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社會實踐報告 >

社會實踐報告:教育發展篇

社會實踐報告:教育發展篇

第二篇 “春風化雨”——教育發展篇

社會實踐報告:教育發展篇

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主要指學校對適齡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當今世界,知識成為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人力資源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人才培養與儲備成為各國在競爭與合作中佔據制高點的重要手段。我國是人口大國,教育振興直接關係國民素質的提高和國家振興。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國家實力,才能建設一流國家。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發展。1985年中央下發了《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1993年,中央下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5年,中央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並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黨的十七大對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現在,根據中央的總體部署,結合當前教育事業發展的實際,有必要制定教育中長期改革和發展規劃。這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第一個教育規劃,制定一個讓人民羣眾滿意,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的規劃,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乃至整個現代化事業具有重大意義。

農村教育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80%,農村的發展對整個現代化事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可以説,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而農村的發展靠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農村的教育決定了中國的未來。

黨和政府對農村教育實行了多項傾斜政策,對農村教育的資金投入大幅度增長;我國的廣大農村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1.5億農村學生被免除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了初步改善,很多農村學校告別了危房和泥巴桌,用上了嶄新的教學樓和課桌椅。農村教師的工資待遇也有了初步提高,長年拖欠農村教師工資的現象被有效地遏制。總之,我國農村教育發生的喜人變化有目共睹,令人振奮。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國農村教育仍存在着不少問題,有的問題還相當嚴峻緊迫。這些問題的不懂解決將阻礙我國農村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影響中華民族振興教育的百年大計。

xx大學“青春建功走xx”社會實踐團隊赴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xx鄉的實地考察研究,在對xx教育現狀考察實踐的基礎上,發現其當下存在的問題,結合當前農村教育發展實際與自身專業所長,尋找相應應對措施,最終對實踐活動進行成果展望,希望更好服務和發展xx的教育事業。

一、教育現狀

在xx一週的實踐活動中,我們通過走訪、考察、諮詢、蒐集資料、查閲資料等途徑獲取了部分xx地區教育現狀的資料。

xx鄉下轄九個村,每村都各有一所國小,而僅有xx村即鄉政府所在地擁有一所國中,全鄉無高中。全鄉基本實現九年義務教育。但國中畢業即輟學現象較為嚴重。XX年全鄉考取本二及以上35人。

走訪xx鄉西坪國小

二、存在問題

(一)教育觀念方面

1.政府導向層面

教育我們通過走訪下壩村、河溝壩村、西坪村等村落的村委會、國小、普通的百姓,以及與各中國小老師展開座談了解到當地一些領導幹部教育觀念比較先進,對本地區教育事業在思想上比較重視,對教育事業有一定的工作力度,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效果並不明顯。由於xx屬於全國貧困鄉,經濟發展是當地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實際工作中難免出現“重近期效果,輕長遠發展”的情況。着力去抓最容易出政績的經濟建設、城鎮建設等,而對於科技教育等社會事業不夠重視,使地區發展易出現“經濟發展一手硬,社會事業發展一手軟”的現象。

2.農民思想層面

當地農民長期處於封閉半封閉的自然經濟狀態下,封建意識較濃,而重教意識淡薄,這使一部分人們的思想容易走上兩個極端:一是所謂的“讀書無用”論。在一部分農民看來,祖祖輩輩就這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耕作生活,玩泥巴種莊稼讀的書再多也沒用,識幾個字就行了;另一種極端是“學而優則仕”論。在這一部分農民看來,上學讀書是為了跳出“農門”,要“學”就要“優”就要“仕”,就要考上大學,在外面找個待遇高環境好的體面工作,不再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這樣,“成績好就讀,成績不好就不讀”,讀到國中就輟學的現象十分普遍。另外,部分農民“重男輕女”的觀念十分嚴重,這使許多女孩子都早早地輟學。

(二)辦學形式方面

袖珍學校較多,農村辦學點多而散。在辦學形式方面,難以實現規模效益和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在xx,由於農村多分佈在崎嶇不平山區,而且以散居形式居多,交通極為不便,造成了很多偏遠山區的孩子上學極為困難。因此目前,xx地區的辦學點並不少,幾乎達到了每個行政村都有一所國小,而在xx鄉里有一所國中。但近些年來,由於農村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的效果顯著,xx的學齡兒童逐年遞減,再加上不少外出打工的父母把子女帶到了城市上學,這些原因造成農村學校的生源鋭減,偌大的校園裏人跡稀少,空蕩蕩的教室內書聲零落,在座談中我們瞭解到,在xx的一個偏遠地區有一所所謂的國小隻有一名老師和八個學生,還有一些學校年級出現了斷層,從一年級到六年級中只有三到四個年級。學校是個需要人氣的地方,教師對着面前的三兩個學生提不起勁頭教,學生也沒有比學趕幫的熱情。這種現象不但造成了農村教育質量嚴重下降,也造成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同時,這類袖珍學校今後的發展前途也很尷尬:如果政府加大對它的投入,似乎不值得;如果不管它,它將一直落後下去。

(三)留守兒童方面

隨着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市場逐漸成為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機制,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據有關部門估算,我國目前的年流動人口已逾1 .2 億,且呈繼續增長的趨勢。在流動人口大軍中,隨同父母一起流動且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齡兒童、少年約有300 萬人數,“留守兒童”則遠遠超出這個數字。而我們的實踐地xx鄉這些問題尤為突出,在我們的走訪過程中我們瞭解到,由於家庭經濟來源單一,很多年輕的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賺錢,於是,我們很直觀的在趕集集市、廟會上看到一個老人帶着可能是自己家兒女的一羣孩子,而年輕的青壯年極少。放眼我國廣大農村,留守兒童佔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斷增長。由於“留守兒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環境,由此引發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問題日益凸顯。

1.監護現狀堪憂

目前“留守兒童”的監護情況主要是隔代監護,即由祖輩撫養的監護方式。只要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對“留守兒童”採用這種監護的方式比較多。對於這種監護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着難以克服的問題。一是由於天然的血緣、親緣關係,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二是祖孫輩年齡差距大,觀念不一樣,對待許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代溝”明顯,難以相互溝通。一般來説,祖輩們往往以他們自己成長的經歷來教育要求孫子輩,思想觀念保守,教育方法簡單。而現在的孩子見識廣,喜歡趕新潮,尋求刺激和創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觀念和教育方法很難為孫輩接受。另外,老人年歲大,精力不濟,健康狀況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監護的遠不止一兩個“留守小孩”,真是力不從心。以上情況説明祖輩難以承擔監護教育之責。

2.情感關愛缺失

20世紀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對於兒童來説最好的環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説:“母親必須餵養子女,當她出門時不應單獨將他們留在家中。兒童需要‘營養’與聯結母子間的‘愛’,因為她們可解決兒童適應上的困難。”由於長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適應”上的諸多問題。

首先,漫漫留守歲月使一部分“留守兒童”的親情觀念日漸淡薄。一篇“留守兒童”的作文《我不喜歡月亮》,讓人感受到一股從字裏行間撲面而來的親情思念。在很多人眼裏浪漫而美好的月亮,卻成為令他們痛苦的存在之物。作文中寫道:“我不喜歡看月亮,因為月亮每個月的十五都會圓,而我的家人卻沒有團圓。我是那麼的希望父母能夠和我一起吃團圓飯,一起看月亮。”據此,一些學者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是一羣“情感飢餓”的孩子。情感的缺失會使他們在人格發展上出現很大的扭曲和變形。例如,這些孩子由於“情感飢餓”很容易對父母產生怨恨,成年後會滋生怨恨社會甚至報復社會的不良心態,等等。由於這些影響是潛在的,平時一般不易察覺,不覺中埋下了很多無法預知的“雷區”。

其次,“留守兒童”由於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關愛和溝通的環節,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裏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為上出現過激行為等。

3.家庭教育匱乏

儘管“留守兒童”家庭這種親子之間的交往在時間上的長期間斷,但父母“打工”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則是顯而易見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掙了錢,增長了見識,深刻體會到“知識的重要性”,他們對子女的要求一般較高,隨時關心着子女健康成長和學業成績,會經常與教師或監護人取得聯繫。他們的思想和情緒也會引起其“留守孩子”積極要求進步,勤奮學習,這種影響是良性互動的。另一種情況卻是,因機遇掙了錢,或者認為自己下苦力掙的錢比文化較高的人掙錢還多的“打工”父母,在他們心目中滋長着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於是對子女沒有明確的要求,順其自然,從而“能讀書就讀,讀不好去打工也能賺錢”的觀念在農村兒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沒有掙得什麼錢的打工父母,認為是命運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對子女的一切不聞不問,不負責任。使“留守兒童”幼小的心靈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緒包袱,承擔着很大精神壓力,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學習和健康成長。一些打工父母的不良“職業”對自己的孩子發展的負面影響更大。在寒暑假期間,有些父母把孩子接到城市去,利用孩子還未成年,法律不便追究這一特點,要孩子散發做假證傳單,教孩子逃避檢查和被抓後的方法和技巧,孩子直接成為生意的幫手,做着觸犯法律的事情。對於這種害人害己的違法活動,一些父母卻是積重難返,執迷不悟。可悲的是,耳濡目染,更加上親身經歷,對於還不諳世事的孩子來説,這將嚴重影響其今後的人生道路。

4.學校獨木難支

由於一些鄉村學校的教育質量較差,校風不好,加之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的影響,大部分“留守兒童”到了中學,覺得升學無望而產生厭學情緒。繼續學習者只是其中少數。據調查顯示,在“留守兒童”中,只有20 % 考入普通高中,10 % 的就讀職業技術高中和中專,多達70 % 的孩子則在會考後便走上打工之路。雖然完成了國家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要求,但由於缺少進一步學習深造,帶來的將是不適應社會迅猛發展的要求,影響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這種現象與學習監督總體弱化有關。一般來説,大部分監護人往往對“留守兒童”要求不嚴,或缺乏文化知識,無法對孩子的學習進行監督。父母在家的檢查作業、參加家長會等對孩子最基本的學習監督職責都無人擔當。處於童年時期的孩子學習自覺性、主動性、自我控制能力本來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勵和督導,甚至失去監督後,就沒有學習壓力和動力,學習處於放任自流狀態,自然難以上進。另外,“留守兒童”雖然在學習條件上有所好轉,能獲得更多的書籍,更多的學習用品等,但校外的學習時間變少了。由於父母不在家,他們一般要做更多的家務活,如要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飯,有的還要打柴餵豬等,這不可避免地對他們的學習產生影響。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應相互配合,協調一致。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傳媒網絡的普及,社會教育對人的影響顯得更加突出。在農村學校,一些“留守兒童”課餘甚至逃學光顧電子遊戲室,痴迷電遊,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體如兇殺、淫穢等鏡頭將會極大地影響青少年人格的健康發展。

有的地方大人賭博成風,孩子也跟着學。有些孩子經常賒賬購物,無形中養成了亂花錢的毛病。有的甚至小偷小摸,給社會秩序造成不良影響。學校發現這些孩子犯了錯誤,經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長配合時,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請來的“監護人”,卻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交往、性格特點等了解不夠,無法配合學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四)理想信念方面

理想信念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具有實現可能性的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正確的理想信念既是人們追求奮鬥的遠大目標,又是催人奮進、使人獻身的巨大力量,無論對國家還是對個人,都具有重大意義。一個人要有正確的理想信念,才能積極向上,奮發有為,否則就會頹唐墮落;一個國家民族要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才有共同的志向,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才能為實現共同的奮鬥目標而團結進取,否則只能各行其是,成為一盤散沙、烏合之眾,甚至走向衰落。正因為如此,我們黨歷來十分重視理想建設,把它作為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在“四有”中,鄧小平首先強調的一個就是“有理想”,他説,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事業,最重要的是人的團結,要團結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我們過去幾十年艱苦奮鬥,就是靠用堅定的信念把人民團結起來,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奮鬥。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一切。

我們在xx對青少年兒童的探訪中發現,他們對於自己的未來幾乎沒有一個美好的想法,根本沒有一個哪怕是不可能實現目標的想法,更別談理想信念了,這和家庭對子女的教育、學校對於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嚴重缺失是不無關係的,如果一個孩子連理想都沒有,何以能夠成為一個四有新人,何以走出大山,何以憑藉自己的努力讓大山脱貧致富。理想信念教育的缺失甚至比知識文化教育的落後更為可怕,而這些就是在xx真實存在的問題。

(五)師資力量方面

雖然國家正在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並且每年都會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以及選派教師、學生到農村進行支教以解決農村教師資源短缺的問題,然而據我們所走訪的情況來看,農村教育目前依然卻存在着很大的問題。

1.教師資源配置失衡

所謂教師資源配置的結構性失衡是指教師資源在不同地區、學校及學科之間配置不均,導致即使在教師總量充足的情況下某些地區、學校、學科教師仍然短缺,仍然無法滿足教育發展需要的現象。鄉鎮很多學校不是倒閉就是與其他周邊縣城較好的學校合併,原因是很多學生家裏是從事田地的、家裏沒有很多錢供他們學習,再加之他們很多人對學習沒有什麼興趣,一般情況下,只讀到七年級或者八年級,很少有全部完成學業的。因此,想繼續深造的學生也就集中到縣城和鄉、鎮較好的學校。然而,縣城和鄉、鎮中心學校待遇和條件都比較好,教師就比較多,甚至超編。而在條件艱苦的偏遠山區,則很缺教師,很多學校基本是“一人一校”,有的甚至一個公辦教師也沒有,只得請代課教師上課。還有現在許多鄉村學校的教師一般是以老教師為主,青年教師其次,而中年教師幾乎很少能看見。在學科方面,鄉村許多學校的語數外、物理、化學等方面的老師居多,而音樂、美術以及心理方面的老師非常缺少,這就讓學生得不到全面的發展。

2.教師整體素質不高

許多鄉村教師只有大專及以上學歷,他們從師範院校畢業的很少,有的甚至國中還沒有畢業就上講台,他們就缺乏相應的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還有許多教師是由原來的民辦教師轉正過來的,還有一部份是頂替進來的,這些教師的綜合素質都普遍偏低。雖然近年來給予教師大規模的學歷補償教育和在職培訓,他們的學歷達標率雖有大幅度提高,但由於培訓質量低,很多培訓也只是走走過場,不少教師實際教學能力和整體素質並沒有得到相應地提高,相當一部分教師的教育觀念還很陳舊,難以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這一問題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已充分暴露出來。

3.教師待遇普遍偏低

農村教師除了每個月微薄的工資,其他的福利待遇基本上就不用提了。自從農村税費改革以後,鄉村財政部門對教育事業很少支持,幾乎沒有撥過款,學校的軟件和硬件建設基本都是借債或者由鄉村村民自己投資進行的,有的學校債務越來越重,有時候都自身難保,教師哪還敢奢望什麼年獎、月獎、津貼和福利。

4.教師流失現象嚴重

目前,農村教師流失現象比較嚴重。並且在教師流失的同時,農村各中國小校由於各方面條件較差,地處偏僻,很難以吸引高學歷、高水平的教師去當地工作,教師缺少的問題突出。由於教師嚴重缺少,因此教師的補充主要是從農村選拔,然而農村骨幹教師相繼調走,這就使得農村的師資力量越來越薄弱,教育質量難以保證。

(六)教育設施方面

農村教育設施是指向農村教育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並保證農村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順利進行的各種物質技術條件總和。農村教育設施是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以及為農民教育提供公共服務的各種要素的總和,是關係到農民農村經濟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使用期限較長的物質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和農民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礎性條件。

可是我們從各位學校的校長以及學生那裏瞭解到,xx各村小的軟硬件設施極為落後,國小教室多為危房,學生的人生安全得不到保障。而很多學校還缺少圖書室、實驗室、音樂美術室、語音室、電腦室、多媒體教室、體育器材和場地等等。在農村學校的軟件方面,普遍存在辦學理念落後、學校管理粗放隨意。由於軟硬件條件的不足和長期積澱下來的其他種種原因,農村學校的教育質量不容樂觀,與城市的學校相比更有明顯差距。如:農村學校學生的平均成績偏低,差生比例大,學生輟學率高,升學率低,素質教育也未能得到很好地體現。

三、建言獻策

(一)教育觀念——三級轉變

針對教育觀念落後的狀況,首先政府要有一種責任意識,要逐漸改變教育觀念,從思想上重視教育,在工作中加大教育工作的力度,從實際行動中讓老百姓和孩子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學校要承擔起扭轉學生學習意識淡薄的缺點,從根本上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勵志教育,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尤其對於貧困家庭孩子的重要性。第三,家庭對於孩子的教育要絕對重視,部分家長要改變讀書無用的觀念,要從心底裏支持孩子讀書上學,深刻領悟知識是第一生產力的豐富內涵。只有從這些方面着手,充分發揮各自的職能,把農村教育從根本上,從意識上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二)辦學形式——集團效應

針對農村辦學點多而分散的狀況,農村中國小要實行合併集中戰略。針對當前我國農村中國小多而分散、生源稀少、質量不高的狀況,要實行合併集中戰略。具體做法是:

1.學校分佈學區集中化

取消現在每個行政村都有國小的制度,將相鄰的三兩個行政村劃分為一個學區,每個學區只設一所國小,該國小應設在對外交通便利的地點。這種做法必然使部分學生的上學距離增大,可做如下解決:以村村通公路為基礎,每個學校配一輛校車,開通學生公交。高年級學生可實行寄宿制,低年級學生中午在學校吃飯,早晚可乘車上下學。還可打破學區和行政村的界限,實行就近入學。

2.教育資源優化整合

農村中國小實行合併集中後,學校數目大大減少,學校規模明顯擴大,這不僅有利於教育主管部門加強管理和教育投入,更重要的是每個學校都可享有規模效益,既充分利用本校的資源,又可和其他學校共享教育資源。比如:在鄉里相鄰較近的學校可共享圖書館、實驗室甚至優秀教師。還有突出的一點好處是,合併後的學校集中在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可以為教師提供較好的工作、生活、學習條件,使教師可以安心從教。

(三)留守兒童——多邊教育

針對留守兒童問題,比較好的建議是變“留守兒童”為“隨行兒童”。這在xx的某些村裏已經有了這些轉變。這要求完善和健全社會保障機制,即隨着條件的改善,在經濟發達、民工集中的地區,實行民工“市民待遇”,讓夫妻雙方均有相對穩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同時,要加快專門學校的建設。在農民工集中地區,鼓勵、扶持專門對民工子女進行義務教育的社會辦學,適當降低辦學條件的“門檻”,並切切實實給予必要的政策、資金傾斜。但從當前來看,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基本策略主要應從民工輸出地即農村入手。

1.家長:教子之責,悉心擔當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後勤部長”就可以了,至於孩子學習成績、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師們去管教。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正確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班主任聯繫,加強溝通。向老師説明自己的情況,瞭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於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

儘可能調整好家長外出方式,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學習條件。父母之間最好留一個在家照顧和監護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與影響氣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雙方都出去打工,首要問題就是選定好監護人。監護人最好是比較有文化、有責任感、能監督和指導自己孩子的親朋好友,既不要嬌慣孩子,也不要讓子女幹過多的家務、農活,保證子女充分的學習時間。如是祖輩監護,一定要囑咐其對孫輩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家長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繫及親子間的溝通。一方面,加強與“監護人”的聯繫,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並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另一方面,應採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動態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 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緻,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瞭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上,除電話外,可採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璞”,只要心裏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學校:加強管理,傾注關愛

學校應把“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為專項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級應建立起“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學校統一部署管理。檔案資料應全面反映“留守兒童”的各方面情況,包括“留守兒童”姓名、年齡、道德品質、行為習慣、興趣愛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徵、學習動機和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與代管人的融洽程度,與打工父母的溝通情況等;監護人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年齡、文化程度、性格特徵,重點是監護人如何對孩子進行管教等;“留守兒童”父母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年齡、文化程度、工作單位及工種、經濟收入情況、對子女的希望要求、與子女聯繫溝通情況等。

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和需要,建立專門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兒童”的校內外管理列入學校管理的目標,有專門的管理計劃方案等。如讓親子間保持電話聯繫,班主任根據孩子的校內外表現,儘可能地讓孩子與父母取得聯繫,每月定期通電話,讓家長對孩子進行“電話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節等學生家長返鄉的機會約父母面談,這樣能使這些父母較為詳細地瞭解孩子,以便更好地進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對於一些留守學生出現的不良傾向和在校內外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要及時處理,耐心的進行説服和教育;定期家訪,定期舉行監護人座談會,交流管教“留守兒童”的經驗教訓,相互溝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開展“體諒父母”活動、“交往輔導”活動,將心理諮詢室引入農村中國小,對學生進行心理諮詢,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等。學校和老師應給“留守兒童”以更多的關注、鼓勵、幫助。愛是教育的基石,對於長期生活在“孤獨城堡”中,處於父母“關愛缺失”的“留守兒童”,愛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應把愛放在中心位置。教師應與留守兒童”交朋友,多關心、愛護、照顧、理解他們。在安全上,要時刻提醒;在生活上,儘可能提供幫助;在心理上,要細心觀察,多方溝通;在學習上,要多予指導;在交往上,鼓勵他們融入大班級集體中,減少其心靈的孤獨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潑開朗的學習和生活心態。

3.政府:營造環境,助育良才

隨着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農村人口進城務工會越來越多,過去那種穩定不變的家庭結構已經打破,經常性缺位的家庭結構開始形成。對於處於兒童時代的孩子,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會越來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應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建立並完善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使之成為農村教育保障機制。成立關心“留守兒童”教育指導機構,建立農村社區教育和監護體系。可由鄉鎮政府牽頭,學校組織,村民委員會、派出所及熱心的退休教師等參加。建立對“留守兒童”家庭定期訪問制度、與在外務工父母聯繫制度,瞭解“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狀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羣體承擔起更多的教育、關心和保護責任。

加強宣傳貫徹《義務教育法》的力度。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既是一項權利,也是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各級政府尤其是鄉鎮應該嚴格依法辦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託的子女監護人從守法的高度,正確處理外出務工緻富與教育子女的關係,把“留守兒童”的輟學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子女上學確有困難的,地方政府也可通過適當補貼及其它措施,讓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縣、鄉鎮政府部門要努力整治好學校周邊環境,加強監管直至取消學校周圍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網巴、遊戲廳、錄像廳等,加大危害學生安全和學校工作秩序的打擊力度。針對“留守兒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擊傷害的情況,應採取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給兒童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四)理想信念——科學培養

針對兒童理想信念教育缺失的狀況,由於青少年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尚未定型,思想活躍、求知慾強而又缺乏理性的認識,加之涉世不深,因而抗干擾能力還不強,在把握人生方向、思考複雜的社會問題、探索國家前景和世界走向時,難免會碰到不少困難和問題,感到迷惑和費解。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我們更應摒棄簡單生硬的“填鴨”式、強制灌輸型教育方式,在教育內容、形式和手段等方面不斷進行探索和改進,特別要在增強時代感、加強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上下功夫。同時,加強理想信念教育,要把講道理和辦實事結合起來。要通過組織各類素質拓展活動,充分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拓寬他們的視野,讓他們其實感覺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五)師資力量——合理配置

針對師資力量薄弱的狀況,應該做到以下四點:

1.加大農村教育投入

從我國實際出發,國家應該增加對教育的投入。為確保農村教育經費按時到位並且合理地使用,應建立相應的監督和責任追究制度,確保他們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只有當教師的工資待遇有保障,才能夠真正穩定農村基礎教育的教師隊伍,農村教育的質量才會有保障。除了國家應增加農村教育經費外,還應該把農村教育向社會各界開放,發動社會各界支援。號召城鎮居民捐資;社會團體捐助實物,如圖書、工具、辦公用品、儀器以及磚水泥、石灰和木材等建築材料。

2.合理配置教師結構

首先,要確定農村學校的需求,根據需求來進行配置。然而對於新增的教師要讓農村學校優先滿足,然後根據各學校對於教師專業要求進行配置,要保證每個學科有專職的教師在編制數量方面,對農村學校編制的設定要考慮人口密度、學校規模以及課程數等因素,即應以班級為基數計算和配備,同時將附加編制折算到正式編制內,適當進行調整,以確保農村學校教學的正常開展。

3.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目前,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比較差,因此,要全面搞好農村教師在職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有少數農村教師可以將新的教育科研成果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多數教師並不能將其運用到教學中去,部分教師甚至對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教育理念完全不知道。對於教師的要求不僅要達到相應的學歷,還要有創新精神,對於知識、觀念的更新要有進取精神。因此要以新課程理念及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為重點,以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為主要內容,開展好農村教師的全員培訓,提升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

4.提高教師基本待遇

要想讓農村教師安心從事農村教育工作,就要積極改善他們的工作與生活條件,提高他們的待遇,讓他們覺得有成就感。一方面,要積極改善農村教師的工作與生活條件,把實施農村教師的安居工程納入到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中來,有條件的可在鄉鎮政府所在地或農村中心集鎮興建教師公寓或教師住宅小區,實現農村中國小教師生活城鎮化,使他們安心樂教;另一方面,要落實對農村教師進行生活補貼的相關政策,使之和城區教師同工同酬,在可能的情況下,甚至適當提高農村教師的津貼和補助標準,妥善解決好他們的就醫、保險、養老等問題。

(六)教育設施——保障健全

針對教育軟硬件設施落後的狀況,繼續推進農村學校的軟硬件建設,狠抓教育質量。農村學校的軟硬件要以什麼樣的標準來建設?我們的回答是:一般城市學校具有的設施設備,農村學校逐步都要有;城市學校所具有的先進管理制度和方法,也要在農村學校推行。

當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的投資主體為縣級政府,但xx鄉作為貴州省貧困鄉,基本上都是靠吃財政飯,實行農村税費改革和義務教育“一費制”後,資金缺口更大,對於改善農村教育的辦學條件、調整教育結構和佈局等,雖心有餘而力不足。中央、市裏應通過增加轉移支付,增強縣(區)義務教育經費的保障能力。特別是市政府應切實均衡各縣(區)財力,逐縣(區)核定並加大對財政困難縣(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在現階段可嘗試建立市級財政為主,縣(區)級財政為輔,兩級財政共同承擔的分擔機制,以保障民族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改善農村中國小辦學條件。

另外,應儘快建立健全對教育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管機制,做到專款專用,防止挪用和“雁過拔毛”現象發生;進一步加大主城區學校和縣城學校對民族地區農村中國小的對口支援力度,共享優秀教育資源,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四、成果展望

(一)陽光課堂温暖人心

在湄潭縣xx鄉的第四日,我們來到下壩村,遇到了一羣年幼的尋夢者以及,志願為他們築夢的大學生們。年幼者,是xx鄉未來的新希望;大學生,是xx鄉反哺故鄉的感恩人。他們之間的對話,不只是知識與智慧的傳遞,更是鄉情與夢想的傳承。就是這樣一羣大學生,放棄了寶貴的暑期時間,着急了周圍認識的不認識的大學生,義務的給當地的中國小生補課教學,而這樣的活動得到了村委會的大力支持,我們為之起名“陽光課堂”,陽光課堂的地點設在村委會的會議室,因為這是全村唯一擁有多媒體的地方,雖然這還是上級部門財政援助的設施。也許,在這裏沒有高深的知識,沒有良好的教學方法,但是這裏,我們可以感覺到每一個孩子蓬勃的朝氣,感覺到每一個大學生那濃濃的感恩之心,他們不求任何回報,只想為家鄉儘自己的綿薄之力。而如今,這個愛心義舉只是在下壩村施行,第一步我們要把它推廣到xx整個鄉,再到湄潭、遵義、貴州直至全國。我們也希望這樣的課堂模式能夠得到各方的鼓勵、借鑑及發展。

(二)遠程教育點亮xx

在和xx鄉的教師代表的座談會上我們瞭解到,由於xx鄉地處偏遠的山區,交通較為不便,學生上學出行困難,師資力量薄弱,學生無法學到最先進最優質的知識及理念,因此建立遠程教育體系成了一個良好的解決辦法。

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的組成部分包括學校終端設備(衞星下載裝置,計算機,投影儀,光盤刻錄設備等)、網絡傳輸系統(即光纖線路連接)、資源庫(包括天網;國家教育部信息中心資源庫;互聯網等)。對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的使用,通俗的理解便是:通過網絡傳輸系統,各校的終端設備對資源庫提供的教育資源進行接收或選擇,經教師結合實際進行整合,提供給課堂教學或學生學習所用。

農村的教學點或不完全國小有了適用的教學光盤,也就等於請到了優秀教師,農村的孩子們就有機會享受到優質教學,教師也有了觀摩教學、學習提高的機會。中心校、完全國小可以通過衞星快速接收大量的優質教育資源,通過收看空中課堂節目,進行同步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教師備課、教研活動和教師培訓等。城鄉中學的計算機教室可以發揮多種功能,學生可以利用它上課、學習信息技術、上網瀏覽信息、接收衞星數據廣播、共享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利用它在網絡環境下進行備課、教研等,還可以對教師進行培訓。應用這些設施可以逐步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

這種遠程教育的模式希望能在xx逐步落實,也希望這種高科技的教學方式能在中國的廣大農村得到推行。

遠程教育的提議得到了鄉政府領導的肯定

(三)支教合作築就新生

我們xx大學碩博足跡團隊作為一個紐帶,率先串聯起了xx大學和xx,也使xx與xx大學結為對子,我們將在以後的長期時間裏利用我們豐富的教學資源,對xx鄉的各個學校提供最先進最科學的教學資料、教學方法,把最好的教育送到xx。同時,每年的暑假,我們都將派出實踐團隊到達xx進行考察學習,利用我們的知識,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問題,並提出我們的建議,建立長期的合作機制,對xx的教育事業的發展盡我們的微薄力量。

第三篇 “山魂水韻”——xx文化發展篇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説,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加強文化建設對於惠及十幾億人的小康社會,意義重大,一個國家的興盛,不僅僅只是物質方面的富足,文化方面的匱乏,沒有文化的繁榮,就沒有小康社會的實現,更沒有中華民族的復興。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一項重中之重,是加強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文化軟實力,豐富鄉鎮文化生活,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的必然要求,也是農村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和生動體現。

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對於鄉村文化建設,不同的歷史時期有着不同的理論。20 世紀上半葉的“鄉村建設運動”主張立足於中國傳統文化對鄉村社會進行改造。建國後,鄉村文化建設堅持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進入新世紀,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下,鄉村文化建設具有新的內容和發展目標。XX 年11 月7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指出:“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滿足廣大農民羣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對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這表明,國家已經高度重視鄉村文化建設,把當前的鄉村文化建設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鄉村文化,是在鄉村形成、發展和傳播的,有別於其他文化的一種特定文化,其內容非常廣泛,幾乎涉及農村社會生產、生活的所有領域,具體包括文學、藝術、體育、歷史、科技等各個方面,如農村的地方戲劇、民間曲藝、傳統手藝、傳説傳奇、婚喪嫁娶、羣眾體育等,它一般通過鄉村風貌、鄉民氣質、民情風俗等加以體現。筆者認為,鄉村文化是農村社會的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發展和繁榮鄉村文化,在今天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xx大學“青春建功走xx”社會實踐團隊赴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xx鄉的實地考察研究,在對xx文化現狀考察實踐的基礎上,發現其當下存在的問題,結合當前農村文化發展實際與自身專業所長,尋找相應應對措施,最終對實踐活動進行成果展望,希望更好服務和發展xx的文化事業。

一、文化現狀

在xx實踐近十天的時間裏,我們走訪了xx鄉下屬的九個村落,趕上了每逢農曆3日、8日的集市,參加了湄潭地區一年一度的鄉會,深切的感受到了當地深深的鄉村分化氣息。

(一)地理環境

xx鄉位於湄潭縣城最北端,駐地距縣城約55公里,東與鳳岡縣交界,西鄰綏陽縣,北接正安縣,轄9個行政村52個村民組,居住676餘户2.68萬人。

xx鄉總面積149多平方公里,由於山地較多,耕地面積僅2.78萬畝,其中田1.65萬畝,土1.13萬畝,人均耕地只有1.04畝。xx鄉多“雷區”、“雹區”,雷、雹災害時有發生,自然環境較差,氣候條件惡劣,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較頻,除紅星水庫和仁合水庫的灌區生產條件較好外,其餘大多數地方均屬“靠天吃飯”,這給該鄉的農業生產和安全建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農業產業化的調整也因此受到制約。

xx鄉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3間,在校學生4900多人。由於受基礎設施建設和師資力量的制約,再加上居住較為分散,嚴重製約了該鄉文化的發展和提高,影響了全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xx鄉基礎設施建設在全縣屬較差之列,全鄉境內無油路、水泥路,通村公路共約7公里,其餘全是坑坑窪窪的泥石路,交通較為落後;總之,xx鄉由於農業生產較為落後,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衞生等事業發展相對落後,屬省級一類貧困鄉鎮,各方面的建設都急需提高。

(二)方言文化

長期以來,地處夜郎古國腹地的xx鄉,由於地勢偏僻,交通不便,經濟落後,受外界干擾較小,如今保留下來了一套完整的語言系統。在我們本次的團隊中,為了能夠與當地鄉民更好的交流,特意挑選了一名貴陽的同學,但在一路上的考察採訪中,我們能明顯聽出我們貴陽同學和當地鄉民的語言差異。

近十幾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全面開放,xx鄉外出打工的人不斷增加,xx鄉當地的方言收到外界交融的情況越來越突出。有不少從西坪村走出來的農民工,雖説鄉音難改,但很明顯已帶有貴陽、浙江、廣東等地的口音,我們叫貴陽腔、浙江腔、廣東腔,可謂南腔北調。如果不對當地獨特的語言文化及時加以研究和整理,很可能這種文化現象就會像西坪蟠龍閣一樣,逐漸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

xx當地的獨特方言是一種地方特色文化現象,值得研究和傳承。系何人作為歷史上民族融合的產物,一方面,由於自己承受的遷徙離別之痛,使得xx人不願看着別人比自己痛苦,所以天生具有善良的一面,具有包容性;另一方面,由於xx所處地理位置相對封閉落後,期盼發展的願望使得xx人希望能得到外界的關注,於是在xx人的心靈深處就有了一種質樸好客的本性和樂觀敢為的闖勁。系和方言,正是這種文化的承載,是一套比較純正、完整,而相對獨立的語言系統。

據當地鄉民介紹,xx鄉及周邊村民大多不是土著民族,而是來源於北方漢民族遷徙。而當地土著民族(主要是苗族)在大批漢族遷入後,也被漢化。所以當地方言雖處夜郎古國腹地,但其語系仍屬北方語系。而解放後推行的普通話正是以北方語系為基礎進行標準化的。所以,現在xx人在外打工,能很快適應社會,與外界溝通語言障礙較少,打工仔中成功者也不乏其人。

(三)人文古蹟

xx字庫塔坐落在xx鄉場東500米的河道彎曲處,距縣城北54公里處。xx場座落在羣山環衞的大壩邊緣,洪渡河的源頭,彎曲的洛河傍街而去。出街口200米,是一座單拱券石涼橋,橋兩頭有多級踏道,昔日橋上建有木構風雨歇涼二重檐閣樓,已經拆毀。過橋300米到達塔下,此塔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冬月,距今195年。幾次險遭毀損,幸得保全至今。當地流傳,“橋是弓、塔似箭”,是鎮北面的獅子山之寶。儘管是傳説,但弓橋塔影給邊陲的xx鄉增添一道文物風景。

(四)文化宣傳

在xx的文化宣傳方面,我們從到達xx,就在xx主大街的兩側圍牆看到了很多宣傳牆畫。

同時,據當地鄉政府工作人員介紹,xx鄉多次開展黨政、文藝、科技等多內容、多形式的文化傳播活動。

如在去年九月,xx鄉政府為隆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週年,豐富和活躍廣大幹部職工、羣眾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凝聚人心、激發鬥志。鄉黨委、政府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週年籃球友誼賽,由各村黨支部主城各支代表隊,經過3天的激烈拼搏,各村黨支部均取得了良好成績,並經鄉黨委、政府研究決定,對評為一、二、三等獎及組織獎的代表隊予以表彰。

同樣是在去年九月,鄉政府圍繞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週年,通過舉辦“多彩貴州”歌唱大賽,進一步唱響共產黨好、偉大祖國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和各族人民好;活動以“創建文明中國茶城,唱響美麗多彩貴州”為主題,進一步強化市民文明創建意識,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大力營造全社會共同創建“文明中國茶城”的良好氛圍;進一步調動各方面加強文化建設,豐富羣眾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挖掘和培養本地音樂人才、創作人才和表演人才;進一步宣傳、展示xx特色文化,不斷提高xx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在xx社會實踐的十天裏,我不僅被這美不勝收的山色所吸引,更被xx深厚而濃郁的鄉村民俗文化所折服。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我們再感受當地優良文化的同時,沒有忘記我們團隊“青春建功走xx”的主題,沒有忘記“科技幫扶”的實踐目的。通過近幾日的考察及走訪,對xx的文化建設方面提出了一下幾點問題,並給予了一些建議及展望。

二、存在問題

(一)生活文化方面

首先,通過近幾日對xx鄉及下屬村落的考察,我們能夠發現,鄉政府對整個xx鄉的鄉鎮建設及周邊下屬村落的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城市街道乾淨整齊,房屋也基本都得到了翻修和重建,過去純木質結構的老房屋只在山間比較偏僻的地方還在被村民使用,其他都已經建成了嶄新的專房。雖然現在xx鄉建設的十分漂亮,但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總覺得好像少了點兒什麼。

在鄉間生活的十餘天,傍晚茶餘飯後,鄉間街道上基本已經沒有人了,夕陽下的鄉鎮多多少少顯得有點兒領情,鄉民們也沒有太多的業餘活動。全鄉除了少數政府及學校的工作人員,以及一些店鋪經營者,大部分鄉民都是白天從事農業種植,或在鄰鄉打一些零工,晚飯後街坊們湊在一起打打麻將,老人們搬了小板凳,三三兩兩坐在自己門前或附近帶帶孩子,拉拉家常,晚飯後,鄉里的大部分店鋪都已經打烊了,有些夥計在整理店鋪。

我們一對人偶爾晚飯後走在鄉間有些過分寧靜的路上,會回想起家鄉城市裏夜晚的車水馬龍,霓虹夜影,嘮起各自在家的“傍晚時光”。城市的老百姓們多會晚飯後在自家附近的公園或社區廣場裏跳跳健美操,扭秧歌兒,孩子們會學習滑板等休閒體育項目,年輕人有在廣場中央組隊踢毽球、打羽毛球等。

那麼與城市相比,xx鄉缺少的恰恰就是開展多種方式豐富鄉民的業餘生活。當然,這裏所指的並不全是“傍晚時光”。相信家在鄉村的人們都能深切的體會到,在鄉村裏,每年最忙的要數春播和秋收,其餘的時間,除了在政府任職或經商的村民,大部分人都是現在家裏,看看電視,打打牌,業餘的休閒娛樂生活是十分單調乏味的。而且由於經濟等原因,像xx這樣的山區鄉鎮也很少開展類似露天電影這樣休閒活動,經濟的落後,交通的不便利,使得鄉鎮的文化設施建設並不完善,這種種原因,更使得豐富xx鄉鄉民們的業餘生活面臨着層層阻力。

(二)思想文化方面

在農村現存的思想文化建設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其中包括國家對農村文化宣傳政策的進一步加強提高,各地鄉鎮政府對文化宣傳內容、形式的豐富和完善,以及農村人民對文化宣傳建設中思想觀念的認識和理解等。

1.農村羣眾思想落後

農村羣眾思想落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集體觀念淡薄

農村羣眾的國家觀念和集體觀念逐漸淡漠,遇事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對國家、集體利益不太關心;道德意識弱化,“日子越過越好,人情越來越淡”這是農民普遍反映的一個現象。隨着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和農村改革的深入推進,農民“向錢看”的意識越來越濃。相當一部分農民認為“有了錢就可獲取一切”。

(2)改革信心欠缺

農村羣眾對產業結構調整信心不大。致富缺技術、增收缺項目、投入缺資金的“三缺”現象依然嚴重。許多羣眾一方面表現出對實用技術的濃厚興趣,但另一方面又表現出由於文化低,接受能力差,對實用技術難於掌握。很多農民認為增加收入的最大障礙是“缺科技”;少數人認為“信息不暢通,不知道種什麼”。很多農民種什麼養什麼都是看着別人來,呈現出盲目跟風的現象,一旦市場有波動,則遭受不可估量的損失。大多數農民沒有創新意識,跟不上市場經濟的潮流,參與變革的主動性、勇氣和信心都不足。

(3)進取決心不足

農村羣眾小富即安心理依然存在。隨着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村經濟好轉,大部分羣眾客觀上具備了再發展的資金和物質基礎,但由於受小農經濟意識束縛,農村絕大部分羣眾寧願選擇將現金存在銀行,而不是選擇乘勢而上,進行農業深度開發生產,或向非農產業轉移,放棄了投資發展的大好機會。四是社會公德心差。不願參加集體活動,對集體組織的學習、文化活動、義務勞動漠不關心,即使參加了也中途退場。只關注自家庭院環境,無視大環境,垃圾亂倒,髒水亂潑,柴垛、豬圈亂放,侵佔集體地方,破壞路樹等公益設施,不注重綠化、環保。

2.農村基礎設施落後

在考察實踐活動中我們發現,農村基礎設施比較落後,這是由於以下幾個因素造成的:一是投入明顯不足,無場所、無設施、無人才;二是現有的公共服務設施條件差,農家書屋個數少,沒有獨立場所,資源共享工程利用率低,村級文化活動室落後,不能滿足羣眾的文化活動、知識的需求;三是村裏對宣傳思想文化重視不夠,力度不大,措施不多,機制不活。

因此,做好農村文化建設工作,重點需從抓好羣眾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抓好農村文化宣傳、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兩方面入手。

(三)文化宣傳方面

現在全國有很多像xx這樣的鄉下,大部分年輕人都去外地打工了,鄉下多是留守兒童以及上了年歲的留守老人,較高年紀的孩子都是去湄潭縣城讀高中,因此留在鄉里的多事一些不識字的老人,和識字較少的年紀較小的孩子。因此類似於宣傳強化這樣的宣傳方式便成為了當地的主要文化、黨政、科教宣傳方法。

其次,由於在像xx這樣的偏僻地區,大部分普通村民家裏沒有良好的電視收視信號;而且xx的交通不便利,村民們不能每天都閲讀到報紙,因此,宣傳牆以及宣傳欄等成為了當地村民們學習黨的新政策、瞭解多彩世界、認識新科技、學習新知識的窗口。那麼僅僅是以宣傳牆為主要宣傳方式的黨政文教宣傳是遠遠不夠的。

宣傳板牆雖然能以大面積色彩風俗的水粉畫吸引鄉民們的注意力,達到普遍宣傳的效果,但由於其繪圖面積較大,更新不便利等使得其在宣傳使用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通過對xx近十天的時間考察,發現當地除了宣傳牆外,其他的宣傳形式較少,在宣傳內容上,多是對政府下達的鄉村新政策進行了簡要相關宣傳,缺少對於新科技、常規安全教育、生活文化娛樂等方面相關的宣傳專題。這樣,宣傳就缺乏一定的多樣性、廣泛性、普知性、以及影響性。

(四)特色旅遊方面

雖然我們在xx生活的時間很短暫,但xx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自然景觀、以及特色產業文化深深的吸引着我們。從商品繽紛的趕集到人頭攢動鄉會,這無一不向我們展示了xx地區的淳樸民風,xx鄉間的秀美山色,xx山間有些破敗卻藴含味道的木質老屋,以及大片廣闊的茶葉、煙葉以及當地特色農業的實驗種植田。

xx煙葉種植田、茶葉種植田

那麼,如何能在好好保護xx地區原有民風民俗的基礎上,將這些特色文化向全省、全國、乃至全世界發揚開來,成為了xx文化產業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在xx實踐的這幾天裏,我們也相繼走訪的周邊鄉鎮,考察了周邊鄉鎮的經濟發展狀況。在與xx相鄰的鳳岡縣,我們看到了大片大片的茶葉種植地,散步在這些茶園周圍有大大小小茶莊不下八、九十家。這些茶莊不僅僅用於生產當地有名的湄潭翠芽和毛峯、毛尖幾種茶葉,同時,也是更重要的將這些茶莊、茶園旅遊化、觀賞化。依着本地種植的特色茶葉,以及三十幾年的茶葉生產基礎,不僅為本地的茶葉生產、銷售帶來了良好的效益,還通過發展茶葉種植、加工、生產旅遊銷售一條龍式經營方法,帶動了當地其他經濟產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宣傳了當地的民俗文化,讓山區以外的人,認識了湄潭,瞭解了湄潭,欣賞了湄潭,嚮往了湄潭。這無論是對於鳳岡的經濟發展,還是本地文化宣揚都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而鳳岡現存的這種茶葉種植,加工,生產與旅遊業相結合的經營銷售模式,正是在xx需要大範圍推廣的。

xx,作為一個集自然景觀,民俗文化,特色農業為一體的綜合發展鄉鎮,不僅要圍繞其周邊現存的文物古蹟及有沒的自然環境開發旅遊資源,更重要的是要根據xx當地的特色種植經濟(即茶葉、煙葉、特色農業),並對其不同生產對象相應發展民俗、經濟、旅遊一條龍式經營管理模式,不僅能有效的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同時也對當地的民俗文化宣傳有着相當重要的推廣作用。

xx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民俗文化、特色經濟發展只有被世人所認識、所瞭解、所欣賞、所向往,才能得到人們更深入的研究和挖掘,才能使得這秀美山區的特色民俗文化得到更具昇華的發展。只有將xx當地的淳樸、致純的民風介紹給世人,才能在發展當地經濟的同時,保留像鄉會等傳統民俗文化的完整性和純粹性。

三、建言獻策

(一)鄉村文化——去粗取精,與時俱進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並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概括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可以説,新農村建設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教育、醫療衞生、環境保護等諸多領域,是一項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文化尤其是鄉村文化觀念早已深入滲透到農村建設的各個環節之中,成為農村各項活動的背景因素。因此,鄉村文化建設與農民鄉村文化觀念的轉變將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在關鍵,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礎。

那麼,想要使鄉村文化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必須正視鄉村文化當前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採取切實措施,找準濃厚和繁榮鄉村文化的方法和途徑。

1.保護傳統

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是農民世世代代在長期的勞動實踐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文化精品,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地方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藴,能使當地的農民羣眾自小受到得天獨厚的文化薰陶,同時他們對自己祖先的智慧也會充滿自豪,從而建立起穩固的維繫人們思想感情的精神紐帶。把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保護下來,也就把老祖宗的優秀品質留下來了,這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無疑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今天,當務之急是要調集廣大文化工作者和農村當地文化積極分子的力量,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中當前仍然活躍的要發揚光大,對散落在民間的要收集整理,對瀕臨失傳的要及時搶救,想方設法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 “重整河山”,力圖形成一定氣候,再現當年輝煌。

2.打造特色

對於鄉村文化,必須要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打造鄉村文化的特色品牌。為鄉村文化注入時代活力,是增強其自身生命力的根本條件。這就要結合新時代的主旋律,按照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創新其形式,豐富其內容,創作出反映農民現實生活、頌揚農村新人新事新風尚的文化藝術作品,做到“老調新彈、老歌新唱”。特別是要與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的改革發展步伐相合拍,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相適應,大力營造鄉鎮企業文化、致富創業文化、村落集鎮文化等新型鄉村文化模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央要求要 “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為此,鄉村文化的發展也要體現鄉土氣息、反映地方特色。尤其是要重視挖掘鄉村文化的市場價值,通過市場運作,打造出鄉村文化的特色品牌,促進鄉村文化的社會化、規模化、項目化、產業化發展,使鄉村文化不僅能創造出社會效益,也能創造出經濟效益,如風景名勝、革命聖地的旅遊文化以及以土特產、工藝品、民間藝術的推介為內容的展銷會、藝術節等。

3.夯實基礎

夯實鄉村文化的發展基礎是鄉村文化發展的當務之急。發展鄉村文化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只有常抓不懈、持之以恆,才能出成果、見實效,對此,政府要起到主導作用。一要廣泛宣傳,通過報刊、電台、電視台、互聯網等大眾傳媒,讓全社會了解、關心鄉村文化;二要加大投入,改進投入方式,採取政府投入和鼓勵社會捐助相結合的多渠道籌資方式,扶持和資助有代表性和有影響的鄉村文化活動;三要培養人才,穩定和充實農村文化工作隊伍,重點培養民間藝人、文化能人、文化經紀人等鄉村文化骨幹;四要建設陣地,努力創造條件,完善縣、鄉(鎮)、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建好文化館、文化站、文化活動室,同時鼓勵熱心文化活動的農户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等。

(二)思想文化——對症下藥,方式多樣

1.抓好宣傳

一是發動各類媒體,實行全方位宣傳,使黨的方針政策深入人心,特別是在利用傳統宣傳手段的同時,要在宣傳方式上有所創新。要充分利用電視、報紙、文化活動等多種形式,加大農民參與的力度。二是繼續加強公民思想道德教育,開展星級文明户、文明家庭創建等活動,讓農民在活動中瞭解黨的政策,認清自己的職責。三是豐富農村文化生活,鼓勵並幫助農民編排文藝節目,把黨的方針政策融入到節目當中,寓教於樂。四是充分發揮鄉鎮黨委宣傳部門的功能,調動農村老年協會、計劃生育宣傳隊等社會積極因素直接入户宣傳,把黨的政策、建設新農村的歷史任務直接傳達給農民。

2.增強效果

注重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增強工作的效果。一是要注意與解決羣眾的實際問題相結合。從羣眾最關心的事情入手,將工作滲透到為羣眾辦好事、辦實事中來。二是設計好載體,嚴格抓當前正在開展的爭創中心組理論學習排頭兵、文明使者在行動、全民讀書、宣講團、“十星”創建和道德信貸工程等活動,對農村幹部羣眾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教育。三是要與掌握致富本領相結合,幫助羣眾學習科技實用技術。

3.變通形式

適應農民的文化需求和興趣特點,開展思想教育。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既能滿足羣眾的各種興趣愛好,又能廣泛吸引和激勵羣眾,陶冶情操,啟迪心靈,明辨是非,提高覺悟。要順應羣眾需求,因勢利導,把科技、衞生、文化“三下鄉”活動與培育和發展農村特色文化結合起來。一要加強羣眾文化活動載體建設,滿足農村羣眾強烈的精神文化需求,要以優秀、健康、向上的文化佔領農村文化陣地。二要利用重大節日,積極開展健康向上、為羣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三要充分發掘弘揚民間傳統文化,豐富農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4.身體力行

羣眾看黨員、黨員看幹部。解決農民的思想問題,首先要求黨員幹部思想得純潔高尚,能夠以身作則。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農民的信任,得到他們的支持,也才能夠成為他們可以效仿的榜樣。否則只會使農民越來越不信任黨,越來越不配合黨的工作。首先農村幹部要把農民當親人。鄉鎮幹部應該多下鄉,深入到農户家中、田間地頭瞭解農民所需,解決農民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讓農民感受到幹部與農民心連心。其次農村幹部自身要廉潔公正。“公生明,廉生威”,幹部公正無私,羣眾才能信服;幹部廉潔自律,百姓才會敬仰。三是農村幹部要能夠帶領農民發展生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個懂技術、會經營,能夠帶領羣眾發家致富的幹部,即使什麼都不説,農民也會信賴他、堅定地跟着他。四是農村幹部要重視文化事業。一個懂得繁榮農村文化的幹部,必然是一個目光遠大、有擔當、真性情的人,農民在這樣的幹部率領下,會很快成長為社會主義的新農民。

(三)文化宣傳——加大力度,改革創新

1.加大投入

繼續完善鄉鎮綜合文化站配套設施,加快村級文化活動中心建設,農家文化大院建設,切實加強農村宣傳思想文化設施建設。

2.改善服務

利用現有資源,改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一是發揮公益性事業單位服務羣眾的用作,開展流動服務、延時服務、預約服務、上門服務等靈活、多樣、方便、快捷的文體服務,以優勢服務吸引羣眾,擴大服務範圍,發揮資源優勢;二是多方聯合,組織、策劃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共享農村宣傳思想文化資源。

3.創新體制

創新體制機制。高度重視農村宣傳思想文化人才,大力培養鄉村人才。對農村宣傳思想文化人才給予空間,村設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人員,納入國家轉移支付。

4.着力宣傳

大力發展農村宣傳思想文化產業。積極扶持熱心公益事業的農户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圖書室等。大力扶持農民劇團發展。加強培養並充分發揮文化體育協會的作用,以協會帶活動,以活動促產業發展,促進農村宣傳思想文化的繁榮。

5.暢通渠道

暢通宣傳思想文化渠道。建立健全村民學校,開設村民講堂,開辦村民論壇,提供村民相互交流的場所,通過交流轉變思想觀念。恢復農村廣播,增設鄉村有線電視端口,讓農民充分了解地區發展情況和精神面貌。

(四)特色旅遊——充分利用,持續發展

鄉村文化旅遊資源是鄉村旅遊資源的一種,是指鄉村地域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能夠吸引人們產生旅遊活動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包括物態、禮態、心態等內容。它具有旅遊資源、文化旅遊資源的共性,又具有不同的個性。

自然性。鄉村地域具有獨特的自然生態風光,人口相對稀少,受工業化影響程度低,保存着生態環境的相對原始狀態,並且鄉村區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也相對保留着自然原始狀態。水光山色、耕作習俗、民俗風情等無不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生產性。鄉村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一方面擴寬了旅遊資源的廣度,增加了旅遊活動的多樣性,滿足了遊客不同層次的旅遊需求;另一方面也改變了農村的生產方式,增加了農產品的商品量和農業的附加值,提高了農村的經濟效益。此外,還帶動了農產品加工、手工藝品加工等加工工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多元化產業結構的形成,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文化本身不僅僅是一種象徵符號或人類創造之精神和物質成果,而是一種推動進步的力量,甚至可以説是一種生產力。

純真性。旅遊業是一種產業,因此旅遊經營者的經營目標是追求經濟效益。鄉村旅遊是近年來才興起的一種旅遊活動,鄉村旅遊的實質是一種生態旅遊,經營者把鄉村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放在首位,對鄉村旅遊文化少加干預,保持其純真性。如家庭旅館是當地農户把閒置的農屋稍加整理,不豪華、不高檔,但乾淨、衞生、舒適、安全。這樣,無論其外觀還是室內設計風格都與周圍環境和村落整體氣氛協調一致,並且遊客的飲食是農家的家常便飯,品味原汁原味的農家生活。

脆弱性。旅遊過程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同性質的文化因素相互接觸、碰撞、取捨和融合。到鄉村旅遊的遊客多數是城市居民,從現代化的進程來看,遊客本身所攜帶的文化是“強勢文化”,而鄉村旅遊文化是一種“弱勢文化”,這樣在鄉村旅遊活動過程當中,“強勢文化”會對“弱勢文化”產生巨大的衝擊。因此,鄉村文化旅遊資源具有脆弱性。

因此,在鄉村文化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中,可以注重以下幾點策略:

1.旅遊、生產相互促進

旅遊與生產雙重功能由於鄉村文化旅遊資源具有生產性,因此,在進行鄉村文化旅遊資源開發時,不要顧此失彼,要以生產文化為本,不斷豐富生產文化的多樣性,不僅包括第一產業的生產文化,也包括相應的第二、三產業的生產文化。這樣可以降低旅遊業脆弱性的影響,推動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在發展生產文化的同時也增加了鄉村文化旅遊資源的多樣性和吸引力,從而能吸引更多的遊客,獲得更多的收益。因此,鄉村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可以以生產文化帶動旅遊文化,以旅遊文化促進生產文化,獲得生產與旅遊雙豐收。

2.軟、硬環境統籌兼顧

“硬環境”與“軟環境”雙重建設,旅遊文化的“硬環境”是指自然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環境。旅遊文化的“軟環境”是指旅遊從業人員的服務水平和文化活動的質量水準。“感覺”是市場需求主體遊客追求的主要對象,鄉村旅遊文化的“硬環境”和“軟環境”中任一環節建設不力,都會使遊客產生不良的感覺,甚至使遊客否定整個旅遊產品。因此,在鄉村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過程當中既要重視風景如畫的田園風光、富有民族特色的鄉村農舍、豐富的歷史文化古蹟、暢通的交通與通訊設施等硬環境的建設,也要重視當地居民友好熱情的待客態度、優質的服務水平、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文化活動等軟環境的建設。

3.文化、休閒完美契合

實現遊客休閒與豐富當地居民文化生活雙重目標。鄉村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僅僅是為了滿足遊客休閒的需要,還要以豐富當地居民文化生活為目標。只有讓當地居民從鄉村文化旅遊資源開發中受益,才能培養居民熱情友好的待客態度,避免旅遊主體文化與旅遊客體文化之間的衝突,同時也能激發當地居民對文化的創造力,創造出更加多彩的文化,加深遊客對鄉村旅遊的美好體驗,提高遊客的重遊率,從而才有可能實現鄉村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4.自然、人文雙重保護

鄉村文化旅遊資源的自然方面是指農民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和作業場所。要嚴格控制遊客規模,防止土地板結、採摘過度、草地枯死、害蟲天敵動物無法正常生存等。這就需要對遊客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制定法規來限制遊客在旅遊活動過程當中的過激行為,並且要適當調控遊客規模與鄉村居民的經濟收入,當發生衝突時,要加強對當地居民的可持續發展教育,讓當地居民認識到長遠利益的重要性。

四、成果展望

鄉村文化孕育的鄉村文化觀念以農民為載體、為中介,參與農業各個過程的循環,影響農業的各個方面,表現出衍生性和滲透性,成為新農村建設活動的背景因素。傳統的農業文化觀念落後、封閉、固化、狹隘的特性及愚昧的認識、冥頑的習慣已經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障礙。農村文化建設,要不斷吸納、整合外來文化、城市文化,促進鄉村文化觀念的嬗變,以滿足新農村建設對文化的要求。

(一)內外結合,形成基層宣傳新策略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鄉村文化在促進鄉風形成、增強農民素質、改變農村面貌、豐富農民生活、凝聚農村人心等方面有着特殊的積極作用,但當前鄉村文化的現狀卻不能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必須在發揚傳統、切合時代、體現特色、打造品牌、夯實基礎等方面進一步發展完善,並着力形成“走出去,請進來”的文化宣傳策略。

近年來,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村的羣眾的思想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為了準備把握農村羣眾思想動態、方向,對創造性開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有着重要意義,對推動農村科學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在“走基層、聽民聲、促發展”百日大調研活動中,通過深入xx地區的細緻的調研,初步掌握了農村羣眾的思想動態、方向,科學地提出現階段農村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點難點和方式方法,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理論基礎、思想保障和文化動力。

(二)文化產出,打造文化產業輻射體

在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中,我國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鄉村旅遊業的發展方向是走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只有走與生態農業旅遊、文化旅遊相結合的道路,充分利用好山、水、寺廟、村景和各種古蹟遺址的優勢,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不斷挖掘民族文化中的豐富營養,才能使鄉村旅遊健康、持續的發展下去。由於鄉村旅遊業是一個對地方經濟關聯度最高、綜合性強、輻射面最廣的產業,它以投資的乘數原理效應拉動了地區、鎮的交通、道路、橋樑建設,以及農村通訊網絡的形成,拉動了服務業、副業、養殖業、環保業、鄉鎮企業等行業的發展,必將在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中放出奪目的光輝。所以我們一定要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鄉村旅遊大環境,嚴禁環境污染與資源破壞,堅持旅遊資源開發與自然環境保護並舉,將“三高投入”(高經濟、高人才、高科技投入)與“三高效益”(高經濟、高社會、高生態效益)緊密結合,提高鄉村旅遊的高科技含量,走一條現代鄉村旅遊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發展具有競爭力和生命力的現代鄉村旅遊。

相信xx鄉政府能夠在未來幾年的進一步發展中,跟進國家發展的步伐,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加強本地區的文化宣傳教育工作,從而有效的提高本地農民的整體思想、文化、政治水平;根據當地民俗民風、人文古蹟、特色經濟等多方面的特點,合理利用本地及周邊地區資源,將科技、文化、經濟聯合起來,為將xx打造成為集經濟、教育、文化為一體綜合發展的現代化鄉鎮而努力。

標籤: 實踐 教育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ehui/vnngy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