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陝西導遊詞 >

陝西景點導遊詞十篇

陝西景點導遊詞十篇

陝西景點導遊詞 篇1

各位朋友,大家好!

陝西景點導遊詞十篇

今天是個天氣晴朗的大好日子,我們將用2個小時的時間,沿着關中道西行135公里,依次經過西安市、咸陽市、興平市、周至縣、楊陵農業城、眉縣,最後抵達太白山,進行旅遊觀光活動。旅遊觀光活動將持續7個小時左右,午餐在太白山用,晚餐我們返回西安用。我今天會和大家一起努力,帶大家遊覽好有“關中八景”之稱的太白山,請大家多多配合,如有問題或意見,不用客氣,請大家及時指出來。

概況

先介紹一下太白山名稱的來歷。有兩種主要説法。其一與陝西方言有關,“太白積雪六月天”是有名的關中八景之一,太白山山頂6月積雪,在6月炎陽的高照下,皚皚白雪反射陽光成縷縷銀光四射,很好看、很漂亮、很白。陝西的關中一帶,用方言説很白很白,就是白得很、白得太太、太白咧,人們長期叫起來,最後就把它叫做太白山。其二跟一個傳説有關。相傳關中一帶在遠古的時候就是一塊富饒美麗的地方,土地肥沃、氣候温和、雨量充足。這樣好的一塊地方被遠方的一條惡龍看中了,惡龍想霸佔,太白金星看到後,就和這條惡龍大戰9天9夜,終於趕跑了惡龍,但是他還是不放心,要永遠守候在這裏,最後太白金星的身軀當真變化成一座巍峨的高山,直插雲霄,所以這座山就被稱做太白山。

提起“太白”二字,人們不免想起唐代大詩人李白李太白,李太白的名字是否和太白山有關係不得而知。但太白山從古至今就是詩人、名僧、文豪的遊覽之地,李白就有一首“登太白峯”的詩寫道:“酉上太白峯,夕陽窮攀登……舉手可近日,前行若無山……”的壯麗詩篇,表現了詩人對太白山的讚美和熱愛。今天我們就沿着詩人的足跡前去觀賞太白山。

現在簡單介紹一下太白山的情況。太白山是秦嶺的主峯,高3767米,大家可能都知道秦嶺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我們平常所説的南方人、北方人就是以此為界;秦嶺也是中國兩大水系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的分水嶺;也是中國主要稻米生產區和小麥生產區的分界線;也是麪食區和米飯區的主要分界線。南方人多吃米、多吃魚、多吃菜,聰明、細膩;北方人多吃麪,生性耿直、厚道。所以我們沿途多見到的是小麥地。太白山處在我國中部,從山麓至山頂,相對高差很大,動植物都有明顯的垂直分佈規律,當地人生動地稱之為“高二丈,不一樣”。白居易有詩為:“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從這些諺語和詩詞中亦能反映出來這些特徵。我們今天攀登太白山,隨着我們的攀登、位移,自然景觀會不斷地變化,最下面有側柏林景觀,到達2200米時,就是鬆櫪林,再向上還有樺木林、冷杉林等,最後還有落葉松林和高山苔原景觀帶。但是最上邊氣候瞬息萬變,忽陰、忽晴、忽霧、忽雨、忽大風,忽冰雹,變幻莫測,很是神祕,很多人迷路、遇險都在此處,但是今天大家不要怕,緊跟着我走,不要離隊。

太白山

現在已經抵達太白山,大家跟隨我依次攀登,沿途會有很多文化遺存,也有很多名勝奇景,我會一一講解給大家聽。前面這個池子叫三官池,池水清澈見底,是當地羣眾祈雨之地,非常靈驗,如果你們那兒雨少受旱,也可祈點雨帶回去,但是每次祈雨一定要到這裏來。我們前邊這座山峯名叫萬勿山,羣壑排列似牙勿,所以稱此名,中間最高的那一處山峯挺秀峻拔、聳人云霄,故名日獨秀峯。前邊兒處地方叫二仙水、望仙嶺、沖天嶺、分水嶺、觀雲海等。

我先簡要介紹一下太白湫泉,大家想必看過電視紀錄片太白大爺海潛水探險的片子吧?!兩位潛水勇士從結冰的湖面潛入了我國內地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三太白池(海)裏,撈了一塊珍貴石頭,供地質研究,創造了潛水史上的一個壯舉,撈出來的這塊石頭,更是珍貴,對太白山的形成等有很大的科研價值。其實,太白山處處都是寶,如果大家今天運氣好的話,還會碰到很珍貴很珍貴的東西,動物方面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錦雞、太陽鳥等,碰到的話千萬不要打擾它們,因為在這兒我們是客,它們才是這兒真正的主人。中草藥方面有很多名貴藥材,比如:太白貝母、雪山一枝花、手掌參、天麻等,不過我們不認識,千萬不能亂採。這裏許多植物是有毒的,千萬小心。如果我們團裏有懂地質的人,千萬不要錯過機會,這裏有引人入勝的第四紀末期的冰川遺蹟,有冰斗、角峯、冰川湖、幽谷、羊背石等。

已經到山頂了,這個平台叫拔仙台,是第四紀冰川遺蹟的一個角峯,如果天氣好的話,我們可以俯瞰北邊滔滔之渭水,壯觀至極。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湖,就是大爺海(大太白海),另外還有二爺海(二太白海)、三爺海(三太白海)、玉皇池、明星池等,分佈如串珠,保存完整,水寒如冰,水穩如鏡,清澈碧藍,巖影波光,繡麗動人。白雲藍天映人湖面,隨風變幻,景緻萬千,大家好好感受一下這心曠神怡的感覺吧。

大家登山的途中看到許多老太太拿着饅頭、黃紙和香登山,雖然登得很吃力,但從不泄氣,為什麼呢?因為當地人認為太白山是一座神山,如果身體有病想康復,想發財,想要男孩,想要夫妻和睦,都可到沿途廟宇中燒香許願,據説非常靈驗。大家如果有什麼要祈求,燒香不燒香無所謂,只要心誠祈求就行,這就是平常所説的“心誠則靈”,太白山也會祝登過它的人幸福安康,永伴終生!

最新陝西景點導遊詞5篇

陝西景點導遊詞 篇2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去參觀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俑博物館是一個專題性的遺址博物館,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一個陪葬坑。在參觀秦俑博物館之前,我想應該先向大家介紹一下秦始皇這個人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創立者,也是一個文武雙全的皇帝。他姓嬴名政,於公元前259年出生於趙國的都城邯鄲。他13歲時就繼承了王位,但是按照當時的制度,他直到22歲的時候才舉行了加冕儀式,開始正式親理國事。他執政以後,經過十年的浴血奮戰,統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朝。為了鞏固政權,加強思想政治領域內的統治,他還設立了郡縣制,廢除了分封制;而且先後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軌和法律制度。他認為自己功過三皇,德高五帝,又因為是第一個皇帝,所以便自稱為始皇帝。他在統一全國以後,對內發展農桑,對外發展經濟,並且採取遠交近攻的政策,使國力不斷強盛。同時,他為了抵禦匈奴的侵擾,還修築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在當時,修築長城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但是今天它已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驕傲。秦始皇身材魁梧,大腹便便,同時也是非常殘忍,暴虐,冷酷無情的。他“焚書坑儒”這一專制舉動,使我國古代文化典籍受到嚴重的摧殘。他為了自己享樂,曾徵集了幾十萬刑徒為自己修建了“覆壓三百餘里”的阿房宮。但是他到死也沒有住完那裏所有的宮殿。他大興土木給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所以歷史上也稱秦始皇為暴君。不過,秦始皇也是非常勤勉的。他曾經五次出巡天下,於公元前210年的7月,在出巡途中,暴病死於河北的沙丘,終年50歲。死後葬於驪山腳下的陵墓之中。

秦陵的地宮現在雖然還沒有發掘,但是已經發掘了秦陵的一個陪葬坑,那就是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俑坑是1974年時,由西楊村的幾個農民在抗旱打井時以外發現的。考古學家根據發現時間的先後,把它們編為一、二、三號坑。秦俑坑是秦軍的縮影,它生動的再現了當時秦國兵強馬壯的威武場面。李白在詩中描寫的“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即時對秦軍的氣勢作了生動的描寫。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一號坑,它是三個俑坑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相當於兩個足球場的面積。它為坑道式土木建築結構,在東西兩端各有5個斜坡門道,還有10個2.5米寬的夯土隔牆,隔牆上架有粗大的橫樑,底部都是以青磚墁鋪。一號坑是由步兵和車兵組成的軍陣。所謂軍陣就是部隊在作戰或駐守時的一種排隊的方式。一號坑是以長方陣的排列方式,由前鋒、主體、側翼、後衞四部分組成。我們現在所看到面東而立的就是前鋒部隊。南、北、西端各有一排面外而立的武士俑是側翼和後衞,他們是為了防止敵人旁敲側擊和從背後偷襲。中間有38路面東而立的縱隊,是由步兵和騎兵組成,構成了整個軍陣的主體。從這裏也體現了古代兵書中所講的“前後整齊,四方為繩”的軍陣。《孫子兵法》中曾經講到,古代兵陣佈陣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前鋒必鋭,整體必宏。”他把一個軍陣比喻成一把劍,如果一個軍陣沒有精鋭的前鋒,那麼這個軍陣就像是一把無鋒的劍,便失去了殺傷力,可見前鋒部隊的重要了。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一號坑的前鋒部隊。它一共是3排,每排70件,共210件。這些兵俑手中都持有強弓勁弩,都是以驍勇善戰而著稱於世的。他們在作戰時都不戴頭盔。頭盔本來是作戰時的一種最基本的防護裝備,但是秦國軍隊規定一律不準戴頭盔。所以歷史上稱他們為“科頭”。由於“科頭”不戴頭盔便敢殺入敵陣,史籍上也稱他們為“科頭鋭士”。從這些“科頭鋭士”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秦軍的勇猛和善戰了。

在一號坑以北20米處,是秦始皇兵馬俑的二號坑。它的平面呈曲尺形,面積為6000多平方米,是由步兵、騎兵、車兵和混和兵種組成的軍陣。他一共由四個小的單元構成。這四個單元可以有機的構成一個大的軍陣,也可以分開成四個獨立的小的軍陣。它能攻能守,反應迅速,自我保護力強,可以説是當時世界上反應最快速的一支部隊。在二號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陶俑,其中有將軍俑、跪射俑、立射俑、騎兵俑、鞍馬俑等。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一個從二號坑中出土的將軍俑。將軍在軍隊中具有特殊的身份,所以他處處顯得與眾不同。將軍俑頭戴雙卷尾長冠,冠帶在頸下結繩並下垂胸前。將軍俑所戴的冠叫“冠”冠上兩邊本來插有兩支黑色的 尾,因為據説是一種性情勇猛、善斗的鳥。將軍俑身穿雙重戰袍,戰袍外面的鎧甲形制特殊。雙肩及前後胸用綵綢紮成的花結,象徵我們現在所説的軍工章。這個將軍俑胸前佩帶着兩朵花結,就表明他曾經立了兩次功。他所穿的鎧甲以肚臍眼為界,肚臍以上是上片壓下片;肚臍以下是下片壓上片。這樣是為了彎腰方便,便於指揮作戰。這個將軍俑的腹部微微隆起,説明秦軍中將軍的待遇還是相當好的,也反應了早在秦代時,男子就有了將軍肚。這也就是將軍肚的起源了。從這個將軍額頭上深深的皺紋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久經沙場鍛鍊的指揮官。他手指前方,彷彿正在指揮千軍萬馬如何作戰。

三號坑位於二號坑以西、一號坑以北25米處。它的面積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是三個俑坑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一共出土了四馬、一車和68個陶俑。這些陶俑的排列形式與一、二號坑完全不同。一、二號坑是按實戰軍陣排列的;而三號坑則是面向內相向夾道式排列。他們手中所持的兵器也有不同。一、二號坑中陶俑所持的兵器有長射兵器和短射兵器;但在三號坑中只發現了一種無刃兵器——銅殳。銅殳是一種用於儀仗的兵器,證明這裏可能是一個地下軍隊的指揮部。三號坑如果從它的建築佈局來看,主要由車馬房、南北廂房組成。車馬房位於俑坑的中部,面對坑道的東門,這樣便於車馬進入。而北廂房位於俑坑的北部。在北廂房內發現了朽骨一堆,殘鹿角一件,證明它是一個活動前占卜或禱告的場所。南廂房位於俑坑的南部,它從東向西依次排列着廊坊、俑道、正廳和偏房。它們都有武士俑分立於兩邊,其中以正廳的警衞最多。這裏可能是召開軍事會議的場所。這一點也就完全證實了三號坑是一個地下軍隊的指揮部——軍幕。秦俑坑當中既有“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強大軍陣,又有“運籌於帷幄之中”的將領,可見當時思慮嚴密,佈局嚴謹了。

秦俑坑不僅是一座不朽的藝術寶庫,而且還是一座巨大的秦代武器庫。當時青銅鑄造業已是十分發達,製造出了各種精良的武器裝備,這也是後來秦軍取勝的一個重要因素。現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就是秦兵馬俑坑中出土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把青銅劍了。“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這把青銅劍已歷經了20_多年,但是表面並沒有生鏽,至今仍然是鋒利無比。在它剛剛出土時,專家們曾經用它一次劃透了20張紙。即使現在的玻璃刀想做到這一點也決非易事。經過鑑定,發現它表面有10-13微米的鉻鹽氧化層。它採用了鉻鹽氧化技術。鉻鹽氧化技術有兩種:一種是電子鍍鉻,在20世紀30年代由德國人發明。另一種是化學鍍鉻,在我國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發明出來了,這一點實在是令人歎服!

秦俑坑中出土的這些兵器,有相當一部分顯示了當時兵器製造標準化已經達到了相當先進的水平。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些東西叫做銅簇,也叫做銅箭頭。它就是秦代兵器製造標準化的一個代表。它同一稜的三個面誤差不超過0.15毫米,而不同簇之間也不超過0.2毫米。這一點可以使我們看到,並不只是現代的許多行業中講求標準化、規範化,其實古人在很早就有了形範正的觀點。這些銅簇主要可分為大型與小型兩類。大型銅簇的鋌特別長,而鋌首也很大;而小型的銅簇它的鋌是圓形或三稜形的,將它們放入箭槽中便於瞄準。而且在空中呈流線形,阻力特別的小,還具有很強的平行性和穩定性,是秦代主要的兵器之一。

我們以上所看到的這些雄辯的説明了:在20_多年前,中國的冶煉金屬加工工藝以及技術標準化的管理水平就已經是世界第一流的了。好了,秦俑坑我們就先參觀到這裏,下面我將要帶領大家參觀的是銅車馬展廳。

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二號銅車馬了。這輛車叫“安車”,因為乘坐這輛車温暖舒適而得名。這輛車長3.17米,高1.06米;銅馬的高度為65-67釐米左右,身長為1.2米,重量各不同,最輕的為177公斤,最重的達到了212.9公斤;車馬人的總重量為1243公斤。這輛銅車馬的主體是由青銅鑄造而成,共有金銀飾件1720件,總重量達7公斤。其製作工藝之高超和造型藝術之精妙令人讚歎不已。我們可以看到前面拉車的四匹馬個個耳若削竹,目似懸鈴,頭方肚圓,胸部肌肉發達,四條馬腿也穩健有力。中間的兩匹馬叫“服馬”,兩邊的兩匹馬是拉車的叫“驂馬”。馬的製作技術達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馬的項圈是由42節金與42節銀焊接而成。它的焊接點用24倍的放大鏡才可以清楚的看到。金和銀的熔點不同,能把着兩種金屬焊接在一起,表明秦代的工藝也是相當高的。馬的籠頭是用一根金管與一根銀管採用子母扣連接的形式製成的。在籠頭上有一根削子,將這根削子拔下,就可將籠頭完整的取下。我們再注意看一下,在右驂馬的頭上有一個穗形的瓔珞,它叫做“翥”,這是皇家車隊的特殊標誌。由於是皇家車隊,因此要求它們行走起來必須平穩,於是在馬身之間以“脅驅”相隔。這樣,可使馬匹保持一定的間距,如果它們離的太近,脅驅就會扎疼它們。我們再來看一下二號車上的華蓋。華蓋的面積為2.3平方米,最厚處為4毫米,最薄處為2毫米。發現它時,它已碎成了199塊。但在修復時,發現華蓋是一次燒鑄而成。這個華蓋就像一個龜殼一樣,俗話説的好:“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這表明秦始皇希望自己永遠長壽。這個車廂是由前馭式與後乘式兩部分組成。後乘式裏邊非常寬敞,人在裏邊可以坐卧憑依,非常舒適。在後乘式前面以及左右兩側各有三個車窗,門開在後面,門窗都是可以靈活啟閉的。車窗上有許多小孔,這樣不僅可以用來調節空氣,而且可以在車內看到車外的景物,在車外卻無法看到車內的情況,設計科學、合理。車輪上的輻條共有30根,象徵一個月的30天。我們再來看一下安車上的馭手。他頭戴“冠”,表明是一個將軍級的人物。1984年_閲兵時,為他開車的就是一箇中央首長。因此,安車上這個馭手的身份也就勿庸置疑了。這個馭手俑身後佩帶着一把劍,劍鞘與劍是連在一起的,拔不出來。這是因為秦始皇生性多疑,特別是荊軻刺秦王以後,他更害怕有人暗殺他。因此馭手俑佩帶的是假劍,一方面可以不失其威嚴,另一方面呢,也不必擔心被暗殺了。這輛車的時速可達每小時35公里。當時秦始皇的車隊是虎羆開道,豹尾在後,氣勢浩浩蕩蕩。但是秦始皇當時乘坐的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種安車。據史書記載,秦始皇的車隊共有“九九八十一”輛車,而秦始皇乘坐的,則是由六匹馬駕轅的一輛純金的金根車。它可能也被作為秦始皇陵的一個陪葬品埋在了秦陵的附近,説不定到不久的將來便會發現。希望到時候各位能夠再來一睹皇家車隊的迷人風采。謝謝大家!

陝西景點導遊詞 篇3

各位來賓:

大家好!我是導遊員。

非常歡迎大家來到“中國道教源頭”——老君山參觀。在參觀期間有兩個小小的要求:第一,請不要吸煙,因為老君山是天然林海,一級防火單位;第二,請大家在參觀的時候,不要離開登山盤道和休息台,因為老君山地勢險峻,並有野獸出沒,以免發生危險。謝謝合作。

第一項:老君山的得名

老君山旅遊風景區位於西嶽華山之陽,地處秦嶺東南段北端的陝西省洛南縣巡檢鎮,在該地有一歷史非常久遠的喀斯特地貌溶洞,名曰“老君洞”,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洞內溶柱林立,姿態萬千,錯落有致,特別是與道教傳説中的神物酷似的“系牛柏、煉丹爐、聖君卧榻、天門、豆腐坊、仙塔、玉柱、青牛”等溶柱景觀更是引人入勝,令人神往。相傳太上老君從周國趕往秦國途中,在河南靈寶函谷關被關令尹喜攔住,要讓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來,於是纏着他,要他寫一點著作,作為放他出關的條件,太上老君迫不得已著寫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經》。太上老君對受制於人的尷尬處境深感關切,發誓要修得正果,他便來到洛南老君山潛心修煉。時年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在老君洞終於功德圓滿,修煉成仙,玉皇大帝親駕相迎,也到此處與太上老君切磋仙道,遂成道教一統。後太上老君到達秦都西安,又降至終南山樓觀台講道,至此,道教傳統才深深的紮根於中華大地。故民間人士在這陡峭的山崖上建造老君廟、玉皇殿以志紀念,老君廟、玉皇殿那歷盡蒼桑、飽經風霜的錚錚風骨,浩立於峭崖絕壁之巔,儼然向世界宣告中華道教在這裏誕生。遍佈山間的秦磚漢瓦、古蹟遺存,承載着我們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先民們虔誠的神靈崇拜,民國八年,這裏的鄉民又勒石樹碑,記載着這一史蹟,於是,老君洞所在的羣山峻嶺也就叫起了“老君山”,老君山也就成了“中華道教第一山”。

第二項:道教文化藝術碑林

道教文化藝術碑林是老君山旅遊開發項目的一個人文景觀,將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主線,輔以各界名流和遊客的詩詞、散文、觀感、題詞,全面、系統地再現道教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多角度、全方位地記錄道教文化在老君山發揚光大的不朽歷程。如果那位來賓有興趣,我們可以給您免費提供一塊碑位,永久留下您的人生足跡。大家現在看到的是我縣原人大常委會主任閆光臣先生遊老君山的觀感詩。

第三項:老君山生態旅遊與老子文化

老君山和太上老君聯繫在一起,就有了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太上老君的學名叫“老子”,他的著述叫《道德經》,是道教始祖和中國的哲學之父。

黑格爾把老子的思想和歐洲人的老祖宗的哲學相比,認為有着重要的共同之處,“有點像我們在西方哲學開始時那樣的情形”。黑格爾尊崇老子哲學,把它同希臘哲學一樣看成人類哲學的源頭。黑格爾是十九世紀德國古典哲學的最偉大的代表,他的宏大的思辨哲學體系的建構終結傳統的古典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在批判和繼承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哲學中誕生的。

老子説:“治大國,若烹小鮮。”(第60章)這就是説,治理一個大國就像煎一條小魚,要慢慢地將它煎熟,要自然而然,不要多翻動,否則就使魚破碎得不成樣子了。美國前總統里根很欣賞老子的這一智慧,深知其三味,他在1987年國情諮文中引用了老子的這句話,用這一理念來指導其經濟政策,引起強烈反響,《老子》一書暢銷美國,一時“紐約紙貴”。

現在,我們可以看出老子的這一團紫氣,是飄到哪裏就給哪裏帶來祥瑞,帶來智慧的,這一團紫氣不僅在中國飄了幾千年,又飄出了國門,給世界帶去了智慧的芳香。

因此,當老君山生態旅遊與老子文化密切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洛南老君山就成了世界頂級的旅遊資源,我們又成功地在旅遊服務領域註冊了“老君山”商標,開創了我國旅遊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先河。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太上老君靈光照耀下的老君山生態旅遊,東北地區,讓我們攀附在中國文化巨人的肩膀上,形成了旅遊與文化的完美結合,得到各級旅遊管理部門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

太上老君像 據史料記載:太上老君生卒年月不詳。字伯陽,諡曰聃,春秋時楚國苦縣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無為之説,後世以為道家始祖。孔子嘗往問禮,着有《道德經》五千餘言。在現今社會各行業中,如:鐵匠、煤窯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鐵匠等,皆祭拜老子為祖師爺。有的亦稱為伯陽、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陽、李老君。為了紀念太上老君這一歷史傳奇人物,我們在這裏建造“太上老君塑像”作為“中國道教之源 - 老君山”的標誌性建築,讓歷史文化與自然美景有一個完美的結合。塑像高約5米,底周寬約3米,居於老君殿(在建)前的小山之巔,背靠玉皇嶺,西臨禹坪川,居高臨下,威儀凜然,是我市最具特色雕塑代表之作。塑像主人雍容華貴,步態輕盈,手握禪杖,俯瞰眾生,令人肅然起敬。再現了道教教義中的“重現世,恤民生,察民情,療民疾”的思想,直觀的表現出道教創始地特有的“洞天福地”的深刻藴義。

陝西景點導遊詞 篇4

寶雞天台山為1994年國務院第三批公佈的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它位於寶雞市南部,秦嶺山脈北麓。主景區距寶雞市中心不足10公里,面積約133平方公里。景區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米左右,主峯天柱峯海拔2198米,屬自然風光優美、人文景觀婁莽的城郊山嶽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寶雞天台山,自然景色獨特,文化底藴深厚。景區內羣峯競秀,植被繁茂,水清林幽,氣候宜人。據歷史文獻記載,“炎帝成於姜水”。寶雞是炎帝故里,天台山相傳是炎帝採嘗百草而中毒遇難安葬之處。

天台山濃縮秦嶺山脈風光於二處,具有峻峯、幽谷、翠綠、碧水四大風景特色。峻峯:天台山重巒疊障,峭壁對峙,羣山萬壑之間,雲霧迷漫,氣象萬千。風景區內的天台蓮花峯、天柱峯、人頭峯、神農峯、雞峯山、大散嶺等山峯均為花崗巖峯林地貌,羣峯爭雄,凌空險峻。幽谷:天台山溝塑眾多,崖峻谷深,林木蔽日,使人置身於“偶聞松濤聲,卻是萬籟靜”的境界。不少深谷至今人跡罕至,奧祕莫測。翠綠:天台山林海茫茫,羣峯巨石隱於蒼松翠柏之中,組成一幅幅色彩斑讕的自然畫面。碧水:天台山水量豐富,河、湖(水庫)、溪、瀑、潭、泉俱全,山環水繞,縱橫交錯。其水質潔淨,清幽嫻靜。

天台山歷史悠久,炎帝遺蹟甚多。故世有“天台天下古,天台古天下”之美譽。天台山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互為表裏,相互輝映,不僅在時空佈局和審美情趣上相互滲透組合,而且還處處表現出歷史遺蹟、宗教建築等與周圍環境的交融和襯托。天台山以道教文化著稱於世,為道家“祖庭”、“玄都”之地。天台山神祕幽美的自然環境,吸引歷代著名道教人物隱居養性、修煉傳道,千餘年來香火不斷,祖神盛行,形成了頗具地方色彩的道教文化。天台山自古以來為“聖人踐地”,歷代在此舉行祭祀炎帝活動,節日廟會亦頻繁舉辦,因此,廟會中社火、戲曲、祭祖活動與各種富有地方風情特色的民俗活動,不僅具有古老淳樸之色彩,與寶雞悠久的歷史文化一脈相承,而且增添了天台山人文景觀的神祕性和多彩性。據實際勘察,天台山有宗教活動遺蹟30處,民俗文化6處,奇石13處,碑碣8處,古遺址4處,炎帝活動遺蹟10處,古道2處,祠廟5處,摩崖石刻5處。

天台山獨特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具有很高的旅遊價值,遊人置身其中,不僅能領略到旖旎絢麗的風光奇景,探討大自然的神奇奧祕,賞心悦目,陶冶性情,而且還能從中瞭解到許多鮮為人知的奇聞逸事、神話傳説,學到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因而,今天寶雞天台山已成為人們遊覽、休閒、度假、科研的極佳境地。清人張式仲在其一首題名為《夏日登天台山》中寫道:“遊客登南嶺,孤峯峙茂林。颯然風人户,長嘯人開襟。酷夏可忘暑,高樓堪息心。”

天台山按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各自特點的不同,分為6大景區,即“黃丹寺景區”、“茵香河景區”、“西岔河景區”、“神農谷(東南溝)景區”、“雞峯山景區”、“天台山主峯景區”。因時間關係,我們今天主要參觀天台山主峯景區。

天台山主峯風景名勝區分為4個景區:蒙峪溝景區,以蒙峪炎帝出生地為中心,輔以神農泉、姜炎聖母廟和茹家莊古遺址等,展現久遠的古代文明;燒香台景區,以燒香台為中心,包括伯陽山、猴娃石、玄關和十二灣等景點;楊家灘景區,以楊家灘緩坡谷地為中心,包括白馬關,千尺崖、躍馬澗、東西湖及蕎麥山;蓮花頂景區,包括天台山的廟區、老君頂、蓮花頂、繫馬樁、人頭峯等景點。

天台山主峯景區位於雞峯山景區西南部,主峯蓮花峯海拔2198米,為天台山風景名勝區海拔最高景區,亦是集古、奇、雄、秀、險、幽為一體的景區。各位朋友,請大家看!這處景觀叫燒香台。燒香台海拔1000多米,是天台山名勝風景區第一道山峯,青松翠柏,鬱鬱葱葱,是從寶雞市區進天台山兩條道路的交會處。傳説這裏曾是黃帝求援於炎帝的地方。相傳蚩尤為九黎之首,炎帝之裔,他對黃帝統一天下不服,又想替祖父炎帝報“阪泉之戰”被黃帝戰敗之仇,於是,打着炎帝的旗號,率領81個兄弟(氏族),揭竿而起,兵發涿鹿。黃帝九戰九敗,便向炎帝求援。炎帝、黃帝為“同胞兄弟”,曾共同管理過華夏族團。炎帝因年老體弱而離開中原,回到天台山安度晚年。黃帝從涿鹿來到蒙峪溝,進了南天門,單上第一道山峯,點燃信香,虜誠祈禱。此時炎帝正與九天玄女在天台山採藥,聞得信香,占卜知道黃帝來此之意,便告訴九天玄女。九天玄女敬重炎帝之仁厚,便下山向黃帝面授軍機。黃帝學得九天玄女的戰法,又焚香3日,以謝炎帝不計前嫌之恩德。回到涿鹿後打敗了蚩尤。後人為紀念炎帝、黃帝這兩位中華始祖,將這座山稱“燒香台”。建宮造亭,朝拜祭奠。從至今遺留的古建築羣遺址和史料記載看,這一東西長50米、南北寬20餘米的平地,原建有大雄寶殿等廟宇,洞內供香台,上置一鐵鑄香爐,為清代道光年間所鑄,這裏迄今香火不斷。

陝西景點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就是唐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

乾陵營建於盛唐時期,興師動眾,勞民傷財,自不必説。單從其宏大的規模,壯偉的氣勢,富麗堂皇的建築來看,就居唐帝王陵之首。據《長安圖志》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牆,4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迴廊、偏房等大批建築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30萬平方米。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現在我們所站位置是乾陵的朱雀門外。

各位遊客,請跟着我向前走。大家從朱雀門外向遠處高聳的陵墓望去,可見墓前一條司馬道相當寬闊,直通北峯。兩側排列有124件雕刻精美、神態生動的石雕。從南往北有八稜柱形華表、翼馬、朱雀各1對,石馬5對,戴冠持劍的直閣將軍石人10對。4個門外各有石獅回對,北門外有石馬3對。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就是從武則天下葬乾陵開始才有固定制度的,一直延續到清代。

各位遊客,豎在大家面前的有兩塊經歷1000多年曆史風雨的巨型石碑――述聖記碑和無字碑。在講解這兩塊碑石之前,先讓我給大家簡略地介紹一下武則天是怎樣當上女皇的。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在位34年。根據慣例,皇帝應立長子為太子,以繼承皇位。但李治是長孫皇后所生,又得到朝廷顧命大臣、母舅長孫無忌的大力幫助,所以破例被選為太子。太宗死後,李治繼承皇位,即後高宗。但高宗缺乏政治才能,昏庸懦弱,大權漸漸旁落到皇后武則天的手裏。

武則天原籍山西省文水縣,生於今廣元縣。父親是個木材商,後隨李淵起兵反隋,被任命為工部尚書。武則天少時隨父四處奔波,12歲喪父後,在外受到歧視,在家還受兩個異母哥哥的欺辱,正是這些坎坷經歷,鍛鍊了她堅忍不拔的性格。她14歲被唐太宗選人宮為才人,太宗死後削髮為尼,旋被唐高宗接進宮中,先封為昭儀,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被立為皇后。她一當上皇后就參與朝政。從公元660年起,實際掌握大權的已是武則天了。之後,武則天用酒毒死長子,廢次子為庶人,把睿宗拉下皇位,最終於公元690年,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經過36年的奮鬥,這位女人終於如願以償,登上天下第一把“交椅”,成為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

也許大家會想,一個出身於木材商家庭的下層女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匙,宣佈自己為中國皇帝,這無疑是對男尊女卑、女子天才便是德的封建禮教的挑戰,難道不會招來種.種非議嗎?但如果歷史地看問題,武則天當政50年中,社會穩定,經濟得到發展,這一切都得到歷代史學家們的肯定和讚揚。武則天的確不同於一般的帝王,她敢於自己做皇帝,也敢於對自己的功績加以評説,現在我們在南門外看到的述聖記碑和無字碑就是很好的證明。

述聖記碑,全碑共7節,故又稱七節碑。據説,由7節組成,取於七曜,即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稱。七節碑高7.5米,重89.6噸。碑座上刻有各種碑紋。碑文8000餘字,由武則天親自撰文,後中宗書寫,表面上頌揚了高宗的文治武功,實際上抬高了武則天自己。碑刻成後,還在字畫上填以金屑。現在大家靠近一些,仍可看到個別字的金飾。

無字碑通高7.53米,重約98.8噸。碑側線刻有龍紋,碑頭刻有8條璃互相纏繞。無字碑就是説立碑時碑上沒有刻一個文字。為什麼立一通無字碑呢?至今有幾種説法,一是説武則天想讓後世的人對她作出公允的評價;一是説,武則天覺得自己功德無量,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當然也有另一種説法,認為此碑可能是唐中宗所立,他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願違心地恭維她,但作為一個兒子,又不便對自己的母親提出非議,故立無字碑讓後人去評論。不管怎麼説,在帝王陵前立無字碑在我國曆史上確實是獨一無二的。

各位遊客,我們已經看到了排列於內城東西鬧樓的61尊石人像,這是武則天為了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而敕令刻制的。石人絕大多數早已毀掉,因長期風化,多數字跡無法辨認,僅有兩尊石像背面字跡比較清晰。今天,雖然只有只剩軀體、不見頭部的王賓像可供人觀賞,但我們在為61尊王賓像頭部被損而惋惜之餘,想必同樣會對古代的精湛石刻藝術發出陣陣讚歎。

乾陵不僅外觀宏偉,內藏也十分豐富。據述聖記碑上的碑文記載,唐高宗臨死時,曾遺言把它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埋進墓內。加上武則天和唐高宗都處在唐朝的全盛時期,墓內陪葬品必定會不計其數。

解放以來,挖掘乾陵的建議多次被提了出來,但由於種.種原因,國家都沒有同意挖掘。20世紀6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赴陝西考察時就説過:“目前我國還沒有足以使出土文物不受損失的科學保護方法,祖宗留下的遺產還是讓土地神多替我們保護幾年吧!”我們真誠希望所有遊客加入保護之列,並希望乾陵能為中國的旅遊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給大家一個半小時的自由活動參觀時間,一個半小時後我在無字碑處等大家集合。

陝西景點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參觀小雁塔。我們的小雁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的薦福寺內,因此也叫薦福寺塔。

小雁塔建於公元720_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原來有15層,高46米,因為一次大地震,小雁塔現在只剩下13層,433米。它是中宗李顯韋皇后為義淨法師所建的,是為了讓他翻譯天竺國的經文。小雁塔的塔身是錐形的,塔底是正方形,就像竹筍一樣。而且,它的塔檐是密檐式構造。

現在請大家和我一起進入小雁塔吧!我們眼前的小雁塔有點破舊,那是因為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古建築啊!1965年,樑思成提出了“修舊如舊”的意見。那時,小雁塔上有幾塊方磚不見了,所以他換了幾塊舊方磚,可是這幾塊石磚比原來的新了一些。小雁塔的樓梯是灰白色的,牆磚有白色、紅色、青綠色、土黃色、灰色,處處顯露出古老的樣子。

值得一提的是,小雁塔的夯基是碗形的,它的作用是減少地震時塔身的震動。在1487年和1520_年,發生了兩次較大的地震,其他建築都損害得特別厲害,可小雁塔只是被震掉了兩層,從15層變成了13層。由此可見,碗狀的夯基對小雁塔有保護作用。

本次講解到此結束,現在大家可以自由參觀了。謝謝!

陝西景點導遊詞 篇7

女士們先生們:

您好!我是你這次華山之行的導遊,顧。我會帶你去看華山的美麗風景。

先給大家介紹一下華山。華山是“自然和文化遺產名錄”中的一個景點,也是國家AAAAA風景區。

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玉泉醫院。有一個關於它的故事。唐朝的金仙公主在鄯善鎮龔玥的玉井裏洗頭時,不小心把一個玉簪掉在水裏了。回到玉泉醫院後,用泉水洗手的時候,發現了玉簪,知道玉泉眼和玉井是相連的。於是春天就取名叫玉泉,玉泉醫院也因此得名。

這是華山最有名的地方——長空棧道。你踩的地方只能裝一隻腳。你腰間的鏈子可以保護你,所以不要害怕。所有人都上去。

走完長長的空棧道,來到陳翔劈山的地方。這裏也有傳説。三個聖母愛上了一個普通人並結婚了。由於違反天規,她的哥哥二至把三聖母壓在華山下。她生了一個孩子,名叫陳翔。十年後,陳翔知道了真相,與二雷神戰鬥。在眾神的幫助下,他打敗了二雷神,救了母親。

這是翻過來的風箏。所有遊客都應該注意安全,在這裏休息。

華山的美景太多了,今天看不到。讓我們明天繼續我們的旅行。

陝西景點導遊詞 篇8

女士們,先生們:

陝西汗青專物館,是位於陝西西安的一座國家級綜開性汗青類大型專物館。籌修於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合放,它的修成標誌着中國專物館偶跡邁進了新的倒退里程。陝西汗青專物館以其歉富的文物匿品成為展示陝西汗青文化以及中國今代文亮的殿堂,被譽為“今都亮珠,華夏寶庫”。

三秦大地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華夏文亮身世、倒退的首要區域之一,中國汗青上最為光輝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這裏修都。歉富的文化遺存,深薄的文化積澱,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汗青文化風貌,被譽為“今都亮珠,華夏寶庫”的陝西汗青專物館則是展示陝西汗青文化以及中國今代文亮的藝術殿堂。

陝西汗青專物館是一座綜開性汗青類專物館。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的小寨東路91號(大雁塔西南側)。是中國第一座擁有古代化的措施方法的大型國家級專物館。是“4A”級旅遊景點。

陝西汗青專物館修建的外觀着意凹起了盛唐風采,館舍由一組“中口殿堂、四隅崇樓”的仿唐作風修建羣組成。館舍佈局呈“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口殿堂,四隅崇樓”的結構特點。把唐代今典修建作風與古代專物館成效相結開,融中國今代宮殿與庭院修建作風於一體。館區佔地65,000仄方米,修建面積55,600仄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000仄方米,展廳面積11000仄方米。

陝西汗青專物館館匿文物370,000餘件,上起遠前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雙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器物,光陰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中國汗青上強盛的周、秦、漢、唐等。

王朝曾在陝西西安附近修都,擁有歉富的文化遺存,深薄的文化積澱,文物數量多、種類齊,品位高、價格廣,此中有俊麗的商、周青銅器,aaa,綽約多姿的歷代陶俑,和漢、唐金銀器,唐墓壁畫。堪稱陝西悠暫汗青以及文化的象徵。陝西汗青專物館被譽為“華夏珍寶庫”以及“中漢文亮的瑰麗殿堂”。

陝西景點導遊詞 篇9

女士們,先生們:

略陽縣靈崖寺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省級風景旅遊區,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堪稱蜀道明珠。靈巖寺素有“陝南小碑林”之稱,寺內藏有漢代至今的近二百餘通碑碣,著名的漢代書法名碑《甫閣頌》也在寺內。

《甫閣頌》,是東漢靈帝劉宏建寧五年(公元172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當時,是為紀念漢武者太守李翕修劍閣棧道而書刻的。故全稱《武都太守李翕析裏橋甫閣頌》

《甫閣頌》摩崖是我國珍貴的漢代刻石。它的書法,自成一家,獨具丰標,為標準的漢隸八分──結構嚴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樸,風格濃郁,體態赫奕,在優美多姿的漢隸中,確為我國的藝術精品,是研究祖國文字、書法和東漢八分漢隸的重要實物資料。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盛名就遍及海內外,為歷代文學家、書法家所推崇,各種金石學專著和雜記,各種書法專論或專著,多有著錄,僅《隸辨》就錄有128處之多,其價值極高。近年來,日本書法界,多次遠渡重洋,長途跋涉,前來目睹這塊東漢摩崖刻石瑰寶,並進行多角度的研究。它同漢《石門頌》,《西狹頌》,並稱我國的“漢三頌”。

靈崖寺景觀

石刻原在略陽徐家坪jie[穴且]口村郭家地,(古名,析裏;又名白崖)1979年12月,農民修鄉間公路,《甫阝閣頌》受損,後被遷至靈崖寺,粘接復原,嵌在前洞石崖邊,摩,崖高170公分,寬125公分,全文十九行,第六、十二行為十一字,第十五行為十八字,其餘每行二十七字,共計四百七十二字,現存二百二十字,右上額有古代拉船纖繩磨損的印痕七道,最長約20公分。因摩崖刻石地處拐彎,古代縴夫藉此勒繩以省力所致,今可見其勒痕。

到南宋理宗紹定三年(1230年),沔州(今略陽)太守田克仁幼時就很愛書法,曾臨摹過《甫閣頌》,當他任沔州太守後,得知《甫閣頌》就在沔州,喜之不盡。當他見原刻露處江邊,受風雨浸蝕,剝落日甚,恐久而絕跡,便仿原刻形制大小,重刻於靈崖寺,即今靈崖寺奈何橋的右崖上。至明萬曆時,刻石右上角剝落尤甚,斜痕長102公分,知縣申如壎補刻,並在石尾加上“知縣申如壎重刻”七字。晚明以來,申如壎補刻而冒“重刻”的《甫閣頌》摩崖,因字跡清顯,拓印流傳,造成混亂,有的妄斷為申如壎重刻。

因《甫閣頌》摩崖的書法價值極高,長期以來傳為書法家蔡邕撰書的。到元末,又因高則誠編《琵琶記》戲曲時,將蔡邕演繹為“狀元”,流行廣泛。因此,羣眾就訛傳“蔡邕撰並書”的《甫阝閣頌》摩崖稱為“狀元碑”。訛誤相傳,一直至今,故舊的省、府、縣誌以訛而載。

但歷代碑石研究者,如:南宋·洪适《隸釋》,明·趙[山函]《石墨鐫華》,清·翁方綱《西漢金石記》,清·王昶《金石萃編》,清·陳奕禧《金石遺文錄》以及朱劍心《金石學》等確認:析裏橋甫阝閣頌為仇靖文,仇紼書。二仇因當時地位低下,其生平不詳。

江神廟的民俗博物館

江神廟的民俗博物館位於略陽縣城環城西路,主要負責江神廟的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以及全縣民間藝術和民族習俗和研究與開發等。

博物館所在的江神廟,有名“龍王廟”,始建於明代,佔地近2千平方米,是長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古羌族戲院建築羣,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風景名勝區。江神廟是古代船幫聚會和祭祀的會館,按照我國傳統民居建築佈局,依地勢高差而建。整個建築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氣勢宏偉。細部裝飾注重木雕板繪,外觀華麗。富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有着重要的歷史研究和文物考古價值。

陝西景點導遊詞 篇10

1、丹鳳門遺址

丹鳳門是大明宮的正南門,它建於唐高宗龍朔二年(662),沿用歷史長達240餘年,是唐朝皇帝進出宮城的主要通道。丹鳳門上部建有丹鳳樓,是皇家頒佈赦令,舉行宴會等大典的重要活動場所。丹鳳門北對大明宮主殿含元殿,東西為順城街,直南為長安城南北長1500米,寬176米的丹鳳門大街,與唐大雁塔遙相呼應,構成了唐長安城的重要景觀軸線,展示了盛唐皇室的無上威儀。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曾改“丹鳳門”為“明鳳門”,約四年後恢復舊稱。丹鳳門作為皇帝宣赦的固定場所,每逢宣赦日,門前一側立高杆,上懸金雞,一側臵鼓,百姓聚集門前廣場,待皇帝登樓,囚犯在鼓聲中被引至門前,赦令宣讀完畢,當場釋放,唐人楊巨源有詩為記:“丹鳳樓前歌九奏,金雞杆下鼓千聲”。

現在的丹鳳門遺址位於今西安市自強東路道北地區,中國都城考古均有重要價值,被文物考古界譽為“盛唐第一門”。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擔綱,是唐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館為三層框架結構,內部空間用於保護展示丹鳳門遺址,城樓上用以開展各種儀式活動。為實現保護展示建築的可逆性和達到文物保護的要求,建築結構與遺址邊沿距離大於60釐米,城台與城牆部分外表建材為城磚肌理。丹鳳門遺址博物館外牆色彩全部選用淡棕黃色,目的是使這座建築既能體現唐代皇宮正門的形制、尺度、建築特色和宏偉端莊的風格,又有別於其它仿古建築。色彩上採用渾然一體高度抽象的手法賦予遺址保護展示建築有如雕塑感和現代感。

唐李益曾有詩:《大禮畢皇帝御丹鳳門改元建中大赦》大明曈曈天地分,六龍負日升天門。鳳凰飛來銜帝籙,言我萬代金皇孫。靈雞鼓舞承天赦,高翔百尺垂朱幡。宸居穆清受天曆,建中甲子合上元。昊穹景命即已至,王事乃可酬乾坤。升中告成答玄貺,泥金檢玉昭鴻恩。雲亭之事略可記,七十二君寧獨尊。小臣欲上封禪表,久而未就歸文園。

2、含元殿遺址

含元殿是大明宮中軸線上南起第一座殿宇,屬皇宮前朝三大正殿之首,規制宏偉,地位尊崇,與北京故宮太和殿地位相當。

含元殿建成於唐高宗龍朔三年(663),自建成起,就成為都城長安的主要標誌建築,稱著當時,傳名後世。關於含元殿的殿名,按唐人李華《含元殿賦》所説:“含元建名,《易》乾坤之説,曰含弘光大,又曰元亨利貞,括萬象以為尊”。説明含元二字源於《易經》。武則天時曾改成“大明殿”,使殿名與宮名相統一,至唐中宗即位後才恢復舊稱。

含元殿殿堂坐於三重高台上,台基高3.5米,東西長77米,南北寬43米。東西兩側有翔鸞、棲鳳兩閣和供大臣登殿的龍尾道。殿、閣之間有飛廊相接,兩閣之下有南北排列的東西朝堂、肺石和登聞鼓、鐘鼓樓、左右金吾杖院。殿前至丹鳳門間有廣場和專供皇帝出入宮城的御道。這一建築組羣,構成了唐代大明宮內規模宏偉、禮制莊嚴的外朝聽政區域,是唐王朝的皇權象徵和國家標誌。

含元殿作為外朝場所,主要用來舉行元日、冬至大朝賀儀式,及一些特殊活動。唐朝的元日大朝賀源於古代的朝貢制度,是通過貢物和朝覲的方式來規範中央與地方、宗主國與藩屬國之間關係的一種禮儀,而日本、天竺(印度)等遠來之國的朝貢,則屬於友好往來與文化交流的意義。唐朝冬至大朝賀始於開元八年,唐玄宗時開始施行,此後各代皇帝照行冬至朝賀,儀式規模則參照元日朝賀。每逢朝會日,含元殿場面熱烈,皇太子、文武百官、地方朝集使分別向皇帝拜賀新歲;還有少則數國,多則十國,操着不同語言,穿着不同服飾的外國使節或首領,列隊登上含元殿,依次覲拜。每逢此時,含元殿都成為各民族政權開展外交和文化交流的大舞台。據日本史籍載,曾有日本遣唐使因朝列位次不及新羅,提出抗議,玄宗特許將日本使節調至東列第一,新羅則調到西列第二,留下千古佳話。

唐代詩人每每被含元殿的恢宏氣勢和大朝會的盛大場面所震撼,留下了許多詠頌含元殿的篇章,如王維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崔立之的“千官望長至,萬國拜含元”,張祜《元日仗》詩:“文武千官歲仗兵,萬方同軌奏昇平。上皇一御含元殿,丹鳳門開白日明。”更有李華做《含元殿賦》,洋洋三千言,頌盡含元殿乃至大明宮的氣象萬千。

可惜的是,至唐朝末年,天下紛亂,硝煙四起,大明宮多次遭遇黃巢、朱玫等軍閥戰亂損毀,含元殿也最終毀於兵禍之中,存世220餘年。

現今的含元殿遺址位於今西安市東北部自強東路以北,唐朝滅亡後,歷代都有史地研究者親臨考察。上世紀初,日本人足立喜六第一次拍下了含元殿遺址全景。

解放後至今的多次考古發掘表明,含元殿遺址整體保存狀況基本完整,遺存有主殿的夯土殿基,棲鳳閣、翔鸞閣的夯土基址,及部分殘損的建築構件。含元殿址依龍首塬南緣而建,殿基高

15米多,雄踞於全城之上,前景開闊。殿身主體東西面闊十一間,75.9米,南北進深4間,42.4米,高3.5米。面積3210平方米,與北京故宮太和殿近似。殿外四周有寬約5米的“玉階”三級,建有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頂,左右外接東西向廊道,與翔鸞、棲鳳二閣相連。此二閣為三重子母闕形式,下方為高大的磚砌墩台。由於破損嚴重,僅存長約28米的斜坡道,為原龍尾道遺址。含元殿包括二閣在內建築羣總寬約200米,氣勢恢宏,是最能反映盛唐氣魄的物質體現,也充分反映了大唐盛世的建築藝術水平。

1998—中國、日本三方對含元殿實施了遺址保護工程,形成了現在遊人可以看到的`含元殿遺址台基。

3、龍首渠支渠遺址

清《唐兩京城坊考》中有記載:“龍首渠,一名滻水渠,隋開皇三年開。西北,分為二渠,東渠北流,經通化門外至京城東北隅,折而西流,入東內苑為龍首池,餘水經大明宮下馬橋下。”龍首渠支渠遺址位於含元殿遺址一層大台南沿以南130米處。

大明宮考古發掘後,在含元殿遺址一層大台以南130米處發現一道東西向的一條人工渠道,已探知區域長度400餘米,渠道口寬3.6米,深約1.6米,渠道兩壁較陡直,局部有磚砌護岸,渠上又建築有3座間隔幾乎等距的橋樑,中央橋址正對含元殿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daoyouci/zwk3e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