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北京導遊詞 >

北京景點的導遊詞(精選22篇)

北京景點的導遊詞(精選22篇)

北京景點的導遊詞 篇1

大家好,我叫張一鳴,今天很高興能當上大家的導遊。我們現在準備去的地方是北京頤和園。

北京景點的導遊詞(精選22篇)

遊客朋友們,頤和園到了,請大家隨身帶好自己的貴重物品,有次序地下車。現在我們來到的是有名的長廊。長廊很長,共有七百多米,一眼望不到頭,分成273間。在每一間的橫欖上都有着美麗的畫,有的畫着風景、有的畫着花草樹木、還有的畫着人物。在這條長廊裏,有着綠漆的柱子和紅漆的欄杆,一根根柱子看上去非常整齊,像一個個訓練有素的哨兵。長廊的兩旁都栽滿了花草樹木,這一種花還沒枯萎,那一種花又開了,使長廊裏常年洋溢着花的香味。

遊客朋友們,我們已經游完了長廊,接下來我們準備去的是萬壽山。請大家小心梯級,有孩子的家長們請照看好自己的孩子。現在,請旅客朋友們往上方看,在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築物,這個就是佛香閣。在佛香閣的下面,還有一排排宮殿,就是排雲殿。遊客朋友們,我們已經登上了萬壽山的山頂。現在,請大家往山底下望,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大半都收在眼前,有葱鬱的樹叢,美麗的宮殿……。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

遊客朋友們,我們現在來到的是昆明湖,請大家不要隨地吐痰、扔垃圾,要保護好這裏的美好環境。昆明湖圍着長長的堤岸,堤岸上栽着多得數不清的垂柳。在昆明湖上,有幾座式樣不同的石橋,遊人可以走過石橋,到小島上玩。這一座石橋一共有十七個橋洞,叫十七孔橋,在橋欄杆上有許多根石柱,每根石柱上都雕刻市面上姿態不一的石獅子,這麼多石獅子,沒哪兩隻是相同的,美極了。

遊客朋友們,今天我們的頤和園一日遊就到此結束了,希望你們有機會再來細細遊賞,再見!

北京景點的導遊詞 篇2

大家好!我叫天才綿羊,今天由我來擔任大家的導遊。希望我們能一起渡過一段愉快的旅程。

北京王府井大街就像埃菲爾鐵塔和香榭麗舍大街一樣,早已舉世聞名了。對於眾多的國人來説,到北京一趟,逛王府井和爬長城一樣,是必不可少的日程。

改造後的王府井大街,從金魚衚衕到與長安街相界的南口,810米長,略呈波浪型,大街兩側分佈着十二個大型商場,除原有的百貨大樓、工藝美術大樓、穆斯林大廈、外文書店外,還新建了六個大型購物娛樂商務綜合性商廈,大型商場一條街的格局在北京可謂是獨一無二的。

步行在王府井大街的人們可以看到,主街寬敞平坦,紅色的花崗巖鋪成的地面乾淨整潔。走在王府井大街上會讓人感到設計者無微不至的關懷:累了,王府井街上有獨立的座椅,可以讓你隨時坐下來休息

北京景點的導遊詞 篇3

北京是有着三千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xx多年裏,建造了許多宏偉壯麗的宮廷建築,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城市。其中北京故宮,明朝時叫大內宮城,清朝時叫紫禁城,這裏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住過24個皇帝,建築宏偉壯觀,完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天壇以其佈局合理、構築精妙而揚名中外,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佈局的北方傳統住宅的統稱。北京四合院源於元代院落式民居,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居建築。一座座青瓦灰磚的四合院之間形成的窄巷,就是著名的老北京胡同。

北京的宗教寺廟遍佈京城,現存著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雲居寺、八大處等。道教的白雲觀等。藏傳佛教的雍和宮等,天主教西什庫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門教堂等。

北京中軸線是指元、明、清時的北京城的中軸線,北京的城市規劃具有以宮城為中心左右對稱的特點。北京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長約7.8公里。從南往北依次為,永定門,前門箭樓,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端門,午門,紫禁城,神武門,景山,地安門,後門橋,鼓樓和鐘樓。從這條中軸線的南端永定門起,就有天壇、先農壇;太廟、社稷壇;東華門、西華門;安定門,德勝門以中軸線為軸對稱分佈。中國著名建築大師樑思成先生曾經説:“北京的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永定門、中華門、地安門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拆毀,而近年來又重新修建了永定門城樓。

北京景點的導遊詞 篇4

天安門前的漢白玉橋,一般稱為金水橋。

金水橋分為內外金水橋,建於明永樂年間。內金水橋位於故宮內太和門前廣場內金水河上,系五座並列單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橫亙在天安門前外金水河上的三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為外金水橋,重建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橋面略拱,橋身如虹,構成綺麗的曲線美,中間最突出的一座雕着蟠龍柱頭的橋面,只許皇帝一人通過,叫“御路橋”;左右兩座雕有荷花柱頭的橋面,只許親王通過,叫“王公橋”;再兩邊的,只許三品及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叫“品級橋”;最靠邊的普通浮雕石橋,才是四品及以下官吏和兵丁走的,叫“公生橋”。5座內金水橋除有類似嚴格的等級規定外,還表示“萬方來朝”之意。

華表

明永樂年間建造承天門時建立的兩對華表,巧妙點綴了整個精美的故宮建築羣,增強了古老建築藝術的整體感。華表是天安門的一個重要標誌,與雄偉壯麗的天安門城樓、雍容典雅的金水橋、威武雄健的石獅子渾然一體,已成為天安門前一道特有的美麗景觀。天安門前華表頂上的那隻蹲獸叫“犼”,望着皇宮外頭,人們稱它“望天犼”、“望君歸”。在天安門城樓後邊也有兩座同樣的華表,頂端也蹲着一隻石犼。華表上的石犼面向北,朝着皇宮的方向,人們稱它“望君出”。“望君出”就勸誡皇帝不要老是待在宮殿裏,該到民間看看百姓的疾苦。

天安門前金水橋畔兩座對稱的華表,原來並不在現在的位置。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廣場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和十月一日,都要舉行盛大的遊行集會等羣眾活動。為方便遊行隊伍和交通的便利,1950年8月把華表分別向東、向西並向北挪移數米至金水河岸邊並列擺放。

天安門前石獅子

天安門前金水橋南北各安置一對身軀龐大的石獅。這四個白玉石大獅子,雕刻精緻。據《中國獅子藝術》一書記載:“這兩對石獅雕刻於明代永樂十五年(1417年),高2.5米,加上底座總高近3米,頭頂13個疙瘩,按當時規制,是最高等級的石獅。”這兩對石獅雕刻比例協調,瞪着大眼睛,微微側歪頭,半咧着嘴,鬣毛工整地纏捲成渦旋狀,前腿上有一個不大的“圓錢”紋,身披纓絡盤結錦帶,胸綬帶上有環鈴和纓絡穗墜。石獅的用材是一種灰白中夾帶着均勻淺灰綠色斑的石頭,抗自然風化能力強。石獅用整塊料石雕鑿而成,造型、尺寸和刻工都一樣,體現了明朝的雕刻工藝,是北方石獅的代表。

天安門廣場

天安門廣場位於北京市中心,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面積達44萬平方米,可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集會。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城中廣場。天安門城樓坐落在廣場的北端,五星紅旗在廣場上空高高飄揚;人民英雄紀念碑屹立在廣場的中央;人民大會堂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廣場的東西兩側遙遙相對。

北京景點的導遊詞 篇5

從八達嶺長城往南,沿著名的“關溝”直下約5公里的中間地帶,就是明萬里長城最負盛名的雄關之一——居庸關。居庸關自古就是今北京地區西北的屏障。

如果説八達嶺是西北進入北京的第一道門户的話,這裏就是第二道門户。居庸關兩側高山聳立,翠峯重迭,峭壁陡不可攀。中間一徑相通,地勢十分險要。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中就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記載。

居庸關在漫長的歲月中,雖始終是兵防重鎮,卻屢易其名,三國時稱“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時又先稱“薊門關”,後改為“軍都關”,由遼以後經金、元、明、清至今,一直稱謂“居庸關”。秦時,雖然秦始皇所修長城不經過這裏,但此地已是秦軍都縣和居庸縣的關口。到北魏時期的公元446年,這裏才開始有了長城。公元555年,北齊政權所修長城也曾經過這裏。此時,居庸關才真正成為長城線上的一個重要隘口。明朝建立之初,就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派開國元勛徐達修築了居庸關關城。關城兩側的長城城牆,緊接關城向兩翼山上延伸,其形如大鵬展翅。城牆隨山勢地形而築,在山巔平緩處的垛口為“凹”字形,牆築在陡峭山坡,垛口為台階式,呈鋸齒狀。關城設南北二門,街長二里餘,南門築有甕城。垛口、射洞齊備,咽喉通道穿入南北門。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它與明長城的倒馬關和紫荊關合稱為“內三關”。

居庸關雲台位於居庸關城的中心,為一過街塔基座,用漢白玉砌成。建於元至元五年(公元1345年)。台上原矗立三座石制-塔,俗稱“過街塔”。塔在元末明初時先後被毀。明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在台上重建寺院,名泰安寺。寺又於清代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20_年)被焚燬。現存塔基高9.5米,下基東西長26.84米,南北長17.57米。台頂四周安設有雕刻精美的石護欄及排水龍頭。台座正中間南北各開一券門,券洞為八邊折角式拱券,這是我國僅存的宋、元以前城關門洞的建築形式。券面及券洞內雕有迦樓羅(金翅鳥)、大龍神、卷葉花等。券洞內左右兩壁,刻有屬於-教內容的佛教圖像,如四大天王像,以大鵬、鯨魚等六種形象組成的法相飾“六〓具”等。四大天王之間,佈滿了用梵、藏、八思巴、維吾爾、漢、西夏西夏六種文字刻寫的佛經,以及用漢文刻寫的《造塔功德記》。券洞頂部雕刻有10尊坐佛和若干小佛像,還雕刻有各種花草圖案。

居庸關,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陘"之八,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餘脈軍都山地,西山夾峙,下有巨澗,懸崖峭壁,地形極為險要。居庸關與紫荊關、倒馬關、固關並稱明朝京西四大名關,其中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又稱內三關。

庸關在北京市昌平縣境內,形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居庸關兩旁,山勢雄奇,中間有長達18公里的溪谷,俗稱“關溝”。這裏清流縈繞,翠峯重迭,花木鬱茂,山鳥爭鳴。綺麗的風景,有“居庸疊翠”之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居庸關的中心有一個“過街塔”基座,名“雲台”,取其“遠望如在雲端”之意。雲台創建於元至正二至五年(1342一1345年),是用漢白玉石築成的,台高9.5米,上頂東西寬25.21米,南北長12.9米;下基東西寬26.84米。南北長15.57米,上小下大,平面呈矩形。台頂四周的石欄杆、望柱、欄板、滴水龍頭等建築,都保持着元代的藝術風格。台基中央有一個門洞,門道可通行人、車、馬。雲台可謂是元代一座大型的石雕藝術精品。雲台上原建有三座白色喇嘛塔,可惜毀於元末明初。此後在台基上建了“泰安寺”,清康熙四十一年(1720_年),寺遭火焚,僅存雲台。現在台頂上的柱礎,就是明代泰安寺殿字的遺物。

居庸關附近,還有“仙枕石”、“五郎廟”、“六郎寨”、“彈琴峽”、“望京石”、“天險”、“穆桂英點將台”、“詹天佑銅像”等景點,增添了這座雄關的風采。1992年昌平區十三陵特區辦事處為保護文物,對關城建築進行了全面修復,再現了昔日的雄姿。關城附近自然景觀十分壯美,早在金明昌年間(公元1190—1195年)“居庸疊翠”之名已列入“燕山八景”。

居庸關在距北京市區50餘公里外的昌平縣境內。相傳秦始皇修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徵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後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名居庸關。漢代沿稱,此後各代仍稱居庸關口這裏山巒間花木鬱茂葱籠,仿如碧波翠浪,故有“居庸疊翠”之稱。居庸關形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八達嶺”。居庸關兩旁山勢雄奇,中間有長達18公里的溪谷,俗稱“關溝”。這裏清流縈繞、翠峯重疊、花木鬱茂、山鳥爭鳴,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居庸關長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餘脈軍都山地,地形極為險要。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燕國就要扼控此口,時稱“居庸塞”。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南北朝時,關城建築又與長城連在一起。此後歷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設。

居庸關長城在北京昌平縣境內,距北京市區60公里,是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古代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形勢險要。然而,這個漢代關始設立的開口,歷盡滄桑,殘損嚴重,漸漸失

居庸關長城(4張)去公眾的關注。歷時4年、耗資上億元的居庸關長城修復工程已竣工,居庸關長城已於1998年3月正式對遊人開放。

遊覽居庸關主要是觀賞那高六雄偉的關城和連錦起伏的垛口,以及雲台精美石雕。

關城:明代居庸關有南北雨個外圍關口,南邊的叫南口,北邊的為八達嶺口(北口),關城就設在南口北邊的峽谷(關淆)中。城設南北門,南門築有甕城,一條困喉通道穿入南北門。關城兩旁高山聳立,重因疊蟑,林木葱鬱,早在800多年前的金代,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稱為「居庸疊翠」。

雲台:在關城的中心,有一座雕刻精美的漢白玉石台,名為「雲台」,建於元代至正五年(公元1 345年),原是建築物的台基,台上先後建有過街塔、泰安寺,現僅存星座。雲台的雕刻集中在券門和券洞內。券門雨側到有金剛杵及各種獸類浮雕,正中刻有金翅鳥王;券洞內壁有四六天王浮雕及漢、藏、回、蒙、梵、西夏6種文字所到的《陀羅尼經咒》和《造塔功德記》。券頂佈滿曼陀羅花及小佛像,雕刻極為精緻。

建築特點

1.呈圓周封閉形建築形式;

2.寬窄、高低變化大,最寬16.7米,最窄1.2米。東山長城比河 居庸關長城

套長城高出370米左右。牆體內側低,外側高,外側叫垛口牆,內側叫女牆或宇牆,可以有效地抗擊敵人;

3.建築結構形式多樣,是整個長城建築的精華,在清理基址時發現有花崗巖條石壘成的,有碎石塊砌成的,有磚砌的,説明它的建築年代不同;

4.軍事防禦範圍廣,周圍面積50多公頃,南北券城相距約850米左右,東山頂至西山頂直線距離1150米,防禦設施有南、北券城、城樓、水門、水閘、敵樓、鋪房、烽隧、角樓、炮台等。長城上的敵樓、烽燧、鋪房,是古代打仗時作為掩體和士兵居住的地方,共修復了25座,這些按明代規制燒的城磚,都是靠人工、牲畜往上運送材料。高大雄偉的城樓,南北各有一座,樓為三重檐歇山式綠琉璃瓦翦邊,高21米,下面城台高10米。城樓是指揮作戰的中心,所以建造高大。站在樓上,可以一目瞭然,有利於觀敵情。城台下面有券門通甕城。甕城即大城門外的月城,用以增強城池的防禦力量。

景點

券城與南北關

南關甕城呈馬蹄形,南關主城門南北走,向上有重檐歇山城樓一座,自地面計算高31.8米,甕城西側有甕城城門通往關城向南的大道,在弧形甕城城台上設有炮台,陳列着明代古燈,外牆有垛口,內側牆低矮無垛口。作戰時可將敵人誘入甕城,主城關閉阻其入城,再放甕城閘門,敵人就被困在甕城裏,只能束手就擒,有“甕中捉鼈”之意,因此得名甕城,在甕城之中建有一座福佑關城的關王廟。北關與南關作用相同,呈長方形的甕城上設有炮台,甕城城門朝向北側,北甕城中建有北方鎮守大神真武廟,廟內供有十二生肖神,水火。

古炮

資料圖片在居庸關南券城和北券城城牆之上,分別陳列5門古炮。南券城陳列“大將軍鐵炮”2門,長1.7米,炮口口徑8釐米。“竹節鐵炮”3門,長1.7米,炮口口徑15釐米;北券城陳列“大將軍鐵炮”2門,長1.77米和1.79米,炮口口徑7釐米。“竹節鐵炮”3門;長為1.08米、1.5米、1.7米,炮口口徑為14釐米和8釐米。明代是我國古代大炮製鑄和使用最興盛時期。元朝末年,朱元璋起義,和州人焦立向他呈獻十支新式武器“火銃”。用火藥發射鐵彈丸,當時稱為“火龍槍”。明朝建立以後,專門設有兵仗軍器局,研製鑄造大炮。大炮被稱為“神威大將軍”。在軍隊中,設有使用大炮的軍機營。京城衞戎,長城關口要衝,配備神機營。明成祖時,下令在長城沿線安置大炮。還“佛郎機”“神槍”“鐵銃”等。《明史.兵志》記載,到了明代中葉,大炮的鑄造工業逐於精良,製造出的“紅夷大炮”長可二丈有餘,重三千斤。發之洞裂石城,聲震數十里。這種炮,有照門和準星用於瞄準,射程可達500多米。在修復居庸關北關城時,發掘出土石炮彈23枚,最大直徑為15釐米,鐵炮彈6枚,最大直徑5釐米。

雲台石刻

雲台石刻堪稱一絕,券門內兩側右壁及頂部遍刻佛像,佛像造型生動,雕刻技藝高超,六種文字的石刻經文、咒語為歷史研究提供了難能可貴的資料。據專家考證,石刻造像具有典型的藏傳佛教薩迦教派的特徵。進入券門兩壁刻四大天王像。天王身軀高大,怒目圓睜,並有厲鬼在其左右,是護持佛法,鎮守國家四方的尊神。據説明朝正德年間,武宗皇帝朱厚燳微服出遊,夜間騎馬偷偷混出居庸關時,他的坐騎見到四大天王像,嚇得不敢前行。無奈之下武宗下令用煙火把像燻黑了,才得以出關。

券門兩壁四天王的空間處,有用梵、藏、八思巴、畏兀兒、西夏、漢等六種文字鐫刻的《如來心經》經文、咒語、造塔功德記等,西夏文是紀錄我國古代党項族語言的文字,創制於公元1036—1038年間,當時約有六千多字流行。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然必烈命其帝師八思巴創立的蒙古新字。它脱胎於藏文,採用拼音的方式書寫,並於公元1269年頒詔推行。以上兩種文字流傳時間很短便廢棄不用,而保存下來的石刻文字對破譯古代文字,以及研究西夏、蒙古歷史都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

居庸關

居庸關券門頂部刻有五個曼荼羅,即五組圓形圖案式佛像,佛界稱其為壇場。壇場的設立有保護眾佛修煉鐵,防止魔眾侵犯的意思。五曼荼羅的主尊佛像,由北往南依次為:釋迦牟尼佛(如來佛)、阿彌陀佛(菩薩形)、阿佛(菩薩形)、金剛手菩薩、普明菩薩。其中除釋迦牟尼為佛祖之外,其他四菩薩在此顯現,則有四方教主的意思。五曼荼羅連同其他佛像,共197尊。

券頂兩側的斜面上,刻有十方佛,在每方佛的周圍還分別刻有小佛102座,共計小佛1020座,取共千佛之意。這些小佛,是明朝正統年間,修建泰安寺(1443—1449年)時,由鎮守永寧(今延慶縣境)的太監谷春主持補刻的。連同十方佛下的菩薩、比丘,券項兩側部共有刻像1060尊。

券門的南北券面上,雕刻着造型獨特、別具一格的一組造像,其中有大鵬、鯨魚、龍子、童男、獸王、象王等等,佛界稱其為“六拿具”。大鵬寓意慈悲鯨魚為保護之相,龍子表示救護之意,童男騎在獸王上自然是寓意福資在天,而象王則有温馴善師的含意,券面最下端的石刻紋飾為交杵,又稱羯魔杵、金剛杵。原本為古印度的一種兵器,在此為斷煩惱、伏惡魔,護持佛法的法器。鑑於雲台刻石造像的歷史與文物價值,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雲台刻石造像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真武廟(1996年修復)

明洪熙元年(1420_年)建。真武廟所祀主神為真武大帝。真武即玄武,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之神,道教所奉的神。相傳古淨樂國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東海來遊,遇天神授寶劍,入湖北武當山修煉,經42年而功成,白日飛昇,威鎮北方,號玄武君,宋代皇帝因避其祖趙玄朗名諱,改玄武為“真武”。宋真宗時尊為“鎮天真武靈應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元朝時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神。明代對真武信仰達到鼎盛。朱棣稱帝后,特加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並將其所謂修煉之地——武當山賜名“大嶽太和山”。相傳,洪武初大將軍徐達北征“屢有真武靈助之”,因而在關內修建此廟。修復的廟內有道教真武神八大元帥、六丁六甲神將、水火二將和青龍、白虎等神像。

城隍廟

這組廟宇規模較大。城隍是道教所傳守護城池的神。中國古代稱有水的城塹為“池”,無水的城塹為“隍”。據説三千多年前的周代,除夕要祭祀八種神,其中就有城神、隍神。以後兩神合二為一,就成為城池之神了。道教認為城隍是剪惡除兇、護城安民之神,能應人之求,旱時降雨,澇時轉晴,以保五穀豐登,百姓安泰。

最早是三國東吳時,在安徽蕪湖建城隍神廟,以供拜祭。到了唐代,祭祀城隍逐漸普遍,人們把一些在地方有功的開明人士死後奉為城隍神,希望他能繼續福佑鄉土,保護百姓。宋代祭祀城隍更是遍行各鄉。到了明朝,明太祖元璋即位不久,就下令在都城南京修建規模宏大的城隍廟,並頒佈城隍神的封號爵級,敕封京城城隍為帝,開封臨濠等地的城隍為王;府級城隍為威靈公,官居二品,州級城隍為顯佑伯,官居四品,並按照級別,配製服飾。另外,城隍還管領亡魂。朱元璋還為城隍組織了一套機構,設有判官和衙役,道教乘機聲稱“城隍老爺”有權拘捕活人到陰間,死人的陰魂也都首先到城隍廟去接受審問。新官上任必須齋戒沐浴去祭祀城隍廟後,方得進衙理事,每月七年級、十五還得前往祭拜。

朱元璋如此重視城隍神是有他的目的的。朱元璋曾對大學士宋濂透露過心裏話:“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説穿了,大肆鼓吹神鬼的威力,不過是震懾臣民,目的是鞏固封建統治。居庸關的城隍廟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7年)。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修。在這裏建置城隍廟除為了護佑關城外,還有約束軍民的用意。這次修復是1996年,廟內塑有城隍、閻王、山神、地神等神像。

水門

居庸關地形險要兩側高山,中間一水,水道,南北方向貫穿關城。長城與河道交叉之處,建有雙孔圓拱水門,水門上有閘樓,內設水閘,藉此控制門內外水量。洪水季節打開閘口,瀉洪,枯水季節,儲備河水供關城使用。水門橋墩為南北尖狀,以利於減少洪水對水門的作用力,起到了防止毀壞,延長使用時間的作用。

北京景點的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

您們好,歡迎您們來到北京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小王。

中國科學技術館,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北辰東路,1984年11月21日中國科技館一期工程破土動工,姚依林親自為開工奠基典禮剪綵。科技館東臨亞運居住區,西瀕奧運水系,南依奧運主體育場,北望森林公園,佔地4。8萬平方米,建築規模10。2萬平方米,是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體現“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館為展覽教育,通過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的展覽內容和參與互動的形式,鼓勵公眾動手探索實踐,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綜合性科技館。

新館設有"科學樂園"、"華夏之光"、"探索與發現"、"科技與生活"、"挑戰與未來"五大主題展廳、公共空間展示區及球幕影院、巨幕影院、動感影院、4D影院4個特效影院,其中球幕影院兼具穹幕電影放映和天象演示兩種功能。此外,新館設有多間實驗室、教室、科普報告廳及多功能廳。讓兒童和大人同在一起享受科學中的快樂,也讓更多的人愛上科學。

新館建築為一體量較大的單體正方形,利用若干個積木般的塊體相互咬合,使整個建築呈現出一個巨大的"魯班鎖",又像一個"魔方",藴含着"解鎖"、"探祕"的寓意。

中國科學技術館的主要教育形式為展覽教育,通過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的展覽,反映科學原理及技術應用。中國科學技術館鼓勵公眾動手探索實踐,不僅普及科學知識,而且注重培養觀眾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

中國科學技術館在開展展覽教育的同時,還組織各種科普實踐活動,並經常舉辦面向公眾的科普講座。

中國科學技術館遵循科普宗旨,按照"確保安全、優質服務"的承諾,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先後被評為"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

"首都文明單位標兵"、"國家4A級旅遊景點"、"首都文明旅遊區"和"青年文明號"等。館內許多主張環保的體驗設備,遊客可自己親手進行體驗。

中國科學技術館目前向觀眾開放主展廳、兒童科學樂園、特效影院和短期展廳,其中特效影院分為巨幕、球幕、4D和動感四個影院。

中國科學技術館設有觀眾餐廳,位於地下一層,提供中餐自助和比格披薩自助。餐廳總面積900平米,可同時容納約700人就餐,就餐環境乾淨、明亮、整潔,空調以及各種設施齊全,顧客用餐採用方便、衞生的刷卡式消費。紀念品商店位於各層公共空間內,出售百餘種精美的科技館紀念品和科技特色紀念品。

該館與北美、歐洲、日本、東南亞等各國科技館建立了定期的情報交換,並進行了人員互訪,重視與國外科技館的交流與合作。中國科技館出版不定期刊物《科技館》,編寫有《國外科技館資料彙編》等。

中國科學技術館新館工程建築造型新穎,風格簡約,整座建築呈現為一個由魯班鎖構成的巨型魔方。

工程佔地面積4。8萬㎡,長228m,寬182m,總建築面積10。23萬,建築總高度45m。地下一層,主要為動感影院、4D影院、停車庫及設備用房;地上四層、局部五層,設有出入大廳、中央大廳、主題展廳、穹幕影院、巨幕影院、報告廳、多功能廳及辦公用房等。[1]

外裝飾主要為鋁折板幕牆、玻璃幕牆、石材幕牆。內裝飾:室內吊頂主要為鋁板、礦棉吸聲板;牆面主要為鋁板、塗料和木質吸聲板;地面主要為石材、橡膠地板和玻化磚,地下車庫地面為環氧自流平。

工程8度抗震設防,框架抗震等級為一級,結構安全等級為一級。工程採用天然地基,鋼筋混凝土筏板基礎(底板平均厚度為1。4m,基礎埋深10。47m)。主體為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牆結構、局部鋼結構(柱網間距13m,層高9。5m)

中國科學技術館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綜合性科技館,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大型科普基礎設施。一期工程於1988年9月22日建成開放,二期工程於20_年4月29日建成開放,新館於20_年9月16日建成開放。

中國科學技術館的主要教育形式為展覽教育,通過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的展覽內容和參與互動的形式,反映科學原理及技術應用,鼓勵公眾動手探索實踐,不僅普及科學知識,而且注重培養觀眾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

在開展展覽教育的同時,中國科學技術館還組織各種科普實踐和培訓實驗活動,讓觀眾通過親身參與,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和感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科學素質。

始建於20_年5月9日的中國科學技術館新館位於朝陽區北辰東路5號,東臨亞運居住區,西瀕奧運水系,南依奧運主體育場,北望森林公園,佔地4。8萬平方米,建築規模10。2萬平方米,是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體現“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館設有“科學樂園”、“華夏之光”、“探索與發現”、“科技與生活”、“挑戰與未來”五大主題展廳、公共空間展示區及球幕影院、巨幕影院、動感影院、4D影院等4個特效影院,其中球幕影院兼具穹幕電影放映和天象演示兩種功能。此外,新館設有多間實驗室、教室、科普報告廳及多功能廳。

新館建築為一體量較大的單體正方形,利用若干個積木般的塊體相互咬合,使整個建築呈現出一個巨大的“魯班鎖”,又像一個“魔方”,藴含着“解鎖”、“探祕”的寓意。

北京景點的導遊詞 篇7

大家好!我是鬱鬱葱葱旅行社的導遊員,我姓閆,請大家叫我閆導。今天,就由我來帶領大家遊覽皇家園林——頤和園。

請大家跟着我走。這就是大殿,我們繞過大殿就可以來到長廊。長廊又叫畫廊,一共有237間,長達728米。每間的檻上都有一幅畫,每幅畫都有一個美麗的故事。

我們現在離開了長廊,來到了萬壽山腳下,請大家往上看,在半山腰上的八角三層建築就是佛香閣。那一排排金碧輝煌的建築就是排雲殿。

現在我們已經站在萬壽山的山頂了。大家看下面的景色的一大半已經呈現在眼前,有葱鬱的樹叢,有硃紅的宮牆和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還有畫舫遊船緩緩遊過。

下山以後,如果有需要乘坐遊船的遊客可以到昆明湖裏盪舟。不坐船的遊客請跟隨我到十七孔橋上欣賞昆明湖的美。最後,我們到湖中心的小島集合。坐船的遊客請不要往湖裏扔垃圾,以免污染了昆明湖的美麗景緻。

現在,我們腳下踩着的就是十七孔橋,十七孔橋有幾百根柱子,每根柱子上都有一隻獅子,各個惟妙惟肖,姿態不一。

下了橋,我們來到的是與十七孔橋相連的小島。現在請兩路遊客匯合。我帶領大家遊覽頤和園的最後一個景點。這座小島上有葱鬱的樹叢,還有華麗的宮殿。在這裏,大家可以自由活動半個小時。半個小時後,由我帶領大家回酒店休息。

今天的遊覽活動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篇三:頤和園導遊詞

尊敬的遊客,今天我們來到美麗的頤和園遊玩,它是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皇家園林,希望大家不要破壞園林內的建築。這次旅遊由我來當導遊。

我們先來到頗有名氣的長廊參觀一下。那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杆多搭配啊,多美啊!這條長廊長七百多米,分成273間,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這麼獨特的風景,您一定沒有見過吧!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

我們現在在萬壽山腳下,抬頭仰望就可以看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築聳立在半山腰上,屋頂上的黃色琉璃瓦閃閃發光,那就是佛香閣。下面的金碧輝煌的宮殿,是排雲殿。

現在我們已經登上萬壽山,這裏是觀看頤和園美景的最佳地方。正前面,昆明湖真靜啊!靜的像一面鏡子。這水真綠,綠的像一塊碧玉。您一定也感受到了它的美了吧!那我們下山遊覽一番昆明湖吧!

看,昆明湖旁圍着長長地堤岸。想去那個島上游玩嗎?那就得經過這長長的石橋。這座石橋有十七個橋洞,叫“十七孔橋”,橋欄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每根石柱上都雕刻着很精美的小獅子,沒有哪倆只是相同的。

頤和園的美景太多了,介紹也介紹不完,還是您自己去細細品味那美景吧!

北京景點的導遊詞 篇8

各位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趙,叫趙緣,大家可以叫我小趙。

今天我們遊覽的景點是頤和園。頤和園是清代皇家園林,始建於1750年,曾兩次遭到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的搶掠和破壞,但在新中國成立後得到了很好的修繕和保護。“頤和”是頤養天年、身體健康的意思。當年,慈禧太后選用“頤和”這個園名,是盼望能夠養好自己的身體。

各位遊客,頤和園最有名的就是長廊。看,綠色的柱子,紅色的欄杆,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了273間,每一間的橫檻上都畫着美麗的圖。但在上千幅圖畫中,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長廊旁的風景優美,栽滿了花木,一種花沒謝,另一種花就開了。

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萬壽山腳下。好,現在抬頭,大家看到那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築了嗎?那就是佛香閣。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排雲殿。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正在萬壽山上。向下望,頤和園的大半景色盡收眼底。鬱鬱葱葱的樹叢,掩映着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硃紅色的宮牆。正前面,是昆明湖。湖上的遊船、畫舫在湖面上滑過。向東眺望,隱隱約約地可以望見幾座古城和城裏的白塔。

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了。昆明湖圍着長長的堤岸,堤上有好幾座式樣不同的石橋,兩岸栽着許許多多的垂柳,風光美麗極了!湖中心有個小島,遠遠望去,島上一片葱綠。我們可以從石橋上走過,去小島遊玩。

好了,現在我們已經來到石橋上了。這座橋有十七個橋洞,叫十七孔橋。橋欄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雕刻着小獅子。這麼多獅子,沒有兩隻是一樣的。

各位遊客,今天的旅途到此結束,相信這次旅行一定能為你們留下美好的回憶。

北京景點的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北京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_。

潭柘寺位於北京西郊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阜成門41公里。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峯,周圍有九座高大的山峯呈馬蹄狀環護,這九座山峯從東邊數起依次為回龍峯、虎距峯、捧日峯、紫翠峯、集雲峯、瓔珞峯、架月峯、象王峯和蓮花峯,九座山峯宛如九條巨龍拱衞着中間的寶珠峯,規模宏大的潭柘寺古剎就建在寶珠峯的南麓。

潭柘寺規模宏大,寺內佔地2.5公頃,寺外佔地11.2公頃,再加上週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殿堂隨山勢高低而建,錯落有致。北京城裏的故宮有房9999間半,潭柘寺在鼎盛時期的清代有房999間半,儼然是故宮的縮影,據説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時,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

解放初期將部分年久失修的殿堂拆除,並新建了一些房舍,現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間,其中古建殿堂638間,建築保持着明清時期的風貌,是北京郊區最大的一處寺廟古建築羣。潭柘寺不但人文景觀豐富,自然景觀也十分優美,春夏秋冬各自有景,晨午晚夜情趣各異,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經名揚京華。

潭柘十景:平原紅葉、九龍戲珠、千峯拱翠、萬壑堆雲、殿閣南薰、御亭流杯、雄峯捧日、層巒架月、錦屏雪浪、飛泉夜雨

潭柘寺位於北京西部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餘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峯。潭柘寺寺內佔地2.5公頃,寺外佔地11.2公頃,再加上週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

潭柘寺始建於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20_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雲寺",但因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

20_年12月18日,北京門頭溝區責令景區撤除違規功德箱。

潭柘寺始建於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20_年),寺院初名“嘉福寺”,到了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雲寺”。由於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一直稱為“潭柘寺”。民間素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民諺。潭柘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是北京最古老的古寺。

潭柘寺規模宏大,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殿堂隨山勢高低而建,錯落有致。北京城的故宮有房9999間半,潭柘寺在鼎盛時期的清代有房999間半,儼然故宮的縮影,據説明朝初期修建紫禁城時,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現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間,其中古建殿堂638間,建築保持着明清時期的風貌,是北京郊區最大的一處寺廟古建築羣。潭柘寺不僅以古蹟眾多、風景優美吸引着四海賓朋、八方遊客,而且近幾年還修建了現代化的旅遊服務設施,實行交通、住宿、餐飲、遊覽、娛樂、購物的一條龍服務,使景區成為享譽中外的旅遊勝地。1997年,經北京市政府批准,僧團進駐,潭柘寺恢復了宗教活動。

潭柘寺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築可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路潭柘寺主體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齋堂和毗盧閣。東路有方丈院、延清閣、行宮院、萬壽宮和太后宮等。西路有愣嚴壇(已不存)、戒台和觀音殿等,莊嚴肅穆。此外,還有位於山門外山坡上的安樂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於後山的少師靜室、歇心亭、龍潭、御碑等。塔院中共有71座埋葬和尚的磚塔或石塔。

山門外是一座3樓4柱的木牌坊,牌樓前有古鬆二株,枝葉相互搭攏,猶如綠色天棚,牌樓前有一對石獅,雄壯威武。過牌坊是單孔石拱橋,名“懷遠橋”,過橋就是山門。

天王殿殿中供彌勒像,背面供韋馱像,兩側塑高約3米的四大天王神像。天王殿兩旁為鐘鼓樓,後面是大雄寶殿。寶殿面闊五間,重檐廡殿頂,黃琉璃瓦綠剪邊,上檐額題“清靜莊嚴”,下檐額題“福海珠輪”。

正脊兩端各有一巨型碧綠的琉璃鴟吻,是元代遺物,上系以金光閃閃的鎏金長鏈。殿內正中供奉碩大的佛祖塑像,神態莊嚴,後有背光,背光上雕飾有大鵬金翅鳥、龍女、獅、象、羊、火焰紋等。佛像左右分立“阿難”、“伽葉”像,均為清代遺物。大雄寶殿後為齋堂院,是和尚們吃飯的地方,堂後有三聖殿,但此二殿均已拆除。只剩兩株娑羅樹和兩株銀杏樹,樹體高大。中軸線終點是一座樓閣式的建築,名毗盧閣,高二層,木結構。站在毗盧閣上縱目遠眺,寺廟及遠山盡收眼底。

寺院東路由庭院式建築組成,有方丈院、延清閣潭柘寺白華鬆(2張)和清代皇帝的行宮院,主要建築有萬壽宮、太后宮等。院中幽靜雅緻、碧瓦朱欄、流泉淙淙、修竹叢生,頗有些江南園林的意境。院內有流杯亭一座,名猗軒亭。[5]

寺院西路大多是寺院式的殿堂,主要建築有戒壇、觀音殿和龍王殿等等,一層層排列,瑰麗堂皇。戒壇是和尚們受戒之處,台上有釋迦牟尼像,像前有三把椅子,兩側各有一長凳,是三師七證的坐處;觀音殿是全寺最高處,上有乾隆手書蓮界慈航,內供觀世音菩薩,斂目合什,雋秀端莊。

潭柘寺始建於西晉愍帝建興四年(320_年),是佛教傳入北京地區後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廟。始創時規模不大,名叫嘉福寺。當時佛教還未能被民間所接受,因而發展緩慢。以後又出現了北魏和北周兩次“滅佛”,故而嘉福寺自建成之後,一直未有發展,後來逐漸破敗。

唐代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696-697年),佛教華嚴宗高僧華嚴和尚來潭柘寺開山建寺,“持《華嚴經》以為淨業”,潭柘寺就成為了幽州地區第一座確定了宗派的寺院,潭柘寺得到興盛。

唐代會昌年間,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在道士趙歸真和權臣李德裕的慫恿下,唐武宗下令在全國排毀佛教。潭柘寺也因此而荒廢。

五代後唐時期,著名的禪宗高僧從實禪師來到了潭柘寺,剷除荒夷,整修寺院,“師與其徒千人講法,潭柘宗風大振”,才使潭柘寺走出了“武宗滅佛”的陰影,重又繁盛了起來。當時的潭柘寺也從此由華嚴宗改為禪宗。

遼代時期由於幽州地區律宗大盛,而禪宗則發展緩慢,潭柘寺的香火衰微。

金代,禪宗在中都(今北京)地區有了很大的發展,潭柘寺先後出現了數位禪宗大師,大大提高了寺院的聲譽。金熙宗完顏亶於皇統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進香禮佛,並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這是第一位到潭柘寺進香的皇帝,使後代皇帝爭相效仿,這對於進一步提高潭柘寺的地位,繁盛寺院香火,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金熙宗將當時的寺名龍泉寺改為“大萬壽寺”,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開創了皇帝為潭柘寺賜名和由朝廷出資整修潭柘寺的先河。

金大定年間,皇太子完顏允恭代表其父金世宗完顏雍到潭柘寺進香禮佛,當時的住持僧重玉禪師為此特寫下了《從顯宗幸潭柘》一詩,記述了當時的盛況,後於明昌五年(1194年)鐫刻成碑,立於寺中,現此碑猶存,鑲嵌在金剛延壽塔後邊地階的崖壁上。

在金代,潭柘寺禪學昌盛,其代表人物是臨濟宗大師廣慧通理禪師開性。開性是現今北京懷柔縣人,9歲時在潭柘寺出家,拜戒振禪師傅為師,學習禪宗中臨濟宗佛學。後來雲遊遼東和齊魯等地,遍訪名山古剎,向各地高僧學習佛法,歸來後在馬鞍山竹林寺弘揚禪學。大定初年,潭柘寺的善海禪師帶領僧眾來到竹林寺,恭請開性回潭柘地任住持。開性任住持期間,在朝廷的資助下,對潭柘寺進行了長達20_年的大規模整修和擴建,使潭柘寺的殿宇堂舍煥然一新。使潭柘寺的禪學從此中興,開性也成了金中都地區公認的禪宗臨濟宗的領袖,使潭柘寺成為了臨濟宗的中心寺院。開性終老於寺中,圓寂後被佛門尊為“廣慧通理”禪師。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妙嚴公主為了替其父贖罪,而到潭柘寺出家。後終老於寺中,她每日裏在觀音殿內跪拜誦經,“禮懺觀音”,年深日久,竟把殿內的一塊鋪地方磚磨出了兩個深深的腳窩。現今妙嚴公主“拜磚”依然供奉在潭柘寺的觀音殿內,是潭柘極為珍貴的一件歷史文物。後妙嚴大師終老於寺中,其墓塔在寺前的下塔院。

元代末期的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崇信佛教,特別是對當時名貫京城的潭柘寺極為青眯,元順帝曾請潭柘寺住持雪澗禪師享用御宴,並且由皇妹親自下廚,禮遇之高前所未有。

明初重臣姚廣孝法號道衍,被明太祖朱元璋挑選高僧,從侍燕王朱棣,建文帝削藩時,朱棣按照姚廣孝的謀劃,起兵“靖難”,從而奪取了皇位,即為明成祖。朱棣繼皇帝位後,封姚廣孝為僧錄司左善世,慶壽寺欽命住持,後又加封為太子少師,賜名“廣孝”,仍參與軍政大事。功成名就之後,姚廣孝辭官不做,而到京西的潭柘寺隱居修行,每日裏與自己的老友,潭柘寺住持無初德始禪師探討佛理。期間,明成祖朱棣曾到潭柘寺看望過他。據説當年修建北京城時,設計師就是姚廣孝,他從潭柘寺的建築和佈局中獲得了不少靈感,北京城的許多地方都是依照潭柘寺的樣子修建的,太和殿就是仿照潭柘寺的大雄寶殿而建的,同為重檐廡殿頂,井口天花繪金龍和璽,所不同的是更高大了一些而已。後來姚廣孝奉旨主持編纂《永樂大典》才離開了潭柘寺,但其在潭柘寺隱居修行時的住所少師靜室,至今猶存遺址。

明代從太祖朱元璋起,歷代皇帝及后妃大多信佛,由朝廷撥款,或由太監捐資對潭柘寺進行了多次整修和擴建,使潭柘寺確立了今天的格局。

明代的潭柘寺成為當時對外交流的一個窗口,許多外國人久慕潭柘寺的盛名,而紛紛到此來學習佛法,有的甚至終老於此,其中最著名的有日本的無初德始、東印度的底哇答思、西印度的連公大和尚等人。

萬曆二十三年,達觀大師奉神宗皇帝朱翊鈞之命,任潭柘寺的欽命住持。在此期間,由萬曆皇帝的母親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出資,在達觀大師的主持下,對潭柘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達觀大師與朝廷密切,經常奉詔進宮為皇室講經説法,從而進一步加深了潭柘寺與朝廷的聯繫。

在明代,潭柘寺曾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宣德年間,“孝誠皇后首賜內幣之儲,肇造殿宇”,對潭柘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從正統三年二月到第二年九月,潭柘寺又大興土木,在皇室的資助下,擴建寺院,廣造佛像。在此期間,英宗皇帝“詔考戒壇”,奉英宗皇帝之命,在寺內修建了戒壇,英宗皇帝賜名為“廣善戒壇”,越靖王朱瞻墉還在寺內建造了一座高大的金剛延壽塔,正統四年,明英宗“頒大藏經五千卷”給潭柘寺。

弘治十年(1497年),司禮監太監戴義出資作為工食費,並奏請明孝宗撥款,對潭柘寺再次進行了整修和擴建。正德二年(1520_年)三月到次年九月,潭柘寺又進行了歷時一年半的整修,“殿廡堂室煥然一新,又增僧舍五十餘楹”,再一次擴大了寺院的規模。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由孝定皇太后出資,整修潭柘寺,增添殿宇,並建造了方丈院等房舍80餘間。

明代的200多年期間內,皇帝幾次對寺院賜名,因而寺名幾次更改。明宣宗賜名“龍泉寺”,天順元年,明英宗“敕改仍名嘉福寺”,但民間仍稱其為潭柘寺。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降旨,命阜成門內廣濟寺的住持僧,著名的律宗大師,與自己相交多年的震寰和尚為潭柘寺的欽命住持。當年秋天,康熙皇帝駕臨潭柘寺進香禮佛,並且留住了數日,賞賜給潭柘寺御書金剛經10卷、藥師經10卷、沉香山1座、壽山石觀音1尊、壽山石羅漢18尊。

康熙三十一年,康熙皇帝親撥庫銀1萬兩,整修潭柘寺。在震寰和尚的親自主持下,從康熙三十一年秋到三十三年夏,歷時近兩年,整修了殿堂共計300餘間,使這座古剎又換新顏。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二遊潭柘寺,親賜寺名為“敕建岫雲禪寺”,並親筆題寫了寺額,從此潭柘寺就成為了北京地區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為牌樓親題匾額,並賜給潭柘寺桂花12桶和龍鬚竹8槓,這就是我們現今在寺中所見到的“金鑲玉”和“玉鑲金”竹。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命著名的律宗高僧止安律師為潭柘寺的欽命住持,並賜給潭柘寺鍍金劍光吻帶四條,安裝在大雄寶殿的殿頂上,現今這四條金光閃閃的吻帶依然完好如初。

清雍正年間一向深居簡出的雍正皇帝也專程到潭柘寺進香禮佛。

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皇帝第一次遊幸潭柘寺,“賜供銀二百金、匾額九、楹聯二、詩二、章幅子一軸、法琅五供一堂”。在潭柘寺到處都留下了乾隆皇帝的墨寶。乾隆九年,乾隆皇帝把御筆心經和自己手書的詩篇賜給了潭柘寺。

嘉慶皇帝也像其前輩一樣,崇信佛教,他也曾到潭柘寺進香禮佛,遊玩賞景,現留有其所作的《初遊潭柘岫雲寺作》五言詩一首。

1920_年蔣介石來北京時,曾專程到潭柘寺去進香。

1950年,北京市園林局接管了潭柘寺,稍加整修後,作為名勝古蹟景區向遊人開放,成為北京市首批開放的七個公園景區之一。

1956年,全國人大朱德委員長到潭柘寺視察,指示有關部門,要修建一條從門頭溝通往潭柘寺的公路,為前來遊覽的人們提供交通上的方便。

1957年夏,陳毅副總理到潭柘寺參觀視察。

1957年10月28日,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潭柘寺被列為北京市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潭柘寺的文物保護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64年春,全國政協委員、末代皇帝溥儀到寺參觀考察。

期間,潭柘寺受到了空前的浩劫,文物遭到了毀壞和流失,建築也受到了損壞,因而於1968年底被迫關閉,停止開放。

1978年,北京市政府撥款,重修潭柘寺。這次重修不僅整修了殿堂,重塑了佛像,而且還修建了旅遊服務設施。1980年7月,潭柘寺進行試開放,8月1日正式向遊人開放。

1997年初,潭柘寺恢復宗教活動。

20_年6月,國務院確定潭柘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_年夏季,潭柘寺舉辦一系列慶典活動,慶祝建寺1696年週年。經考證潭柘寺創建於西晉永嘉元年(320_年),這個考證結果得到各界認同。

20_年9月9日潭柘寺舉行了隆重的建寺1720_年週年慶祝活動。

在很多門頭溝的老人口中,潭柘寺的寺名有這樣一個傳説:當年佛教華嚴宗高僧華嚴和尚居住在幽州城北,“持《華嚴經》以為淨業”,“其所誦時,一城皆聞之,如在庭廡之下”。很多信徒踴躍捐助,助其在幽州開山立宗,所以華嚴祖師就去找當時的幽州都督張仁願,向其求建寺之地,張仁願對華嚴祖師説:“和尚想要多少土地,地址可曾選好?”於是華嚴祖師帶張仁願來到了潭柘山嘉福寺附近西坡姜家和東溝劉家的土地,張仁願對華嚴祖師説這是有主之地,我也不好擅自做主。就把姜姓和劉姓地主一起叫來協商,兩地主本不想給,但看在張仁願的面子上對華嚴祖師説:“和尚想要多少土地?不可太多,太多的話我們以後就沒有飯吃了。”華嚴祖師知其俱是當地數一數二的大地主,良田無數。便取出蓋自己蒲團的毯子對二人道:“不多不多,兩位施主可否割這一毯之地與我?”姜姓和劉姓地主一看只有這巴掌大的一塊毯子,忙不迭的答應,並且請張仁願做中人。華嚴祖師見張仁願答應了做中人,就把手中布毯往空中一拋,只見布毯在空中越來越大越來越大且遲遲不落地眾人目瞪口呆,不一會,布毯已經大到遮天蔽日,兩地主面如土色的喊:“夠了,夠了!請大師慈悲,不要讓它再大了!”華嚴祖師含笑看了二人一眼説:“落”於是毯子就落了下來。直直蓋住了好幾座大山。張仁願對兩人道:“這一毯之地就讓與華嚴大師,二位可不要反悔。”二人一看真佛在此,哪敢反悔。於是華嚴祖師就在此地以破敗了的嘉福寺為中心,重建寺廟。修築殿宇,擴建寺院。因寺院後山有兩股豐盛的泉水,一眼名為龍泉,一眼名為泓泉,兩股泉水在後山的龍潭合流後,流經寺院,向南流去,不僅滿足了寺院日常的生活用水,而且還可能灌溉附近大片的土地農田,故華嚴大師命名此寺為“龍泉寺”。但華嚴祖師以一毯之地建寺的大神通卻廣為流傳,當地人都私下稱此寺為“毯遮寺”後經千年,“毯遮寺”就逐漸演變為“潭柘寺”。

景區

進香古道

潭柘寺[1]歷史上遊人香客雲集,香火很盛。從金代以後,每個朝代都有皇帝到這裏來進香禮佛,后妃、王公大臣更是數不勝數,平民百姓則更是難以勝記,特別是從明代之後,潭柘就已經成了京城百姓春遊的一個固定廠所。潭柘寺地處深山,交通不便,在歷史上曾形成了多條古香道,從不同的方向通往潭柘寺。這些古道有的是皇室或官家出資修建,有的是由與潭柘寺結有善緣的民間香會出自於對佛的虔誠之心,而集資修築的,還有的是當地的商號與百姓共同修築的。這些古香道經過了歷代不斷的整修,使用了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為潭柘寺的對外交往,為善男信女到潭柘寺進香禮佛,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蘆潭古道

蘆潭古道是舊城通往潭柘寺的一條主要道路,原是一條山間土路,路面質量較差。從清代世宗雍正皇帝起,在河北省易縣修建皇陵,即清西陵,雍正皇帝即葬於斯。為了拜謁皇陵之需,乾隆年間由朝廷出資,將原有的道路拓寬展平,並將部分路段用條石鋪砌,當時稱為“京易御道”。蘆潭古道是京易御道的支線,當時也得到了整修,拓寬展平,部分路段鋪砌了條石或石塊。蘆潭古道起自於京易御道上的盧溝橋,過長辛店,東王佐、沙窩村、大灰廠,穿過石佛村,到達戒台寺,翻過了羅睺嶺,走南村、魯家灘、南辛房、平原村,到達潭柘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玄燁在去潭柘寺時,走的就是這條蘆潭古道。

這條古道從石景山區的龐村,過永定河後,經卧龍崗、慄園莊、石門營、苛羅坨、越羅睺嶺,與蘆潭古道會合,到潭柘寺,全長20公里的路線與現今108國道門頭溝段基本相吻合。這條古道是京城香客去潭柘寺的主要道路,而且平坦易行,並比蘆潭古道近5公里。位於慄園莊的奉福寺是潭柘寺的下院,是遠途香客去潭柘寺的中轉站,從京城而來的香客,一般都要先在奉福寺休息一夜,第二天再赴往潭柘寺。返回時也要在奉福寺休息一夜,第二天返回京城。清代詩人震均作有一首《丁酉秋遊一百四十韻》,詳細地記述了這條路線,以及沿途的風光和見聞。這條古香道同時也是潭柘寺的一條主要運輸線,奉福寺管理着屬於潭柘寺的13座糧莊,並且設有粉坊、磨坊、麥坊等,是潭柘幸的總倉庫和糧食、副食、蔬菜的主要供應基地,每天都用騾馬向潭柘寺運送生活必需品,所走的就是這條龐潭古道。

現今門頭溝永定鎮的東、西辛稱村,原來合稱為“新城”在歷史上是永定河上的一處古渡口,也是一座繁華的大集鎮。新潭古道從新城開始,經何各莊、太清觀、萬佛堂,翻過紅廟嶺,經桑峪到達潭柘寺。這條道路幾乎是直線,全長不到20公里,是京城到潭柘寺最近的一條古道。除了部分香客走這條古道去潭柘寺外,新潭古道還用於商業運輸。潭柘寺一帶盛產煤炭,有許多小煤窯,運輸煤炭的騾子、駱駝、毛驢進行在古道上日夜不斷。在明代新潭古道得到了整修,部分路段修建了土橋,鋪砌了條石或石塊。現今從萬佛堂至紅廟嶺的一段古道仍保持着原貌。

修建於唐代的古“玉河大道”是從北京到門頭溝的主要道路,從石景山區的麻峪開始,過永定河後,經大峪、東西辛房到圈門,上九龍山,經峯口庵到王平口。其中從麻峪到圈門一段為平原,道路即寬又平坦。於清康熙年間,對道路進行了重修,於清代末期改建為京門公路,解放以後重修了京門公路,並開通了門頭溝區的第一條公共汽車線路,從阜城門到門頭溝的圈門。門潭古道從圈門向南,翻越南大梁,到達潭柘寺,這條道路只有上山時為幾百米長的上坡路,到了山上之後,基本上都是盤山而行的山路平道,繞過兩個山頭之後就到了潭柘寺,全長只有三四公里。

這是指從潭柘寺通往王平口的一條古道。從潭柘寺開始,經陽坡園、趙家台、十字道到達王平口。王平口是京西重要的交通樞紐,從王平口向西經宅舍台、玉皇廟、東板橋、千軍台,翻越大寒嶺,過煤窩到軍響,進入清水河谷地,向西經齋堂、清水到洪水口,翻越山嶺就到了河北省的涿鹿縣,遠可達山西、內蒙等地,是西北而來的香客去潭柘寺的主要道路,門頭溝西部地區的香客去潭柘寺也都走這條古道。在抗日戰爭時期,齋堂地區是平西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根據地的許多物資都是從這條古道運進山裏去的,八路軍、武工隊、縣大隊也通過這條古道進入潭柘寺地區,打擊敵人,將潭柘寺一帶由敵佔區變為游擊區,並以此為依託,向永定鎮一帶發展。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宛平縣委和縣大隊也是從這條古道進軍潭柘寺地區,並於1947年解放了潭柘寺地區。這條古道既是一條西北部地區進香潭柘寺的古香道,同時又是一條具有革命意義的交通要道。

潭柘二寶

寶鍋

天王殿前有一口銅鍋,直徑1.85米、深1.1米,是和尚們炒菜所用。此鍋原在東跨院北房西次間,現在那裏還有一口更大的鍋,直徑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個小時才能煮熟。由於鍋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關於這兩口鍋,還有“潑砂不漏米”之説,原來,鍋底有“容砂器”,隨着熬粥時的不斷攪動,砂石會沉入鍋底的凹陷處。

石魚

潭柘寺觀音殿西側有龍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魚,長1.7米、重150公斤,看似銅,實為石,擊之可發五音,傳説是南海龍宮之寶,龍王送給玉帝。後來人間大旱,玉帝送給潭柘寺消災。一夜大風雨時,石魚從天而降,掉在院中。據説石魚身上13個部位代表13個省,哪省有旱情,敲擊該省部位便可降雨。現在寺中的石魚為後來複製的。

潭柘十景

平原紅葉

潭柘山的紅葉早在明清時期就已經名冠京城。秋天是潭柘寺最美的季節,古剎所處的平原村,山上長滿了柿子、紅果、山楂、秋梨等果木樹以及黃櫨、丹楓。金風過後,這裏“霜草縈淺碧,霜梨落半紅”,可謂是“漫山紅遍,層林盡染”,如火似霞,宛如丹桂塗朱。這就是潭柘十景之一,平原紅葉。

九龍戲珠

潭柘山背靠一座渾圓的小山,此山植被繁茂,青翠欲滴,名曰寶珠峯,當地人則稱其為蜘蛛峯。在小山的周圍,有九座高大的山峯拱衞環護,從東邊數起,依次為回龍峯、虎踞峯、捧日峯、紫翠峯、集雲峯、瓔珞峯、架月峯、象王峯和蓮花峯。“一峯當心,九峯環立”,九座高大的山峯圍成了一個半圓形的馬蹄形,而潭柘寺所在的寶珠峯位於中心,恰似九條巨龍圍繞着一顆寶珠,在爭搶、玩耍、嬉戲。由於有這九座高大的山峯作為屏障,從而擋住了從西北襲來的寒流和風沙,寶珠峯才能松柏蒼翠,花繁草盛。

千峯拱翠

潭柘山值被繁茂,春遊潭柘寺最有情趣。站在寺前,環顧四周,但只見羣山起伏,層巒疊嶂,滿目青綠,賞心悦目。近在眼前的寶珠峯松柏蒼翠,蒿草新綠。清代詩人王嗣槐有詩讚曰:"山足崗低夕杳冥,樹藍坐隱九峯青。含桃紅點祗園樹,修竹蒼浮曲水亭。"就連那位遍遊全國青山綠水的乾隆皇帝見到了此處的美景,也不禁吟出了:"青山綠如洗,四面作佳鄰"的詩句。這就是潭柘十景之三,千峯拱翠。

萬壑堆雲

夏日天氣變化無常,山區尤甚。炎炎烈日西斜,涼風驟起,抬頭遠望西北天際,但只見烏雲翻卷而來,西山爽氣朝來歇,倏忽玄陰滿四陲。如錢塘潮湧,如天兵佈陣,滾過山坡,溢滿山谷,風穿林吼,空谷傳音,洶湧屢欲崩,與山相吞吐。這時候若登上寺內的毗盧閣,你才會真正體會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韻味。這就是潭柘十景之四,萬壑堆雲。

殿閣南薰

登上高大的毗盧閣,只見眼前殿宇嵯峨,整座寺院香煙繚繞,每座殿堂前的鐵焚爐、銅香爐內,成炷成把的高香燃盡一層又一層,煙霧升騰,瀰漫全寺。透過青煙,鍾馨聲悠,幡幢微蕩。遊人至此,彷彿置身於西天佛國的祥雲慈霧之中,頗有一種出凡入聖之感。

御亭流杯

流杯亭,位於行宮院內,是當年清代乾隆皇帝為得"曲水流觴"之趣而建。這種建築僅在中南海、故宮乾隆花園等少數幾座皇家御園以及恭王府才可以見到,潭柘寺的"流杯亭"可算是在民間稀有的一座了。這裏旁有竹林,伴以古鬆,環境清幽,是個消暑納涼的好去處。民國時期的著名旅行家田樹藩有詩讚曰:"猗亭畔景殊出,修竹風清送晚秋。隔院鐘聲傳耳底,石間泉水入亭留。"如今的流杯亭是最吸引遊人的地方之一。

雄峯捧日

中國的許多旅遊勝地都有觀日出的景緻,但在潭柘寺觀日出更令人陶醉。清晨登上觀音殿前的月台,舉目望去,只見雄偉的捧日峯的身影在晨光白靄中逐漸清晰。須臾,東方漸明,一輪紅日冉冉而起,彷彿是捧日峯用合攏的巨手將紅紅的太陽緩緩地托起,這種雄渾壯麗的景觀,你只有在潭柘寺才能一飽眼福。詩人黃叔琳贊曰:"曉鐘聲度白雲層,霞氣冥濛冷翠凝。扶杖獨來峯頂望,四山浮黛日初升。"

層巒架月

夜靜觀景,在潭柘寺,令你神馳心醉。夜幕降臨,羣山沉寂,只有殿堂內佛像前的香火燭光透過窗門,在星星點點地閃爍。這時候你登上延清閣,遙望天際,只見宛如波濤起伏,高低錯落的峯巒映在星光點點的天幕上。一輪明月漂浮在由峯巒組成的波濤之上,秀美的架月峯託着宛如銀盆的明月,不願讓她墜落下去。"珠鬥橫斜碧漢低,夜涼風露正悽悽。冥濛淡月誰留得?影在蒼松翠嶺西。"

錦屏雪浪

quot;天然一架錦屏開,不費人間智巧排。"冬季的潭柘山景色別具一格。瑞雪初霽,層巒重嶺,茫茫一片,"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尤其是南面的錦屏山更是秀美,抬頭望去,恰如一幅錦繡玉雕的美麗圖畫。起伏的山巒宛如玉龍盤繞,又像蠟雕銀鑄。皚皚的白雪好似滿山梨花,又像海上銀波,若身處此情此景之中,你一定會由內心裏呼喊出來,"好一派北國風光!"

飛泉夜雨

夏季夜晚,月影朦朧,可享受仙宇神宮之妙趣。從東側門走出寺院,順着寺院牆邊的小路漫步北行,閒步山谷,靜聽着淙淙流水和聲聲蟲鳴,愜意非常。"巖巒幛開豁耳目,嵐霧翠低濡衣襟。"這就是明初名臣姚廣孝對這種景色的描述,當年他隱居在潭柘寺時,所居住的少師靜室就在寺院的東北側,離這道斷崖很近,他經常到此來散步。正因為他親身領略了這番意境,才會吟出如此美妙的詩句。

北京景點的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你們這次遊頤和園的導遊,我叫覃雯鈺,在這次頤和園過程中,大家有事可以找我商量。下面我給大家講一講頤和園的美景。

請大家跟我來。現在我們來到有名的長廊,綠漆的柱子,紅色的欄杆,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二百七十三間。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有人物、花草、樹木、風景,幾千幅畫沒有那倆幅是相同的。長廊兩邊栽滿了花木;這種花還沒謝,這種花又開了。

現在我們來到萬壽山的腳下。抬頭一望,一座八角樓建築在半山腰,黃色的疏璃瓦閃閃發光。

請大家跟我爬上萬壽山吧!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面碧玉。遊船、織舫在湖面慢慢地劃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向東遠眺,隱隱約約可以望見遠處的幾座古老的城樓和城塔。

好,現在我們到昆明湖,大家走過長長的石橋,就可以去島上玩,這座石橋有十七個孔,叫做石七孔橋;橋欄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都雕刻着小獅子。這麼多的獅子,姿態不一,沒有哪兩隻相同的。

自由活動的時間到了,現在大家可以去細細觀賞了,兩個鐘頭後在大門集合。

北京景點的導遊詞 篇11

今天是3月10日星期六,一個天氣晴朗的下午。得知郭柯新要到後海遊衚衕,我也順便跟着郭柯新一家去遊玩。

到了後海,我們先參觀了宋慶齡故居。隨後,我們坐上了三輪車,這種三輪車是由黃包車演變而來的,向我們本次夢幻之旅的目的地——四合院行進了。

啊,終於到了!七級台階,四個菱形門簪,依稀可見昔日的輝煌;微窄卻古老的百年大門,給人一種威嚴、莊重的氣派。我們慢慢登上七級台階,小心翼翼地跨過門坎,按捺不住興奮的心情,想探個門內的究竟。

門內的情景並沒有我想象的那樣森嚴。只見一個老北京四合院傳統的“影壁”展現在我們的眼前:一堵雪白的牆壁,外面有木製的圍框,兩旁掛着一串串小葫蘆,兩個紅彤彤的中國結一下子就讓牆壁鮮亮了起來。牆壁上帖着一個大大的“福”字,好象要把福請進家裏。“福”字前擺着一口大缸,裏面種着象徵“闔家團圓”的荷花;而大缸前則種着花花草草,給原本就美麗的“影壁”平添了一種獨特的姿色。

繞過影壁,走過遊廊,我們看見了老北京四合院的內院了。它沒有華麗的外表,也沒有被刻意裝飾過,它由東、西、南、北屋圍成。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間正屋。這時我注意到,正房的房頂比別的房頂高,後來我才得知因為這是老輩人的住房。想着想着,我們不知怎麼就見到了同學劉琛,這可真是巧。“劉琛……”郭柯新首先就來了個“熱烈擁抱”。可我卻一直在納悶兒:明明是劉琛先迎接我們的,她是怎麼知道我們會來呢?帶着滿腹的疑惑,我進了正房。

進了正房,迎面是一台八仙桌、太師椅,一切都那麼傳統。整個人好象都安靜了下來。這家的主人王老師給我們講解四合院。聽她介紹,我的謎題也將一一解開。原來,這間房是輩份最高的“太爺”住的,為了顯示輩份高低,所以屋頂高。而劉琛為什麼能看到我們則是因為這間屋子地面就高。古時,為了不讓別人看到院裏的隱私,所以才修高。這樣,屋內的人能看見院內,但院內的人卻看不到屋內的情景。這時,劉琛發現八仙桌上有一些奇怪的圖案。王老師解釋説:“這是滿族傳統的圖案,意思是家才是最美好的、幸福的港灣。”原來是這樣!這東西還真讓人捉摸不透呢……咦?還有一間卧室。“可以進去嗎?”我悄悄問劉琛。“可以。你看這牀……”我走進屋,只見牀樑上雕刻着葫蘆的圖案,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葫蘆是一種傳統花紋,與“福祿”諧音。顧名思義,也就是保佑一生福祿雙至嘍。哎,四合院裏的規矩還真是多呢!

出了正屋,我們又回到小院,玩起了“深宅遊戲”。這些空竹、陀螺、風箏都是老北京喜愛的玩意兒。我們也玩了幾個,但總玩不好。聽王老師説,在四合院裏小時候一起玩大的夥伴叫“發小兒”,而從穿開襠褲時就一起玩兒的夥伴則叫“屁簾兒朋友”。嘿!真是有意思!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時間飛快地過去了。我戀戀不捨地走出了四合院,一步三回頭,好想在這兒住一輩子呀!這裏的奧祕還等着我去探索……

北京景點的導遊詞 篇12

"季節輪迴,難耐我們迴歸自然之心。”不知您在這裏聽了這句話是否感到親切。願大家此時把工作的疲勞和生活的煩惱拋到九霄雲外,同我一起沐浴大自然的慷慨與激情。今天由我為大家做沿途解説,首先我代表幽谷神潭的全體員工歡迎各位的到來,如果大家在遊玩過程中有什麼不解的問題,請向我提出,我會盡全力給您一個滿意的答覆。

首先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巨大的游泳池,池中水是流動的春天然礦泉水,此水全部是由山頂流下來的,山上長滿了許多珍貴的野生藥材,比如柴胡、山姜、百合、白芍……因此水中溶入了許多藥材的汁液,所以在此游泳清涼自在、身上爽滑,且有祛病健身等功效。

各位朋友,不知當您進入峽谷,是否感覺清爽之氣撲面而來,當您漫步在石築的小路上,舉頭仰望兩岸高巖壁立,鬱郁蒼蒼,山石由近而遠,加上谷中縱橫的溪流,淙淙作響,是否讓您的精神為之大振呢?

現在引入您眼簾的是一塊巨大的石頭架在兩石之上形成一個拱門,上書“通天門”,巧妙地把人文精神融化在大自然地鬼斧神工之中。順着我地手往上看,巨大的巖壁酷似一張山神的臉,長長的鼻樑、緊閉着的嘴、雙眼一開一閉着,張開的眼關切着進入幽谷神潭的人們,守護着您的安全,閉着的眼告訴人們它並不在意您擾了山神的清淨。

這條峽谷共有2.5公里的路程,澗中處處有水,而且山有多高水便有多高,有水就有魚,讓您感到大自然那充滿靈動的神韻。

為了您在登山過程中,不感到疲勞和空虛,除了能感受大自然的神韻外,也能欣賞到人為藝術,所以我們請了各地有名的石匠在此雕刻了一些書法篆刻和古代巖畫。這一組“漸入佳境”不正是在督促您向上走,裏面的景色會更美。

在您的周圍,有各式各樣的石頭,形象萬千,獨具特色,比如趴在消息裏的那隻小龜,正做正向上攀登的動作,傳説它從谷裏被衝下來,至今已有數萬年之久了,悠閒自在的趴在那裏,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它被衝到這裏能?請您隨我一起祛尋找答案。

人有“三分長相,七分打扮”一言,那麼景也就有“三分象,七分想”一説,大家請回頭隨我手指的方向看“卧虎嶺”好似真的一隻頭向西的大老虎在那趴着,傳説是玉皇大帝派遣在這裏的“守山之王”。

這裏有一塊巨大的“探頭石”,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屋檐,由於夏天雨水過多,所以將這個圓柱立在了下面,讓遊客在此歇腳時有一定的安全感。

朋友們,想嘗試一下“高空飛人”的感覺嗎?我們景區一九九八年八月份開發了這項人工娛樂設施——“高空速滑”,其娛樂性、刺激性強,但有驚無險,如果朋友們有興趣的話可以親身體驗一下。

在大家眼前的是一個深約3米,寬約2米的深溝,溝里長着一些綠色的苔蘚,不時從石縫裏流出一股清泉。傳説這裏曾經是鮎魚精的洞穴,它經常危害方圓百姓,興風作浪,引起玉皇大帝的憤怒,於是下令雷公捕殺它,為百姓除害,鮎魚精受了傷躲進洞穴,至今血還殘留在洞穴裏,那股清泉沖刷到現在,也不能衝去它的罪惡。

面前者譚不及其清澈見底,忠心希望人餘人直間底情誼就象這“情深似水”潭,至於這個名字的由來請大家隨我往前走,順着我手指的方向看,聽我講一個感人而又悲傷的故事,這隻大龜在努力向上爬的同時頭卻朝向谷口,而在它的保護下,她的孩子橫卧着,將頭藏在媽媽的脖子下,原本山下谷口那隻小龜也應在媽媽身旁,只因在雷公捕殺鮎魚精的時候,當晚雷鳴電閃、風雨交加,嚇壞了母龜和它的兩個孩子,為了躲避這場災難,母龜便托住小龜,往山頂跑,突然,在它身邊的一隻小龜不留神踩到一塊散的石頭,便掉了下來,又隨着洶湧的河水被衝到了谷底。大龜的頭就這樣一直衝谷口望去,望她那失散多年的孩子,眼淚掉了一遍又一遍,積成了一個潭,人們為之感動,起名為“情深似水”潭,潭裏的眼淚流向谷底,衝到小龜的身體,也寄託了母親的思念,真可謂“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

在往前走又一塊大石頭擋住了我們的視線,“換了人間”四個大字刻在其上,繞過此石到清涼谷,請大家暫時溶入這自然之中,盡情享受人家最美的境界。走到這兒我們暫停腳步,這裏樹木茂盛且涼爽,由此梯而上,是一巨大平台,周圍樹蔭遮掩、清風吹拂,坐在上面,望着滿谷的秀美,心都醉了。

現在展現在大家眼前的就是幽谷神潭的奇景之一的“飛瀑”。高百尺,上下兩疊,上疊側峯壁立之間,奔騰的山泉如蛟龍出谷,協風帶霧,雜在下疊的花崗巖上,浪花飛濺,滿谷轟鳴,而後由慢撒在鱗片狀的崖壁上,形成一副書迷寬的水簾,飄飄灑灑一瀉數丈,形成飛瀑奇觀,其中最深處在3.4米,雖然沒有李白那“飛流只下三千里,疑是銀河落九天”之壯觀,但其秀美也樂在其中了。

俗話説“不到長城非好漢”,那麼在這裏我要對大家説的是“不到神潭更遺憾”。走過這一關便是“神潭”,登天梯樂趣無窮,有驚無險,當您站在天梯頂轉頭向谷底瞭望,兩側的山峯聳立,中間那條小路就像一條卧龍向上蠕動,衝着谷口大聲喊,會讓您的心情更加舒暢。

現在大家看到的便是著名的“神潭”。潭方百尺,最深處達8米多,上接飛瀑,下引清流,遠觀上下兩條瀑布如雙龍含珠,更為神奇的是自上而下為一整塊灰白色的天然花崗巖衝擊而成的,但何以能衝成這麼深的一個潭,也是令人不解的。在潭水靜時,雖然有8米深,確清澈見底,潭底一閃一閃的是硬幣,每一枚都代表了遊客的一個心願,潭中小魚悠哉遊哉,潭口闊而潭底小,象臉盆狀,水質很高,屬純天然礦泉水。

傳説這裏有只神龜,是專管人間陰晴雨雪之事,所以當地百姓敬潭如神,有祈雨的儀式流傳至今。在大旱時方圓幾十裏百姓到神潭旁的“祈雨神廟”中祈雨,人員為男性,光着上身,扛兩隻羊,提着一個銅酒壺,祭祀完畢,從神潭汲半壺水,這水不能動,待下雨後再把水倒回潭中,據説及其靈驗,常常在歸途中便有大雨。

北京景點的導遊詞 篇13

大家好,歡迎您到圓明園參觀遊覽。

圓明園位於北京市西郊,海淀區東部。原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佔地約5200畝,平面佈局呈倒置的品字形,總面積達350公頃。圓明園有“萬園之園”的美稱,它建成於清朝乾隆年間,原有亭台樓閣140多處,總面積達350萬平方米。它的陸上建築面積和故宮一樣大,水域面積又等於一個頤和園。

歷史上圓明園,是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萬春園)組成。三園緊相毗連,通稱圓明園。共佔地5,200餘畝(約350公頃),比頤和園的整個範圍還要大出近千畝。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餘年間,所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都曾長年居住在圓明園優遊享樂,並於此舉行朝會,外理政事,它與紫禁城(故宮)同為當時的全國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稱為"御園"。

圓明園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的花園。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20xx年時,園已初具規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親臨圓明園遊賞。雍正皇帝於1720xx年即位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御以"避喧聽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對圓明園歲歲營構,日日修華,浚水移石,費銀千萬。他除了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並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併入了綺春園。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

圓明園,不僅以園林著稱,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館,收藏極為豐富,堪稱文化寶庫。雨果曾説:"即使把我國(法國)所有聖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煌的東方博物館媲美。"園內陳設豪華精美,收藏有大量的藝術珍品。據目睹過圓明園的西方人描述,"園中富麗輝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稱,亦非歐洲人所能想見"。"各種寶貴的珍品,均積聚於此皇家別墅,千門萬户之中。"上等的紫檀雕花傢俱、精緻的古代碎紋瓷器和琺琅質瓶盞,織金織銀的錦緞、氈毯、皮貨、鍍金純金的法國大鐘,精美的圓明園總圖,寶石嵌制的射獵圖,風景人物栩栩如生的匾額,以及本國其它各種藝術精製品和歐洲的各種光怪陸離的裝飾品,應有盡有。

圓明園是人工創造的一處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大型園林。平地疊山理水,精製園林建築,廣植樹木花卉。以斷續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島、橋堤等,將廣闊的空間分割成大小百餘處山水環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風景羣。園內水面約佔三園總面積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開鑿大中小水面,由迴環縈流的河道串聯為一個完整的河湖水系。園內又綴疊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與水系相結合,水隨山轉,山因水活,構成了山覆水轉、層層疊疊的園林空間。使整個園林宛如江南水鄉般的煙水迷離,真可謂:雖由人做,宛自天開。

圓明園體現了我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是當時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園林。乾隆皇帝説它:"實夭寶地靈之區,帝王豫遊之地,無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園林建築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其盛名傳至歐洲,被譽為"萬園之園"。法國大文豪雨果於1861年有這樣的評價:"你只管去想像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宮的城堡一樣的建築,夏宮(指圓明園)就是這樣的一座建築。"人們常常這樣説:希臘有帕特農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鬥獸場,東方有夏宮。""這是一個令人歎為觀止的無與倫比的傑作"。

圓明園這座舉世名園,於咸豐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聯軍的野蠻洗劫的焚燬,成為我國近代史上的一頁屈辱史。

如今的圓明園遺址公園,以遺址為主題,形成了凝固的歷史與充滿蓬勃生機的園林氣氛相結合的獨特的旅遊景觀,既具有重大的政治歷史價值,又是一處難得的旅遊勝地。圓明園被毀的悲劇,曾是中華民族屈辱的象徵,圓明園的重生,已經成為並將繼續成為中華民族奮發圖強、日益繁榮昌盛的見證。隨着專項規劃的出台,20xx年基本建成圓明園遺址公園的目標已經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我們堅信一個充滿綠色的圓明園必將成為綠色奧運的一顆明珠;一個基本完整的圓明園必將成為人文奧運的一個亮點。

北京景點的導遊詞 篇14

各位!現在我們來到了圜丘壇景區,其實呀,它才是真正的“天壇”,因為這裏才是皇帝在冬至祭天用的祭天台。圜丘壇建於明嘉靖年間,即公元1530年,位於整個院落的南端,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圜丘壇院落中的陳設。請看西邊,那裏有一杆很高的木杆,它叫望燈杆,是祭天的時候掛燈籠用的。各位也許要問:祭天掛什麼燈籠呀?當然要掛啦!因為當年祭天的時間不是在白天,而是在日出前七刻,即零晨四點一刻。您想想,在漆黑的冬夜,老百姓都在被窩裏熟睡的時候,皇帝來祭天,也真是夠辛苦的,掛個燈籠照個亮,不過分吧?不過,皇帝照亮,非同一般,那必須是“吉燈高照”。那麼現在請大家猜一猜這座燈竿有多高?現在我來宣佈正確答案:燈杆的高度是九丈九尺九寸,為什麼不再加點湊夠10丈呢?肯定有原因,不錯,請各位先猜猜看,待會兒我再告訴大家。不僅燈杆不一般,那燈籠也不一般,高有兩米,直徑兩米六,夠氣派吧!但最不一般的還得説那燈籠中的蟠龍通霄寶蠟,長有一米三,直徑三十釐米,可連續燃燒12個小時,既不用剪蠟花,也不流蠟油,是當年皇帝祭天的專用寶蠟。

再看看東邊的這個綠色建築物,它的名字叫燔柴爐,是在祭天大典結束後,焚燒祝板及祭品的地方。這是鐵鐐爐,在進行大典的時候爐內燃燒鬆杆、松柏,同時還燒些檀香木,一時間火光沖天,香煙繚繞,不但增加了神祕莊嚴的氣氛,而且在寒冷的冬夜給皇帝帶來了一絲暖意,真是一舉多得呀!

現在,言歸正傳,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圜丘壇,它是一座三層的圓形石台,為什麼要將祭天台設計成圓形呢?因為古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既然是祭天台,自然要設計成圓形了。普通人看這座祭天台是用大理石建制的,但設計者們是用數字“九”建成了這座神祕的祭天台,現在我們一起來找找那些神祕的“九”看它們藏在何處。

(走近圜丘壇,在圜丘壇的近前)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在這兒咱們不妨來個腳踏為實,請大家一邊登上這一組台階,一邊數數這組台階有多少級(自地面層到底間層,因為這裏人少,面積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正好九級(把客人帶到底層平台的東側)。往上還有兩組台階,每組也是九級,整個圜丘壇東、南、西、北各開一口,每個登壇口都有上、中、下三組台階,每一組台階都是九級,現在我們已經找到了12個“九”了。我們再找找看,腳下底層祭壇的壇面直徑21丈,沒有“九”,中層直徑15丈,也沒有“九”,頂層“九”丈,有一個“九”,如果把三層直徑相加,便是四十五,五九四十五,不但有“九”還有“五”,象徵皇帝的“”之尊。真是巧奪天工!那麼,別的地方還有“九”嗎?有!請各位更上二層“九”,我們到最上層看一看。

(在圜丘壇頂端,東側無人處)

各位,現在有沒有感到“九”的氣味兒更濃了?大家請看壇面中心,有塊圓形石塊,它叫天心石,被一層一層的扇形石板所環繞,這第一環是九塊,第二環是二“九”一十八塊,第三環是三九二十七塊,直到最邊上一環為九九八十一塊。再看一看中層,它由十個九塊開始至十八個九塊,底層至十九個九塊至二十七個九塊,即三層壇面,每層鋪九環石板,每環石塊又都是九的倍數,自一倍至二十七倍,這樣,上、中、下三層壇面共鋪石板3402塊,即378個“九”。

還記得嗎?剛才我們看到的望燈杆高九丈九尺九寸,燔柴爐兩側台階各九級,皇帝還嫌不夠,祭天時還要向皇天上帝敬酒,可見皇帝對九的崇敬,為什麼?咱們下壇再説。

北京景點的導遊詞 篇15

女士們、先生們:咱們今天下午的活動內容是逛衚衕和參觀四合院。衚衕和四合院是歷史上北京城的有機體,是組成社會的細胞,是老北京人休養生息、繁衍掙扎的地方,是北京城歷史演進的的有力見證。我們想真正地瞭解北京人的生活,就得鑽衚衕,串四合院。

為了使大家遊覽中增加情趣,現在利用乘車的時間,向大家介紹一些有關衚衕和四合院的知識。

(導遊員可利用適當的時間,向客人們總述或分段介紹下面的內容)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千萬不可小看北京的衚衕和四合院,更不能把它們看成是僅供人們棲身住宿的地方,如果聽我稍加講解,就可發現,原來北京的衚衕和四合院藴藏着如此豐富的中華文化!我先介紹一些有關“衚衕”的知識。

(衚衕一詞的由來)

北京城內的衚衕與繁華的大街比起來,確實有些不起眼,但是據專家們考證,明朝就有人對衚衕進行研究了,至今已有了五六百年的研究史。衚衕的寫法明朝與現在不同,是將“衚衕”二字,分別夾在“行”字的中間,如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出版的《京師五城坊巷吞[集》中的“吞[”二字,就是典型的早期文獻證明。明朝人對這種寫法非常得意,説胡和同是“胡人大同”的意思,從表面上看具有“少數民族團結”的,然而二字都夾在“行”字之間,就暗示着蒙古人(元朝統治者)早晚要走人的了。

歷代眾多的專家們曾從多角度對衚衕一詞進行考證,有的從音韻學角度,有的從字形發展角度,有的從方言角度……最後較集中的成果認為衚衕一詞原是蒙古語。本世紀40年代出版的《北京地名志》載,在蒙古,比村稍大的部落就叫衚衕,也有專家説,衚衕是蒙古語中“浩特”的音譯。浩特即城鎮,包括衚衕。

原內蒙古大學副校長張清常先生的考證是較有説服力的。他認為衚衕是蒙古語“Hottog”的音譯,是水井的意思,有人譯作“霍多”或“忽洞”,現在內蒙古仍有以此音命名的地方,如賽音忽洞(好井)、烏克忽洞(死井)、哈業忽洞(雙井)等。北京地區一向以水井為中心,分佈居民。

(衚衕一詞何時出現)

衚衕一詞既然來源於蒙古語,那麼蒙古人統治北京地區的元大都時期,這個詞有可能就出現了。果然,人們在元雜劇中發現了“衚衕”一詞。元代大戲曲家王實甫的《歌舞麗春室》雜劇中,就有“恰便以錦衚衕”的唱詞,在其他的元雜劇中也有類似發現,如“辭別了老母,俺串衚衕去了”(《孟母三移》)、“我家住在磚塔衚衕”(《沙門島張生煮海》)……戲中的磚塔衚衕即現在西四丁字街南有座七級磚塔的那條衚衕。

既然元代才出現衚衕這個詞,而北京卻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曆史的古城,人們可能會問,元代以前,北京地區的街巷叫什麼呢?回答很簡單的,那時的北京地區是按古代傳下來的舊制,叫做街、巷、坊、裏等。這一點從宣武區的地名中可得到證實。因為宣武區的歷史早於內城。換句話説是先有宣武區(古薊城),後有內城區(元大都),所以宣武區中現在叫衚衕的地名相對要少,而以坊、巷、裏、街等為地名的較多,如南橫街、白紙坊、華康裏、清泉巷等。

(有因可循的衚衕名稱)

一些外地朋友或外國客人對北京五花八門的衚衕名稱表示不可思議,耳朵眼、椅子背、豆芽菜、象鼻子坑、燜葫蘆罐、石老孃、王寡婦、大腳、臭皮等,都是衚衕名,令人不得要領,不如其他的大城市,如上海、天津等,用地名或事件作為該市地名,或稱道,或稱路,讓人一目瞭然。其實北京的地名也是有其內在聯繫的,只是沒引起人們的注意罷了。如果稍加分析,不難發現,北京的這些地名都與人們的生活或社會現象有關。之所以人們覺得它們如此五花八門、雜亂無章,主要是因為這些名稱出現的時間有先後,社會現象複雜造成的。總的來説,北京的這些衚衕名稱是自然形成的,並非出於行政命令,統一規劃,而且是源於生活。

北京景點的導遊詞 篇16

魯迅博物館位於北京市阜成門內西二條,是建國後最旱建立的“人物傳記性文學博物館”。該館的前身為原西三條的北京魯迅故居,1954年在故居旁興建博物館,於195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20週年紀念日落成開放。1994年擴建後的新展廳是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築,與故居相鄰。該館佔地1.3萬平方米。

魯迅(1881一1936),漸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故居內為“魯迅故居舊景陳列”,這是一座精巧的小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間,東西房各一間,一直保持着當年先生居住時的模樣,南房是會客室,北屋東西兩房間分別為魯迅的母親和朱安夫人的住室,中間一間為餐廳,北屋當中一間向北凸出一小間,面積僅8平方米,是先生的卧室兼書房,即著名的“老虎尾巴”,先生自稱“綠林書屋”,陳設十分簡樸。東廂房闢為展室,舉辦“魯迅在北京西三條21號”展覽。  該館在1993年被西城區人民政府命名為青少年“兩史一情”(中國近代史、中國革命史和國情)教育基地。

北京景點的導遊詞 篇17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的汽車正行駛在八達嶺高速公路上,馬上就要進入即將參觀的八達嶺景區。前面的那座山就是軍都山,八達嶺長城就盤踞在這座山上。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人民就已經開始修建長城了,那個時候諸侯爭霸,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的邊界上紛紛修築了長城,叫做互防長城。

而我國曾經出現了三個修築長城的高峯,分別是秦長城,漢長城,明長城。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原,建立了秦王朝,為了加強統治,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所以派大將蒙恬30萬軍隊和很多勞力將原來北方的燕、趙、秦長城連了起來,並加以擴充,歷時9年修築了一條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萬里的長城,這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道萬里長城。到了漢朝,漢武帝也是為了加強防禦,“不叫胡馬度陰山”,修築了一條近兩萬裏的長城,同時這也保護了新開發的絲綢之路,漢長城是秦長城的一道前沿陣地和防線,它西起新疆,東到遼東,是中國歷史上修築長城最長的朝代。而明長城則是中國歷史上修築長城的最高峯,工程之大,技術之精是獨一無二的。當年朱元璋在統一全國建立明王朝的過程中,採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當時元朝雖然已經滅亡,但是還保持着比較完整的軍事實力,加上逐漸崛起的女真族的不斷侵擾,所以開始修築長城。明朝大規模修築長城達到了18次之多,到了明朝末年才基本完工,東起遼寧丹東鴨綠江邊的虎山,西到甘肅嘉峪關的明長城全長6350公里。明長城具備三個特點,築構完備,管理完善,佈局嚴密。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八達嶺長城就是明長城的一部分。而長城在我國古代最原始的目的雖然是防禦,但是它同時還起到了其他的作用。第一就是軍事作用,第二則是經濟作用,它不僅促進了屯田的開發和北疆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是中原的百姓安居樂業,第三是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此外,它還保護了通訊和促進了對外開放。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古代,不僅僅只有這三次修築長城的經歷,據統計,在上下兩千年裏,先後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都修建過長城,有人做過粗略的計算,如果將長城改建成一道高5米,厚1米的大牆,繞地球10圈兒多都有富裕。著名的民間傳説:烽火戲諸侯和孟姜女哭長城也是發生在萬里長城上的。如今,長城在經過幾次修整之後,基本恢復了以往的面貌,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且它還是當今世界上最長的防禦性城牆!遍佈了我國16個地區,全長達到了10。8萬里。

剛才我們所經過的路,就位於關溝中。關溝是燕山山脈和軍都山山脈的交會處,南起昌平區南口鎮,西北到延慶縣八達嶺長城的城關,全長40裏。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北高原的咽喉要道。明代在這裏佈置了四道防線,分別是南口關,居庸關,上關,八達嶺。在關溝中的疊翠山上,曾有金代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居庸疊翠,可惜現在景觀已經不復存在了。

剛才我們所看到的那條鐵路就是由我們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條鐵路,由詹天佑設計的京張鐵路。因為八達嶺地區地勢複雜,技術難點很多,所以詹天佑所設計的人字型鐵路,成功解決了火車不能直接爬坡和轉彎的難題,而打通長達1091米的隧道也令中外人士歎服。現在在青龍橋火車站樹立的銅像就是詹天佑的,還有紀念碑。

關溝因為居庸關而著名,我們可以看到前面宏偉的建築就是居庸關,它的名字起源於秦朝,以秦始皇遷徙“庸徒”在這裏居住所以得名。在關內,有一個著名的漢白玉石台,就是雲台。它是元代的一坐過街塔,上邊原來有三座藏式佛塔,在後來的地震中毀壞了。明代又在原處]建立了泰安寺,而在康熙年間又被毀了,只留下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柱礎和望柱。雲台的面積有310平方米台下的券門上刻有獅、象、四不象、金翅鳥等浮雕,分別代表了佛教密宗五方五佛的座騎,還有天龍八部護法天神的浮雕。內壁上還有四大天王浮雕和神獸圖案,券頂上還佈滿了曼陀羅的圖樣,花中刻有佛像,共2215尊。還有六種文字鐫刻的《陀羅尼經咒》和《造塔功德記》,這些都是元代的藝術精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的傑出代表,因為這裏四通八達,故成為八達嶺。可能大家會問,為什麼要講長城修築在這裏?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八達嶺地區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不僅守衞着明皇陵,而且也是京師的西北大門。

八達嶺長城是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例如蕭太后巡幸,元太祖入關,慈禧太后西逃等等,八達嶺都是畢竟之路。説到這裏,還有一個故事要講給大家:位於關城東門路旁,有一塊巨石,傳説在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在西逃的途中經過這裏,曾經站在這塊石頭上回望京城,所以這塊石頭也就被叫做望京石。但現在這塊石頭已經不那麼突出了。

有一句話大家一定都知道:不到長城非好漢。剛才介紹了那麼多景觀,您一定急切的想來到景區遊覽一番,不用着急,馬上您也要成為好漢了。好,這裏就是著名的八達嶺長城遠處是壯麗的景色,而往下看就是長城重要的組成部分翁城,他一般都修建在地形險要的交通要道上。翁城兩門之間相距63.9米,西門匾額:北門鎖鑰,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東門的匾額為:居庸外鎮,意思是居庸關外又一重鎮。現在我們向右下放看,在登城口的南側陳列着一門大炮,名為:神威大將軍。是崇禎年間製造的。

北京景點的導遊詞 篇18

北京大學是當前中國學科實力最強的綜合性大學,理科、新型工科、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和醫學學科是她的傳統強項。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創立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我國中央政府設立的第一所大學,為中國近代正式設大學之始,其成立標誌着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的開端,並開創了中國的現代學制。北大成立之初即為中國最高學府,也是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國家教育部的職能,統管全國教育事宜。北大傳承着中華數千年國家最高學府——“太學”的學統,是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在現代的延續,自建校以來一直享有崇高的聲譽。有人用“上承太學正統,下立大學祖庭”來評價北大的歷史地位。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作為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發祥地,作為中國0最早的活動基地,北京大學為民族的振興和解放、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不可代替的貢獻,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鋒作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裏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著名教育和民主主義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幷包之義“,對北京大學進行了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北京大學從此日新月異。-、李大釗、毛澤東以及魯迅、胡適等一批傑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學任職或任教。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共同組成長沙臨時大學 。1938年初,臨時大學遷往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匯聚三校菁華,以剛毅堅卓精神,維繫中華教育命脈。抗戰勝利後,北京大學返回故園,於1946年10月正式復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國高校於1952年進行院系調整,北京大學成為一所以文理基礎教學和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大學的校友和教師有近400位兩院院士,中國人文社科界有影響的人士相當多也出自北京大學,並且產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大學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建設的新時期,併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兩所大學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之際,-題詞:“發揚北京大學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優良傳統為振興中華做出更大貢獻”,並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週年大會上發表講話,發出了“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的號召。在國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學適時啟動“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計劃”,從此,北京大學的歷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北京景點的導遊詞 篇19

王府井大街,南起東長安街,北至中國美術館,全長約三華里,是北京最有名的商業區。

遼、金時代,王府井只是一個不出名的村落,元代以後,人煙逐漸稠密 ,當時稱之丁字街。明代,這裏修起了十座王府,王府井也就初具規模,改 稱十王府街。清代廢十王,改稱王府街或王府大街。,北洋政府 繪製《北京四郊詳圖》時,把這條街劃分為三段:北段稱王府大街,中段稱 八面槽,南段因有一眼甜井,與王府合稱,就成了"王府井大街"。,東安市場成立,老東安市場是北京人最愛逛的地方,出版的《京華百二竹枝詞》中有一首單説它的“新開各處市場寬,買物隨心不費難,若論繁華首一指,請君城內赴東安”。由此足以見得東安的地位。

王府井的日用百貨、五金電料、服裝鞋帽、珠寶鑽石、金銀首飾等, 琳琅滿目,商品進銷量極大,是號稱"日進斗金"的寸金之地。 近年來,王府井發展更快,從南口北京飯店入 街北行,只見牌匾高懸,店鋪森然,人頭攢動,如流水一般,從早到晚,每天進入這條街的中外顧客多達百萬人次。這條大街現在已經擁有了亞洲最大的商業樓宇,密度最大、最集中的大型商場、賓館與專賣店。王府井還是國內商業旅行社聯結最近的大型購物場所,國有品牌、老字號最集中之地。這條充滿現代氣息、高品位、高標準的國際化中心商業街,與法國的香榭麗舍大街結為友好姊妹街,使它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百貨大樓、外文書店、丹耀大廈、工美大樓、王府女子百貨商店、穆斯林大廈、新東安市場與盛錫福、同升和、東來順、 全聚德、四聯美髮、百草藥店構成了這條810米商氣十足的現代化商業街。府井。二十世紀初期,王府井大街的商業活動進入了新時期,並躋身於北京四大商業區。

自1996年開始對王府井進行擴建改造,如今投資10億多元改造的王府井大街已重新亮相,東方廣場成為它的另一大景觀;老北京一條街也從首層移至地下一層,營業面積由500平方米擴大到2700平方米,完全仿照明、清的建築風格設計裝潢,共有自然店鋪40家。這條街的一大特色是集中了一大批中華老字號名店。內聯升、步瀛齋的鞋,盛錫福、馬聚源的帽子,瑞蚨祥的絲綢,王麻子的剪刀,戴月軒的湖筆徽墨,汲古閣的古玩玉器,元長厚的茶葉,稻香春、桂香村、祥聚公的糕點,全聚德的烤鴨,六必居的醬菜和天福號的醬肉以及傳統小吃和紅螺果脯等,在老北京一條街都有店鋪。

王府井就是王府井,老井如同聚寶盆,它在京城商圈的特殊位置,其他商業街無法取代。來北京還是去趟王府井吧!

像埃菲爾鐵塔(景區詳情 )和香榭麗舍大街一樣,北京王府井商業大街早已經名聲在外了。而對於眾多的國人來説,到北京一趟,逛王府井和爬長城一樣,是必不可少的日程。不知從何時起,旅遊、購物都不再擠到擁擠的市中心去了,居住地附近的各種檔次的商場商廈、超市,使人們享受到了物質豐富的商品經濟社會的好處。王府井大街幾乎成了人們談起物質貧乏時代的代名詞,王府井大街在北京人、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變得越來越模糊了。於是,王府井大街決心改變自己的面貌了,自一九九二年起王府井就開始悄悄地改變着自己的面貌,而九九年的八月,在經歷了“八年抗戰”之後終於以嶄新的面貌和世人見面了。

王府井大街的整治規劃,將其定性為“北京商業第一街”,商業風格以“現代”、“新潮”為主,整治改造後的王府井大街,從金魚衚衕到與長安街相界的南口,八百一十米長略呈波浪型的大街兩側分佈着十二個大型商場,除原有的百貨大樓、工藝美術大樓、穆斯林大廈、外文書店、協和商場、新東安商場外,還新建了百貨大樓新樓、東華服裝、明輝大廈、好友世界、丹耀大廈、東方廣場等六個大型購物娛樂商務綜合性商廈,大型商場一條街的格局在北京可謂是獨一無二的。

步行在王府井大街的人們可以看到,八百一十米長的主街寬敞平坦,紅色的花崗巖鋪成的地面乾淨整潔,路面上沒有了馬路牙的隔斷,以前空中密如蜘蛛網的電線也全部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轉入了地下。走在王府井大街上會讓人感到設計者無微不至的關懷,累了,街上有獨立的座椅,可以讓你隨時坐下來休息;想打點話,大街兩側九組十八個的IC卡電話亭會方便你與朋友聯絡;每隔四十米一個的垃圾桶讓你可以隨時處理掉手中的垃圾;想問路,街上的大小指示牌會為你指點迷津。

北京景點的導遊詞 篇20

女士們、先生們:

我叫_,大家叫我小王就行了。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參觀,我感到很高興。這裏就是聞名世界的故宮博物館,簡稱為故宮,就是昔日的皇家宮殿。

北京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又稱為“紫禁城”(歷代宮殿都象“象天立宮”,以表示君權“受命於天”)。由於君為天子,天子的宮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宮”禁地,故名“紫禁城”。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歷經有清兩個朝代24個皇帝。故宮規模宏大,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多平方米,有房屋9999間,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羣。為了突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故宮有一條貫穿宮城南北的中軸線,在這條中軸線上,按照“前朝後寢”的古制,佈置着帝王發施令,象徵政權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後三宮(乾清宮、交仄殿、坤寧宮)。在其內廷部分(乾清門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條以太上皇居住的宮殿—寧春宮,和以太妃居住的宮殿—慈壽宮為中心的次要軸線。出於防禦的需要,這些宮殿建築的處圍築有高達10米的宮牆,四周有角樓,外有護城河。

故宮御花園,原名宮後苑,今俗稱御花園,佔地一萬二千平方米。以欽安殿為中心,園林建築採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佈局緊湊,古典富麗。殿東北的堆秀山,為太湖石疊砌而成,上築御景亭,每年重陽節帝后在北登高。

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

朋友們,因為時間倉促,這次對故宮的介紹就到此結束。下次有機會再帶大家詳細的參觀。謝謝合作!

北京景點的導遊詞 篇21

親愛的遊客朋友,大家好!我姓郭,大家可以叫我小郭。今天我們將遊覽的是頤和園。頤和園是清代皇家園林和行宮,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經將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遊覽時請大家自覺保護它的清潔。首先,讓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頤和園的歷史。

頤和園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前身為帝王的行宮和花園,早在金盧元二年金主完顏亮就修建金山行宮於此,後代不斷擴建,至清朝慈禧時大力重建,稱“頤和園”。

頤和園的總面積為294公頃,主體是昆明湖和萬壽山。因此,待會兒我們也着重參觀這兩個景點。園中宮殿廳軒、樓閣亭堂格調各異。整座園林集中國園林藝術之大成,宛若天成!好了,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飽覽頤和園的景色吧!

大家請跟我來!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這就是有名的長廊。大家看,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杆,是多麼的莊重典雅,一眼望不到頭。各位請隨我沿着這條長廊走,這條長廊有700多米長,分成273間。大家仔細看就可以發現每一間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上面畫着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花又開了,繁花似錦。

北京景點的導遊詞 篇22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八達嶺景區觀光旅遊。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我很高興,希望各位能在八達嶺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長城是我們古代一項極為雄偉的防禦性建築,它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橫貫我國北部。婉蜒一萬兩千多裏,故以“萬里長城”聞名於世。並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被專家學者們稱為“世界上最長的防禦性城牆”。

中國最早修建長城是在公元前7世紀的春秋時期,最早修築長城的國家是楚國。楚國長城在歷史文獻記載上稱作“方城”,長度近千里。齊國也是諸侯國中修築長城較早的國家,齊長城西起山東平陰,東入大海。是春秋時期長城中遺址保存最多的。

秦始皇於公元前220__年統一中國後,先修繕了秦、趙、燕三國北部的部分舊長城。並開始以“修萬里城,築萬里人”的代價修建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長達7000多千米的長城。從此萬里長城巍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經歷千百年的風霜雨雪。

西漢初期,為了抵禦侵略和保護新開發的“絲綢之路”。修築了西起新疆羅布泊,東到遼東,長達一萬多千米的長城。這也是我國曆史上最長的一條長城。

明朝建立後,面對蒙古和女真的威脅。從朱元璋開始就派大將徐達北上修築長城。直到明朝滅亡,先後大修十八次,歷時260餘年。直到弘治20__年,才完成了東起鴨綠江邊,西到嘉峪關。途經遼寧、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甘肅等省市自治區。全長12700多裏的長城。並把長城沿線劃分為九個防禦區域,稱為“九邊九鎮”。而且還在許多重要關隘地區,特別是北京城的北面,修築了多重城牆。這些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八達嶺長城了。

秦、漢、明三朝在歷史上修築長城的規模,相比其他朝代來講是最大的。所以説在歷史上的三次修築高潮就是秦朝、漢朝、明朝。

現在,我就來介紹一下八達嶺長城。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西北部的延慶縣,是北京地區長城中保存最完好,工程質量最佳,結構最嚴謹的一段。這段長城以甕城為中心,南至七樓,北到十二樓,全長4770米。它是北京地區通向塞外的唯一通道,是居庸關的前沿陣地。由此地東可到永寧、四海,西可到宣化、大同,南可抵京城,北可通延慶,四通八達,所以叫做八達嶺。八達嶺關城建於1520__年,城高7.5米,厚4米。東西兩門各有一塊牌匾,東為“居庸外鎮”,西為“北門鎖鑰”。關城入口處有一尊長2.85米,口徑10.5釐米的大炮名叫“神威大將軍”。現在請大家看八達嶺這段長城的城牆。這段城牆上窄下寬,上窄約5.8米,下寬約6.5米。分別由四種基本構造構成。一、城牆,二、城台,三、關隘,四、烽火台。牆內有券門,中間有石梯相連。頂部可容5匹馬並行。烽火台又稱烽堠、烽燧、狼煙台。它獨立於城牆之外,幾乎每隔一里就有一座,組成了萬里長城的防禦報警系統

每當有敵兵進犯的時候,烽火台就燃烽火,傳遞軍情。白天燃煙稱烽。夜晚舉火稱燧。又因為經常用狼糞做燃料,煙飄的高又不易消散,所以也叫做“狼煙”。而且,在明朝規定。來犯敵兵百餘人點一煙放一炮,五百人左右兩煙兩炮,千餘人以上三煙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煙四炮,如果事萬人以上,五煙五炮。

從八達嶺一直向南,就是著名的雄關——居庸關了。居庸關是萬里長城最有名的關隘之一,為古代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以秦始皇修長城“徙居庸徒於此”而得名。也就是説把囚犯、和受過宮刑的人,抓到這裏來讓他們修長城。並且居住了下來。居庸關在漢朝時叫居庸塞,隋朝叫軍都關。到了明朝重新修築後,成了明長城中最堅固的一段。這裏既有軍事指揮部、又有行政管理機構。古時的居庸關同樣林木葱鬱,景緻非凡,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居庸疊翠”指的就是這裏了。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名勝古蹟,象楊六郎的栓馬樁、穆桂英的點將台、游龍戲鳳的白鳳冢等七十二處名勝。不但如此,而且居庸關中還有一座始建於1345年的漢白玉高台,人稱雲台。因台上曾建有3座藏式佛塔,台下為券門,故原稱“過街塔”。明初佛塔被毀,後又建泰安寺。清朝前期,寺又被毀,現僅有柱礎和望柱。內壁還留有用梵文、藏文、八思巴文等6種文字篆刻的經文,是研究我國古代文字的重要實物。

説了這麼多了,下面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來放鬆一下。故事的名字呢就叫做“孟姜女哭長城”。説的是秦始皇修築長城的事。當時為了加快工程速度,又開始在全國各地抽調民夫。孟姜女的丈夫範杞梁在新婚不久,也被抽調去充當修長城的民夫了。

轉眼三年過去了,範杞梁杳無音信,急得孟姜女吃不好睡不香。突然,有一天夜裏。孟姜女做夢,夢到他的丈夫飢寒交迫,衣不遮體,還不停的喊“我冷啊,我餓呀!”孟姜女驚醒後決定去找丈夫,並給他帶上了乾糧和禦寒的衣服。一路沿着長城尋找他的丈夫。她四處打聽,走到山海關才知道,為修長城死了很多人,丈夫範杞梁也被累死了,並埋在長城下,屍骨都找不到。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孟姜女頓時就傷心地痛哭起來,哭得驚天動地,長城一段段的倒塌,足有八百里長。這下可急壞了工程總管,急忙去報告正來此巡查工程進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趕忙派人把孟姜女抓來尋問根由。當見到之後,秦始皇卻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為"正宮娘娘"。孟姜女雖然怒火滿腔,但還是壓住心頭仇恨,靈機一動,將計就計地非要秦始皇答應她三個條件,之後才能當"正宮娘娘"。一要找到丈夫範杞梁的屍體;二要為其丈夫舉行國葬;三要秦始皇為範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聽罷孟姜女提的三個條件,思索片刻,為了得到貌美如花的孟姜女,便硬着頭皮答應下來,孟姜女戴着孝拜了為築城而死的範札樑墳墓後,宿願已償,面對滾滾的渤海,縱身一躍,投海自盡了。

故事講完了,大家覺得秦始皇是不是昏庸霸道?咱們先不管他怎麼樣。開始登長城做好漢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beijing/3vokv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