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模板 >

計劃生育網絡對傳染性疾病的防控作用範文

計劃生育網絡對傳染性疾病的防控作用範文

給人們的生活帶來重大影響, 嚴重威脅着人類的健康。傳染性疾病與非傳染性疾病不同, 其發病原因多, 防控效果差, 影響範圍大, 單純地依靠醫療手段無法很好地起到控制的目的。計劃生育網絡的構建可有效的幫助疾病控制公共衞生體系進行傳染性疾病的防控, 通過宣傳、統計、控制的方法來提升防控的效率, 同時能降低防控成本, 是目前最重要的防控手段[1]。相對於傳統的防控手段來講, 使用計劃生育網絡的可調控性和可塑性更強。本文考慮到這一背景, 對人口數量變化帶來的傳染性疾病的特點以及計劃生育網絡構建的實施方法和效果進行分析, 從而探討計劃生育網絡的防控作用, 降低傳染性疾病的發生率。

計劃生育網絡對傳染性疾病的防控作用範文

1 我國人口變化和人口健康

人口的變化顯而易見會引起人口健康的變化。人口數量的增多, 或者人口結構改變, 都會帶來很多方面的問題, 比如環境污染、糧食短缺、貧困加重等, 也會導致人口健康狀況的下降, 其中對人口死亡水平、年齡結構和人口流動頻率的影響最為重要。

2017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 全國總人口13.7億人, 其中大陸人口13.4億人, 同2017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 十年共增加7.3千萬人, 增長5.84%。城鎮人口增加2.1億人, 比重上升13.46%;0~14歲人口比重下降6.29%, 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91%;平均家庭户人口為3.10人, 比第五次普查的3.44人減少了0.34人;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為8930人;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5.4千萬人, 同2017年相比, 文盲人口減少3.0千萬人, 文盲率下降2.64%;流動人口增長81.03%。

這些人口的變化必然帶來了人口健康的變化。隨着社會的發展, 人口健康關注的是總人口的健康結局, 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健康。現在, 我國的健康模式為非傳染性疾病不斷升高, 傳染性疾病並未減弱。而目前的傳染性疾病有了新的特點, 其控制和治療情況都與之前不同。在傳染性疾病的防控中研究人口健康問題,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人口變化中傳染性疾病的新特點

人口數量的變化, 給傳染性疾病帶來了新的特點, 只有對這些特點有深刻的認識, 才能找到合適的防控方法。具體特點如下。

2. 1 發病率降低 近年來全國傳染性疾病的發生率有所下降, 但是曾出現過兩次大的高峯期和下降期。第1次高峯期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 第2次高峯期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進入90年代後, 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呈現平穩狀態。這個數據的真實性值得懷疑, 因為一些農村偏遠地區受到條件限制, 監測和上報情況可能會出現不詳實和漏報等情況, 而一些大城市, 傳染病發生率的統計數據也有所缺陷。例如深圳等, 對於流動人口傳染性疾病的管理有許多缺陷, 一旦發現傳染病, 則遣返回居住地, 可以推斷, 常住人口的傳染病發病率統計結果往往低於暫住人口。以瘧疾為例, 暫住人口不發病時可以正常工作, 一旦發病則難以回到原住地, 所以統計出的結果是暫住人口發病率較常住人口高。所以, 不同病種的發病率統計數據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2. 2 發病原因複雜 目前來看, 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原因較為複雜, 建國初期, 受到生存條件的影響發生很多傳染性疾病, 而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 經濟條件水平大有提高, 醫療衞生條件也得到很大改善, 在這樣的條件下, 傳染性疾病的發生不僅有原有的原因, 還增加了新的發病原因, 與人口數量和結構變動密切相關。

2. 3 發病範圍廣 根據有關數據, 全球艾滋病患者數量達到7千萬人, 而我國發現首例艾滋病患者是在1981年[2], 短短几十年已經達到了90萬人, 發病的範圍分佈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 農村高於城市, 青壯年發病率較高。近年來, 我國成年人的感染率佔0.1%以下, 看上去流行趨勢不高, 但是我國本身人口基數大, 所以艾滋病流行的危險因素還不能消除。並且, 據推測, 我國艾滋病的發展正在從高危人羣向普通人羣擴散, 而艾滋病的傳播不是簡單的生物-醫學模式, 而是複雜的社會-醫學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 感染者自身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損害, 其家人、周邊環境等都受到嚴重的影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muban/jnm3w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