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北京導遊詞 >

北京十三陵導遊詞五篇

北京十三陵導遊詞五篇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境內天壽山南麓,距京城約50公里,總面積120多平方公里,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北京十三陵導遊詞五篇範文,歡迎借鑑參考。

北京十三陵導遊詞五篇

北京十三陵導遊詞五篇(一)

各位朋友,過一會兒,我們將要參觀十三陵景區。首先,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羣,陵區內葬有明朝的十三個皇帝,二十三個皇后及諸多嬪妃、太子及公主等。

明十三陵始建於公元1420xx年,位於北京北部的昌平區境內,距市中心50公里,整個陵區是個小盆地,以天壽山做為天然屏障,左右有龍山、虎山,守住門户,是理想的“風水寶地”,

在這個小盆地內,扇形分佈着十三個帝王陵。那麼是誰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呢?明朝有十六個皇帝,那此處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彆着急,請聽我細細道來。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後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他臨死傳位給皇太孫朱允文,這使得當時被封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滿。為什麼呢?因為他是朱元璋的四兒子,當時他的三個哥哥都以*,論資排輩,他才是理所應當的皇位繼承人。於是為了爭奪皇位,叔侄子倆打了起來。這就是歷史上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最後,朱棣奪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卻不知所終,既不知所終,當然無法建陵,於是明朝的前兩位皇帝的陵一個在南京,一個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後,改年號為永樂,希望天下太平,永遠快樂,但人豈有不死之理?於是在他繼位後不久,便一直籌劃着兩件大事:一是遷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邊地區為自己及子孫們找一塊萬年壽域。經過多次篩選,最後才相中了昌平北部的黃土山,後改為天壽山。永樂皇帝死後與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長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統及第七個皇帝景泰的時候出了點亂子,由於正統皇帝御駕親征被俘虜,他的弟弟被推上了台,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為新皇帝。並改年號為景泰。新皇帝改年號為景泰,希望從此好景常在,國泰民安,但是這年號未能應驗,而是好景不長。正統皇帝被放回後,兄弟二人明爭暗鬥,後來正統皇帝復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寶。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場,先被降為王,連死後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親王禮制葬在了頤和園西側的金山口。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統皇帝改年號為天順,前後做了20xx年皇帝,死後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後,直至亡國皇帝崇禎,死後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區內。現在各位都明白為什麼明朝有16個皇帝區卻只有13個陵了吧!今天十三陵景區已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來參觀。

北京十三陵導遊詞五篇(二)

現在大家已經來到了北京的遠郊昌平區,那即將進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區。利用這段時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十三陵的歷史背景和説明。

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1420xx年派了一些風水術士到北京選擇“吉壤”,其實就是吉祥的土地,準備修建陵寢。當時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開始他們選在了口外的屠家營,可是皇帝姓朱,與豬同音,犯了地諱。然後又選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可是後面有個村子叫“狼口峪”,這樣豈不是更危險!後來選過京西的“燕家台”,有與“宴駕”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後直到明永樂七年,才選定了現在的這片天壽山陵區,在周圍有蟒山,虎峪,龍山和天壽山。這裏正符合了陰陽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還有温榆河經過這裏,真可以説是風水寶地。從此可見當時皇帝要為自己修建一個陵寢要耗費多少精力啊。隨後,就開始修建了長陵,經過四年終於竣工了。那明朝歷代的皇帝,也陸續在這裏修建了陵寢。而且從1409修建長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滅亡,這200多年間,明十三陵的營建工程從來沒有間斷過。在這方圓40平方公里的範圍,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還有許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這裏也沒能夠完整的保留下來,在清兵入關以後,為了報復金人將清太祖的祖墳毀掉,所以就將這裏燒了。後來在乾隆五十年的時候,為了籠絡漢人,就下令修繕陵區。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對這裏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並且開放了的長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宮已經被髮掘了。現在這裏已經成為了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羣。現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個皇帝麼?怎麼在這裏只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寢?其實原因很簡單,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當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因為被朱棣奪取了皇位,屍骨下落不明,所以這裏就沒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時候,他曾經被宦官王振慫恿,率軍親征,後來在河北懷來的土木堡被瓦刺軍俘虜,這個事件稱為“土木之變”,一國不能無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冊封為景泰帝,而後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奪取皇位的“奪門之變”,所以在十三陵中沒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親王的禮節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這樣一來,大家一定都明白了為什麼這裏叫做十三陵了。

現在大家沿途看到的這一個石牌坊,就是陵區的標誌,是嘉靖年間製造的。這個牌坊是5間6柱11樓,高有14米,寬達到了28.86米,是現在國內保存下來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邊的圖案裝飾也都是雲龍圖案,反映了皇家建築的特點。

大宮門就是陵墓區的正門兒,也叫大紅門。門是南向的,分三洞,在這個門裏邊就是陵墓區。在門兩側都有刻着“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因為當時規定這些人進入陵區都是要步行,否則可是要治罪的。而且這裏也是禁區,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隨便進入的地方,嚴重的是要被斬首的。而進了這個門兒,也就走進了貫穿陵園南北,能夠直接通到長陵陵門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國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長的,其實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讓皇帝靈魂通過的地方,全長有7公里。

我們一邊走着,就可以看到前邊有一個碑亭。這個碑亭是重檐歇山頂的建築,裏邊有贔屓馱着巨碑,這個就是長陵的神功頌德碑,正式建立於1435年,正面就是永樂皇帝的長子朱高熾寫的頌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則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寫的《哀明陵三十韻》,裏邊詳細記錄了陵墓的破損情況。碑身的東面是清政府修繕陵墓的花費,西側則是在嘉慶九年論述明王朝滅亡的原因。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櫺星門,也叫龍鳳門,取天門之意。在這個三門六柱的門中央位置上,有三個火焰寶珠,所以這裏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們其實一直都是沿着神道來前進的,來回顧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後到了大宮門,現在我們就要已經進入了長陵了。碑亭,石象生,過了龍鳳門,還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達長陵的陵門了。而我們所説的整個陵墓羣的中軸線其實也就是這條貫穿陵園南北,全長共7公里的神道。

説到長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於1420xx年,在1420xx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當朱元璋死後,朱棣就以靖難為名,從北平發兵攻下南京,並且從當時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奪得了皇位,改年號為永樂,這件事歷史上稱之為靖難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當了皇帝以後仍然為了鞏固明朝的統治而連年征戰,並且在1420xx年做出了遷都北京的重大決定。在他所統治的明朝年間,國庫充實,政局穩定,而且還命人寫作了《永樂大典》這部我國曆史上最大的類書,派鄭和七下西洋,發展了各國之間友好關係。而他的賢內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開國元勛徐達的女兒也是一位有中國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經編寫了《內訓》和《勸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時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長陵的第一個人並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長陵共佔地10公頃,中軸線由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和寶頂共同組成。陵墓共有三進院,第一進院是從陵門道陵恩門,可以看到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小碑亭,但當時上面都沒有文字,現在的文字是清順治皇帝寫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進院落中,在1412,明永樂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它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是重檐廡殿頂的建築,殿內有60根楠木柱,中間的四根直徑都達到了一米以上,是國內最好的楠木殿。原來陵恩殿中陳列有大佛龕,現在已經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後人製作的永樂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繞道坐像的後邊來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條龍,而龍頭則正對着萬曆皇帝的頭部,這象徵着皇帝是真龍天子。而四周則是出土文物的展覽。

咱們從殿後的門一出來,就到達了第三進院落,每座陵墓的標誌——明樓就在這裏。大家可以看到這裏也有一個碑亭,石碑上刻有成祖文皇帝之陵,因為皇帝姓朱,所以碑身也都是用的硃砂紅色。

由於長陵的地宮沒有發掘,所以我們在長陵的遊覽就先告一段落。不過大家不用着急,接下來我們將要去的定陵,就可以讓大家參觀到古代皇帝的地下宮殿了。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萬曆朱翊鈞和孝端、孝靖兩位皇后的合葬墓。朱翊鈞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的為人和永樂皇帝朱棣可以説成為了鮮明的對比。他非常貪婪懶惰,在他九歲即位的時候,由於有大臣張居正的輔佐,國家發展的還算比較穩定,可是後來張居正病逝,他便利用這個機會為自己選擇了陵地,花費了800萬兩白銀,用了六年時間,建了工程質量最好的定陵,而他居然因為陵寢修建的非常滿意,而在地宮當中舉行了盛大的宴會,真實一位讓人苦笑不得的皇帝。而他不僅如此,在他在位的48年當中,竟然有20xx年不理朝政,導致國家處於癱瘓狀態。後人評論,其實明朝滅亡的命運,在萬曆皇帝朱翊鈞時就已經成為定局了。他有兩位皇后,其實在開始的時候孝靖皇后身份低下,可是與他有了一個男孩,就是後來的“一月天子”朱常洛,母以子貴,她就被封為貴妃。但是她比朱翊鈞早死了九年,並沒有葬在定陵裏,直到後來追封她為太皇太后的時候,才與萬曆皇帝朱翊鈞,孝端皇后共同葬入陵寢。朱翊鈞的另一個皇后孝端與他沒有孩子,在她去世後不到百日,朱翊鈞也去世了,所以他們是同日葬入定陵的。

過了碑亭,我們所看到的兩座高石台基就是定陵陵恩門和陵恩殿的遺址。這裏原來也叫享殿,它是舉行祭祀典禮的地方,當時面闊七間,清兵入關的時候曾經遭到破壞,到了乾隆年間,對這裏進行了修復,但是後來又遭到了破壞。

在往前走,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陳列室,這裏陳列展出的都是定陵的出土文物,是在地宮挖掘之後興建的。展室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側主要陳列地宮出土的萬曆皇帝的隨葬品,北側則是兩位太后的隨葬品,都非常精美,各位儘可以一飽眼福。

現在來到了明樓,它也是定陵陵墓的標誌。明樓為石結構建築,是定陵地面保存最完好的建築,始終沒有遭到破壞。在明樓黃色琉璃瓦頂上,鑲有一塊高大的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在明樓內的碑額上篆有大名二字,而碑身上則刻有神宗顯皇帝之陵七個大字。它與寶城相連。寶城是一道用城磚壘起的圓形大牆,牆上有垛口,城牆高7.5米,上厚下薄,周長800米,在它圍繞的中間有一個人工堆成的大土丘,其實就是皇陵的墳頭,叫做寶頂。

咱們現在正從左側的通道走入地宮。定陵地宮的挖掘工作是從1956年5月開始的,在1958年結束。最開始,工作人員是發現了寶城西南側牆上露出了一處券門,於是就正對着券門開了第一條探溝,到了底部發現了用城磚砌成的隧道。在三個月以後,沿着隧道的方向在明樓西面開了第二條探溝,在這條探溝的挖掘過程中,碰到了刻有“此時至今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石碑,從而得到了關於打開地宮的正確方向。工作人員沿着這個方向,又開了第三條探溝,最終找到了石隧道,並且發現了金剛牆,打開金剛牆,裏邊有一個方形的石券室,在西側正中有兩扇漢白玉的石門,從裏邊頂着“自來石”,而工作人員只用了鐵絲和木板,不到五分鐘,就將沉睡了337年的定陵地宮打開了。

地宮深度是27米,總面積達到了1195平方米,整個建築的用料都是磚石,可以説是地下的無樑殿,禮制上是仿明堂的“九重法宮制”,分為前中後左右五個殿堂由七扇漢白玉門連接,最大的一扇高3.3米,寬1.7米,重達4噸,看上去很笨重,其實設計非常的合理。石門的重心偏向門軸,所以開關自如;門扇上橫着設有防止倒塌的青銅扇管,重量大約是10噸;在門正面雕刻有乳狀門釘和銜環鋪首,背面與之相對應的地方有一個凸起的部分,關門以後,自來石就承託在這裏。

在地宮前殿和左右兩個配殿中沒有任何的陳設。而現在到達的中殿高7.2米,寬6米,地面是金磚鋪地,據記載,這種磚會越擦越亮的。殿中陳設有漢白玉石寶座,它的樣式和皇帝生前寶座是一樣的,在前邊也就是孝靖和孝端皇后的寶座雕有鳳頭,而萬曆皇帝的寶座靠背和扶手都雕有龍頭。原來寶座的陳列是呈品字形的,後來為了方便遊人參觀,才改變了陳設。在三個寶座之前,設有祭祀用具黃琉璃五供,包括一個香爐,兩個燭台,和兩個香瓶,和嘉靖年間的青花雲龍大瓷缸,這個缸中原來是盛有香油,裏邊放有燈芯的,叫做長明燈,但是由於關門後地宮缺氧,所以這盞燈並沒有長明。

在中殿後面的就是後殿,它是地宮中最大的一個殿,高大9.5米,長31米,寬9.1米,地面上鋪設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後殿中設有白石鑲邊的棺牀一座,中央有一個長型方孔,中間填的是黃土,也就是選擇墓穴時的第一鏟黃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寢建築格局的基本點。在棺槨四周和棺槨內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稱為玉葬。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古人認為金井可以溝通陰陽,交流生氣,而玉葬能夠保持屍體不腐爛。金井玉葬在明清兩代是最高等級的葬禮。當然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沒有什麼科學根據。在棺牀的上安放有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還有裝隨葬品的26個木箱。

隨着參觀定陵的活動結束,我們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將近尾聲了,相信大家一定都為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羣而感歎,隨着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不斷開展,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修繕明十三陵,這座規模宏大的帝王陵寢也將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時,我也希望各位遊客能對這裏留下美好的印象,歡迎各位下次再來參觀。

北京十三陵導遊詞五篇(三)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現在大家已經來到了北京的遠郊昌平區,那即將進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區。利用這段時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十三陵的歷史背景和説明。 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1420xx年派了一些風水術士到北京選擇“吉壤”,其實就是吉祥的土地,準備修建陵寢。當時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開始他們選在了口外的屠家營,可是皇帝姓朱,與豬同音,犯了地諱。然後又選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可是後面有個村子叫“狼口峪”,這樣豈不是更危險!後來選過京西的“燕家台”,有與“宴駕”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後直到明永樂七年,才選定了現在的這片天壽山陵區,在周圍有蟒山,虎峪,龍山和天壽山。這裏正符合了陰陽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還有温榆河經過這裏,真可以説是風水寶地。從此可見當時皇帝要為自己修建一個陵寢要耗費多少精力啊。隨後,就開始修建了長陵,經過四年終於竣工了。那明朝歷代的皇帝,也陸續在這裏修建了陵寢。而且從1409修建長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滅亡,這200多年間,明十三陵的營建工程從來沒有間斷過。在這方圓40平方公里的範圍,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還有許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這裏也沒能夠完整的保留下來,在清兵入關以後,為了報復金人將清太祖的祖墳毀掉,所以就將這裏燒了。後來在乾隆五十年的時候,為了籠絡漢人,就下令修繕陵區。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對這裏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並且開放了的長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宮已經被髮掘了。現在這裏已經成為了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羣。現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個皇帝麼?怎麼在這裏只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寢?其實原因很簡單,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當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因為被朱棣奪取了皇位,屍骨下落不明,所以這裏就沒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時候,他曾經被宦官王振慫恿,率軍親征,後來在河北懷來的土木堡被瓦刺軍俘虜,這個事件稱為“土木之變”,一國不能無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冊封為景泰帝,而後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奪取皇位的“奪門之變”,所以在十三陵中沒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親王的禮節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這樣一來,大家一定都明白了為什麼這裏叫做十三陵了。

北京十三陵導遊詞五篇(四)

現在大家已經來到了北京的遠郊昌平區,那即將進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區。利用這段時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十三陵的歷史背景和説明。

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1420xx年派了一些風水術士到北京選擇“吉壤”,其實就是吉祥的土地,準備修建陵寢。當時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開始他們選在了口外的屠家營,可是皇帝姓朱,與豬同音,犯了地諱。然後又選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可是後面有個村子叫“狼口峪”,這樣豈不是更危險!後來選過京西的“燕家台”,有與“宴駕”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後直到明永樂七年,才選定了現在的這片天壽山陵區,在周圍有蟒山,虎峪,龍山和天壽山。這裏正符合了陰陽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還有温榆河經過這裏,真可以説是風水寶地。從此可見當時皇帝要為自己修建一個陵寢要耗費多少精力啊。隨後,就開始修建了長陵,經過四年終於竣工了。那明朝歷代的皇帝,也陸續在這裏修建了陵寢。而且從1409修建長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滅亡,這200多年間,明十三陵的營建工程從來沒有間斷過。在這方圓40平方公里的範圍,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還有許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這裏也沒能夠完整的保留下來,在清兵入關以後,為了報復金人將清太祖的祖墳毀掉,所以就將這裏燒了。後來在乾隆五十年的時候,為了籠絡漢人,就下令修繕陵區。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對這裏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並且開放了的長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宮已經被髮掘了。現在這裏已經成為了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羣。現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個皇帝麼?怎麼在這裏只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寢?其實原因很簡單,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當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因為被朱棣奪取了皇位,屍骨下落不明,所以這裏就沒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時候,他曾經被宦官王振慫恿,率軍親征,後來在河北懷來的土木堡被瓦刺軍俘虜,這個事件稱為“土木之變”,一國不能無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冊封為景泰帝,而後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奪取皇位的“奪門之變”,所以在十三陵中沒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親王的禮節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這樣一來,大家一定都明白了為什麼這裏叫做十三陵了。

現在大家沿途看到的這一個石牌坊,就是陵區的標誌,是嘉靖年間製造的。這個牌坊是5間6柱11樓,高有14米,寬達到了28.86米,是現在國內保存下來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邊的圖案裝飾也都是雲龍圖案,反映了皇家建築的特點。

大宮門就是陵墓區的正門兒,也叫大紅門。門是南向的,分三洞,在這個門裏邊就是陵墓區。在門兩側都有刻着“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因為當時規定這些人進入陵區都是要步行,否則可是要治罪的。而且這裏也是禁區,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隨便進入的地方,嚴重的是要被斬首的。而進了這個門兒,也就走進了貫穿陵園南北,能夠直接通到長陵陵門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國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長的,其實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讓皇帝靈魂通過的地方,全長有7公里。

我們一邊走着,就可以看到前邊有一個碑亭。這個碑亭是重檐歇山頂的建築,裏邊有贔屓馱着巨碑,這個就是長陵的神功頌德碑,正式建立於1435年,正面就是永樂皇帝的長子朱高熾寫的頌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則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寫的《哀明陵三十韻》,裏邊詳細記錄了陵墓的破損情況。碑身的東面是清政府修繕陵墓的花費,西側則是在嘉慶九年論述明王朝滅亡的原因。

過了碑亭,我們繼續沿着神道行走,會發現在神路兩側,都有很多石雕。其實這裏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緊挨着碑亭後邊的是兩根石望柱,接下來就是獅子、獬豸、駱駝、大象、麒麟、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後立的順序排列。然後是武臣、文臣和勛臣各有四人。修建這些,都是為了體現帝王生前的儀仗和死後的尊嚴。所以體積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細。而且這些也都象徵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後也是同樣得到尊崇。,各方神聖和文武百官還是要為我獨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櫺星門,也叫龍鳳門,取天門之意。在這個三門六柱的門中央位置上,有三個火焰寶珠,所以這裏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們其實一直都是沿着神道來前進的,來回顧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後到了大宮門,現在我們就要已經進入了長陵了。碑亭,石象生,過了龍鳳門,還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達長陵的陵門了。而我們所説的整個陵墓羣的中軸線其實也就是這條貫穿陵園南北,全長共7公里的神道。

説到長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於1420xx年,在1420xx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當朱元璋死後,朱棣就以靖難為名,從北平發兵攻下南京,並且從當時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奪得了皇位,改年號為永樂,這件事歷史上稱之為靖難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當了皇帝以後仍然為了鞏固明朝的統治而連年征戰,並且在1420xx年做出了遷都北京的重大決定。在他所統治的明朝年間,國庫充實,政局穩定,而且還命人寫作了《永樂大典》這部我國曆史上最大的類書,派鄭和七下西洋,發展了各國之間友好關係。而他的賢內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開國元勛徐達的女兒也是一位有中國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經編寫了《內訓》和《勸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時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長陵的第一個人並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長陵共佔地10公頃,中軸線由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和寶頂共同組成。陵墓共有三進院,第一進院是從陵門道陵恩門,可以看到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小碑亭,但當時上面都沒有文字,現在的文字是清順治皇帝寫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進院落中,在1412,明永樂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它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是重檐廡殿頂的建築,殿內有60根楠木柱,中間的四根直徑都達到了一米以上,是國內最好的楠木殿。原來陵恩殿中陳列有大佛龕,現在已經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後人製作的永樂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繞道坐像的後邊來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條龍,而龍頭則正對着萬曆皇帝的頭部,這象徵着皇帝是真龍天子。而四周則是出土文物的展覽。

在中殿後面的就是後殿,它是地宮中最大的一個殿,高大9.5米,長31米,寬9.1米,地面上鋪設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後殿中設有白石鑲邊的棺牀一座,中央有一個長型方孔,中間填的是黃土,也就是選擇墓穴時的第一鏟黃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寢建築格局的基本點。在棺槨四周和棺槨內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稱為玉葬。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古人認為金井可以溝通陰陽,交流生氣,而玉葬能夠保持屍體不腐爛。金井玉葬在明清兩代是最高等級的葬禮。當然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沒有什麼科學根據。在棺牀的上安放有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還有裝隨葬品的26個木箱。

按照皇帝陵寢的規置,後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槨用的,那為什麼兩個皇后的棺槨也出現在這裏呢?這個現象在史料中是沒有明確記載的,可是根據專家推測:在萬曆四十八年的時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着七月就是萬曆皇帝去世,而他的兒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於紅丸案,在這短短百日之內,死了兩位皇帝,一位皇后,還有孝靖皇后還要遷葬,這麼巨大的任務都壓在了剛剛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準備工作十分的倉促。而且當時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開,於是皇帝皇后的棺槨就都從正門進去了。可是到了地宮發現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槨進不去,所以只好將它們一併放入了後殿當中。現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宮中棺槨的擺設呈這樣是怎樣一回事兒了吧。那好,現在就請大家跟隨我走出地宮。

隨着參觀定陵的活動結束,我們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將近尾聲了,相信大家一定都為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羣而感歎,隨着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不斷開展,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修繕明十三陵,這座規模宏大的帝王陵寢也將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時,我也希望各位遊客能對這裏留下美好的印象,歡迎各位下次再來參觀。

北京十三陵導遊詞五篇(五)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北京昌平縣境內,有一處明代帝王陵墓羣,即中外聞名的十三陵。在周圍40公里的範圍內,埋葬着明代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眾多的嬪妃、太子、公主、從葬宮女等。

(一)概況

明永樂五年(1407)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禮部、工部及術士風鑑先生等人,在北京郊區尋找"吉壤"。先後曾指定潭柘寺、燕家台、屠家營等處,朱棣均不滿意。後來江西術士廖均卿説,昌平北有吉壤,可做萬年壽域,名黃土山,山前有龍、虎二山,形成一個小平原。朱棣視察後很滿意,決定在此建造皇陵,改黃土山為天壽山。永樂七年(1409)正式建陵,到永樂十一年竣工,即長陵。明代歷朝(除景泰帝外)皇帝陸續在此建陵。 明制規定,陵墓每年大祭三次(清明、中元、冬至),小祭四次(正旦、孟冬、生辰、逝日)。每次謁陵耗費巨大。十三陵地面上建築曾幾度遭到破壞,最嚴重的一次是清兵入關。明末清太祖崛起於東北,威脅明朝安全。有人説清兵之所以強盛與他的祖墳風水有關。他們(金人)的祖墳在房山,如搗毀,清兵即滅。天啟皇帝於天啟二年(1622)派人毀房山金陵,並建關帝廟鎮之。清兵入關後,採取同樣的報復手段,破壞了明陵。清乾隆五十年,為了攏絡漢人,曾下令修繕明陵。民國時期,1920xx年左右,當地豪紳爭奪產權,明陵又遭破壞。

1陵墓區範圍

墓區原有一道40公里長的圍牆。紅色圍牆自南邊的大宮門起,依山而築,設有中山口、東山口、老君堂口、賢莊口、灰嶺口、錐子口、雁子口、德勝口、西山口、榨子口等十個關口,各口駐兵把守。現在紅牆已無,但從地名上看還能瞭解到當年的墓區範圍。

2繃昴怪兄嵯

(1)石牌坊

石牌坊是陵區最南端的建築。該坊五門六柱十一樓,高14米,寬2886米,建於嘉靖十九年(1540),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大、最早的石坊。夾杆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對獅子滾繡球、十六條生龍,造型生動。

(2)大宮門

大宮門是陵墓區的正門。門分三洞,旁連40公里圍牆。門前豎着"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碑。門內有數千軍士守護,任何人不得闖入。當時規定"謀毀山陵者,以謀大逆論,不分首從,俱凌遲處死"。山陵內盜砍樹木者斬,家屬發往邊疆充軍。

(3)碑樓

該樓為重檐頂四出陛、樓內馱巨碑,即長陵的神功聖德碑,高三丈(該碑正式建立於宣德十年,即公元1435年)。正面為神功聖德碑文,3000餘字,明成祖長子仁宗朱高熾撰。碑陰是乾隆五十年(1785),清高宗的《哀明陵三十韻》,詳細地記錄了長、永、定、思幾座陵墓的殘破情況。碑東側是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是嘉慶九年(1804)清仁宗論述明亡的原因。

(4)石象生

神路兩側有一組石雕羣,24獸,12人,共18對,36個。包括獅子、獬豸、駱駝、麒麟、馬、象各4匹,二卧二立。武臣、文臣、勛臣各4人。

(5)櫺星門

櫺星門俗稱龍鳳門,在此處有"天門"之意,門三道之間有短垣相隔。6根門柱形似華表,三門額坊中央雕有石刻火焰珠,故當地人又稱其為火焰牌坊。 櫺星門北有7孔漢白玉神橋一座,通往長陵陵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beijing/rjk7p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