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社會實踐報告 >

鄉鎮企業管理社會實踐報告(精選3篇)

鄉鎮企業管理社會實踐報告(精選3篇)

鄉鎮企業管理社會實踐報告 篇1

一、調查背景

鄉鎮企業管理社會實踐報告(精選3篇)

我的家鄉在淄博市張店區的一個小鎮中。鎮內資源較為豐富,林業、養殖業是家鄉的支柱產業,家鄉人民比較富裕。九十年代初期,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基於家鄉的支柱產業比較發達了吸引了三、四家外資企業來我鎮投資建廠:紡織廠、加工廠等這些企業都使我們家鄉的情況有很大的改變,同時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變。無論是人均收入還是 村民的物質條件或者是精神生活。基於對家鄉的熱愛和學校對及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支持和要求,今年寒假,我對家鄉的鄉鎮企業進行了一些調查,由於時間較短且調查範圍較小,所以僅從我的角度談談我對家鄉的鄉鎮企業發展的一系列問題的不成熟的見解。

二、我鎮包含23個自然鎮,其中的中埠鎮以及黃金村等都是重點的鎮,其主要特點是:

1是農業產業比重大。該鎮擁有耕地5.64萬畝。20xx年我村農業繼續保持良好的勢頭,農業總產值達1.48億元,佔整個鎮經濟總值的 73.2 %,同比增長15.3%;

2是新興產業發展快。我村最近三至五年吸引了不少的外商的投資,不斷有新的廠子建立,這不僅解決了我們村的人民的就業問題,而且還改善了村民的整體的生活水平;

3是工業發展相對弱。雖然我們村最近的廠子不斷的建立,但是都是一些輕工業的廠子,例如,紡織廠、針織廠、加工廠等。工業性質的廠子很少,工業相對來説還是比較的發達;

三、近年來,我鎮乘借“三農”東風,整合當地資源,大力發展兩色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在穩定糧油生產的基礎上,逐步建立了以果蔬、紡織、畜牧等為特色的區域主導產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在已經是國家級的重點鎮。我從這短時間的調查中總結了幾條成功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1是政府扶持,思路創新,加大投入。中埠鎮政府堅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出發點,突出科技支撐,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的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路,以財政投入為導向,及時把農村工作的着力點由以往抓生產、增總量轉向抓流通、促增收上,把主要任務放在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培育社會產業化經營上,加大力度扶持地方特色產業。為了更好的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科學規劃佈局,鎮政府出台了一些相關的政府文件和政策性優惠文件,對人們的行業進行補助,對建立現代農業園區給予一定的獎勵等,充分調動了農民、企業的積極性。近年來,我鎮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規劃現代化示範農業園區,建設標準農田38000多畝,不斷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2是做好“新三資”文章,廣泛吸納各方面的資金的多元化投入,積極引導外資及民間工商資本投資建立農業生產基地。幾年來,先後引進新三資800多萬元,興辦各類農業“新三資”企業,建立各種綠色產業基地近千畝。

3是鼓勵農户聯合建基地。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則,鼓勵有條件的農户以資金、土地、技術、市場等為紐帶聯合建基地。

4是積極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使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成為發展效益農業的有效載體。

5是傳統生產方式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實施“科教興農”。近幾年隨着鎮政府指導各村因地制宜,利用黨員電教室對農民進行農業科技教培訓,努力培育一批懂技術、善管理、會營銷的農業新業主,實現以培訓促成長,育人才促發展。今年上半年由廣陳鎮農技站組織,舉辦了水產養殖、家禽管理、栽培等七期培訓,受訓人員361人。通過為農民傳授農業、養殖等方面的知識,大大提高了廣大種養户科學種養的水平,有力地促進了特色農業的效益增長。 6是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力度,切實加強對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的長效管理。我鎮農技站協助各村做好具有一定規模的由分散農户組成的基地管理工作,通過示範種植、技術指導、技術培訓、良種良法推廣來規範基地的生產管理,並建立了完備的田間生產檔案。

四、雖然我鎮近幾年得到了不斷的發展,但同時也暴露出了不少相對薄弱的環節,主要表現在:

1、特色產業區域比較凌亂分散,給統一運作統一管理帶來一定難度,規模效益不凸現。

2、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產業鏈短缺,流通渠道相對單一。

3、現有的農業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產品檔次低,帶動和輻射能力弱,市場競爭力不強,難以形成合力支撐效益農業。

4、人們的綜合素質仍然是比較的低,例如現在仍然還有很大一部分的家庭不懂計算機技術。

五、針對這次的調查結果我總結了幾點我們鎮今後的發展思路:

1、在思想認識上要樹立大農業大提升的意識。

所謂大農業實際上就是傳統農業與加工業的產業融合。要發展大農業首先應從思想認識上確立大農業理念,樹立大提升意識,進一步解放思想,正確把握“兩個趨勢”,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和農村會議精神,發展優質高效農業,通過深加工實現農產品增值,建立健全農產品生產、流通領域的各項制度,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統攬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中心工作來抓。積極發展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經營,是發展市場農業的必由之路,是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成功之路,也是建設現代化農業的希望之路。通過這個過程,既使產業化經營的農民從種養業生產中獲益,又使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得以反 農業與農民。

2、在產業發展上要求形成生態化、規模化格局

在鞏固特色農業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農業發展內涵,走“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生態”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努力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水平,促進農民增收。要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水平,必須按照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的理論,以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為主導,更加合理地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區域佈局,提升產業層次,努力實現農業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在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同時進一步發展農業規模經營,在統籌規劃產業的同時,應根據各村的實際,突破過去的“小而全”思想束縛,有重點地發展一至兩種優勢產業。這樣有利於經營的集中、管理的集中、技術的集中,容易做大規模,凸現經濟效益,推動特色農業的產業化發展。

3、在運行機制上向企業化合作化經營發展

發展規模經營有兩條途徑:一條是靠龍頭企業的帶動和輻射能力,形成以龍頭企業為中心的區域產業;另一條是圍繞某一主導產品,統一規劃,連片開發,分户經營,繼而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前者需要有規模大、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帶動,後者則需要農村合作社、供銷社等服務中介組織的引導與管理。所以不難看出,要發展規模經營,推進產業化進程,就必須要做強龍頭,提升合作組織。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多元化發展流通渠道。鼓勵各種經濟成分從事農產品加工,大力發展農產品的初加工和再加工產業;摒棄傳統的農户、市場兩點一線的單一模式,積極推導“農户+基地+合作社+市場”或“農户+基地+企業+市場”的多渠道流通模式。從而使整個產業鏈形成一個集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產業羣體,這個產業羣體是一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帶,在這個產業帶中,採用集約化、專業化和規模化的生產,並通過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規模化生產水平來降低農業的生產成本,使之在國際、國內農產品市場的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從而帶動該地區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產業的升級換代。

4、在政策扶持上要向農業和農業大鎮傾斜

一是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職能,繼續加大農業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入,積極招商引資,引導農民將特色化產業做大做強。二是繼續加強對農業龍頭的支持和培育,尤其要大力發展加工企業和培育購銷大户。在資金上給予補助,政策上給予優惠。在扶持龍頭企業的同時,注重尋求各個突破,實現每個產業都有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特色效益農業的整體發展。三是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重視和支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為其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充分發揮合作社在協調、管理、規範行為等方面的作用,積極幫助農户瞭解市場,開拓市場。四是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協調,積極解決農業龍頭企業以及種養業大户貸款難問題,保證生產資金暢通到位。

5是進一步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推廣力度,強化科技推廣站職能。

6是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農業風險管理和保障機制,緩解自然與市場兩大風險,以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確保農業生產穩定,增加農民從事效益農業的信心。

由於這次的調查時間比較短暫,我只是在對我鎮進行了簡單的調查後又結合我村的情況進行了些調查和訪問。從這次的調查我發現,現在的城鎮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尤其是在高科技這方面,以及人們的精神素質。我認為今後我們更應該加大學習現代先進技術的力度,這也給我們當代的大學生敲響了一個警鐘: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學習當代的文化科學技術,掌握好當代大學生的方向,擔當起現在四有青年的責任。

鄉鎮企業管理社會實踐報告 篇2

在過往懵懂的大學生活中,我們更應該認真地給自己一個客觀的定位,大學,這個孕育希望催熟青果的天堂需要更多實踐所帶來的鮮活的元素!活到老,學到老,當然更要用到老,統帥三千兵馬卻只懂得紙上談兵永遠都不能名留千古,抱着課本對各項等級證書一網打盡卻忽略了實際操作不也無濟於事!

實踐,在我們的課程中佔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是我們能力的一個鍛鍊,更是我們是否適應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的考驗!趁着這個假期,我對家鄉的鄉鎮企業進行了一些調查,由於時間較短且調查範圍較小,所以僅從我的角度談談家鄉的鄉鎮企業發展。

我的家鄉大洛鎮位於沙縣南部,距縣城24公里。東與南霞鄉、尤溪縣相接,南與湖源鄉、大田縣相連,西與三明洋溪鄉交界,北至虯江鄉,沙尤公路貫穿境內,交通便利。所轄土地總面積1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207萬畝,山林面積12.88萬畝。其中竹林面積6.7萬畝,用材林6.18萬畝,盛產毛竹、竹筍、商品材、反季節蔬菜、水果、藥材等農特產品。

工農業生產方面,全鎮有各類企業165個,其中鎮辦11家、村辦8家,形成了以水泥、造紙、電力、竹製品、清水筍等為骨幹的工業體系,水泥廠、造紙廠是縣屬重點企業,為全鎮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其中,洛山水泥有限公司年產水泥65788噸,產值1533萬元,大洛福利造紙廠年產5337噸,產值1520萬元,20家清水筍廠年產清水筍成品、半成品共6000噸,出口交貨值達800萬元。農業生產立足高優高效,走農科教路子,推廣高新水稻良種和新技術,確保糧食生產穩中有升。

我們家鄉的特色經濟初具規模,有豐富毛竹資源,村村通水泥路,高海拔的氣候和良好的人文環境,是開發竹筍製品深加工、發展反季節類種植、興業旅遊的理想選擇。

我鎮立足區域優勢,發展特色經濟,促進全鎮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大洛奔小康,毛竹做文章;經濟上水平,管好毛竹林”的工作思路貫穿毛竹生產的始終,堅持高標準建立毛竹豐產片、高產示範片和領導指揮片,加大科技投入,加強科學管理,取得了顯著效益。該鎮採取各項措施建立毛竹豐產片2.9萬畝,“兩高一優”高產示範片6000畝,其中領導指揮片20xx畝,並建立竹用林、筍竹兩用林期地,促進了全鎮竹業發展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畝立竹量達到120-160根,平均眉徑在8cm以上,每年可產鮮筍1500多萬公斤,可砍竹子35萬根。同時還認真抓好沙尤示範帶,建立山際、文坑省二期示範工程20xx畝,成為毛竹豐產、穩產的樣榜。全鎮村財收入和農民收入的50%來自竹業,農業特產税的50%來自竹業,全鎮竹、筍系列加工產值達到2584萬元,是名副其實的“毛竹之鄉”,1998年、20xx年分別榮獲市“十佳毛竹鄉鎮”稱號。

對於竹業的發展,近幾年來,大洛鎮在認真研究、分析鎮情的基礎上,提出“大洛奔小康、竹業做文章,經濟上水平、管好毛竹林”的口號。隨即,鎮黨委、政府出台了《關於加快竹業產業發展的意見》,把發展毛竹業作為全鎮主導產業來抓,明確發展目標、年度計劃、政策措施,採取幹部+農户、大户+農户、機關單位+農户等方式,把工作分解到幹部羣眾,落實到山頭地塊,在全鎮掀起種竹育竹的熱潮。注重竹子的綜合利用,拓展竹製品加工空間,加工竹涼蓆、竹筷、竹香心、花枝條、竹工藝及竹膠板半成品,年創產值1200萬元,實現9寸以下小口徑竹的高利用率。每年清理小嫩竹的時機,將清理的500噸小嫩竹作為竹絲,加工造紙250噸,產值百萬元。我鎮科技興竹富民力度大,把毛竹產業發展作為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和山區林農脱貧致富一條重要途徑來抓,通過一系列措施扶持,引導竹農把竹林當房地產經營,發展筍竹製品加工,形成深加工產業鏈,實現了毛竹效益成倍增長。目前,全鎮年產毛竹80多萬根,鮮筍7000多噸,發展各類筍、竹製品加工企業40多家,竹業總產值佔全鎮工農業總產值五成,該竹業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近六成。

迅速崛起的毛竹加工業,也帶動了一批農民在家門口打工增收入,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600多人。層層疊疊的竹林讓人心曠神怡。正在精心管護竹林的種植大户都笑逐顏開:“種地,種果,現在看來還是種毛竹最划算!”

除了竹業的發展,家鄉的反季節蔬菜也是鄉鎮發展的一大產業。適中的海拔高度,適宜的氣候條件,適應反季節蔬菜的種植。在“穩定面積求質量,高新名優保增收”的指導思想下,建立寶山、陳山、前村三個高產示範基地,引進12個品種,現全鎮種植反季節蔬菜4500畝,產量9000噸,產值1300萬元,僅此一項農民人均年增收180元。大洛的反季節蔬菜面積大、品種多、品質優,是無公害綠色食品,產品銷往三明、南平、福州、廈門等地,深受消費者好評。同時,在水果生產上立足“名、優、特”,重點發展杭青梨,並儘快形成規模。

位於大洛鎮寶山村馬巷口寶蓮造紙廠也是我鎮發展的企業之一,主要經營箱板紙、瓦楞紙製造;紙袋、紙箱加工,規模企業產值1175萬元左右。還有在寶山村羅拔頂、中洋村等 兩個村引進試種高山茶——安溪鐵觀音獲得成功的基礎上,加快土地流轉步伐。20xx年就已經投資120萬餘元,在中洋村茶廠擴大種植鐵觀音面積近100畝,全鎮達1000餘畝。由於大洛是個“毛竹之鄉”, 鴻福竹膠板廠在大洛也設立了分廠,進一步促進了我想鄉的經濟發展。

雖然我鎮近幾年得到了不斷的發展,但同時也暴露出了不少相對薄弱的環節,主要表現在:1、特色產業區域比較凌亂分散,給統一運作統一管理帶來一定難度,規模效益不凸現。

2、現有的農業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產品檔次低,帶動和輻射能力弱,市場競爭力不強,難以形成合力支撐效益農業。3、人們的綜合素質仍然是比較的低,例如現在仍然還有很大一部分的家庭不懂計算機技術。

針對這次的調查結果,我覺得我們鎮今後應該:在思想上要樹立大農業大提升的意識;在產業發展上要求形成生態化、規模化格局;在運行機制上向企業化合作化經營發展;進一步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推廣力度。

隨着經濟的發展,學科技、重科教在我鎮蔚然成風,普及科學,科技應用取得明顯成效,湧現了一大批科技能手。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回顧過去,碩果累累,面對未來,信心百倍,大洛鎮將堅定不移地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認真貫徹江“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發揮“實説實幹、敢拼敢上”的沙縣精神,動員組織全鎮幹部、羣眾,進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機遇,團結拼搏,務實開拓,再創新業績。

從這次調查我發現,現在的城鎮差距還是比較大,尤其是在高科技這方面,以及人們的精神素質。我認為今後我們更應該加大學習現代先進技術的力度,這也給我們當代的大學生敲響了一個警鐘: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當代的文化科學技術,掌握好當代大學生的方向,擔當起現在四有青年的責任。

鄉鎮企業管理社會實踐報告 篇3

一、調查背景

我的家鄉和隆滿族自治鄉坐落在遼北的一個山區小鎮。鎮內資源較為豐富,林業、養殖業和煙草種植業是家鄉的支柱產業,家鄉人民比較富裕。九十年代初期,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基於家鄉的支柱產業發展了三、四家鄉鎮企業:巢絲廠、地板塊廠、鹿廠等並開始蓬勃發展,曾經一度引來日本和韓國人的購買和投資。但是,這些都沒能改變家鄉企業沒落的現實。現在,僅有鹿場尚在且效益低下。基於對家鄉的熱愛和學校對及社會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支持和要求,XX年夏,我對家鄉的鄉鎮企業進行了一些調查,由於時間較短且調查範圍較小,所以僅從我的角度談談我對家鄉的鄉鎮企業發展的一系列問題的不成熟的見解。

二、調查過程

由於時間較為倉促,有些企業建廠較早倒閉也早且廠裏的主要負責人也均舉家搬遷,所以調查大多是訪問一些原在職工人。我想在他們的嘴裏應該可以得出一些結論。

(一)巢絲廠

工廠概況:1989年基於家鄉的養蠶業建廠,建廠是有工人43人。曾經因產品價格低廉一度引來韓國人的瘋狂收購。94年,企業倒閉。

調查過程:為調查企業的發展及最終倒閉的原因,我走訪了原巢絲廠的廠辦主任李春明老人和原巢絲廠工人袁永義老人。兩位老人如是説:“剛開始建廠的時候俺們一咕隆(方言,意思是幹勁較足)幹,但幹着幹着就沒人張羅了”。“剛開始最好的時候吧,職工基本隔幾天就發東西”。“咱東西都賣給韓國人了,當時就咱東西便宜”。 “一開始掙錢的時候吧,大家都急着往兜裏揣,後來廠裏缺錢呢讓大夥拿錢又沒人幹”。“後來污染太嚴重,下游大有村集體上告,沒辦法就得關了”。 “就是不告也得關,東西都賣不出去。質量太差” 調查結果:

1、建廠的原因

1) 企業為集體所有制企業,所用廠房均為原村支部,僅需廉價購些淘汰設備,投資較少,並由政府和村支部共同承擔。

2) 當地有很好的養蠶業基礎,原料易購得且廉價。

3) 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政府和村支對建廠可謂大力支持,傾其全部。

4) 建廠初農民心齊,熱情高。

2、興廠的原因

1) 當時中國生活水平普遍還很低,生產的低質紡織品有一定的市場。

2) 勞動力廉價,生產過程簡單,所以產品價格超低。

3) 企業職工絕大多數都是臨時工,沒有企業保障,企業沒什麼負擔。

3、亡廠的原因

1) 企業沒有嚴禁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一鬨而來,一鬨而去。

2) 企業沒有很好的財務制度,有錢就發,沒錢就集資。

3) 企業沒有一定的激勵機制,過於平均主義。工廠效益差時,職工積極性幾乎喪之殆盡。

4) 企業在效益好時沒有居安思危,考慮到更長遠的發展。

5) 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根本沒考慮社會效益,導致污染嚴重。

(二)地板塊廠

工廠概況:工廠建於1993年,建廠第二年得到日本的投資和技術支持。工廠職工逾百人,98年在達成村建分廠,產品在撫順、吉林和南方市場很走俏,曾一度被譽為和隆鄉鎮企業的希望。XX年分廠失火,廠長攜款逃跑,工廠倒閉。

調查過程:8月2日,我騎車來到原地板塊廠總廠,由看廠房的大爺允許,我看了一下被荒棄的廠房和設備,廠房狼藉不堪,廠長辦公室也較為簡陋,剩餘的賬本,還有《共產黨員》刊物尚在,灰塵落了桌子一面,可見自從廠子倒閉後就在也沒人管過。我隨便和看房的大爺攀談一下,大爺説:“ 咱這啥都不多,就是山多,木頭多。當時公社給錢,又有老連(原廠長)帶頭幹,這廠子就幹起來了。老連當時是廠長黨委書記兼財務兼工人,大家都服他,連日本人都給咱投錢投技術了。後來着了火(據説是下班後爐子沒滅,工廠職工用水一潑,起了火),人就都沒了。加上找責任公社就換了領導,新領導一來就抓農業抓教育也沒管這事,這不廠房一直扔着,我就在附近住,一個月給五六十塊錢,沒事我就過來看看。為了進一步瞭解情況,我找到了現在退休在家的原鄉人大主席劉虎彪。他所敍述的和大爺所説基本相同。只是他説當時建廠的資金來源主要為92年和隆建滿族自治鄉的少數民族建設資金。還有後來,由於當時我們就這一個廠子,加上老連性格倔,和誰都所沒什麼來往,企業當時有很大的税務負擔。

調查結果:

1、 建廠原因

1) 當地林業資源豐富,原料供應好,且只須花一些砍伐和運輸費用。

2) 政府申請到了少數民族建設資金,資金充足。

3) 廠房原為和隆國小,後國小搬遷。廠房地不需要再投資,只需簡單改造。

2、興廠原因

1) 有一個好的帶頭人。

2) 有國外的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持。

3、亡廠原因

1) 企業有較大的税務負擔。

2) 工廠失火。廠長挾款逃走。

3) 上任新領導傾向農業和教育業,對工業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4) 企業權利集中,責任不明確。甚至連廠長拿了多少錢都不得而知。

(三)鹿場

工廠概況:很早就有該廠,也是我們現存的唯一企業。該廠的興起主要來源於我鄉的養鹿資源(遼寧省有全國26%的鹿,其中的6%來源於我們西豐縣-----原名逃鹿郡,而當時西豐的大部分鹿都集中在和隆)。該廠原有數百職工,現多已下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ehui/onlk3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