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廉潔好家風家庭事蹟材料(精選14篇)

廉潔好家風家庭事蹟材料(精選14篇)

廉潔好家風家庭事蹟材料 篇1

小張,縣應急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他和家人愛崗敬業、熱心公益、自律自省,守望相助,20__年3月被授予“清正廉潔”最美家庭。

廉潔好家風家庭事蹟材料(精選14篇)

“愛崗敬業,恪盡職守”是他工作的準則。20__年7月25日,後坪鎮分水嶺村突降“坨子雨”,他接到報告後,冒着生命危險爬山涉水查看災情,因長時間捱餓中暑住進了醫院;同年8月6日,寺坪鎮金堂村突降大暴雨,道路沖毀,莊稼損壞嚴重,他親往該地核災40户左右,回家時腳指頭磨破了3個。自20__年以來,他親往現場核災2.5萬多户,幫助受災人口8.5萬人左右,行程達30多萬公里。20__年6月對全縣20座大中小型水庫、11個鄉鎮河道、鄭萬高鐵以及在建涉水工程集中開展隱患大排查,前後一個月行程達3000多公里,球鞋跑壞了3雙,經常以快餐面、饅頭充飢,導致腸胃病復發,最後不得已前往省級醫院治療。因工作成績突出,他個人20__年6月被授予襄陽市“最美生態環保人”榮譽稱號。

“熱心公益,幫助他人”是他行動的準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以來,他積極為保康縣公益事業奔走,主動帶領廣大幹部職工捐款捐物,為各鄉鎮、醫院、學校等單位爭取了大量疫情防控物資。駐村期間,關心困難羣眾生活身先士卒,馬橋鎮黃灣村陳澤舉20__年3月9日截肢,4月底裝配假肢成功,後因農活體力重導致假肢損壞,家庭困難無法再次裝配假肢。他了解情況後,第一時間找到縣殘聯,多次赴省市進行配對,終於在20__年8月免費裝配假肢成功,解決了陳澤舉多年裝配假肢的願望。

“自律自省,嚴把家門”是他廉潔的準則。他不管是在鄉鎮政府工作還是在縣直單位工作期間,不取份外物,不收義外財,不接受有礙執行公務的禮物、禮金和宴請,構築了一道家庭反腐保廉的堅固防線。一名同事因小張經常幫助他,多次提出宴請,均被婉拒了。因幫助陳澤舉配對假肢,陳澤舉妻子多次贈送他土特產以表謝意,均被謝絕了,在他身上類似這樣事例很多。

“守望相助,共同進步”是他家庭風氣的準則。因為小張的優秀,妻子李曉華作為人民教師也不甘示弱,她注重師德,學風嚴謹,一絲不苟,把教書育人貫穿於整個教學工作中,積極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知識並付諸於實踐,多次被授予“優秀教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正因為在父母的影響下,兒子張天宇大學畢業後放棄了去大城市的工作機會,而是選擇了報效祖國,參軍入伍,在部隊裏,他尊敬領導,團結戰友,認真學習國防知識,鍛鍊過硬本領,被部隊授予20__年度“優秀學兵”榮譽稱號。

廉潔好家風家庭事蹟材料 篇2

子罕不以玉貴,恪守清廉。

小楊,男,現年48歲,中共黨員,蔡旗鎮高廟村人,現在高廟村委會任職。“位,不論高低,皆為民利;權,不論大小,只求公正。”這是小楊同志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作為一名紮根基層、服務基層的村領導幹部,自從任職以來,他一直虛心向其他領導幹部請教學習,熱心為村民羣眾辦實事、解難事。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始終保持共產黨員本色,牢記黨的宗旨,一心撲在工作上,工作勤奮努力,受到上級領導和村民羣眾的高度評價。一家人遵紀守法、團結鄰里,家風良好,是村裏人人稱讚的好家庭。

修身齊家,身體力行。

作為村民的領路人,小楊同志深知自己必須要有過硬的理論素養和工作能力才能勝任工作,雖已年近50,但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他從來沒有放鬆過學習,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下,不僅豐富了知識,提升了自身素養,同時也提高了他駕馭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他的家人在他的潛移默化和影響下,增強了抵制各種利益誘惑的能力和拒腐防變的意識,整個家庭營造出崇尚廉潔、以貪為恥的良好氛圍。

廉潔自律,勤儉持家。

自始至終養成有利於家運興旺的持家習慣是十分難得的。小楊一家生活是儉樸的,看他的住房,只有簡單的必須的幾樣傢俱,再沒有什麼其它擺設,但他從不在意,他常説:“物質追求沒有止境,如果不是通過辛勤勞動得來的物慾滿足不可能長久,況且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樣的日子挺好的,過着踏實”。在平時,他始終嚴格遵守領導幹部廉潔從政的各項規定和要求,廉潔自律,以自重、自省、自警、自律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清正廉潔永遠是時代的呼喚,廉政勤政永遠是人民的期盼。從小楊一家的典型事例,我們感到,位不論高低,權不論大小,良好的家風是領導幹部從政理政的基本素養,是領導幹部勤政廉政的寶貴財富。願清正之花永綻放,廉潔家風代代傳。

廉潔好家風家庭事蹟材料 篇3

小朱,生前系建始縣紀委監委信訪室主任、正科級紀檢監察員。先後被表彰為全省信訪舉報工作業績突出個人、全縣最美信訪幹部,被州紀委予以嘉獎通報表揚。

小朱時刻以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實際行動踐行對黨的忠誠。21年間變換10餘個工作崗位,從一名辦事員到科級領導幹部,從基層到機關,無論在什麼崗位,他始終保持清正廉潔,一心一意幹事業。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連續在信訪工作一線奮戰52天,確保羣眾訴求得到及時解決,對信訪舉報快查快結,他疫情期間共經手辦理信訪件66件,實名舉報回訪滿意率達到100%。病重期間仍惦記着信訪工作,經常通過電話、微信與單位同事進行溝通交流。

小朱一身正氣,把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當作人生信條,把廉潔自律作為工作和生活第一要求,用樸實純粹詮釋一名紀檢監察幹部的清廉本色。他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做人做事上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從小事和細節嚴起,生病期間,委婉拒絕親友和同事探望,他愛人下崗多年,日子過得並不寬裕,但他從不為妻子找工作説情打招呼。他為人謙遜和藹,從不口大氣粗、盛氣凌人,無論對同事還是羣眾,都微笑相待。他生活簡樸簡單,淡泊名利,對吃穿從不講究,很少購買當季新衣,一家人至今仍住在一套25年前買的小房子裏。

小朱的妻子柳景豔是一名下崗職工,下崗後在客運公司務工,她愛崗敬業,任勞任怨,絲毫沒有因為自己的丈夫是領導幹部而懈怠,一門心思把本職工作做好,得到了公司領導和同事的好評。在平時的生活中,她積極支持丈夫事業,不圖名不爭利,安貧樂道,當好一個好妻子、好母親、好女兒,自己多犧牲、多付出,給予丈夫百分百的支持。

小朱和妻子艱苦樸素、勤儉持家、廉潔奉公,以實際行動共同創建廉潔好家庭。

廉潔好家風家庭事蹟材料 篇4

今年51歲的小汪是民勤縣蔡旗鎮小西溝村人。20__年擔任蔡旗鎮小西溝村文書,20__年當選為蔡旗鎮小西溝村副書記。自任職以來,小汪虛心向領導幹部請教學習,熱心為羣眾辦實事、解難題,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始終保持共產黨員本色,牢記黨的宗旨,勤政廉潔,公正為民,受到上級領導和村民羣眾的高度評價。

“汪書記在日常工作中能認真負責,責任心較強,對待羣眾比較熱心,處理村上的各項事務較公正、公道,羣眾有什麼困難他都能夠盡力幫助解決,為人處事比較正直,教育子女方面也以身作則。”小西溝村村民冉江文説。小汪不僅對自己嚴格要求,對家人也是如此。在他的教育下,兩個孩子在生活中懂得了關心孝敬老人。他們的鄰居老奶奶,子女常年在外,家裏只有老人一人,倆個孩子只要放假回來就經常去鄰居家“串門”,幫老人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家裏做了什麼好吃的也一定會給老人送去,陪她説話聊天,讓老人學會了和遠方的兒女視頻聊天,緩解了她對兒女的思念之苦。

一個家庭,有着清流就沒有污垢存在的機會。父母與其用言語教育孩子做一個清正廉潔的人,不如用行動詮釋,有清風相伴,夫妻就會共同進步,有正氣相隨,孩子就會健康成長。家組成國,每個家庭都充滿着清風正氣,何愁社會不是朗朗乾坤!

廉潔好家風家庭事蹟材料 篇5

家風,是一種傳承。良好的家風是優良品質在家庭中的積澱,是上一輩留給下一輩的寶貴精神財富。如果缺少了家風,就像珍珠失去了光澤,航船失去了舵手。每個家庭有各種傳承,有各自的特點。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向來注重家風家教,從古自今,留下了各種各樣的故事。

西漢時就有修身齊家平天下的思想,家風的傳承有多麼重要,不需要過多言語的表述,言傳身教,是一個家庭給下一代的榜樣力量。人,之立於世間,總要有正氣,要有積極向上的精神,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家風的故事有很多,今天我就寫一些關於我們家的一些家風故事。

我的父母都是農民,勤勞樸實,在我小時候,我們家還都是種田的,左鄰右舍也都和睦相處。80年代交通都還比較閉塞,後來因為我們這個地方變成了旅遊區,總有遊客來我們山上爬山,我們家有時候還會讓遊客寄存物品。有一次有幾位遊客在我家寄存物品,後來在山上他們丟失了數碼相機,那個時候的數碼相機還屬於貴重物品。於是我的父母就熱心幫助尋找,結果還真找到了丟失的物品,還給了遊客。還有一次有位遊客拉丟了一個包,裏面還有很多錢,被我母親撿到了,我母親在進口處替遊客保管着,等到失主下山來尋找的時候,還給了遊客。類似的故事總有好多,算起來我們家其實撿到過不少客人丟失的物品,都還給了別人。拾金不昧,就是我們家的家風,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貪,不要,這是做人的品質,撿到東西還給別人,不管物品是有多麼貴重或是不值錢的物品。父母影響了我,小時候雷鋒的'故事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要多做好人好事,學校也教導我們要拾金不昧。

轉眼很多年過去了,如今我有了自己的兒子,其實我很不認同社會上關於撿到東西歸還索取報酬的做法,既然做了好事,撿了東西就應該還給別人。自己撿到別人的手機也是歸還別人,我想這是家風影響了我,不貪心別人的物品。我的妻子這方面也是比較認同拾金不昧的做法。而教育孩子,我的妻子做的比我更好。

有一次,我和妻子還有孩子晚飯後去散步,我走的比較快,跑前面去了。回過頭,發現她們停住了,要往回走。我很奇怪,就跑過去,發現兒子手上拿着五塊錢,嘴裏開始唱起“我在馬路邊撿到五塊錢,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手裏邊”。原來兒子在散步的時候發現了五元現金紙幣,被他撿到了,她媽媽教育他撿到錢財要交公,要交給警察叔叔。正好鎮上的派出所離得不遠,她們決定往回走,讓孩子親手把錢交給警察叔叔。到了派出所,孩子自己進去了,他把錢交到了警察叔叔手上,説是撿到的,警察叔叔表揚誇讚了他,這小子出來就開心的很,然後一路唱着歌和我們一同散步回家了。

拾金不昧是一種美德,讓孩子有一顆發光發亮金子般的心。這是家風的傳承,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傳承,會讓孩子正直,不貪財,不貪別人的東西。雖然教育孩子這只是一件小事,但孩子在這件事中得到了經歷,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孩子高尚的品德。家風傳承的是我們的家教,讓孩子成為優秀的下一代,有着良好品行,將來成為一個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人民的人。

廉潔好家風家庭事蹟材料 篇6

甘灑愛心寫無悔,無私奉獻為居民

在高台縣城關鎮,有這樣一户家庭,他們生活並不富裕,卻踐行着“為民服務”的宗旨,“急社區居民所急,解社區居民所困,想社區居民所想”,他們一家老少,熱心助人,用平凡的舉動、真摯的情感,譜寫着對居民羣眾的奉獻之歌。他們就是城關鎮北河新村、周秀蘭家庭。

“社區居民健康就是我的幸福”,這是常説的一句話。現年60歲的是城關鎮新建東村社區診所的一名醫務工作者。自開辦診所以來,他經常為轄區內孤寡老人、低保户看病的行為得到了廣大患者的一致好評,他的善舉也帶動着家裏的其他成員,一家人齊心為社區居民無悔奉獻着服務着,他們的感人事蹟也被人們廣為流傳。

開辦診所,為民義診

1998年,因為身患多種疾病,被迫離開了工作20年的崗位,在家養病期間,他發現他所居住的北河新村,大部分是進城務工人員和農村搬遷户,生活普遍比較困難,經常面臨着“看病難、看病貴,怕得病、怕看病”的困境。看到這樣的狀況,他感到有些痛心,作為一個飽受病痛折磨的醫生,對於周圍鄰居們的困境他能夠感同身受。同時,出於一個醫者之心和共產黨員的責任感,他萌生了在自己身體條件允許的狀況下為附近居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醫療服務的念頭,他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積蓄,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1999年初他的診所開門營業了。

診所服務的對象主要是老人、中低收入居民。為了幫助困難家庭看的起病,他從不亂收費,一直堅持能不收的費用堅決不收。看病行醫17年以來,他只收藥費,從不收出診費、服務費,行醫至今他還沿用着20__年醫療衞生收費標準,從不漲價。考慮到新建東村社區困難家庭多、孤寡老人多,主動和社區聯繫,每年為社區6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體檢一次,併為120名老人建立了健康檔案,從20__年開展免費體檢活動至今已經整整10幾個年頭了,除了稱體重、測血壓等普通的身體體檢,他還隔幾年就與縣上的相關醫療部門聯繫,為居民開展血壓測試、心電圖測試、血常規測試、B超等多種體檢項目,在體檢的時候他還一一對體檢的老人講解老人的病症,平時怎麼保養,讓老人們隨時瞭解自己的身體情況。

治病救人,甘於奉獻

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醫生,他認為自己做的一切是一名醫生應該做的事情,從不宣揚自己。人們無從知道,他在家鄉行醫的17年間為北河新村的居民減免了多少費用,人們無法知道,他為父老鄉親們奉獻了多少個不眠之夜。人們知道的是他用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贏得了尊重。無論白天晚上,不論過年過節,一個電話或口信,無論多遠,都會帶着針藥趕去,行醫至今,春節期間他從來沒有休息過。遇上居民買藥時手頭緊沒錢的時候,他就讓病人先將藥拿回家吃,並説“沒事,等你有錢了再付。”

20xx年寒冬的一個晚上,低保户賈俊武夫婦煤氣中毒,情況十分危急,得知後,立即前往現場進行搶救,因搶救及時,夫妻雙方脱離了危險。忙活了大半夜的李大夫剛回到家又接到糧食局家屬區一突發心臟病患者的求救電話,他放下電話,急忙背起藥箱趕去救治。那天他整整忙活了一個晚上,挽救了幾條生命。一個下着雪的深夜,接到病人電話,説感冒了肚子疼。他騎着摩托車花了兩個小時才趕到病人家中,一診斷髮現是另一種病症。為了救命,又騎車回來拿了對症的藥品送到病人家中。來回折騰兩趟,等他終於忙完回家時,天已經亮了。他顧不得自己休息,心裏都是為病人着想……。離診所不遠住着一位80多歲孤寡老人,老人身體不好,行動不便,平時照顧老人就成了夫妻倆的事,他們經常上門為老人檢查身體,陪老人聊天,老人的藥長期來都是他們免費送。老人稱:“沒有李大夫夫妻的照顧,自己恐怕早見閻王了。”社區裏一位患有白內障導致雙目失明的80歲老人,她的兩個兒子都不在身邊,只有兒媳照顧她,知道老人的情況後,夫妻經常上門去看望老人,免費診病,直到老人去世,附近的六七個老人從生病到去世都是在診治。

言傳身教,家庭和美

妻子周秀蘭今年57歲,常年在家照顧孫子,洗衣做飯,照顧這一大家人的日常起居便成了她最大的事,也是她覺得最幸福的事!她幾十年如一日,細心照料着家人,為這個家忙裏忙外,默默付出着,免去了丈夫、兒子兒媳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安心在外打工掙錢!周秀蘭在丈夫的帶領和影響下,常常用心幫社區和周圍鄰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實事和好事,奉獻着自己的餘熱!並且,由於平時受丈夫的耳濡目染,周秀蘭也掌握了基本的醫療保健知識,她經常深入社區和居民區開展衞生宣傳和健康教育,引導廣大居民提高保健意識和防病能力。

兒子李大鵬常年在新壩種地,他一直秉承着父親的人生理念,與人為善,樂於助人,勤勞善良,恪守本分。兒媳濮麗娟在公公的診所從事醫護工作,公公所作所為,平凡之舉,點點滴滴,對於兒媳濮麗娟來説,卻是感人至深的舉動,她常説:“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我們都要向爸學習,發揚他的精神。我們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幫助我們自己,我們付出的同時,也在收穫,收穫的是社區居民的稱讚和認可,這一切都值啊!”孫子如今已是解放街國小的一名小學生,在爺爺的'潛移默化和言傳身教下,乖巧懂事,愛心滿滿,傳遞和延續着這一家人的美德!

熱心公益,樂於助人

一家還是熱愛公益事業的熱心人。社區組織的志願者服務活動,每一次活動都能看到他們一家人的身影。看到居民趙俊傑精神狀況不太好,家裏只有他一個人,就主動與趙俊傑結成了幫扶對子,定期為他做身體檢查,過年過節為他送去衣物。看到北河新村附近的居民沒有活動場地,兒子李大鵬就和社區商量,組織人員配合社區鋪墊場地,先後為社區門球場拉送黃沙20立方,聯繫專用機械平整門球場,並多方聯繫協調籃球架一副,建起了北河新村籃球場。20xx年7月份,附近愛好曲藝的老年人商量着成立一個合唱隊,專門開展一些曲藝演唱活動,成立之初,一切活動都不規範,就幫着合唱班起名字,制定規章制度,協調社區幫助製作演出時的橫幅,打印節目單,編排節目順序,指導動作,還負責敲鼓,在他的幫助下,合唱隊運行的漸漸規範起來了。

在工作之餘,還特別注重對年輕人的教育,他發現了一些不務正業,小偷小盜的小青年,就總是去找他們談心,耐心教導,並和他們成了朋友,在他的教導下,那些小青年們也都痛改前非,踏實做人。他還是一名關心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熱心人,看着春秋季來他診所裏就診的幼兒越來越多,20xx年夏天,他主動走進東苑幼兒園為小朋友和家長講解幼兒春季衞生防疫知識,免費為東苑幼兒園中(4)班撰寫印發《幼兒園春、夏季衞生知識》宣傳資料90份,發放《公民衞生健康知識》手冊45份,在他的講解與幫助下,幼兒園的每一位家長都對幼兒衞生疾病預防知識有了深入瞭解,通過和幼兒園的小朋友接觸,他發現,現在的小孩子對家鄉的植物、蔬菜等都不認識,於是他立刻萌發了為幼兒園製作植物標本、讓幼兒學習動植物知識的.想法,想以此來豐富幼兒教學內容,從20xx年的夏天到20xx年夏天,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採集了100種植物標本,捐給了東苑幼兒園。

這麼多年,一家人不忘初心,默默奉獻着,沒有鮮花和掌聲,但他們得到的是社區居民羣眾感激的目光和欽佩的心聲。對、周秀蘭一家來説,舍小家顧大家,正是他們所奉獻的精神所在。在帶領下,在這個温暖和美的家庭裏,一家人身上都閃耀着至情至愛的人性最美光芒!

廉潔好家風家庭事蹟材料 篇7

5月14日,北京人民大會堂裏座無虛席!全國“最美家庭”揭曉儀式在這裏隆重舉行。雷鳴般的掌聲,咔嚓咔嚓的閃光燈,鮮紅的綬帶,空氣裏滿是五月陽光的特質,處處洋溢着詩意的明朗、激動和喜悦。

全國100個家庭榮膺此獎,100名家庭代表端正地坐在前三排。這裏可是人民大會堂啊,平凡如他們,做夢也沒想過有一天會坐在這裏,會被奉為上賓。麥克風傳來的聲音激情迴盪,代表們講述的故事戳擊到人心最柔軟最温暖的部分,一次次掌聲,一次次淚水,這一切,註定這將是一個不平凡的時刻!

坐在第一排的郭一張國字臉,敦敦實實的身材,他端端正正地坐着,臉上蒙上一層聖潔的光輝。這個其貌不揚的50多歲的“小老頭”是河北省氣象台首席氣象服務專家,還是省政府部門氣象新聞發言人,省政府專家獻策服務團環境資源組副組長……承擔着決策氣象服務、氣象防災減災、公眾氣象服務等多項重任。

郭從小就很優秀,上學時,他是年級第一、優秀班幹部、三好學生;工作了,他是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個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獲過多少榮譽,得過多少獎勵,沒有哪一次像現在這樣激動。因為這不是他一個人的榮譽,這是他整個家庭,是他的爺爺、父親、他的兄弟姊妹們共同的榮譽,是郭家代代相傳的家風受到的讚譽。他性格內斂沉穩,絕少有事情會讓他感情外露,可此時,他不停地摘下眼鏡輕輕擦拭着眼睛,思緒已經飛得很遠很遠……

家風,是一種淵源

郭老家是邢台縣漿水鎮前南峪村,一個山清水秀的小村莊。這裏羣山拱翠,流泉飛瀑,太行山脈如綠色的屏障貫穿華北平原。這綠有深有淺,有光有色,千山一碧中,唯有這小小的村莊,綠得濃重,綠得耀眼,綠得讓人痴迷沉醉。而這裏又是最紅的地方,1940年11月,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由延安輾轉遷址到這裏,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鄧小平、劉伯承、羅瑞卿、何長工及抗大學員曾在這個小山村留下了革命的足跡。

郭家是這座“綠色”村莊裏的“紅色”分子。

郭爺爺郭俊英是一名老黨員,抗日軍政大學遷來時,爺爺跑前跑後,成為村子裏的革命先進分子。

爺爺生了五個兒子,四個被他送去參加革命。1949年臘月,年僅24歲的二兒子郭成功中了土匪埋伏,犧牲在遙遠的四川。當爺爺收到部隊上寄來老二的立功獎狀、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與最後一封家信時,這位堅強的父親做了一個常人難以想象的舉動,他默默地把獎狀和證件放進一隻黑色的瓦罐裏,封存進牆上的壁龕,又用泥巴層層糊住。沒有人知道當時的情景,他把痛苦、思念一併封進泥土中,這成了他心中永久的祕密。直到爺爺嚥氣,對二兒子隻字未提。可憐的奶奶牽掛了二兒子一輩子,至死都不知道二兒子是生是死。

50多年的時光荏苒而過,郭家人始終懷着對親人無法緬懷的遺憾。直到十多年前,郭家老宅拆遷,藏在牆壁裏的祕密才大白於天下。

所有人都震驚了,爺爺為什麼要隱藏這個祕密呢?疑慮之後,家人釋然了,以爺爺的性格,他這是不想讓家人給政府添麻煩啊!那時正是困難時期,郭家是個幾十口人的大家庭,飢餓像一張恐怖的大網,時刻都能帶走掙扎中的生命。為了餬口,爺爺曾帶着家裏僅存的一點小麥遠赴山西換玉米,細糧換粗糧,為的就是多點嚼口。最艱難時,爺爺最小的兒子被生生餓死,孩子們餓得連哭的力氣都沒有。爺爺當然明白,如果這時候搬出自己革命烈士家屬的身份,至少能得到點救濟糧。但深明大義的老人硬是咬緊牙關,國家正在困難時期,絕不給國家增加負擔!

雖然家庭貧困,爺爺還時常賙濟比自己更窮的人。他會中醫,自己去山上採草藥配藥,義務給鄉親們治病,分文不取。有病人過意不去,執意要給,爺爺就説:“我這藥是行好藥,收了錢就不靈了。”病人只得作罷。爺爺為多少人看好病,他沒有算過,村裏大多數人都受過他的恩惠,這讓他在鄉親們中樹立了極高的威望。

郭成功絕不是郭家第一個為國犧牲的人,早在抗日戰爭年代,爺爺的叔伯兄弟郭俊魁犧牲在抗擊日寇的戰場上。20__年,郭四叔郭成勤已經75歲高齡,當他聽到鄰村山上森林起火的消息,立即和本村村民奔赴失火現場。經過數小時奮戰,大火撲滅了!救火者疲憊至極,在回去的路上翻了車,郭成勤不幸遇難。這場大火,本和郭成勤沒什麼關係,他是把保護國家和集體財產當成了自己的責任啊!山風哀鳴,羣山悲慟,老黨員郭成勤向黨和人民交上了最後的答卷!

這綠如明珠的小村莊,這普普通通的人家,他們懷揣一顆紅色的忠黨愛國之心,懷抱一腔赤誠的民族大義之情!他們沒有淵博的學識,沒有豪言壯語,卻以行動闡釋了平民百姓在社會不同時期最基本的價值取向!

他們的家風是從什麼時候形成的?他們自己也説不清,他們只知道,要恪守“孝悌忠信禮儀廉恥”,這人生八德被今天的郭家人總結為“孝為先”、“和為貴”、“學為高”、“勤為本”的12字家訓

家風,是一種凝聚力

郭家兄弟翻蓋新房,把這12個字刻在門楣上,也刻進他們心裏。

郭家人孝順,父母那輩就做出了榜樣。郭小時候,父親在外工作,母親李三榮不僅要伺候公婆,還要伺候太公婆,為四個老人端屎倒尿洗洗刷刷,母親從無怨言。

郭有三個弟弟、一個妹妹,五子女耳濡目染,把孝道做為人生第一要義。遠在加拿大的老二出資在邢台市給父母買了房子,老大就忙着跑建材市場給裝修,老三給買傢俱,老四給買彩電,老五幫着搬家,兄妹們各盡其力,他們孝敬父母從來不攀比,讓父母開心就是目的。

20__年,母親患腦血栓癱瘓在牀,全家人爭相照顧,這個給母親捏腳,那個給母親洗臉,還找最好的醫生為母親治療,為了讓她儘快康復,子女們輪流按摩。老母親能下地了,陪她在室內做康復訓練;能出門了,陪她到室外鍛鍊。孝感動天,老母親竟然奇蹟般的康復,能自己扶着樓梯下樓了。子女們都會心地笑了,渾然不覺,每個人都瘦了一圈……

兄弟幾個都在外地上班,妹妹承擔了照顧父母的重任,哥幾個一有時間就回家照顧父母,趕上節假日,一大家子人團聚,圍着父母談天説地,分享着工作和生活中的趣事,笑聲在房間裏迴盪,這樣温馨而幸福的場景,讓父母高興得合不攏嘴。

郭愛人林豔退休前曾擔任河北省氣象局觀測與網絡處處長,她平時工作忙,家務活大都是老郭幹。但她一回老家,立即拿出長嫂風範,掌握了廚房的使用權,摘、洗、切、炒,她説:“你們都一邊歇着吧,這裏有我。”她裏裏外外忙個不停,吃完飯還給婆婆理髮、洗澡、剪指甲,一起曬太陽。她的同事説,每次回老家都把她累得夠嗆,可她卻樂在其中。

不只是林豔,妯娌幾個也都懂事孝敬。在這個家庭裏,夫妻恩愛相敬如賓,妯娌姑嫂情同姐妹,婆媳翁婿視若親生,兄弟手足之間互幫互助,後輩孩子比學趕超,一家人謙敬禮讓,克嬌防矜。家和萬事興,在他們家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1977年,郭率先考入南京氣象學院,弟妹們也緊隨其後,成為那個時代稀缺的大中專學生。一家走出了五個大中專學生,在小小的山村史無前例,母親李三榮也因此被邢台縣婦聯授予“模範母親”的光榮稱號。

青出於藍勝於藍,下一代的5個孩子中,目前已有4人考入高等院校,其中兩個是北大生,他們家現有碩士三名、博士一名。學為高,是郭家人的共識。他家從來沒有麻將場、酒場,胡吃海喝好逸惡勞永遠跟他們家人無關。

家風,是一種凝聚力,它凝聚了善良、進取、積極、陽光,這是一股無形的力量,這種力量經過幾代人的傳承、發揚,愈加強盛,成為一種氣場,浸洇其中的人,充滿着正氣的力量。

家風,是一種信仰

郭辦公桌上,兩台電腦,一部電話,一隻水杯,簡陋得不能再簡陋。他的辦公室,是集體辦公,牆上一溜大屏幕裏顯示着變幻莫測的數據。他在這個行業工作了30多年,從蓬勃青年到已然知天命,在外人眼裏不乏枯燥的工作,於他,卻是滿腔摯愛。

他知道,這工作直接關係着國計民生。

春,河北省大範圍乾旱,農民們愁眉緊鎖,小麥返青水澆還是不澆?郭認為,表層土雖缺水,但20釐米以下底墒較充足,小麥紮根較深,再加上現在小麥品種改良後抗旱能力強,不要盲目澆水。這一決策通過農民頻道、農業等部門發佈出去,為全省節約澆地資金近10個億,還節省了水資源。

20__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河北省20多天持續強降雨,7月21日,保定、唐山、秦皇島等受災嚴重。之後颱風達維到來,東北部再次出現強降雨。郭連續幾天不眠不休,時刻關注着天氣動態,時刻準備着迎接媒體提問。嚴重的睡眠不足,他眼睛通紅,嗓音沙啞,但他依然認真地回答每一個問題。有的記者提的問題不是本行業的,讓人無所適從,換成別人拒絕回答,他卻總是耐心地解答清楚。

他率先垂範,給年輕人做出了榜樣。在他手把手指導下,為氣象台培養了一批年輕人。他經常給年輕人説:“踏踏實實地幹,不要求回報,黨和人民會記住你做了什麼。”旁人會覺得這話拔高,郭真是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他獲得了很多榮譽,哪樣都不是自己爭來的,他把這些看得很淡。現在,這些年輕人都成了骨幹,關鍵時刻頂得上。年輕人都喊他“老郭”,“老郭黨性水平高,經得起考驗。”大家對他這樣評價。

20__年汛期,8月11日之前已出現16次強降雨,山區部分河道多次發生洪水。水庫該蓄水還是該放水成為重大問題。放水,萬一明年雨水稀少,水庫沒水整個石家莊吃水怎麼解決?不放,降雨再持續,水庫出了問題威脅到省會安全怎麼辦?這可是掉腦袋的事啊,人命關天,誰也不敢做出決定。郭反覆詳細測算,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和有關決策部門提出了“抓住有利天氣過程做好塘庫蓄水工作”的建議,使得全省大中型水庫較前一年增加蓄水約15億立方米。這是一種怎樣的擔當啊,是責任更是對工作的自信!

……

太多的事例,大到生命攸關,小到搬家、洗車、室外活動,老百姓已經對氣象服務形成了依賴。郭給自己定下嚴格的標準,一定要做到“零錯情、零失誤”。近7年來,他主持完成全省272次重大天氣過程的決策氣象服務工作,主持或參加完成各種決策氣象服務材料共3824期的編寫、製作、審閲和發送工作;組織策劃並召開氣象新聞發佈會80次,接待電台、電視台、報社、互聯網等多種媒體的記者採訪20__多次;科學把握歷年森林草原防火、“三夏”、汛期、“三秋”、抗旱、抗寒等關鍵期的氣象保障服務工作。

多年來,郭氣象發言人形象早已得到公眾認可。一次他坐出租車,司機認出了他,説什麼也不收錢,結果他反而多給了人家5元錢,這事在單位裏成為笑談。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修自行車的、賣菜的見了他都要問天氣,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移動天氣預報”。

郭工作的座右銘是“服務首席,守字為先”。

他做到了,用30多年的兢兢業業!

郭家人廉潔敬業,説起來還是受父親郭成章的影響。他退休前曾是邢台縣人民法院副院長,一輩子不吸煙、不喝酒、不吃請,從未利用職務之便為家人謀取過私利。母親李三榮是農村户口,當時郭成章完全有能力把她農轉非,但他硬是不動這個念頭,他説:“別人給我辦了事,我就得為別人辦事,黨紀國法豈能被當成人情!”直到現在,母親的户口還在農村。

在郭家人心中,家風,是一種精神信仰,更是一種道德約束力。現在,全家17口人中,大多從事專業技術和經濟管理工作,現有高級工程師、公司總裁、部門總經理和處級幹部共9人。無論在什麼崗位上,他們從沒有忘記要言行一致,表裏如一,要崇善尚德,廉潔自律,做社會正能量的弘揚和傳遞者。

郭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他第一時間把這個喜訊告訴父母。85歲高齡的父母反覆説着一個字:“好,好……”隔着話筒,他彷彿看到了父母滿意地頻頻點頭……

廉潔好家風家庭事蹟材料 篇8

人生路上,風雨同舟,灑下真情款款。王永菊和陳明,這一對普通的職工家庭,卻用不普通的人生經歷詮釋了事業、生活和家庭的真諦,留給了我們“相依一世、相知一世”的真情和感動。

丈夫原是貴陽市南明煙葉復烤廠的一名駕駛員,妻子王永菊是花溪區孟關鄉中心完小的一名教師。在結婚十餘年的時間裏,這對夫妻互敬互愛,孝敬父母、愛戴孩子、寬以待人,在家中以德治家,譜寫了一曲文明、感動的華美樂章,成為創建文明家庭的先進典型。

一、愛崗敬業,愛校如家。

作為妻子的王永菊在工作中兢兢業業,是一個對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高度責任心的人,曾擔任過低、中、高不同年級段的教學工作,由於她對工作的認真負責,曾先後被評委市、區、鄉級的優秀班主任,成為學生喜歡、家長信任的好老師。在工作中,她對每一個學生嚴格要求、耐心教導;在生活中,她對自己的同事們悉心關照、熱幫互助,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王永菊任勞任怨的工作態度,高度負責的工作責任心也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一致好評,並多次在年度考核工作中被評定為優秀。她始終堅持責任心是做人之本,責任心是成事之源,所以她在工作中始終以愛崗敬業、愛校如家的心態努力並且奮鬥着。

二、相敬如賓、相濡以沫。

都説人生之路,從來沒有一帆風順的坦途,沒有一勞永逸的捷徑。但意外卻是來得那麼突然與沉重,在新婚後的第二年,丈夫陳明因鼻咽癌放化療留下的後遺症日趨嚴重,並使得聽力、語言能力和吞嚥食物的能力都迅速衰退,以致現在已經完全失去聽力,退養在家中。就是在患難之際,妻子王永菊一面多方打聽名醫幫丈夫治療病症,一面悉心照顧家中老人與丈夫,她用自己柔弱的身軀撐起了整個家庭的重擔。面對丈夫日趨衰弱的身體,王永菊始終對丈夫不離不棄,悉心照料。對她而言,每天下班回家能看到丈夫把食物順利地吞下去,不噎着、不嗆着,就是她最大的安慰。她時常開導丈夫,讓丈夫對生活充滿希望和信心。丈夫陳明也非常支持妻子的工作,在家裏總是無微不至地照顧好女兒,自己生活上的瑣事從來不讓妻子操心,因為丈夫失去聽力,那一張張的小紙條成為夫妻倆傳達信息和交流情感的紐帶。幾年的時光,妻子王永菊承受着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和壓力,是她,支持着丈夫、支撐着家庭。結婚至今十一年,是十一年的堅守,王永菊,用美好的心靈再次詮釋了愛心、善良的真實含義,譜寫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又一曲頌歌。面對新婚丈夫的病患,是逃避,是利己,也許會有多種選擇,每種選擇,也都會找出各種理由,然而正是由於王永菊這種天性的愛心和善良,愈加彰顯出人性的光輝!十一年來的堅守,王永菊始終沒有放棄過,面對長期病弱的丈夫,不拋棄,不放棄,敢於直面艱難困苦,做到一時容易,長期堅持確實很難。正是王永菊這種默默的堅持,愈加突顯出人生的壯美!

三、互敬互愛,盡心盡力。

王永菊精心照顧丈夫,更是細心的照顧着公婆的起居,她知道丈夫的病對年邁的公婆打擊有多大,儘管自己背後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淚,但是隻要面對二老的時候都是笑嘻嘻的,經常給老人講笑話逗他們開心,經常勸説老人,説開心話,講大道理,她對二老説:“醫學越來越發達,什麼病都會有治理的辦法的,陳明的病一定會治好的。”十多年來她就是這樣用自己的善良及對家人的愛,將這個幸福温暖的家維護和經營着。

在生活上相濡以沫,對待家庭和老人,王永菊也是分外的用心和孝順。陳明生病住院期間,妻子王永菊獨自一人在醫院照顧,不讓家中的二老擔心和操心,還經常打電話安慰他們。二老為了給王永菊減輕負擔,除了料理好家中的所有事務以外,還盡心盡力替她照顧好女兒。一家人互敬互愛,其樂融融。

相依一世、相知一世,這就是和陳明的愛情寫照,一對風雨同舟的終生伴侶,一個充滿温情的幸福家庭。

廉潔好家風家庭事蹟材料 篇9

她是一名普通農家婦女。丈夫是龍潭村黨支部書記、主任,兩個兒子已成家立業,婆婆已經九十多歲,她們和大多數家庭一樣,只是一個平凡的家庭,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蹟,但是全家人遵紀守法,明禮誠信,善待鄰里,樂於助人,相敬相愛,家庭和諧、温馨,深受村方、鄰里和社會的好評。

一、夫妻恩愛,孝老愛親

互敬互愛是家庭和睦的基礎,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夫妻倆恩愛和睦,一起承載工作、生活的重壓。自從公公去世後,就把婆婆接過來一起住,看作是自己的父母來孝敬。凡事多向老人請教,聽取她的意見;平時邊做家務邊與婆婆聊天、溝通感情。婆婆年老多病,從不嫌棄她。一發現她身體不舒服,就馬上送她去看病,端茶送藥,精心照料。雖然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掛齒,但它就象催化劑使婆媳感情融洽、家庭和睦、快樂。她們的鄰居經常説,她倆結婚三十多年來,從來沒有聽到她們因為贍養老人,操持家務等家庭瑣事而紅臉吵,一家子和和睦睦,很讓大家羨慕。

二、頑強善良,和睦鄰里

“我今天能為龍潭的百姓做點事,與我愛人在背後的默默支持的奉獻離不開,沒有她我可能堅持不到今天。”丈夫鄔金華説。丈夫鄔金華自從1996年就當選為龍潭村村委會主任以來,連續七屆當選為龍潭村村委會主任、書記。龍潭村是一個大村,人口多,矛盾糾紛較多。作為龍潭村的書記、主任,鄔金華經常是一個電話就下到農户家中調處糾紛,化解矛盾,一去就是一整天,甚至好幾天,經常把自家農活和家務耽誤了,有時村民還不理解,經常在面前冷嘲熱諷……,對此,毫不介意,以一已之力把家務操持得井井有條,與鄰里和睦相處,對孤寡老人更是施以援手,熱心幫助。“他要為全村人着想,沒時間顧家,我不怨他,更不能拖他的後腿。”説。善良大度逐漸得到了村民們的`理解與稱讚,大家都説龍潭村書記鄔金華有一個“賢內助”。

三、春風化雨,教子有方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言談舉止對孩子成長產生很大影響。在家裏,夫婦經常教育子女做人要老實本分,樂於助人。兩個孩子也在教育薰陶下成長為本分有為,善良勇敢的好青年。小兒子鄔輝在20__年7月8日從縣城水南橋頭縱身躍下,救下一名落水女子。對此義舉,市民們紛紛點贊。鄔輝也被上猶縣評為“雷鋒式”好青年。面對榮譽,鄔輝是這樣説的:“當時也沒想那麼多,主要是家裏父母經常教育我們要熱於助人,以後遇到這樣的事情我還是會這樣做的。”

這是一個平凡的農家婦女,一對平凡的夫妻,一個極其平凡的家庭,但她(他)們都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傳遞着凡人善舉的正能量,詮釋着人間大愛的“真、善、美”。

廉潔好家風家庭事蹟材料 篇10

是周寧一中老師,丈夫阮鬆波就職於xx縣社保中心,他們有一個可愛活潑的兒子,這是一個氤氲書香的學習型“最美家庭”。

每一天堅持讀書看報兩個多小時,在她的影響下,一家人都愛讀書,從書中汲取到善良、樂觀、寬容、大度、勤勉、進取的豐富營養,教會孩子很多名言、警句、箴言,人生感悟,做人之本,行為之要等,如:忠心報效祖國、孝心善待尊長、誠心與人相處,愛心奉獻社會。勤於動腦多學事、肯於專心往做事、樂於助人做好事、嚴於律己不惹事。用一個母親的愛好營造了書香家庭,用她的智慧提高了家人的修養,融洽了家人的關係。每一天準時收看電視新聞,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開拓自己的視野。鼓勵孩子觀看有助於學習的課外書籍和電視節目,瞭解必須的社會自然、科技知識。,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家庭成員有自覺的學習意識,能運用科學方法進行學習最新最美家庭事蹟材料最新最美家庭事蹟材料。家庭學習氛圍良好,重視智力投資。俗話説:忠厚傳家遠,家和萬事興。她給兒子取名家和,意意“家庭和睦,母慈子孝”,兒子在母親的影響下,認識到“沒文化,真可怕”,並主動請纓為他伯母掃盲,從幼兒園開始就教他伯母認識常用字。

最美家庭是具有優良家風釋放正能量的家庭。一個具有優良的家風的`家庭,家庭成員不自私、不狹隘、不懶散不怠惰,互諒互讓,互敬互愛,積極進取。積聚正能量,釋放正能量。她重視對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教育,深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十分重視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學習習慣的培養,始終把對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孩子的德育放在第一位,堅信只有“德”教育好了,才有資格理解別的教育。經常與孩子溝通交流,加強親情培育,不斷磨鍊,言傳身教,教育孩子學會做人,學會做事並健康快樂長大成人。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加強自身思想道德的修養,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所作為,有所貢獻的人。在母親的影響下,七歲的兒子的遠大的理想是建立一所最現代化的醫院,聘請醫術最高明的醫生,免費為窮苦人民治病。還要建一所最現代化的學校,為所有的失學兒童帶給教育。會給老人讓座。一家人對大街上舉辦的各種募捐活動經常參加,對乞討的老人、殘疾或小孩,經常教育兒子拿些給他們,對社會弱勢羣體要有愛心,孩子心甘情願地把他的錢全部捐出去了,極大地培養了孩子的愛心。

倡導禮貌科學的生活方式,科學鍛鍊,強身健體。注重科學理財、合理消費、勤儉節約最新最美家庭事蹟材料事蹟材料時常教導孩子:“雖然此刻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但是勤儉持家的傳統不能丟,生活中點點滴滴要從每件小事做起”。家裏面的每樣東西能修復利用的,從來不輕易地丟棄,儘量使其再發揮作用。為保護環境他們家庭力行低碳生活:手洗服裝,節約水電,污水淨化重新利用,使用無磷洗衣粉;選用節能電器,隨手關燈、空調;出行選取步行,減少污染,分類投放垃圾,廢物轉化資源等等。熱心公益,團結鄰里。十幾年來,為周圍居民自覺打掃巷道,美化環境從家庭做起,保護環境,增強環保意識,倡導低碳的綠色生活。

多年來,她一家在平凡的生活中傳遞愛心,傳播禮貌風尚,淨化社會風氣,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廉潔好家風家庭事蹟材料 篇11

咸豐縣人大常委會辦公室退休老幹部鄭,一生廉潔自律,不謀私利,用黨性鑄起靈魂的鋼鐵長城,樹起了新時期共產黨員的標杆!

咸豐縣高樂山鎮晨光村,84歲的鄭老人吃過早飯,便開始了一天的晨讀。鄭工整地寫下:遵紀守法,好好為人,我人雖退休,但共產黨員沒有“退休”的時候!鄭參加過抗美援朝,在戰爭中活下來實在不容易,在朝鮮戰場上,敵機來了,他把連長推開;營地受到敵軍彈炮襲擊,他被炸成重傷,右手留下三等甲級殘疾。鄭説,時代變幻莫測,社會誘惑種種,不學習,思想就會跑偏,守住底線才能守住自己最終的人生價值。每一個重要的崗位、每一項細微的工作,鄭都殫精竭慮,始終懷揣矢志報國的決心,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是黨和人民把我培養起來,要懂得感恩,要把黨和羣眾的利益放在首位。”鄭説。20__年5月12日,鄭從新聞媒體上看到汶川發生大地震後,徹夜難眠,先後兩次到縣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向災區捐出特殊黨費1700元。當得知家鄉修路、籌建學校、青海玉樹地震等消息時,鄭總會第一時間站出來,盡全力幫助困難羣眾,主動向黨組織交納大額特殊黨費。

出生於戰爭年代,成長在動盪時代,晚年安享和平年代,鄭總是帶着感恩的心去做每一件事。

“人到八十還不老,過了百歲才算高,耳聾眼瞎不可怕,黑了心肝,損國害民,最糟糕,切記,時刻不忘人民羣眾,從嚴要求自己,言行舉止要按黨紀國法辦事,千萬千萬保持晚節!”在鄭幾十本紅色榮譽證書中,13本“優秀共產黨員”榮譽證書格外厚重。轉業後,鄭當過公安民警、偵查員、鄉鎮保衞組長,先後被提拔擔任城關公社書記、縣公安局長、縣政法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領導職務。

鄭與妻子柳育有4個孩子,兒孫們從未“享受”過他的職務升遷帶來的便利。大兒子轉業後由組織安排在武漢工作,二兒子轉業後回家鄉自己謀生,兩個女兒在咸豐安家,沒有工作。鄭説:“黨和人民賦予我的叫‘公權’,我怎敢拿來‘謀私’?”

59歲的鄭建設是鄭二兒子,他已經與輪椅為伴30年了。1982年,鄭建設從部隊復員回鄉,本想在父親幫助下安排個好工作,怎麼也沒想到父親不但沒給安排工作,反而叮囑他:“回家種好自己的幾畝責任田,不要給組織添麻煩。”鄭建設説:“父親當年是公安局長,自己條件也不錯,給我安排個工作相當容易。”“當時很多人説我傻,説我堂堂一個公安局長,應該給娃安排個工作!”在外人看來,鄭有些不近人情。然而就是這份所謂的不近人情,導致兒子的一生被改寫。按照父親的吩咐,鄭建設踏踏實實耕田種地,農閒之餘,當過泥瓦工、做過小買賣,還跟着縣裏的汽修師傅學習汽車修理技術。1987年6月的一個夜晚,鄭建設正在維修一台大貨車時,突然貨車失重,整個車身壓在了鄭建設身上,導致其脊椎粉碎性骨折,使他永遠失去了站立的機會。“當時就昏死過去,能撿回一條命是最大的幸運。”説起這些,鄭建設有些哽咽。他習慣性地用雙臂撐着輪椅,把整個身體懸空,以此緩解臀部潰爛帶來的疼痛。鄭沒讓小輩們“拼爹”。他和老伴兒省吃儉用,幫助二兒子撫養孩子直至成年,以彌補對兒子“不關照”的缺憾。“對待家人不正確的思想,要堅持原則,寧願吵架,也不能放棄!”鄭在筆記本上寫下這樣一段文字。縣人大常委會辦公室老年支部書記李志國感慨:“如果説人是多面的,那鄭老就是一位每一面都很純粹的人。”被尊敬,不僅是因為鄭對黨的忠誠,更因為他一生清正,為子孫們樹起了“踏實做人、清白做事”的標杆。

廉潔好家風家庭事蹟材料 篇12

安慶江邊,陳家的老屋早被拆毀,老屋的遺址歸屬當地的自來水廠,被修建成了平整的籃球場,原址上豎立着一塊碑,説明這是革命烈士陳延年、陳喬年家的舊址,並沒提到他們的父親陳獨秀。

沉浸在回憶裏,面帶遺憾地説,當年老屋是安慶有名的陳家大洋房子,有五進三個天井,宅前宅後都有花園,大門樓有一丈多寬,儼然一派官僚地主的氣勢。

老屋旁殘留的一角是當年陳延年、陳喬年的讀書室,如今低矮、破落,出門就面對着一個公共廁所。有關部門曾經在牆上鑲了塊“文物保護單位”的招牌,可是裏面還有幾家住户,住户們就悄悄地把牌子拆了。

這是一個被忽略、被遺忘的角落,如同安慶城的氣質。很少有人記得,這個三級城市一個世紀前是安徽的省府,是個開風氣之先的城市,這裏產生了中國第一家近代軍事工廠,創辦了一批新式學堂,孕育了一代革命者。

受到“託匪”的牽連,陳獨秀的子女們,自然處於被遮蔽的狀態。葉尚志少時離陳家故居南水關只隔幾條巷子,他國中時雖偶然聽説陳獨秀蹲在南京“模範監獄”的消息,但沒聽説過他的兩位公子陳延年、陳喬年的任何情況。在延安、在華北根據地的時候,他也未曾聽聞過這兩位昆仲英烈。

“知道一點信息是在解放之後,曾與陳延年在廣州一起工作的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老同志徐彬如直接告訴我,説陳延年是‘小列寧’”,葉説。

葉尚志從工作崗位離休後,多次回到故鄉安慶,見到了陳鬆年。那時陳鬆年已經是79歲,骨折卧牀,家徒四壁,空空如也,只有長女長璞在身邊照顧。安慶窯廠退休會計師陳鬆年先生已於1990年過世,晚年被安排為安慶市政協副主席。

在回憶自己的父母時,温情地説,他們都是和善、温潤的人。陳鬆年安徽大學化學系肄業,1950年,這個原來的教書先生沒有接受安慶二中的聘書,而是去窯廠做工人,謹慎的他擔心,他的身份會給他帶來風波——“陳獨秀的兒子”帶給他的`不是本應的榮耀與驕傲,而是緊張與憂慮。

每到春節,有副傳統對聯是很多人家的選擇:“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家風,傳承這中華民族文化和道德,悠悠中華,幾千年的歷史,家風的好壞,關乎到這個家庭或家族的興衰,站在高層面説,也關乎到黨風、政風和民風的好壞。

風吹日曬,字跡或會模糊,但好家風卻會如化雨春風,護着家、護着國。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國家的“家”。“人必有家,家必有訓”,我國自古就是以家訓家譜為紐帶,推崇家風文化,時至今日,可以説,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觀念一以貫之,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揚。

著名法國作家羅蘭曾經説過:“生命不是一個可以孤立成長的個體,它一面成長,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華茂葉。它又似一架靈敏的攝像機,沿途攝入所聞所見。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織造人格的纖維。環境中的每一個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長過程的建材,使這個人的思想感情與行為受到感染,左右着這個人的生活態度。環境給一個人的影響,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無形的塑造。”

在傳統中國,歷朝歷代都不缺家風門風的典範。北宋歷史學家司馬光位高權重但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自律”為司馬家之家風;南宋岳母為兒刺字“精忠報國”,“精忠”為岳家之家風;清朝林則徐勤儉持家,生活簡樸,他認為“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增其過”,“尚儉”為林家之家風;現代谷文昌簡樸清貧、公而忘私、為民奉獻,“為民”為谷家之家風,他的“心中四有”也是所有黨員幹部永遠的風向標,教導我們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清清白白做官。

良好的家風是優良品質在家庭中的積澱和傳承,是家庭留給每個成員的寶貴精神財富,古有仁智禮義信,今有勤孝謙和思,良好家風因背景各異,也各有千秋:或仁愛寬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鄰里友愛;或克勤克儉,常懷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之念,靠勤奮興家聚業,講節約精打細算;或本分做人,不為富動,盡職敬事,誠信待人。以上種種,在無形中影響着家人,讓子女終身受益,其價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第一個案例:在翠屏街道,也有這樣一段感人的故事,他們用實際行動傳承着良好家風,影響着周圍的百姓。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但是他卻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一種良好的家風。林振財,翠屏街道石家莊村人,一家人生活平淡而幸福,但這種生活並沒有延續太久,災難突然而至。原本健康的妻子突發腦血栓,癱瘓在牀,生活不能自理。突如其來的噩耗猶如晴天霹靂,看着躺在牀上淚眼婆娑的妻子,林振財咬着牙告訴自己:“一定要挺住,一定要把妻子照顧好。”就是這個信念支撐着林振財擔起了生活的重擔。

妻子癱瘓後,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林振財一個人身上。當別人早已進入夢鄉的時候,林振財還在忙活着收拾家務;當別人睡眼朦朧的醒來,林振財早已準備好了飯菜給妻子。農忙時,林振財總是在妻子吃飽後才上山打理果樹,累的滿頭大汗後回到家繼續忙裏忙外,“不知道是哪輩子修來的福分,遇到了這樣一位好丈夫,要沒有他我恐怕早就不在人世了。”妻子早已被他深深的感動。

10多年如一日不離不棄的堅守,讓林振財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苦,額頭的皺紋、頭頂的白髮寫滿了人生的滄桑,但他仍然坦然的接受這一切,每天為妻子端屎端尿、擦身換洗,不離不棄,林振財用執着的守候,撐起了一個家,良好的家風影響着周圍每一個鄰里,感動了所有人。

第二個案例:在翠屏街道,還有這樣一個人,用自己的行動傳承良好家風。王福雲,翠屏街道西富源村人。“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要照顧他一天,將來我要是動不了了,我就帶着他一起住進養老院,不讓他受罪”,王福雲這樣説道。兒子從小得了痴呆,智力和言語能力猶如孩子般狀態,40多年來,王福雲用父親的臂膀和無微不至的關懷照顧着他,彰顯了最偉大的父愛。本該享受天倫之樂的王福雲每天要為兒子打理一切,不管多苦多累,都從不抱怨,默默的承受着這一切。都説父愛如山,最好的父愛是給予我們生活的力量,這些年裏,他給兒子的不僅是無微不至的照顧,更是堅強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

家風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了一個家庭的文化。好的家風是一所學校,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是孩子的表率,而從孩子的一言一行也反映出父母的綜合素養。優秀家風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的薰陶與積澱,應該加強教育,成為每個成員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一個有責任心的家庭,一貫都有着良好的家風家訓。像墨子的家規,曾國潘的家訓,這些人無一不愛國愛家,為國家的繁榮和社會的發展無私奉獻。在這樣子的家庭長大的孩子,自小就在良好的家風家訓中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文明習慣,無一不懂得做人要有責任心,對父母負責,對師長負責,對社會負責,對自己負責。

家風影響民風,民風體現國風。“家風正,則後代正,則源頭正,則國正。”對於黨員幹部來説,家風還關聯着黨風政風,是幹部作風的外在表現。重家庭、重家教、重家風,以“家風”促“作風”,以“家風”建“新風”,在傳統好家風中,我們要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我,切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融入到工作中,讓優秀家風這朵美麗之花開遍每個角落!

廉潔好家風家庭事蹟材料 篇13

就職於西部綠洲物業公司保潔部,是一名部門主任,雖然管理的人員不多,可是需要操心的事可不少。在同事眼裏她是一個合格的領導,在朋友眼裏她是一個熱心的好人,在婆婆眼裏她是一個孝順的兒媳,在媽媽眼裏她是體貼懂事的孩子,在兒女眼裏她又是一個非常稱職的好媽媽。

一個好的家風可以讓一個孩子健康的成長,而她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很好的家風中。父母養育了她們兄妹五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雖然生活非常困難,但父母從不為瑣事爭吵,也不相互指責、斥罵,更多留給孩子們的是相互理解、包容以及做人的真滴。母親不善言談,只是默默的為這個家操勞,沒有任何怨言。父親則給了這個家更多的支撐和信任,他們用行動告訴孩子要做一個有愛心、有包容心、誠實、有擔當的人,她就是在這樣的家風下長大的。她父親去世早,母親帶着她們兄妹五人不容易,哥哥成了頂樑柱,小小的她看出了家裏的不易,高中畢業本可以繼續求學的她,堅決放棄這個機會,毅然決定為家裏分擔困難。隨着時間的飛轉,母親已經八十幾歲高齡了,身體不是很好,她在忙完工作之餘常常去照看母親。她還有一個和母親一樣高齡的婆婆需要照顧,她往往是早晨早早起來把早飯和午飯給婆婆做好,囑咐婆婆按時熱了吃,中午又趕到母親家照顧母親午飯,母親看見她又要工作,又要兩邊忙,怕她辛苦,不讓她來,可是她總是説:有媽媽在,再辛苦也是幸福的,最好的孝順就是陪伴。今年母親身體不適住院,醫生檢查的結果不是很好,看着母親病弱的身體,她心裏有説不出的難過,於是她白天上班,晚上堅決要求陪母親,她的腰也不是很好,可是她一直堅持,直到爬不起來才肯歇一歇。

她不光是對自己的父母體貼入微,對公婆也是一樣,她把從父母身上學到的美德用在了自己的家庭裏,公公身體一直不好,四十多歲就得了腦溢血,右半邊偏癱行動不便,一直由婆婆照顧,公公的`脾氣非常不好,動不動就大發雷霆,甚至有時還動手打婆婆,看着婆婆身心疲憊、無可奈何的樣子,她毅然將公公接到自己家裏悉心照顧。不常見面的兩個老人反而不在爭吵,關係也融洽了,婆婆的身心都得到了放鬆,心情開朗多了,就這樣一直照顧到公公離世。公公去世後,她怕婆婆一人在家寂寞,又將婆婆接到家裏照顧,這一住就是十一年。都説婆媳關係不好處,這麼多年來她和婆婆從未掙過嘴、紅過臉。什麼事都是有商有量。為了讓婆婆的生活質量更好些,她勸婆婆到退休站和老年人一起唱歌、跳舞、打牌,可是婆婆嫌吵不願去,她又勸婆婆去養老中心,那裏條件很好,還有人聊天,婆婆去了幾天又回來了,婆婆覺得那裏的飯沒有媳婦做的好吃,晚上又看不見他們,覺着心裏不舒服,於是她放棄了讓婆婆出去的想法,每天她都會把婆婆的一切安頓好才出門。由於她現在的工作越來越忙,婆婆看在眼裏,疼在心間,為了減輕媳婦的負擔,主動要求去了日託中心。她們就是這樣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幸福的生活着。

她還有一個特殊的家庭,丈夫的前妻12、8去世後留下一個七歲的女兒,她把女兒當自己的孩子來養,甚至比對自己親生的孩子還好。女兒從小就喜歡跳舞,天生對舞蹈有靈性,她在經濟條件不是很好的情況下,很堅決的把女兒送到了重慶舞蹈學院,專修舞蹈專業。她説:女孩也要有特長和一門技術,將來走向社會才有用。女兒畢業回來後,很快就被分配到幼教系統,成為單位的業務骨幹。現在女兒大了,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生活,但她還是把媽媽當成了自己的主心骨、避風港。而且女兒也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無論生日還是節日,她都會第一時間想到母親,精心給母親準備一份禮物。無論她遇到困難還是高興事,都要找她聊聊,一起分享。在不知情的人看來她就是媽媽的親生女兒。

她無論是對待工作還是生活,都像一個大家長一樣要求我們做事要精益求精,不給自己留遺憾。對同事關心體貼,只要她能想到的她都會替員工考慮到,因此她贏得了同事對她的信任,只要有困難都願意找她解決,有喜事找她分享,她也樂於和大夥成為一家人。

好的家風可以塑造出一個優良品質的人,好的家風都會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良好的道德氛圍、健康的思想氛圍、認真的學習氛圍、尊老愛幼艱苦樸素的生活氛圍。正是這種氛圍,營造了一個個身心健康、有作為乃至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我們從身上看到了優良家風所賦予的美德,我希望好的家風、家訓要不斷傳承,給下一代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廉潔好家風家庭事蹟材料 篇14

在凌源市三十家子鎮姜杖子村葛家溝組,有一對沒有血緣關係的父女,25年前,父親含辛茹苦將女兒養育成人;25年後,父親患病,女兒放棄高薪的工作和大城市的優越條件,義無反顧的回到偏僻的小山村全力照顧身患腦出血伴股骨頭壞死的父親,不離不棄,用孝心演繹着一段沒有血脈親情,但卻有着骨肉相連的那一份難以割捨的人間真情。

25年前,經歷婚姻和家庭變故的葛玉春,在宋杖子鎮抱養了剛出生5天的女嬰,取名小美。從小懂事孝順、聰明勤奮的小美在20歲那年,被瀋陽大學食品檢測專業錄取,畢業後被大連金州區金華中外合資大酒店聘為員工。小美暗下決心,等工作穩定後,就把父親接到身邊照顧,就在小美憧憬美好未來的時候,父親高血壓併發症腦出血伴股骨頭壞死突然發作,生命危在旦夕。接到親屬的電話,小美急速趕回來直奔醫院,所有的親戚都在醫院等她回來決定手術的事,當時有個姑姑和她説,你爸病情這麼嚴重,做手術也不一定咋樣,家裏也沒什麼積蓄,不然就別做手術了,小美果斷的説,那可不行,無論結果怎樣,我都必須給我爸做這個手術,她邊哭邊説,沒有爸爸,我就沒家了,她當即在手術單上籤了字。

做完手術,葛玉春在醫院裏昏睡了7天,雖然從死神裏把他拉了回來,但是左側身體失去了知覺,生活不能自理。面對殘酷的現實,想着含辛茹苦的父親將自己養育成人,還沒享過一天福就病倒了,小美心如刀絞。她想,如今她就是這個家裏的頂樑柱了,她要用柔弱的肩膀撐起這個家,無論如何她也要把父親照顧好。於是,她毅然放棄了工作,決定在家全力照顧父親。父親剛出院的一個月,她從沒睡過一個囫圇覺,父親躺着睡一會,就讓給抱起來坐一會,父親身體很胖,每次抱父親坐起來她得費好大的勁。剛想休息一會,父親又説大腿疼,還得給揉。一會又要拉一會又要尿的,總是反覆的折騰。就這樣,在小美沒日沒夜的精心照料下,父親的病情有很大好轉,一個月後,就能攙着拄拐下地走路了,由於父親一條腿沒有知覺,小美就想個辦法,在父親腳上拴個布袋,她在前邊拽着這個布袋,父親往前邁步。本無多少積蓄的小美連父親的住院費都不夠,但是為了讓父親儘可能的恢復好,她四處籌錢求醫問藥。功夫不負有心人,現在父親終於自己拄拐能走路了。父親由於病情所致,性情發生了改變,稍不順心就發脾氣,每當這時,小美既心疼又委屈,心疼的是父親剛53歲就重病在身,委屈的是,勢單力孤的她過早的經歷人生的磨難。想想自己剛24歲,放棄大城市優越的生活環境,在這個小山溝裏困着,她有説不出的委屈,有時自己鬱悶的時候,也想過把父親送到養老院去,但是又有許多的不捨。

孝心能感天動地,上天很眷顧這個孝女,正當她身處窘境、孤單無助的緊要關頭,她通過網絡結識了在三十家子高速服務區工作的黎江,在兩個人的交往中,瞭解到小美的處境,她的孝心打動了這個年輕的小夥子,他深深的愛上這個無助的女孩,他決定和小美一起,承擔起照顧父親的責任,黎江的舉動得到了父母支持,母親表示兒子媳婦結婚後,讓兒媳帶着她父親一起到婆家來生活,這樣全家人可以一起照顧小美的父親。婚後,女婿就把岳父接到家中,專門騰出一間屋子讓他住,全家人都以小美的父親為中心,儘量讓他儘快適應這個大家庭。每年冬天,由於天短,加上家裏有個買賣,小美的婆家都吃兩頓飯,今年,由於小美的父親在這裏,儘管生意再忙,他家也吃三頓飯,小美的父親見一家人對他這麼好,對於給這個家帶來那麼多麻煩有些於心不忍,在那住了一冬,現在暖和了,執意要回自己的家,老親家一家再三挽留,葛玉春還是執意回了家。無奈小美的婆婆讓兒媳先陪父親回家住一段,讓她給父親做工作,儘早回到她們家,大家一起照顧葛玉春,也能給小美減少很多負擔。

小美一家人,相互理解、相互體貼、相互關愛,生活美滿幸福,婆婆待媳婦如親生女兒一般,婆婆説,金鳳從小到大喊的第一聲媽是我,我理應把她當親生女兒對待。小美從小沒享受過母愛,如今她在婆婆身上得到了,她把婆婆當做自己的母親一樣看待,啥事都和婆婆説,遇到不順心的事,婆婆就安慰她。小美的丈夫在妻子孝心的感染下,對岳父也是精心照顧。葛玉強是幸運的,上天賜給他一個大孝女;小美是幸運的,上天賜給她一個疼她、愛她、理解她的好老公的同時,還賜給她一個如親生母親一般的好婆婆,正所謂“好人終有好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ji/k0w7y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