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甘肅導遊詞 >

甘肅水車園導遊詞(精選18篇)

甘肅水車園導遊詞(精選18篇)

甘肅水車園導遊詞 篇1

水車歷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於明朝,是蘭州市古代黃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蘭州水車,又叫"天車"、"翻車"、"灌車"、"老虎車"。蘭州的水車製造工藝日前進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這讓古老的蘭州水車煥發了生機。水車園是蘭州市旅遊局為再現這一古老的灌溉工具,專門設計仿建的遊覽參觀公園。

歷史故事

明嘉靖年間(公元一五二二年至一五六六年)蘭州人段續所造段續考中進士後,曾宦遊南方數省,對湖廣地區木製的筒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派人繪成圖樣,保存在身邊,晚年回故里後致力於水車的仿造,經過反覆多次試驗,終於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獲得成功,最早架設在現廣武門外的黃河北岸,後又在今鎮原路北口架設了三輪水車,以灌溉附近六百畝菜畦果園,"水車園"這個地名即由此而來。段續的水車成功後,黃河兩岸的農民爭相仿製,至清末時蘭州已有水車157輪(據1891年統計)。到解放前後,上至青海貴德,下至寧夏中衞的黃河岸邊共有水車350多輪。1952年,蘭州有水車252輪,黃河兩岸更是水車林立,總提灌面積達10萬畝。當時蘭州市的水車之多是號稱"水車之城"的敍利亞哈馬市水車最多時候的8倍,成了當時世界上真正的"水車之都"。至今已有近520xx年的歷史。水車結構

蘭州水車是一種利用黃河水流自然的衝擊力的水利設施,水車輪幅直徑達16.5米,輻條盡頭裝有刮板,刮板間安裝有等距斜掛的長方形水斗。水車立於黃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轉動;枯水季則以圍堰分流聚水,通過堰間小渠,河水自流助推。當水流自然衝動車輪葉板時,推動水車轉動,水斗便舀滿河水,將水提升20米左右,等轉至頂空後再傾入木槽,源源不斷,流入園地,以利灌溉。這種通過水車轉動,自動提水灌溉農田的水利設施,是古代的"自來水工程"。水車由來

據《重修皋蘭縣誌》記載,是由明代蘭州段家灘人段續所創。"續里居時,創翻車,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船河農民皆仿效焉。"段續,字紹先,明嘉靖二年進士。博學多才,曾宦遊南方數省,多有惠政。他在出任雲南道御史期間,對當地的筒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就派人繪成圖樣,保存在身邊。後來因為他在朝廷疏奏論事獲罪,被貶為河南郾城縣縣丞,又遷為杞縣知縣。在此期間,由於他革除積弊卓有政聲,又被擢升為湖廣參議、密雲兵備副使等。晚年迴歸故里,致力於水車的仿製,經過多次反覆,終於在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獲得成功。

公元1556年,段續借鑑雲南通河的筒車灌溉技術,在蘭州創制了適合於本地的水車。開始架設在現今廣武門外的黃河北岸。以後又在現今鎮原路北口架設了三輪,以灌溉附近的六百年多畝菜畦果園。"水車園"這個地名即由此而來。

不過也有人認為,蘭州水車既非從西南引進,也非始於明代。理由是五代時期(公元907至960年),大食(唐代以來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作為伊本·墨哈墨爾的《遊記》中,載有"中國王城"(指今甘肅山丹古城,也有人認為是指張掖古城)用水車灌溉農田的情況。並由此推斷,至遲在五代以前,蘭州就已經有了水車,而且有可能是蘭州人民的創造發明。這個推斷究竟能否成立,還有待於史料的證明。

黃河水車利用水流衝力工作,成為一種廉價高效的灌溉工具。水車小者直徑十七八米,大者二十多米,有單輛車、雙輛車和多輛車等類型,一輛水車可灌溉農田七八百畝。明末以後,大水車在黃河流域的皋蘭、白銀、涇川、平涼、銀川及陝西得到了廣泛使用,促進了這些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水車特點

與南方的龍骨水車不同,蘭州水車酷似巨大的古式車輪。輪幅半徑,大的將近10米,小的也有5米。可提水達15-18米高處。輪輻中心是合抱粗的輪軸,輪軸周邊裝有兩排並行的輻條,每排輻條的盡頭裝有一塊刮板,刮板之間掛有可以活動的長方形水斗。輪子兩側築有石壩,其主要用途,一是為了固定架設水車的支架,二是為了向水車下面聚引河水。水車上面橫空架有木槽。水流推動刮板,驅使水車徐徐轉動,水斗則依次舀滿河水,緩緩上升,當升到輪子上方正中時,鬥口翻轉向下,將水傾入木槽,由木槽導入水渠,再由水渠引入田間。

雖然它的提灌能力很小,但因晝夜旋轉不停,從每年三四月間河水上漲時開始,到冬季水位下降時為止,一架水車,大的可澆六七百畝農田,小的也能澆地二三百畝,而且不需要其他能源,所以很受農民歡迎,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期內,成為蘭州黃河沿岸唯一的提灌工具。

水車的構造,完全以木作成,由車軸的中心向周圍輻射出並行的一根根的輻條,輻條的盡頭,裝有刮板,刮板間裝有一個長筒似的水斗,在河中築有V形的石壩,使河水向水車下聚湧,急流推動刮板,水車便轉動,同時舀滿河水的水斗,便陸續升上來,將水倒入水槽,然後引進農田。蘭州市廣武門外水車園的水車,便是段續完成的第一部,就以水車園命名該地,並沿襲至今。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蘭州黃河水車形成了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徵:

第一,由於蘭州黃河水車當時的技術先進,成本低廉,是很好的水利灌溉工具,改變了黃河兩岸靠天吃飯的局面,因此具有依附性特徵。

第二,由於外藩的遷入和軍隊駐紮當地屯墾戍邊,再加之黃河流域土地廣袤人口眾多,因而具有廣泛性特徵。

第三,蘭州黃河水車是由段續宦遊西南諸省時,見當地用竹製筒車汲水灌溉,回蘭州仿製而成,因而具有模擬性特徵。

第四,段續在製作水車時因地制宜,改用榆木、槐木、柳木等,所以具有簡樸性特徵。

第五,自從水車創制以來,一直都屹立在黃河岸邊,隨着黃河水的流動和慣力,帶動水車的轉動,因此具有觀賞性特徵。

蘭州水車是黃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蘭州及下游人民的貢獻是巨大的,對蘭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甘肅水車園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大家好!

歡迎您來到國家2A級旅遊景區——蘭州水車園參觀遊覽。

蘭州人有句老話:“吉祥葫蘆牛肉麪,羊皮筏子賽軍艦,古老的水車悠悠轉”,而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蘭州水車、微雕葫蘆、羊皮筏子,均可在蘭州水車園內盡收眼底。園內最有特色手工藝品蘭州微雕葫蘆等,可供遊客盡情選購。另設有臨水碼頭,可乘羊皮筏子沿河漂流,盡享黃河美景。

園內的隴原藝術館陳列與銷售蘭州特色手工藝品——微雕葫蘆。店內葫蘆品種齊全,以雞蛋葫蘆、疙瘩葫蘆(為主)和飛碟葫蘆(最有名)等為代表。其中本館的微雕疙瘩葫蘆在20xx年6月26日中國國際旅遊商品博覽會上獲銀獎。

蘭州刻葫蘆所用材質主要有:蘭州特有的“雞蛋葫蘆”及“疙瘩葫蘆”。由於蘭州特殊的氣候環境及多年品種的不斷優化,培育出了疙瘩葫蘆這一特殊的葫蘆品種,堪稱中國葫蘆的一朵奇葩。疙瘩葫蘆通常以奇為美,在直徑10—20公分的葫蘆上遍佈大小不一的疙瘩,有的竟大如小兒拳頭,形狀千奇百怪,如若虎踞,如若龍盤,又如太湖奇石,更若達摩打坐,回味無窮。這種葫蘆上的疙瘩完全由天然生成,雕刻藝人根據疙瘩的形狀及分佈,巧妙構思,雕刻出“百子圖”“百鳥朝鳳”、“十八羅漢”、“八仙過海”等傳統題材,更賦予了葫蘆以文化色彩。疙瘩葫蘆還可經手把玩,搓手健身,其塗之鬆墨永久不會脱落,可以長期保存經久不變。

葫蘆,音同‘福祿’,同時,葫蘆裏面長‘子’,有子孫萬代、多子多福的含義,因而蘭州人通常把它當作吉祥物,叫做“吉祥葫蘆”,有“蘭州三樣寶,吉祥葫蘆、牛肉麪、羊皮筏子”的説法,吉祥葫蘆列為三寶之首,成為饋贈親朋、旅遊收藏之首選。隨着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迅速提高,多種多樣的刻葫蘆工藝製品越來越受到國內外人士的青睞。刻葫蘆已經成為我國工藝美術中的一朵奇葩。如今,刻葫蘆不僅只是人們把玩、收藏的物件,而小小葫蘆藴含的大文化,已展示出新風景,開創出一片大市場。蘭州刻葫蘆由於刻工精細絕妙,注重傳神寫意,藝術感染力強,具有濃郁的民族地方特色,深受國內外鑑賞者所喜愛。五光十色、技藝精美的刻葫蘆,遠銷英、德、日、美等國,成為蘭州市出口的傳統工藝品之一,每年出口量在百萬枚以上。

水車園內的羊皮筏子漂流隊成立於20xx年,是黃河蘭州段唯一經海事部門批准成立的正規漂流隊,其隊長馬建華,家中五代擺渡皮筏,帶領一批具有豐富經驗的筏工,自皮筏隊成立以來從未出現過安全事故。20xx年5月,圓滿完成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先生一行乘羊皮筏漂流黃河接待任務,得到好評。

羊皮筏子古稱“革船”,是一種原始而古老的水運工具,大約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運載貨物這種交通方式,流行於青海、甘肅、寧夏境內的黃河沿岸,以蘭州一帶為最多。製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剝技巧,從羊頸部開口,慢慢地將整張皮囫圇個兒褪下來,不能劃破一點毛皮。將羊皮脱毛後,吹氣使皮胎膨脹,再灌入少量清油、食鹽和水,再用細繩紮成袋狀,留一小孔吹足氣後封孔,以木板條將數個皮袋串綁起來,皮筏即告做成。黃河邊供遊客乘坐的羊皮筏子都是用13只皮胎採取前後4只中間5只的排列方式綁紮成的小筏子,重20多斤,能坐5個人。坐在筏子上,聽“筏子客”高亢的扯着嗓子唱幾句顫悠悠的“花兒”,過險灘、搏激流,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黃河的獨特韻味。

現在,羊皮筏子已經成為蘭州百里黃河風情線的特色旅遊項目。當你在水車園內信步漫遊時,便會看到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閒漂盪。遠遠望去,就象一葉扁舟。人筏混為一體,隨波逐流;近看則見在緊貼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個客人,隨着波濤的起伏,顛簸而行,有驚無險,極富刺激。隨着火車、汽車運輸的快速發展,羊皮筏子已失去了當年黃河水上運輸的主導地位,但隨着旅遊業的興起,它與現代的水上交通工具同生共存,成為一種典型的黃河民俗文化現象。古老的羊皮筏子也開始吸引眾多中外學者和外地遊客來蘭,成為蘭州旅遊一道靚麗的風景。

各位遊客,今天的講解到此結束,願蘭州水車園給您留下美好的印象,祝大家在蘭州旅遊愉快。

甘肅水車園導遊詞 篇3

水車歷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於明朝,是蘭州市古代黃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蘭州水車,又叫“天車”、“翻車”、“灌車”、“老虎車”,園內由雙輪水車、圍堰、水磨坊服務室和遊樂區組成,立於黃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轉動;枯水季則以圍堰分流聚水,通過堰間小渠,河水自流助推。當水流自然衝動車輪葉板時,推動水車轉動,水斗便舀滿河水,等轉至頂空後再傾入木槽,源源不斷,流入園地,以利灌溉。水車園再現了水車這種古老的水利機械,可以使中外遊人一睹為快。

蘭州水車園位於市內南濱河路西段,東鄰“黃河鐵橋”,西鄰“黃河母親”“綠色希望”雕塑,北望白塔山公園,南近白雲觀,是濱河路旅遊線上的重要一景。

百里黃河風情線上最具蘭州地方特色的景點之一,建成於1994年,由蘭州市旅遊局建造,白銀市特級木工高啟榮製作。

蘭州水車,又稱天車,翻車,也稱老虎車。明代以前,蘭州居民生活用水靠五泉山蒙泉、惠泉及紅泥溝泉水,用於灌溉的水源很少。明嘉靖五年(1523)蘭州人段續考中進士後,曾宦遊南方數省,對湖廣地區木製的筒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派人繪成圖樣,保存在身邊,晚年回故里後致力於水車的仿造,經過反覆多次試驗,終於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獲得成功,最早架設在現廣武門外的黃河北岸,後又在今鎮原路北口架設了三輪水車,以灌溉附近六百畝菜畦果園,“水車園”這個地名即由此而來。段續的水車成功後,黃河兩岸的農民爭相仿製,至清末時蘭州已有水車157輪(據1891年統計)。到解放前後,上至青海貴德,下至寧夏中衞的黃河岸邊共有水車350多輪。1952年,蘭州有水車252輪,黃河兩岸更是水車林立,總提灌面積達10萬畝。當時蘭州市的水車之多是號稱“水車之城”的敍利亞哈馬市水車最多時候的8倍,成了當時世界上真正的“水車之都”。

甘肅水車園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甘肅,我是你們本次甘肅之行的導遊員李歡,現在就由我帶大家去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

相信大家也都聽説過許多外國旅遊者對莫高窟的評價:“看到了敦煌莫高窟就等於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畫廊”,“它是世界上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

敦煌莫高窟與洛陽的龍門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時刻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以它創建年代之久、建築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保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顯現,被稱為“東方盧浮宮”。“千”這個數字在這裏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裏有很多的佛教塑像和壁畫洞窟,所以俗稱“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的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説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説法:其一是説,莫高窟開鑿於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説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有記載,唐代沙洲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裏”之名,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説在梵文裏“莫高”之音是解脱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敦煌莫高窟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峯,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佈崖面。每個洞窟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蓮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1961年我過國務院確定氣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莫高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舉世無雙的人類瑰寶。

首先我們去參觀有名的藏經洞。這個洞窟位於弟16號洞窟通道的北側,編號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時期河南都僧統共訌的“影窟”,有碑文記載這一事實。説到藏經洞大家就會想到王道士。是他發現了藏經洞,但也是由於他的無知導致了藏經洞大部分文物損壞、丟失。1920xx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籙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藏九百多年的藏經洞。這些珍貴無比的文物終於重見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敗加之王圓籙的愚昧,使這些珍貴文物遭到了帝國主義分子肆無忌憚的掠奪和盜竊。1920xx年沙皇俄國的奧勃魯切夫來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為誘餌騙取了一些文物;1907英國人斯坦因僅用樹十塊馬蹄銀劫取了約一萬多卷,同時還有佛教繡品和佛畫五百多幅,現藏於大英博物館;1920xx年法國人伯希和盜走文物六千多卷,現藏於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1920xx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盜走約九百多卷。直到1920xx年清政府才將被劫餘的文物運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圖書館。在運輸途中以及運到北京後不少文物被偷、損壞、遺失,是中國考古史上一次難以估量的損失。藏經洞發現的這些文書,涉及到許多學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資料,經過國內外學者幾十年的研究,開拓出一門全新熱門的學科————敦煌學。

當時王道士把經卷賣給斯坦因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在長達七年的時間裏,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是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二是為了完成他的宏願,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三是唐玄奘溝通了他們的思想。斯坦因這個探索家追求事業的精神感動了他。因此他雖則思想極為冒矛盾,既不願意外國人將這些文物帶走,但是在無奈的情況下也只好讓步。

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於全世界是,當朝命官這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是他們不是考慮如何的保護它,而是千方百計的竊為己有。因此一時間偷竊成風,敦煌卷子流失嚴重。這是敦煌卷子自發現以後最大的劫難。真所謂是“敦煌千古事,苦樂誰人知!”

那麼,藏經洞是什麼時候為何被密封的呢?

一説是11世紀初,西夏侵入敦煌是為了保護經典而藏;一説是不用但又不能丟切的神經聖典收集存放;再一説是為了防止伊斯蘭教徒破話而藏。後來收藏了這些經典的僧侶逃的逃了,還俗的還俗了,死的死了,直到20世紀初發現這個洞窟為止,再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參觀了藏經洞,瞭解了它的掠奪史,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敦煌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壁畫藝術。通過壁畫直接或間接的反映了我過各民族各階層的勞動生活、社會活動、風俗習慣、衣冠服飾、音樂舞蹈等。它不僅是一部生動的敦煌畫史,也是一部豐富的文化史。在莫高窟壁畫的佛經故事中,也有許多動人的畫面,如“九色鹿”的故事,就是歌頌正義譴責邪惡的。壁畫以連環畫的方式生動的表達了這一故事。

談到壁畫藝術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飛天。飛天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唐代飛天更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她既不像希臘插翅的天使,也不像古代印度騰雲駕霧的天女。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飛天是民族藝術的一個絢麗形象。提起敦煌人們就會想到神奇的飛天。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石窟、雲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所無法比擬的。其規模之宏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藝術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牆壁上的圖書館”。

那麼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誰繪成了堪稱世界藝術瑰寶的敦煌壁畫?

研究人員認為敦煌畫師的來源主要有四種。首先是來自西域的民間畫師。這是因為敦煌壁畫的早期作品風格和新疆同期的很多佛教石窟壁畫風格非常接近;第二是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吏獲罪流放敦煌時攜帶的私人畫師;第三是高薪聘請的中原繪畫高手;第四是來自五代時期官辦敦煌畫院的畫師。

欣賞了美麗而神奇的壁畫藝術,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莫高窟的彩塑。彩塑是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釐米(善業泥菩薩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17窟唐代河西都僧統的肖像塑好玩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我國最早的高僧寫實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莫高窟的建築藝術主要指洞窟的形制。洞窟本身就是具有立體空間的建築。前期的洞窟以中心塔柱式為主。所謂中心塔柱式即開鑿是在洞窟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四面開龕,龕內塑像;中期開鑿的洞窟相對較大,中心塔柱式被廟堂式即浮鬥頂窟式代替,多數是在洞窟正面牆壁上開較大的龕,塑造多身塑像。窟頂為覆鬥式,天井彩繪精美的圖案;後期開鑿的洞窟都比較大,縱深二三十米,稱殿堂窟。洞窟中央設有佛壇,佛壇上面塑造多身較大的塑像。此外還有禪窟、大佛窟和涅盤窟。從洞窟建築形式的轉變和多樣化,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們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融化、吸收使它成為了本民族的東西。另外,莫高窟還保存着宋代窟檐五座,以及散步其周圍造型獨特的舍利塔十幾座,加上壁畫,中彩繪的亭、台、樓、閣、殿、寺院、城池、居民、茅巷、野店等等,構成了莫高窟無比豐富的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一部敦煌建築史。

那麼,敦煌莫高窟歷經千餘年來為何能完整的保存下來呢?

其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死自然條件,莫高窟地處內陸沙漠,氣候非常乾燥,乾燥的氣候給保存莫高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其次,古代人開鑿洞窟是為了供奉神、佛和作為祭祀祖先的家廟。祖先開鑿,子孫繼承,加之又有僧侶維持香火不斷,後代又予以維修、重繪;再次莫高窟遠離城市,交通不便,歷史上也沒有發生過災難性的戰爭等重大破壞。所以能較好的保存下來。

短暫的莫高窟之旅就要結束了,很高興能和大家相聚在這裏,謝謝大家的觀賞。

甘肅水車園導遊詞 篇5

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鄉境內,為漢武帝開闢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户。唐代詩人王維首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使陽關名揚千古。

陽關建於漢元封四年(前120xx年)左右,曾設都尉管理軍務,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據(元和郡縣誌)載陽關,在縣(壽昌縣)西六裏。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曰陽關。本漢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後魏嘗於此置陽關縣,周廢。”巴黎藏敦煌石室寫本(沙州地誌)(P.5034)載:陽關,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壽昌)縣西十里,今見毀壞,基址見存。西通石城、于闐等南路。以在玉門關南,號日:陽關”(注: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可見唐時陽關已毀,僅存基址。古壽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鄉北工村附近,陽關在壽昌故城西6裏,或10裏處,當指約數而言。專家考證,陽關故址就在今南湖鄉西面對‘古董灘”的流沙地帶。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達陽關故址:古董灘”。1943年向達先生在這裏考察時寫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灘,流沙壅塞,而版築遺蹟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時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錢之屬,其時代自漢以迄唐宋皆具,古董灘遺蹟迤邐而北以迄於南湖北面龍首山俗名紅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東西流沙湮沒,廣闊不甚可考”。1972年酒泉地區文物普查隊於古董道西14道沙渠後,發現大量版築牆基遺址,經試掘、測量,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上萬平方米,附近有繼續寬厚的城堡垣基。陽關故址當位於此處。

古代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一線有70公里的長城相連,每隔數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尤以古董灘北側墩墩山頂上的稱為陽關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勢最高,保存比較完整。

陽關古塞何以建在這片荒漠之中?考古學家研究發現,陽關佔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要地勢。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窪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裏就已成綠洲盆地,有發達的火燒溝文化;漢唐時期,陽關軍士即藉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溝平時上游乾涸,下游有泉水匯成水溪北流,時有山洪暴發。洪峯過後,溝岸紛紛塌落,河牀加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積。泥沙在西北風吹揚搬運下,形成條條沙壟,陽關古城送逐漸被水毀沙埋。

遊客到絲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陽關。古蹟並沒有多少好看,關鍵是去憑弔歷史,在想象的空間裏去延續歷史的哀音。陽關附近有一南湖和葡萄長廊,風格殊具,可參觀當地民俗。

甘肅水車園導遊詞 篇6

大家好!我是夢想旅行社的金牌導遊,大家叫我小吳就可以。今天,我將帶領大家遊覽世界著名的敦煌莫高窟。

大家先立足,咱們從外部看一下。敦煌莫高窟之所以有名,有三大原因。一是,敦煌莫高窟的開鑿年代較早,至今已有1638年的悠久歷史。二是,莫高窟的規模非常宏大。它開鑿在這座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米,上下排列分為五層,高低錯落有致,現在保存完好的洞窟有492個,大家看這些洞窟像不像密密麻麻的蜂窩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莫高窟的雕塑及壁畫非常的精美。現有彩塑雕像2415尊,壁畫45000平方米。

莫高窟中著名的有45窟的釈迦如來,96窟的北大佛,148窟的釋迦牟尼涅槃卧佛等,大家跟上我的腳步,咱們去參觀254窟。

大家跟我進入洞窟,看正前方這個中心方柱,柱子正面的這尊佛像兩腳交叉,身披紅色袈裟,頭部微俯,曲眉寬長,雙眼微合下視,略含笑意。佛像臉部的金箔雖然已經褪去,但仍可以想象當時佛像光彩奪目的情景。左右牆壁上還雕刻着幾尊菩薩像,守護着中間這尊大佛。這個洞窟的佛像並不是莫高窟最著名的,讓這個洞窟著名的還是牆上的壁畫。

大家仔細觀賞,四壁和窟頂上繪滿了壁畫,這些壁畫絢麗多彩,栩栩如生。

看這副著名的‘薩埵太子捨身飼虎’壁畫,整個畫面非常生動。這裏還有一個感人的傳説。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南瞻部洲有—個大國,國王有三個王子。小王子摩訶薩埵天生具有一副慈悲心腸。有—天,薩埵和兩位哥哥在森林裏看到一隻雌虎奄奄一息,似乎正要吞食它的幼虎。小王子想救活它們,於是便支走哥哥們。爬上山崖,刺破身體,然後跳了下去,摔死在老虎面前,餓虎就把小王子吃掉了。薩埵就這樣捨身救活了老虎,死後因為此善舉成佛到了天界。

這個洞窟我就介紹到這裏了,請大家自行欣賞。我們要用眼睛去欣賞,不要用手去觸碰,更不要亂塗亂畫,保護好這個寶貴的世界遺產。謝謝大家的配合!祝大家玩得開心,再見!

甘肅水車園導遊詞 篇7

甘肅省位於祖國西部,地處黃河上游,地域遼闊。介於北緯32°1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東接陝西,南鄰四川,西連青海、新疆,北靠內蒙、寧夏並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甘肅地貌複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錯分佈。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狹長,東西長1655公里,南北寬530公里。甘肅是個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脈有祁連山、烏鞘嶺、六盤山等。

甘肅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古文化發祥地之一。華夏始祖伏羲氏曾誕生於此,並造文字、創曆法、開創了人類文明之先河。三千多年前,涇、渭河谷地出現的原始農業成為黃河流域燦爛農業文明的開端。甘肅曾是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經和成吉思汗南征北戰、驪可·波羅探險遊歷的經由之地。古老的絲綢之路在甘肅境內蜿蜒1600餘公里,沿途撒滿了璀璨的文化教育珍寶。甘肅是古代東西方聯繫的紐帶,記載着中外友好往來、發展人類文明的不朽歷史,吸引着愈多的文人學者和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甘肅省設蘭州、嘉峪關、金昌、白銀、天水、武威、張掖、酒泉、平涼、慶陽、定西、隴南地區、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蘭州是甘肅省省會,是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信息中心之一,是以石油工業為主,有色冶金、機電、輕紡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甘肅,在解放五十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翻天覆地得變化,工農業生產,各項事業蓬勃發展。20xx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16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151.4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90.3元。全省文化,教育,體育,衞生,和科學研究事業有着較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

甘肅人口分佈極不均勻,20xx年末全省總人口為2592.5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34.01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3.16‰;全年死亡人口16.67萬人,人口死亡率為6.45‰;甘肅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全省現有54個少數民族成份,少數民族總人口219.9萬,佔全省總人口的8.7%。世居甘肅的少數民族有回、藏、東鄉、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薩克、滿族等16個少數民族。其中,東鄉族、裕固族、保安族為甘肅的獨有民族。

甘肅旅遊資源以絲路文化、遠古始祖文化、黃河文化、三國文化、長城文化、政治文化為代表,文物古蹟有石窟寺廟、長城關隘、塔碑樓閣、古城遺址、歷史文物等多種類型。甘肅自然風光獨具特色,不僅有迷人的青山秀水、高山草原、大漠戈壁,更有雄渾的黃土高坡、丹霞奇觀、冰川雪山。漢、藏、回、裕固、保安、東鄉等十多個民族風情濃郁,魅力獨具。甘肅之旅,可以漫遊絲綢古道,重返歷史長河。

甘肅水車園導遊詞 篇8

各位朋友:

你們好。現在我帶大家去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呀離敦煌市區東南25公里處,我用這段時間,就莫高窟先做一點簡單的介紹。

敦煌莫高窟和洛陽龍門石窟、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的開鑿比龍門石窟早120_年、比雲岡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創建年代之久。建築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一年中游客接踵而來,絡繹不絕,對促進文化交流,傳播學説,弘揚民族藝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雲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無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如果所45000平方米壁畫一張張連接起來將長達25公里,要把這些壁畫哪放在路邊的話,可以構成個從市區到莫高窟的一條長長的畫廊。其規模之宏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日本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牆壁上的圖書館”;正如一位學者看了莫高窟後感慨的説:“看了離煌石窟就等於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項高窟俗稱千佛洞,“千”這個數字在這裏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裏有許多佛教塑像、壁畫的洞窟,所以俗稱為“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説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説法:其一,是説菲高窟開鑿於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説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記載,唐代沙州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裏”之稱,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説在梵文裏“莫高”之音是解脱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由於敦煌自漢魏以來,是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聚集雜居之地,各民族文化在這裏交匯、融合;敦煌又是西出西域,東入中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人們篤信佛教,地方的官使吏、豪門貴族、善男信女以及貧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銀兩來開窟、造像、繪畫作為自己的家廟來供養佛和菩薩;來往於絲綢古道的商人、使者、僧侶等為了祈佑自己能平安突起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或取福佑,死後進入天國的投資。於是在鳴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龕不斷湧現。

大家看前邊有綠色的地主就是莫高窟,它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峯,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佈崖面,每個洞窟裏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現存的洞窟中有壁畫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餘身,最大塑像主,30多米,最大壁畫約50平方米。這些壁畫、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從4世紀到14世紀上下延續千年的不同時代的社會、生產、生活、交通、建築、藝術、音樂、舞蹈、民情風俗、宗教信仰、思想變化、民族關係、中外交往等情況。在我國三大石窟中,莫高窟是開鑿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羣。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貴的價值。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

甘肅水車園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甘肅,我是你們本次甘肅之行的導遊員李歡,現在就由我帶大家去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

相信大家也都聽説過許多外國旅遊者對莫高窟的評價:“看到了敦煌莫高窟就等於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畫廊”,“它是世界上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

敦煌莫高窟與洛陽的龍門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時刻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以它創建年代之久、建築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保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顯現,被稱為“東方盧浮宮”。“千”這個數字在這裏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裏有很多的佛教塑像和壁畫洞窟,所以俗稱“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的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説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説法:其一是説,莫高窟開鑿於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説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有記載,唐代沙洲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裏”之名,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説在梵文裏“莫高”之音是解脱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敦煌莫高窟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峯,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佈崖面。每個洞窟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蓮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1961年我過國務院確定氣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莫高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舉世無雙的人類瑰寶。

首先我們去參觀有名的藏經洞。這個洞窟位於弟16號洞窟通道的北側,編號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時期河南都僧統共訌的“影窟”,有碑文記載這一事實。説到藏經洞大家就會想到王道士。是他發現了藏經洞,但也是由於他的無知導致了藏經洞大部分文物損壞、丟失。1920xx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籙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藏九百多年的藏經洞。這些珍貴無比的文物終於重見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敗加之王圓籙的愚昧,使這些珍貴文物遭到了帝國主義分子肆無忌憚的掠奪和盜竊。1920xx年沙皇俄國的奧勃魯切夫來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為誘餌騙取了一些文物;1907英國人斯坦因僅用樹十塊馬蹄銀劫取了約一萬多卷,同時還有佛教繡品和佛畫五百多幅,現藏於大英博物館;1920xx年法國人伯希和盜走文物六千多卷,現藏於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1920xx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盜走約九百多卷。直到1920xx年清政府才將被劫餘的文物運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圖書館。在運輸途中以及運到北京後不少文物被偷、損壞、遺失,是中國考古史上一次難以估量的損失。藏經洞發現的這些文書,涉及到許多學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資料,經過國內外學者幾十年的研究,開拓出一門全新熱門的學科————敦煌學。

當時王道士把經卷賣給斯坦因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在長達七年的時間裏,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是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二是為了完成他的宏願,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三是唐玄奘溝通了他們的思想。斯坦因這個探索家追求事業的精神感動了他。因此他雖則思想極為冒矛盾,既不願意外國人將這些文物帶走,但是在無奈的情況下也只好讓步。

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於全世界是,當朝命官這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是他們不是考慮如何的保護它,而是千方百計的竊為己有。因此一時間偷竊成風,敦煌卷子流失嚴重。這是敦煌卷子自發現以後最大的劫難。真所謂是“敦煌千古事,苦樂誰人知!”

那麼,藏經洞是什麼時候為何被密封的呢?

一説是11世紀初,西夏侵入敦煌是為了保護經典而藏;一説是不用但又不能丟切的神經聖典收集存放;再一説是為了防止伊斯蘭教徒破話而藏。後來收藏了這些經典的僧侶逃的逃了,還俗的還俗了,死的死了,直到20世紀初發現這個洞窟為止,再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參觀了藏經洞,瞭解了它的掠奪史,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敦煌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壁畫藝術。通過壁畫直接或間接的反映了我過各民族各階層的勞動生活、社會活動、風俗習慣、衣冠服飾、音樂舞蹈等。它不僅是一部生動的敦煌畫史,也是一部豐富的文化史。在莫高窟壁畫的佛經故事中,也有許多動人的畫面,如“九色鹿”的故事,就是歌頌正義譴責邪惡的。壁畫以連環畫的方式生動的表達了這一故事。

談到壁畫藝術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飛天。飛天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唐代飛天更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她既不像希臘插翅的天使,也不像古代印度騰雲駕霧的天女。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飛天是民族藝術的一個絢麗形象。提起敦煌人們就會想到神奇的飛天。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石窟、雲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所無法比擬的。其規模之宏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藝術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牆壁上的圖書館”。

那麼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誰繪成了堪稱世界藝術瑰寶的敦煌壁畫?

研究人員認為敦煌畫師的來源主要有四種。首先是來自西域的民間畫師。這是因為敦煌壁畫的早期作品風格和新疆同期的很多佛教石窟壁畫風格非常接近;第二是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吏獲罪流放敦煌時攜帶的私人畫師;第三是高薪聘請的中原繪畫高手;第四是來自五代時期官辦敦煌畫院的畫師。

欣賞了美麗而神奇的壁畫藝術,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莫高窟的彩塑。彩塑是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釐米(善業泥菩薩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17窟唐代河西都僧統的肖像塑好玩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我國最早的高僧寫實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莫高窟的建築藝術主要指洞窟的形制。洞窟本身就是具有立體空間的建築。前期的洞窟以中心塔柱式為主。所謂中心塔柱式即開鑿是在洞窟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四面開龕,龕內塑像;中期開鑿的洞窟相對較大,中心塔柱式被廟堂式即浮鬥頂窟式代替,多數是在洞窟正面牆壁上開較大的龕,塑造多身塑像。窟頂為覆鬥式,天井彩繪精美的圖案;後期開鑿的洞窟都比較大,縱深二三十米,稱殿堂窟。洞窟中央設有佛壇,佛壇上面塑造多身較大的塑像。此外還有禪窟、大佛窟和涅盤窟。從洞窟建築形式的轉變和多樣化,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們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融化、吸收使它成為了本民族的東西。另外,莫高窟還保存着宋代窟檐五座,以及散步其周圍造型獨特的舍利塔十幾座,加上壁畫,中彩繪的亭、台、樓、閣、殿、寺院、城池、居民、茅巷、野店等等,構成了莫高窟無比豐富的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一部敦煌建築史。

那麼,敦煌莫高窟歷經千餘年來為何能完整的保存下來呢?

其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死自然條件,莫高窟地處內陸沙漠,氣候非常乾燥,乾燥的氣候給保存莫高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其次,古代人開鑿洞窟是為了供奉神、佛和作為祭祀祖先的家廟。祖先開鑿,子孫繼承,加之又有僧侶維持香火不斷,後代又予以維修、重繪;再次莫高窟遠離城市,交通不便,歷史上也沒有發生過災難性的戰爭等重大破壞。所以能較好的保存下來。

短暫的莫高窟之旅就要結束了,很高興能和大家相聚在這裏,謝謝大家的觀賞。

甘肅水車園導遊詞 篇10

西千佛洞開鑿在敦煌市西南35公里處的黨河河岸崖壁上,因地處莫高窟之西而得名。石窟的結構、彩塑、壁畫藝術風格等與莫高窟體系相近。因而也成為敦煌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敦煌市西南行至陽關途中,道左不遠處即為黨河,河牀北岸為寸草不生的戈壁灘,南岸是透迄蛇曲的沙山,西千佛洞就位於沙山盡頭的河牀北岸陡崖上。這裏的陡崖深壑上有濃廕庇天,崖下灘地紅柳叢生,古木參天,涓涓小溪流過,環境清幽。西千佛洞開窟年代無從稽考。巴黎藏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閣經)有記佛龕之文日:右在縣東(壽昌縣)六十里,香舊圖雲,漢(闕)佛龕百姓更營造。”推測文中所記佛龕當指此。據此可知,西千佛窟始創年代應早於莫高窟,至少應與莫高窟屬同時代建造。

西千佛洞現存石窟16個(窟、龕22個),其中1-3窟為唐窟,4-8窟為魏窟,16窟為晚唐窟,這9個洞窟保存較好,其它多有坍塌,壁畫也剝蝕不清,時代難以確認。一般認為洞窟屬北魏至宋代所鑿。保存較好的9個石窟中,中央大多有中心座,座四周鑿龕,內塑佛像,四壁多繪賢劫千佛、佛跌坐説法圖、佛涅盤像。中心座和四壁的佛像下,繪金剛、力士像。北魏一石窟內南壁西段繪(睞子經)故事,東段繪(勞度叉鬥聖變)故事,為莫高窟北魏洞窟所沒有的佛本生故事,可填補其空白,有獨特價值。其餘窟龕的四壁和藻井則很少繪佛本生故事。

西千佛洞與莫高窟經歷了類似的盛衰歷程,受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藝術寶庫損失慘重。近年來,人民政府全面加固、修繕了洞窟,使面臨崩塌的崖體和洞窟恢復了整體性和穩定性,崖體迴廊保證了遊人的安全。今天,西千佛洞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有10個洞窟開放,成為遊人在敦煌至陽關旅遊線上重要的參觀內容。

甘肅水車園導遊詞 篇11

萬里長城——嘉峪關:“萬里長城——嘉峪關”是1961年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長城沿線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為壯觀的古代軍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美譽。

古老長城的丰姿:登上雄偉的嘉峪關,領略古老長城的丰姿,感受“天下第一雄關”的雄、壯、奇、美。關上,光化樓、柔遠樓、嘉峪關樓,三樓聳峙,雄偉壯觀;關內,遊擊府肅穆典雅,陳列栩栩如生,文昌閣、戲台、關帝廟雕樑畫棟,飛檐凌空,城垣佈局精巧合理;關外,瀚海空寂,長風獵獵,千年古道清晰可辨;關下,九眼神泉,碧波盪漾,景色宜人。極目遠望,西面是廣袤的大漠戈壁,北面是赤日炎炎的黑山,南面是蜿蜒起伏的祁連雪山,東面是優美靚麗的嘉峪關市區。

雄壯非凡 :廣闊的關城,橫卧戈壁灘上,兩側城牆與山相連。巍峨硃色的城樓昂然欲飛,襯托着祁連山如玉的雪峯,美麗如畫。登城樓遠望,萬里長城似龍遊於戈壁灘瀚海間,天晴之日,或可見海市蜃樓。城下戈壁灘上駱駝隊的渾厚的悠揚的鈴聲,使人想起古代“絲稠之路”上的商隊和旅行者,令人神馳!清代林則徐因禁煙獲罪,被貶新疆,路經嘉峪關,見這關如此雄偉,有詩讚道:“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徵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雲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極言這關的威嚴和雄偉壯麗。又云:“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指出這關真乃“雄關”。

古稱討賴河墩,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它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長城就是從這裏起步,宛若巨龍,穿戈壁過沙漠,翻山越嶺,蜿蜒東行直達遼東。長城第一墩北距關城7.5公里,墩台矗立於討賴河邊近56米高的懸崖之上,可謂:“天下第一險墩”。

明代,嘉峪關管轄着“腹裏、沿邊、境外墩台三十九座”。關內墩台林立,縱橫交織,相互瞭望,互通情報。長城第一墩,是關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擔負着傳遞關南及祁連山諸口軍事信息的任務。設有塢、驛馬、驛駝、食宿、積薪等物,配備有一定數量的守兵。長城第一墩是嘉峪關軍事防務的重要據點,這裏曾經伴隨着雄偉壯觀的嘉峪關演繹過許多神奇的故事,詩曰:長城第一墩“清流討賴臨危壁,大嶺祁連斷戰氛。鎧甲冰河聞拆鬥,旌旗旭日舞鵬鯤”。

長城第一墩景區自然景緻壯觀,極目南眺,山峯終年潔白,襯映着藍色天空,更是清新如畫。景區面積3.22平方公里,包括長城第一墩、觀景平台、地下谷服務區、討賴河滑索、天險吊橋、“醉卧沙場”雕塑羣等遊覽區。

懸壁長城是嘉峪關西長城的一部分,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此段長城從關城東閘門邊的角墩起向北延伸至黑山山腰,全長7.5公里。山上長城750米,氣勢雄偉,垂若懸臂,有“西部八達嶺”之稱。

懸壁長城景區內長城蜿蜒於黑山之巔,陡峭險峻,委曲迴旋。張騫、霍去病、玄奘、馬可·波羅這些或是和平使者,或是開疆拓野的將軍,都曾在這裏駐足。刻鑿於黑山崖壁之上的古代史書“巖畫”是人類文明的印跡,藴含的是一種永恆的古老與神奇。

甘肅水車園導遊詞 篇12

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鄉境內,為漢武帝開闢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户。唐代詩人王維首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使陽關名揚千古。

陽關建於漢元封四年(前120xx年)左右,曾設都尉管理軍務,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據(元和郡縣誌)載陽關,在縣(壽昌縣)西六裏。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曰陽關。本漢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後魏嘗於此置陽關縣,周廢。”巴黎藏敦煌石室寫本(沙州地誌)(P.5034)載:陽關,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壽昌)縣西十里,今見毀壞,基址見存。西通石城、于闐等南路。以在玉門關南,號日:陽關”(注: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可見唐時陽關已毀,僅存基址。古壽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鄉北工村附近,陽關在壽昌故城西6裏,或10裏處,當指約數而言。專家考證,陽關故址就在今南湖鄉西面對‘古董灘”的流沙地帶。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達陽關故址:古董灘”。1943年向達先生在這裏考察時寫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灘,流沙壅塞,而版築遺蹟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時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錢之屬,其時代自漢以迄唐宋皆具,古董灘遺蹟迤邐而北以迄於南湖北面龍首山俗名紅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東西流沙湮沒,廣闊不甚可考”。1972年酒泉地區文物普查隊於古董道西14道沙渠後,發現大量版築牆基遺址,經試掘、測量,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上萬平方米,附近有繼續寬厚的城堡垣基。陽關故址當位於此處。

古代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一線有70公里的長城相連,每隔數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尤以古董灘北側墩墩山頂上的稱為陽關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勢最高,保存比較完整。

陽關古塞何以建在這片荒漠之中?考古學家研究發現,陽關佔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要地勢。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窪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裏就已成綠洲盆地,有發達的火燒溝文化;漢唐時期,陽關軍士即藉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溝平時上游乾涸,下游有泉水匯成水溪北流,時有山洪暴發。洪峯過後,溝岸紛紛塌落,河牀加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積。泥沙在西北風吹揚搬運下,形成條條沙壟,陽關古城送逐漸被水毀沙埋。

遊客到絲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陽關。古蹟並沒有多少好看,關鍵是去憑弔歷史,在想象的空間裏去延續歷史的哀音。陽關附近有一南湖和葡萄長廊,風格殊具,可參觀當地民俗。

甘肅水車園導遊詞 篇13

看山的老人步履矯健,一步一梯地邊登山邊介紹説:“八百年前,抗金英雄岳飛帳前大將牛皋為抵禦金人進犯曾據守此山。老人指着山腳下的村莊説此村名為“牛家莊,村民多為牛皋後人繁衍至今”。老人的話語所感染,緩緩拾級而上,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有邢台市志記載,公元1120xx年(宋宣和七年)12月,金太宗完顏晟以兩路兵大舉攻宋,是月,金將率軍圍攻信德府城(原順德府)經激烈戰鬥,信德府終陷敵手。(後面的話為杜撰的內容)牛皋率眾邊戰邊退,一路向西,眼見得金兵掩殺過來,情急中猛見一山,怪石嶙峋,陡峭無比,一干人馬遂攀援而上據此天險,守而避敵數月,此後不知所終。

自宋以來,九百年天梯閲盡人間蒼桑,寒來署往,雲捲雲舒,今天站在山腰俯首山下,仍依稀可聞戰馬嘶鳴,殺聲陣陣,耳畔,如蝗的箭簇帶着冷風,被深深地射進巖壁石縫之中,及至山頂,更見其險要,一條古棧道咽喉般設卡在通往上、下的必經之路,人慾通過,必側行,之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對此真可説是絕好的形容。

向上,穹廓形的山頂正中,一個幾十米的通天大洞,像是通往天街的入口, 可立足之處分佈着幾條迷宮般的山洞,深遂莫測,且洞洞相連,可能是幾千萬年前,大自然既為這些將士們安排好了藏身之所,石洞壁上有兩處石刻,字跡至今仍清晰有力,簡略地記載了那個冬天天梯山所發生的事情。

石刻是歷史最真實的見證,石洞裏的地上,還散落着當年宋將們沒掃淨的米粒還未腐朽,洞壁的石梯前,將士們祈求平安的香火尚未燃盡,山風陣陣,洞中彷彿傳來他們的低語聲,置身其中,彷彿宋將們又現身在洞內洞外,他們三三兩兩,舂米、做飯,修整弓劍,休養生息,只待重旗鼓,把金賊驅逐出其不意中原大地。

天梯山漫山遍野草木葱蘢,一石一木默默傳情,一段真實感人的歷史,一個個精忠報國的英靈,賦予山永恆的生命,循山而下,回望天梯,身心俱純而淨,每個人來到世間都會成為歷史交響曲中的一個微小的音符,相信後人們也會像讀史詩一樣,從那些被凝固的大自然中讀出曾經的存在,就像今天登天梯懷古人一樣,一切都將不朽,不管是對還是錯。只要曾經做過。永恆都屬於萬物之精靈的人類!

甘肅水車園導遊詞 篇14

“敦煌”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中張騫給漢武帝的報告,説“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公元前120xx年,漢朝正式設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漢語字面意義來解釋“敦煌”地名,如東漢應邵注《漢書》中説“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編的《元和郡縣圖志》進一步發揮道:“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

但現代大多數學者認為“敦煌”的詞源不是漢語。一般認為,《山海經》中記載的“敦薨”即是敦煌最早的稱呼,而“敦薨”或敦煌是當地少數民族語言的漢語音譯,至於是哪個民族,則是眾説紛紜。日本學者藤田豐八考證説,敦煌可能是都貨羅(Tokhara)譯音,而都貨羅也就是當時居住在敦煌、祁連間的月氏人 ;中國學者岑仲勉認為敦煌的詞源是“桃花石”(Taugas) ;王宗維認為“敦薨”或敦煌為“吐火羅”的音譯,並推斷敦煌為吐火羅人居住的故地;李得賢則認為敦煌為古羌人語言“朵航”(義為誦經地或誦經處)的對音。 總之,“敦煌”地名的詞源為漢朝以前的當地少數民族語言之漢譯,這點應是沒有疑問的。

甘肅水車園導遊詞 篇15

其實原來我對甘肅的瞭解並不深入,是那次去出差,覺得可以有必要了解一下那裏的民俗風情,有沒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我一直都喜歡自由的天空,不喜歡被束縛,所以,每次出差都會在網上翻閲一下資料,去甘肅,我依稀清楚的記得那裏的人們,那裏的民俗風情,那裏的天空蔚藍,那裏的人們純真質樸,很熱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去那裏的,我把甘肅的民俗風情發一下,如果有需要的可以借鑑!

甘肅,古屬雍州,地處黃河上游,在東經92。13`~108。42`,北緯32。12`~42。57`之間。它東接陝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內蒙、寧夏,是古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

它象一塊瑰麗的寶玉,鑲嵌在中國中部的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上,東西蜿蜒1600多公里,南北地跨10個緯度,縱橫45.3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4.72%。轄蘭州市、天水市、白銀市、金昌市、嘉峪關市、慶陽地區、平涼地區、隴南地區、定西地區、武威地區、張掖地區、酒泉地區、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等14個地、州、市,86個縣、自治縣、市區。包含漢、回、藏、東鄉、裕固、蒙古、哈薩克、保安、撒拉、滿、土、維吾爾等12個主要民族。其中,東鄉、裕固、保安族是甘肅獨有的三個少數民族。

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於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故又簡稱為隴。

甘肅,歷史悠久,民俗活動和名勝古蹟不勝枚舉,擁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古城3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3個、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區26個。相傳三皇之首的伏羲氏便誕生在這裡。遠自上古,黃河兩岸的農業文明已經萌芽。璀璨的古代文化與現代風采展現在唐詩、宋詞、元曲之中;展現在古老的洞窟內、絢爛的壁畫上;展現在“花兒”的歌聲裏、香浪節的笑語中;展現在無邊無際的雪山草原深處……行走在甘肅大地上,到處都有民俗風情、動人傳説和名勝古蹟。

甘肅東南部的天水市和隴南地區,是歷史悠久、山川錦繡、物產豐富、氣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稱。境內除有舉世聞名的麥積山石窟和秦安大地灣古文化遺址外,伏羲文化、秦文化、三國文化在天水的遺風民俗也十分豐富。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日的伏羲廟會和農曆五月十三日的伏羲文化節,將天水民俗活動推向高潮。唐玄奘在天水的傳説,使佛公山喬、萬紫山、滲金寺等地,成為主要民俗景點。三國的古戰場街亭、祁山堡、木門道、諸葛軍壘、陰平古道、姜維墓祠等遺蹟,不僅能使您重温三國曆史,而且至今流傳的孔明帽房屋、正月十五點燈盞等民俗,使人深感三國遺風的濃郁。

和天水、隴南相臨的甘南、臨夏兩自治州,是藏、回、東鄉、保安、撒拉等少數民族的集聚地,有獨具一格的民情和風俗。境內的拉卜楞寺,作為黃教三大寺,不但有著精美絕倫的建築,而且每年7次規模較大的法會和眾多的節慶,使拉卜楞寺的宗教民俗活動空前豐富多采,古樸典雅的臨夏清真寺,是穆斯林民眾們的聚禮之地,這裡的宗教民俗活動,獨特隆重,令人歎為觀止。規模宏大的蓮花山和鬆鳴巖花兒會,不但是臨夏民俗風情的充分展現,而且在世界民俗風情中,也佔有一席之地。更有那甘南藏區的浪山節、採花節;臨夏東鄉族、保安族的婚禮、飲食等習俗,使甘南和臨夏成為甘肅民俗的黃金地域。

甘肅東部的慶陽、平涼地區,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地區。這裡除有眾多中國革命遺蹟外,更有軒轅“黃帝得道於廣成子”的道家聖地崆峒山、西王母設宴招待周穆王的王母宮山,而公劉廟、菩薩山等廟會,都成為民俗文化主要場所。特別是嗩吶、剪紙、社火、戲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定西地區和白銀市,雖乾旱少雨,植被較差,但也不乏引人入勝的民俗風情。隴西是天下李姓的祖地,是海內外李氏尋根問祖之地;岷縣是當歸主要產地,由此而形成的生活、禮儀、節慶等民俗,在海內外都有一定影響。會寧縣的會師樓則標誌著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結束。

河西走廊是甘肅著名糧倉,更是昔日鐵馬金戈的古戰場河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聞名於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肅南裕固族風情、肅北蒙古族風情、阿克塞風俗、天祝藏區風情、雷台奇觀、古酒泉傳奇、嘉峪關傳説、玉門關和古陽關遺址、橋灣人皮鼓、民間筵悦、民勤駱駝隊等奇風異俗在這裡熠熠生輝。

省會蘭州市,不但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現代化的工業城市。這裡民俗風情更是多彩多姿,連城魯土司衙門、黃河古渡和鐵橋、五泉山廟會、安寧堡桃花會、皋蘭鬧元宵與打春牛、水車與皮筏、太平鼓和太平歌以及雕刻葫蘆、黃河石、水煙、白蘭瓜等,讓人流連往返。

很多地方,它不出名,可是當你去了卻發現它出奇的美,讓你感受那裏是那麼獨特,走近甘肅你會發現,其實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只是我們都不曾用心去體會,包括那裏的民俗風情,包括那裏的人,問題能讓我再次回味!

甘肅水車園導遊詞 篇16

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東部,俗稱“隴東”。東接陝西省,北接陝西和寧夏,西與寧夏相連,南臨平涼市和陝西。轄慶城縣、華池縣、環縣、合水縣、正寧縣、鎮原縣、寧縣和西峯區,總面積約2.7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44萬,有漢、回、蒙、滿等20個民族,其中漢族佔98%以上,少數民族主要是回族。全市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東部黃土丘陵區,中南部為

黃土高原溝壑。慶陽市屬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較短,夏少酷暑,秋季多雨。

慶陽—名系沿用古“慶陽府”名稱,最早取決於宋代政和年間,後設環慶路,又設“慶陽軍”節度,慶陽之名,方見於史冊,沿用至今。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曾任”環慶路經略撫緣邊招討使”與其子駐防慶陽,駐城練兵,保境安民。慶陽市有着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早在20萬年前這一帶就有人類生存。五六千年前,先民就在此農耕,養殖,製陶。據《史記》記載皇帝軒轅氏再這一帶和醫祖歧伯合著《內經》。夏代,周祖不出失官率部族赴此,駐城拓荒,安邦定居,今慶陽縣城據傳就是建於此時的“不出城”故有“周舊邦”之稱。慶陽市也是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俗稱:“隴東老區”。

慶陽市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地區。是有名的烤煙生產基地,作物以半乾旱的小麥、玉米等為主。

甘肅水車園導遊詞 篇17

榆林窟,俗稱萬佛峽,位於安西縣城西南75公里的榆林河(亦名踏實河)畔,現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洞窟42個,分佈在榆林河東、西兩岸的懸崖峭壁上,東崖31個、西崖11個、壁畫4200平方米,彩塑259身。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原因,榆林窟的彩塑原作已所剩無幾,現存彩塑多為後代重修或重塑。

作為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其內容、藝術風格以及彩塑、壁畫的製作等方面,都與莫高窟有着密切的聯繫或相同之處,但在許多方面又存在着明顯的差異,並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現存最早的洞窟,建於初唐的17、28、39窟,雖然都是中心柱窟,但與莫高窟北魏時期盛行的中心塔柱窟有着明顯的不同。

唐前期第6窟23米高的大佛窟的型制與莫高窟的大佛窟也不盡相同,顯示了榆林窟初創時期的個性特徵。唐中期的第25窟是一個顯密結合的大乘淨土窟、壁畫保存得非常完好,技藝精湛、藝術手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莫高窟此時期洞窟中尚無可以與之相比的作品。榆林窟西夏、元時期的洞窟尤為精彩。西夏第3窟的千手千眼觀音手中所持物件多達140件,其中有冶鐵、釀酒、鏟、鋸、雙尾船等,還首次出現了拉絃樂器的鼻祖胡琴。文殊、普賢經變中的山水畫一改以往背境裝飾的陪襯作用而具有了明顯的獨立性、畫面所氣勢磅礴、意境深遠,是十分罕見的古代山水壁畫精品。西夏第2窟的水月觀音線描精緻、設色富麗、意境高雅,令人賞心悦目、遐思神往。

元代第4窟藏密曼荼羅和多種度母、觀音、文殊、普賢均以外來技法繪製、造型嚴謹,準確,色彩對比強烈、氣氛神祕。特別是榆林窟和所屬的東千佛明顯繪製的6幅玄奘取經圖,十分珍貴。除此之外,榆林窟西夏、元時期的供養人畫像和裝飾圖案也有十分明顯的民族特徵。裝飾圖案除流行的花草、鳥獸、幾何型外,還有以"天""王"等字變化成的圖案,極富創意。

總之,榆林窟具有自身獨特的藝術體系。特別是五代以後,莫高窟藝術呈顯出明顯的衰落趨勢,而榆林窟無論從內容、繪畫風格,還是藝術水準方面,都顯示出其時代特徵和獨到的藝術魅力,從而更加充實了這座寶庫的內涵。

1961年,榆林窟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劃歸敦煌文物研究所管轄。

甘肅水車園導遊詞 篇18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甘肅,我是你們本次甘肅之行的導遊員李歡,現在就由我帶大家去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

相信大家也都聽説過許多外國旅遊者對莫高窟的評價:“看到了敦煌莫高窟就等於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畫廊”,“它是世界上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

敦煌莫高窟與洛陽的龍門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時刻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以它創建年代之久、建築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保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顯現,被稱為“東方盧浮宮”。“千”這個數字在這裏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裏有很多的佛教塑像和壁畫洞窟,所以俗稱“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的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説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説法:其一是説,莫高窟開鑿於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説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有記載,唐代沙洲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裏”之名,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説在梵文裏“莫高”之音是解脱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敦煌莫高窟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峯,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佈崖面。每個洞窟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蓮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1961年我過國務院確定氣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莫高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舉世無雙的人類瑰寶。

首先我們去參觀有名的藏經洞。這個洞窟位於弟16號洞窟通道的北側,編號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時期河南都僧統共訌的“影窟”,有碑文記載這一事實。説到藏經洞大家就會想到王道士。是他發現了藏經洞,但也是由於他的無知導致了藏經洞大部分文物損壞、丟失。1920_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籙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藏九百多年的藏經洞。這些珍貴無比的文物終於重見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敗加之王圓籙的愚昧,使這些珍貴文物遭到了帝國主義分子肆無忌憚的掠奪和盜竊。1920_年沙皇俄國的奧勃魯切夫來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為誘餌騙取了一些文物;1907英國人斯坦因僅用樹十塊馬蹄銀劫取了約一萬多卷,同時還有佛教繡品和佛畫五百多幅,現藏於大英博物館;1920_年法國人伯希和盜走文物六千多卷,現藏於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1920_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盜走約九百多卷。直到1920_年清政府才將被劫餘的文物運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圖書館。在運輸途中以及運到北京後不少文物被偷、損壞、遺失,是中國考古史上一次難以估量的損失。藏經洞發現的這些文書,涉及到許多學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資料,經過國內外學者幾十年的研究,開拓出一門全新熱門的學科————敦煌學。

當時王道士把經卷賣給斯坦因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在長達七年的時間裏,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是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二是為了完成他的宏願,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三是唐玄奘溝通了他們的思想。斯坦因這個探索家追求事業的精神感動了他。因此他雖則思想極為冒矛盾,既不願意外國人將這些文物帶走,但是在無奈的情況下也只好讓步。

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於全世界是,當朝命官這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是他們不是考慮如何的保護它,而是千方百計的竊為己有。因此一時間偷竊成風,敦煌卷子流失嚴重。這是敦煌卷子自發現以後最大的劫難。真所謂是“敦煌千古事,苦樂誰人知!”

那麼,藏經洞是什麼時候為何被密封的呢?

一説是11世紀初,西夏侵入敦煌是為了保護經典而藏;一説是不用但又不能丟切的神經聖典收集存放;再一説是為了防止伊斯蘭教徒破話而藏。後來收藏了這些經典的僧侶逃的逃了,還俗的還俗了,死的死了,直到20世紀初發現這個洞窟為止,再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參觀了藏經洞,瞭解了它的掠奪史,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敦煌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壁畫藝術。通過壁畫直接或間接的反映了我過各民族各階層的勞動生活、社會活動、風俗習慣、衣冠服飾、音樂舞蹈等。它不僅是一部生動的敦煌畫史,也是一部豐富的文化史。在莫高窟壁畫的佛經故事中,也有許多動人的畫面,如“九色鹿”的故事,就是歌頌正義譴責邪惡的。壁畫以連環畫的方式生動的表達了這一故事。

談到壁畫藝術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飛天。飛天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唐代飛天更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她既不像希臘插翅的天使,也不像古代印度騰雲駕霧的天女。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飛天是民族藝術的一個絢麗形象。提起敦煌人們就會想到神奇的飛天。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石窟、雲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所無法比擬的。其規模之宏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藝術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牆壁上的圖書館”。

那麼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誰繪成了堪稱世界藝術瑰寶的敦煌壁畫?

研究人員認為敦煌畫師的來源主要有四種。首先是來自西域的民間畫師。這是因為敦煌壁畫的早期作品風格和新疆同期的很多佛教石窟壁畫風格非常接近;第二是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吏獲罪流放敦煌時攜帶的私人畫師;第三是高薪聘請的中原繪畫高手;第四是來自五代時期官辦敦煌畫院的畫師。

欣賞了美麗而神奇的壁畫藝術,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莫高窟的彩塑。彩塑是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釐米(善業泥菩薩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17窟唐代河西都僧統的肖像塑好玩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我國最早的高僧寫實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莫高窟的建築藝術主要指洞窟的形制。洞窟本身就是具有立體空間的建築。前期的洞窟以中心塔柱式為主。所謂中心塔柱式即開鑿是在洞窟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四面開龕,龕內塑像;中期開鑿的洞窟相對較大,中心塔柱式被廟堂式即浮鬥頂窟式代替,多數是在洞窟正面牆壁上開較大的龕,塑造多身塑像。窟頂為覆鬥式,天井彩繪精美的圖案;後期開鑿的洞窟都比較大,縱深二三十米,稱殿堂窟。洞窟中央設有佛壇,佛壇上面塑造多身較大的塑像。此外還有禪窟、大佛窟和涅盤窟。從洞窟建築形式的轉變和多樣化,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們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融化、吸收使它成為了本民族的東西。另外,莫高窟還保存着宋代窟檐五座,以及散步其周圍造型獨特的舍利塔十幾座,加上壁畫,中彩繪的亭、台、樓、閣、殿、寺院、城池、居民、茅巷、野店等等,構成了莫高窟無比豐富的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一部敦煌建築史。

那麼,敦煌莫高窟歷經千餘年來為何能完整的保存下來呢?

其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死自然條件,莫高窟地處內陸沙漠,氣候非常乾燥,乾燥的氣候給保存莫高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其次,古代人開鑿洞窟是為了供奉神、佛和作為祭祀祖先的家廟。祖先開鑿,子孫繼承,加之又有僧侶維持香火不斷,後代又予以維修、重繪;再次莫高窟遠離城市,交通不便,歷史上也沒有發生過災難性的戰爭等重大破壞。所以能較好的保存下來。

短暫的莫高窟之旅就要結束了,很高興能和大家相聚在這裏,謝謝大家的觀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gansu/jgvrq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