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論文格式 >

人類學寫作的多重含義文化論文

人類學寫作的多重含義文化論文

人類學是在20世紀成長起來的新興學科。

人類學寫作的多重含義文化論文

20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創作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無不深受人類學的影響。同時,20世紀的人類學表述範式也經歷了從“科學”到“文學

”的轉向。梳理這兩方面的重要轉向及其相互關聯,是把握新世紀思想變革和學術創新的極好契機,也是本次會議的主旨。

關鍵詞“人類學寫作”,若從字面上理解,具有雙重含義———兼指文藝創作

方面的“人類學轉向”和人類學研究與表述方面的“文學轉向”。

除此之外,從比喻的意義上,“人類學寫作”還可以泛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面的“人類學轉向”。下面是由這三種轉向現象引發出的學

理問題。

一、文藝創作的人類學轉向

作家、藝術家的創作對象不是本族羣文化,而是一個文化他者(空間上的他者,異族文化;時間上的他者,逝去的“原始文化”)。從高

更的塔西提島繪畫到卡斯塔尼達的印第安巫師系列小説,20世紀的西方文藝美學所實現的“人類學想象”的變革和普及,及其在各個本土文化

、非西方文化所激發的靈感與迴應,推進着對西方現代性的反思與批判,對被西方文化霸權所壓抑和遮蔽的文化多樣性現實的再發現與價值重

估。

文學家的人類學寫作,西方有《黑麋鹿如是説》、《塞萊斯廷預言》等;中國有《馬橋詞典》、《塵埃落定》及類似的“尋根”與“認同

”訴求等。本會議第一議題是:從本土文化自覺的意義上,從地方性知識的價值重估意義上,對中外文藝創作的人類學轉向現象給予關注,揭

示其與後現代、後殖民運動的關係,以及其在各民族文學中多樣性的表現形態,繼而分析其文化再認同的理論藴含。

二、人類學的文學轉向

20世紀後期發生在人類學學科內部的“寫文化”或“文化書寫”問題,激發了與此相關的“人類學詩學”和“民族誌詩學”諸流派的學術

轉向:為什麼人類學家要放棄西方科學模式,而轉向文學性或藝術性的“厚描”,乃至轉向寫作詩歌、小説類的民族誌呢?“文本”的概念在

20世紀學術思想變革中異

軍突起,發生了非常引人注目的關鍵詞導向作用:

從文學研究領域,引申、拓展到人類學和文化研究領域,出現了“三級跳”現象,催生出“文化文本”這個核心概念,帶來整個人類學學

科性質的變更:從取法於自然科學範式的“文化科學”轉向以人文學的意義解讀為特色的“文化闡釋學”。從解讀文學文本的新批評派代表肯

尼斯·博克,到解讀文化文本的闡釋人類學代表吉爾茲,完成了從文學批評到人類學詮釋的三級跳過程:文學作品(專指書面作品)———文

學文本(包括口傳的)———文化文本(包括文字的和文字以外的,如“圖像敍事”、“博物館象徵”和“儀式展演”等)以解讀文化文本為

特色的闡釋人類學派迅速崛起,反過來對包括文學研究在內的人文社會科學舊範式提出挑戰。由此導出本會議的第二、第三個議題:1.對人類

學範式的文學轉向的學術史意義和方法論意義的研究。

2.對當代文學研究中的“文化闡釋”潮流的學術史反思與系譜分析。

三、人文社會科學的人類學轉向

80年代“寫文化”問題所引發的表述危機大討論,給傳統的文史哲研究範式帶來同樣的危機意識和啟示:中國哲學界關於“中國有沒有哲

學”的討論,史學界出現新史學、文化史和歷史人類學研究熱潮,文學研究中的文化熱、“失語症”討論和重估“中國文學內部多樣性”的理

論取向,“活態文學”和“口傳文學”的田野再發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覺,對多民族多族羣文學互動關係的認識要求,國學研究視野與

方法的拓展更新(三重證據法與四重證據法),均預示着文學人類學研究的開放性與深入態勢。

當今學人如何對以上三種轉向有所體察,形成學術理念和範式的自我超越,是實現文化自覺和跨學科知識創新的有效門徑。期望通過本次

會議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有所突破。第四議題:範式與方法:人類學如何引導我們重新進入中國和世界的“歷史”?不是二十四史的權力書

寫建構的“中國歷史”,而是“文化文本”意義上的中國歷史,是包括赫哲族薩滿招魂詞與侗族大歌在內的多源多維立體呈現的中國歷史。

概言之,本屆年會所強調的主旨是———一、三個轉向:1.文藝創作的人類學轉向2.人類學的文學轉向3.人文社會科學的人類學轉向二、

四個議題:1.文學家的人類學寫作2.對人類學範式的文學轉向的學術史意義和方法論意義的研究3.對當代文學研究中的“文化闡釋”潮流的學

術史反思與系譜分析4.範式與方法:人類學如何引導我們重新進入中國和世界的“歷史”註釋①本文是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第四屆年會的會

議宗旨,由學會祕書處起草,葉舒憲、彭兆榮、徐新建執筆改定。

責任編輯:劉承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geshi/d4r3n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