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優秀家風家教事蹟材料範文(精選13篇)

優秀家風家教事蹟材料範文(精選13篇)

優秀家風家教事蹟材料範文 篇1

我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家庭,家裏雖然沒有代代傳承的家訓,但父母親卻在日常生活中言傳身教地讓我們感受到“孝敬為首、節儉光榮、精勤從業”的家風。

優秀家風家教事蹟材料範文(精選13篇)

我的老家位於户縣一個偏僻的農村,當時家裏有爺爺、父母親,還有我們兄妹三個,是一個六口之家,父親一人在外工作,但家境並不寬裕。父親是一個孝順的兒子,給我做了很好的榜樣,爺爺一生經歷比較坎坷,但爺爺自幼磨礪的膽識才智,處事接物的寬闊胸懷、開朗和善的性格給我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是我們子孫後代的榜樣。1996年父親調回户縣水務局工作後,購置了商品房,將爺爺和子女接到縣城一起生活,無論是從飲食起居、生病住院、還是卧牀期間,父母以身作則,對爺爺悉心照料。一次爺爺不慎摔傷,住院期間,父親帶頭留守在爺爺病牀前三天三夜,接下來半個月住院時間裏,我們兄妹自覺輪流值守,母親天天變着花樣做些好消化、爺爺喜歡的飯食,送到病牀前,父親稍做休息,就趕到醫院陪爺爺説話聊天解悶;在爺爺卧牀的兩年多時間裏,父母親更是寸步不離,沒黑沒明的守護着爺爺,母親每天早早幫爺爺洗漱好,換上乾淨的衣服,按照爺爺的飲食習慣,單獨做好爺爺喜歡的飯食,從來不嫌麻煩;父親帶着我的堂兄和弟弟,孫女女婿經常給爺爺擦拭身子、洗頭、洗腳、刮臉,一直讓爺爺保持着乾淨的面貌;天氣晴好時,揹着爺爺在陽台、樓下曬曬太陽;父親還經常給爺爺拉二胡,放秦腔曲目,給他解悶。從父母身上,我學習到了孝敬的真諦,百善孝為先,烏鴉反哺,羔羊跪乳,一個懂得孝敬感恩的人,才能更好的弘揚正能量,報效國家。

父親還用自己的言行教導我們要勤儉節約。那是34年前的一件小事,令我終生難忘,1987年夏天,我被西安市農業學校錄取,在鄉鎮擔任黨委書記的父親聽到消息後十分高興,週末晚上讓母親準備了幾個菜進行慶賀,一家人圍在餐桌前,喜氣洋洋,爺爺和父母親邊吃邊説,非常開心,無意間,父親不小心將幾粒花生米灑在了地上,他順勢彎腰撿起了花生米就往外走,我迅速跟了出去,父親已經走到壓水井旁邊,我立刻明白了父親的心意,趕快幫他壓水,衝乾淨了花生米,他拿着花生米回到座位上,邊吃邊説:“一粒米不容易,不管你們幾個孩子將來考上啥學校,將來幹什麼,都要保持節儉光榮的作風。”我從小耳濡目染,深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雖然現在條件優越了,但我從不講排場、擺闊氣、鋪張浪費,也和祖輩、父輩一樣養成了節約的良好習慣,把淘米水、淘菜水、洗了衣服的水用來沖廁所、拖地、澆花。是他們用實際行動將“節儉光榮”的種子種在了我的心田。

1991年6月20日,我參加工作的第一天,父親送我一本粉色的筆記本,扉頁上寫着“精勤從業”四個大字,從此,我就將它作為座右銘時刻遵守着。三十年間,我一直堅持在幹中學、在學中幹,先後取得了農業技術推廣大專學歷、法律、農學本科學歷,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養。工作中心繫農民、情繫農業,在大風降温、持續降雪、倒春寒等自然災害發生的時機,自己堅持最早趕到現場指導羣眾開展生產自救,力爭把羣眾的損失降到最低。20__年,我還在户縣農業局工作時,元月持續降雪導致大棚西瓜嫁接苗成活率下降,全縣西瓜苗缺口達30萬株。當我下鄉來到祖庵鎮城角村查看災情時,一位50多歲的中年婦女委屈的説:“政府號召我們種大棚,現在雪下得這麼大,同興、王坊等村瓜苗都不夠了,原先預定的瓜苗沒有了,讓羣眾給大棚栽啥呀”,我當時的心情十分複雜,我趕忙拉住了大嬸的手,表態説:“我現在就聯繫鄉鎮農辦主任統計各家各户瓜苗缺口數量,儘快聯繫相關人員去山東調苗,保證讓咱城角大棚户有苗栽”,聽到我撥通了祖庵鎮農辦主任老樑的電話時,這位大棚户才放心的説,“娃,這下嬸就放心了”。離開城角村後,我和11個大棚西瓜種植鄉鎮農辦主任通話下午對全縣瓜苗缺口進行逐户統計,並與面積集中的大户、村幹部一一通話聯繫,當天晚上10點多了,我趕到同興瓜菜協會會長温來宏家裏,商談赴山東調運西瓜苗一事,當我們將瓜苗調運工作細節討論結束時已是第二天凌晨2點鐘了,從山東壽光調回優質瓜苗32萬株,讓每户大棚户都栽上了優質瓜苗。家風就像一盞燈,照亮了我們前行的路;父母的言傳身教就如春雨,潤物細無聲。

“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傳承家風、傳遞家風,我們要讓良好的家風深深銘刻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成為對後起之輩的鞭策和期望,讓我們的國家在良好家風的傳承中更加和諧、富強、昌盛!

優秀家風家教事蹟材料範文 篇2

從中華民族自古至今,儒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豪邁和智慧中,不難體會出一個國家的國泰民安、政通人和、繁榮昌盛都和“家風”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雅士將讀書定為家風,留下了諸如鄭板橋自題書齋聯“咬定幾句有用書,可忘飲食”、杜甫的《柏學士茅屋》中“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需讀五車書”之類讚頌以勤勉耕讀為本,教育兒孫讀書做人的佳句。

回憶兒時,每遇佳節,親友團聚,飯菜擺上桌時,長輩們並不提及誰家發了財、地上撿了元寶,三轉兩轉。便由周秦漢唐、唐宗宋祖轉至了諸子百家,古今中外,無一不提。從小浸染於長輩們求知若飢、手不釋卷的學習氛圍,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最好的家風一定是有着讀書傳統的家風。

值得慶幸,我生長於這樣一個文化濃郁的書香世家,祖輩和父輩們大都熱愛並從事於文學教育事業。作為傳承讀書家風典範人物的爺爺。是生於清末長於民國初期舊中國的知識分子,早年跟隨楊虎城第三十八軍與北洋軍閥進行過殊死鬥爭,並結識了許多愛國人士及共產黨員,接受了先進的共產主義理論,為黨的地下事業貢獻過綿薄之力。爺爺曾在革命烈士“小蘿蔔頭”宋振中的父親宋綺雲創辦的《西京朝報》報社中從事新聞宣傳工作,期間,正值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為廣泛宣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奔走呼號,採寫刊發了大量頗具影響力的新聞稿件和時事評論文章,爺爺用筆桿代替槍桿,將他的所學所想化作一篇篇文字,有力地抨擊着蔣介石極力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為宣傳“國共合作、統一抗日”方針做出了大量工作。

解放後,他回到鄉下,毅然選擇站上三尺講台手握書卷為學生們講述着中國歷史、中國革命史等歷史知識,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育工作者。聽奶奶説,在爺爺青年時期,家中兄弟姐妹眾多且生活貧苦,他便暗下決心,誓要通過刻苦學習來改變現狀,所以那時,無論生活多麼艱苦,他始終將讀書學習作為人生的首要大事。好幾次,爺爺到縣城給家裏買糧食,路過小書攤,對幾本書愛不釋手,便決定把這些書都買下來,但家裏給他的錢僅夠買糧食和往返的路費,最後他還是用路費買了書本,拖着磨出水泡的雙腳,步行幾十里路回到家中。就是這股對讀書的熱情,使爺爺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中,讀完了大量史書、文學經典及中外名著等,並從中受到了深刻的啟迪和影響。年邁時,他經常把書中“勤於邦、儉於家、言忠信、行篤敬”“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等等大道理變作通俗易懂的話語為子孫後輩傳授着立世做人的理念。

好的家風不是一日形成的,是仿若“潤物細無聲”般的持久滲透在日往月來間的言傳身教中,爺爺“無聲勝有聲”的榜樣力量,促使了家族中一股“萬般皆為下、惟有讀書高”的家風形成,並深深地影響着父輩們的一生,如同啟明星般,指引着他們前進的方向,在大變革的時代裏,父輩們憑藉着勤勉好學的品質大都實現了以知識改變命運的人生轉變。

深受爺爺影響的父親,自幼便養成了堅持讀書、習練各名家經典書法作品的習慣,他發表的多部長篇小説及書法作品在省、市級的各類賽事中多次獲得殊榮,曾入選西安市百名藝術家骨幹。記憶中,家裏書房的牆面從未尋見過一片空白處,滿眼都是高高大大被塞滿各種書目的書牆,以及重重疊疊貼滿他臨墓習練王羲之、顏真卿等古今書法名家字帖的宣紙,而印象中父親的樣子也總停格在那飄灑着濃濃的墨香味裏,他埋首於高高的書垛每日晨起早讀、暮習書法的身影中。從父親和爺爺孜孜不倦、勤勉讀書的行動中,我品味出了讀書學習的重要性,人們可以通過讀書開拓眼界、提升格局,藉由紙上之閲歷多,來彌補世事之閲歷少的不足,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提煉出正確的人生信仰,從而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貢獻的人;也正是這種對讀書的參悟、對家風的信守,激勵着我堅定“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信念,付諸“篤學不倦、聚沙成塔”的行動,不斷為自己積累奮鬥的資本,護我櫛風沐雨、砥礪前行。

家風是一種信念,也是一種傳承,是治家的經驗,也是人生的財富。良好的家風家教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推動了中華民族不斷向前,是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正能量,每個家庭都該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家風和家教,我們作為家庭的每一員,都應承擔起這一責任,凝聚家庭力量、促進社會風尚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優秀家風家教事蹟材料範文 篇3

我家是一個較為內斂的家庭,所有的感情都不太願意或者説敢於宣之於口。所謂家風家訓,自然也不會總結出什麼名言警句懸掛起來供人學習瞻仰。我家的家風家訓是浸淫於長年累月的生活,表現在父母親的一行一止,並將繼續在家庭中傳承下去的屬於父母親獨有的人生態度。

母親一直以來對父親有個明貶實褒的評價:“老認真”。勤奮,敬業,可謂是貫穿父親一生的主題詞。

為學生時,他認真學習。出身農民家庭,在可謂飢寒交迫的條件下,一路努力上進。記得他曾講過自己國中時週末從學校步行十幾里路回家,又累又餓暈倒在一棵樹下,山路上人煙稀少,幾個小時自己醒來後,又重新上路。但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他還是以當年全縣第三名的成績考進陝西師範大學,自此改變自己的人生。

大學畢業進入教師隊伍,他勤奮工作,教書育人,至今已近三十五年。自我記事起,他沒有休過一個完整的週末,教師職業最為人所豔羨的寒暑假,他每年能休的總共不過半月。九十年代條件艱苦,那時的好多個暑假,他為了準備新學期的試卷,自己出題,自已排版,自己用最原始的機器手動印刷。眼睛熬得通紅,油墨沾滿雙手,卻從未間斷。在教師崗位上,他付出了太多時間與心血,故此也獲得了桃李滿天下和幾乎等身的榮譽,常有人調侃他把一個高中老師能得的獎都得完了。但即使如此,在臨近退休的現在,他也未曾一日放鬆對教學的認真態度。每次上課前依然認真備課做題,毫不懈怠。新冠疫情期間,學校放假,空無一人,父親因為承擔一點管理工作,仍每天去學校坐班,以便遇有緊急情況可以隨時處理。

父親的勤奮在對待興趣愛好方面也可見一斑。他喜歡羽毛球,就認真訓練,一直打到學校男單冠軍,至今也時常練習。20__年初,他開始學習書法,自此每日筆耕不輟,工作再累也要完成當日的練習任務,我每兩週回家都能看到厚厚一沓新寫過的宣紙。一年有餘的時間裏,他的一手趙體行楷已經很有些樣子了。

勤奮與敬業更是父親一直以來想要傳遞給我和弟弟的精神內核。去年大年九年級,弟弟公司突然有急事需要處理,弟弟猶豫片刻,在父母的敦促下,還是扔下家人朋友去公司了。我自己也儘量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傳承這樣的品質,拼盡全力,以求無悔。

母親對家庭來説,當然是一個賢妻良母,而且在工作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我仍然覺得屬於她的詞該是孝悌。

母親是家中長女,下面有三妹一弟,多年來孝悌一詞已成為融入血液的習慣。對父母,她純孝。她一力承擔起大半贍養責任,姥姥姥爺建房,生病住院,無一不是她一手打理。姥爺去世,辦好喪事後,她毫不猶豫地將姥姥接到家裏精心照顧,未曾有一日廢離。對弟妹,她關愛。所謂長姐為母,她對弟妹也承擔了太多本不屬於她的責任。因為父母都在學校工作,舅舅由她從國小帶至上大學,我的表弟表妹也大多在母親手下讀書。其實我一直以來對母親的做法頗為不解,甚至有所微詞。但隨着年齡的增長,卻也慢慢理解了她,理解了親人所代表的厚重含義,並開始身體力行對親人的責任。

六歲的女兒是一個在豐盈的愛中長大的孩子,她樂觀開朗,尤其善於愛的表達。從牙牙學語時,就開始對周圍的一切表達着自己滿滿的愛意,用語言,用擁抱,對家人,對玩伴,對花草。她用她的態度感染了所有家人,大家也在學着把一直以來不願宣之於口的東西表達出來。她以稚子童心,為我們打開了新的世界,讓我們得以更加親近。愛是在家中薪火相傳,未曾斷絕的紐帶,而把愛説出來則將會是我們新的家風,在充滿愛的環境裏,一代代傳承下去。

優秀家風家教事蹟材料範文 篇4

個人走的再遠,只有家是終將回歸的地方。家是人生的起點,也是心靈的港灣,是充滿了愛與責任的歸宿。只有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成長,才能避免在人生道路上走彎路。“家風”是一個在中國婦孺皆知的詞,無論是“孟母三遷”,還是“岳母刺字”,亦或是《誡子書》中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無時無刻不在彰顯家風對人成長的重要性。家風就如同糧食一般,每個人都能源源不斷地從中汲取營養。在我們家,也有家風,它沒有華麗的詞彙,卻藴含着淳樸的道理,我歸納了一下,大體分三個部分:勤儉節約、為人處世和自強不息。

首先,説説勤儉節約。節儉自古以來就是我們國家的優良傳統,雖然現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了,但艱苦奮鬥的精神不能丟。“寧可撐死人,不能佔着盆”,這是父親時常説的一句話。每次吃飯吃到最後,盤中剩下些許菜餚,父親總會把它撥進碗裏,然後吃的一乾二淨,在父親的影響下,我們家的兄弟姐們都養成了不剩菜不剩飯的習慣。父親教育我們:一點點的浪費乍一看不算多少,但成年累月的積攢起來,卻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我們一定不能忘記先輩們吃得苦,把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發揚光大!“事物都是有感情的,每件東西都有它的用處,如果隨意丟棄,那麼它會傷心的”,這句話是母親經常説的。家裏有什麼東西壞掉了,她總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加以改造,讓舊東西重新煥發新活力。家中不用的臉盆、舊傢俱、舊衣物等,母親也總會把它們清洗乾淨,然後整整齊齊的放起來。“説不定哪天就有用了”,這是母親時常告誡我們的。從小感受到勤儉家風的我,也養成了量入為出的消費觀,不跟風隨大流,不盲從亂花錢,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

再者,談談為人處世。現如今,網絡上告訴大家為人處世的道理太多了,恐怕編成幾本書都涵蓋不完,我自己也看過很多這方面的內容。然而“聽過許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回顧自己的人生,真正在生活中經常遵從的,卻還是長輩從小就教導的一些話。“一口唾沫一顆釘”,這是大伯經常強調的。説出去的話,就一定要守信。記得小時候,朋友到家裏來玩,他非常喜歡我的一個玩具,我就隨口給他説“這個簡單,我知道地方,回頭買了送給你”,於是我朋友非常高興,我也覺得內心得到了滿足。然而現實卻常常不如人意,因為我這個玩具是幾年前買的,等我到店裏去的時候,人家早賣完了,並且後續也沒有再進貨。這可怎麼辦呀!“不是我不夠朋友,賣完了我有什麼辦法。”我心裏這樣安慰着自己。結果當晚我把此事告訴父親希望得到他支持的時候,父親語重心長的給我説,咱們老劉家的'人最重承諾,答應別人的一定要辦到,你不管了,明天我給你去找。結果第二天父親騎着車,跑了大半個縣城,終於在百貨商場找到了那件玩具,買回來讓我送給了同學。通過這件事,我深刻的認識到履行承諾是一種美德,承諾一旦作出,就必須實現。生活是點點滴滴的小事構成的,誠信做人就要體現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之中。此外,長輩還通過言傳身教告訴我們,生活中要有“儀式感”,不能糊里糊塗的過日子,例如早上起來疊被子、週末打掃衞生、過生日家人互道祝福、過年祭祖要嚴肅隆重等等。雖然長輩們沒有教給我什麼大道理,但就是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讓我對生活充滿了尊重,使我感受到生活獨特的意義所在,更加充滿熱忱的去面對生活。

最後,講講自強不息。這其實並不是大人們講一些道理或者説的一些話,而是通過聊天瞭解他們人生經歷我總結出的。爺爺年輕時是一名廚師,家裏窮孩子也多,他除了白天在食堂做飯以外,每天晚上還要推着車去賣小吃,家中所有家務都是奶奶一個人在幹,大伯通過自己努力考上了大專,畢業後進了事業單位工作,父親年紀輕輕便進工廠打工,因為踏實肯幹被領導重用,母親也是自學考上了大學,然後進防疫站工作。他們這兩代人,完全沒有任何長輩的餘蔭,純粹就是憑着自己的努力和奮鬥,從零開始一步步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現在想起來,時常令我欽佩不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時代在改變,雖然現在已經不需要我們再寒門映雪鑿壁偷光般的去讀書,也不會吃不飽穿不暖的去幹活,但始終不變的,依然是奮鬥者的身姿,奮鬥是青春最高的禮讚,奮鬥是通向理想的橋樑。我相信,只有趁着青春不斷奮鬥,才能無悔自己的人生。

正是這些樸素的道理撐起了家的內核,我們家的兄弟姐妹們在長輩的影響下也都十分明事理,接人待物也都得體,而我也一直在用實際行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我想這就是“家風”的意義所在:對每個人的成長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孩子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上一代人身體力行,影響着下一代人,一代代傳承下去。

優秀家風家教事蹟材料範文 篇5

我叫陳,是一位從農村走來的知識女性,帶着一顆農村人樸實善良的心,我走進了工作、走進了婚姻家庭生活,結婚20多年來,家讓我有了安全感、有了工作的支撐感和幸福感,特別是在我代理小寨資源規劃所工作的4年多以來,每當遇到解不開的難題和工作最需要援手的時候,我的愛人和兒子都給了我關心、支持和鼓勵。工作中相互支持生活中互敬互愛,一份理解、一份關心、一份等待、一聲問候,讓我由衷感到家是心靈的港灣、温暖的歸屬。

有一種支持叫理解。人們常説理解萬歲,但生活中通常都由於各自工作性質不同,互諒互讓不易。我特別欣慰的是,我的老公和兒子對我的工作都特別的理解和支持。20__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疫情就是命令、疫情就是戰鬥,由於當時我包抓小寨地區最大的社區防疫管控,面對5000多户居民的整體出入,經常工作到晚上1、2點鐘是常態,夜裏3、4點經常打電話聯繫工作是常事,我感覺打擾了家庭正常生活,當我給他們説聲對不起時,老公很理解地對我説:“不要這麼講做為一名黨員幹部,當國家和人民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就應該不講條件地衝鋒在最前面。家裏你放心,兒子吃飯等由我管,為防疫我們犧牲點休息算個啥。”就這樣,我所包抓的社區圓滿地打贏了這場疫情阻擊戰,實現了社區1萬多羣眾零感染。

有一種愛叫大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我的家庭中,我和老公都把教育兒子修美德、愛家庭和愛他人作為經常的必修課。總是利用看電視、吃飯間隙教育兒子做人要先修德善愛。教育必有榜樣的力量,生活中,我們家堅持把“善”和“愛”踐行在生活和工作中,用行動作生活中的有心人和熱心人,無論是同事、還是小區的鄰居,只要相熟的,遇到別人家裏有事或生病住院,我會及時給予幫助和探望,力所能及地給予幫助。用家人常説的一句來講:“人活在這個世上,能見面都是緣分”“用笑容面對每一個人,把善良的心留給別人”。我們家的對面住了一對70多歲的老夫妻,老頭常年癱瘓在牀。有一天凌晨大約5點鐘時,對面鄰居家傳來了急喊聲,意識到鄰居可能出事,急忙到對面一看,原來是老頭快不行了,老太太一時不知怎麼辦,只是在屋裏喊人。我急忙幫助打了120,又幫老人通知了她的女兒,在得知老太太還沒吃早飯時,又急忙返回家裏給老人拿去熱牛奶和麪包,看着120把老頭接走後,我才趕忙到局裏開會。生活中,我們家只要是有人看到對面老人把垃圾放在樓道,就會幫忙給扔了;在院子只要看到老太太提東西,都會幫忙給提上來。用一份愛心,給親人也給需要幫助的人,這是我們家的共識。

有一份家庭美德叫孝敬。當好一個母親、老人的兒女、別人的兒媳,角色裏傳承着孝道,卻也有説不完的辛苦。工作之餘,我沒有忘記自己的父母和公婆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雖然老人們一再説工作忙不要經常回來,但一有空我們就會及時帶孩子回家去看望老人,看到老人見到孫子高興的樣子,心裏漾起滿滿的幸福,常回家看看的念頭在心中生根發芽。看望、陪吃、拉話,照顧生病老人,這都是兒女應盡的義務。記得公公當時生病時,接到老家嫂子的電話,我們急忙請假回家,看到炕上生病的公公和滿房子的髒亂,我們心裏不斷自責,急忙打掃房子、清洗被褥和老人的衣服,端屎倒尿,給公公洗腳餵飯,近一個月時間的精心照顧,老人身體逐漸好轉。在老公8個兄弟姊妹和我的3個兄弟姊妹中,我們堅持做到了兄弟睦、妯娌和。特別是面對眾多的雙方農村親戚,堅持友善待之,一樣視之,親戚來城,總是讓他們高興而來,滿意而去,用老公的話來總結,家裏都快成了接待站了。

一份共同的理想叫做生活的強者。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家庭,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有一種情形是不進則退。一路走來,全家相互鼓勵,他鼓勵我認真掌握工作業務知識,做工作中的百事通,善於攻堅的不倒翁。我鼓勵他樹立工作中的正確榮譽觀念,在百忙中要學會休息做到保重身體與工作兩不誤,正確對待人生的得與失。我們教育兒子,要做生活的強者,要在學會解決問題中長大,生活和書本知識兩不誤。我們都在學習和工作中,幹一行、愛一行,砥礪奮進,開拓進取,努力用最優秀的自己去點亮工作、照亮生活,在獲得工作榮譽的同時,也不忘收穫生活的快樂。

知敬畏、心向善,懷着一顆向善之心,捧着一顆感恩黨和社會之心我們珍惜着這一切的來之不易,努力地工作和生活,堅持把愛和善傳遞給他人,弘揚社會正能量,秉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家庭美德。

優秀家風家教事蹟材料範文 篇6

今年,門口的柿子樹上仍然結了很多果子,但卻再也沒有了父親。我常常走着路,吃着飯,洗着臉,忽然無端的就想起父親。門前的月季花開了,暗香浮動,我想父親也會在看;街道的孩子們打鬧奔跑,歡喜熱鬧,我會覺得父親也在看,我知道你來過,卻不知道你在哪裏。父親離開我們已經半年多了,我還是覺得父親沒有走遠,一直都在身邊。

在我的記憶當中,父親是一個無所不能、無所不知,像高山一樣堅強的,有着寬寬臂膀的人。但是父親腰椎一直都有很嚴重的問題,20__年9月的一個下午,父親意外跌倒,腰椎嚴重損傷,以致於無法下牀走路,父親坐上了輪椅,生活不能自理。雖然經過了一次手術治療,但是效果甚微。父親是一個樂觀堅強的人,他坦然地接受了這一現實,每天堅持按時康復鍛鍊,每次經常和身邊的老朋友們聊天時,自嘲説,一輩子也沒拿什麼證,臨老了拿了一個殘疾證。我除了八小時工作之外其餘的時間,就幫母親幹家務,幫忙照顧父親。節假日我就推着輪椅陪父親去鍛鍊,父親有時候在體育場裏,人少的時候他就放開嗓子,坐在輪椅上唱歌給母親聽,看着父親開心,母親心情也能好一點,那些年,日子就是在母親的忙碌父親的樂觀堅強中一天一天的過着。

父親年輕的時候也吃了不少苦,練就了他吃苦耐勞的品格。20幾歲參加工作社教的時候,他就被派往離家很遠的地方去工作,那個時候交通特別不發達,父親在外地工作了很長時間都沒有回過家,終於有一次機會可以回家,但是沒趕上最後一班車,他就自己走路回家,100多公里,對我們現在來説可能需要一兩個小時,可是在那個年代,父親走了整整二十幾個小時,到第二天中午才回到家,腳都磨破了皮,褲子沾滿了泥土,奶奶看到以後心疼得直抹眼淚,可是父親卻安慰奶奶説“沒事兒”。

回到高陵後,在耿鎮鄉政府(那時候叫人民公社)一呆就是30多年直至退休,耿鎮鄉政府村民沒有不認識父親的,在司法所的時候,經常要處理村民的民事糾紛,調解家庭矛盾,那個年代農村人的家庭矛盾也比較多,牽扯到贍養老人、宅基地糾紛、鄰里關係等各種矛盾,父親善於做思想工作,經常到村民家中進行勸導,給雙方耐心地做思想工作,有時候一些矛盾在“嘮嗑”中就完成了,經常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父親經常給我説,作為政府工作人員,我們和百姓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只要我們真心實意地為羣眾辦事,站在羣眾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換位思考,羣眾就會把自己當親人一樣,然後很多問題也都迎難而解了,父親的工作作風一貫都是深入羣眾深入實際。

20__年的時候,父親又增加了一個病,父親的免疫力各項指標急速的下滑,很短的時間內,父親就連輪椅都坐不成了,每天只能躺在牀上,父親手上也沒有勁兒了,然後也不能自己翻身,和外界的溝通只能通過電視或者廣播。從小在我心中像高山一樣的父親慢慢的變成了普通人,變成了癱瘓在牀柔弱無助的病人,柔弱到除了呼吸什麼都不會的孩子。我也因為長期照顧父親勞累過度,嚴重失眠,每天要靠吃安眠藥才能睡着,曾經有一段時間到了崩潰的邊緣。父親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我沒有資格崩潰,我不能倒下,我不能喊累,母親比我更累,現在的父親最需要人照顧,我是家裏的頂樑柱。父親,你就安心的做個孩子吧,剩下的一切交給我,我來為你遮風擋雨。你不能翻身,我一點一點挪你幫助你翻身;你的手臂沒有力量吃飯,我就是你的手臂;你走不出家門無法看到外面的世界,我就是你的眼睛,我會陪你一起收聽你愛聽的秦腔,一起收聽你喜歡的農村廣播,和你一起歡笑,和你一起傾聽。

現在雖然父親走了,可是父親的音容笑貌一直都深深的刻在我的腦海裏,我雖然從此不能再為你端茶倒水,不能再侍奉在你牀前,但是父親對待困難樂觀堅強,對待工作認真負責,腳踏實地的精神,永遠都在我的記憶裏,他也會一直影響着我,我慶幸自己沒有缺席父親最需要我的時光。現在的我,要好好生活,好好工作,盡力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個正能量的人,才能讓在天堂的父親欣慰。就像父親常對我説的那樣,你要活成一束光,光夠亮就福澤四方,光微弱就惠及身旁。走到哪裏都要生機勃勃,歷經了人生的曲折,依然熱情不改,要讓別人想起你就踏實,就有力量,如此一生,才值得。

優秀家風家教事蹟材料範文 篇7

人生路上,風雨同舟,灑下真情款款。小王和小陳,這一對普通的職工家庭,卻用不普通的人生經歷詮釋了事業、生活和家庭的真諦,留給了我們“相依一世、相知一世”的真情和感動。

丈夫原是貴陽市南明煙葉復烤廠的一名駕駛員,妻子小王是花溪區孟關鄉中心完小的一名教師。在結婚十餘年的時間裏,這對夫妻互敬互愛,孝敬父母、愛戴孩子、寬以待人,在家中以德治家,譜寫了一曲文明、感動的華美樂章,成為創建文明家庭的先進典型。

一、愛崗敬業,愛校如家。

作為妻子的小王在工作中兢兢業業,是一個對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高度責任心的人,曾擔任過低、中、高不同年級段的教學工作,由於她對工作的認真負責,曾先後被評委市、區、鄉級的優秀班主任,成為學生喜歡、家長信任的好老師。在工作中,她對每一個學生嚴格要求、耐心教導;在生活中,她對自己的同事們悉心關照、熱幫互助,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小王任勞任怨的工作態度,高度負責的工作責任心也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一致好評,並多次在年度考核工作中被評定為優秀。她始終堅持責任心是做人之本,責任心是成事之源,所以她在工作中始終以愛崗敬業、愛校如家的心態努力並且奮鬥着。

二、相敬如賓、相濡以沫。

都説人生之路,從來沒有一帆風順的坦途,沒有一勞永逸的捷徑。但意外卻是來得那麼突然與沉重,在新婚後的第二年,丈夫小陳因鼻咽癌放化療留下的後遺症日趨嚴重,並使得聽力、語言能力和吞嚥食物的能力都迅速衰退,以致現在已經完全失去聽力,退養在家中。就是在患難之際,妻子小王一面多方打聽名醫幫丈夫治療病症,一面悉心照顧家中老人與丈夫,她用自己柔弱的身軀撐起了整個家庭的重擔。面對丈夫日趨衰弱的身體,小王始終對丈夫不離不棄,悉心照料。對她而言,每天下班回家能看到丈夫把食物順利地吞下去,不噎着、不嗆着,就是她最大的安慰。她時常開導丈夫,讓丈夫對生活充滿希望和信心。丈夫小陳也非常支持妻子的工作,在家裏總是無微不至地照顧好女兒,自己生活上的瑣事從來不讓妻子操心,因為丈夫失去聽力,那一張張的小紙條成為夫妻倆傳達信息和交流情感的紐帶。幾年的.時光,妻子小王承受着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和壓力,是她,支持着丈夫、支撐着家庭。結婚至今十一年,是十一年的堅守,小王,用美好的心靈再次詮釋了愛心、善良的真實含義,譜寫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又一曲頌歌。面對新婚丈夫的病患,是逃避,是利己,也許會有多種選擇,每種選擇,也都會找出各種理由,然而正是由於小王這種天性的愛心和善良,愈加彰顯出人性的光輝!十一年來的堅守,小王始終沒有放棄過,面對長期病弱的丈夫,不拋棄,不放棄,敢於直面艱難困苦,做到一時容易,長期堅持確實很難。正是小王這種默默的堅持,愈加突顯出人生的壯美!

三、互敬互愛,盡心盡力。

小王精心照顧丈夫,更是細心的照顧着公婆的起居,她知道丈夫的病對年邁的公婆打擊有多大,儘管自己背後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淚,但是隻要面對二老的時候都是笑嘻嘻的,經常給老人講笑話逗他們開心,經常勸説老人,説開心話,講大道理,她對二老説:“醫學越來越發達,什麼病都會有治理的辦法的,小陳的病一定會治好的。”十多年來她就是這樣用自己的善良及對家人的愛,將這個幸福温暖的家維護和經營着。

在生活上相濡以沫,對待家庭和老人,小王也是分外的用心和孝順。小陳生病住院期間,妻子小王獨自一人在醫院照顧,不讓家中的二老擔心和操心,還經常打電話安慰他們。二老為了給小王減輕負擔,除了料理好家中的所有事務以外,還盡心盡力替她照顧好女兒。一家人互敬互愛,其樂融融。

相依一世、相知一世,這就是和小陳的愛情寫照,一對風雨同舟的終生伴侶,一個充滿温情的幸福家庭。

優秀家風家教事蹟材料範文 篇8

小王就職於西部綠洲物業公司保潔部,是一名部門主任,雖然管理的人員不多,可是需要操心的事可不少。在同事眼裏她是一個合格的領導,在朋友眼裏她是一個熱心的好人,在婆婆眼裏她是一個孝順的兒媳,在媽媽眼裏她是體貼懂事的孩子,在兒女眼裏她又是一個非常稱職的好媽媽。

一個好的家風可以讓一個孩子健康的成長,而她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很好的家風中。父母養育了她們兄妹五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雖然生活非常困難,但父母從不為瑣事爭吵,也不相互指責、斥罵,更多留給孩子們的是相互理解、包容以及做人的真滴。母親不善言談,只是默默的為這個家操勞,沒有任何怨言。父親則給了這個家更多的支撐和信任,他們用行動告訴孩子要做一個有愛心、有包容心、誠實、有擔當的人,她就是在這樣的家風下長大的。她父親去世早,母親帶着她們兄妹五人不容易,哥哥成了頂樑柱,小小的她看出了家裏的不易,高中畢業本可以繼續求學的她,堅決放棄這個機會,毅然決定為家裏分擔困難。隨着時間的飛轉,母親已經八十幾歲高齡了,身體不是很好,她在忙完工作之餘常常去照看母親。她還有一個和母親一樣高齡的婆婆需要照顧,她往往是早晨早早起來把早飯和午飯給婆婆做好,囑咐婆婆按時熱了吃,中午又趕到母親家照顧母親午飯,母親看見她又要工作,又要兩邊忙,怕她辛苦,不讓她來,可是她總是説:有媽媽在,再辛苦也是幸福的,最好的孝順就是陪伴。今年母親身體不適住院,醫生檢查的結果不是很好,看着母親病弱的身體,她心裏有説不出的難過,於是她白天上班,晚上堅決要求陪母親,她的腰也不是很好,可是她一直堅持,直到爬不起來才肯歇一歇。

她不光是對自己的父母體貼入微,對公婆也是一樣,她把從父母身上學到的美德用在了自己的家庭裏,公公身體一直不好,四十多歲就得了腦溢血,右半邊偏癱行動不便,一直由婆婆照顧,公公的脾氣非常不好,動不動就大發雷霆,甚至有時還動手打婆婆,看着婆婆身心疲憊、無可奈何的樣子,她毅然將公公接到自己家裏悉心照顧。不常見面的兩個老人反而不在爭吵,關係也融洽了,婆婆的身心都得到了放鬆,心情開朗多了,就這樣一直照顧到公公離世。公公去世後,她怕婆婆一人在家寂寞,又將婆婆接到家裏照顧,這一住就是十一年。都説婆媳關係不好處,這麼多年來她和婆婆從未掙過嘴、紅過臉。什麼事都是有商有量。為了讓婆婆的生活質量更好些,她勸婆婆到退休站和老年人一起唱歌、跳舞、打牌,可是婆婆嫌吵不願去,她又勸婆婆去養老中心,那裏條件很好,還有人聊天,婆婆去了幾天又回來了,婆婆覺得那裏的飯沒有媳婦做的好吃,晚上又看不見他們,覺着心裏不舒服,於是她放棄了讓婆婆出去的想法,每天她都會把婆婆的一切安頓好才出門。由於她現在的工作越來越忙,婆婆看在眼裏,疼在心間,為了減輕媳婦的負擔,主動要求去了日託中心。她們就是這樣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幸福的生活着。

她還有一個特殊的家庭,丈夫的前妻12、8去世後留下一個七歲的女兒,她把女兒當自己的孩子來養,甚至比對自己親生的孩子還好。女兒從小就喜歡跳舞,天生對舞蹈有靈性,她在經濟條件不是很好的.情況下,很堅決的把女兒送到了重慶舞蹈學院,專修舞蹈專業。她説:女孩也要有特長和一門技術,將來走向社會才有用。女兒畢業回來後,很快就被分配到幼教系統,成為單位的業務骨幹。現在女兒大了,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生活,但她還是把媽媽當成了自己的主心骨、避風港。而且女兒也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無論生日還是節日,她都會第一時間想到母親,精心給母親準備一份禮物。無論她遇到困難還是高興事,都要找她聊聊,一起分享。在不知情的人看來她就是媽媽的親生女兒。

她無論是對待工作還是生活,都像一個大家長一樣要求我們做事要精益求精,不給自己留遺憾。對同事關心體貼,只要她能想到的她都會替員工考慮到,因此她贏得了同事對她的信任,只要有困難都願意找她解決,有喜事找她分享,她也樂於和大夥成為一家人。

好的家風可以塑造出一個優良品質的人,好的家風都會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良好的道德氛圍、健康的思想氛圍、認真的學習氛圍、尊老愛幼艱苦樸素的生活氛圍。正是這種氛圍,營造了一個個身心健康、有作為乃至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我們從小王身上看到了優良家風所賦予的美德,我希望好的家風、家訓要不斷傳承,給下一代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優秀家風家教事蹟材料範文 篇9

彭(1896-1929年),原名彭漢育,廣東海豐人,被譽為農民運動的大王、中國農民運動的領袖。大革命時期,在廣州舉辦五屆農民運動講習所,擔任第一和第五屆農講所主任。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彭在廣東海陸豐地區領導武裝起義後,建立了海豐、陸豐縣蘇維埃政府,這是中國第一個農村蘇維埃政權。“家風就是理想主義”,彭孫女彭伊娜説,家裏人對物慾都沒有瘋狂的追求,這個家庭遺傳的最珍貴的東西就是為了理想奮不顧身。

彭家裏原本相當富有,是海陸豐有名的大地主家庭,有“鴉飛不過的田產”。但他目睹了國家貧窮落後,民族積弱被欺,農民處於被剝削被壓迫的底層,生活十分困苦。他幾經尋求選定馬克思主義,立志變革中國社會。

彭號召農民起來進行鬥爭,表示願意拿出家產來支持農民。

母親知道後十分傷心,邊哭邊説:“祖宗無積德,就有敗家兒。想着祖父艱難困苦經營乃有今日,倘如此做法,豈不是要破家蕩產嗎?”彭回到家裏沒有一個人肯對他説話,好像對着仇人一樣,大哥也以分家相威脅。

以救國救民、變革社會為己任的彭認定家裏的.財產都是從農民手中搶來的,應該歸還給農民。堂兄代他領回了分得的田契,彭便親自將田契送到佃户家裏,可是佃户們卻不敢接受,他決定採取一個更激烈的行動。1922年11月的一天,彭請來許多農民,當眾燒燬了屬於他的全部田契,把財產分給窮苦的農民,帶領農民參加革命。當初,他的家長希望他成為家族的接班人,而他卻成了舊社會的掘墓人。這是他對舊家風的背叛,與此同時,也逐步形成了新家風。

1929年,彭被反動派殺害,英勇就義時年僅33歲。英雄已去,浩氣永存。彭骨子裏為革命為理想奮不顧身的特質代代相傳,在後人的血液裏澎湃不息。

“爺爺為理想而進行實踐是無私徹底的。

”彭伊娜説。在彭感召和帶動下,彭家多人前赴後繼走上革命道路。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時期先後有7人犧牲,其中6人被追認為烈士,最大的35歲,最小的才17歲。

作為紅色家族的後代,彭家人沒有把自己看成特殊的人羣,也不懂得利用一些關係去謀求什麼。他們始終與羣眾打成一片,為家鄉和社會的發展嘔心瀝血。

彭兩個兒子,彭士祿與彭洪自小就是孤兒,靠人民羣眾的掩護幫助,吃着百家飯倖存了下來。其中彭士祿15歲時,幾經艱難被周恩來接往延安,之後留學蘇聯,他是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的總設計師,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1983年,他主持了大亞灣核電站的前期工程,為我國科技事業、核工業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但他從不居功自傲。

與祖國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這就是彭家幾代人傳承的共同選擇。

優秀家風家教事蹟材料範文 篇10

劉,13歲,現就讀於xx中學七年級100班。劉是一個樂觀積極,勤奮好學,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好孩子。

一、愛國愛黨,弘揚傳統文化。

劉積極響應學校號召,多次參加愛國演講比賽,宣揚愛國精神。她還認真練習太極,參加太極比賽,帶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二、勤奮好學,認真刻苦。

在學習上,劉一絲不苟,總是透着一股鑽勁兒,不向任何一道難題低頭。學習時也不顧此失彼,注重均衡發展。各門課程成績都在班裏名列前茅,數學英語成績尤其突出,多次榮獲學成績一等獎,學習小能手,單科學習狀元等獎項。

三、盡職盡責,做好班級工作。

劉在班裏身兼多職,同時擔任着班裏的學習委員,體育委員,英語課代表小組長等多個職務。在學習中,劉不但自己力爭上游,而且還為班裏的同學們做了很多工作。她主動負責檢查班裏同學的英語朗讀,為同學挑錯誤,指出並幫他們改正錯誤,還總是利用課間積極幫助同學們解決學習上的問題。同學有問題,從來不限麻煩,總是耐心講解。只要是班裏的事物,劉做起來都一絲不苟,真的'是老師的好助手,同學的好幫手。

四、尊師敬長,團結同學。

作為班幹部,在和老師較多的接觸當中,劉深知老師工作的辛苦不容易。課間劉總是想着為老師倒上一杯温開水,聽到老師嗓子不舒服,劉會從家裏拿一些藥片送給老師,還時不時的主動幫助老師處理作業。每次學校組織到敬老院為孤寡老人獻愛心的時候,她總是親手製作一些禮物,親自交到爺爺奶奶手裏。班裏同學有矛盾了,他也會主動調解,還經常幫助班裏生活困難和學習困難的同學。

五、多才多藝,全面發展。

劉除了認真學習課本知識外,還特別喜歡閲讀。她利用節假日讀了中國的四大名著,《紅巖》,《紅巖穆斯林的葬禮》,《簡愛》等作品。大量的閲讀使她獲得了大量的課外知識,開闊了視野,理解能力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劉熱愛繪畫,主動承擔起班裏的黑板報設計工作,手抄報也在學校多次獲獎。在學校舉行的運動會當中,劉在跳遠跳繩上都獲得了獎項。是老師同學口中的小能人。

劉深知,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腳踏實地,鍥而不捨。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就一定會成功。劉xx同學在生活學習中一直在完善和提升自己,相信將來她一定會做的很更好。

優秀家風家教事蹟材料範文 篇11

小王的一生,是一代大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生,是踐行儒道、為國盡忠的一生。無論是貶謫蠻荒之地還是戎馬倥傯之中,他總是以國事為重,以盡忠為先,以盡孝為念,並且諄諄教育弟子要立志勤學,以聖賢自期,以修身養心、致良知為人生根本,而不以讀書做官謀取功名利祿為人生目標。

教導子弟立志勤學

小王在《與克彰太叔書》中説:“夫惡念者,習氣也;善念者,本性也;本性為習氣所汩者,由於志之不立也。故凡學者為習所移,氣所勝,則惟務痛懲其志。久則志亦漸立,志立而習氣漸消。學本於立志,志立而學問之功已過半矣。”

小王説:“學本於立志,志立而學問之功已過半矣”,可見人生立志的重要。而所謂學問之功,就在消除習氣,復歸本然善性,這是一個道德修養過程,不可不慎。聯繫到小王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所講“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四條學規,首重立志,稱“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更凸顯了小王的從小“立志學聖賢”思想的重要。

勉勵子弟以聖賢自期

小王在《贛州書示四侄正思等》書函中説:“近聞爾曹學業有進,有司考校,獲居前列,吾聞之喜而不寐。此是家門好消息,繼吾書香者,在爾輩矣。勉之勉之!吾非徒望爾輩但取青紫榮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誇市井小兒。爾輩須以仁禮存心,以孝弟為本,以聖賢自期,務在光前裕後,斯可矣……讀書講學,此最吾所宿好,今雖干戈擾攘中,四方有來學者,吾未嘗拒之。”

小王雖在“干戈擾攘”中,仍寄書子侄,諄諄教導他們立志勤學。在他看來,讀書為學,目的不在做官肥家,謀取榮華富貴,而在於確立高尚的道德人格,“以仁禮存心,以孝弟為本,以聖賢自期”。這才是“家門好消息”,是能“繼吾書香”的好子弟。他在《又與克彰太叔》書函中要求叔父教育兒子正憲讀書盡孝,“一切舉業功名等事皆非所望,但惟教之以孝弟而已”。在《寄正憲男手墨》中要求兒子“立志向上”,而不必志在“科第”,稱“科第之事,吾豈敢必於汝,得汝立志向上,則亦有足喜也。”

忠義為先,以國事為重

小王在《上海日翁家書》中説:“男之慾歸已非一日,急急圖此已兩年,今竟陷身於難。人臣之義至此,豈復容苟逃幸脱!惟俟命師之至,然後敢申前懇。俟事勢稍定,然後敢決意馳歸爾。伏望大人陪萬保愛,諸弟必能勉盡孝養,旦暮切勿以不孝男為念。天苟憫男一念血誠,得全首領,歸拜膝下,當必有日矣。”

自古有“忠孝不能兩全”之説,然而志士仁人雖常懷孝心,但總是以國事為重,忠義為先。小王在呈父親的書函中陳述了“先國後家”的人臣之義,在致兒輩的家書《嶺南寄正憲男》中則明確宣示了“我今國事在身,豈復能紀念家事,汝輩自宜體悉勉勵,方是佳子弟爾”的“國事為重”的思想。

勇於改過,以改過為貴

小王在《寄諸弟》的家書中,特別強調了“改過為貴”的思想,他説:“人孰無過?改之為貴。……古之聖賢,時時自見己過而改之,是以能無過,非其心果與人異也。戒慎不睹、恐懼不聞者,時時自見己過之功。吾近來實見此學有用力處,但為平日習染深痼,克治欠勇,故切切預為弟輩言之。”可見,勇於改過,以改過為貴,也是小王所提倡的優良家風。

師法聖賢,以致良知為人生根本

小王在致妹婿兼弟子徐愛的家書《與徐仲仁》中教育弟子“求古聖賢而師法之”,説:“勿謂隱微可欺而有放心,勿謂聰明可恃而有怠志;養心莫善於義理,為學莫要於精專;毋為習俗所移,毋為物誘所引;求古聖賢而師法之,切莫以斯言為迂闊也。”又在《寄正憲男手墨》中強調自己的講學宗旨,要求子弟以“致良知”為人生根本。他説:“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仁,人心也;良知之誠愛惻怛處,便是仁,無誠愛惻怛之心,亦無良知可致矣。汝於此處,宜加猛省。”小王自提出“致良知”的.心學宗旨以後,無論是對門人弟子,還是對家人子弟,皆諄諄教之以“致良知”,這個良知,便是孔孟之“仁”,程朱之天理,“致良知”,既是陽明學派的門風,也是小王一家的家風。

小王的江西大弟子鄒守益對老師的家書給予了精闢的總結和極高的評價,説:“先師陽明夫子家書二卷,嗣子正憲仲肅甫什襲藏之。益趨天真,奠蘭亭,獲睹焉。喜曰:‘是能授簡不忘矣!’書中‘讀書敦行,日進高明’;‘鈐束下人,謹守禮法’;及切祔道義,請益求教,互相夾持,接引來學,真是一善一藥。”這個評論,不僅以陽明之教激勵陽明後人,且以之激勵同門學子,亦足見小王關於確立道德良知對於建立良好家風、門風思想的重要意義。

優秀家風家教事蹟材料範文 篇12

志的家庭與千萬個家庭一樣,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但這普通的背後,卻藴藏着一個不平凡的故事,這一家人團結和睦、遵紀守法、積極進取、樂於助人,深受同事、鄰里和社會的好評。

一、愛崗敬業,工作楷模

志不論做什麼事情,他都充分發揮軍人的本色,認真履行職責,處處以身作則。雷厲風行,不折不扣地去完成黨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近幾年,他擔任我鎮林工站站長,經常不分晝夜的奔赴在森林火災第一現場,親自指揮、加入滅火隊伍,尤其是在逢年過節,舉家團圓的時刻,林工站的工作人員絲毫不敢放鬆警惕,時刻準備着遭遇火情時進行緊急應對。每年夏天雨季來臨時,他還主動參與到防洪防汛工作中,遇到大暴雨,整夜巡查,排除受災隱患。正是因為他的'突出表現,年度考核連續多年排名第一。這些榮譽的取得,與他愛人的理解和支持是分不開的。

二、尊老愛幼,家中模範

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志還努力做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協調好家庭事務,使整個家庭和諧融洽,和睦相處。他把工作之餘時間都留給了家人,陪伴家人,就算只是一家人在一起聊天,那也是他心中最幸福快樂的時光。身為一家之主,他以寬容和理解善待每一位家庭成員,做到“多一點理解,多一點關懷”。作為兒子,他關心老人,孝順老人。在忙碌的工作過程中他仍然堅持抽空陪伴老人,是出了名的孝子;作為丈夫,他愛護妻子,與妻子相互關心,互相扶持,夫妻感情融洽,從不為小事爭吵;作為父親,他以身作則,注重對兒子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孩子節儉、謙遜、自強的良好品質,教育他獨立自主、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三、勤儉樸素,家中賢內助

妻子齊鴻燕同志在我鎮職工餐廳工作,在她身上充分體現了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作為媳婦,她恪盡孝道,對老人噓寒問暖,還經常陪伴老人談心,做他們精神上的支柱;作為母親,她慈愛但不溺愛,在照顧好兒子生活的同時,還擔負起教育兒子成材的重任;作為妻子,她是“賢內助”的最佳代言人。為了減輕丈夫的工作壓力,她承擔起家庭的所有事務,把家中的事情管得井井有條,從不讓丈夫因家事分心而影響工作。為了讓丈夫做個清清白白的鄉鎮幹部,不濫用權力,不迷失自己,她建立起比一般家庭更加純樸和節儉的家風,牢固地守護着自己家門。她常吹家庭廉潔風,常念家庭廉潔經,督促丈夫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在外做到“一身正氣上班去,兩袖清風回家來”。

四、以德育人,父慈子孝

在父親的潛移默化和言傳身教之下,志將兒子黨浩然培養出自立自強的性格,在生活上,獨立自主,在思想上力求上進,在事業上努力拼搏。

在志帶動和影響下,全體家庭成員各司其職,共同努力,精心營造出一個洋溢着温暖、民主、文明、科學的美好家庭。

優秀家風家教事蹟材料範文 篇13

這是一個知識型的家庭,這是一個學習型的家庭,這更是一個和諧型的家庭。主人公小林和他的妻子小玉都是全國恢復大學聯考後的第一屆大學生,30多年來他們相濡以沫,攜手比肩。生活上,他們互相關心照顧;事業上,他們互相激勵鞭策,同心協力,營造了融融泄泄的家庭氛圍,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業績。

由於他們在生活中互相關心,事業上互相勉勵,小林從一名普通的幹部成為業務骨幹,逐步走上領導崗位,承擔着市委的重要工作,出色地完成市委交給的一系列重要任務,得到同事們的廣泛好評。他的.妻子在寧德一中工作,是中學高級教師。30年來堅守教學一線,多年擔任高三教學,業績突出。小玉是一名研究型、學者型教師,撰寫的多篇論文在全國核心刊物上發表,被教育部聘請為語文版高中語文教材建設專家。作為福建省高中課改研究組核心成員,多次參加年省大學聯考命題工作。在省內外開設講座與公開課近百場。

小林的岳父岳母都是離休幹部,年老體弱多病。妻子姐妹兩人,妹妹在北京工作,照顧老人的擔子就壓在他們身上。從他們大學畢業分配到寧德工作,就和岳父岳母一起生活。平日裏,買菜做飯;生病時,端水送藥,無微不至,毫無怨言。岳父晚年得了肝癌,夫妻倆四處求醫問藥。當得知“靈芝寶”能夠減輕痛苦時,儘管一個療程要萬元,儘管他們當時經濟很拮据,但仍然傾其所有,不惜舉債。能夠讓岳父走得平靜,走得沒有痛苦,花多少錢他們都覺得值。

對孩子他們從嚴要求,知識的重要自不必説,更重要的是言傳身教,以父母本身的行為讓她從小就生活在充滿正能量的氛圍中,從而感受到:人活着要有追求,要有思想,要有境界。所以,一向以來,孩子都能夠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待學習工作、待人接物。無論是在國內學習還是在國外工作,都能得到大家的好評。

小林的家庭是一個團結和睦的家庭,無論是在順境還是逆境,都始終持續着濃厚的親情。尤其是20__年,他的妹妹不幸患腦病毒,深度昏迷,生命垂危。醫生推薦放下治療。但是,他的一家人不離不棄,咬緊牙關,輪流守護,堅持了72天,最後把她從死神手裏奪了回來。病後,他的妹妹坐上了輪椅,一家人更是倍加關愛呵護,讓她始終生活在親情的温暖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ji/kz3ze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