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電業工人呂清森認真負責敬業精神事蹟材料

電業工人呂清森認真負責敬業精神事蹟材料

呂清森的人生,大半在路上。

電業工人呂清森認真負責敬業精神事蹟材料

這路,一條在腳下,走了31年;一條在空中,看了31年。

一路上他拘謹而沉默,偶爾答話時總是低着頭,垂着眼睛,更顯身形瘦小。但進了山,他頓時舒展開來,帶着黃挎包、綠水壺、工具袋,在密林覆蓋、狹窄陡峭的山道上走得飛快,全然不像50多歲的人。

盛夏的長白山餘脈,山道沿途能看到體型碩大的螞蟻蚊蟲和間或飄飛的蒲公英,這讓他很開心。若是到了冬天,積雪齊腰深,只能咬緊牙關在雪地裏或滾或爬,樹叢上撲簌簌掉落入懷的白雪便是最親密的夥伴了。

常常這樣走上幾天,他也遇不上一個人。高寒山區,茫茫林海,危險而寂寞,但為了守護一條長47千米的輸電線路——紅(紅石)白(白山)線,作為吉林供電公司樺甸分公司送電檢修班的一員,他就這樣一路走,一路看,整整31年。

“幹了巡線這個工作,就要保證不出事故。”

進山前,路過村裏義務護線員王立伍的家,這個家一直給呂清森留着門:“小呂子巡線有時會下山來歇腳呢。”

最初沒人想到,這一留,便留了幾十年,推門而入的小呂子已成了老呂。

他巡檢的紅白線,全線路共179基鐵塔,其中山地丘陵佔99%,是曾被稱為樺甸地區“線況最壞、導線最舊、線徑最細、離地最高、環境最差、巡護難度最大”的“六最”線路。線路主要供應以“中國第一金礦”為代表的冶礦業用電和附近幾個村鎮的居民用電,容不得一點閃失。誰願意長期把這副擔子挑在肩上?

更何況,20歲前,呂清森根本沒有想過要一輩子幹巡線這個工作。原本,他的夢想是當兵。

1979年,巡了一輩子線路的父親呂明俊把自己的望遠鏡像發獎牌一樣掛在呂清森脖子上。“父親跟我説,你拿上這個望遠鏡,幹了巡線這個工作,就要保證不出事故。”

父親身體不好,住進了醫院,呂清森想在一旁多陪陪,卻總被父親“攆”出去:“你的工作不能耽誤,我幹了一輩子還沒幹夠呢!”其間,紅白線停電檢修,他再三拜託醫生和家人後,在父親的催促下出發去現場,可他並不理解父親的話,“這工作又苦又累,還那麼枯燥,怎麼能幹了一輩子還沒幹夠呢?”

但他再也沒機會向父親提問了。

“1992年4月17日”,呂清森説出這個日子時,有很長時間的停頓,“父親走的那天,我還在線路上。”後來他一進家門就一頭暈倒在父親的遺像前。

父親留給呂清森的最後一句話,還是讓他好好巡線。

這47千米的線路,從此牽着他的魂。

呂清森慢慢理解了父親對這份工作的不捨:“拿着望遠鏡,看護着線路,我覺得特別自豪,就好像在戰場上指揮一樣。”他把楊靖宇將軍曾戰鬥過的這片人煙稀少的山林當成自己的陣地,把線路看成是自己的對手,“我和這條線路拼了30多年,已經摸清了它的脾性。這銀線上流動的都是經濟價值,看護好它是我的任務呀!”

他堅守着自己的任務和使命,從青年到中年。連續31年,紅白線安全運行無事故。

“別人看不出的毛病他能看出來,就有這股鑽研的勁兒。”

下午,幼兒園放學,呂清森接了孫子回家,再幫家裏做頓飯。晚上7點,新聞聯播開始了,呂清森閉着眼睛認真聽……現在,他的休息時間多半這樣打發。

電視,大多隻聽不看,這是他多年養成的習慣:“巡線主要用眼睛看,有時蹲在地上一看就是二十幾分鍾,眼睛特別累,所以平時要讓眼睛好好休息一下。”

熟識的人都説:“他就是對這工作‘魔怔’了。”

“魔怔”了的呂清森常常想着線路的問題就出神了,家裏的大事小情當然指望不上他,妻子高秀鳳卻從來沒有埋怨,他出門巡檢時,她總是給他炒上一兩把黃豆,讓他在不能抽煙的時候解饞。

高秀鳳打心眼裏佩服丈夫:“別人看不出來的毛病他就能看出來,光聽打雷的聲,他就知道是在哪個方向;電燈閃幾下,他就能説出哪個地方有雷擊。”

能作出如此準確的判斷,呂清森憑的就是“有股鑽研的勁兒”。

呂清森文化程度不高,剛參加工作時,甚至連字都認不全,還得師傅手把手地教。資料多了,不認識的字也多了,他就讓家人幫忙把資料內容用錄音的方式轉記下來,硬聽硬背。

至今,他已記下了20多本工作筆記。這些因長期使用、邊緣已經破損的筆記本上,有不少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意義的符號:“有些是用來替代不會寫的字,有些則是為了方便記憶。”此外,這裏還記錄了他發現的少腳釘、缺螺絲等缺陷以及他多年總結出的經驗:“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父親和師傅們都這樣教我。”

憑藉經驗和鑽研,31年中,呂清森首創了“採光巡線法”、“風力風向觀測法”等巡線方法,發現供電隱患數千處,為國家減損資金達數千萬元。

“採光巡線法,就是找到最合適的觀測位置,在平視導線的角度,等太陽光直射導線的時候進行觀察,這就像滿山遍野給你打着探照燈一樣,能夠發現導線斷股等平時很難發現的缺陷。”徒弟翟信龍説。

紅白線跨越高寒山區,地形複雜,巡線的路陡峭難走,還不時有碎石青苔,“站都站不穩”,很容易滑倒摔傷。但為了能從不同角度全方位觀測導線狀況,呂清森反覆琢磨之後,形成了獨特的“之字形走法”,大家巡線都用這種走法,速度更快了,效率更高了。

複雜的地形還會影響到風向,進而影響到對跨越山谷的導線的觀測:早上和下午的風向不一樣,觀測行走的路徑也不一樣,早上要在導線左邊,下午則要走在右邊……

呂清森不止自己琢磨,還帶着大家一起琢磨,同事們都佩服這個“土專家”。依據多年實地巡線經驗,他把紅白線按地理環境、設備狀況等分成九段區域,和班組成員一起交流每一區域的巡檢情況,期望為更多的人提供參考。

“火車都提速了,咱的工作也得提速呀!怎麼提速?不能光悶着頭苦幹,就得琢磨。”他不覺得自己是“魔怔”了,因為他已認定巡線是自己的神聖職責。要把自己的職責做好,不得全身心投入地去琢磨嗎?

“人沒有精神不行,多幹點活累不死人,沒有精神卻容易死人。”

“194到195號間,有熊出沒,注意安全。”

如工友們所説,呂清森沉默寡言,巡視日記上這短短的一句話背後,是在5米內與野生黑熊正面遭遇的危險故事,少有人知。

兒子呂鵬卻是知道的。巡線歸來,長時間沒見着人的呂清森總是特別想跟兒子聊天。他想不出什麼更有趣的故事,只好嘮嘮巡線途中的情形:夏天,草叢深處有俗稱“野雞脖子”的毒蛇;野豬會帶着小豬仔過路,要屏住呼吸等它們過去;狼的毛色會隨季節變化,不易發現,進山時得用“叫棍”敲擊樹幹……

這些還不是最可怕的。密林裏有一種叫做“草爬子”(學名“蜱”)的寄生蟲,鑽入人體後很難察覺,若不及時取出,嚴重時會因呼吸衰竭致死。

呂清森是當作故事講的。小時候,呂鵬也是當故事聽的,長大後才覺得心驚肉跳。

為了防密林中的蟲蛇,一年四季,呂清森都穿着秋褲,即使夏天最熱的時候,即使在家裏。他説,要是在家裏換上短褲涼快了,再穿秋褲上線路就受不了那個熱了。

有一次,他巡線時遇上山體滑坡,差點連命都丟了,回家時滿身都是傷,傷口猙獰嚇人。

呂鵬忍不住和父親談了一次:“你也上年紀了,大家也都勸你換個稍微輕鬆點的地方,不用那麼累那麼危險,不也是一樣巡線嗎?”

“不一樣。”呂清森説。這條線路太艱苦,如果換上新手可能在幾年內都很難適應。而他最熟悉這裏,夏天雷擊、冬季覆冰,他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準確找到事故點,避免重複故障,保證客户安全可靠用電,減少國家損失。

他沒想過自己會離開這條路,離開這山,“就算將來退休了,我還會經常回來看看的。”

他説,幹活累不死人,但沒有精神卻容易死人,幹啥都得有一股子精神頭——做人講誠信,工作負責任,社會比奉獻,這股精神頭到啥時候都不能丟。

31年,就是這股不能丟的精神頭,使一個普通的電業工人,在山路人生中,創造了寶貴的價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ji/grwq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