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陝西導遊詞 >

陝西茂陵導遊詞

陝西茂陵導遊詞

茂陵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陝西咸陽茂陵導遊詞,希望能夠幫到您!

陝西茂陵導遊詞

陝西茂陵導遊詞

茂陵是漢武帝劉徹之陵墓,位於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北原上,南位鄉的東南部,西距興平市12公里,東距咸陽市10公里,其北面遠依九駿山,南面遙屏終南山。東西為橫亙百里的“五陵原”。由於陵的所在地原屬漢代槐裏縣之茂鄉,故稱茂陵。

劉徹(公元前157—前87年),是西漢第五位皇帝,在位五十四年,勵精圖治,鞏固並加強了我國多民族的統一,形成了西漢一代的鼎盛局面,是我國曆史上很有作為的封建帝王

茂陵是西漢11座帝王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在中國歷史上,如此規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驪山墓方能與之相比。這座在漢代陵墓中最為高大、宏闊的帝陵,是“漢興厚葬”的典型。公元前139年,茂陵開始營建,至公元前87年竣工,歷時53年。《晉書·索紼傳》雲:“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一供山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説,漢武帝動用全國賦税總額的三分之一,作為建陵和徵集隨葬物品的費用。建陵時曾從各地徵調建築工匠、藝術大師3000餘人,工程規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結舌。

它高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0米。據《關中記》載:“漢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上述與今測量數字基本相符。總佔地面積計為56878.25平方米,封土體積848592.92立方米。陵園四周呈方形,平頂,上小下大,四周邊長達千米,狀如覆鬥,被西方學者喻為“中國的金字塔”。 園呈方形,東西牆垣430.87米,南北牆垣414.87米,城基寬5.8米,當時陵園有許多殿堂、房屋等建築,僅陵園管理人員就達5000人。茂陵東南營建軍了茂陵縣城有27.7萬多人居住,當時較繁華。

漢武帝陵坐西朝東,面向他的廣闊疆土,東西南北各有一條墓道,象徵着他至高無上的地位。陵園分為兩重,都密佈着從葬坑,地上還有陵廟寢殿等大小遺址。漢武帝的梓宮,是五棺二槨。五層棺木,置於墓室後部槨室正中的棺牀上。墓室的後半部是一槨室,它有兩層,內層以扁平立木疊成“門”形。南面是缺口,外層是黃腸題湊。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種木料,質地堅細,均耐潮濕,防腐性強。梓宮的四周,設有四道羨門,並設有便房和黃腸題湊的建築,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漢書·霍光傳》曰:“便坐,謂非正寢,在於旁側可以延賓者也。”簡單地説,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饗之所,將其生前認為最珍貴的物品與死者一起殉葬於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黃腸題湊”是“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料皆內向,故曰題湊。”漢武帝死後,所作的黃腸題湊,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頗費人工,要由長90釐米,高寬各10釐米的黃腸木15880根,堆疊而成。

公元前87年,漢武帝死後,入殯未央宮前殿。據《西京雜記》記載,“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梓宮內,武帝口含蟬玉,身着金縷玉匣。“匣上皆鏤為蛟龍彎鳳魚麟之像,世謂為蛟龍玉匣。”漢武帝身高體胖,其所穿玉衣形體很大,全長1.88米,以大小玉片約2498片組成,共用金絲重約1100克。

茂陵陪葬的珍寶在漢帝陵中也是最多的,《漢書·貢禹傳》雲:“武帝棄天下,帝幼弱,霍光專事,不知禮正,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魚鼈、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 《新唐書·虞世南傳》也載道:“武帝歷年長久,比葬,陵中不復容物。”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因為漢武帝在位年久,又處在經濟繁榮的鼎盛時期,所以隨葬品很多,除190多種隨葬品外,連活的牛馬、虎豹、魚鼈、飛禽等,也一併從葬。另據記載,康渠國國王贈送漢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漢武帝生前閲讀的30卷雜經,盛在一個金箱內,也一併埋入陵墓之中。由於陪葬品多,許多物品放不進墓,只好放入陵園內,以致西漢末年家民起義打開茂陵園羨門,成千上萬的農民湧入陵園搬取陪葬物,搬了幾十天,園中物品還“不能減半”。1981年在茂陵東側出土20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鎏金銅馬、鎏金鎏銀竹節薰爐均為稀世珍品。自漢唐以來,政要學士,文人墨客等在此留下了無數的詩文墨跡、楹聯匾額,衍生了光彩奪目的“茂陵文化”。

【李夫人墓】

外城之內的西北,距離武帝陵504米處,是李夫人的墓,在茂陵陵園裏她的封土僅次於漢武帝。李夫人為漢武帝寵妃,中山(今河北)人。體形窈窕,擅長音樂,能歌善舞,屈伸俯仰,姿態輕盈。其兄李延年,也是一位超羣的音樂家,善歌舞。侍候武帝,曾以唱《佳人歌》的方式推薦妹妹,“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時逢武帝的大姐陽信長公主在側,她就叫武帝召見了這位美人,從此,李夫人得寵。生一子,封昌邑王。夫人紅顏薄命,因病早逝。武帝憐其夭壽,非常惋惜,為其作長賦《傷悼李夫人賦》:“嗚呼哀哉,想魂靈兮!”並追封她為孝武皇后,並以皇后之禮厚葬。

李夫人墓,在興平市南位鎮張裏村南部, 東南500米為漢武帝茂陵,西側200米是馬村莊和留位小堡子。陵墓外形腰部有一環周兩層台階,當地人稱其為“磨子陵”,亦名“英陵”。經實測,該墓封土底部東長127米,西長127.7米,南寬108.3 米,北寬102.5米,高23.99米。方形,上小底大,封土體積為15萬立方米,佔地面積13495.60平方米。在距墓頂13米處內收成台,台東西兩邊各寬3.5米,南北兩邊各寬4.5米。在陪葬墓中李夫人陵墓最大。

李夫人墓前豎碑,碑文中為:“漢李夫人莢陵”,系清乾時陝西巡撫畢沅題。這裏英陵的“莢”字有爭議,經研究考證,茲查《三輔黃圖·陵墓》載:“李夫人墓,俗名英陵。”陳直注引《水經注·渭水》: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謂之英陵。”作“莢陵”,似為誤字。按清畢沅撰《關中勝蹟圖志》引《水經注》:“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謂之英陵。”如此看來,還是以“英陵”為準。

【霍去病墓】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20xx年),是西漢武帝時期傑出的青年將領。8歲隨大將軍衞青出征,討伐匈奴,屢戰屢勝。特別是在河西走廊,祁連山一帶,縱橫馳騁,決戰千里,將匈奴主力橫掃無遺,從而徹底開通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為漢武王朝鞏固、開拓西北邊疆立下輝煌戰功。武帝愛才,待霍去病情同父子。元狩六年(公元前120xx年),年僅二十四歲的霍去病歿于軍中。武帝甚為傷感,為了表彰他的戰功,出殯之日舉行了隆重的送葬儀式,“發屬國玄甲,軍陣自長安至茂陵”,從長安到茂陵四十公里的路上旌旗蔽日。軍隊整齊地排列道路兩旁,文臣武將身着喪服,恭候迎送。並決定為其建造一座“冢像祁連山”的大墓,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勛,一個月之內就造起了這座祁連山墓,又在一兩年之內,創作出巨石羣雕獸像,置於墓冢上下,以加強“山”的氣勢。墓上各種巨型的石刻羣,手法簡練,氣勢渾厚,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化境,是我國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羣,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素為中外藝術大師所贊仰。霍去病墓於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霍去病墓住於鄧州市張村鎮冠軍村西,據明代《嘉靖鄧州志》記載,霍去病墓於州西北四十里冠軍城內。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長105米,東西寬73米。頂部南北長15米,東西寬8米,冢高約25米。霍去病墓是現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墓上廣植林木,其間佈設多種人獸石雕,再現了野獸出沒、刀光劍影的祁連山真實意境,開創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墓前石刻原有總數已不可考,現共存16件,可辨認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兩形,總共有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即怪人、怪獸吃羊、卧牛、人抱獸、卧豬、躍馬、馬踏匈奴、卧馬、卧虎、短口魚、長口魚、獺蝠等。霍去病墓前石雕的種類和佈置方式,有別於後世帝陵前的石像。石雕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態,依石擬形,稍加雕鑿求之神似,種類繁多,形象古拙,手法簡練,風格渾厚。

西漢各代皇帝墓前都沒有放置石刻,惟獨的霍去病和出使西域的張騫墓前發現石刻,可能是霍去病在臨終前向漢武帝提出請求才這樣做的。漢族是沒有在墓前放置石刻這一風俗的。最早的墓前石刻在霍去病和張騫墓前發現,可能是因為他們生前長期在西域戰鬥與生活,受西域少數民族文化影響,接受了西域風俗中陵前石刻可以“鎮墓”這一觀念。到東漢以後,這種觀念被整個中原地區所接受,陵墓前放置石刻於是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現在的霍去病墓,從上到下,周圍百米,已是蒼松翠柏,鬱鬱葱葱,墓地前建成園林式博物館,仿漢建築錯落有致,曲徑迴廊花木為伴,成為“AAAA”級茂陵旅遊景區的核心。

【=

標籤: 導遊詞 茂陵 陝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daoyouci/9ldj4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