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北京導遊詞 >

北京的導遊詞範文精選

北京的導遊詞範文精選

下面是關於長城導遊詞範文,歡迎閲讀。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北京的導遊詞範文精選

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作文400字:長城導遊詞

介紹長城導遊詞

各位親愛的旅客們,大家好。我是北京導遊社的導遊吳興宇。請大家隨我到長城細細遊玩。

長城平均高度約7.5米,牆的下寬約6.5米,頂上寬約5.8米。可容五馬並騎,或士兵十人並行。城牆上每隔30~40米或100~200米,於險要處築一堡壘式堡台。堡台建築于山脊的高處、城牆的轉角處或險要之地。説到長城,我會想起傳説“孟江姜女哭倒長城”。

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徵用大量的百姓男丁。

孟姜女的丈夫就是被徵去建長城的一個。一去很多年,孟姜女的丈夫一直沒有回來,孟姜女離開家鄉去尋找丈夫。結果發現丈夫已經勞累過度而死。由於悲痛欲絕,在修築一半的長城邊哭了三天三夜,哭倒了長城。

在長城,我提醒大家:不要亂扔垃圾、不隨地吐談、不在牆上亂塗粘遺產亂畫不要口香糖吐到長城的任何一處地方。

時間過得可真快,長城已經遊玩過了,希望下次我還能為大家介紹長城。

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作文450字:頤和園導遊詞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

歡迎來到頤和園,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那裏有很多美麗的景色,能讓您大開眼界,使你留連忘返。別光説了,我這就帶大家去遊覽一下吧!

進了大門就來到大殿,參觀了大殿一眼就能看見那條有名的長廊。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杆,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273間。每一間的橫檻上都畫着五彩的畫,畫着人物、花草、風景,完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走長廊,就來到萬壽山腳下。抬頭一看,一座三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築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那就是佛香閣。登萬壽山從上往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鬱的樹叢,掩映着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硃紅的宮牆。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昆明湖上有一座石橋,那座石橋通往一個小島。那座石橋有十七個橋洞,叫十七孔橋,橋欄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雕刻着小獅子。這麼多獅子,姿態不一,沒有哪兩隻是相同的!

遊客們這次旅行就到這兒了,拜拜!

550字頤和園導遊詞

各位團友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天建築羣——天壇。

天壇位於北京東南側,也是我國和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羣。始建於明永樂四年,至明永樂十八年完工。佔地面積273公頃。相當於故宮的三倍還多。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每年“三孟”舉行祭祝,即孟春祈谷,孟夏祈雨,孟冬祀天。初建時這裏也是祭祀地神的地方,稱天地壇。直到明嘉靖九年在北部另建地壇。那時天地開始分別祭祀,同時還另建兩壇。才形成了現今的南天壇、北地壇、東日壇、西月壇這“京郊四壇”。

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建築佈局呈“回”字形,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故又稱天地牆。主要建築有祈年殿、圜丘壇、皇穹宇、齋宮、外壇神樂署和犧牲所。除了齋宮在西部以外,其他主要三組均在一條中軸線上。在北京古代建築中是唯一一箇中軸不對稱的建築。

可是這樣一個祭天聖地,卻也曾經在1860年時遭到英法聯軍的洗劫,繼而在1920xx年的時候又遭到了八國聯軍的蹂躪。在1920xx年袁世凱登基的時候也曾經在天壇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鬧劇。在1920xx年,天壇最終還是以公園開放。解放以後天壇不僅成了著名的旅遊景點,而且還是北京城市綠地的組成部分,來這裏的不光是旅遊者,還不乏一些專門為了強身健體的老人們。

現在就讓我們沿着當年皇帝登壇的路線開始此次遊覽。

我們先介紹一下齋宮。齋宮位於天壇西門內,裏面有著名的無樑殿。面積約4萬平方米,有小紫禁城之稱,是皇帝祭祀前齋戒的地方。皇帝在祭天前要在此齋戒三天。三天裏“不吃葷、不飲酒、不娛樂、多沐浴、不理刑名、不近女色。”所謂至齋。在齋宮殿前的露台上左右還各有一個石亭。右面的為時辰亭,左面的為齋戒銅人亭。銅人高0.5米身着文官服飾,相傳是唐代的魏徵。手持齋戒銅牌,上刻“齋戒”二字,用來警示皇上。

下面我們來看圜丘壇。圜丘壇通高5.7米,分三層。每層的四個方向各有九級艾葉青石鋪就的台階。四面圍有漢白玉護欄。壇外面有兩道圍牆,圍牆從東向面依次有泰元、昭亨、廣利、成貞四座櫺星門。現在我們開始登壇,請大家注意一下壇面。壇面上所用的石料的數字都與九相關,上層直徑9丈,中層直徑15丈,下層直徑21丈。三層共45丈,既是9 的倍數又含有“xx之尊”的意思。最上一層壇面中間的那塊圓形的大理石叫做天心石。又叫“億兆影從石”。人站在上面説話會感到強烈的共鳴。圍繞天心石這一層共砌着9圈巨大的扇形石,第一圈9塊,第二圈18塊。以此類推,到了最外邊的第九圈正好是81塊;第二層,第層也一樣。直至最外第27圈。同樣大家抬頭就可以看到的護板被四面台階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也都有9塊,中層的護板是18塊,下層的是27塊,這些都是根據陰陽五行來做的。9是極陽數,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這個數字來強調天的崇高,神聖。祭天時的步驟可分為:燔柴迎帝神、蒼壁禮天、進俎、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撤饌、送帝神、望燎。

大家再看圜丘壇的西南方。有三座高大的石台,叫做望燈台。台上的長杆是望燈杆。杆高九丈,通體紅色。祭天時,望燈杆上各懸掛一隻直徑六尺高八尺的燈籠。燈籠內點蟠龍通宵寶蠟,可持續燃燒六個時辰。不滅、不流油、不用剪蠟花。

現在咱們繼續沿着中軸線行走,前面的建築就是天庫——皇穹宇。皇穹宇建於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嘉靖十七年,改名為現在的皇穹宇,這裏是專門存放神牌的地方。既有皇天上帝的神牌,也有風雷雨電的神牌。這組建築不僅造型精美,而且還有和天心石合稱天壇三大聲學現象的迴音壁、三音石。

迴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牆,圍牆建造的磨磚對縫,是很好的傳聲體,只要正確的對着牆説話,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見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聽到對方説話。而三音石則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塊石頭,您站在第一塊石頭上拍手可以聽到一次迴音,第二塊石頭可以聽到兩次,而第三塊就可以聽到三次迴音,所以叫三音石。後來取天地人三才之意又叫“三才石”。

大家應該早就注意到了吧!天壇有非常多的柏樹。而在這許多古柏當中,有一株500餘歲的檜柏,就是迴音壁西牆外的那棵九龍柏。因為它的樹幹表面佈滿了旋轉扭曲的溝紋,猶如九龍飛騰,所以叫它九龍柏。

迴音壁北側,有一條寬廣的大道,也就是叫做海墁大道的丹陛橋。因路面下邊建有涵洞成立體交叉,類似立交橋,所以稱之為橋。穿過丹陛橋後,我們看到的就是祈谷壇建築羣了。祈谷壇是三層漢白玉圓壇,佔地面積近六千平方米。祈年殿就建上面。

祈年殿是天壇的象徵。也曾經是中國的象徵性建築物,原名大祀殿。有祈禱豐收之年的意思。在建築上,它是圓形重檐攢尖頂,頂部覆蓋藍色竹節瓦。逐層收縮,高達九丈,由28根紅柱子支撐。是我國唯一留下來的仿明堂式建築。過去,琉璃瓦分三種顏色,也三種不同的意思。即:上青,代表上天、中黃,代表皇帝、下綠,代表黎民百姓。後為了表示對上天的尊敬,全部改換成藍色琉璃瓦。

而殿頂和支撐殿頂的28根柱子,也有不同的代表意義。殿頂周長30丈,代表一月30天。四根龍井柱,象徵一年有四個季節。中層12根象徵一年有12個月。外層12根象徵一日有12時辰。中層與外層24根象徵24節氣。三層共28根象徵天上的28星宿。如果再加上殿頂頂部的8根童柱共計36根。則象徵天上的36天罡。在寶頂上還有一根叫雷公柱的鎦金短銅柱,象徵皇帝一統天下。 除此之外,殿頂內部還有一“龍鳳藻井”,地面有一塊“龍鳳呈祥石”。二者相映成趣。

和祭天一樣,每年這裏都要舉行用來祈谷的禮儀。每次祭祀前都要將大殿修飾一新。

現在我們從祈谷壇的東門出來,可以看到一條長廊,共七十二間,俗稱七十二連房,它連接神廚神庫,是祭祀時運送祭品的通道。在長廊的東南方向,有八塊巨大的青石,稱為七星石。這是風水鎮石。關於七星石的説法有二。一説明代有個道士和皇帝説祈年殿的東南方空曠,於國家不利。所以就在這裏放了象徵着北斗七星的七塊石頭。二説,七星石代表東嶽七峯。至於東北的小青石,是因為康熙皇帝為了給滿族入主中原尋找理論依據,而派人考察泰山的發脈地絡,認定泰山發脈於東北的長白山後增加的。

今天的觀光遊覽就要結束了,在天壇的這段時光希望能成為您北京之遊中的永恆記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beijing/0ng6k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