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安徽導遊詞 >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精選24篇)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精選24篇)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1

尊敬的遊客朋友們: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精選24篇)

大家好!

很榮幸能成為諸位此次牯牛降之行的導遊,我衷心的祝願大家能有一次愉快的旅行。接下來,請各位聽我介紹一下牯牛降景區。

牯牛降坐落於安徽省境內,地跨石台、祁門兩縣,是一片風景怡人的寶地。從石台縣進入牯牛降,我們就感受到了漫山遍野的參天古樹和濃綠的茶樹,二者高低錯落,相映成趣。

走過此處平坦的石路,就到了四疊瀑。一股急流從天而降,在懸岸上折為四段,然後注入深潭。一株不屈的樹木劈開巖石,在峭壁中生長,體現了一種頑強的生命力。

各位遊客請注意,前方是一段天梯,它帶我們躍過深澗,到達另一座山頭,在這天梯上,我們可以看到碧綠的溪水中樹影搖曳,怪石嶙峋,水流拍打巖石,飛濺起一顆顆水珠。

朋友們請大家放慢腳步,前方就是密林一片了,想知道牯牛降的由來嗎,向右邊看,那邊有一塊巨石,相傳為老君栓柱青牛之所,千百年來,這個神話傳説在此廣為流傳,被當地人記在心中。

走過栓牛石,我們走在山腰的石路中,兩邊高大的古樹遮陰,溪水伴在腳下,蟬鳴鳥語花香,薄霧清風陣雨,是不是似神仙的意境呢。

我們可以沿着山路盤山而下,也可以坐滑道直衝山底,我們的旅程就在歡快的節奏下結束了,我再次祝各位能在次放鬆心情,留下美好的記憶。

祝朋友們,旅遊快樂。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2

牯牛降位於祁門與石台縣交界處,是安徽南部三大高山(黃山、清涼峯、牯牛降)之一,最高峯海拔1727.6米。因其峯頂有一黑色巨石,遠看似一頭大牯牛靜卧而得名。

牯牛降是黃山向西延伸的支脈,與黃山有相似的山石結構和地貌地況。境內羣山起伏,峯高澗深,森林茂密,怪石嶙峋,溪水常流,風景如畫,堪與黃山媲美。尤為難得的是,牯牛降屬中亞熱帶北緣常綠闊葉林地帶,保留着十分完整的天然植被。有成片的原始次生林,境內地層古老,溝谷縱橫,氣候優越,植被繁茂,是我國東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的重要典型地區之一。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牯牛降自然保護區成立,成為安徽省第一個國家級的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綜合自然保護區,也是華東最大的自然保護區。牯牛降羣山雄崎,奇峯迭出,主峯海拔都在1727.6米。境內地質特徵明顯,集花崗巖地貌、新構造運動遺蹟、新元古代青白口紀鄧家組、鋪嶺組層型剖面等地質地貌為一體,加以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猶如一座和諧統一、內涵豐富的天然地學博物館,因此,20xx年3月牯牛降被授於國家地質公園稱號。

由於地質悠久,水資源豐富,加上地形複雜,人為影響極少,原始森林覆蓋率高,造就了牯牛降極其豐富的生物資源,奇花瑞草遍佈山上坡邊,珍禽異獸往來其間,當地傳有民諺: “三xx大峯,七十二小峯,大汊三十六,小汊七十二,峯峯汊汊都有寶,只剩一處,還出靈芝草”。保護區內僅木本植物就有88科239屬539種,佔全省木本植物科的84.5%,森林覆蓋率高達90%以上。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3

牯牛降坐落在石台、祁門兩縣交界處,距石台縣城裏22公里,核心區面積逾10萬畝。牯牛降古稱“西黃山”,是黃山山脈向西延伸的主體,以雄、奇、險、秀著稱,山嶽風光秀美綺麗。境內有36大峯、72小峯,36大岔、72小岔。 最高峯“牯牛大崗”,海拔1727.6米,似牯牛頂天而立。登臨極頂,南望羣山連綿,黃山諸峯盡收眼底,北眺長江如練,蜿蜒西去,美不勝收。尤為神奇的是秋高氣爽之時,峯頂常有碩大的圓弧狀七色光環浮現,隨風漂浮滾動,此稱“佛光”,為牯牛降景觀一絕。

牯牛降作為國家級森林生態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保存有大面積的中亞熱帶原始森林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因其山形酷似一頭牯牛頂天立地而得名。牯牛降是黃山餘脈向西延伸的主體,自古享有“西黃山”之名,其主峯海拔1728米。這裏不僅保存着結構複雜功能齊全的自然生態系統,有“綠色自然博物館”之稱,而且自然景觀古樸原始,集雄、險、奇、幽於一身,“佛光”堪稱牯牛降一絕。 據安徽省牯牛降綜合考察隊調查共有植物1300餘種、動物園1000多種。其中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理學18種,動物有25種。受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鵝掌楸、香果樹、永瓣藤、銀杏、獨花蘭等,動物有云豹、金錢豹、梅花鹿、白頸長尾雉、黑鸛等。被譽為“綠色的自然博物院”、“華東野生動植物的寶庫”。

牯牛降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秀麗的自然風光為開發生態旅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牯牛降的原始森林藴藏着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有國家珍稀瀕危保護的眾多野生動植物,被科學家譽為“華東物種基因庫”,是安徽省第一個國家級以森林生態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牯牛降被生態學者稱為“綠色自然博物院”,擁有華東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是國家級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綜合自然保護區。藴藏着大量的動植物種類和植被羣落,野生動植物有20xx餘種。牯牛降不僅物種豐富,而且風光旖旎,古稱“西黃山”--奇鬆怪石、雲海松濤、日出晚霞、佛光暈影,無不神奇詭祕,令人讚歎。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黃山十大景區之一、國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景區、 華東物種基地、綠色自然博物館。 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牯牛降成為安徽第一個國家級的以森林生態類型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20xx年2月又被國土資源部錄入國家地質公園名錄。區內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7%以上,空氣清新,含有大量的負氧離子和芬多精,高與正常值8倍以上,有清心洗肺的功效,景區藴藏着極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被科學家譽為“華東物種基因庫”和天然的“森林浴場”。 黃山市牯牛降旅遊發展公司於20xx年在保護區內投資開發了祁門牯牛降風景區開展森林生態旅遊,在景區內修建了遊覽步道、竹木別墅、紅茶坊、徽州藝館、水上娛樂中心、親水平台、停車場、登山棧道、晃橋、拓展營地等設施。為方便遊客遊覽景區秀麗的峽谷景色,修建懸空木棧道。開通了大曆山、雪花尖森林探險步道。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4

牯牛降國家地質公園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屬於華南地質板塊與揚子地質板塊的結合部,處於“江南古陸”北緣。抬升、冰融、沖刷、剝落、溶蝕---大自然漫長的地質演變,賜予了牯牛降謎一般的神奇、夢一般的畫卷。牯牛降自然景觀古樸原始,集雄、奇、險、幽於一身,奇鬆、怪石、飛瀑、雲海和佛光為牯牛降風光“五絕”。

清晨牯的牛降,用氣象萬千形容一點也不為過。當人們大多還在夢鄉時,第一縷陽光已經喚醒了牯牛降。羣峯突雲破霧,迎接新一輪朝陽。有霧的清晨,霧氣蒸騰,橫無際涯,如千軍萬馬,呼喊衝殺,蔚為壯觀。

牯牛降首先奇在牯牛降的鬆,鋪天蓋地的牯牛鬆,蒼勁挺撥,鬱鬱葱葱,有的樹冠如華蓋,有的乾枝似虯龍,或似怪獸張牙舞爪,或似仙女輕舒廣袖。一日日,一天天,默默無語的牯牛鬆,期盼着人們欣賞的目光。

牯牛降以峯為體,花崗巖奇峯林立,絕壁千仞,怪石嶙峋。形態各異的石頭,或獨自成景,或與青松相伴。飛來石、天狗望月、烏龜拜壽、二仙弈棋、王母梳粧、中華石、渡仙船---一塊塊石頭形神兼備,讓人想象無窮。牯牛降峽谷眾多,深幽曲折,跌宕起伏。谷內怪石遍佈,瀑布成羣,十步一小瀑,百步一大瀑。景區大小瀑布達百餘處,眾多瀑布中,尤以九龍池羣瀑為代表,從倪村入口,沿河而上,遠見瀑布從山間跌落,潭深水急,終年不涸,清幽深邃。三龍瀑水流湍急,落差數丈,幾經轉折,形成一瀑三折。七龍瀑布在九龍池瀑布中最具特色,山溪從兩峯之間奪路而出,浩浩蕩蕩,勢若奔馬,聲若洪鐘,噴霧飄雲,瀠回直瀉,真可謂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鍾天地之靈秀,牯牛降精華所在的觀音堂景區,羣山逶迤,竹海松濤,澗泉淙淙,是牯牛降的核心景區。牯牛湖碧波瀲灩,青翠的山峯與碧綠的湖水互為映襯,山因湖而妖嬈,湖因山而嫵媚。船在湖上,人在畫中,令人心曠神怡。

沿湖畔棧道進入峽谷,潺潺的水聲不絕於耳,清澈澄碧的潭水,水花飛濺的瀑布,洗盡了心中的煩憂,衝去了塵世的喧囂。

牯牛降氣候温暖濕潤,四季景色獨具魅力,春山如夢初醒,淡粧含羞;夏山碧綠青葱,滴翠生涼;秋山萬嶺紅遍,層林盡染;冬山玉樹瓊花,分外妖嬈。二十世紀的一個春天,當代嶺南畫派巨擘楊善深,著名畫家、美國華人藝術家協會會長蔡楚夫先生,相約來到牯牛降。相見恨晚的楊善深先生即興賦詩道:“何處桃源許問津,移家便作避秦人。洞門一片紅雲影,遮住中原逐鹿塵”。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5

據説,古代的牯牛降山中生活着一隻名叫雀的怪鳥。《山海經》説這種鳥"狀如雞而白首,鼠足而虎爪",以各種飛禽走獸為食,連人也敢吃。 弄得方圓幾百裏的山中,鳥獸絕跡,不見人煙。話説春秋時期的老子為了傳授教義,他辭官歸隱,雲遊四方,到各地傳經授道。一日,他騎着青牛,路過牯牛降山中。行了半天,天上不見飛鳥,地上不見野獸,水中不見一個活物,甚感奇怪。當他跨下坐騎,準備打尖休息時,忽然一聲怪叫,狂風呼嘯,一隻巨大的怪鳥從天而降,直向他和青牛撲來。正在吃草的青牛,對天一聲長哞,瞪圓雙眼,張開四蹄,騰飛而起,用雙角向怪鳥頂去。這雀平日見啥吃啥,驕橫慣了,哪把這隻牛放在眼裏,不防這隻青牛有此神力,一不小心,被牛角頂折了翅膀,怪叫一聲跌落在一道山樑上。青牛見狀,縱身躍上山樑,將怪鳥緊緊壓在身下,讓他永世不得翻身。時間一長,青牛化作了巨石,怪鳥的屍骨爛成了泥土,羽毛變成了許多奇形怪狀的松樹。為了紀念這頭大青牛,人們便把這座山起名叫做"牯牛降"。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6

一 樓山書亭

樓山書亭位於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新火吳村的村口。樓山書亭曾經是吳應箕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吳應箕以身殉國之後,當時的社會名流以及吳家的後人,就把他生前所作的《泥灣觀兵》題壁詩,臨摹勒石,做成一塊很大的石碑,安放在亭子的正中間;同時,還有時人因敬佩吳應箕的“詩文”和“為人”所做的對聯,也刻在一塊打磨平整的、長方形的條石上,存放在樓山書亭中,以此作為對吳應箕永久的紀念。兩幅對聯的內容分別是:

書與劉城稱二妙;

諡同黃觀號雙忠。

另一幅對聯的內容是:

擊築為屈秦千載以還懷易水;

揭竿思復漢百年仍是仰高田。

現在的這座“樓山書亭”,是村民們集資於20__年在原址上覆建的。復建後的書亭基本上保持了舊亭的式樣和風貌。

二 樓山橋,

眼前這座橋,是因紀念當地歷史文化名人、明末文學家、復社領袖、中國十大古典悲劇《桃花扇》中的重要角色吳應箕而命名的。吳應箕,字次尾,又字風之,號“樓山”。過了橋,標誌着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主景區。

橋南頭的景區標誌牌有關於這座橋樑名稱的具體內涵,但此處不妨略作補充:原池州市西門大街曾因紀念吳應箕的抗清義舉而取名“樓山街”,這個名稱從明末清七年級直沿用到公元20__年底。20__年初因撤鄉並鎮,原“樓山街”、“樓山居委會”的名稱,方才被“杏村路”和“古舜居委會”的名稱所取代。剡溪河畔開闊的山間盆地和龍門裏幽深的峽谷,曾經是吳應箕起兵抗清大後方,據此,特將池城一條古老街道的名稱移植於此。

三 石公橋:

位於剡溪河干流上的這座橋名叫石公橋。明代萬曆年間,牯牛降山南有位才子,名叫鄭之珍,字汝席,號高石。他在寓居剡溪河畔時編創了《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並因此而一舉成名。當地老百姓對他非常尊敬。為了緬懷他,就將他當年曾經經常走過的這道橋取名為“石公橋”。當然,原來的橋是木板橋,現在這座簡易鋼混橋是在原址上覆建的。

四 戲鱷灘

戲鱷灘。河中數塊凹凸不平的巨石,形似噴泉自河中斜噴而出,人們因物象形取名“石瀑”。前面兩塊狹長的巨石,背面有條形花紋,很像兩條鱷魚爬向河岸,鱷魚身後緊追不捨的形似兇猛的河馬,正追着鱷魚戲耍,故名“河馬戲鱷”灘。

五、五福泉:(五福亭)

這泓清泉名叫五福泉。“五福”一詞,典出《書·洪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用白話文表述也就是:構成幸福完美人生的五大要素是:長壽,富貴,健康平安,修行美德,善終。

不過,這泓“五福泉”的內涵,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鄭之珍是牯牛降山南祁門清溪人,但他卻長期活動在牯牛降山北剡溪河畔一帶的村落中,並且在剡溪河畔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極富盛名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一舉成名之後,太平焦村的蘇氏家族又把他請去為他們家族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子代父死”的孝道故事,編撰了他的第二部作品《五福記》。剡溪父老鄉親為了祝賀鄭之珍《五福記》的誕生,就把這眼泉水取名為“五福泉”。

史有明載:鄭之珍小時候因為出天花,留下嚴重的目疾後遺症,給他帶來終生之痛。他本來天資聰穎,才華橫溢,但卻終生不第。為什麼?一是不能排除當時的考風不正,二則因為他的目力不好使然。從一般常見情況説,目力不好的人是不能用冷水洗臉的。然而,鄭之珍當年寓居剡溪河畔編撰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時,就經常到這眼泉水處來,掬這泓清泉洗臉,藉以滌除疲勞。久而久之,目疾竟然痊癒了,使他不僅順利完成了洋洋數十萬言《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並且接着又完成了《五福記》的創作。其人其事,追本溯源,有奇蹟誕生,就會有傳説紛起:有的人説是鄭之珍寫了《目連救母》勸人為善的好戲,感動了佛祖,是佛祖保佑了他的眼疾痊癒的;有的人説是這股“靈泉”洗祛了鄭之珍的目疾,賦予了他“靈氣”。······説來也怪,這泓清泉打從叫着“五福泉”之後,還真的給當地的父老鄉親帶來不少福祉:誰家大人或小孩頭疼腦熱,取這裏的泉水煨制一些土方中草藥,服下之後,還真能藥到病除。如今,牯牛降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藉助旅遊開發的好時機,將這泓歷史名泉,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各位遊客,是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為各位遊客祈福的真誠表示。同時,又在這泓清泉旁邊建了這座“五福亭”,給各位遊客提供一個從容納福的場所。此刻,以泉淨手或是在亭中小憩,都可以認為是與福祉的一次“無縫對接”。

亭柱上有聯一幅,歡迎評點:孝由心動生百善;亭傍泉築名五福

六、

龍門潭

龍門潭。此處兩岸危崖高聳,碧流深潭橫亙,渾如兩軍對壘,一觸即發。因其形勢險要,所以人們很自然地把這道景觀叫着龍門。龍門,既是龍門景區名稱的由來;同時,又似乎具有某種特殊的象徵意義。從特定的層面説,它是整個明朝歷史的最後一道門:——龍門以內深藏着朱明王朝最後的悲壯;龍門以外在當時則完全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的天下。

話題似乎應從這個地方開始:

朱明王朝從朱元璋1368年正式稱帝到1644年農曆3月19日崇禎皇帝朱由檢景山公園上吊自殺,其間連頭帶尾經歷了277年的時間。但,這只是出於歷史紀年層面的一種表述口徑;其實,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還是被控制在福王——南明弘光小朝廷朱由崧的權力轄區之內。弘光小朝廷覆滅之後,繼之又有僻處福建的唐王朱聿鍵,以“隆武”帝的名義組織反清復明的武裝鬥爭。吳應箕當時所組織的抗清復明武裝,就是這種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既是他與同仁一種自覺的行動,又與隆武帝的“聖旨”密切相關。撇開歷史的侷限性不説,吳應箕投筆從戎,組織抗清復明武裝鬥爭,並不意味着他知其不可而強為,關鍵在於他要用自己淋漓的鮮血和堅強不屈的氣節踐行自己的生命承諾。關於這方面的內容,在現存《吳氏宗譜》中有着詳細的記載;後來在章建文先生編著的《吳應箕研究》一書中也有着詳細的論述,這裏就不細説了。再把話題折回到“龍門”與明朝歷史關門大吉的事件上來。  5篇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四)

牯牛降位於祁門與石台縣交界處,是安徽南部三大高山(黃山、清涼峯、牯牛降)之一,最高峯海拔1727.6米。因其峯頂有一黑色巨石,遠看似一頭大牯牛靜卧而得名。

牯牛降是黃山向西延伸的支脈,與黃山有相似的山石結構和地貌地況。境內羣山起伏,峯高澗深,森林茂密,怪石嶙峋,溪水常流,風景如畫,堪與黃山媲美。尤為難得的是,牯牛降屬中亞熱帶北緣常綠闊葉林地帶,保留着十分完整的天然植被。有成片的原始次生林,境內地層古老,溝谷縱橫,氣候優越,植被繁茂,是我國東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的重要典型地區之一。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牯牛降自然保護區成立,成為安徽省第一個國家級的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綜合自然保護區,也是華東最大的自然保護區。牯牛降羣山雄崎,奇峯迭出,主峯海拔都在1727.6米。境內地質特徵明顯,集花崗巖地貌、新構造運動遺蹟、新元古代青白口紀鄧家組、鋪嶺組層型剖面等地質地貌為一體,加以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猶如一座和諧統一、內涵豐富的天然地學博物館,因此,20__年3月牯牛降被授於國家地質公園稱號。

由於地質悠久,水資源豐富,加上地形複雜,人為影響極少,原始森林覆蓋率高,造就了牯牛降極其豐富的生物資源,奇花瑞草遍佈山上坡邊,珍禽異獸往來其間,當地傳有民諺:“三xx大峯,七十二小峯,大汊三十六,小汊七十二,峯峯汊汊都有寶,只剩一處,還出靈芝草”。保護區內僅木本植物就有88科239屬539種,佔全省木本植物科的84.5%,森林覆蓋率高達90%以上。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7

牯牛降坐落在石台、祁門兩縣交界處,距石台縣城裏22公里,核心區面積逾10萬畝。牯牛降古稱“西黃山”,是黃山山脈向西延伸的主體,以雄、奇、險、秀著稱,山嶽風光秀美綺麗。境內有36大峯、72小峯,36大岔、72小岔。 最高峯“牯牛大崗”,海拔1727.6米,似牯牛頂天而立。登臨極頂,南望羣山連綿,黃山諸峯盡收眼底,北眺長江如練,蜿蜒西去,美不勝收。尤為神奇的是秋高氣爽之時,峯頂常有碩大的圓弧狀七色光環浮現,隨風漂浮滾動,此稱“佛光”,為牯牛降景觀一絕。

牯牛降作為國家級森林生態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保存有大面積的中亞熱帶原始森林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因其山形酷似一頭牯牛頂天立地而得名。牯牛降是黃山餘脈向西延伸的主體,自古享有“西黃山”之名,其主峯海拔1728米。這裏不僅保存着結構複雜功能齊全的自然生態系統,有“綠色自然博物館”之稱,而且自然景觀古樸原始,集雄、險、奇、幽於一身,“佛光”堪稱牯牛降一絕。 據安徽省牯牛降綜合考察隊調查共有植物1300餘種、動物園1000多種。其中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理學18種,動物有25種。受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鵝掌楸、香果樹、永瓣藤、銀杏、獨花蘭等,動物有云豹、金錢豹、梅花鹿、白頸長尾雉、黑鸛等。被譽為“綠色的自然博物院”、“華東野生動植物的寶庫”。

牯牛降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秀麗的自然風光為開發生態旅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牯牛降的原始森林藴藏着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有國家珍稀瀕危保護的眾多野生動植物,被科學家譽為“華東物種基因庫”,是安徽省第一個國家級以森林生態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牯牛降被生態學者稱為“綠色自然博物院”,擁有華東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是國家級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綜合自然保護區。藴藏着大量的動植物種類和植被羣落,野生動植物有20xx餘種。牯牛降不僅物種豐富,而且風光旖旎,古稱“西黃山”--奇鬆怪石、雲海松濤、日出晚霞、佛光暈影,無不神奇詭祕,令人讚歎。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黃山十大景區之一、國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景區、 華東物種基地、綠色自然博物館。 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牯牛降成為安徽第一個國家級的以森林生態類型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20xx年2月又被國土資源部錄入國家地質公園名錄。區內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7%以上,空氣清新,含有大量的負氧離子和芬多精,高與正常值8倍以上,有清心洗肺的功效,景區藴藏着極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被科學家譽為“華東物種基因庫”和天然的“森林浴場”。 黃山市牯牛降旅遊發展公司於20xx年在保護區內投資開發了祁門牯牛降風景區開展森林生態旅遊,在景區內修建了遊覽步道、竹木別墅、紅茶坊、徽州藝館、水上娛樂中心、親水平台、停車場、登山棧道、晃橋、拓展營地等設施。為方便遊客遊覽景區秀麗的峽谷景色,修建懸空木棧道。開通了大曆山、雪花尖森林探險步道。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8

中國南方並存着兩種文化單元--吳越文化和荊楚文化,受兩大文化的影響和衝撞,安徽南部和江西西北部分別形成了徽文化和贛文化。在地處皖贛交界的牯牛降地區,則可以看到這兩種文化相互交融的奇特形象。

如果把牯牛降看作是一個界點,那麼它不僅是地質上的界點,同樣還是文化風情上的一個界點。山北安慶,是黃梅戲的故鄉;山南徽州,則是徽劇的故里。唯有目連戲是牯牛降大山南北共同擁有的戲曲。與關漢卿、湯顯祖齊名的明代大戲劇家鄭之珍,以牯牛降周邊環境和民俗風情為背景,創作的《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是中國戲曲發展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並由此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目連戲,與儺舞並稱為中國戲曲“活化石”。

戲曲事業的繁榮,推動舞台建築的快速發展,古戲台羣堪稱古徽州一絕。祁門有閃裏坑口會源堂、新安株林餘慶堂古戲台等11 座。這些罕見的古建築至今保存完好,不啻於一部完整的徽州舞台史。位於皖贛邊界的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餘慶堂古戲台,建於清同治八年[1869],古戲台佈局嚴謹,造型古樸,素雅端莊,雕飾精美,乃徽州建築之瑰寶。會源堂一點也不遜色,《大轉折》、《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多部影片曾在這裏拍攝,咿咿呀呀的唱腔,喧騰歡快的鑼鼓,在每年的春節,還會讓習慣了寧靜的鄉村,一如從前的熱鬧。

祁門自古以來,文風昌盛,學者名流,代不乏人。唐朝代詩人張志和以一闋“西塞山前白鷺飛”的《漁歌子》而流傳千古。南宋詩人方岳以詩詞不拘古律、語出天成,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著有《秋崖集》。明代大醫學家汪機醫術精堪,為新安醫學的鼻祖,著有《醫學原理》、《石山醫案》等;與汪機同代的御醫徐春甫一生清勤篤學、醫學頗豐,所撰的《古今醫統大全》為中國十大醫學全書之一,並首創世界上第一個民間醫學團體---“一體堂宅仁醫會”。

祁門人文景觀眾多,名勝古蹟遍佈。縣城平政橋、仁濟橋,風格古樸,質地堅凝,橫陳閶江,宛如雙虹垂地,“雙橋夜月”被列為梅城十二景之首。敦仁裏的洪家大屋,為兩江總督曾國藩駐紮祁門時的行轅;縣西渚口的貞一堂,寬闊軒敞;以老徽州行政區劃設計的民宅---“一府六縣”,蔚為壯觀。城北胥嶺塔下村有省級保護文物宋代的千年佛塔---偉績塔。一座座古塔,一間間老屋,一棵棵古樹,猶如一個個白髮蒼蒼的歷史老人,注視着光陰遞嬗、時代變遷。

牯牛臨凡開神秀,秋浦泛舟覓詩魂。牯牛降集山水美學、歷史文化價值於一身,兼觀光旅遊、休閒度假、科學探險於一體。牯牛降,這位沉睡了千萬年的美人,已經撩開了迷人的面紗,張開了熱情的雙臂,歡迎五湖四海的朋友。

牯牛降,一座美麗而神奇的大山;祁門,一個古老又年輕的地方,盼望着,期待着,您迴歸寧靜平和的腳步。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9

西風幼時家貧,無以為生,父母就把他送到老石台縣城附近的崇明寺中學佛,後來修成正果。西風生性散漫,師傅圓寂之後,他就揹着佛祖雕像,敲着木魚,四處雲遊,用自己的本事造福民間。他能點豆成兵,點石成金;他金口玉言,能夠呼風喚雨。比如,一個拔秧插田的季節,他從田埂上經過時,發現農夫的腿上血糊糊的,他就心疼地問農夫是怎麼回事。農夫回答説是螞蝗咬的;並且説,螞蝗吸了多少血,這腿上就還得流出多少血。西風聽了之後,連説:“可惡!吃了多少不算,還得浪費多少!叫它滾上山去,別在田裏糟踐人了”。從那之後,這一帶田裏的螞蝗果然少了,牯牛降山頭上的“山螞蝗”真得多了起來。

有一次,西風正走在牯牛降山間的山路上,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傾盆大雨。倉促之間,他就近站到一棵大松樹下避雨。誰知,松針雖然很密,但是根本擋不住雨水,雨有多大,他身上就有多濕。弄得他老大的不快,於是脱口而出:“什麼鬼樹!絕種挖根才是。”他當時罵罵咧咧地趕到另外一棵杉樹下面避雨,果然,滴雨不沾。他一高興,話又從他的口中冒了出來:“嗯,這樹好,要發子發孫!”因為話是從他的口中説出來的,這松樹們可就遭了殃,從那之後,砍倒的松樹邊上再也冒不出新芽;杉樹可就得了彩,大樹砍倒之後,第二年就會從老根邊上長出許多新枝。

可是,事隔不久,一件司空見慣只是沒在意的事情,又使他改變了對松樹的看法。一天深夜,他坐在一位施主家與主人聊天。因為聊天的時間很長,松明是點了一把又一把。於是,西風就問松明是從哪裏弄來的?主人告訴他是從山上挖來的。主人説清了松明的來路之後,不禁輕聲地歎息了一聲,説:“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這兩年過來,砍倒的松樹冒不出新芽了。要是象這樣下去,松樹斷了子,絕了孫,沒了松明照明,我們這些山民,吃了晚飯之後,就只有睡覺一條路可走了!”聽了主人的憂慮之言後,西風不禁為之深深地自責。口誤傷了松樹,結果卻要害苦山民。好在他自知金口玉言,於不動聲色之中點明瞭松樹的延續之路:“根上冒不出新芽,有什麼關係!松樹可以飛子成林啦”。打從有了西風這句話,牯牛降山區的松樹果然成片成片地發展起來。上個世紀中期前後,一些專家前往牯牛降自然保護區實地考察時,無不大加讚歎:牯牛降景區的純種黃山松林海,就是黃山的黃山松林海也無法比擬呀!······

因為西風菩薩在牯牛降山區説過許多好話,做過許多好事,所以,在他身後,牯牛降山區的老百姓在他生前經常來往的這個地方,建了一座西風廟紀念他。原廟規模比較大,有出家人在裏面住持。“民國”初年,住持的和尚還了俗。“wenge”的時候,原西風廟當做“四舊”被徹底的“破”了。現在這個廟,是上個世紀“包產到户”之後,當地村民集資在原址上覆建起來的。當地居民在相信政策好就會過上好日子的同時,也還相沿成習地指望冥冥之中的西風菩薩象關照牯牛降山區的老祖宗們那樣,一如既往關心他們的子孫,保佑一方風調雨順,人民安康!

十六、汪家果林

前面這個村子,大多數農户都姓汪,而且家家房前屋後都栽果樹,故稱“汪家果林”。果林以板栗為主,還有柿子、棗、梨、山楂、核桃、枇杷、李子、桃子等。果熟季節,遊客在得到農户的同意後,可以進園自行採摘鮮果,現場體驗農家風情。

十七、四疊瀑布

四疊瀑是龍門景區最大的瀑布,因為瀑布從上而下形成四疊,故名“四疊瀑”。這道危崖終年水流終年不斷,特別是豐水季節,飛流直下,噴珠濺玉,清新的氣息沁人心脾。這是瀑布水流衝擊拍打石崖時,水分子在霧化的過程中釋放出大量負氧離子而帶給人們的快感。負氧離子別名“空氣維生素”,又稱“長壽素”,對人體健康長壽以及對氣管炎、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治療,有着明顯的輔助療效。世界衞生組織測定的正常清新空氣的負氧離子濃度是每立方厘米1000至1500個;而這裏瞬間負離子濃度高達每立方厘米31.01萬個,位列全國各大知名景區的前茅。可以這樣説,高濃度負氧離子,是牯牛降風景區一大就地享用的“王牌土特產”!

十八、鴛鴦潭

鴛鴦潭。棧道下方的深潭就叫鴛鴦潭。這裏在開發之前,人跡稀少,常有鴛鴦在潭中嬉戲,因此而得名。現在,這裏作為景點開發開放,加上週邊大環境的變化,山中鴛鴦不免成了這裏的“稀客”;人間鴛鴦——來此遊覽的情侶卻是結結實實的多了起來。但是,此鴛鴦不是彼鴛鴦,身上香水竟芬芳。

十九、情人谷

這裏有個山谷,曾經演繹過一幕令人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山下嚴、唐兩姓家族,由於歷史上存在的偏見,世代互不通婚。偏有兩姓青年,互相愛慕,私許終身。無奈,紙總是包不住火的。兩姓青年相愛的事情分別被兩個家族知道之後,立即引起軒然大波,男女雙方都得在自家的祠堂中接受家法的嚴厲懲治;更重要的問題是,在接受了嚴厲的懲治之後,男女雙方還是不得被允許成婚。為了向這一暴戾的族規挑戰,相愛的嚴、唐兩姓青年男女趁兩個家族,齊集族人,準備實施“族規”之際,相約跑進這個山塢,攀上這段懸崖,並且向尾追而來的雙方族人,斷然地表明自己的態度:如果雙方家族的長輩能夠答應他倆成婚,即刻就從原路下山;否則,他倆即刻跳崖殉情,把世上最美好的東西當場打碎了給眾人看。這一招,使雙方族長原本翹起的鬍鬚頓時象嚴霜打過的楊柳,一下子全蔫了。族規不能破,骨肉不能丟,靜極而動的雙方族人,即刻給了兩個年輕人一個不是妥協的妥協性答覆:除非自動出族,改名換姓,遠走他鄉;否則,休想成婚!兩個駐足危崖上的年輕人選擇了前者,即時消失在牯牛降的深山密林中,把一段激昂慷慨的愛情故事永遠留在了眼前這個危崖上。從那以後,這段峭壁就被叫着“殉情崖”,這個山谷就一直被叫着“情人谷”。

二十、古磨坊 農具屋

古磨坊。內有石磨和水碓,石磨是用人力推動將穀物磨成粉;水碓是利用水力將稻穀舂成米,或進行一些其它糧食產品加工的工具。

農具屋裏面陳設着舊式農具。如:紡車,犁,耙,耖,戽桶,水車,清理穀物雜質的風扇,等。

古磨坊和農具屋都屬於“農業懷舊型旅遊”。通過這種旅遊活動,能夠幫助人們瞭解過去的一些農事活動,認識社會的進步和感受到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二十一、嚴家古村

嚴家古村。嚴家古村居住着東漢隱士嚴子陵的後裔。嚴子陵與東漢光武帝劉秀是同窗好友,劉秀即位後請嚴子陵入朝為官,不期遭到嚴子陵的拒絕。關於嚴子陵拒絕為官的史實,給後世的學者、專家們留下了很多研究或猜測的空間:一説嚴子陵生性淡泊,不屑於做官,甘於躬耕自食,終老田間;一説侯霸的中道介入是嚴子陵最終成為“隱士”的重要誘因。因為,在王莽得勢的時候,侯霸曾經一頭扎進王莽的懷抱,做了王莽手下的“淮平郡太守”;現在劉秀東山再起,侯霸又一頭扎進劉秀的懷抱,當上了劉秀朝廷的“尚書令”。面對這樣的事實,嚴子陵覺得要是真的應聘入朝做官,今後就得與侯霸這樣的“變色龍”朝夕相處。如此這般,即使不是恥辱,也必將使個人的風格、情操大受委屈。因此,嚴子陵選擇了實質上的迴避與不得不已的名義上的“淡泊”,隱遁,給後世留下了一個萬古不朽的清名。

當然,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舊人。在近代革命鬥爭史上,嚴氏的後裔們採取了一種積極的“入世”態度;先後有七名熱血男兒為着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新中國建立後,被國家民政部追認為“革命烈士”。嚴家古村也因此成了遠近聞名的“英雄村”。

二十二、制香館古民居

古香製作是嚴家古村傳統的手工藝品。這項手工製作技藝已被列入首批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嚴家古村製作的古香,用料講究,配方獨特,品種較多,有通常的祭祀用香,有特殊場合下的禮儀用香,還有驅蚊和去除異味的日常生活用香。古香製作和銷售是嚴家村民增加家庭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

這棟古民居從初建直到現在先後住過五代人,有150年以上的房齡。這棟古民居在嚴家古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背山面水,門前有一個院落,符合房主保持一定私密空間的要求;室內佈局,門當户對;中設天井,四水歸塘,財不外流;磚雕、木雕,一應具備,具有徽派建築的鮮明特徵;前堂後庭為“磨磚”(用淨沙和石灰錘打而成)地坪,室內均為木地板;朝向天井的窗户全部安裝窗欄板,便於對外張望而又不易被發現,便於保守室內的私密;等等。

這棟古民居除了具有一般徽派古民居的共性之外,還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房主還在建房之時做了一個貼壁牌坊。在封建時代坊主要想樹一座牌坊,必須要有朝廷批准,皇上“聖旨”;否則,就是違法行為。這棟古民居的第一代房主吳下香老婆婆,年齡未滿30歲就失去了丈夫。從那以後,她就一直寡居,歷盡千辛萬苦,把四個兒子撫養成人。四個兒子長大之後也都挺有出息。為了體現對母親的孝順之情,在砌建這棟古民居的牆體之時,四個兒子經過合計,決定採取這個變通的辦法:把大門樓砌成貞節牌坊的式樣,以永遠感念母親對他們的養育之恩。

二十三、標語牆

一堵標語牆,折射出中國大半個世紀的歷史風雲。“消滅保甲制度,打到國民匪黨”的標語,是1932年底或1933年時,fangzhimin領導的“贛東北革命根據地”所屬的政治組織書寫的,落款有“紅軍政宣”字樣;“北上抗日先遣隊是你們年關困難的救星,打破年關困難只有革命”的標語,是fangzhimin領導的北上抗日先遣隊與圍追堵截的國民黨軍在牯牛降山區與之周旋時為宣傳革命而留下的紅色印記,落款是“北上抗日先遣隊宣”;“全體辦工業、全民辦工業,爭取十年內或20年的時間,在工業產品方面趕上或超過英國”等標語,反映了急躁冒進的時代情緒;“在階級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等標語,是“文化大geming”留給歷史的“烙印”。站在標語牆前,回首當年往事,足以令人感慨萬千。

二十四、嚴氏宗祠

這是嚴氏宗祠。嚴氏宗祠建於1898年,——清光緒24年,距今已有110餘年的歷史。這座祠堂名“富春堂”,是嚴氏族人祭祀拜祖的地方。祠堂名叫“富春堂”,是嚴氏的子孫為紀念他們的老祖宗嚴子陵曾經垂釣富春江畔的史事而取了這個名字的。

祠堂後庭的牆壁上懸掛着嚴氏的祖容,也就是嚴子陵的畫像;進大門左側的牆壁上張掛的是嚴子陵當年垂釣富春江畔時的情景。祠堂兩邊所有嚴氏家族歷代名人的畫像,是當地知名畫家吳越先生的作品。(吳越,公元1942——20__)吳越是《不該凋謝的玫瑰》電影宣傳畫的作者。

二十五、子陵橋。

這座橋名叫子陵橋,是嚴氏的後裔為了紀念他們大名鼎鼎的老祖宗——嚴子陵而取的這個名字。現在這座橋是本世紀初復建的。

二十六、古樹林

前面有一塊高大茂密的樹林,名叫“古樹林”。這片古樹林,是嚴家古村的風水林。這裏最珍貴的樹種要數這棵銀杏樹,又叫“白果樹”、“公孫樹”。它是第四紀冰川孑遺植物,被稱作植物活化石。銀杏葉片中所含的類黃酮、維生素C等活性物質,可以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防治心腦血管疾病,還有降温減肥,抗衰老、抗癌作用。據有關資料稱,二戰時,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了原子彈,在爆炸區域內唯一存活的植物是銀杏。由此可見,銀杏樹還具有很強的抗輻射功能。除銀杏外,這裏還有香樟樹、楓香樹、桂皮樹等珍貴樹種。

從地緣關係上説,嚴家古村所處的位置,與老徽州密切相連;直接的説,也就是一山之隔。從橫山翻過祁門坳就到了古徽州所屬的祁門縣。由於地緣關係上的緊密相連,因而,民情風俗方面的相互滲透,建築文化方面的相互影響就成了題中應有之義。基於這樣一種前提,所以,嚴家古村的村落佈局也體現了徽派風格:村落居於水系的上游,風景林或説風水林居於村落的下首。這種佈局既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含蓄美,同時也兼有防風和護村的實用功能。由於風水、風景和防風等多重功能,所以,有效保護好這片樹林就成了全村居民世代相傳的自覺意識與行動。這就是這片風水林得以安然無恙、枝繁葉茂的社會心理基礎或者説文化背景。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10

牯牛降坐落在石台、祁門兩縣交界處,距石台縣城裏22公里,核心區面積逾10萬畝。牯牛降古稱“西黃山”,是黃山山脈向西延伸的主體,以雄、奇、險、秀著稱,山嶽風光秀美綺麗。境內有36大峯、72小峯,36大岔、72小岔。 最高峯“牯牛大崗”,海拔1727.6米,似牯牛頂天而立。登臨極頂,南望羣山連綿,黃山諸峯盡收眼底,北眺長江如練,蜿蜒西去,美不勝收。尤為神奇的是秋高氣爽之時,峯頂常有碩大的圓弧狀七色光環浮現,隨風漂浮滾動,此稱“佛光”,為牯牛降景觀一絕。

牯牛降作為國家級森林生態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保存有大面積的中亞熱帶原始森林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因其山形酷似一頭牯牛頂天立地而得名。牯牛降是黃山餘脈向西延伸的主體,自古享有“西黃山”之名,其主峯海拔1728米。這裏不僅保存着結構複雜功能齊全的自然生態系統,有“綠色自然博物館”之稱,而且自然景觀古樸原始,集雄、險、奇、幽於一身,“佛光”堪稱牯牛降一絕。 據安徽省牯牛降綜合考察隊調查共有植物1300餘種、動物園1000多種。其中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理學18種,動物有25種。受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鵝掌楸、香果樹、永瓣藤、銀杏、獨花蘭等,動物有云豹、金錢豹、梅花鹿、白頸長尾雉、黑鸛等。被譽為“綠色的自然博物院”、“華東野生動植物的寶庫”。

牯牛降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秀麗的自然風光為開發生態旅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牯牛降的原始森林藴藏着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有國家珍稀瀕危保護的眾多野生動植物,被科學家譽為“華東物種基因庫”,是安徽省第一個國家級以森林生態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牯牛降被生態學者稱為“綠色自然博物院”,擁有華東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是國家級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綜合自然保護區。藴藏着大量的動植物種類和植被羣落,野生動植物有20xx餘種。牯牛降不僅物種豐富,而且風光旖旎,古稱“西黃山”--奇鬆怪石、雲海松濤、日出晚霞、佛光暈影,無不神奇詭祕,令人讚歎。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黃山十大景區之一、國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景區、 華東物種基地、綠色自然博物館。 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牯牛降成為安徽第一個國家級的以森林生態類型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20xx年2月又被國土資源部錄入國家地質公園名錄。區內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7%以上,空氣清新,含有大量的負氧離子和芬多精,高與正常值8倍以上,有清心洗肺的功效,景區藴藏着極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被科學家譽為“華東物種基因庫”和天然的“森林浴場”。 黃山市牯牛降旅遊發展公司於20xx年在保護區內投資開發了祁門牯牛降風景區開展森林生態旅遊,在景區內修建了遊覽步道、竹木別墅、紅茶坊、徽州藝館、水上娛樂中心、親水平台、停車場、登山棧道、晃橋、拓展營地等設施。為方便遊客遊覽景區秀麗的峽谷景色,修建懸空木棧道。開通了大曆山、雪花尖森林探險步道。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11

尊敬的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很榮幸能成為諸位此次牯牛降之行的導遊,我衷心的祝願大家能有一次愉快的旅行。接下來,請各位聽我介紹一下牯牛降景區。

牯牛降坐落於安徽省境內,地跨石台、祁門兩縣,是一片風景怡人的寶地。從石台縣進入牯牛降,我們就感受到了漫山遍野的參天古樹和濃綠的茶樹,二者高低錯落,相映成趣。

走過此處平坦的石路,就到了四疊瀑。一股急流從天而降,在懸岸上折為四段,然後注入深潭。一株不屈的樹木劈開巖石,在峭壁中生長,體現了一種頑強的生命力。

各位遊客請注意,前方是一段天梯,它帶我們躍過深澗,到達另一座山頭,在這天梯上,我們可以看到碧綠的溪水中樹影搖曳,怪石嶙峋,水流拍打巖石,飛濺起一顆顆水珠。

朋友們請大家放慢腳步,前方就是密林一片了,想知道牯牛降的由來嗎,向右邊看,那邊有一塊巨石,相傳為老君栓柱青牛之所,千百年來,這個神話傳説在此廣為流傳,被當地人記在心中。

走過栓牛石,我們走在山腰的石路中,兩邊高大的古樹遮陰,溪水伴在腳下,蟬鳴鳥語花香,薄霧清風陣雨,是不是似神仙的意境呢。

我們可以沿着山路盤山而下,也可以坐滑道直衝山底,我們的旅程就在歡快的節奏下結束了,我再次祝各位能在次放鬆心情,留下美好的記憶。

祝朋友們,旅遊快樂。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12

來到牯牛降感覺自已在城市裏呼吸的髒東西,一下子都被洗得乾乾淨淨。” ------白先勇

在北緯30度安徽西南部,有一塊令人神往的地方,羣山連綿,溝壑縱橫,生物繁茂,文化獨特,這就是華東地區最大的自然保護區---黃山祁門牯牛降保護區和祁門牯牛降國家地質公園。牯牛降總面積153平方公里,主峯海撥1728米,是安徽三大高峯之一。在這塊神奇的地方,兩大地質板塊在這裏碰撞,兩大生物羣在這裏混生,兩大江河在這裏分流,兩大文化在這裏交融。

景觀篇

牯牛降國家地質公園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屬於華南地質板塊與揚子地質板塊的結合部,處於“江南古陸”北緣。抬升、冰融、沖刷、剝落、溶蝕---大自然漫長的地質演變,賜予了牯牛降謎一般的神奇、夢一般的畫卷。牯牛降自然景觀古樸原始,集雄、奇、險、幽於一身,奇鬆、怪石、飛瀑、雲海和佛光為牯牛降風光“五絕”。

清晨牯的牛降,用氣象萬千形容一點也不為過。當人們大多還在夢鄉時,第一縷陽光已經喚醒了牯牛降。羣峯突雲破霧,迎接新一輪朝陽。有霧的清晨,霧氣蒸騰,橫無際涯,如千軍萬馬,呼喊衝殺,蔚為壯觀。

牯牛降首先奇在牯牛降的鬆,鋪天蓋地的牯牛鬆,蒼勁挺撥,鬱鬱葱葱,有的樹冠如華蓋,有的乾枝似虯龍,或似怪獸張牙舞爪,或似仙女輕舒廣袖。一日日,一天天,默默無語的牯牛鬆,期盼着人們欣賞的目光。

牯牛降以峯為體,花崗巖奇峯林立,絕壁千仞,怪石嶙峋。形態各異的石頭,或獨自成景,或與青松相伴。飛來石、天狗望月、烏龜拜壽、二仙弈棋、王母梳粧、中華石、渡仙船---一塊塊石頭形神兼備,讓人想象無窮。牯牛降峽谷眾多,深幽曲折,跌宕起伏。谷內怪石遍佈,瀑布成羣,十步一小瀑,百步一大瀑。景區大小瀑布達百餘處,眾多瀑布中,尤以九龍池羣瀑為代表,從倪村入口,沿河而上,遠見瀑布從山間跌落,潭深水急,終年不涸,清幽深邃。三龍瀑水流湍急,落差數丈,幾經轉折,形成一瀑三折。七龍瀑布在九龍池瀑布中最具特色,山溪從兩峯之間奪路而出,浩浩蕩蕩,勢若奔馬,聲若洪鐘,噴霧飄雲,瀠回直瀉,真可謂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鍾天地之靈秀,牯牛降精華所在的觀音堂景區,羣山逶迤,竹海松濤,澗泉淙淙,是牯牛降的核心景區。牯牛湖碧波瀲灩,青翠的山峯與碧綠的湖水互為映襯,山因湖而妖嬈,湖因山而嫵媚。船在湖上,人在畫中,令人心曠神怡。

沿湖畔棧道進入峽谷,潺潺的水聲不絕於耳,清澈澄碧的潭水,水花飛濺的瀑布,洗盡了心中的煩憂,衝去了塵世的喧囂。

牯牛降氣候温暖濕潤,四季景色獨具魅力,春山如夢初醒,淡粧含羞;夏山碧綠青葱,滴翠生涼;秋山萬嶺紅遍,層林盡染;冬山玉樹瓊花,分外妖嬈。二十世紀的一個春天,當代嶺南畫派巨擘楊善深,著名畫家、美國華人藝術家協會會長蔡楚夫先生,相約來到牯牛降。相見恨晚的楊善深先生即興賦詩道:“何處桃源許問津,移家便作避秦人。洞門一片紅雲影,遮住中原逐鹿塵”。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13

牯牛降坐落在石台、祁門兩縣交界處,距石台縣城裏22公里,核心區面積逾10萬畝。牯牛降古稱“西黃山”,是黃山山脈向西延伸的主體,以雄、奇、險、秀著稱,山嶽風光秀美綺麗。境內有36大峯、72小峯,36大岔、72小岔。 最高峯“牯牛大崗”,海拔1727.6米,似牯牛頂天而立。登臨極頂,南望羣山連綿,黃山諸峯盡收眼底,北眺長江如練,蜿蜒西去,美不勝收。尤為神奇的是秋高氣爽之時,峯頂常有碩大的圓弧狀七色光環浮現,隨風漂浮滾動,此稱“佛光”,為牯牛降景觀一絕。

牯牛降作為國家級森林生態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保存有大面積的中亞熱帶原始森林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因其山形酷似一頭牯牛頂天立地而得名。牯牛降是黃山餘脈向西延伸的主體,自古享有“西黃山”之名,其主峯海拔1728米。這裏不僅保存着結構複雜功能齊全的自然生態系統,有“綠色自然博物館”之稱,而且自然景觀古樸原始,集雄、險、奇、幽於一身,“佛光”堪稱牯牛降一絕。 據安徽省牯牛降綜合考察隊調查共有植物1300餘種、動物園1000多種。其中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理學18種,動物有25種。受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鵝掌楸、香果樹、永瓣藤、銀杏、獨花蘭等,動物有云豹、金錢豹、梅花鹿、白頸長尾雉、黑鸛等。被譽為“綠色的自然博物院”、“華東野生動植物的寶庫”。

牯牛降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秀麗的自然風光為開發生態旅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牯牛降的原始森林藴藏着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有國家珍稀瀕危保護的眾多野生動植物,被科學家譽為“華東物種基因庫”,是安徽省第一個國家級以森林生態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牯牛降被生態學者稱為“綠色自然博物院”,擁有華東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是國家級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綜合自然保護區。藴藏着大量的動植物種類和植被羣落,野生動植物有20xx餘種。牯牛降不僅物種豐富,而且風光旖旎,古稱“西黃山”--奇鬆怪石、雲海松濤、日出晚霞、佛光暈影,無不神奇詭祕,令人讚歎。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黃山十大景區之一、國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景區、 華東物種基地、綠色自然博物館。 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牯牛降成為安徽第一個國家級的以森林生態類型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20xx年2月又被國土資源部錄入國家地質公園名錄。區內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7%以上,空氣清新,含有大量的負氧離子和芬多精,高與正常值8倍以上,有清心洗肺的功效,景區藴藏着極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被科學家譽為“華東物種基因庫”和天然的“森林浴場”。 黃山市牯牛降旅遊發展公司於20xx年在保護區內投資開發了祁門牯牛降風景區開展森林生態旅遊,在景區內修建了遊覽步道、竹木別墅、紅茶坊、徽州藝館、水上娛樂中心、親水平台、停車場、登山棧道、晃橋、拓展營地等設施。為方便遊客遊覽景區秀麗的峽谷景色,修建懸空木棧道。開通了大曆山、雪花尖森林探險步道。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14

尊敬的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很榮幸能成為諸位此次牯牛降之行的導遊,我衷心的祝願大家能有一次愉快的旅行。接下來,請各位聽我介紹一下牯牛降景區。

牯牛降坐落於安徽省境內,地跨石台、祁門兩縣,是一片風景怡人的寶地。從石台縣進入牯牛降,我們就感受到了漫山遍野的參天古樹和濃綠的茶樹,二者高低錯落,相映成趣。

走過此處平坦的石路,就到了四疊瀑。一股急流從天而降,在懸岸上折為四段,然後注入深潭。一株不屈的樹木劈開巖石,在峭壁中生長,體現了一種頑強的生命力。

各位遊客請注意,前方是一段天梯,它帶我們躍過深澗,到達另一座山頭,在這天梯上,我們可以看到碧綠的溪水中樹影搖曳,怪石嶙峋,水流拍打巖石,飛濺起一顆顆水珠。

朋友們請大家放慢腳步,前方就是密林一片了,想知道牯牛降的由來嗎,向右邊看,那邊有一塊巨石,相傳為老君栓柱青牛之所,千百年來,這個神話傳説在此廣為流傳,被當地人記在心中。

走過栓牛石,我們走在山腰的石路中,兩邊高大的古樹遮陰,溪水伴在腳下,蟬鳴鳥語花香,薄霧清風陣雨,是不是似神仙的意境呢。

我們可以沿着山路盤山而下,也可以坐滑道直衝山底,我們的旅程就在歡快的節奏下結束了,我再次祝各位能在次放鬆心情,留下美好的記憶。

祝朋友們,旅遊快樂。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15

西風幼時家貧,無以為生,父母就把他送到老石台縣城附近的崇明寺中學佛,後來修成正果。西風生性散漫,師傅圓寂之後,他就揹着佛祖雕像,敲着木魚,四處雲遊,用自己的本事造福民間。他能點豆成兵,點石成金;他金口玉言,能夠呼風喚雨。比如,一個拔秧插田的季節,他從田埂上經過時,發現農夫的腿上血糊糊的,他就心疼地問農夫是怎麼回事。農夫回答説是螞蝗咬的;並且説,螞蝗吸了多少血,這腿上就還得流出多少血。西風聽了之後,連説:“可惡!吃了多少不算,還得浪費多少!叫它滾上山去,別在田裏糟踐人了”。從那之後,這一帶田裏的螞蝗果然少了,牯牛降山頭上的“山螞蝗”真得多了起來。

有一次,西風正走在牯牛降山間的山路上,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傾盆大雨。倉促之間,他就近站到一棵大松樹下避雨。誰知,松針雖然很密,但是根本擋不住雨水,雨有多大,他身上就有多濕。弄得他老大的不快,於是脱口而出:“什麼鬼樹!絕種挖根才是。”他當時罵罵咧咧地趕到另外一棵杉樹下面避雨,果然,滴雨不沾。他一高興,話又從他的口中冒了出來:“嗯,這樹好,要發子發孫!”因為話是從他的口中説出來的,這松樹們可就遭了殃,從那之後,砍倒的松樹邊上再也冒不出新芽;杉樹可就得了彩,大樹砍倒之後,第二年就會從老根邊上長出許多新枝。

可是,事隔不久,一件司空見慣只是沒在意的事情,又使他改變了對松樹的看法。一天深夜,他坐在一位施主家與主人聊天。因為聊天的時間很長,松明是點了一把又一把。於是,西風就問松明是從哪裏弄來的?主人告訴他是從山上挖來的。主人説清了松明的來路之後,不禁輕聲地歎息了一聲,説:“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這兩年過來,砍倒的松樹冒不出新芽了。要是象這樣下去,松樹斷了子,絕了孫,沒了松明照明,我們這些山民,吃了晚飯之後,就只有睡覺一條路可走了!”聽了主人的憂慮之言後,西風不禁為之深深地自責。口誤傷了松樹,結果卻要害苦山民。好在他自知金口玉言,於不動聲色之中點明瞭松樹的延續之路:“根上冒不出新芽,有什麼關係!松樹可以飛子成林啦”。打從有了西風這句話,牯牛降山區的松樹果然成片成片地發展起來。上個世紀中期前後,一些專家前往牯牛降自然保護區實地考察時,無不大加讚歎:牯牛降景區的純種黃山松林海,就是黃山的黃山松林海也無法比擬呀!······

因為西風菩薩在牯牛降山區説過許多好話,做過許多好事,所以,在他身後,牯牛降山區的老百姓在他生前經常來往的這個地方,建了一座西風廟紀念他。原廟規模比較大,有出家人在裏面住持。“民國”初年,住持的和尚還了俗。“文革”的時候,原西風廟當做“四舊”被徹底的“破”了。現在這個廟,是上個世紀“包產到户”之後,當地村民集資在原址上覆建起來的。當地居民在相信政策好就會過上好日子的同時,也還相沿成習地指望冥冥之中的西風菩薩象關照牯牛降山區的老祖宗們那樣,一如既往關心他們的子孫,保佑一方風調雨順,人民安康!

十六、汪家果林

前面這個村子,大多數農户都姓汪,而且家家房前屋後都栽果樹,故稱“汪家果林”。果林以板栗為主,還有柿子、棗、梨、山楂、核桃、枇杷、李子、桃子等。果熟季節,遊客在得到農户的同意後,可以進園自行採摘鮮果,現場體驗農家風情。

十七、四疊瀑布

四疊瀑是龍門景區最大的瀑布,因為瀑布從上而下形成四疊,故名“四疊瀑”。這道危崖終年水流終年不斷,特別是豐水季節,飛流直下,噴珠濺玉,清新的氣息沁人心脾。這是瀑布水流衝擊拍打石崖時,水分子在霧化的過程中釋放出大量負氧離子而帶給人們的快感。負氧離子別名“空氣維生素”,又稱“長壽素”,對人體健康長壽以及對氣管炎、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治療,有着明顯的輔助療效。世界衞生組織測定的正常清新空氣的負氧離子濃度是每立方厘米1000至1500個;而這裏瞬間負離子濃度高達每立方厘米31.01萬個,位列全國各大知名景區的前茅。可以這樣説,高濃度負氧離子,是牯牛降風景區一大就地享用的“王牌土特產”!

十八、鴛鴦潭

鴛鴦潭。棧道下方的深潭就叫鴛鴦潭。這裏在開發之前,人跡稀少,常有鴛鴦在潭中嬉戲,因此而得名。現在,這裏作為景點開發開放,加上週邊大環境的變化,山中鴛鴦不免成了這裏的“稀客”;人間鴛鴦——來此遊覽的情侶卻是結結實實的多了起來。但是,此鴛鴦不是彼鴛鴦,身上香水竟芬芳。

十九、情人谷

這裏有個山谷,曾經演繹過一幕令人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山下嚴、唐兩姓家族,由於歷史上存在的偏見,世代互不通婚。偏有兩姓青年,互相愛慕,私許終身。無奈,紙總是包不住火的。兩姓青年相愛的事情分別被兩個家族知道之後,立即引起軒然大波,男女雙方都得在自家的祠堂中接受家法的嚴厲懲治;更重要的問題是,在接受了嚴厲的懲治之後,男女雙方還是不得被允許成婚。為了向這一暴戾的族規挑戰,相愛的嚴、唐兩姓青年男女趁兩個家族,齊集族人,準備實施“族規”之際,相約跑進這個山塢,攀上這段懸崖,並且向尾追而來的雙方族人,斷然地表明自己的態度:如果雙方家族的長輩能夠答應他倆成婚,即刻就從原路下山;否則,他倆即刻跳崖殉情,把世上最美好的東西當場打碎了給眾人看。這一招,使雙方族長原本翹起的鬍鬚頓時象嚴霜打過的楊柳,一下子全蔫了。族規不能破,骨肉不能丟,靜極而動的雙方族人,即刻給了兩個年輕人一個不是妥協的妥協性答覆:除非自動出族,改名換姓,遠走他鄉;否則,休想成婚!兩個駐足危崖上的年輕人選擇了前者,即時消失在牯牛降的深山密林中,把一段激昂慷慨的愛情故事永遠留在了眼前這個危崖上。從那以後,這段峭壁就被叫着“殉情崖”,這個山谷就一直被叫着“情人谷”。

二十、古磨坊 農具屋

古磨坊。內有石磨和水碓,石磨是用人力推動將穀物磨成粉;水碓是利用水力將稻穀舂成米,或進行一些其它糧食產品加工的工具。

農具屋裏面陳設着舊式農具。如:紡車,犁,耙,耖,戽桶,水車,清理穀物雜質的風扇,等。

古磨坊和農具屋都屬於“農業懷舊型旅遊”。通過這種旅遊活動,能夠幫助人們瞭解過去的一些農事活動,認識社會的進步和感受到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二十一、嚴家古村

嚴家古村。嚴家古村居住着東漢隱士嚴子陵的後裔。嚴子陵與東漢光武帝劉秀是同窗好友,劉秀即位後請嚴子陵入朝為官,不期遭到嚴子陵的拒絕。關於嚴子陵拒絕為官的史實,給後世的學者、專家們留下了很多研究或猜測的空間:一説嚴子陵生性淡泊,不屑於做官,甘於躬耕自食,終老田間;一説侯霸的中道介入是嚴子陵最終成為“隱士”的重要誘因。因為,在王莽得勢的時候,侯霸曾經一頭扎進王莽的懷抱,做了王莽手下的“淮平郡太守”;現在劉秀東山再起,侯霸又一頭扎進劉秀的懷抱,當上了劉秀朝廷的“尚書令”。面對這樣的事實,嚴子陵覺得要是真的應聘入朝做官,今後就得與侯霸這樣的“變色龍”朝夕相處。如此這般,即使不是恥辱,也必將使個人的風格、情操大受委屈。因此,嚴子陵選擇了實質上的迴避與不得不已的名義上的“淡泊”,隱遁,給後世留下了一個萬古不朽的清名。

當然,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舊人。在近代革命鬥爭史上,嚴氏的後裔們採取了一種積極的“入世”態度;先後有七名熱血男兒為着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新中國建立後,被國家民政部追認為“革命烈士”。嚴家古村也因此成了遠近聞名的“英雄村”。

二十二、制香館古民居

古香製作是嚴家古村傳統的手工藝品。這項手工製作技藝已被列入首批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嚴家古村製作的古香,用料講究,配方獨特,品種較多,有通常的祭祀用香,有特殊場合下的禮儀用香,還有驅蚊和去除異味的日常生活用香。古香製作和銷售是嚴家村民增加家庭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

這棟古民居從初建直到現在先後住過五代人,有150年以上的房齡。這棟古民居在嚴家古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背山面水,門前有一個院落,符合房主保持一定私密空間的要求;室內佈局,門當户對;中設天井,四水歸塘,財不外流;磚雕、木雕,一應具備,具有徽派建築的鮮明特徵;前堂後庭為“磨磚”(用淨沙和石灰錘打而成)地坪,室內均為木地板;朝向天井的窗户全部安裝窗欄板,便於對外張望而又不易被發現,便於保守室內的私密;等等。

這棟古民居除了具有一般徽派古民居的共性之外,還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房主還在建房之時做了一個貼壁牌坊。在封建時代坊主要想樹一座牌坊,必須要有朝廷批准,皇上“聖旨”;否則,就是違法行為。這棟古民居的第一代房主吳下香老婆婆,年齡未滿30歲就失去了丈夫。從那以後,她就一直寡居,歷盡千辛萬苦,把四個兒子撫養成人。四個兒子長大之後也都挺有出息。為了體現對母親的孝順之情,在砌建這棟古民居的牆體之時,四個兒子經過合計,決定採取這個變通的辦法:把大門樓砌成貞節牌坊的式樣,以永遠感念母親對他們的養育之恩。

二十三、標語牆

一堵標語牆,折射出中國大半個世紀的歷史風雲。“消滅保甲制度,打到國民匪黨”的標語,是1932年底或1933年時,方誌敏領導的“贛東北革命根據地”所屬的政治組織書寫的,落款有“紅軍政宣”字樣;“北上抗日先遣隊是你們年關困難的救星,打破年關困難只有革命”的標語,是方誌敏領導的北上抗日先遣隊與圍追堵截的國民黨軍在牯牛降山區與之周旋時為宣傳革命而留下的紅色印記,落款是“北上抗日先遣隊宣”;“全體辦工業、全民辦工業,爭取十年內或20xx年的時間,在工業產品方面趕上或超過英國”等標語,反映了急躁冒進的時代情緒;“在階級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等標語,是“文化大革命”留給歷史的“烙印”。站在標語牆前,回首當年往事,足以令人感慨萬千。

二十四、嚴氏宗祠

這是嚴氏宗祠。嚴氏宗祠建於1898年,——清光緒20xx年,距今已有110餘年的歷史。這座祠堂名“富春堂”,是嚴氏族人祭祀拜祖的地方。祠堂名叫“富春堂”,是嚴氏的子孫為紀念他們的老祖宗嚴子陵曾經垂釣富春江畔的史事而取了這個名字的。

祠堂後庭的牆壁上懸掛着嚴氏的祖容,也就是嚴子陵的畫像;進大門左側的牆壁上張掛的是嚴子陵當年垂釣富春江畔時的情景。祠堂兩邊所有嚴氏家族歷代名人的畫像,是當地知名畫家吳越先生的作品。(吳越,公元1942——20xx)吳越是《不該凋謝的玫瑰》電影宣傳畫的作者。

二十五、子陵橋。

這座橋名叫子陵橋,是嚴氏的後裔為了紀念他們大名鼎鼎的老祖宗——嚴子陵而取的這個名字。現在這座橋是本世紀初復建的。

二十六、古樹林

前面有一塊高大茂密的樹林,名叫“古樹林”。這片古樹林,是嚴家古村的風水林。這裏最珍貴的樹種要數這棵銀杏樹,又叫“白果樹”、“公孫樹”。它是第四紀冰川孑遺植物,被稱作植物活化石。銀杏葉片中所含的類黃酮、維生素C等活性物質,可以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防治心腦血管疾病,還有降温減肥,抗衰老、抗癌作用。據有關資料稱,二戰時,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了原子彈,在爆炸區域內唯一存活的植物是銀杏。由此可見,銀杏樹還具有很強的抗輻射功能。除銀杏外,這裏還有香樟樹、楓香樹、桂皮樹等珍貴樹種。

從地緣關係上説,嚴家古村所處的位置,與老徽州密切相連;直接的説,也就是一山之隔。從橫山翻過祁門坳就到了古徽州所屬的祁門縣。由於地緣關係上的緊密相連,因而,民情風俗方面的相互滲透,建築文化方面的相互影響就成了題中應有之義。基於這樣一種前提,所以,嚴家古村的村落佈局也體現了徽派風格:村落居於水系的上游,風景林或説風水林居於村落的下首。這種佈局既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含蓄美,同時也兼有防風和護村的實用功能。由於風水、風景和防風等多重功能,所以,有效保護好這片樹林就成了全村居民世代相傳的自覺意識與行動。這就是這片風水林得以安然無恙、枝繁葉茂的社會心理基礎或者説文化背景。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16

尊敬的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很榮幸能成為諸位此次牯牛降之行的導遊,我衷心的祝願大家能有一次愉快的旅行。接下來,請各位聽我介紹一下牯牛降景區。

牯牛降坐落於安徽省境內,地跨石台、祁門兩縣,是一片風景怡人的寶地。從石台縣進入牯牛降,我們就感受到了漫山遍野的參天古樹和濃綠的茶樹,二者高低錯落,相映成趣。

走過此處平坦的石路,就到了四疊瀑。一股急流從天而降,在懸岸上折為四段,然後注入深潭。一株不屈的樹木劈開巖石,在峭壁中生長,體現了一種頑強的生命力。

各位遊客請注意,前方是一段天梯,它帶我們躍過深澗,到達另一座山頭,在這天梯上,我們可以看到碧綠的溪水中樹影搖曳,怪石嶙峋,水流拍打巖石,飛濺起一顆顆水珠。

朋友們請大家放慢腳步,前方就是密林一片了,想知道牯牛降的由來嗎,向右邊看,那邊有一塊巨石,相傳為老君栓柱青牛之所,千百年來,這個神話傳説在此廣為流傳,被當地人記在心中。

走過栓牛石,我們走在山腰的石路中,兩邊高大的古樹遮陰,溪水伴在腳下,蟬鳴鳥語花香,薄霧清風陣雨,是不是似神仙的意境呢。

我們可以沿着山路盤山而下,也可以坐滑道直衝山底,我們的旅程就在歡快的節奏下結束了,我再次祝各位能在次放鬆心情,留下美好的記憶。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17

樓山書亭位於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新火吳村的村口。樓山書亭曾經是吳應箕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吳應箕以身殉國之後,當時的社會名流以及吳家的後人,就把他生前所作的《泥灣觀兵》題壁詩,臨摹勒石,做成一塊很大的石碑,安放在亭子的正中間;同時,還有時人因敬佩吳應箕的“詩文”和“為人”所做的對聯,也刻在一塊打磨平整的、長方形的條石上,存放在樓山書亭中,以此作為對吳應箕永久的紀念。兩幅對聯的內容分別是:

書與劉城稱二妙;

諡同黃觀號雙忠。

另一幅對聯的內容是:

擊築為屈秦千載以還懷易水;

揭竿思復漢百年仍是仰高田。

現在的這座“樓山書亭”,是村民們集資於20xx年在原址上覆建的。復建後的書亭基本上保持了舊亭的式樣和風貌。

二 樓山橋,

眼前這座橋,是因紀念當地歷史文化名人、明末文學家、復社領袖、中國十大古典悲劇《桃花扇》中的重要角色吳應箕而命名的。吳應箕,字次尾,又字風之,號“樓山”。過了橋,標誌着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主景區。

橋南頭的景區標誌牌有關於這座橋樑名稱的具體內涵,但此處不妨略作補充:原池州市西門大街曾因紀念吳應箕的抗清義舉而取名“樓山街”,這個名稱從明末清七年級直沿用到公元20xx年底。20xx年初因撤鄉並鎮,原“樓山街”、“樓山居委會”的名稱,方才被“杏村路”和“古舜居委會”的名稱所取代。剡溪河畔開闊的山間盆地和龍門裏幽深的峽谷,曾經是吳應箕起兵抗清大後方,據此,特將池城一條古老街道的名稱移植於此。

三 石公橋:

位於剡溪河干流上的這座橋名叫石公橋。明代萬曆年間,牯牛降山南有位才子,名叫鄭之珍,字汝席,號高石。他在寓居剡溪河畔時編創了《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並因此而一舉成名。當地老百姓對他非常尊敬。為了緬懷他,就將他當年曾經經常走過的這道橋取名為“石公橋”。當然,原來的橋是木板橋,現在這座簡易鋼混橋是在原址上覆建的。

四 戲鱷灘

戲鱷灘。河中數塊凹凸不平的巨石,形似噴泉自河中斜噴而出,人們因物象形取名“石瀑”。前面兩塊狹長的巨石,背面有條形花紋,很像兩條鱷魚爬向河岸,鱷魚身後緊追不捨的形似兇猛的河馬,正追着鱷魚戲耍,故名“河馬戲鱷”灘。

五、五福泉:(五福亭)

這泓清泉名叫五福泉。“五福”一詞,典出《書·洪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用白話文表述也就是:構成幸福完美人生的五大要素是:長壽,富貴,健康平安,修行美德,善終。

不過,這泓“五福泉”的內涵,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鄭之珍是牯牛降山南祁門清溪人,但他卻長期活動在牯牛降山北剡溪河畔一帶的村落中,並且在剡溪河畔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極富盛名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一舉成名之後,太平焦村的蘇氏家族又把他請去為他們家族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子代父死”的孝道故事,編撰了他的第二部作品《五福記》。剡溪父老鄉親為了祝賀鄭之珍《五福記》的誕生,就把這眼泉水取名為“五福泉”。

史有明載:鄭之珍小時候因為出天花,留下嚴重的目疾後遺症,給他帶來終生之痛。他本來天資聰穎,才華橫溢,但卻終生不第。為什麼?一是不能排除當時的考風不正,二則因為他的目力不好使然。從一般常見情況説,目力不好的人是不能用冷水洗臉的。然而,鄭之珍當年寓居剡溪河畔編撰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時,就經常到這眼泉水處來,掬這泓清泉洗臉,藉以滌除疲勞。久而久之,目疾竟然痊癒了,使他不僅順利完成了洋洋數十萬言《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並且接着又完成了《五福記》的創作。其人其事,追本溯源,有奇蹟誕生,就會有傳説紛起:有的人説是鄭之珍寫了《目連救母》勸人為善的好戲,感動了佛祖,是佛祖保佑了他的眼疾痊癒的;有的人説是這股“靈泉”洗祛了鄭之珍的目疾,賦予了他“靈氣”。······説來也怪,這泓清泉打從叫着“五福泉”之後,還真的給當地的父老鄉親帶來不少福祉:誰家大人或小孩頭疼腦熱,取這裏的泉水煨制一些土方中草藥,服下之後,還真能藥到病除。如今,牯牛降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藉助旅遊開發的好時機,將這泓歷史名泉,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各位遊客,是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為各位遊客祈福的真誠表示。同時,又在這泓清泉旁邊建了這座“五福亭”,給各位遊客提供一個從容納福的場所。此刻,以泉淨手或是在亭中小憩,都可以認為是與福祉的一次“無縫對接”。

亭柱上有聯一幅,歡迎評點:孝由心動生百善;亭傍泉築名五福

六、

龍門潭

龍門潭。此處兩岸危崖高聳,碧流深潭橫亙,渾如兩軍對壘,一觸即發。因其形勢險要,所以人們很自然地把這道景觀叫着龍門。龍門,既是龍門景區名稱的由來;同時,又似乎具有某種特殊的象徵意義。從特定的層面説,它是整個明朝歷史的最後一道門:——龍門以內深藏着朱明王朝最後的悲壯;龍門以外在當時則完全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的天下。

話題似乎應從這個地方開始:

朱明王朝從朱元璋1368年正式稱帝到1644年農曆3月19日崇禎皇帝朱由檢景山公園上吊自殺,其間連頭帶尾經歷了277年的時間。但,這只是出於歷史紀年層面的一種表述口徑;其實,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還是被控制在福王——南明弘光小朝廷朱由崧的權力轄區之內。弘光小朝廷覆滅之後,繼之又有僻處福建的唐王朱聿鍵,以“隆武”帝的名義組織反清復明的武裝鬥爭。吳應箕當時所組織的抗清復明武裝,就是這種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既是他與同仁一種自覺的行動,又與隆武帝的“聖旨”密切相關。撇開歷史的侷限性不説,吳應箕投筆從戎,組織抗清復明武裝鬥爭,並不意味着他知其不可而強為,關鍵在於他要用自己淋漓的鮮血和堅強不屈的氣節踐行自己的生命承諾。關於這方面的內容,在現存《吳氏宗譜》中有着詳細的記載;後來在章建文先生編著的《吳應箕研究》一書中也有着詳細的論述,這裏就不細説了。再把話題折回到“龍門”與明朝歷史關門大吉的事件上來。

現今貴池區泥灣一帶曾經是吳應箕抗清復明軍事部署的第一道防線,而這龍門以內漫長幽深的峽谷,則是吳應箕的復營——密議軍機的指揮部所在地。當隆武帝的聖旨輾轉傳遞到吳應箕的復營——總指揮部時,不慎被叛徒告密,立即引來清軍的重兵圍困。終因寡不敵眾,兵敗龍門。當時在隱蔽處局部目睹了那慘烈場面的吳應箕的長子吳孟堅,事隔30年後故地重遊時,曾寫下追述當時場面的《壓氣培歌》,就是今人讀來,也仍然令人蕩氣迴腸!

基於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和一個時代結束之間的密切聯繫,所以説,龍門不僅是這個景區內一處頗富刺激性的景觀;同時,也是兩個不同時代互易其位的一道“標誌性”關卡。

龍門下方的碧水深潭,就是龍門潭。潭中之水澄碧透亮,美如翡翠。從特定環境層面上説,這因該是華東地區最好的水,——因為這是從華東地區最後一片原始森林中滲流出來的特級水。

七、龍門石谷

這裏的石頭姿態各異,色彩豐富,黑灰色的石頭最多。它們叫變質巖。這些石頭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碳酸鈣,是由石灰巖變質而來;換句話説,是牯牛降地區在擺脱海水侵襲之前長期沉積的碳酸鹽類物質。假如從科普的角度説,這些顏色各異、成分複雜的石頭們,又給從事地質科學研究的工作者們,提供了充分展示才情的平台。

八、勸善橋 駐馬亭

勸善橋。因紀念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的問世而命名。當然,現在此處舊名重提,更兼有與時俱進的內涵,做人總是要多多與人為善為好。比如,經過這座吊橋時,不要擁擠,彼此互相謙讓,為他人的安全着想,自己也安全。

駐馬亭。龍門以內是吳應箕的復營,換句話説就是吳應箕組織抗清武裝的後方總指揮部。據説,當年,吳應箕所部將領進山密議軍機時,經常將戰馬羈放在這個地方。現在,牯牛降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結合旅遊開發,把此處建成了具有紀念意義的遊憩場所,給人們懷古探幽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平台。

九、中流砥柱

一塊扁平的巨石屹立於河道中間,逼得河水從它的兩側繞過,使人覺得它頗為“霸道”;山洪爆發時,波濤翻滾,似野馬奔騰,橫衝直撞,而這塊巨石卻能巋然不動,又使人覺得它挺講“原則”的。因為它不願輕易隨波逐流,故而人們就把它叫着“中流砥柱”。它與河中黑灰色石頭一樣,都是大自然造山運動的傑作。

十、鐘鼓石 碧玉潭

河對岸一塊扁平的巨石,形似鼓,故名石鼓。這邊一塊巨石,朝向河牀的一面圓圓的,且上小下大,形似一口鐘,故名石鍾。將這兩塊石頭合併取名,叫做“鐘鼓石”。“鍾”與“鼓”之間有一潭清水,像翡翠一樣碧綠,人們便很自然地叫它“碧玉潭”。無論是鐘聲還是鼓聲響起,這潭碧水都不可能無動於衷。所以,遊客們便習慣地把這組景觀叫做“鐘鼓聲震碧玉潭”。

十一、香果墩

這個平整的小高地,當地居民習慣上把它叫着“墩“之所以取名為“香果墩”,就是因為它置身於香果樹叢生的特定環境之中。牯牛降作為安徽省境內第一個以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為特徵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香果樹有着不容忽視的地位。

香果樹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屬於落葉大喬木,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葉對生,橢圓形。花白色,成頂生圓錐花序,花序上有多枚白色大苞片,結果時變為粉紅色並留在果實上。果實紡錘形。種子有不規則的翅。為我國特產植物。香果樹材質優良,用途廣泛;枝皮纖維柔細,可製作蠟紙或人造棉原料。

在景區峽谷深處,香果樹家族的“高祖”、“曾祖”們,恭候岸畔林間,隨時接見進入景區造訪的各路遊客。

十二、迷宮

這裏有一個迷宮,裏面七彎八拐,稍不注意,就會迷路。據説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一些當地居民藏身洞中,還真得避過了不少的殺身之禍呢。據地質考察得知,在古代,這座山體結構極不穩定。地殼變動時,山體相互擠壓、衝擊,在向下滑坡滾動過程中,“搭建”起大小不等的地上洞穴。這個迷宮就是這樣自然形成的。誠然,雖然是“迷宮”,但無論遊人走在它周圍的任何一條木質棧道上,或者是穿越“迷宮”,最終都能夠到達石板步道上。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

十三、栓牛石

拴牛石。據神話層面的傳説,在皖南境內之所以有這麼一座形似一頭神牛的大山屹立此處,主要就得益於這根巨大的“拴牛石”。

據説,遠古的時候,從天而降的“牯牛”,起初並不安心於民間的勞作。於是,玉皇大帝一怒之下,便將手中的龍頭枴杖扔下凡間,化作了這根巨大的栓牛石,將“牯牛”永遠地拴在了這個地方。後來,由於這頭牯牛長期身處民間,由原來的高高在上而逐步轉化為腳踏實地,對民間的疾苦有了深入的瞭解,善良的天性獲得了徹底的覺醒,真心誠意的為當地老百姓辦了許許多多的好事。玉皇大帝賞罰嚴明,準備給原本是天界的“牛倌”紮紮實實的提拔一下,可是這牛倌的“牛脾氣”又上來了,好歹不肯上天赴任。玉皇大帝寬仁為本,認為這牛倌作為“空降幹部”為民間百姓確實做了不少好事,與老百姓相處得可以説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很給天宮長臉的,於是就成全了這頭牯牛的心願;並且,念動咒語,將最初的栓牛石一變而為功德碑,把牛倌的許多好處都記載在這塊功德碑上面。如果誰能識得天文,肯定能夠讀出其中的“天機”;否則,就只好把這個問題帶回家從容研究了。

十四、田園風光

在兩座小山崗之間,有一片梯田。梯田上方,是散落在林間的民房,粉牆黛瓦、錯落有致。這個地方原來叫着檀家園。春暖花開時節,梯田中油菜花一片金黃,流光溢彩,耀人眼目。放眼望去,山林滴翠,黃花耀金,粉牆黛瓦點綴其間,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圖”。

十五、西風廟

西風菩薩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民間神話人物,在《康熙石埭縣誌》上有關於“西風菩薩”的記載。因為他不是“國家級”的“名神”,所以對於外地的遊客來説,不一定有多少了解。然而,人們對“濟公”這個神話人物,卻是耳熟能詳的。從類比的角度説,“西風”就是石台當地居民自己的“濟公”。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18

來到牯牛降感覺自已在城市裏呼吸的髒東西,一下子都被洗得乾乾淨淨。” ------白先勇

在北緯30度安徽西南部,有一塊令人神往的地方,羣山連綿,溝壑縱橫,生物繁茂,文化獨特,這就是華東地區最大的自然保護區---黃山祁門牯牛降保護區和祁門牯牛降國家地質公園。牯牛降總面積153平方公里,主峯海撥1728米,是安徽三大高峯之一。在這塊神奇的地方,兩大地質板塊在這裏碰撞,兩大生物羣在這裏混生,兩大江河在這裏分流,兩大文化在這裏交融。

景觀篇

牯牛降國家地質公園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屬於華南地質板塊與揚子地質板塊的結合部,處於“江南古陸”北緣。抬升、冰融、沖刷、剝落、溶蝕---大自然漫長的地質演變,賜予了牯牛降謎一般的神奇、夢一般的畫卷。牯牛降自然景觀古樸原始,集雄、奇、險、幽於一身,奇鬆、怪石、飛瀑、雲海和佛光為牯牛降風光“五絕”。

清晨牯的牛降,用氣象萬千形容一點也不為過。當人們大多還在夢鄉時,第一縷陽光已經喚醒了牯牛降。羣峯突雲破霧,迎接新一輪朝陽。有霧的清晨,霧氣蒸騰,橫無際涯,如千軍萬馬,呼喊衝殺,蔚為壯觀。

牯牛降首先奇在牯牛降的鬆,鋪天蓋地的牯牛鬆,蒼勁挺撥,鬱鬱葱葱,有的樹冠如華蓋,有的乾枝似虯龍,或似怪獸張牙舞爪,或似仙女輕舒廣袖。一日日,一天天,默默無語的牯牛鬆,期盼着人們欣賞的目光。

牯牛降以峯為體,花崗巖奇峯林立,絕壁千仞,怪石嶙峋。形態各異的石頭,或獨自成景,或與青松相伴。飛來石、天狗望月、烏龜拜壽、二仙弈棋、王母梳粧、中華石、渡仙船---一塊塊石頭形神兼備,讓人想象無窮。牯牛降峽谷眾多,深幽曲折,跌宕起伏。谷內怪石遍佈,瀑布成羣,十步一小瀑,百步一大瀑。景區大小瀑布達百餘處,眾多瀑布中,尤以九龍池羣瀑為代表,從倪村入口,沿河而上,遠見瀑布從山間跌落,潭深水急,終年不涸,清幽深邃。三龍瀑水流湍急,落差數丈,幾經轉折,形成一瀑三折。七龍瀑布在九龍池瀑布中最具特色,山溪從兩峯之間奪路而出,浩浩蕩蕩,勢若奔馬,聲若洪鐘,噴霧飄雲,瀠回直瀉,真可謂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鍾天地之靈秀,牯牛降精華所在的觀音堂景區,羣山逶迤,竹海松濤,澗泉淙淙,是牯牛降的核心景區。牯牛湖碧波瀲灩,青翠的山峯與碧綠的湖水互為映襯,山因湖而妖嬈,湖因山而嫵媚。船在湖上,人在畫中,令人心曠神怡。

沿湖畔棧道進入峽谷,潺潺的水聲不絕於耳,清澈澄碧的潭水,水花飛濺的瀑布,洗盡了心中的煩憂,衝去了塵世的喧囂。

牯牛降氣候温暖濕潤,四季景色獨具魅力,春山如夢初醒,淡粧含羞;夏山碧綠青葱,滴翠生涼;秋山萬嶺紅遍,層林盡染;冬山玉樹瓊花,分外妖嬈。二十世紀的一個春天,當代嶺南畫派巨擘楊善深,著名畫家、美國華人藝術家協會會長蔡楚夫先生,相約來到牯牛降。相見恨晚的楊善深先生即興賦詩道:“何處桃源許問津,移家便作避秦人。洞門一片紅雲影,遮住中原逐鹿塵”。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19

尊敬的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很榮幸能成為諸位此次牯牛降之行的導遊,我衷心的祝願大家能有一次愉快的旅行。接下來,請各位聽我介紹一下牯牛降景區。

牯牛降坐落於安徽省境內,地跨石台、祁門兩縣,是一片風景怡人的寶地。從石台縣進入牯牛降,我們就感受到了漫山遍野的參天古樹和濃綠的茶樹,二者高低錯落,相映成趣。

走過此處平坦的石路,就到了四疊瀑。一股急流從天而降,在懸岸上折為四段,然後注入深潭。一株不屈的樹木劈開巖石,在峭壁中生長,體現了一種頑強的生命力。

各位遊客請注意,前方是一段天梯,它帶我們躍過深澗,到達另一座山頭,在這天梯上,我們可以看到碧綠的溪水中樹影搖曳,怪石嶙峋,水流拍打巖石,飛濺起一顆顆水珠。

朋友們請大家放慢腳步,前方就是密林一片了,想知道牯牛降的由來嗎,向右邊看,那邊有一塊巨石,相傳為老君栓柱青牛之所,千百年來,這個神話傳説在此廣為流傳,被當地人記在心中。

走過栓牛石,我們走在山腰的石路中,兩邊高大的古樹遮陰,溪水伴在腳下,蟬鳴鳥語花香,薄霧清風陣雨,是不是似神仙的意境呢。

我們可以沿着山路盤山而下,也可以坐滑道直衝山底,我們的旅程就在歡快的節奏下結束了,我再次祝各位能在次放鬆心情,留下美好的記憶。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20

一 樓山書亭

樓山書亭位於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新火吳村的村口。樓山書亭曾經是吳應箕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吳應箕以身殉國之後,當時的社會名流以及吳家的後人,就把他生前所作的《泥灣觀兵》題壁詩,臨摹勒石,做成一塊很大的石碑,安放在亭子的正中間;同時,還有時人因敬佩吳應箕的“詩文”和“為人”所做的對聯,也刻在一塊打磨平整的、長方形的條石上,存放在樓山書亭中,以此作為對吳應箕永久的紀念。兩幅對聯的內容分別是:

書與劉城稱二妙;

諡同黃觀號雙忠。

另一幅對聯的內容是:

擊築為屈秦千載以還懷易水;

揭竿思復漢百年仍是仰高田。

現在的這座“樓山書亭”,是村民們集資於20xx年在原址上覆建的。復建後的書亭基本上保持了舊亭的式樣和風貌。

二 樓山橋,

眼前這座橋,是因紀念當地歷史文化名人、明末文學家、復社領袖、中國十大古典悲劇《桃花扇》中的重要角色吳應箕而命名的。吳應箕,字次尾,又字風之,號“樓山”。過了橋,標誌着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主景區。

橋南頭的景區標誌牌有關於這座橋樑名稱的具體內涵,但此處不妨略作補充:原池州市西門大街曾因紀念吳應箕的抗清義舉而取名“樓山街”,這個名稱從明末清七年級直沿用到公元20xx年底。20xx年初因撤鄉並鎮,原“樓山街”、“樓山居委會”的名稱,方才被“杏村路”和“古舜居委會”的名稱所取代。剡溪河畔開闊的山間盆地和龍門裏幽深的峽谷,曾經是吳應箕起兵抗清大後方,據此,特將池城一條古老街道的名稱移植於此。

三 石公橋:

位於剡溪河干流上的這座橋名叫石公橋。明代萬曆年間,牯牛降山南有位才子,名叫鄭之珍,字汝席,號高石。他在寓居剡溪河畔時編創了《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並因此而一舉成名。當地老百姓對他非常尊敬。為了緬懷他,就將他當年曾經經常走過的這道橋取名為“石公橋”。當然,原來的橋是木板橋,現在這座簡易鋼混橋是在原址上覆建的。

四 戲鱷灘

戲鱷灘。河中數塊凹凸不平的巨石,形似噴泉自河中斜噴而出,人們因物象形取名“石瀑”。前面兩塊狹長的巨石,背面有條形花紋,很像兩條鱷魚爬向河岸,鱷魚身後緊追不捨的形似兇猛的河馬,正追着鱷魚戲耍,故名“河馬戲鱷”灘。

五、五福泉:(五福亭)

這泓清泉名叫五福泉。“五福”一詞,典出《書·洪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用白話文表述也就是:構成幸福完美人生的五大要素是:長壽,富貴,健康平安,修行美德,善終。

不過,這泓“五福泉”的內涵,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鄭之珍是牯牛降山南祁門清溪人,但他卻長期活動在牯牛降山北剡溪河畔一帶的村落中,並且在剡溪河畔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極富盛名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一舉成名之後,太平焦村的蘇氏家族又把他請去為他們家族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子代父死”的孝道故事,編撰了他的第二部作品《五福記》。剡溪父老鄉親為了祝賀鄭之珍《五福記》的誕生,就把這眼泉水取名為“五福泉”。

史有明載:鄭之珍小時候因為出天花,留下嚴重的目疾後遺症,給他帶來終生之痛。他本來天資聰穎,才華橫溢,但卻終生不第。為什麼?一是不能排除當時的考風不正,二則因為他的目力不好使然。從一般常見情況説,目力不好的人是不能用冷水洗臉的。然而,鄭之珍當年寓居剡溪河畔編撰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時,就經常到這眼泉水處來,掬這泓清泉洗臉,藉以滌除疲勞。久而久之,目疾竟然痊癒了,使他不僅順利完成了洋洋數十萬言《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並且接着又完成了《五福記》的創作。其人其事,追本溯源,有奇蹟誕生,就會有傳説紛起:有的人説是鄭之珍寫了《目連救母》勸人為善的好戲,感動了佛祖,是佛祖保佑了他的眼疾痊癒的;有的人説是這股“靈泉”洗祛了鄭之珍的目疾,賦予了他“靈氣”。······説來也怪,這泓清泉打從叫着“五福泉”之後,還真的給當地的父老鄉親帶來不少福祉:誰家大人或小孩頭疼腦熱,取這裏的泉水煨制一些土方中草藥,服下之後,還真能藥到病除。如今,牯牛降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藉助旅遊開發的好時機,將這泓歷史名泉,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各位遊客,是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為各位遊客祈福的真誠表示。同時,又在這泓清泉旁邊建了這座“五福亭”,給各位遊客提供一個從容納福的場所。此刻,以泉淨手或是在亭中小憩,都可以認為是與福祉的一次“無縫對接”。

亭柱上有聯一幅,歡迎評點:孝由心動生百善;亭傍泉築名五福

六、

龍門潭

龍門潭。此處兩岸危崖高聳,碧流深潭橫亙,渾如兩軍對壘,一觸即發。因其形勢險要,所以人們很自然地把這道景觀叫着龍門。龍門,既是龍門景區名稱的由來;同時,又似乎具有某種特殊的象徵意義。從特定的層面説,它是整個明朝歷史的最後一道門:——龍門以內深藏着朱明王朝最後的悲壯;龍門以外在當時則完全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的天下。

話題似乎應從這個地方開始:

朱明王朝從朱元璋1368年正式稱帝到1644年農曆3月19日崇禎皇帝朱由檢景山公園上吊自殺,其間連頭帶尾經歷了277年的時間。但,這只是出於歷史紀年層面的一種表述口徑;其實,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還是被控制在福王——南明弘光小朝廷朱由崧的權力轄區之內。弘光小朝廷覆滅之後,繼之又有僻處福建的唐王朱聿鍵,以“隆武”帝的名義組織反清復明的武裝鬥爭。吳應箕當時所組織的抗清復明武裝,就是這種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既是他與同仁一種自覺的行動,又與隆武帝的“聖旨”密切相關。撇開歷史的侷限性不説,吳應箕投筆從戎,組織抗清復明武裝鬥爭,並不意味着他知其不可而強為,關鍵在於他要用自己淋漓的鮮血和堅強不屈的氣節踐行自己的生命承諾。關於這方面的內容,在現存《吳氏宗譜》中有着詳細的記載;後來在章建文先生編著的《吳應箕研究》一書中也有着詳細的論述,這裏就不細説了。再把話題折回到“龍門”與明朝歷史關門大吉的事件上來。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21

一 樓山書亭

樓山書亭位於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新火吳村的村口。樓山書亭曾經是吳應箕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吳應箕以身殉國之後,當時的社會名流以及吳家的後人,就把他生前所作的《泥灣觀兵》題壁詩,臨摹勒石,做成一塊很大的石碑,安放在亭子的正中間;同時,還有時人因敬佩吳應箕的“詩文”和“為人”所做的對聯,也刻在一塊打磨平整的、長方形的條石上,存放在樓山書亭中,以此作為對吳應箕永久的紀念。兩幅對聯的內容分別是:

書與劉城稱二妙;

諡同黃觀號雙忠。

另一幅對聯的內容是:

擊築為屈秦千載以還懷易水;

揭竿思復漢百年仍是仰高田。

現在的這座“樓山書亭”,是村民們集資於20xx年在原址上覆建的。復建後的書亭基本上保持了舊亭的式樣和風貌。

二 樓山橋,

眼前這座橋,是因紀念當地歷史文化名人、明末文學家、復社領袖、中國十大古典悲劇《桃花扇》中的重要角色吳應箕而命名的。吳應箕,字次尾,又字風之,號“樓山”。過了橋,標誌着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主景區。

橋南頭的景區標誌牌有關於這座橋樑名稱的具體內涵,但此處不妨略作補充:原池州市西門大街曾因紀念吳應箕的抗清義舉而取名“樓山街”,這個名稱從明末清七年級直沿用到公元20xx年底。20xx年初因撤鄉並鎮,原“樓山街”、“樓山居委會”的名稱,方才被“杏村路”和“古舜居委會”的名稱所取代。剡溪河畔開闊的山間盆地和龍門裏幽深的峽谷,曾經是吳應箕起兵抗清大後方,據此,特將池城一條古老街道的名稱移植於此。

三 石公橋:

位於剡溪河干流上的這座橋名叫石公橋。明代萬曆年間,牯牛降山南有位才子,名叫鄭之珍,字汝席,號高石。他在寓居剡溪河畔時編創了《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並因此而一舉成名。當地老百姓對他非常尊敬。為了緬懷他,就將他當年曾經經常走過的這道橋取名為“石公橋”。當然,原來的橋是木板橋,現在這座簡易鋼混橋是在原址上覆建的。

四 戲鱷灘

戲鱷灘。河中數塊凹凸不平的巨石,形似噴泉自河中斜噴而出,人們因物象形取名“石瀑”。前面兩塊狹長的巨石,背面有條形花紋,很像兩條鱷魚爬向河岸,鱷魚身後緊追不捨的形似兇猛的河馬,正追着鱷魚戲耍,故名“河馬戲鱷”灘。

五、五福泉:(五福亭)

這泓清泉名叫五福泉。“五福”一詞,典出《書·洪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用白話文表述也就是:構成幸福完美人生的五大要素是:長壽,富貴,健康平安,修行美德,善終。

不過,這泓“五福泉”的內涵,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鄭之珍是牯牛降山南祁門清溪人,但他卻長期活動在牯牛降山北剡溪河畔一帶的村落中,並且在剡溪河畔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極富盛名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一舉成名之後,太平焦村的蘇氏家族又把他請去為他們家族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子代父死”的孝道故事,編撰了他的第二部作品《五福記》。剡溪父老鄉親為了祝賀鄭之珍《五福記》的誕生,就把這眼泉水取名為“五福泉”。

史有明載:鄭之珍小時候因為出天花,留下嚴重的目疾後遺症,給他帶來終生之痛。他本來天資聰穎,才華橫溢,但卻終生不第。為什麼?一是不能排除當時的考風不正,二則因為他的目力不好使然。從一般常見情況説,目力不好的人是不能用冷水洗臉的。然而,鄭之珍當年寓居剡溪河畔編撰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時,就經常到這眼泉水處來,掬這泓清泉洗臉,藉以滌除疲勞。久而久之,目疾竟然痊癒了,使他不僅順利完成了洋洋數十萬言《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並且接着又完成了《五福記》的創作。其人其事,追本溯源,有奇蹟誕生,就會有傳説紛起:有的人説是鄭之珍寫了《目連救母》勸人為善的好戲,感動了佛祖,是佛祖保佑了他的眼疾痊癒的;有的人説是這股“靈泉”洗祛了鄭之珍的目疾,賦予了他“靈氣”。······説來也怪,這泓清泉打從叫着“五福泉”之後,還真的給當地的父老鄉親帶來不少福祉:誰家大人或小孩頭疼腦熱,取這裏的泉水煨制一些土方中草藥,服下之後,還真能藥到病除。如今,牯牛降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藉助旅遊開發的好時機,將這泓歷史名泉,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各位遊客,是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為各位遊客祈福的真誠表示。同時,又在這泓清泉旁邊建了這座“五福亭”,給各位遊客提供一個從容納福的場所。此刻,以泉淨手或是在亭中小憩,都可以認為是與福祉的一次“無縫對接”。

亭柱上有聯一幅,歡迎評點:孝由心動生百善;亭傍泉築名五福

六、

龍門潭

龍門潭。此處兩岸危崖高聳,碧流深潭橫亙,渾如兩軍對壘,一觸即發。因其形勢險要,所以人們很自然地把這道景觀叫着龍門。龍門,既是龍門景區名稱的由來;同時,又似乎具有某種特殊的象徵意義。從特定的層面説,它是整個明朝歷史的最後一道門:——龍門以內深藏着朱明王朝最後的悲壯;龍門以外在當時則完全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的天下。

話題似乎應從這個地方開始:

朱明王朝從朱元璋1368年正式稱帝到1644年農曆3月19日崇禎皇帝朱由檢景山公園上吊自殺,其間連頭帶尾經歷了277年的時間。但,這只是出於歷史紀年層面的一種表述口徑;其實,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還是被控制在福王——南明弘光小朝廷朱由崧的權力轄區之內。弘光小朝廷覆滅之後,繼之又有僻處福建的唐王朱聿鍵,以“隆武”帝的名義組織反清復明的武裝鬥爭。吳應箕當時所組織的抗清復明武裝,就是這種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既是他與同仁一種自覺的行動,又與隆武帝的“聖旨”密切相關。撇開歷史的侷限性不説,吳應箕投筆從戎,組織抗清復明武裝鬥爭,並不意味着他知其不可而強為,關鍵在於他要用自己淋漓的鮮血和堅強不屈的氣節踐行自己的生命承諾。關於這方面的內容,在現存《吳氏宗譜》中有着詳細的記載;後來在章建文先生編著的《吳應箕研究》一書中也有着詳細的論述,這裏就不細説了。再把話題折回到“龍門”與明朝歷史關門大吉的事件上來。

現今貴池區泥灣一帶曾經是吳應箕抗清復明軍事部署的第一道防線,而這龍門以內漫長幽深的峽谷,則是吳應箕的復營——密議軍機的指揮部所在地。當隆武帝的聖旨輾轉傳遞到吳應箕的復營——總指揮部時,不慎被叛徒告密,立即引來清軍的重兵圍困。終因寡不敵眾,兵敗龍門。當時在隱蔽處局部目睹了那慘烈場面的吳應箕的長子吳孟堅,事隔30年後故地重遊時,曾寫下追述當時場面的《壓氣培歌》,就是今人讀來,也仍然令人蕩氣迴腸!

基於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和一個時代結束之間的密切聯繫,所以説,龍門不僅是這個景區內一處頗富刺激性的景觀;同時,也是兩個不同時代互易其位的一道“標誌性”關卡。

龍門下方的碧水深潭,就是龍門潭。潭中之水澄碧透亮,美如翡翠。從特定環境層面上説,這因該是華東地區最好的水,——因為這是從華東地區最後一片原始森林中滲流出來的特級水。

七、龍門石谷

這裏的石頭姿態各異,色彩豐富,黑灰色的石頭最多。它們叫變質巖。這些石頭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碳酸鈣,是由石灰巖變質而來;換句話説,是牯牛降地區在擺脱海水侵襲之前長期沉積的碳酸鹽類物質。假如從科普的角度説,這些顏色各異、成分複雜的石頭們,又給從事地質科學研究的工作者們,提供了充分展示才情的平台。

八、勸善橋 駐馬亭

勸善橋。因紀念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的問世而命名。當然,現在此處舊名重提,更兼有與時俱進的內涵,做人總是要多多與人為善為好。比如,經過這座吊橋時,不要擁擠,彼此互相謙讓,為他人的安全着想,自己也安全。

駐馬亭。龍門以內是吳應箕的復營,換句話説就是吳應箕組織抗清武裝的後方總指揮部。據説,當年,吳應箕所部將領進山密議軍機時,經常將戰馬羈放在這個地方。現在,牯牛降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結合旅遊開發,把此處建成了具有紀念意義的遊憩場所,給人們懷古探幽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平台。

九、中流砥柱

一塊扁平的巨石屹立於河道中間,逼得河水從它的兩側繞過,使人覺得它頗為“霸道”;山洪爆發時,波濤翻滾,似野馬奔騰,橫衝直撞,而這塊巨石卻能巋然不動,又使人覺得它挺講“原則”的。因為它不願輕易隨波逐流,故而人們就把它叫着“中流砥柱”。它與河中黑灰色石頭一樣,都是大自然造山運動的傑作。

十、鐘鼓石 碧玉潭

河對岸一塊扁平的巨石,形似鼓,故名石鼓。這邊一塊巨石,朝向河牀的一面圓圓的,且上小下大,形似一口鐘,故名石鍾。將這兩塊石頭合併取名,叫做“鐘鼓石”。“鍾”與“鼓”之間有一潭清水,像翡翠一樣碧綠,人們便很自然地叫它“碧玉潭”。無論是鐘聲還是鼓聲響起,這潭碧水都不可能無動於衷。所以,遊客們便習慣地把這組景觀叫做“鐘鼓聲震碧玉潭”。

十一、香果墩

這個平整的小高地,當地居民習慣上把它叫着“墩“之所以取名為“香果墩”,就是因為它置身於香果樹叢生的特定環境之中。牯牛降作為安徽省境內第一個以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為特徵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香果樹有着不容忽視的地位。

香果樹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屬於落葉大喬木,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葉對生,橢圓形。花白色,成頂生圓錐花序,花序上有多枚白色大苞片,結果時變為粉紅色並留在果實上。果實紡錘形。種子有不規則的翅。為我國特產植物。香果樹材質優良,用途廣泛;枝皮纖維柔細,可製作蠟紙或人造棉原料。

在景區峽谷深處,香果樹家族的“高祖”、“曾祖”們,恭候岸畔林間,隨時接見進入景區造訪的各路遊客。

十二、迷宮

這裏有一個迷宮,裏面七彎八拐,稍不注意,就會迷路。據説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一些當地居民藏身洞中,還真得避過了不少的殺身之禍呢。據地質考察得知,在古代,這座山體結構極不穩定。地殼變動時,山體相互擠壓、衝擊,在向下滑坡滾動過程中,“搭建”起大小不等的地上洞穴。這個迷宮就是這樣自然形成的。誠然,雖然是“迷宮”,但無論遊人走在它周圍的任何一條木質棧道上,或者是穿越“迷宮”,最終都能夠到達石板步道上。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

十三、栓牛石

拴牛石。據神話層面的傳説,在皖南境內之所以有這麼一座形似一頭神牛的大山屹立此處,主要就得益於這根巨大的“拴牛石”。

據説,遠古的時候,從天而降的“牯牛”,起初並不安心於民間的勞作。於是,玉皇大帝一怒之下,便將手中的龍頭枴杖扔下凡間,化作了這根巨大的栓牛石,將“牯牛”永遠地拴在了這個地方。後來,由於這頭牯牛長期身處民間,由原來的高高在上而逐步轉化為腳踏實地,對民間的疾苦有了深入的瞭解,善良的天性獲得了徹底的覺醒,真心誠意的為當地老百姓辦了許許多多的好事。玉皇大帝賞罰嚴明,準備給原本是天界的“牛倌”紮紮實實的提拔一下,可是這牛倌的“牛脾氣”又上來了,好歹不肯上天赴任。玉皇大帝寬仁為本,認為這牛倌作為“空降幹部”為民間百姓確實做了不少好事,與老百姓相處得可以説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很給天宮長臉的,於是就成全了這頭牯牛的心願;並且,念動咒語,將最初的栓牛石一變而為功德碑,把牛倌的許多好處都記載在這塊功德碑上面。如果誰能識得天文,肯定能夠讀出其中的“天機”;否則,就只好把這個問題帶回家從容研究了。

十四、田園風光

在兩座小山崗之間,有一片梯田。梯田上方,是散落在林間的民房,粉牆黛瓦、錯落有致。這個地方原來叫着檀家園。春暖花開時節,梯田中油菜花一片金黃,流光溢彩,耀人眼目。放眼望去,山林滴翠,黃花耀金,粉牆黛瓦點綴其間,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圖”。

十五、西風廟

西風菩薩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民間神話人物,在《康熙石埭縣誌》上有關於“西風菩薩”的記載。因為他不是“國家級”的“名神”,所以對於外地的遊客來説,不一定有多少了解。然而,人們對“濟公”這個神話人物,卻是耳熟能詳的。從類比的角度説,“西風”就是石台當地居民自己的“濟公”。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22

牯牛降位於祁門與石台縣交界處,是安徽南部三大高山(黃山、清涼峯、牯牛降)之一,最高峯海拔1727.6米。因其峯頂有一黑色巨石,遠看似一頭大牯牛靜卧而得名。

牯牛降是黃山向西延伸的支脈,與黃山有相似的山石結構和地貌地況。境內羣山起伏,峯高澗深,森林茂密,怪石嶙峋,溪水常流,風景如畫,堪與黃山媲美。尤為難得的是,牯牛降屬中亞熱帶北緣常綠闊葉林地帶,保留着十分完整的天然植被。有成片的原始次生林,境內地層古老,溝谷縱橫,氣候優越,植被繁茂,是我國東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的重要典型地區之一。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牯牛降自然保護區成立,成為安徽省第一個國家級的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綜合自然保護區,也是華東最大的自然保護區。牯牛降羣山雄崎,奇峯迭出,主峯海拔都在1727.6米。境內地質特徵明顯,集花崗巖地貌、新構造運動遺蹟、新元古代青白口紀鄧家組、鋪嶺組層型剖面等地質地貌為一體,加以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猶如一座和諧統一、內涵豐富的天然地學博物館,因此,20xx年3月牯牛降被授於國家地質公園稱號。

由於地質悠久,水資源豐富,加上地形複雜,人為影響極少,原始森林覆蓋率高,造就了牯牛降極其豐富的生物資源,奇花瑞草遍佈山上坡邊,珍禽異獸往來其間,當地傳有民諺: “三xx大峯,七十二小峯,大汊三十六,小汊七十二,峯峯汊汊都有寶,只剩一處,還出靈芝草”。保護區內僅木本植物就有88科239屬539種,佔全省木本植物科的84.5%,森林覆蓋率高達90%以上。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23

中國南方並存着兩種文化單元--吳越文化和荊楚文化,受兩大文化的影響和衝撞,安徽南部和江西西北部分別形成了徽文化和贛文化。在地處皖贛交界的牯牛降地區,則可以看到這兩種文化相互交融的奇特形象。

如果把牯牛降看作是一個界點,那麼它不僅是地質上的界點,同樣還是文化風情上的一個界點。山北安慶,是黃梅戲的故鄉;山南徽州,則是徽劇的故里。唯有目連戲是牯牛降大山南北共同擁有的戲曲。與關漢卿、湯顯祖齊名的明代大戲劇家鄭之珍,以牯牛降周邊環境和民俗風情為背景,創作的《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是中國戲曲發展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並由此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目連戲,與儺舞並稱為中國戲曲“活化石”。

戲曲事業的繁榮,推動舞台建築的快速發展,古戲台羣堪稱古徽州一絕。祁門有閃裏坑口會源堂、新安株林餘慶堂古戲台等11 座。這些罕見的古建築至今保存完好,不啻於一部完整的徽州舞台史。位於皖贛邊界的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餘慶堂古戲台,建於清同治八年[1869],古戲台佈局嚴謹,造型古樸,素雅端莊,雕飾精美,乃徽州建築之瑰寶。會源堂一點也不遜色,《大轉折》、《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多部影片曾在這裏拍攝,咿咿呀呀的唱腔,喧騰歡快的鑼鼓,在每年的春節,還會讓習慣了寧靜的鄉村,一如從前的熱鬧。

祁門自古以來,文風昌盛,學者名流,代不乏人。唐朝代詩人張志和以一闋“西塞山前白鷺飛”的《漁歌子》而流傳千古。南宋詩人方岳以詩詞不拘古律、語出天成,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著有《秋崖集》。明代大醫學家汪機醫術精堪,為新安醫學的鼻祖,著有《醫學原理》、《石山醫案》等;與汪機同代的御醫徐春甫一生清勤篤學、醫學頗豐,所撰的《古今醫統大全》為中國十大醫學全書之一,並首創世界上第一個民間醫學團體---“一體堂宅仁醫會”。

祁門人文景觀眾多,名勝古蹟遍佈。縣城平政橋、仁濟橋,風格古樸,質地堅凝,橫陳閶江,宛如雙虹垂地,“雙橋夜月”被列為梅城十二景之首。敦仁裏的洪家大屋,為兩江總督曾國藩駐紮祁門時的行轅;縣西渚口的貞一堂,寬闊軒敞;以老徽州行政區劃設計的民宅---“一府六縣”,蔚為壯觀。城北胥嶺塔下村有省級保護文物宋代的千年佛塔---偉績塔。一座座古塔,一間間老屋,一棵棵古樹,猶如一個個白髮蒼蒼的歷史老人,注視着光陰遞嬗、時代變遷。

牯牛臨凡開神秀,秋浦泛舟覓詩魂。牯牛降集山水美學、歷史文化價值於一身,兼觀光旅遊、休閒度假、科學探險於一體。牯牛降,這位沉睡了千萬年的美人,已經撩開了迷人的面紗,張開了熱情的雙臂,歡迎五湖四海的朋友。

牯牛降,一座美麗而神奇的大山;祁門,一個古老又年輕的地方,盼望着,期待着,您迴歸寧靜平和的腳步。

有關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24

牯牛降坐落在石台、祁門兩縣交界處,距石台縣城裏22公里,核心區面積逾10萬畝。牯牛降古稱“西黃山”,是黃山山脈向西延伸的主體,以雄、奇、險、秀著稱,山嶽風光秀美綺麗。境內有36大峯、72小峯,36大岔、72小岔。 最高峯“牯牛大崗”,海拔1727.6米,似牯牛頂天而立。登臨極頂,南望羣山連綿,黃山諸峯盡收眼底,北眺長江如練,蜿蜒西去,美不勝收。尤為神奇的是秋高氣爽之時,峯頂常有碩大的圓弧狀七色光環浮現,隨風漂浮滾動,此稱“佛光”,為牯牛降景觀一絕。

牯牛降作為國家級森林生態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保存有大面積的中亞熱帶原始森林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因其山形酷似一頭牯牛頂天立地而得名。牯牛降是黃山餘脈向西延伸的主體,自古享有“西黃山”之名,其主峯海拔1728米。這裏不僅保存着結構複雜功能齊全的自然生態系統,有“綠色自然博物館”之稱,而且自然景觀古樸原始,集雄、險、奇、幽於一身,“佛光”堪稱牯牛降一絕。 據安徽省牯牛降綜合考察隊調查共有植物1300餘種、動物園1000多種。其中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理學18種,動物有25種。受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鵝掌楸、香果樹、永瓣藤、銀杏、獨花蘭等,動物有云豹、金錢豹、梅花鹿、白頸長尾雉、黑鸛等。被譽為“綠色的自然博物院”、“華東野生動植物的寶庫”。

牯牛降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秀麗的自然風光為開發生態旅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牯牛降的原始森林藴藏着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有國家珍稀瀕危保護的眾多野生動植物,被科學家譽為“華東物種基因庫”,是安徽省第一個國家級以森林生態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牯牛降被生態學者稱為“綠色自然博物院”,擁有華東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是國家級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綜合自然保護區。藴藏着大量的動植物種類和植被羣落,野生動植物有20xx餘種。牯牛降不僅物種豐富,而且風光旖旎,古稱“西黃山”--奇鬆怪石、雲海松濤、日出晚霞、佛光暈影,無不神奇詭祕,令人讚歎。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黃山十大景區之一、國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景區、 華東物種基地、綠色自然博物館。 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牯牛降成為安徽第一個國家級的以森林生態類型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20xx年2月又被國土資源部錄入國家地質公園名錄。區內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7%以上,空氣清新,含有大量的負氧離子和芬多精,高與正常值8倍以上,有清心洗肺的功效,景區藴藏着極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被科學家譽為“華東物種基因庫”和天然的“森林浴場”。 黃山市牯牛降旅遊發展公司於20xx年在保護區內投資開發了祁門牯牛降風景區開展森林生態旅遊,在景區內修建了遊覽步道、竹木別墅、紅茶坊、徽州藝館、水上娛樂中心、親水平台、停車場、登山棧道、晃橋、拓展營地等設施。為方便遊客遊覽景區秀麗的峽谷景色,修建懸空木棧道。開通了大曆山、雪花尖森林探險步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anhui/l9mlv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