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實驗報告 >

湘教版四年級科學操作實驗報告

湘教版四年級科學操作實驗報告

篇一:教學設計:國小科學湘教版四年級上冊第3單元第2課《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湘教版四年級科學操作實驗報告

一、[教材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是湘教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二課的內容。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通過第一課《聽聽聲音》的學習,學生知道了我們周圍充滿着各種不同的聲音,我們也可以利用物體來製造出不同的聲音,但不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本課在第一課的基礎上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後面《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控制聲音》等課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由兩個活動“觀察發聲的物體”和“自制小樂器”兩部分組成。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研究時就要比較一下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麼不同,讓學生從中探究發聲物體的共同特徵。這兩個活動是發展學生關於“聲音的產生”的科學概念的一系列有結構的探究活動,目的不僅是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活動中觀察和描述發聲體的狀態,在大量的科學事實的觀察和描述的基礎上建構“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產生的”科學概念。

二、[學生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對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個問題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因為學生通過自身的生活經驗、不同的信息渠道獲得了一些聲音的知識。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是由外力的作用,但這不是主要原因,有外力不一定能產生聲音(如拉橡皮筋就不能發出聲音),更主要的是物體必須發生振動。通過課前瞭解,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孩子們認為是物體敲打、碰撞、摩擦等原因產生了聲音,這是他們對聲音的最初認識。這些學生的認識和理解僅僅停留在聲音是由敲、拍、撥等外力作用下產生的,而並未真正關注物體本身的變化,即振動。對物體振動產生了聲音這個概念,即使有學生講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實際上他們的認識也是很模糊的。在探究聲音產生的觀察實驗中,學生關注的往往是動作的本身,而不是發聲物體的變化,特別是物體之間摩擦也能聽到聲音,學生很難看到物體是否發生了振動,因此很難進行科學的概括和抽象。

三、[設計理念]

通過對以上的分析與思考,我們認為本課的教學應尊重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展開觀察實驗活動,引導學生從相同現象的觀察中進行抽象和概括,實現認識上的跨越。為此我設計時安排這麼幾個循序漸進的活動:①利用已有經驗使物體發聲,提出聲音是怎樣產生的;②觀察、收集發聲物體的變化特點,獲得“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③通過更多物體,採用實證與反證結合進一步證明“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的。

四、[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發聲的物體停止振動聲音也會停止的。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比較發聲物體和不發聲物體的狀態,並對這一現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2)通過創設情景質疑-—猜想假設-—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掌握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結果-—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思維方法。

(3)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通過用看、摸、聽、説等方法進行探究。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於與他人合作,養成細緻觀察的習慣和態度。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通過觀察、實驗、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六、[教學模式選擇]

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把它分為四個部分: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驗證猜測。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四、總結評價。課堂上讓學生通過運用看、摸、聽、説多種方法觀察發聲物體的特點,並對發生物體與不發聲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在這節課教學中,我先“扶”後“放”,始終貫穿小組合作實驗、觀察、對比、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採用引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努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七、[多媒體的使用]

1、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創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思維。

2、利用課件出示本節課實驗記錄表及探究結論,突出重點。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組的實驗記錄表,便於學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確的認識,得出科學的結論。

八、[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羊角錘、鐵釘、小木板、洗衣刷、音叉、裝水的水槽,砂紙 學生分小組準備:音叉、乒乓球、裝水的水槽、小鼓、彩色紙屑、小瓶水、口哨、 橡皮筋、實驗記錄表。

[課時安排]一課時

九、[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教師用羊角錘在小木板上釘鐵釘。

問:剛才看到老師做了什麼動作?你們聽到了什麼?

(釘鐵釘,敲打鐵釘發出的聲音)

(2)、老師出示洗衣刷,砂紙,請一位學生演示用刷子在砂紙上來回刷。

問:剛才看到了這位學生做了什麼動作?你們聽到了什麼?

(用刷子在砂紙上來回刷,聽到了較響的沙沙聲)

(3)、播放多媒體課件“豐富多彩的聲音”。小鳥歡快鳴叫、嘩嘩的流水聲、咚咚的鼓聲--------

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物體都能發出聲音,我們也不時地在聽各種聲音,那麼,聲音是怎麼產生的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猜測聲音產生的原因,作出假設

(1)提問:誰來大膽的猜一猜究竟聲音是怎麼產生的?

(學生回答:敲打、摩擦、撞擊、彈撥、風吹、樂器發聲、語言説話)(板書)

(2)談話:剛才同學們所説的都是自己的一種看法,一種猜測。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現都源於猜測。而要想知道聲音究竟是不是因為敲打、摩擦、撞擊、彈撥、碰撞等原因產生的,就要通過我們今天的觀察與實驗才能知道。

[設計意圖]: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情趣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通過創設情景敲鐵釘,邀請學生參與活動,聆聽豐富多彩的聲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一:音叉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 介紹實驗材料

(1)介紹並演示實驗儀器:音叉

A、音叉——這是一種用鋼製成的U形的實驗儀器,用橡膠小槌輕輕敲擊它就會發出聲音。

B、使用方法:在使用音叉的時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擊音叉的上端。(教師示範)

C、學生嘗試用音叉。

2、學生開展活動:

(1)、教師提出實驗要求(課件打出實驗要求):請各組分工協作,想辦法讓音叉發出聲音來,每個人製造聲音, 聲音不要太大,看誰想的辦法多,交流你們的方法,説説物體在發聲時你有什麼發現?認真觀察實驗現象,並把實驗現象記錄在報告單上。

①用橡膠小槌敲擊音叉,讓音叉發出聲音,然後將音叉迅速輕輕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靜

止不動的乒乓球,仔細看看有什麼現象發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音叉在振動,引起水花四濺、有波紋、有水泡、乒乓球彈開

②我們讓音叉發出聲音後,用手摸摸或將音叉輕輕貼到臉上,有什麼感覺?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感覺?學生回答,音叉在振動教師同時板書:麻、癢)

③當我們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擊音叉時,聽一聽音叉發出的聲音有什麼不同?

④説一説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是平靜的、靜止的、不動的音叉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是顫動的、動態、振動)

小結: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音叉產生的聲音是音叉在振動(顫動)時發出的。 剛才我們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關於音叉的實驗?(學生回答:看、摸、聽、説) 下面我們就要用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隊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探究活動二:其它物品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談話:請同學們看看你們的實驗桌,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些實驗物品。誰來説一説都有些什麼?學生介紹實驗材料:小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你能想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嗎?

2、學生分組實驗

3、教師提出實驗要求

(1)、將彩色紙屑放在小鼓鼓面上,敲響小鼓時小紙屑會怎樣?為什麼會這樣? (2)、吹響口哨時,口哨裏的小珠子會怎樣?為什麼會這樣?

4、學生操作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5、小組彙報實驗發現。

6、交流彙報實驗現象,用實物投影儀向全班展示實驗記錄表

重點説説實驗物品在發出聲音時和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7、得出結論,總結方法

①得出結論:所有的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於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於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的狀態。所以,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產生的。(課件打出)

教師適時引導:通過實驗研究,同學們發現物體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有的顫動、有的擺動、有的晃動你們觀察得很仔細,説得也很正確,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一個更加科學、更加準確的詞語來代替這些詞語呢?那就是——振動。

講解:科學家發現,一個物體在力的作用下,會不斷重複地做往返運動。我們把這種運動叫做振動。(出示課件:振動。)

篇二:湘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學生情況分析

1.學生整體學習興趣高,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學習習慣較差。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比較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家長們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 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着重培養和訓練學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圍繞“生命世界”、“物質世界”開展探究活動。安排了“植物的一生”、“翩翩雌與雄”、“位置與運動”、“力與運動”、“物質的變化”、“整理信息,讓我們發現更多”六個主題單元,共設計了44個活動。

“植物的一生”:根據植物一生所經歷的過程安排教學內容,通過種植、觀察、記錄、整理信息等活動,使學生了解植物一生所經歷的過程,發現植物生長變化規律。

“翩翩雌與雄”:教材以植物的繁殖與動物的繁殖、有性繁殖與無性繁殖兩條主線安排教學內容。引領學生通過觀察、實驗、閲讀活動了解生物繁殖的方式。對於本單元教學內容的探究方式以接受式探究為主。

“位置與運動”:通過觀察、描述、遊戲、實驗、測量、統計分析等活動,引領學生髮現:描述物體位置時需要用到參照物、方位和距離3個因素;描述物體的運動需要用到參照物、位置、方向和快慢(速度)

“力與運動”:首先通過遊戲、體驗等活動使學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力無處不在;然後通過試驗、遊戲、測量、統計等活動指導學生認識彈力、重力、摩檫力。

“物質的變化”:首先在幫助學生建立物質的變化分為可逆的變化與不可逆的變化的概念;然後指導學生認識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物質,滲透化學變化的概念;最後,綜合前面所學進行應用,同時滲透物質守恆的原理。

“整理信息,讓我們發現更多”:回顧本學期整理資料的活動,歸納總結整理資料的方法。激勵學生在後繼的探究活動中繼續應用這些方法整理信息。

四、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六、教學進度表

周 次 教 材 內 容第一週播撒希望的種子第二週小苗快快長 第三週開花結果

第四周花開花落為哪般

第五週

第六週

第七週

第八週

第九周

第十週

第十一週

第十二週

第十三週

第十四周

第十五週

第十六週

第十七週

第十八週

第十九周

第二十週

篇三:四年級科學下冊 蘋果落地的祕密教案 湘教版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經歷感受重力的活動,能根據所觀察到的現象對重力的方向進行猜想並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2.大膽猜想重力的產生與什麼有關,能用資料查詢和閲讀的方式將重力與地球引力對應起來並初識牛頓的萬有引力學説。

3.能制定研究計劃設計實驗探究不同物體所受到的重力大小,初步練習估測生活物品的重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敢於猜想,尊重證據,實事求是,願意合作與交流。

2.從牛頓研究蘋果落地的故事裏懂得要善於思考、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科學知識

1.知道地球表面附近物體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知道萬有引力的存在。

2.初步瞭解身邊常見物體的重力一般是多少。

教學準備

1.牛頓研究蘋果落地的場景圖,兒童提水、拋石子等關於重力現象的動畫課件或圖片,繪製一個供全班交流彙總使用的統計表和統計圖。

2.準備好學生分組實驗的材料:支架、細線、鈎碼、圓筒式彈簧測力計。

學生準備:玩具小車、鋼筆、蘋果等小物體。

課時安排

本課安排2課時,第1課時完成活動1的教學,第2課時完成活動2的教學。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本課導入時,教師可以先板書課題,然後提問學生:誰知道這個課題裏面所包含的故事,給同學介紹介紹。

二.活動----感受重力

1.學生體驗:提水、拋石子等

教師應及時從中梳理出“向下”這個詞來,幫助學生從眾多現象中找到“下落”的規律並形成對重力方向的猜想。

2.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① 用帶重物的細線固定在支架上,固定支架觀察它們受到重力後朝哪個方向。

② 數次調整支架的傾斜角度,再觀察重物朝向哪個方向。

得出結論: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3.學習重力產生的原因

首先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猜想,如果學生當中有説出“地球引力”的,教師可提供一些材料讓學生進行驗證性實驗。例如,在前面做實驗用過的支架上改吊一些別的物體,並再次傾斜支架,繼續觀察重物朝哪個方向;或者就用細線拴一石塊,搖晃石塊並觀察石塊靜止後朝哪個方向。但是,儘管這些實驗可以間接證明地球引力的存在,學生依然不能由此得出肯定的結論。這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資料查詢和閲讀“指南車信箱”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

三.活動---重力的大小

1.明確研究主題——身邊常見的不同物體的重力有多大呢?

2.接着,指導學生針對準備好了的材料(鈎碼、玩具小車、鋼筆、蘋果等小物體)分組制定研究計劃。應要求小組活動人人蔘與、個個動筆或動手。教師應及時掌握情況並給予必要的技能指導,包括計劃內容是否齊全、記錄表欄目是否科學、統計圖是否標好了刻度、材料是否便於測量等。

注意:如果被測物體超出了測力計的測量範圍,必須調換。

3.學生動手測量:測量時,要提醒學生正確使用測力計,可以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以減小誤差,要分工合作,要如實記錄等。

4.製成統計圖

5.組織全班同學進行交流。以蘋果為例,可以一邊出示蘋果一邊説它重力的大小,使學生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蘋果的重力大小一般在多大範圍內(通過多次進行這樣的測量練習,可以增強學生的估測能力),然後師生一起完成統計表和統計圖的彙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yan/zwnd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