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三萬活動”調研報告

“三萬活動”調研報告

按照市委“萬名幹部進萬村入萬户”活動的要求,市言程中學駐南海麻城壋村工作組,準確定位,快速入軌。入户工作體現“四個在一線”,幫扶工作實施“五個進農家”。真情關愛農民,真情關注農村,真情關心農業。

“三萬活動”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工作組從3月7日到3月18日共登門走訪700餘户,問卷調查700餘份,召開村民代表大會3次,召開村民座談會6次,走訪特困户11户,走訪老黨員老幹部15户,走訪農業致富能人20户,從田間地頭到堰塘水渠,從丘陵山坡到馬淹湖畔,都留下了工作組隊員的足跡和身影,對該村的地理、地貌、水渠、路網和民俗風情,我們有了基本的瞭解。

麻城壋村位於南海鎮中部,東鄰拉家渡,南靠馬淹湖,西與嚴興場、慶壽寺湖接壤,北接厙家咀村,地處鄂西山區向江漢平原的過度地帶,三面環湖,農業種植以水稻為主,兼種少量棉花,村域國土面積7.47平方公里。

全村共有16個村民小組,750户人家,總人口人,其中勞力 人,常年外出務工約人,耕地面積2960畝,人均 畝。全村有70名黨員,成立了中共麻城壋村總支委員會,下設農業、老齡和外出務工三個黨支部,村委會下設經濟發展、財經、計劃生育和治調等四個專門委員會,村總支、村委會陣地建設基本完備,有村民代表會議室、黨總支村委會辦公室、村民談心室和村民圖書閲覽室。其中各類藏書3000餘冊。黨的五個基本建設落實到位,村務公開和各項制度健全,村組領導依法施政,為村民服務的運行機制有力、有效。

二、總體印象

經過村情民意的調查和田間地頭的查看,給我們的總體印象是村民勤勞樸實,人均居住寬敞,村容煥然一新,村貌變化很大。黨的各項惠農政策在這裏基本落實,農民靠田生計和發展的信心十足,村幹部精誠團結,為民服務的意識較強,村部文化陣地、醫保、醫療、農村低保等社會福利和公益事業基本完善,農民安居樂業,對創造美好的幸福生活充滿信心,春耕備耕工作正在積極籌備,感恩黨的惠農政策在全體村民中形成共識。

三、村民的主要期盼

1、引水渠擴洗清於工程要實施。麻城壋村三面環湖,本應是很優越的地理條件,馬淹湖、慶壽寺、臘壩子三個湖,湖水面積都在500畝以上,看似一片汪洋,但它不歸麻城壋所有,看見的水不能用,而引水渠年久失修,雜草叢生,於泥堵塞,早已失去了引水功能,目前的狀況是天旱水不能進,天淹水不能排,農民種田成了名副其實的望天收。由其是天旱沒有水源,泡田無水,施種無望,據六組村民反映,他們居住的地方俗稱“望糧衝”,由於丘陵地區的特定地理環境,水田是層層梯田,客觀上造成了農田灌溉的難度。這裏居住着47户人家,110耕地分佈在這兩個衝上,老天爺若不下雨,鄉親們將是欲哭無淚。

2、村級公路表面要硬化,組級公路路基要形成。據悉麻城壋村村民上繳公路集資款已連續五年,按人平50元計算,全村已累計集資80餘萬元。但是,目前村級公路表面硬化僅為1.9公里,橫跨六組及洞興鋪子的一條公路是連接集貿市區和該村內陸地區的主要交通要道,也是四所學校接送學生的必經之路,現在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亂糟糟,給村民運糧、運肥、商品交換等物流業帶來極大不便,嚴重的制約了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客觀上造成了學生入學的安全隱患。由於組級公路缺乏最基本的路基和硬化要求,耕整機、收割機難以進田生產,導致部分農民田間勞動仍然是最原始的生產工具,農村機械化生產的發展嚴重受阻,農民勞動強度難以減輕。

3、電話、寬帶、有線電視要進户。據調查該村第11組、16組有線電話未進户,大部分村組寬帶和有線電視未進組,農民文化生活仍處於較低水平,信息不暢通,交流被堵塞,加之村級有線廣播設施不完善,因此,農業科技信息難以推廣。

4、組級機台建設要配套。目前部分機房受損,電機水泵失修或功率不足,組級排灌設備形同虛設。據瞭解,該村村民水利灌溉基本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引水管要配置300-500米,通常採用三級引水,農民為此耗資每户在500元以上。

5、進行井水抽樣化驗,確保農民飲用水安全。要求抽樣進行測土配方,讓農民根據不同的土質要求,科學施肥、科學施種。

四、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

1、該村第6組1500米引水渠急需擴洗,不然的話,若久旱無雨,該組村民將無水泡田,造成有田不能種,農民的生計將存在困難。

2、臘壩子湖畔幾個村組的機台、電機、水泵要維修,確保泡田灌溉能基本實施。

五、麻城壋村XX年目標規劃

經村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XX年村級主要工作目標是:

1、改變村容村貌,硬化、綠化村部操場,計劃開支5萬元。

2、改善交通條件,擴寬改造七、九、十組公路1.7公里,為道路硬化打好基礎。

3、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擴洗一、二組進水渠道3000米,確保澇能排旱能灌。

六、幾點思考和建議

據調查統計該村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務工,年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農户一般是以下三種情況:一是家中有外出打工人員;二是家中有租種他人土地且耕地面積一般在10畝以上;三是承包了魚塘,增加了養殖業收入。人均耕地面積少是該村的客觀條件,“水”是制約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所以目前的狀況是生計靠種田,致富靠務工,據於這樣一種現實,我們作了如下思考:

1、大力扶持一批養殖大户,改變農村產業結構,轉變家庭經濟增長方式。

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利用本地資源興建一至二個村辦企業,吸納剩餘勞動力,縮減農業種植勞動力,讓更少的人種更多的田,不斷提高耕種勞動者的工資水平。

3、加大外出務工和勞務輸出人員的管理和培訓,每年可以利用春節舉行一次集體團拜會,倡導關心家鄉,我為鄉親辦實事的活動。

4、有計劃、有組織的就近組織勞務輸出,在不務農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高農民收入。成立施工隊、運輸隊等勞務輸出組織。

走進農村,感慨很多,中央對農業的投入在不斷加大,黨的惠農政策在逐步落實,農民的人均收入在不斷增長,種田的農民確實感到很滿足,很幸運。但是,不可否認,農民仍然是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的生產水平仍然很低,勞動強度仍然很大。農民很勤勞,耕種確實很辛苦,農業基礎仍然薄弱,農村發展仍然滯後,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我們的農民需要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三農”工作任重道遠。但我們堅信有中央1號文件的精神作指導,有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有全體農村人的辛勤耕耘,我們的生活一定會更加殷實。

標籤: 三萬 調研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z8g4n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