觀壯麗。西山茶名聞遐邇,清香可口,遠銷各地。泉甘歷來為世人所稱道。近年來,人們利用優質的乳泉水,釀製成了不少甘美的瓊山歷史悠久,保存有較為完整的廣西佛教建築:廟宇“洗石庵”,歷代文人墨客讚賞西山詩詞對聯四千餘首,周圍有太平天國遺址金田村等歷史文化遺存。 龍華寺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為西山最宏偉之建築。乳泉亭旁,泉從石巖流出,冬不竭,夏不溢,其味清甜,泡茶茶香,釀酒酒醇。西山茶、乳泉酒,遠銷各地,馳名於世。登飛閣,俯瞰遠眺,南有白石青峯,北有紫荊五指,蒼翠濃淡,遠橫於六七十里外,黔鬱兩江,雙練交映,環抱城郭,潯城(今桂平)風光,盡收眼底。此外有官橋秋柳,雲台曲水,碧雲石徑,古洞仙蹤,飛閣明月等名勝,詩畫妙境,引人入勝。歷代詩人墨客留題摩崖石刻數十方,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秀麗廣西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西來古鎮,我是今天的解説員。西來古鎮位於川西平原西南部被譽為“天然氧吧”、“成都花園”的蒲江縣西北部,地跨臨溪河、小河子與大小五面山,全鎮森林覆蓋率超過49%,距離成都市區84公里。古鎮歷史悠久,戰國的船棺、漢代的冶鐵遺址、西魏的臨溪古縣城、唐宋的茶馬古道,至今蹤跡可循。以其秀美的自然風光與深厚的人文底藴,西來古鎮先後被評為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鎮”、“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成都十大古鎮”。

西來鎮俗稱西來場,秦漢時期曾是西南重要的鍊鐵中心。三國時期,有臨溪古渡,是蒲江與邛崍的必經之地。北朝西魏恭帝二年(555年)設臨溪縣,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臨溪縣降為臨溪鎮,明洪武六年(1373年),明朝政府將臨溪鎮劃給蒲江縣。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臨溪河暴發百年不遇的洪水,上游張魁場關帝廟內的關帝神像衝到了臨溪場西林寺的產田裏,臨溪場的人們認為關帝爺從西而來,在這裏停下,説明這裏是塊風水寶地。西林寺的住持靜慈和尚捐出廟中產田,在關帝神像擱淺處新修了關帝廟。廟門向西而開,有不忘從西而來之意。

康熙34年(公元1696年),蒲江縣縣令李紳文,借用佛教教義中的典故,即達摩祖師西來意及唐玄奘把大藏三乘經從西取來的典故,改名為西來場。

我們前方有一個古香古色的戲台,西來是川劇之鄉,著名川劇作家徐文耀就是西來人。以前,西來場有錢、劉兩姓大家,分別在關帝廟廟門和場西頭兩處搭燈杆、建戲台,僱戲班演出,大唱對台戲,熱鬧非凡。而今,只保留下了劉家戲台,每週六,戲台上都會演出川西戲曲的經典名段。現在戲台所在的地方,就是當年關帝廟的舊址。

自古以來,西來又被稱為草根儒鄉。廣場南側的文風塔體現了西來崇教尚文的風俗。塔建於道光一十三年,高13.6米,共三層,外加寶頂,翹角飛檐,非常精巧。文風塔始建於清代道光十三年,塔高13.6米。三重翹角檐精巧玲瓏,各層塔身上的浮雕人物、動物、花卉、詩歌提聯,內容豐富。

第三層正面檐下有“文風塔”匾額;第二層有“奎星閣”匾額,第一層正面嵌有扇形匾額,上刻有“惜字宮”三字,兩邊豎刻對聯“廢墨收經史,遺文貯漢唐”。讀書識字是教化的基礎,所以鄉間特別看重文字,有文字的紙不能亂扔,廢棄也要鄭重檢點、焚化敬神。

當年修建該塔,選址在順河而建的古鎮東頭,更是藴含着“培地脈”的理念。西來地形有如順水之船,將“文風塔”修在船頭,恰似船上桅杆;有了桅杆,船就穩定,既可平安遠航,又可牢固停泊,不僅能保西來一帆風順、亦可輔佑該鎮文風昌盛,文運久遠。

西來老街由文風街、簸箕街和龍眼街三條主要街道組成。老街街道寬約七八米,建築結構、實用功能和民間工藝巧妙結合在一起構成了1200米長街和近700米小巷。在老街上,居住着395户人家,總人口達1288人。

良好的生態環境,靜謐澹泊的人文環境使西來古鎮吸引了很多燕子的到來,老街的屋檐下可以看到很多燕窩,西來古鎮也被遊客們叫做燕窩古鎮。

文風街為古鎮正街,西至台子壩,連接起簸箕街和龍眼街。許多歷史建築的遺存都在文風街,像我左手側的劉紫佶私宅修建於民國年間。整個建築是木質架構,青磚砌牆,三層樓閣式。私宅內部有兩個小天井,格子樣式的窗户,過道或牆壁的窗子上方呈尖形或穹隆型,木樓梯的牆壁上有雕刻精美的淺浮雕裝飾圖案。

而這片建築是當年禹帝宮的所在地,建於宋鹹平年間,是西來最古老的廟宇,西來人俗稱王爺廟,廟堂是四合院式的,解放前曾改作學堂,1987年全部拆除建為供銷社。現在分散為幾間店鋪。在中興街的牆上,還能看到一塊刻着“禹帝宮”字樣的青磚。

再往前走就是“江西會館”舊址了,大通檐、小天井,前為吊腳樓,後為二樓一底的磚壁木板房,是西來的最高建築。會館中間有兩個小天井,天井周圍為轉角樓,所有樓相通。此館在“湖廣填四川”時,錢氏等家族從江西遷來,於康熙年間所建。解放後曾用作政府機關,後改為郵電所。現在則在保護基礎上將之改建為一個精品客棧。

這兒有一座特別的封火牆,在西來古鎮僅此一處,大家請看,牆由青磚砌成,線條流暢,有別於傳統川西民居,帶着山西建築風格,這建築正是清代年間,陝西商人賀家所建,當年“大川號”整個邛崍、蒲江地區鼎鼎大名的商號,主營米、鹽、布等。生意火紅,大有壓倒西來首富本地徐鈞太的勢頭。徐鈞太便打通自己的鋪面,在大川號正對面修建一條街,以形成街煞,以煞大川號風水。後來徐、賀兩家在商場上鹿死誰手不得而知,但徐鈞太所修建的過街樓、小姐樓、中興街卻成為了古鎮上的一道風景。“過街樓”是徐均太為第四方夫人史氏所修建,連接起後面的小姐樓。小姐樓高出其他房屋一層,為木質結構,雕樑畫棟,做工精巧。小姐樓後來被改做私塾,最終因年久失修被拆掉。

這有一個店招——徐待詔,這是個理髮店,為什麼叫待詔呢?舊時農村裏稱理髮師為"待詔",剃鬚理髮挖耳朵等系列的老手藝就稱為“待詔”,“待詔”這個職位連皇帝的腦袋都可以去摸。“待詔”是“隨時待命而被召喚的意思”。據考證明末清初的時候,髮型統一為剃半頭,留辮子。平民百姓不好統一,朝廷就把剃頭匠組織起來,手持聖旨,歸於待詔,享受俸祿,走街串巷,逮住一個剃一個,為此百姓便不叫他們“待詔”,而叫“逮住”。從此,串鄉理髮的都稱“待詔”。

西來竹編店也是很有特色的,竹編,是西來傳統工藝產品之一。西來生產竹子,用竹編手工編織的各種日雜品、工藝品做工精美,品種繁多、結實耐用。

在文風街,各種小吃名目繁多,風味獨特,粑食類有鏟發粑、粽子、豬兒粑、枕頭粑、玉麥粑等;還有各種野生特色蔬菜,諸如摘耳根、刺龍寶、灰灰菜、厥菜、三塔菌等。而最富特色的風味小吃當數蛋醪糟、粉子醪糟、甜水麪、涼麪等以及臨溪河魚、山珍鬥雞公等地方美食。有興趣的朋友們,不妨品嚐品嚐。

這有一條掛滿紅燈籠的深邃小巷,叫煙巷子,為什麼叫煙巷子呢?原來是古代賣煙的地方。民國時代,又是煙館雲集的地方,“煙巷子裏吞雲吐霧,自己家中啥事不做,一天不去心裏發慌,一屋家產全部抽光。”是當時煙民的真實寫照。

這兒是幾條老街交匯的地方,這邊原是錢家的勢力範圍,西來民間有劉半街。錢半場的説法,説的是西來兩大家族錢劉兩家各佔半條街。街中建有高高的燈杆,是掛百顆燈的。百顆燈祈福是西來傳統民俗。燈杆高13米,兩側三十六盞頂上一盞底下一盞,象徵三十六洞天神仙、玉皇大帝和土地神。燈紙為白紅相間,紅為太陽,白為太陰。每年農曆正月初九到十五,九月七年級到初九,由當地長老誦經點燃,祈萬福消百災。

這邊原先有一個戲台,逢年過節,各種遊樂活動都在此舉行,非常熱鬧,趕場天生意也非常好,為延伸台子壩的興旺,往左側新修了一條街,就是我們今天的龍眼街。

龍眼街是解放前由一個叫王崇古的人實施修建的,王崇古曾在著名川軍將領李家鈺部隊中任職,後教私塾。這“龔堯山木器店”陰刻字就是他親手寫的。因為這條街統一規劃設計,所在在西來老街中,這條街建築及臨街的鋪面風格樣式是最統一、整齊的。這條街剛剛修好後就解放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些店面都是由本地原住民開的,有生態水果,老茶鋪,老臘肉、竹編,非常的質樸。

老街上有很多老茶鋪,茶香四溢,臨溪河兩岸五面山區,是名著《茶譜》中記述的臨溪茶的產地,臨溪茶從唐代起就經過茶馬古道遠銷西蕃。蒲江素有“中國第一綠茶之鄉”的美譽,蒲江綠茶就是發源於西來。鎮裏的老人們在老茶鋪裏喝茶、聊天,打長牌,很是悠閒。好山好水好心態,使得西來成為長壽之鄉,百歲老人多達十餘名,90歲以上老人50餘名。水是生命之源,水質對身體健康起着很大的作用,我們龍眼街尾有一口龍眼井,水質相當好,時至今日,周圍幾十户人家,仍常到這兒取水。

龍眼井原有兩口,相隔一丈左右。相傳當時附近住着一户主人名錢萬湘的人家,其夫人李氏,在一個電閃雷鳴、大雨滂沱的夏天傍晚,看見天空中有一條金龍狂舞,雙眼之光像兩支利劍,直射到對面徐姓土地上久久沒有消失。第二天早飯後,錢李氏跑去一看,發現那裏竟留下了兩個相隔一丈左右的鬥碗大的洞。錢、李夫婦感到這塊地非同一般,必為風水福地,於是便出高價買下。在沿着兩個洞口往下掘井之時,掘到約三丈深處,竟發現兩口井底都有紅魚一對、大鰱魚一條,而井中之水清澈透明,甘醇可口。從此錢家用井中之水烤酒、開面房而漸致富裕,所制之酒和掛麪均遠近聞名。後來其中一口井因後來建造房屋被填,只留現在這口。

呈現在各位尊敬的客人眼前的,是臨溪塔,塔高41米,地下一層,地上九層。負一層和一層是西來文化主題館西清鑑,館藏西來三千年歷史人文風物。展品有戰國出土的陶器、兵器,唐代的摩崖造像,明代大悲寺出土佛像。

西來文化主題館以禪茶西來為主題,分為淨土修禪心,古鎮覓遺風,茶鄉養靈性,臨溪悟菩提四個篇章,在這裏,我們可以感受西來悠久的歷史,臨溪茶的清香,古鎮的文脈,登塔則可俯瞰整個西來古鎮,大小五面山,臨溪河,老街勝景盡收眼底。

“臨溪之渡,四路要津”,這座橋叫來安廊橋,始建於清嘉慶五年(公元1820_年),民國33年(公元1944年)毀於洪水,20_年重建此橋。廊橋與臨溪秀水為伴,千百年來見證着西來過往,在這裏,陸游曾寫下了“河邊相送驛邊迎,水隔山遮似有情。歲晚無聊莫相笑,君方雨立我泥行。”的詩句。魏了翁寫下了“西來紫馬倦行春”的詞句。臨西茶,鐵器,茶馬古道遠銷各地。

吹拂着清新的河風,現在我們來到了西來的“靈水古榕”文化商業街區,在近一里路長的河堤上生長着12棵名聲遠播的千年古榕樹,成為西來古鎮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這邊有一棵枝繁葉茂、四季常青的特大榕樹,蔭蓋的面積達一畝左右,樹幹須五六個成年人牽手才可合圍。樹幹與主枝相接部位有數個包塊旁逸斜,經細根纏繞,其狀頗為觀音橫立於樹幹之上,所以人們稱此樹為“觀音樹”。

這一顆叫菩提樹,形如一朵盛開的蓮花,相傳,北宋末,連年戰亂,世道艱難,盜賊橫行,一位來自峨眉山九老洞的遊方和尚,化緣到此,便在蓮花樹下以參禪之道勸化世人,使得盜賊減少,西來安居祥和,後來老和尚在此樹下安然坐化,當地人便把此樹取名為“菩提樹”。

這棵就是我們西來盛名“夫妻樹”。它枝葉茂密,樹幹似人。兩棵分離的樹幹在離地約2米處合抱在一起,合抱處長出許多根鬚,交織纏繞,合抱處下方約10釐米,兩棵樹幹又伸出兩隻長長的“手”緊緊相握。關於“夫妻樹”,還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説。據説南宋年間,臨溪河上游在深夜陡降特大暴雨,房屋坍塌。有一男一女同抱着一根木頭,順流而下,到達臨溪古渡時,被艄翁劉德柱救起。經詢問得知,男名張德久,女名李翠芝,其家人不知衝向何方,葬身何處。渡口羣眾深表同情,幫助他們綁起了兩間草房。二人後來結成夫妻。李翠芝有一雙巧手,善於編織草鞋。她的草鞋,繩粗草緊、好穿耐久,一傳十、十傳百,遠近聞名。慕名來預購者絡繹不絕,生意紅火,也有人稱她為草鞋西施。張德久種地、李翠芝織鞋,兩人生活過得雖然清貧,卻很恩愛。隨着年事增高,張德久患上了咳嗽病,無法下田勞動,兩個人全靠李翠芝賣草鞋為生。在一個寒冷的冬天,連續數日下雪,地上的積雪達一尺多厚。等雪化之後,古渡旁的人家幾天未看見張李夫婦進出。推開柴門一看,兩夫妻緊緊抱在一起,早已氣絕身亡,鄰里們把他倆的遺體深埋在河邊。若干年後,在古渡下邊河堤上同時長出兩棵榕樹,年深日久,緊緊擁抱在一起,成了今天的夫妻樹。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它們就這樣相擁相握歷經上千年風雨,喻示着愛情的堅貞與甜蜜。(戀人們到西來,總會來看看夫妻樹,許願祈福,在這裏,我祝願各位遊客朋友們愛情甜蜜,與心愛的人白頭偕老。)

而旁邊的一大一小兩棵古榕,則像慈祥的母親牽着她心愛的孩子,給他温暖。

河對岸是西來古鎮二期書院禪村項目,項目依託820_年曆史沉澱的鶴山書院,打造集書院文化、農耕文化、會議中心、精品酒店於一體的文化旅遊度假區,項目將於今年年底動工,明年年底建成開放。鶴山書院有着820_年曆史,由宋代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魏了翁(公元1178-1237年)於公元1210(嘉定三年)年興建。鶴山書院藏書十萬冊,藏書量居宋代各大書院之首,是宋代得到皇帝賜額的34所書院之一。

這座亭叫澹然亭,了翁先生曾經用“平生處己,澹然無營”這八個字來概括他的一生,蘇東坡也有“澹然都無營,百年何由畢”的詩句。20_年3月31日,棋聖聶衞平在亭上與西來棋院院長董彥對弈,吸引了四川各地圍棋好愛者前來觀戰。

歡樂的時光總是那麼短暫,親愛的朋友們,非常榮幸能與您們共度一段美妙的時光,祝各位在西來玩的愉快,歡迎大家再次光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guangxi/4mqky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