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產業調研報告範文(通用16篇)

產業調研報告範文(通用16篇)

產業調研報告範文 篇1

一、調研目的任務

產業調研報告範文(通用16篇)

近十幾年來,在崇尚自由、追求個性的文化理念以及都市生活的快節奏和緊張工作的壓力影響下,人們渴望放鬆的心態使休閒服裝成為一種新興服裝產業。

從20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休閒服裝的需求不斷增加,在服裝產業中已漸居主導地位。面對休閒服裝如此巨大的市場,各服裝生產廠家爭先恐後生產休閒類服裝,比如以純,班尼路等。本文對“以純”和“班尼路”休閒服裝進行了詳細的市場調查,對它們進行比較分析,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議。

二、調研方法途徑及工作過程

這次調查我們用了觀察法以及室內研究法,在國慶期間,我們小組成員前往東莞莞城區進行實地的調查。其中,一人負責拍照,一人負責跟店員溝通,兩人負責對顧客和路人進行訪問對班尼路和以純滿意程度等問題。回到學校後,我們從網上查找班尼路及以純的一些相關資料,從中比較分析、討論歸納從而得出結論。

三、調查的內容和項目

1、經營理論和組織架構

班尼路(東莞市莞城區西正路西城文化廣場分店)

以純(東莞市莞城商業中心東南分店)

以純成立於1997年,總部位於“中國時裝之都”東莞市虎門鎮,是東莞市東越服裝有限公司旗下的休閒品牌之一。以純以休閒服裝為主,具有濃郁都市生活氣息行業清純藝術氣質,倡導“HO”(H-HealthyH-happyO-open)的生活方式。時至今日,以純品牌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已超過5,000家專賣店。致力於通過提供平價、優質的時尚服飾,以引領顧客的穿衣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以純成為顧客首先的服裝品牌,打造國際領先的時尚服裝零售品牌。曾在中國獲頒“中國名牌”及“中國馳名商標”等榮譽。以純投入大量的資金在很多地區建立分銷中心;通過專賣店直營以及加盟店銷售,以在中國首創特許加盟的形式經營,目前在中國大陸有3000餘家專賣店(加盟店),並在香港、東南亞進駐。

2、產品形象

以純和班尼路都以休閒服為主導

風格特點

班尼路:“班尼路”產品,特別適合較為含蓄、注重質料而又追趕潮流的顧客穿着,善於集合當季流行元素,如在服裝的顏色配搭及各種配襯品中滲入潮流成分,既深入大眾潮流,而且又穿着舒適、大方自然。

以純:以純產品設計重於面料的處理與組合上,如厚與薄,單色與花色,顯得別具一格,給人感覺是“休閒典雅”,設計手法追求簡單明快,領部的獨特設計,前襟的不對稱設計,都給服裝注入新鮮的感受,跟隨時尚、簡潔大氣,中穩重但不乏朝氣,能體現現代化新青年,自由與創新,舒適與雅芳,平靜與激情,純樸的時尚追求與嚮往。

以純有五大系列服裝,包括休閒服,運動服,S女裝,童裝,商務裝。

班尼路則有休閒服,針織衫、西服、襯衫、牛仔褲、羽絨服、裙子。

質量價格

班尼路與以純都很注重產品質量,引進先進設備和嚴格檢驗制度,保證產品高標準;而在價格方面,以純專賣店產品價位大約在100-500之間,而班尼路產品價格相對較低,適合學生羣體。

3、門店形象

班尼路:班尼路入口由班尼路和其旗下品牌生活幾何共同組成,標牌則以金典黑為底色,收銀台以白色牆為背景,櫃枱則以金屬質感的材料組成,平常化的衣服版設,門則用玻璃拉門,無不體現貼近大眾化的設計,簡單明瞭的設計,給人一種平常感,更貼近大眾化的設計,簡單中又不失一份緊湊,體現了班尼路的經營理念。室內裝修,燈光,貨場擺位設計,貨場整潔及背景音樂協調配合,形成了舒適的購物環境

以純:不同地區的以純專賣店店面整體裝潢風格可能有所差異,但都沒有脱離出整體的框架。無論店面大小,首先給人直觀的印象就是“潮”。以純的櫥窗設計採用了落地窗模式,不僅直觀鮮明的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而且使自己對時尚的見解充分的展示在顧客面前,使顧客不用走進店內就能為之吸引。同時,落地窗的設計也為品牌的宣傳提供了窗口,可以説是“一石二鳥”。採用的木質乳白色的陳列架,模特陳列在陳列架的最頂層,不佔用太多空間同時起到了很好的陳列效果,因為顧客從進門時就可以看到,此外,木格層的充分利用也使得店內看起來井然有序,作為陳列櫃給人的感覺是簡約卻不簡單,它能給人最大的視覺衝擊力

4、店鋪環境

班尼路:位於十字路口處的繁華路段,是幾條購物街的交匯處,大多是學生的購物中心,臨近有其它衣服、鞋子、包包品牌專賣店。

以純:首先處於市中心的繁榮地帶,位於十字路口旁,臨近有百佳超級市場,沃爾瑪,麥當勞,肯德基。

5、顧客情況

在實地考察中,我們發現班尼路的消費人羣大多是學生,店內的流動人數和挑選人數較多,很少有人主動詢問商品,實際購買的人數較少,購買數量大多為一兩件。以純的消費人羣大多是工作白領,學生較少,店內流動人

數和挑選人數較班尼路少,主動詢問商品的人相對班尼路多,實際購買人數也較少,購買數量大多為一兩件。

6、服務情況

班尼路:重視整體客户服務,包括銷售前服務如售貨員服務及售後服務如貨品更換,褲長改短。以純:銷售服務包括:等待、接待、展示、介紹、試用、收銀、送別全過程。每一位服務人員都必須緊記了解服務顧客的5S原則:迅速(SPEED)、微笑(SMILE)、誠意(SINCERITY)、利落(SMART)、研究(STUDY)。

四、遇到的問題

五、分析與歸納

1、“班尼路”深入大眾潮流,以物超所值,大眾化作為品牌理念。

現在一二線城市,班尼路被更為時尚的品牌圍剿,成了便宜服裝的代名詞,消費者穿後不能產生榮耀感。當班尼路“淪落”到三四線城市,那裏的客户羣幾乎被快雜貨店的低端品牌壟斷,班尼路同樣難以生存。班尼路現在最重要的是放下所謂的品牌尊嚴,開始重塑品牌

2、以純以其緊貼時尚、角逐流行、簡潔大氣的設計作為品牌理念,要想成為一個全國性的休閒服著名品牌,在整合傳播和品牌建設上還需再下功夫。

3、班尼路把品牌定位年齡在18-40歲的人士,主打年輕路線,以男、女、中性的休閒服為主。為大眾提供日常生活的基本裝束。

4、以純把品牌定位在:

18歲到30歲的年輕羣體,他們富有青春活力、注重健康、熱愛運動、追逐時尚、有主見、是享受愉悦生活的個性人士。

5、班尼路的“造牌”工程:。明星固然能帶動一時、一定的銷售,但長期代言的成本對於新生品牌來説確實是一個不小的負擔,班尼路公司的後繼資金能否保證會是個未知數。而且明星代言的風險是眾所周知的,明星與品牌的適配性,明星的知名度變化,明星的個人問題等等,一旦出現問題對代言品牌的打擊甚至可以是致命性的。班尼路公司多品牌戰略下的高速增長確實存在着隱憂,而且子品牌在各自品牌經理的經營策劃下也有點不戰自亂的感覺。

6、以純的宣傳優勢,作為一個知名品牌,以純通過獨樹一幟的營銷方法、對企業發展的熱誠追求、對人才的渴望與關愛。在服裝業界擁有良好的業界口碑,20xx年獲得了20xx年世界盃的特許銷售權利,再配合上專業的推廣,將讓加盟者受益於“以純”的品牌效益。

六、調研結論

根據消費者的需求,把整個產品從品位定位、價格定位上打破,向上、向下延展做不同的功夫,認認真真地去研究消費羣體。質量造就品牌,保證產品質量長期穩定,持續提高,讓消費者滿意。“造牌”工程中,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和財務狀況進行,切勿一味追求明星效應,更應重視產品質量與消費羣體的鎖定等實質性問題。

七、建議

對以純的建議:以純服裝的定價與消費者所能接受的價位不符,結果造成目標消費者由於價格因素而對以純望塵莫及。在定價方面,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讓大多數消費者能接受;以純公司現推行全球化的經營策略,代言人以國際明星為主,個性時尚,色調多以黑白灰為主,但以純在中國的發展未過多考慮東方人的傳統,因此一些消費者因東西方文化差異而排斥以純國際化服飾風格,造成了目標消費羣體的流失。因此,在經營策略方面,應多考慮一下東方人的傳統,改變一下服飾風格、色調;我國現在休閒服裝品牌同質化現象嚴重,個別品牌設計方面存在抄襲,而且服裝樣式單一,不能滿足廣大消費羣體的需求。以純應該不斷推陳出新,大膽設計,求同存異,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將會獲得休閒服裝市場更多的市場份額,使品牌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敗地位。

對班尼路的建議:班尼路多品牌,覆蓋面積廣,但經營風險大大增加,班尼路公司應在二、三級市場有完善的銷售策略,來降低經營風險。2品牌在設計裁剪的雷同,新推出URBAN系列新品牌KENTEX商務休閒的定位重疊,班尼路應不斷推陳出新,大膽創新,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3在打造新品牌過程中,班尼路通過巨星代言的營銷方式,明星固然能帶動一時、一定的銷售,但長期代言成本對新生品牌來説,確實是個不小的負擔,班尼路公司的後續資金能否保證是個未知數。眾所周知,明星代言的風險極大。

因此班尼路在巨星代言上應該改變一下戰略,比如在新品牌上市前段時期運用巨星代言,為品牌塑造產品形象,在產品為眾人所知之後,再改變代言策略,降低風險。

產業調研報告範文 篇2

20xx年,新昌縣人大工作研究會組織人員深入鄉鎮、村和茶葉、茶機生產企業開展調查研究,並在形成調研報告初稿後進行專題研討,最後形成調研報告《興一方茶業富一方百姓》送縣領導參閲。新昌縣委書記樓建明、縣長馬永良(現任平陽縣委書記)、副縣長柴理明作了批示,對調研報告給予充分肯定。

20xx年3月,新昌縣人大工作研究會組織會員以興一方茶業,富一方百姓為主題,對回山、雙彩茶葉產業的發展情況開展了先期調研,然後完善了調研方案,45月,7個組分別到其餘的13個鄉鎮(街道)(新林鄉沒作實地調研)和中國茶市開展調研,召開了23個有鄉鎮(街道)領導,相關村主職幹部,茶葉、茶苗生產大户,茶葉生產合作社、茶商、茶葉企業代表,茶葉專家等共158人次參加的座談會,走訪了部分茶場、茶葉及茶機生產企業。各鄉鎮(街道)提供了茶葉產業發展情況的介紹材料。調研結束後,各組分別寫出了調研報告。形成總的調研報告初稿後,新昌縣人大工作研究會召開理事會進行專題討論研究,現將調研情況綜合如下:

一、新昌縣茶葉產業發展歷史

茶葉,一片古老而神奇的樹葉,人們將其視為溝通天地的生命。

新昌,東漢時已開始種茶製茶,六朝時高僧名人紛紛入剡,飲茶已成風尚,唐朝時越茶、剡茶等名茶聲譽雀起從古至今,新昌人的命運已經與茶葉連接在一起,融會在一起。新昌的農民,因茶葉而殷實;新昌的文化,因茶葉而豐富;新昌的形象,因茶葉而增色。

在茶葉培育上。建國初期,全縣共有茶地1.23萬畝,多為叢植,零星分散,糧茶間作。1953年,原遁山鄉大楓樹村首建20畝條播密植專用茶園,推廣後,茶葉培育由叢植變成了條植,間作茶地變成了專業茶園。1958年,毛主席號召以後山坡上要多多開闢茶園,新昌縣新茶園連年新增,1974年達到4.4萬畝,並逐步推廣新品種,在上個世紀60年代後,引入福鼎大白等品種,到80年代末,引進烏牛早、龍井43等無性系茶樹良種,良種茶園覆蓋率明顯提高。1999年開始實施首輪茶業扶持政策,縣政府每年撥出100萬元以上的專項基金,大力支持推廣無性系良種茶。鏡嶺鎮1999年建立的浙東良種茶樹繁育基地,引進培育、自繁自育優良品種,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全縣無性系良種率達66.4%。茶葉品種的不斷更新換代,為確保茶葉品質提供了必要條件。

在茶類變化上。清代前期,以烘青為主,道光後,盛行外銷,改制珠茶。1984年,新昌縣珠茶質量達到了頂級水平,被譽為綠色珍珠,生產的天壇牌3505特級珠茶榮獲第23屆世界優質食品評選會金獎,成為全國三大珠茶出口基地縣之一。隨着茶葉市場的放開,出口競爭加劇,傳統珠茶生產跌入低谷,茶農們紛紛嘗試尋找新的出路。1982年,全縣第一隻捲曲型名茶望海雲霧誕生;1986年,中國茶科所炒茶工人王長根師傅到紅旗茶場、雪溪村傳授龍井茶炒制技術,同年夏,杭州西湖區人事局幹部丁明鬆邀請西湖區農業局領導和兩名茶葉科技人員,來到自己的家鄉安山村指導龍井茶的炒制。1987年安山村丁良法買了茶鍋,將炒製成功的茶葉帶至省農業廳評鑑,得到肯定。至此,茶葉成品完成了從圓到扁質的飛躍。當時,新昌炒制的龍井茶在杭州可賣100元左右1斤,而同期珠茶2元多1斤,價格翻了幾十倍。炒扁形龍井能賣高價的消息迅速傳遍全縣,茶農紛紛效仿。縣政府順應形勢,果斷決策,提出了圓改扁的戰略舉措。從1991年起,全縣大力推廣龍井茶炒制技術,多次有組織、有計劃安排炒制龍井茶的技術培訓和茶王賽,為大佛龍井的發展打下了技術基礎。針對消費羣體的多層次需求,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提出了綠加紅的發展戰略。20xx年縣農業局組織雪溪茶場、紅旗茶業等企業赴江蘇宜興、福建武夷山學習工夫紅茶製作技術,並根據當地實際,制定研發方案,試製成功了名優紅茶天姥紅。20xx年7家紅茶廠投入批量生產。

在茶葉銷售上。1992年,回山鎮雅裏村建立了茶葉交易市場,隨後,回山、鏡嶺安山等5個茶葉交易市場相繼建立,方便了茶農就近投售,暢通了茶葉銷售渠道。然由於受地域、交通、設施等條件制約,輻射功能較小,無法適應茶葉產業的迅猛發展。1995年,浙東名茶市場應運而生,市場設有200多間營業房、200餘個交易攤位。市場一開張,客商紛至沓來。20xx年,浙東名茶市場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評為全國最大的龍井茶交易市場。20xx年,交易量達6500多噸,交易額7億多元,成為全國著名的龍井茶集散地。隨着交易量的不斷攀升,原有市場已難以容納,縣委、縣政府決策新建茶葉市場。20xx年3月,浙東名茶市場搬遷到中國茶市,第二期也在20xx年10月開業,一、二期有營業面積10萬平方米,商鋪800間,交易攤位500個,檢驗檢測,電子商務、管理服務等設施比較完備,功能較為齊全。20xx年交易額達到35.3億元。20xx年9月中國茶市電子商務平台開通,網上交易額達到8000萬元。電子商務平台的建立,實現了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的同步推進。隨着生產形勢的變化,青葉交易量逐年增加,儒嶴儒一村、王渡口村及其它鄉鎮的一些地方青葉交易點已自發形成。

在茶葉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中,一大批茶商在成長、成熟,在全國20多個省、市開出350多個直銷網點,有的已走出了國門。

在品牌創建上。珠茶時期,品牌單一。圓改扁後,鏡嶺、回山、大市聚等地相繼創建了安山碧玉、回山峯芽、西山碧芽、十九峯等名茶品牌。因區域侷限性較大,難以形成強大的影響力。隨着龍井茶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沒有統一的、響亮的品牌,弊端開始顯現,市場競爭顯得勢單力薄。縣委、縣政府決心通過運營區域品牌對全縣的茶葉產業進行管理經營。鑑於新昌境內有歷史悠久的江南第一大佛、茶與佛因緣深長,1995年,新昌名茶協會註冊了大佛玉龍商標,推出了具有文化內涵的大佛龍井作為全縣扁型綠茶的公用品牌,20xx年,大佛證明商標成功註冊,進入原產地域保護時代,20xx年開始入圍全國茶葉區域公共品牌十強之列,20xx年,品牌價值達到27.9億元。20xx年,紅茶打出了天姥紅品牌。

在茶機開發上。茶葉製作歷來靠手工,勞動強度大,勞動效率低。70年代中後期,全縣珠茶炒制基本實現機械化,並逐步改用電能製茶。圓改扁後,珠茶機械束之高閣。手工炒制一斤龍井榦茶要4個多小時。隨着龍井茶的迅速發展,炒制矛盾突出。在春茶採摘季節,茶農們採茶、炒茶、賣茶,幾乎24小時連軸轉。1996年,回山鎮柘前村木匠師傅丁水芳,動起了製造龍井炒茶機的腦筋,經過3年時間艱苦研發,1999年第一台龍井炒茶機成功問世。20xx年,天峯茶機在此基礎上略有改進後正式投產,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因受產品需求的刺激,全縣茶機企業迅速發展到200多家,質量魚龍混雜,經過三年整治和規範,目前有農機推廣鑑定證書企業14家。一些茶機企業注重科技創新,質量在提高,產能在擴大,市場在拓展。如澄潭鎮的恆峯茶機廠研發智能流水線茶機,可年產8000台炒幹機;南明街道的德力凱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遠東牌自動茶機,除國內市場外,還銷往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國家。茶機的發明與發展,在解放勞動力,提高茶葉生產標準化水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宣傳推介上。大佛龍井是新昌區域內的共享品牌,僅靠茶商單槍匹馬宣傳推介,很難形成氣候。為此,縣委、縣政府策劃了一系列重大公關宣傳推介活動。1995年9月,回山鎮在北京海淀區開設綠茶世界窗口,縣長、縣人大會主任等領導赴京參加開業儀式,多家媒體對縣長帶領茶農進京城作了宣傳報道,影響力很大。隨後,相繼組織了國民黨連戰主席在北京老舍茶館的品大佛龍井、禮贈俄羅斯總統普京等十多個國家元首、大佛龍井慰問北京鳥巢建設者、先後在北京、上海、廣州、濟南、蘭州、香港組織舉辦或參與了上百次的大佛龍井展示展銷或萬人品茶等活動。凡是在外舉辦的重大活動,縣主要領導或分管領導親臨現場,鼓勁造勢。1996年,舉辦了新昌首屆國際茶文化節,並先後舉辦了8屆茶文化節或茶葉大會,廣邀各地茶商考察瞭解新昌,品嚐認知大佛龍井,並邀請茶葉專家考察新昌,推介新昌,邀請新聞媒體採訪、採風,製作專題片,宣傳推介新昌的茶葉產業與茶文化。與世界茶王天福集團、北京老舍茶館、吳裕泰公司、霍氏茶業建立合作關係,提高知名度。政府搭台,企業唱戲,大佛龍井品牌的影響力在傳播,在擴散,在滲透。

產業調研報告範文 篇3

五年來,鎮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結合本鎮實際,確立了“工業強鎮、項目支撐、產業富民、體制創新”的發展思路,注重發展以“牛羊禽、保護地、經濟林”為主的農業產業,不斷加強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工作,大力發展商貿產業。經過鎮黨委、政府一班人的共同努力,廣大農民收入顯著提高,鎮財税收入屢創新高,主導產業得到了極大發展,全鎮經濟呈現出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

一、主導產業發展現狀

(一)農業及農村經濟成效顯著

此前,是個名副其實的農業大鎮,廣大農民以種糧為生,雖然能夠解決温飽問題,但經濟收入不高,正常年景人均年收入僅為2450元,是全縣平均水平的72%。20xx年,新一屆黨委、政府根據山多地少、農業人口比重大、種植結構單—的實際情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自願為原則、以農民增收為目標,把發展農業產業化作為調整和優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的重大舉措和促進農民增收、富民興鎮的重點工程來抓,不斷加大農業投入,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調整、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注重抓好設施農業、畜牧養殖和經濟林等特色產業,並着力培育龍頭企業和專業市場,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了明顯成效。

2、服務體系正在形成。以招商引資為依託,以小城鎮建設為平台,建成了全縣最大的大牲畜交易市場和農產品交易市場,交易客户和交易額持續增加,並影響和輻射到了建昌、凌源等鄰近市縣,甚至遠到河北、河南等地。同時,鎮政府實施龍頭帶動,不斷強化科技培訓,創新服務體系,使農户生產與大市場之間得以有效銜接,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3、管理機制日漸完善。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工作。切實加強領導,成立了專門的農業產業化辦公室,並組織專業人員深入調研,制定了產業化發展規劃,成立了由主抓農業副鎮長負責的產業化領導小組,使全鎮農業產業化進程得以有序進行。

4、合作經濟不斷髮展。到目前為止,全鎮有各類農民經紀人100餘人。農機、蔬菜等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正在積極籌建中,農民經紀人隊伍不斷壯大,這些都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些不但有力地促進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而且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農民的利益,使農民收入不斷提高。

(二)工業實力逐步增強

資源匱乏,搞項目建設缺乏先天優勢。然而鎮黨委、政府一班人抓住主題不動搖,堅定不移地走“工業強鎮、項目支撐”之路,並把項目建設作為“唯此為大、唯此為先、唯此為重”的“天字號”工程來抓。

首先,鎮黨委政府成立了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領導小組,由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抽調得力人員成立了項目建設辦公室,專職負責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並進一步明確了獎懲制度。

其次,廣泛開展宣傳工作,統一全鎮幹部羣眾的思想認識,使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在全鎮形成了“重商、親商、留商、富商、安商”的社會氛圍。

第三,創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成效,在工作中注重“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以真情打動客商,以熱情服務感動客商,使客商招得來、留得住。

四是優化招商環境,增強招商競爭力。我鎮正積極進行冶金園區的籌建工作,現在園區的整體規劃已經完成,太溝8萬千伏安變電項目也已完成,配水、通路等工程正在啟動,為承接項目做好了先期準備。

五是嚴格考核獎懲,形成良好的導向機制。鎮黨委、政府研究出台了《招商引資獎勵辦法》等制度,真正讓招商引資有功人員經濟上得實惠,政治上得榮譽。同時,注重把後備幹部調往招商一線進行培養鍛鍊。幾年來,已有多名同志因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工作成績突出被提拔重用,從而在全鎮上下形成了按招商引資實績排位次、定獎懲、用幹部的選人用人導向機制,有力地促進了招商引資工作的發展。

20xx年以來,我鎮共引進**廠、**有限公司、等投資億元以上的規模企業6家(落户其他鄉鎮和工業園區2個),項目總投資4、47億元,年產值達5、8億元,年利税380萬元,不但填補了我鎮項目建設的空白,而且有力地拉動了全鎮經濟的發展。

(三)第三產業與各項民生事業協調發展

2、旅遊業成為新農村建設、帶動農民致富、增加農民收入的亮點。近年來,我鎮重點發展以旅遊、觀光、休閒一體、以等為主體的旅遊景點,初步形成了以農村風貌、民族文化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旅遊業。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方面

1、農民收入增幅較慢,經濟作物如特色果業、棚菜生產等在農業結構中的比重還較低,特色農業經濟凸顯不夠明顯。

2、基地建設滯後,規模效益不明顯。受長期以來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經營的傳統模式影響,導致產業規模小而分散,很難形成種養大户,客觀上制約了產業化發展,不利於形成規模、形成基地。

3、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農户與龍頭企業、龍頭公司和中介組織之間關係鬆散,甚至因為部分企業的信譽、服務等問題,農民對產業化的推進有一定的戒備心理。

4、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目前我鎮還未形成規範、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註冊專業中介組織較少,農民經紀人大部分文化層次和業務素質不高,因銷售渠道不暢造成豐產不豐收等現象時有發生,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挫傷了羣眾發展農業產業的積極性。

(二)工業方面

1、引進項目品種較單一。目前我鎮引進的項目以冶煉為主,品種單一,且大多數為初級加工,產品附加值較低,對地方財政税收、社會就業貢獻較小,對自然資源依賴性大,企業發展後勁不足。

2、建設用地面臨緊缺矛盾。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土地存量不足,廠房用地缺乏。主要是國家加大對土地徵用的嚴格控制,項目徵地手續越來越嚴格;二是項目用地徵用難度大。除了徵地手續越來越嚴格以外,羣眾徵地拆遷牴觸心理越來越強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項目用地已成為招商引資最重要也是最艱難的工作,並直接決定着已籤項目能否落地投產,如何超常規運作項目用地已成為當前要務。

(三)第三產業方面

1、結構不盡合理。我鎮批發零售、貿易、餐飲等傳統產業所佔比重偏大,房地產、旅遊服務等新興第三產業比重偏小,難以起到支撐作用。

?2、產業層次偏低,與其他鄉鎮相比差距較大。主要表現在規模小、水平低、素質差,且發展不平衡。從企業組織形式看,從事第三產業以個人私營經濟為主,且投資多限於商業和餐飲業,且註冊資金不多;從發展水平上看,規模小、檔次低、小打小鬧多,高技術、高附加值、有競爭力的企業較少,涉及新興產業更少,這些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我鎮第三產業的發展。

3、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滯後,投入不足,影響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我鎮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但有些旅遊景點因為資金缺乏,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差,配套服務不健全,還沒有形成多元化、特色化、規模化的旅遊點。

4、第三產業中從業人員素質偏低,市場經濟知識匱乏,缺乏懂管理、會管理的人才,再加上資金緊缺,使第三產業難以形成規模發展,而且由於綜合服務業發展緩慢,專業批發市場少,難以形成產銷對接。

三、保證措施及扶持政策

(一)繼續把富民強鎮作為各項工作的最終立足點和落腳點。積極發展設施農業建設,落實惠農政策,給農民發展產業以最大的優惠條件,強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加快專業村和專業合作社的建設,培訓農民經紀人,帶動農民實現由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的轉變,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坑農害農行為,為農業生產在農機農技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多渠道轉移農村勞動力,通過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發展經濟,增加工作崗位,以多元化的經濟模式擴大就業容量。

(二)繼續把項目建設作為主攻方向。一是要堅持項目建設不動搖,堅持把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作為全鎮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轉變觀念,改進工作方法,樹立新的思想觀念,進一步解放思想,根據我鎮的實際和特點,切實建立科學的招商引資服務體系,明確部門職能,改進招商方式方法和策略,提高招商引資的效率。繼續加大對外宣傳和推介力度,不斷提高影響力,進一步營造招商引資的濃厚氛圍。二是要加快園區建設進度,搭建承接平台。加強與規劃、土地、水利、電力等部門的協調,進一步完善園區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三是逐步調整項目建設整體佈局。要突出招商選資,除常規企業外,讓一些技術含量高、貢獻力大的企業落户我鎮。圍繞冶金園區的優勢,深度推進產業招商,重點引進能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形成產業生產配套的大項目,推介一批能帶動全鎮產業整體發展的重點項目,以新的理念、新的舉措推動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工作再上新台階。

(三)繼續營造第三產業發展的寬鬆環境。一是要在註冊資本、經營範圍、經營場所、經營方式等方面進一步放寬限制。允許各種形式的資本進入,從投資經營和政策等方面為第三產業企業提供公平和競爭環境,積極吸引外來資金。二是建議上級政府部門加強審批制度改革,簡化辦公程序,改進審批辦法;三是要突出重點,鼓勵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進一步推進鄉鎮企業第三產業實現快速增長。因為第三產業行業多、差異大,要從實際出發,實行重點突破,尤其是結合冶金園區的成立,重點發展房地產開發業、現代物流業和社會服務業等對經濟帶動較大的重點行業。在發展商貿流通業方面,要大力推行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構建集約便利的現代零售服務體系,積極培育、建設大型專業批發市場和特色市場,實現大流通帶動大市場、大市場促進大生產,在發展現代物流業方面,要整合現有資源,通過兼併、收購、聯合等多種方式,組建社會化、專業化的大型物流企業,逐步健全完善配送體系,在發展農村服務業方面,要大力發展旅遊、初級衞生保健、信息諮詢、商品中介服務項目,大力加強農村小城鎮建設,實行貿工農一體化。

4、整合資源,進一步加快新興第三產業發展。

主要是做大做強旅遊業,加大旅遊資源開發整合力度,把旅遊開發建設同城鎮建設、文化產業開發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我縣生態旅遊資源,發展休閒度假遊、鄂倫春風情遊,構建鄉村旅遊新格局,同時加快旅遊管理體制創新和經營機制改革,應用市場機制加大景點建設力度。

產業調研報告範文 篇4

中國人習慣以茶待客,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比如,請客人喝茶,要將茶杯放在托盤上端出,並用雙手奉上。茶杯應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在邊談邊飲時,要及時給客人添水。客人則需善“品”,小口啜飲,滿口生香,而不是作牛飲。茶藝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平日裏,每個人都在馬不停蹄地工作着、學習着、拼搏着、忙碌着。

也許,也有人會説,忙碌是一種幸福,可以讓我們沒有時間體會痛苦;奔波是一種快樂,可以讓我們真實地感受生活;疲憊是一種享受,可以讓我們無暇空虛;坎坷是一種經歷,可以讓我們真切地理解人生。 但是無論如何忙碌,手邊都需要有一杯茶,除了解渴,亦可養心。

茶對我來説,就是人生的驛站,心靈的驛站。

飲一杯茶,在心靈的驛站,可在某一瞬間,如坐草木之間,如歸雲林精舍。

可體驗春的輕盈、夏的浪漫、秋的蕭瑟、冬的寂寞,脱離塵囂浮躁,迴歸於自然,做一次心靈放鬆的SPA 。

俗話説得好:大俗才是大雅。

有人以為喝茶需在幽靜的場所裏,有端莊的茶藝師,配以精美茶具,再聽上一曲佛音,方為高雅,似乎超脱。孰不知,用大茶壺、大碗茶來盪滌塵埃,豈不是更爽乎。

由講究到隨意,由繁雜到簡約,可能更要接近禪茶的意境了。

若捧一壺清茗,淡然的飲於喧囂的市井間,那將是一種何等的修為?

詩僧皎然説的好: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在詩人的境界裏,我們看到了:

茶隨心而定,心因茶而清。

但是今天的年輕人卻不願喝茶了,他們更喜歡喝飲料,咖啡等。對於這一現象我們做了深思,究竟是什麼成為了年輕人喝茶的阻礙?通過調查問卷和訪問,我們找到了原因。年輕人認為喝茶太繁瑣,而且他們不懂得如何正確地泡茶。而對於茶飲料他們寧願選擇可樂等刺激性飲料。歸根到底是因為他們不瞭解茶文化。因此,需要有更多的人來作出努力。

茶藝是一種茶文化。茶藝在漢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鑑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漢族茶文化。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希望年輕人能繼承和發揚茶文化精神。

產業調研報告範文 篇5

廣州芳村茶葉市場調研報告

一、芳村基本概況

芳村區位於廣州市西南端。北、東面臨珠江(南航道) ,與白雲區石井鎮、 荔灣區、海珠區隔江相望;南靠珠江(佛山水道) ,與番禺區大石鎮、南海 市平洲鎮相鄰;西與南海區鹽步鎮、黃岐鎮接壤。總面積 46.2 平方千米。 總人口 19 萬人(20xx 年) 。區人民政府駐地郵編:510360。代碼:440107。 區號:020。拼音:Fangcun Qu。

二、茶葉產業在芳村所佔比重

芳村,歷史上以花聞名於世。花,是芳村一個傳統產業,可以説芳村先有 花後有茶。是花帶動了茶葉的發展。目前落户在石圍塘街管轄區內的茶商 3500 多户,20xx 年茶葉成交額 25 億多元,是廣州年銷額超過 25 億元的十 大市場之一。茶葉產業佔芳村 GDP 的 37%。

三、芳村茶葉產業規模數量

●芳村目前有茶葉商户 3500 多家; ●產業營業面積達 20.2 萬平米; ●大型的茶葉批發市場及交易中心有 8 家。

● 主要茶葉市場參數(資料來源:現場瞭解、時常專業網站提供)

市場名稱 建築面積 芳村茶葉城 3.2 萬㎡ 南方茶葉市場 9 萬㎡ 山村茶葉城 5000 ㎡ 三一國際茶葉城 2 萬㎡ 錦桂茶葉市場 2 萬㎡ 承鴻茶葉市場 8000 ㎡ 正好茶葉市場 2 萬㎡ 萬華茶葉市場 1 萬㎡

數量 600 間 1500 間 100 間 300 間 300 間 150 間 300 間 250 間

單位租金 60-400 元/㎡ 100-350 元/㎡ 200-250 元/㎡ 60-300 元/㎡ 100-250 元/㎡ 200-250 元/㎡ 100-250 元/㎡ 100-250 元/㎡

建築結構 四層專業市場 兩層街鋪 四層專業市場 四層專業市場 一層街鋪 一層街鋪 一層街鋪 一層街鋪

狀況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四、芳村主要茶葉市場建築規劃

(一) 地理位置優越,位於主要交通幹道旁,一層街鋪、單間建築面積在 30-60 ㎡;如圖:

(二) 專業茶葉市場 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設有大型停車場;場地規劃合理,有多個進出 口,通道寬敞,上下樓方便,有專門上下貨區及倉儲區和辦工區;

(三) 專業市場功能分佈 ●一樓為茶葉銷售門市部 ●二樓為茶具銷售市場 ●三樓為茶葉經營公司辦公場所及倉儲區、休閒品茶區

五、產品種類

芳村茶葉市場,產品覆蓋中國所 有茶種,主要包括:綠茶、白茶、 黃茶、烏龍茶、紅茶、黑差、花 茶、其中普洱茶佔相當大比重。

六、主要銷售模式 ●批發零售 ●出口 ●休閒茶藝

七、主要消費羣呈現

年齡、收入、工作性質、生活習慣、個人性格、居住城市等等因素都會影 響個人消費行為。 一般表現為:時尚消費、習慣消費、功能消費、家庭消 費。 ●時尚消費羣體主要為城市青年,講究情調是一大消費特點,泰和居吸引 年輕的消費者,需在時

尚消費適當進行縱深。 ●習慣消費羣體多為愛茶一族,這些消費者有自己喜愛的茶葉品種或品牌, 消費習慣性強,有個人偏好,較難改變。 ●功能消費羣體主要為女性或中老年人,減肥茶、美容茶、保健茶等等 ●家庭消費指普通家庭的日常消費。 ●旅遊消費者 ●茶在中國長期以來被視為土特產,不同的地方盛產不同的茶,西湖龍井、 信陽毛尖、中國台灣烏龍等等,到杭州旅遊的人不會忘了買地道的西湖龍井, 到雲南旅遊的人也會帶上一些普洱茶。多為一次性消費。 ●禮品消費者 中國人傳統的三大禮品是煙、酒、茶。在這三項禮品中,唯有茶是老少皆 宜,且有益健康。因此,無論在傳統佳節還是在各種公關活動中,高檔名 茶都是消費者的首選。禮品消費產品的外包裝、知名度和銷售場所是其主 要的購買動機。

●團體消費者 團體消費指以團體購買為主的消費形勢,這種消費的特點是消費選擇權集 中在少數人手中,而直接使用產品的人大多沒有選擇的機會。團體消費多 為賓館酒店茶樓等公共消費場所的消費和辦公室消費 ●專業場所消費者 專業場所指以品茶為主要目的茶藝館、茶樓、茶館等。這些場所最能集中 體現中國茶文化,是極品茶、高檔茶的主要消費區域。 這些場所對市場價 格統一的品牌茶有一定排斥。作為中國茶消費的頂級層次,這個市場具有 一定的示範作用。

八、貨源組織

● 主要來自,浙江、福建、雲南、廣西、潮汕、湖南、香港、中國台灣等地方, 茶葉經銷商,經營的商品適合高、中、低不同消費階層的需要。 ● 有廠家直銷、貿易公司代理、加盟、連鎖店。 ● 品種覆蓋中國所有茶種。

九、發展趨勢及出路

1、 改造和提高交易場所的建設水平。 批發市場是人流、物流、車流的集中場所,因此要造就一個適宜交易的良 好環境。 2、建設市場信息系統。 包括信息收集發佈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市場是發現和形成價格、傳遞信 息的重要場所。批發市場產生的價格與供求信息,對引導流通和生產具有 重要作用,每個批發市場都要建立市場信息收集發佈系統,包括市場的信 息網站,信息採集處理設備,信息發佈與查詢設備。 3、建立茶葉質量安全檢測系統。 批發市場是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是控制上市農產品質量的關鍵環節, 每一個批發市場都應建立完善的質量檢測系統,以快速檢測農產品的有毒 有害物質。包括建立檢驗檢測室,配備相應的設備和合格的檢測人員,建 立檢測制度。嚴格控制有殘留農藥的茶葉上市。 4、積極發展茶產品連鎖經營配送等現代營銷方式。 連鎖經營配送等現代營銷方式,是適應農業規

模化和產業化發展的經營方 式,具有集貨、分級包裝、運銷服務、品牌效應等功能,可以擴大銷售規 模,減少中間環節,提高營銷效率,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5、全方位開展茶產品促銷工作。 利用有形市場、無形市場和互聯網絡,積極參加中國國際茶產品交易會、 茶博覽會、中國農產品網上展廳等專項產品交易會,積極辦好,做大做強 幾個特色的農產品交易會、博覽會,構建在國內國際具有較強影響的茶產 品貿易與交流平台。 6、扶持茶產品擴大出口。 鼓勵和支持茶產品出口企業擴大出口,加強對國際市場的研究分析,有針 對性地組織優勢企業和優勢茶產品出國參展促銷,近期要加強對中國台灣茶產 品市場的研究,擴大海峽兩岸茶產品貿易合作。 7、進一步推動農產品運銷“綠色信道”建設。 加強調研,擴大宣傳,搞好協調, 配合有關部門,研究推動建立“綠色信道”, 為茶產品運銷創造更好的政策環境。提高當地茶產品競爭力和增加茶農收 入。

產業調研報告範文 篇6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畜牧業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併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畜牧業是我市農業生產中的傳統產業,在為農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市農業特色產業之一,是我市未來重點經營的產業項目。深化特色產業的發展,對我市今後的經濟提升有着重要意義。

一、產業現狀

1、生產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重視下,在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創建畜牧大縣為載體,以農民增收、牧業增效為目的,不斷優化畜牧產業結構、轉變畜牧業增長方式,重點抓好畜牧產業化建設、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畜牧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建設進程,不斷增強畜牧經濟綜合實力,實現了畜牧產業快速發展,

,全市生豬存欄65萬頭,牛、羊分別存欄8.3萬頭、4.5萬隻,家禽存籠195萬羽,長毛兔存欄12萬隻;全年生豬出欄85萬頭,出籠家禽298萬羽,實現牧業產值12億元,農村人均牧業收入達到1550元。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業發展有五個方面的明顯進步:

(1)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有突破性發展。通過政府強力推進,惠牧政策拉動、辦試點帶動、激活了民間資本投資畜牧業的熱情,標準化規模養殖勢頭強勁。建成萬頭豬場一個、生豬標準化150養殖模式豬舍30棟、10萬套種雞場一個、1萬隻以上的蛋雞場10個。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營鎮召開畜牧產業發展推進會,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開規模化養殖現場會,從而我市的規模養殖有了亮點、激發了羣眾投資畜牧業、發展畜牧業的熱情和積極性,帶動了全市畜牧產業的快速發展。

(2)畜禽品種改良有明顯進步(20__最新招商引資情況調研報告)。近三年,市政府列支專款,每年引購良種公豬20頭投放到養殖大户,建好了100個生豬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豬達到5.8萬頭,能繁母豬可以突破6萬頭,加快了生豬品改進程,生豬三元雜交率達到65%以上。

(3)動物防疫工作成效明顯,沒有發生大的疫情。近年來,國際國內動物疫情形勢嚴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動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與各鄉鎮政府簽訂了動物防疫工作責任狀,並將動物防疫工作納入市對鄉鎮的經濟工作綜合考核內容,同時落實了相關的防疫工作經費,防疫的質量和效果明顯好於往年。

(4)黨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實。一是落實了中央的能繁母豬補貼、保險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利川市創建畜牧大市實施方案的通知》(利政辦發2號)文件出台的六項獎勵扶持政策得到了較好的宣傳和落實。

(5)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多仁多實業有限公司年屠宰禽類加工300萬隻的生產線於6月正式投產,產品銷路看好,目前正着手準備遷入工業園區;土家牧業有限公司30萬頭生豬肉聯加工廠項目建設,目前已完成總投資800萬元,完成了徵地60畝、三通一平、規劃設計和簽訂了設備採購合同,主體工程即將動工,可在底前建成投產;樂福畜產有限公司購銷加工兔毛450噸,實現銷售收入5500萬元;五洲牧業有限公司年產5萬噸飼料加工廠正在安裝和調試設備,預計在本月下旬正式投產。這些企業的建設、發展、壯大,改變了過去我市無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格局,拉動了畜牧產業的發展。

(6)畜牧隊伍建設有明顯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全市600多名集體獸醫人員的養老保險得到落實,解決了集體獸醫老有所養問題,調動了在崗獸醫人員的從業積極性;二是畜牧系統的行風建設有所提高。,認真執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積極參加“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和“兩提高、兩滿意、創服務性機關”的主題教育活動,畜牧局迅速在新聞媒體公開作出五項承諾,其主要一項是製作了便民服務卡,將局長、局技術人員、鄉鎮畜牧服務中心主任的電話號碼製成便民服務卡、發放到養殖大户,做到有問必答、有求必應、有難必幫,使畜牧系統幹部職工服務三農的意識增強,使社會關注畜牧、支持畜牧部門工作的關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統職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觀、隊伍的思想作風有所好轉、行業的服務形象有所提升。三是當前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正紮實有效推進,必將增強隊伍的發展意識、服務意識,提高隊伍服務三農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問題

(1)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畜牧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從生豬產業發展情況看,生豬肉聯加工龍頭企業還未建成投產,沒有品牌,更沒有知名品牌,也沒有一家有品牌、上規模的飼料加工企業,“公司+基地+農户”的經營組織形式尚未形成,產業鏈條脱節,抗擊市場風險能力低。同時,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畜牧業生產結構仍很單一,主要是生豬生產,佔85%以上,沒有很好地利用我市豐富的草山草坡資源,優勢資源利用不夠,草地牧

城市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範文第2頁

業發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萬畝,且集中成片,理論載畜量20萬個牛單位,實際載畜量11萬個牛單位,目前,市內10萬畝以上的四大草場僅齊嶽山的少部分被建設利用,寒池、麻山、嚴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開發,存在草多畜少、草場資源浪費的情況,草食畜牧業發展差距大、發展空間大。

(2)畜牧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用地和污染矛盾日益突出。規模養殖是推動畜牧業發展的主要力量,決定着畜牧業發展水平,而我市規模養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約,進展緩慢,畜牧產業發展成敗在防疫,畜禽規模化養殖往往造成氣味難聞、水體污染。一方面,土地調整難,土地流轉難,導致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難建。另一方面,治理污染難,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糞污排放量大,一個萬頭規模養豬場的糞污處理設施建設成本約為200萬元以上,排污治理的成本高,很多養殖户不願投入。因此,發展規模化養殖要研究污染治理問題迫在眉睫。目前養殖場(小區)糞污處理主要通過建沼氣池和簡單的沉澱處理後直接排放,很難做到達標排放,對環境和人畜飲水安全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3)動物防疫基礎不牢。目前動物疫情形勢複雜嚴峻,保障畜牧產業健康發展的任務艱鉅。一是當前重大動物疫情形勢總體呈疫源分佈廣、毒株變異快、外疫威脅大的特點,一旦市場價格下滑,一些養殖户綜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發大範圍疫情的可能,如生豬口蹄疫、藍耳病、豬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勢十分嚴峻,不僅動物發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難度越來越大;二是我市與周邊六縣市接壤,邊境線長。隨着社會總需求的擴大,地區間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於各地區防疫水平的差異,加之重大動物疫病的互通機制沒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區之間動物疫病傳播,增大了防控的難度。三是村級防疫隊伍不穩定。目前我市的村級動物防疫從業人員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齡在49歲左右,從文化程度看,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佔30%、國中文化程度的佔50%、國小文化程度的佔20%,業務素質低。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畜牧獸醫基層隊伍建設,年投入獸醫防疫員報酬已達150萬元,但全市有575個村,防疫員人均報酬相對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序多(如一頭生豬:春秋兩季,要各打三針、掛耳標,要求一頭一針、一苗一針、一針一消毒,還要填寫免疫檔案),技術要求高,年輕的寧願外出打工也不願從業,年老的迫於無奈還在從事,防疫工作面臨人員斷層的問題。注射防疫的質量和效果難以保證。

(4)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手段不硬。近年來,隨着市外一些地方蘇丹紅、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產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國家開始實施行政問責制,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工作責任重大,工作難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問題,國家給部門職能分工是分段執法。一頭生豬從飼養到餐桌,有4個部門監管:從飼養到屠宰環節由畜牧部門監管;城市定點屠宰的行業監管是商務部門;屠宰後上市銷售由工商部門監管;消費者(機關、學校、企業、賓館等)購買到烹飪食品上餐桌的衞生監管由衞生部門負責。管理部門多,執法部門的配合、銜接上難免有真空,各個部門、各個環節的監管到位難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門的檢疫(畜禽屠宰檢疫、活畜運輸檢疫)執法上,目前檢疫人員仍是靠肉眼、手感、經驗判斷,加之,動物疫病有潛伏期的特點,缺少快速、科學的檢疫檢測設施設備,檢疫的手段落後,檢疫的準確度不高,檢疫執法的説服力不強,國家農業部在執法裝備、設施設備的購置投入上向中央爭取的政策不夠、爭取的投入不夠。三是在飼養環節,對違禁藥品添加的監管難度大。養殖檔案的建立工作才剛剛起步,加之,我市現在仍以散養為主,規模養殖發展不夠,疫源的可追溯體系至今還沒有建立起來,監管的難度大;同時,飼料生產企業、經營行業的監管部門多(有畜牧、工商、質檢等部門),監管執法的力度不強,手段也不硬。

二、發展思路

1、工作思路

、已至期末,工作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州委、州政府“建設百億元畜牧產業”總體目標要求,大力發展生豬生產,突破性發展草食畜牧業,加快發展家禽業,積極發展特種養殖,奮力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切實壯大畜牧業經濟塊頭,鞏固農業經濟“半壁河山”基礎,實現創建畜牧大縣目標。

2、奮鬥目標

全市生豬存欄達到65萬頭(其中能繁母豬達到6萬頭),牛、羊存欄分別達到8.5萬頭、4.5萬隻,家禽存籠200萬羽,長毛兔存欄15萬隻;全年生豬出欄90萬頭,出籠家禽450萬羽,實現牧業產值13億元,人平牧業增加收入100元。

到20__年、全市出欄生豬120萬頭以上(能繁母豬存欄8萬頭),生豬規模養殖出欄達到40%以上,牛、羊出欄分別達到10萬頭、6萬隻以上,家禽出籠500萬羽,長毛兔存欄20萬隻,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8億元,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比重達50%,農村人均牧業收入達到元以上。

三、發展措施

1、全面建設良種繁育體系。以萬頭豬場和規模養殖大户為依託,全面加強生豬“三羣一站”建設,重點抓好生豬生產羣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設,同時抓好牛、羊、禽的地方品種保護和品種改良工作。

2、全面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以汪營五洲牧業的萬頭豬場、團堡金牧民族牧業有限公司萬頭豬場建成投產營運為抓手,以利中盆地為中心,着力建設生豬規模養殖帶,到20__年,力爭建成萬頭豬場2個、5000頭豬場2個、3000頭豬場10個、50—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户達到户,建成生豬“150”養殖模式圈舍300棟;家禽養殖以東城、涼霧、汪營、南坪為中心,建成常年存籠蛋雞3萬羽的20户,年出籠肉雞1萬羽的50户,突破出欄生豬100萬頭、家禽出籠500萬羽的大關。同時大力扶持畜禽產銷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和發展,積極引導養殖大户、畜牧經紀人創辦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各類畜產品經營中介服務組織,努力提高畜牧產業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

3、全面普及實用科學技術。在全市大力推廣良種繁育、健康養殖、疫病防控等實用技術,努力提高科技興牧水平,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培訓各級技術骨幹。根據利川實際,我們要着力推廣生豬人工授精、養豬“三料一補”、生物發酵牀養豬、牛凍配、肉牛快速育肥、山羊“一推三改”飼養、土雞散養、飼草“三貯一化”、草場改良、規模養殖場程序免疫等十項技術。

4、全面培植市場主體。一是積極支持現有的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二是招商引資,引進知名企業到利川投資興建畜產品加工企業;三是積極發展中介組織,培養經紀人;四是抓好市場對接,發展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

5、全面防控重大動物疫病。圍繞不發生大範圍的重大動物疫情的目標,抓好五個到位:一是認識到位,樹立“養重於防、防重於治”的防疫理念;二是人員到位,配齊、配強並管理好村級防疫員;三是設施到位,搞好市局化驗室建設,配齊動物檢疫必需的設備設施;四是投入到位,努力爭取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五是工作到位,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補針抓好抓實,逐年提高防疫的質量和效果。

6、全面實施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高度重視畜禽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強獸藥、飼料等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管理;二是加強畜產品流通環節的檢疫監管;三是加強屠宰環節的檢疫監管;四是加大畜禽產品的抽檢力度。

7、全面加強項目建設。一是搶抓中央擴大內需和湖北省大力發展生豬產業的機遇,多上項目、爭大項目;二是優化項目儲備;三是圍繞鏈接產業鏈全方位實施產前、產中、產後招商引資。

8、全面落實惠牧政策。認真落實好中央能繁母豬補貼、保險政策和省政府大力發展生豬產業的獎勵政策,會同財政部門及時兑現到場、到户。同時,認真貫徹、落實、兑現《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利川市創建畜牧大市實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出台的六項扶持生豬生產的獎勵扶持政策,促進生豬生產大發展,其內容是:對每新建一棟標準化“150”模式豬舍的,給予5000元補貼;對人平出欄肥豬1.5頭,户平飼養能繁母豬0.4頭以上的鄉鎮,獎勵3萬元;對年出欄肥豬500頭以上、1000頭以上、頭以上的養殖大户分別獎勵3000元、5000元、1萬元;對生豬營銷組織(大户)的獎勵標準在表彰時另行制定;對新建飼養良種母豬100頭以上的養豬場(户),一次性獎勵1萬元;人工授精每配種受孕1頭母豬,獎勵生豬人工授精站5元;建成年加工生豬30萬頭規模的畜產品加工企業,獎勵100萬元(作資本金注入)。

9、全面加強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紮實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提高業務技術素質,提高服務三農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強鄉鎮畜牧服務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着力改善基層畜牧獸醫人員的工作、生活環境;三是進一步深化獸醫服務體系改革,千方百計調動基層防疫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產業調研報告範文 篇7

農業特色產業作為促進麗江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角,長期以來,市委、政府及相關部門都將其與全市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緊密結合在一起,立足實際,依託區位、資源優勢,抓項目、建基地、扶龍頭,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增強農村經濟“造血”功能,切實加快了全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步伐。

一、麗江市農業概況

麗江市土地面積21219平方公里,山區、半山區佔全市總面積的92.3%,轄古城、玉龍、永勝、華坪、寧蒗一區四縣,共63個鄉鎮、辦事處,450個居(村)委會,5121個居(村)民小組;全市總人口11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7.6萬人,佔86%,22個少數民族,人口66.1萬人,佔58%;據統計部門統計,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積為140.18萬畝,農作物總播面積為229.95萬畝,糧食總產40.14萬噸,農業總產值22.9萬元(當年價),其中畜牧業產值8.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53元。

麗江市區位優勢較好,環境無污染,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境內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體氣候”特徵明顯,生物資源富足多樣,具有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

二、採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來,市委、政府堅持走“特色化、區域化”的發展道路,深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鞏固傳統產業,提升優勢產業,發展新興產業,依託產業化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圍繞龍頭建基地”,把基地建設與特色產業培育緊密結合起來。特別是初,我市提出推進“六個一工程”,狠抓“八項措施”的農業發展思路,更有力的促進了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

(一)產業發展採用新模式

根據麗江實際,通過採用各種類型與組織模式推動農特產業發展:以龍頭企業帶動的“公司+協會+基地+農户“的形式;以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户”的形式;四位一體型的“企業產業聯合會+大户+農民”的形式;通過培育專業市場帶動發展的形式;以特色產業帶動的“公司+特色產業+農户”的形式;以農業園區帶動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示範農户”形式。

(二)加大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力度,提高產業化經營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務體系,興辦各類科研生產經營實體,加快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充分調動各部門科技人員為農業產業化服務的積極性,吸引年輕的農業科技人才投入科技興農事業。同時,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提高農民素質,切實改變農民的傳統觀念,培養他們的市場經濟意識。通過不同的形式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經營管理水平,學會運用先進科學技術。

(三)積極發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聯結機制,維護好農民利益

通過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項政策措施,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完善分配製度,維護好各個經濟主體的合法權益。鼓勵龍頭企業設立風險資金,採取保護價收購、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與農户建立緊密、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與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四)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

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是提高麗江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重要舉措。通過名牌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儘快形成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具體實現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目標。着力提升農業產業經營水平,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五)建設“六個一工程”

1、認定一批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全市共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8家,其中1户為國家級龍頭企業,7户為省級龍頭企業,且均享有產品外貿經營進出口權,30户為市級龍頭企業,都給予了相應的扶持。全市38個國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可提供就業人數達4000多人,能帶動農户20多萬户。

2、建設一批市級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末,全市共有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80萬畝,其中主要有冬早蔬菜5萬畝左右、加工型馬鈴薯6萬畝、優質米基地10萬畝、雜豆芸豆10萬畝,油菜7萬多畝。

3、發展一批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全市現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約170個,會員達12700人,切實提高了我市農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化程度。

4、樹立一批農村能人和科技帶頭人:全市共有農村能人34人,科技帶頭人25人,他們通過科技服務、大辦特色示範樣板、創辦農產品基地等,在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顯著的示範帶動作用。

5、創建一批麗江農產品品牌:全市共註冊商標的農產品共有37家37個產品,農產品發展呈現出品類齊全、快速發展的趨勢。

6、培育一批種養殖業大户:我市種養殖業大户已發展到797户(其中種植業大户

333户,養殖業大户464户),種植作物涉及到糧食、蔬菜、林果、花卉、藥材、烤煙等各類糧食、經濟作物,大户種植面積達5萬畝左右,提高了農民科學種田、規範管理的水平,促進了單產的提高,實現了增產增收的目的。

(六)狠抓了“八項措施”

1、推廣經驗促增收:近年來,經過開拓性的探索和實踐,找到了促進農民增收和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的一些典型經驗:如玉龍縣的“魯甸經驗”,期納鎮滿官村“黨建帶村建,村建帶民建”、“支部+協會”、“企業帶動轉移勞動力”的經驗,在在全市各地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成為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經驗。

2、宣傳惠農政策促增收:通過及時貫徹減免農業税、下發糧食直補資金、實行購機補貼等政策,減輕了農民負擔。

3、調整結構促增收:在穩定糧食總產、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圍繞龍頭企業的原料需求,從早、巧、晚、特四個方面來調整結構,打時間差、節令差,打特色品牌,集中精力抓好優質稻、烤煙、青梅、甘蔗、畜牧業、冬早蔬菜、魔芋等重點產業,積極培育紅花、特色中藥材、朝鮮薊、花卉等新興產業,因地制宜,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發展路子,使農業產業發展做到突出重點,各具特色,適度規模發展,充分發揮了各地的區域優勢,使農業生產的優勢產品向優勢產業集中,優勢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以實現區域產業的產業效益、基地建設的規模效益、特色作物的特色效益。

4、科技服務促增收:大力推廣了農業新技術和優質高產新品種。

5、圍繞市場促增效。

6、勞務經濟促增收。

7、加工增值促增收。

8、防疫減災保增收。

三、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市委、政府及農業部門根據麗江實際,確定了我市“水果、蔬菜、藥材、野生菌、雜糧、優質米、烤煙、魔芋、畜牧,勞轉”十大特色產業加以大力發展扶持,並相應在全市範圍內選定授予了“玉龍縣魯甸藥材之鄉、太安馬鈴薯之鄉,古城區七河生豬養殖之鄉,永勝縣三川優質米之鄉、期納冬早蔬菜之鄉,華坪縣榮將芒果之鄉,寧蒗縣新營盤蘋果之鄉”七個重點產業鄉鎮,積極引導農户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道路。

(一)種植業

1、水果產業

全市水果面積29萬畝,年水果總產量11.74萬噸,總產值1.85億元。

①蘋果產業:目前,我市蘋果面積穩定在8萬畝左右,產量2.6萬噸,產值5000萬元。其中,寧蒗縣5萬畝,玉龍縣1.8萬畝,永勝縣0.5萬畝,華坪縣0.3萬畝,古城區0.4萬畝,其中,寧蒗縣的一萬畝已通過無公害食品生產認證,兩萬畝a級綠色食品蘋果基地的認證工作正在進行之中,蘋果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產區羣眾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寧蒗縣新營盤鄉產值超萬元的農户就有160多户,且有省級龍頭企業寧蒗縣龍德綠色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積極開展蘋果產業的綜合服務工作,帶動了當地產業的發展。計劃到20__年,全市蘋果面積在鞏固的前提下發展至13萬畝,實現產值4億元左右。

②優質晚熟芒果產業:全市芒果總面積4.42萬畝,總產量0.83萬噸,總產值2438萬元。主要分佈區華坪縣是雲南省獨有的優質晚熟芒果生產區,生產的芒果以成熟晚、色澤鮮、品質優而深受消費者歡迎。近年來,市、縣農業部門加快了芒果產業科技推廣和品種改良步伐,篩選優質晚熟芒果品種在最適宜區種植;組建了以芒果營銷加工為主要經營項目的華農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及華坪縣芒果專業技術協會,並註冊了“金川紅”芒果商標;,華坪縣還獲得了1萬畝綠色食品芒果生產基地認證;如今該產業已成為華坪縣新農村建設的首選產業。計劃到20__年全市芒果面積增加到6萬畝,產值實現2.4億元以上。

③雪桃產業:麗江雪桃具有色、香、味、形俱佳,成熟晚的優良特性,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經濟價值較高。開發主要以新知圖書城下屬的麗江雪桃開發有限公司為主。目前已在拉市鄉建成畝雪桃生產示範基地,300畝雪桃優質苗木生產基地,盛果期畝產可達4000公斤左右,大面積平均畝產公斤左右。計劃到20__年全市雪桃面積發展至3萬畝,預計產值1.5億元左右。

④青梅產業:麗江現有青梅面積5.98萬畝,產量1.38萬噸,產值1450萬元。主要分佈在玉龍、寧蒗縣兩縣。有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和綠丫頭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兩家省級龍頭企業從事青梅生產加工。計劃到20__年全市青梅面積發展至3萬畝,產值達8000萬元。

⑤龍眼產業:永勝縣是雲南省唯一的龍眼基地縣,現有面積1.46萬畝,產量0.3萬噸,產值900萬元。目前正積極開展品種改良及應用一系列綜合配套技術的提質增效工作,並已見成效。力爭在xx期間使基地全部良種化,從而使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2、蔬菜產業

我市現有蔬菜面積13萬畝,產值1.2億元。

①冬早蔬菜產業:“十五”規劃期間,我市冬早蔬菜開發以金沙江沿岸鄉鎮為主,我市已種植冬早蔬菜5萬畝。到20__年,擬建成冬春蔬菜基地10萬畝。

②夏秋蔬菜產業:,我市種植夏秋冷涼蔬菜6萬畝。力爭到20__將年全市名、特、優蔬菜播種面積突破至20萬畝(無公害蔬菜面積15萬畝),產量50萬噸,創立麗江無公害蔬菜品牌,實現產值3億元。

3、藥材產業

麗江是名副其實的“藥材之鄉”。椐不完全統計,至底,麗江從事中藥材種植、加工的企業有八家,從事採購銷售的個體户有1000多户,種植户有6000多户,種植面積3.6萬畝,年產各種藥材6500公擔,野生藥材5000公擔。麗江中藥材種植產業化發展以雲木香、雲南重婁、巖白菜、白芨等四個種類為主。在期間,計劃建成四種中藥材種植生產基地5萬畝,預計產值6億元。

4、野生菌產業

我市廣大山區和半山區有較多品種的野生菌,目前企業加工的品種有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雞油菌、黑木耳、磨菇等,每年可採集到近1000噸,產值在3000多萬元。期間計劃在玉龍、寧蒗及永勝三縣的高寒冷涼山區建立5萬畝高檔名貴野生食用菌促繁基地,扶持龍頭企業野生食用菌深加工及冷藏設施,不斷開拓國際市場,創建麗江天然無污染野生食用菌品牌。有中源食品有限公司、麗江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永勝雷特生物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省市級龍頭從事各種野生菌的貿易活動。計劃到20__年使該產業成為年產值達5000萬元以上的出口創匯產業。

5、優質芸豆雜豆產業

小宗糧豆(芸豆、燕麥、小雞豆)是麗江市的特色作物和優質品種,以玉龍縣aa級的芸豆生產基地,古城區為主的雞豆(小扁豆)生產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較高的聲譽和生產發展潛力。至底,我市芸豆種植面積8.36萬畝,產值3000萬元。其中玉龍縣種植有芸豆6萬畝,是雲南省最早、面積最大的aa級有機芸豆基地,是麗江直接出口創匯最主要的農產品。主要有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安勝外貿有限責任公司等龍頭企業從事該產業的開發,帶動農户發展。

為使麗江大粒型芸豆在質量、品種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芸豆產業成為高寒冷涼山區的支柱產業,在期間將建成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品種較為齊全的芸豆“引、育、繁”試驗基地,我市將建成26萬畝的優質芸豆和雜豆生產基地,計劃產值達到9000萬元左右。

6、優質水稻產業

我市水稻面積佔糧食作物面積的16.2%,產量佔30%,今後,繼續保持水稻種植面積32萬畝,單產由現在的385千克提高到430千克,總產量1.38億公斤,確保糧食的生產安全。計劃期間,全市建成優質稻生產基地20萬畝,預計生產優質米1億公斤,實現產值3億元以上。

7、烤煙產業

我市的烤煙產業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到底,已累計種植123.76萬畝,收購煙葉233.05萬擔,農民收入77786.8萬元,財政收入19389.6萬元。我市煙葉在外觀和內在質量上都贏得了省外煙廠好評,呈現出暢銷的良好局面。根據麗江市烤煙種植區劃提供的數據,全市有最適宜區、適宜區和次適宜區烤煙種植面積近82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54%。其中最適宜區和適宜區共有耕地43萬畝,按正常三年兩頭輪作要求,考慮其他作物,每年用宜煙土地的40%種煙,全市每年可種植烤煙17萬畝,現有烤房32294座,煙葉收購站點39個,常年從事烤煙生產、收購各類技術人員1800多人,煙區廣大煙農也掌握了烤煙生產技術,加速發展烤煙生產的條件已經具備。“十一·五”期間烤煙生產的基本發展思路是:“抓住機遇,優化佈局,提高單產、質量、效益、加快發展”,把我市煙葉收購指標爭取到30萬擔,進入全國重點種煙發展區域。

8、魔芋產業

目前,我市種植魔芋8000畝,產量1.5萬噸,產值2300萬元。我市正大力開展綠色食品魔芋以及有機魔芋的基地建設,引進精粉加工先進技術與設備,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永勝縣鬆坪鄉的魔芋通過日本國的有機食品認證,產品出口到日本。目前主要有玉元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在進行該產業的生產與加工活動。計劃到20__年建成魔芋生產基地5萬畝,預計產量9萬噸,產值1.3億元。

9、馬鈴薯產業

我市特有的立體型氣候資源,促使我市建設馬鈴薯生產基地有兩種方式,一是秋收馬鈴薯生產基地;二是以金沙江沿岸乾熱河谷為中心的冬早馬鈴薯生產基地。全市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在22萬畝左右,其中優質專用馬鈴薯10萬畝,產值1000萬元,主要分佈在玉龍縣、寧蒗縣、永勝縣。麗江市從1998年開始進行脱毒馬鈴薯種薯基地建設,具有較好的種薯繁育設施條件,具備年生產試管苗200萬苗,微型薯800萬粒的生產能力。計劃到20__年全市馬鈴薯種植發展至30萬畝,總產30萬噸,產值2億元。引導扶持建立1-2個馬鈴薯深加工企業。

10、優質油菜產業

我市主要有以玉龍縣和古城區為主的油菜生產基地,分為夏收油菜基地和高海拔地區為重點的秋收油菜基地,種植油菜2.5萬畝,其中冬油菜1畝,秋油菜13000畝,秋油菜籽產量1300噸,產值3100萬元。目前,公司正積極在魯甸籌建菜籽油深加工項目,創建有機油、生態油品牌。到20__年規劃末建成油菜生產基地6萬畝,預計產量3700噸,產值1億元。

(二)畜牧業

1、黑山羊產業

我市先後開展了4個養羊綜合區,優勢肉羊產業帶玉龍縣種羊場、永勝種羊場建設,加強了養羊綜合配套技術的推廣,促進了麗江黑山羊產業的發展。,我市黑山羊存欄90多萬隻,預計羊存欄達103.79萬隻,出欄肉羊36.35萬隻,肉產值達757萬元。年外銷山羊17萬隻。

2、黑頭山羊產業

黑頭山羊是寧蒗縣地方優良品種,是當地農民羣眾不可缺少的重要生產生活資料和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從1995年立項開展供種基地項目建設來,通過近幾年的實施,建立了核心羣種羊場,扶持建立擴繁種羊專業户106户。黑頭山羊羣體數由1995年的2.7萬隻增至目前的3.4萬隻,增長25.9%。年對外提供種羊1260只,出欄肉羊1.2萬隻,經濟收入達500多萬元。

3、菊苣養豬產業

為了推動種草養畜,發展生態養殖業,玉龍縣畜牧局引進鈺滇菊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入駐拉市鄉培植龍頭企業,並建立拉市鄉菊苣養豬基地,成立了拉市鄉養豬協會,建立了年出欄肉豬1000頭的養殖場,積極探索“公司+基地+協會+農户”的生產經營模式。共推廣種植菊苣4056畝,發展菊苣養豬4.1萬頭。目前菊苣養豬已通過省廳無公害產地認證。鈺滇公司在市區農貿市場開辦了2個菊苣豬肉專營門市,產品供不應求。

4、華坪白毛烏骨雞產業

華坪白毛烏骨雞具有耐粗飼、味美、滋補等特性,為了保護和開發利用華坪白毛烏骨雞地方優良品種,在省廳的扶持下,培育和發展了烏骨雞選育養殖場2家,規模養殖户20户,促進了華坪烏骨雞的健康發展。華坪縣肉雞存欄48萬隻,出欄96萬隻,產值1516萬元。

5、蜂產業

我市蜂產業發展態勢良好,通過養蜂基地建設,中蜂科學飼養綜示區項目建設,扶持建立永勝滇峯蜂業公司,滇峯蜂業公司收購蜂品150餘噸,完成銷售收入200多萬元。

6、麗江三川火腿產業

麗江三川火腿產業通過幾年努力得到發展狀大、產品的產量及效益通年增加,並獲得了“中國專利新技術博覽金獎”、“中國名牌產品”、“首屆中國民營企交易指定產品”、“雲南省放心食品”自營進出口權等多項殊榮。麗江三川火腿有限公司完成火腿加工1867噸,產值達6540萬隻,實現銷售收入6300萬元。

產業調研報告範文 篇8

一、基本情況

隸屬於省市,全縣轄11個鎮(鄉),299個行政村,2890個社,幅員面積703平方公里,總人口56.67萬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0.18%,是典型的農業縣。以傳統農業為主,將柑橘、生豬作為優勢特色產業。截止目前,已培育打造柑橘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0個,生豬農民專業合作社50個。其中天保柚獲得國家商標註冊,喜幫生豬獲得國家級示範專業合作社,助推了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

二、產業現狀

(一)柑橘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1.產業規模及生產經營情況。

縣屬柑橘產業發展適宜區,盛產甜橙、檸檬、柚子等柑橘。20__年,全縣水果基地面積達到10萬畝,其中甜橙種植面積6萬畝,以柑橘產業為重點,建設萬畝核心示範區3個。全縣現有盛產柑橘的鄉鎮5個,柑橘專業村25個。建成萬畝以上集中成片柑橘示範基地3個,20__畝以上集中成片的5個,1000畝以上集中成片的7個;有可士可果品加工銷售企業1家,縣城新老城區各有中型果品批發市場1個,有縣富鑫檸檬開發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省市級龍頭企業2家、有益發種植專業合作社10家,家庭農場2家、以“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户”的模式運作,實行訂單生產和二次返利達到了企業增效,農户增收的目的。20__年,全縣水果總產20萬噸,實現產值8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22.85%,助農人均增收810元。

2.柑橘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①成片推進發展不夠。一是產業集中度不高。全縣10萬畝柑桔分佈在11個鎮鄉,最大的蓬萊鎮也不到2萬畝;二是規模優勢不突出。河邊檸檬、河邊鎮中江柚、天保鎮文旦柚等在全縣獨具優勢,也具備一定規模,但與規模相適應的品牌優勢、市場優勢、產值效益未完全顯現。其餘鎮鄉種植區域分散,規模化、機械化、產業化程度低,效益不凸顯。

②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水利基礎設施薄弱,農田基礎設施配套性不足,水資源利用率低;項目區交通網絡化程度不夠,農業機械化程度滯後。

③生產水平差距較大。20__年,從單產看,縣水果平均畝產830公斤,而管理水平高的果園可達3500-4000公斤以上,水果畝產值一般為3000-4000元,管理水平高的可達8000元-10000元。

④科技支撐能力亟待強化。一是農科教、產學研結合不夠,技術集成度不高,產後加工薄弱,缺乏佔領產業發展制高點的核心技術。二是專業技術人員缺乏。通過土地流轉的生產經營單位基本上沒有專門從事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的技術人員。

⑤產業化經營水平較低。一是加工轉化率低。我縣農產品加工多為初加工,精深加工少。二是龍頭企業弱。全縣規模以上的龍頭企業數量較少,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幾乎沒有。三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不足。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不多、實力不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聯結作用、組織作用和服務作用發揮不充分。

(二)生豬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1.產業發展現狀。

縣畜牧業主導產業是生豬產業,先後獲得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現代畜牧業重點縣、國家級生豬養殖標準化示範區等稱號。20__年全縣出欄生豬56.45萬頭,生豬產業產值為9.5億元,佔畜牧業產值的60.66%,佔農業總產值的24.55%。生豬產業有喜幫、豬豬、森林、浩源、雷金、森林、東方、森福等市級以上專業合作社19個,年出欄生豬500頭以上的專業大户496户,生豬養殖家庭農場16個,生豬產業協會1個。按照“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範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要求,我縣深入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創建活動,大力發展適度規模養殖户,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不斷提高。全縣現有部級標準化示範場1個,省級標準化示範場4個,市級標準化示範場6個。

2.存在的問題。

(1)養殖設施設備較陳舊,部分養殖場環境控制設施不齊全完善,不利於提高養殖水平。

(2)病死生豬無害化處理設施、糞污治理設施的容量達不到養殖規模要求,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較大,周邊農户意見較大,急需整治。

(3)養殖場資金短缺,再生產資金壓力大,扶持項目少,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

三、工作建議

(一)明確發展思路,把握髮展方向。

1.發展思路。以現代農業發展為主線,以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為重點,從縣的資源、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出發,瞄準農業發展趨勢,充分發揮縣產業優勢,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的運用為支撐,以提高產品質量為突破口,大力引進、開發和示範名、特、優、新品種以及先進實用的技術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業產業化建設,把項目區建設成為具有我縣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的示範與推廣展示區、資源高效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高新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相嫁接、農業教育培訓與農業新技術普及相結合、農業生態與觀光旅遊相結合,以及農工貿、產供銷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2.發展方向。

一是創建科技產業新樣板:立足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大力引進國內外高新技術成果、新品種、新技術,並與本地現有條件相結合,不斷探索創新,把柑橘項目區建成具有一流的現代農業生態旅遊示範區,把生豬產業項目區建成我縣循環農業示範區。

二是實現園區產品多樣化、優質化:在充分考慮規模化的同時,還必須考慮農產品的多樣化、優質化和週年供應鮮果,產品質量應符合“綠色食品”標準,一方面吸引眾多的旅遊觀光人員,另一方面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以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

三是園區展示生態旅遊化:通過科學規劃、環境治理、品種展示、觀花品果,建成具有最佳生態模式、景色如畫的農村田園風光,提供新型娛樂休閒方式及旅遊觀賞景點。

四是實現果業產、加、銷一體化:瞄準商機,針對當前存在的環境,狠抓產業發展和營銷環節,突出產品的商品化、標準化,註冊商標,爭創品牌,以綠色、優質、精品的品牌形象投放市場,做好產前、產中和產後的服務工作。

五是園區實現網絡化:通過網頁製作和網絡營銷,實現信息網絡化,及時瞭解國內外的生產、市場信息及農業高新技術發展狀況,及時對項目區有關內容進行調整,以適應國內外市場快速變化的需要。

六是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建立與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相適應的社會化服務網絡,積極引導農民進入市場,開展科學技術培訓和文化素質教育,把農民培養為掌握現代化農業技術,能置身市場競爭、具有科技意識的新型農民。

(二)堅持規劃引領,科學區域佈局

第一、柑橘產業佈局

建議規劃區域地處中國死海與卓筒井主題旅遊鎮黃金通道,按照集中成片、整體推進的原則重點建設3大優勢區域。

第二、生豬產業佈局

縣畜牧業以生豬作為優勢特色產業,建議在全縣11個鎮鄉發展。

(三)強化科技支撐,促進產業發展

農業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農業現代化的強大動力,也是支撐和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為確保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得起、能見效、可持續,一是強化與農業大學、省農科院、西南農業大學的技術聯姻,定期邀請優勢農業產業專家到基地現場指導開展培訓。二是建立專家指導小組,由相關責任單位分管領導任組長,相關股室等單位負責人為成員,負責項目儲備、申報、技術培訓、技術指導等工作,將先進的管理技術真正落實到田間地頭的生產過程中。

(四)加大資金投入,創新聯結機制

建議政府加強對投入的引導,積極整合各種涉農項目資金,綜合用直接補助、貸款貼息、參股、擔保、以獎代補等手段,引導龍頭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產業發展,創新投融資機制,逐步形成投資主體和經營主體多元化。

發揮龍頭企業的經營主體作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主體作用以及種養植大户的生產主體作用,組織帶動農户進行生產與經營。創新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業主和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總結推廣產業基地建設新模式,讓“龍頭”真正能帶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產業調研報告範文 篇9

由福安市政協副主席陳成基帶隊,組織該市茶業局、諮詢委、市政協有關委辦負責人和專家等一行5人前往安溪考察茶葉生產,在安溪縣政協聽取了該縣農業與茶果局局長所作的情況介紹,考察參觀了安溪茶都和華芳茶葉公司等企業。安溪縣濃厚的茶文化氛圍以及其茶業生產上在確立支柱、強化領導、建設基地、科技創新、宣傳造勢、拓展市場等方面的經驗和成效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的印象。他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明確把茶業作為關係民生的重點支柱產業來抓,推動茶葉生產迅速發展。安溪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茶業的發展,10多年來,對茶業的定位由傳統產業→支柱產業→出口創匯產業→民生產業,並採取有力措施全面推動茶產業的迅速發展,使其在安溪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縣有茶園面積30萬畝,年產茶1.9萬噸,產值10億元,銷售收入30億元;出口1.2萬噸,創匯3000多萬美元。主要茶樹品種有鐵觀音(20萬畝)、黃、毛蟹、本山、水仙、大葉烏龍等。全縣22個鄉鎮,457個自然村,總人口107萬,有70多萬人從事茶業相關行業。

二、加強領導,完善機制,為茶業生產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加強領導,縣裏成立縣茶業管理委員會,由一名正處級、三名副處級領導分別擔任主任和副主任,農業、財政、計劃、經貿、技監、工商、供銷等有關部門負責人任管委會成員,並在每個鄉鎮都有一名副職負責抓茶葉生產,確保了茶葉生產管理各項措施的及時協調和落實。二是職能機構健全,縣裏有農業與茶果局、茶業質量監督中心、茶葉科學研究所等配套齊全的職能部門,每個鄉鎮經作站都配備1~2名專職茶葉技術人員。三是政策落實到位。在全省率先實行茶葉特產税減免3年;縣、鄉對茶農種茶各補貼每畝50元;縣政府在全縣發佈關於禁止銷售使用高殘毒農藥的通告,嚴禁在茶、果等農作物上使用高殘毒的農藥,並試行對連片茶園統一病蟲測報、統一定點供藥、統一時間噴藥。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鐵觀音名優茶葉基地。政府把鐵觀音品種作為全縣烏龍茶發展的當家品種來抓,每畝補助100元鼓勵茶農改植或新墾種植鐵觀音,20xx年來共新植10萬畝鐵觀音,形成上規模的名優茶葉基地。

四、重視科技投入,增強發展後勁。安溪的茶樹品種、製茶技術許多都引自中國台灣,並經當地吸收消化和發展,轉化成當地的品種優勢和技術優勢,特別是製茶工藝水平得到不斷的改進和提高。近年來又發明和推廣空調製茶技術,大大提高了夏季烏龍茶的做青質量,增加了農民收入。

五、政府搭台,文化開道,經貿唱戲。安溪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營造濃厚的茶文化氛圍及茶葉市場的培育和拓展,通過政府搭台、文化開道、經貿唱戲,向建設國際型茶都的目標穩步前進。20xx-20xx年,以縣政府為主,每年分別投入800萬元、450萬元和300萬元巨資舉辦“中國茶都(安溪)茶文化節”大型招商活動,海內外政要、學者、商家雲集,規模空前,招商引資取得豐碩成果。還先後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舉辦鐵觀音“茶王”賽,獲“茶王”的茶師得到重獎,享受戴紅花坐花轎的茶譽。這些都有力地宣傳、塑造了“安溪鐵觀音”品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

20xx年,安溪縣政府由一名副處級領導掛帥,僅靠3萬元啟動資金、200萬元銀行貸款,用10個月的時間就建起了佔地151畝、5幢建築面積共5萬平方米、有750家店面的“茶都”(一期)。為吸引商家入駐,政府又施行了為購買“茶都”店面經營者解決城區户口“藍户”和子女就學,提供6成20xx年銀行按揭等優惠政策。“茶都”商鋪店面不久就銷售一空,政府不僅還了200萬元貸款,而且賺了主樓二、三層包括交易大廳、會議廳、茶文化展廳、茶藝表演廳等在內價值20xx多萬元的固定資產。“茶都”的成功運營,形成了全國最大的茶葉批發市場和“鐵觀音”茶貿易市場,20xx年交易額達到5億元。“鐵觀音”茶的發展,茶葉市場的建設,還帶動了茶葉包裝業、茶葉機械製造業、運輸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形成了一個規模巨大的產業鏈。(福安市政協茶業課題調研組)

產業調研報告範文 篇10

一、茶葉基地建設現狀

茶葉在我縣有着悠久的栽培歷史,發展茶葉經濟在我縣具有生態立縣的獨特自然優勢。目前茶葉基地在我縣已初具規模。全縣8個鄉鎮,104個村,有88個村產茶,種茶農户達3.5萬户,從事茶葉生產人員12萬人。年來,茶園面積達到17.8萬畝,年茶葉產量達到1587噸,其中名優茶佔42%,實現茶葉產值4億元。茶葉是我縣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

一是主要經濟指標與1975年比較。種植面積增加118353畝,增長2.7倍,產量增加12769噸,增長23.3倍。農民收入增加16000萬元,增長16倍,茶葉產值增加30617萬元,增長10.2倍。

二是科技含量提升,促進了品牌優勢形成。通過多年來茶葉科技人員、企業、茶農的努力培育創新,以“採茶毛尖”為代表的一大批名優茶出爐,創品牌競爭拼搏。xx年“採茶毛尖”榮獲名茶第一品牌。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成為名茶的知名品牌。

三是茶葉龍頭企業產業化逐步提升。採花茶業有限公司現已提升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投資3億元建設採花毛尖科技園。

四是茶農生產方式的轉變。主產茶區茶園管理由傳統手工向半機械化轉變,茶樹修剪機、鮮味採摘機、茶園耕作機、名優茶製作機械化得到廣泛應用,茶葉加工環境改善,設備更新配套,符合國家食品標準。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茶葉基地發展速度和質量的矛盾,近年來,我縣每年新建茶園都在萬畝以上,年和年在2萬畝以上,由於農民投工投肥能力有限,建園質量無法達到技術標準,加上後期管理不到位,難達到高標準建園的預期經濟目標,5-7年後,必將形成未老先衰的低產茶園。

二是科技興茶與科技推廣體系的矛盾。從年以來,鄉、村農業科技網絡遭重創。對茶葉基地建設和加工初制研究推廣人員減少和從事推廣人員的生活保障等問題。造成指導服務人員不能及時準確到位,難以深入田間、車間,嚴重製約着生產水平的提高和資源深度開發。

三是基地規模和農村勞動力的矛盾。全縣規劃基地規模達到20萬畝,按農村人口人平擁有1畝多茶園。因土壤、海拔等自然因素限制,部分地區不宜種茶,主產區每人茶園面積在2畝以上,多達4畝左右。加之大量年青人外出務工,在家都是老弱病殘,茶園荒廢嚴重,老茶現象多,資源浪費。

四是茶葉初制廠佈局與茶農賣茶的矛盾。茶葉納入食品管理,對加工條件和經營資質提高了要求,在整頓工作中,取締關閉了一批小茶廠,邊緣地區茶農賣茶難。

三、對策的研究

根據縣委、縣政府茶葉發展總體思路,提出生態立縣。精製茶葉旅遊“兩張”名片,堅持打民族牌,走特色路,靠綠色富,以茶葉為重點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向縱深推進。實施“三大一特”發展戰略。即建設大基地,打造大品牌,發展大企業,弘揚土家特色茶文化。

一是按照無公害、綠色食品、有機茶的標準,提升茶葉基地質量,堅持建園質量標準,加強管理所有茶園達到無公害標準。無公害、有機茶麪積達到15萬畝,其中符合有機茶、綠色食品標準的茶園面積達到10萬畝,茶樹良種普及率達到95%以上,無性系良種面積達到50%以上。

二是培育壯大茶葉加工企業,合理佈局。加大企業資本運營力度,加速企業擴張步伐,建設服務好採花茶業科技園,對外聯接好市場,對內聯接好茶農和中小茶廠,實現茶樹良種引進推廣良種茶園種植與示範,現代茶葉初、精加工,茶葉深度加工開發等多功能於體,技術含量高,能耗少,污染小的茶葉生態園區。成為集生產、科研、銷售於一體,融包裝、質檢、儲運、旅遊觀光於一身,全省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茶業初、深加工企業。

三是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發展觀。建立建全茶葉技術縣、鄉、村網絡推廣體系,加強隊伍建設,培養引進科技人才,提高技術服務功能,在充分發揮現有人才作用基礎上,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定向培養一批,高薪聘請一批,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四是加大茶園機械化的推廣力度,改善茶園的硬件設施,降低勞動強度,減少茶葉資源浪費,提高生產效率,增加茶農收入。

五是用現代的營銷理念和手段,面向國際國內市場,組建營銷公司,提高營銷決策應變能力,建成同行業一流的企業形象設計,一流的產品形象設計。

六是融入文化旅遊內涵,豐富歷史文化底藴。採取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徑廣邀文人加工挖掘整理宣傳,開展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旅遊活動。把人文茶儘快推出去,實現茶業的新跨越!

產業調研報告範文 篇11

主任、各位副主任、祕書長、各位委員:

一、主要成效

近年來我市各級政府認真貫徹黨的xx大和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加強農業,做特農業”產業發展思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立足資源優勢,大力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取得了明顯成效,促進了全市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優質煙葉產業。做大做強“金三明”煙葉品牌。突出發展“翠碧一號”特色品種和生態型無公害煙葉,保持年種植面積在40萬畝以上,年產量6萬噸以上。筍竹苗木花卉油茶產業。以竹山集約經營為重點,竹子現代科技園為示範,提高林地產出率,大力發展筍竹精深加工,大力發展苗木花卉和油茶產業。新建豐產竹林6.56萬畝,種植苗木花卉2.9萬畝,新造和撫育油茶林4.2萬畝。畜牧水產業。加快發展肉牛肉羊規模養殖,同時積極推進產品深加工。全市生豬年出欄139.71萬頭,肉牛出欄4.25萬頭,肉羊出欄18.82萬頭,家禽出欄2515.13萬隻,水產品年產量6.4萬噸。中藥材產業。重點抓好緊缺中藥材和製藥企業所需的原料藥材品種栽培、引進和示範。全市中藥材面積達18.44萬畝。食用菌產業。突出抓高海拔地區反季節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區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籃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億袋,產量7.66萬噸。果茶產業。加快品種結構調整,引進推廣優質品種,發展水果加工和茶葉精加工,擴大名優茶種植面積。全年茶葉面積達24.66萬畝,產量2.4萬噸,水果面積114萬畝,產量84.71萬噸。建蓮產業。進一步選育和推廣優質高產建蓮品種,與旅遊觀光農業相結合,加強深度開發建蓮功能食品和醫藥原料,延長建蓮產業鏈。

(二)產業經營水平不斷提升

現有國家級特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和品牌農業金獎企業各2家,省級龍頭企業18家,市級龍頭企業135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90億元,帶動農户44萬户。先後有10個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7個縣(市)列入福建烏龍茶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區域,1個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2枚商標獲得中國馳名商標,1個產品獲得出口免檢產品,4個產品獲得國家免檢產品;累計擁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三品”認證產品251個,位居全省前列。

(三)產業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擴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寧縣焦溪村錐慄、大田縣大中村大薯、三元區爐洋村臍橙和沙縣西霞村蔬菜等225個“一村一品”特色村。煙葉種植户數達4多萬户,户均種煙9.82畝,其中20畝以上的種煙户有1984户。發展林業專業合作社149個,經營林地面積59萬畝。生豬規模養殖場270個,年可出欄120萬頭生豬;規模養羊專業户155户,年可出欄12萬頭;蛋雞規模養殖場達到13個,存欄30萬隻;肉鴨規模養殖場達到25個,出欄370萬隻。新增網箱養魚1000個,生產能力噸。

(四)產業科技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全市鄉鎮均成立了“農業155”服務隊,“農業155”信息員覆蓋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貫通市、縣、鄉、村四級的聯動工作隊伍,加強對農業特色產業的技術指導服務。今年以來,全市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700餘期,培訓8.5萬人次。組織一批科技特派員到農村推廣農業“五新”、培育農業科技示範點(片),引進各類農作物新品種200個,建立新品種示範片5萬畝,示範推廣新技術13項,新肥料23.8萬畝,新農藥38萬畝次,新機具578台套,購機補貼資金達3850萬元。

(五)產業對外合作交流不斷加大

連續七年在外地舉辦農業專場招商會,連續五年舉辦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明台農業合作加快發展,引進涉農涉林台資企業66家,總投資1.65億美元;引進一批中國台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推廣面積達15萬畝。清流中國台灣農民創業園正式升格為國家級創業園,引進台資企業22家,總投資6948萬美元,引進中國台灣良種29個,引進中國台灣技術18項,推廣面積3.5萬畝。

二、存在問題

從調研的情況看,當前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

一是特色產業龍頭企業偏少偏小,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產值上億元的僅有17家,佔百分之12.6;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分別只佔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處於起步階段,規模偏小,帶動農户僅佔總農户數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農業特色產品雷同,特色不鮮明,優勢不突出,市場競爭力不強。加之企業、農户和市場之間銜接不夠,產、供、銷脱節,資源優勢不能有效地轉換成市場優勢,造成有

特色的產業形不成規模,有規模的產業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產業科技服務人才缺乏,產業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後。由於我市地處山區,條件差、待遇低,農業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進。目前,農村大多數鄉鎮農業技術服務網絡不夠健全,農業科技服務人員偏少,加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尚未形成規範、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造成了產前不能及時準確提供市場信息,產中不能及時有效技術指導,產後不能及時做好市場對接,這也不同程度挫傷了農民發展特色產業的積極性。

三是特色產業資金投入有限,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由於各級財力薄弱,發展資金嚴重不足,縣鄉不能拿出更多的資金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重要項目的發展。金融投入由於缺乏有效擔保主體,農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農難以落到實處。農業又屬中長期項目,季節性強,回報率低,難以激發社會各界的投資熱情。同時,農民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產業形不成規模,從而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幾點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對發展特色農業的認識

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特色農業對於發揮我市地域和資源優勢,增加農民收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切實加強對發展特色農業的領導。要緊緊圍繞“加強農業,做特農業”的產業發展思路,進一步明確我市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主攻方向和目標任務,認真落實三明市發展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建立健全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有力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要加強運作,打好海西、老區、蘇區牌,爭取中央、省上對農業特色產業更多的項目資金支持。要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促進農村耕地、林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激活發展特色農業動力,做大做強做優我市農業特色產業。

(二)創新經營方式,提升特色農業產業化水平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成長型企業納入培育扶持範圍,通過政策扶持、項目支持、政策性貸款貼息等辦法做大規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農户”等模式,帶動生產基地建設,延伸產業鏈,增強輻射帶動作用。要加快特色農業的示範鄉鎮、示範基地建設,着力發展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特色產業鄉村,推進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加快發展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國內知名的區域品牌、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監管體系、信息體系建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鼓勵龍頭企業創辦互助合作組織,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的緊密結合、專業合作組織與市場開發拓展的緊密結合,完善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農户的利益聯結機制。

(三)推進科技創新,提高特色農產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構建完善市農科所、農作物選育創新平台、國家及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食用菌菌種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種培植繁育中心、閩台林業研究所、閩台林業科技交流培訓中心等一批農業科技研發推廣機構和創新平台,儘快形成佈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支撐有力的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體系。要突出抓好農產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現有果蔬、畜禽產品和林產品及生物醫藥等重點加工生產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發展科技型企業。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選引進一批農產品加工高新技術企業,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加大對明溪南山、沙縣柱源等10個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資金投入和農業“五新”推廣力度,確保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在發展特色產業中起到先行先試的作用,成為農科教結合示範基地、新品種和新技術試驗示範基地。

(四)創新服務機制,提升特色農業服務水平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和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治、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着力解決基層農技人員缺少和工作經費不足等問題。切實抓好鄉鎮“三農”服務中心和村綜合服務站建設。要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推進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農產品市場建設。加快農村市場信息化建設,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購銷對接等服務。要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供銷合作社、種養大户、科技人員、返鄉創業農民等領辦或創辦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並在財政補貼、税收、用地、用電和“綠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對農業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認真解決農民和農產品企業貸款難融資難問題,為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五)突出明台合作,實現明台特色農業優勢互補

要以海峽兩岸林業博覽會為平台,突出林業成果轉化、生物農業產業對接和生態旅遊觀光等,加快實施林產品加工等六個合作區建設,努力打造全國林業對台合作示範區和全國林業改革示範區。以清流中國台灣農民創業園區升格為國家級園區為契機,不斷擴大合作交流範圍,全面提升明台農業合作層次,努力在招商引資、農業特色產業開發、農業科技合作,特別是農業“五新”技術的引進、示範和推廣、特色農產品生產經營、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物流業、觀光休閒農業等領域取得新突破。要積極構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加強和鼓勵兩岸農業企業、農業學校和農業科學研究機構、農業推廣單位攜手合作,建立農業產、加、貿一體化合作模式,研究開發農業新技術、新產品,開拓新市場,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

產業調研報告範文 篇12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畜牧業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併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畜牧業是我市農業生產中的傳統產業,在為農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市農業特色產業之一,是我市未來重點經營的產業項目。深化特色產業的發展,對我市今後的經濟提升有着重要意義。

一、產業現狀

1、生產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重視下,在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創建畜牧大縣為載體,以農民增收、牧業增效為目的,不斷優化畜牧產業結構、轉變畜牧業增長方式,重點抓好畜牧產業化建設、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畜牧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建設進程,不斷增強畜牧經濟綜合實力,實現了畜牧產業快速發展,

,全市生豬存欄65萬頭,牛、羊分別存欄8.3萬頭、4.5萬隻,家禽存籠195萬羽,長毛兔存欄12萬隻;全年生豬出欄85萬頭,出籠家禽298萬羽,實現牧業產值12億元,農村人均牧業收入達到1550元。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業發展有五個方面的明顯進步:

(1)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有突破性發展。通過政府強力推進,惠牧政策拉動、辦試點帶動、激活了民間資本投資畜牧業的熱情,標準化規模養殖勢頭強勁。建成萬頭豬場一個、生豬標準化150養殖模式豬舍30棟、10萬套種雞場一個、1萬隻以上的蛋雞場10個。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營鎮召開畜牧產業發展推進會,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開規模化養殖現場會,從而我市的規模養殖有了亮點、激發了羣眾投資畜牧業、發展畜牧業的熱情和積極性,帶動了全市畜牧產業的快速發展。

(2)畜禽品種改良有明顯進步(20xx最新招商引資情況調研報告)。近三年,市政府列支專款,每年引購良種公豬20頭投放到養殖大户,建好了100個生豬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豬達到5.8萬頭,能繁母豬可以突破6萬頭,加快了生豬品改進程,生豬三元雜交率達到65%以上。

(3)動物防疫工作成效明顯,沒有發生大的疫情。近年來,國際國內動物疫情形勢嚴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動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與各鄉鎮政府簽訂了動物防疫工作責任狀,並將動物防疫工作納入市對鄉鎮的經濟工作綜合考核內容,同時落實了相關的防疫工作經費,防疫的質量和效果明顯好於往年。

(4)黨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實。一是落實了中央的能繁母豬補貼、保險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利川市創建畜牧大市實施方案的通知》(利政辦發2號)文件出台的六項獎勵扶持政策得到了較好的宣傳和落實。

(5)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多仁多實業有限公司年屠宰禽類加工300萬隻的生產線於6月正式投產,產品銷路看好,目前正着手準備遷入工業園區;土家牧業有限公司30萬頭生豬肉聯加工廠項目建設,目前已完成總投資800萬元,完成了徵地60畝、三通一平、規劃設計和簽訂了設備採購合同,主體工程即將動工,可在底前建成投產;樂福畜產有限公司購銷加工兔毛450噸,實現銷售收入5500萬元;五洲牧業有限公司年產5萬噸飼料加工廠正在安裝和調試設備,預計在本月下旬正式投產。這些企業的建設、發展、壯大,改變了過去我市無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格局,拉動了畜牧產業的發展。

(6)畜牧隊伍建設有明顯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全市600多名集體獸醫人員的養老保險得到落實,解決了集體獸醫老有所養問題,調動了在崗獸醫人員的從業積極性;二是畜牧系統的行風建設有所提高。,認真執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積極參加“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和“兩提高、兩滿意、創服務性機關”的主題教育活動,畜牧局迅速在新聞媒體公開作出五項承諾,其主要一項是製作了便民服務卡,將局長、局技術人員、鄉鎮畜牧服務中心主任的電話號碼製成便民服務卡、發放到養殖大户,做到有問必答、有求必應、有難必幫,使畜牧系統幹部職工服務三農的意識增強,使社會關注畜牧、支持畜牧部門工作的關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統職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觀、隊伍的思想作風有所好轉、行業的服務形象有所提升。三是當前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正紮實有效推進,必將增強隊伍的發展意識、服務意識,提高隊伍服務三農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問題

(1)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畜牧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從生豬產業發展情況看,生豬肉聯加工龍頭企業還未建成投產,沒有品牌,更沒有知名品牌,也沒有一家有品牌、上規模的飼料加工企業,“公司+基地+農户”的經營組織形式尚未形成,產業鏈條脱節,抗擊市場風險能力低。同時,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畜牧業生產結構仍很單一,主要是生豬生產,佔85%以上,沒有很好地利用我市豐富的草山草坡資源,優勢資源利用不夠,草地牧

城市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範文第2頁

業發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萬畝,且集中成片,理論載畜量20萬個牛單位,實際載畜量11萬個牛單位,目前,市內10萬畝以上的四大草場僅齊嶽山的少部分被建設利用,寒池、麻山、嚴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開發,存在草多畜少、草場資源浪費的情況,草食畜牧業發展差距大、發展空間大。

(2)畜牧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用地和污染矛盾日益突出。規模養殖是推動畜牧業發展的主要力量,決定着畜牧業發展水平,而我市規模養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約,進展緩慢,畜牧產業發展成敗在防疫,畜禽規模化養殖往往造成氣味難聞、水體污染。一方面,土地調整難,土地流轉難,導致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難建。另一方面,治理污染難,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糞污排放量大,一個萬頭規模養豬場的糞污處理設施建設成本約為200萬元以上,排污治理的成本高,很多養殖户不願投入。因此,發展規模化養殖要研究污染治理問題迫在眉睫。目前養殖場(小區)糞污處理主要通過建沼氣池和簡單的沉澱處理後直接排放,很難做到達標排放,對環境和人畜飲水安全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3)動物防疫基礎不牢。目前動物疫情形勢複雜嚴峻,保障畜牧產業健康發展的任務艱鉅。一是當前重大動物疫情形勢總體呈疫源分佈廣、毒株變異快、外疫威脅大的特點,一旦市場價格下滑,一些養殖户綜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發大範圍疫情的可能,如生豬口蹄疫、藍耳病、豬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勢十分嚴峻,不僅動物發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難度越來越大;二是我市與周邊六縣市接壤,邊境線長。隨着社會總需求的擴大,地區間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於各地區防疫水平的差異,加之重大動物疫病的互通機制沒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區之間動物疫病傳播,增大了防控的難度。三是村級防疫隊伍不穩定。目前我市的村級動物防疫從業人員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齡在49歲左右,從文化程度看,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佔30%、國中文化程度的佔50%、國小文化程度的佔20%,業務素質低。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畜牧獸醫基層隊伍建設,年投入獸醫防疫員報酬已達150萬元,但全市有575個村,防疫員人均報酬相對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序多(如一頭生豬:春秋兩季,要各打三針、掛耳標,要求一頭一針、一苗一針、一針一消毒,還要填寫免疫檔案),技術要求高,年輕的寧願外出打工也不願從業,年老的迫於無奈還在從事,防疫工作面臨人員斷層的問題。注射防疫的質量和效果難以保證。

(4)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手段不硬。近年來,隨着市外一些地方蘇丹紅、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產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國家開始實施行政問責制,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工作責任重大,工作難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問題,國家給部門職能分工是分段執法。一頭生豬從飼養到餐桌,有4個部門監管:從飼養到屠宰環節由畜牧部門監管;城市定點屠宰的行業監管是商務部門;屠宰後上市銷售由工商部門監管;消費者(機關、學校、企業、賓館等)購買到烹飪食品上餐桌的衞生監管由衞生部門負責。管理部門多,執法部門的配合、銜接上難免有真空,各個部門、各個環節的監管到位難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門的檢疫(畜禽屠宰檢疫、活畜運輸檢疫)執法上,目前檢疫人員仍是靠肉眼、手感、經驗判斷,加之,動物疫病有潛伏期的特點,缺少快速、科學的檢疫檢測設施設備,檢疫的手段落後,檢疫的準確度不高,檢疫執法的説服力不強,國家農業部在執法裝備、設施設備的購置投入上向中央爭取的政策不夠、爭取的投入不夠。三是在飼養環節,對違禁藥品添加的監管難度大。養殖檔案的建立工作才剛剛起步,加之,我市現在仍以散養為主,規模養殖發展不夠,疫源的可追溯體系至今還沒有建立起來,監管的難度大;同時,飼料生產企業、經營行業的監管部門多(有畜牧、工商、質檢等部門),監管執法的力度不強,手段也不硬。

二、發展思路

1、工作思路

、已至“”期末,工作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州委、州政府“建設百億元畜牧產業”總體目標要求,大力發展生豬生產,突破性發展草食畜牧業,加快發展家禽業,積極發展特種養殖,奮力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切實壯大畜牧業經濟塊頭,鞏固農業經濟“半壁河山”基礎,實現創建畜牧大縣目標。

2、奮鬥目標

全市生豬存欄達到65萬頭(其中能繁母豬達到6萬頭),牛、羊存欄分別達到8.5萬頭、4.5萬隻,家禽存籠200萬羽,長毛兔存欄15萬隻;全年生豬出欄90萬頭,出籠家禽450萬羽,實現牧業產值13億元,人平牧業增加收入100元。

到20xx年、全市出欄生豬120萬頭以上(能繁母豬存欄8萬頭),生豬規模養殖出欄達到40%以上,牛、羊出欄分別達到10萬頭、6萬隻以上,家禽出籠500萬羽,長毛兔存欄20萬隻,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8億元,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比重達50%,農村人均牧業收入達到元以上。

三、發展措施

1、全面建設良種繁育體系。以萬頭豬場和規模養殖大户為依託,全面加強生豬“三羣一站”建設,重點抓好生豬生產羣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設,同時抓好牛、羊、禽的地方品種保護和品種改良工作。

2、全面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以汪營五洲牧業的萬頭豬場、團堡金牧民族牧業有限公司萬頭豬場建成投產營運為抓手,以利中盆地為中心,着力建設生豬規模養殖帶,到20xx年,力爭建成萬頭豬場2個、5000頭豬場2個、3000頭豬場10個、50—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户達到户,建成生豬“150”養殖模式圈舍300棟;家禽養殖以東城、涼霧、汪營、南坪為中心,建成常年存籠蛋雞3萬羽的20户,年出籠肉雞1萬羽的50户,突破出欄生豬100萬頭、家禽出籠500萬羽的大關。同時大力扶持畜禽產銷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和發展,積極引導養殖大户、畜牧經紀人創辦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各類畜產品經營中介服務組織,努力提高畜牧產業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

3、全面普及實用科學技術。在全市大力推廣良種繁育、健康養殖、疫病防控等實用技術,努力提高科技興牧水平,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培訓各級技術骨幹。根據利川實際,我們要着力推廣生豬人工授精、養豬“三料一補”、生物發酵牀養豬、牛凍配、肉牛快速育肥、山羊“一推三改”飼養、土雞散養、飼草“三貯一化”、草場改良、規模養殖場程序免疫等十項技術。

4、全面培植市場主體。一是積極支持現有的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二是招商引資,引進知名企業到利川投資興建畜產品加工企業;三是積極發展中介組織,培養經紀人;四是抓好市場對接,發展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

5、全面防控重大動物疫病。圍繞不發生大範圍的重大動物疫情的目標,抓好五個到位:一是認識到位,樹立“養重於防、防重於治”的防疫理念;二是人員到位,配齊、配強並管理好村級防疫員;三是設施到位,搞好市局化驗室建設,配齊動物檢疫必需的設備設施;四是投入到位,努力爭取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五是工作到位,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補針抓好抓實,逐年提高防疫的質量和效果。

6、全面實施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高度重視畜禽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強獸藥、飼料等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管理;二是加強畜產品流通環節的檢疫監管;三是加強屠宰環節的檢疫監管;四是加大畜禽產品的抽檢力度。

7、全面加強項目建設。一是搶抓中央擴大內需和湖北省大力發展生豬產業的機遇,多上項目、爭大項目;二是優化項目儲備;三是圍繞鏈接產業鏈全方位實施產前、產中、產後招商引資。

8、全面落實惠牧政策。認真落實好中央能繁母豬補貼、保險政策和省政府大力發展生豬產業的獎勵政策,會同財政部門及時兑現到場、到户。同時,認真貫徹、落實、兑現《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利川市創建畜牧大市實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出台的六項扶持生豬生產的獎勵扶持政策,促進生豬生產大發展,其內容是:對每新建一棟標準化“150”模式豬舍的,給予5000元補貼;對人平出欄肥豬1.5頭,户平飼養能繁母豬0.4頭以上的鄉鎮,獎勵3萬元;對年出欄肥豬500頭以上、1000頭以上、頭以上的養殖大户分別獎勵3000元、5000元、1萬元;對生豬營銷組織(大户)的獎勵標準在表彰時另行制定;對新建飼養良種母豬100頭以上的養豬場(户),一次性獎勵1萬元;人工授精每配種受孕1頭母豬,獎勵生豬人工授精站5元;建成年加工生豬30萬頭規模的畜產品加工企業,獎勵100萬元(作資本金注入)。

9、全面加強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紮實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提高業務技術素質,提高服務三農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強鄉鎮畜牧服務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着力改善基層畜牧獸醫人員的工作、生活環境;三是進一步深化獸醫服務體系改革,千方百計調動基層防疫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產業調研報告範文 篇13

21世紀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時代,信息資源已成為與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戰略資源;信息技術正以其廣泛的滲透性和無與倫比的先進性與傳統產業結合;信息產業已發展為世界範圍內的朝陽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信息化已成為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則成為一個城市或地區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xx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新四化的提出為我們發展工業指明瞭道路和方向,大力推動企業開展信息化建設,不斷拓寬信息化應用領域,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提升工業信息化水平,為全市工業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遵照王大虎市長指示,我局認真總結了全市信息化建設的相關情況,並深入華北石化公司就企業信息化應用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彙報如下:

一、全市信息化建設基本情況

目前,全市80%的大中型企業、50%的小型企業都建有自己的網站,全市石油化工、管道裝備、機械製造三大主導產業的大中型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80%,大部分企業不同程度的開展了計算機輔助設計、輔助管理,開發建立了數據庫,已將生產、技術、財務等實現管理控制一體化。

滄州大化不斷推進信息技術應用,近幾年來,化肥、TDI、燒鹼等產品產量和經濟效益屢創新高;滄運集團每年節約管理費用約500萬元,增加企業效益300萬元;好日子超市通過信息化物流配送,已發展了675家連鎖店,2019年完成銷售額4.1億元。

華北石化公司已成功上線應用安全信息、項目管理、員工業績和考勤等82套信息系統,並有358個流程在網上運行,實現了經營管理規範化、生產管理精細化、工作流程最優化、安全隱患治理常態化和員工全面量化考核自動化。通過信息化建設,經測算,近5年華北石化公司節約管理費用4.5億元以上,公司工作效率提升5倍以上。華北石化以信息化為突破口,做到了從“定性管理”到“定量管理”、從“人治”到“數治”的轉變,成功實現了從傳統企業向現代化企業的轉型。

二、當前全市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內容

(一)健全組織機構。成立了由市長為組長的滄州市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認真貫徹國家、省信息化建設的方針政策,以信息化服務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為工作重點,研究制定了《滄州市“”信息化發展規劃》,明確全市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思路、方向和措施,指導全市信息化建設推進工作,重點推進工業與信息化融合,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優化升級。

(二)樹立示範典型。目前,我市擁有全省“百家兩化融合重點企業”16家、“百家兩化融合示範企業”企業2家,“兩化融合公共服務平台”1家,這些企業的信息化應用為我們提供了示範典型,對於推動全市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三)加大培訓力度。為提高企業對信息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水平,調動企業發展信息化的積極性,針對不同部門、不同區域、不同行業,我們舉辦了“滄州市企業信息化管理創新高峯論壇”、“信息化創建幸福企業”、“北京用友軟件園參觀座談”等各種形式的信息化經驗交流會、培訓會、觀摩會。

(四)強力實施“特色產業示範網站工程”。根據滄州產業集羣眾多、中小企業量多面廣、信息化基礎薄弱,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特點,我局強力實施“特色產業示範網站工程”。截至目前,全市湧現出了河北大宗商品電子商務平台、河北鑫農大宗商品現貨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台、中國管道交易網等一批B2B信息服務平台,年交易額在500億元以上。

(五)積極開展“兩化融合深度行”活動。為推動信息化強企工程,我局在各個縣(市、區)組織專場活動,2019年為全市100多家企業進行“巡診”,對40家規模以上企業完成了信息化現狀調研及業務梳理工作,並提出了兩化融合“對標”建議及解決方案,促進了企業信息化建設發展。

三、全市信息化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高。雖然大部分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有一定認識,但並不到位,缺乏信息化建設發展規劃。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仍然處於自發狀態,主動性不強,動力不足,發展過程不協調,影響了信息化建設的整體性和連續性。

(二)資金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設時間長、投入大,多數企業更注重眼前利益,對有益於企業長期發展的信息化建設投入不足,目前,我市企業應用於信息化建設的資金佔投資額的比例偏低,影響了企業信息化建設進程。

(三)人才資源短缺。人才不僅僅是指信息化建設人才,還包括有效使用信息系統的管理人才。目前,大部分中小企業沒有專門的IT部門或IT部門力量薄弱,尤其是缺少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複合型人才,這給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實施與應用帶來了障礙。

(四)應用水平偏低。我市大多數大中型企業雖已在財務管理、關鍵工序等方面實現信息化管理,但信息化應用水平偏低,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結合的深度和廣度不足,通過信息化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作用還不明顯。

四、進一步加快全市信息化建設的意見和建議

(一)出台鼓勵政策。根據《河北省政府關於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促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意見》和《河北省信息化條例》,研究制定促進兩化深度融合的優惠政策,在項目用地、財税減免、投融資和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工業技術改造資金要對兩化深度融合項目予以特殊支持。

(二)加強培訓力度。舉辦各種形式的企業信息化經驗交流會、培訓會、觀摩會等,進一步提高企業信息化認識水平,促其增強發展信息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設立信息化專項資金。儘快設立我市信息化專項資金,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其他投入為補充的投融資機制。

(四)大力開展對標示範活動。認真開展對標活動,積極組織分行業、分區域的兩化深度融合試點示範工作,及時總結和推廣先進經驗,加強宣傳,以點帶面,實現重點產業、重要環節和重點區域的突破。

(五)深入開展“兩化融合深度行”活動。一是在產品設計中,推廣普及計算機輔助設計等信息技術,實現產品的智能化改造;二是在製造和生產過程中,推廣以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及其單元技術為重點的自動控制技術,完成生產過程自動化改造,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三是在企業內部管理中,推廣以財務管理為核心、覆蓋主要業務流程的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益;四是在企業供銷管理中,推廣電子商務應用,全面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產業調研報告範文 篇14

主任、各位副主任、祕書長、各位委員:

一、主要成效

近年來我市各級政府認真貫徹黨的__大和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加強農業,做特農業”產業發展思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立足資源優勢,大力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取得了明顯成效,促進了全市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優質煙葉產業。做大做強“金三明”煙葉品牌。突出發展“翠碧一號”特色品種和生態型無公害煙葉,保持年種植面積在40萬畝以上,年產量6萬噸以上。筍竹苗木花卉油茶產業。以竹山集約經營為重點,竹子現代科技園為示範,提高林地產出率,大力發展筍竹精深加工,大力發展苗木花卉和油茶產業。新建豐產竹林6.56萬畝,種植苗木花卉2.9萬畝,新造和撫育油茶林4.2萬畝。畜牧水產業。加快發展肉牛肉羊規模養殖,同時積極推進產品深加工。全市生虎年出欄139.71萬頭,肉牛出欄4.25萬頭,肉羊出欄18.82萬頭,家禽出欄2515.13萬隻,水產品年產量6.4萬噸。中藥材產業。重點抓好緊缺中藥材和製藥企業所需的原料藥材品種栽培、引進和示範。全市中藥材面積達18.44萬畝。食用菌產業。突出抓高海拔地區反季節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區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籃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億袋,產量7.66萬噸。果茶產業。加快品種結構調整,引進推廣優質品種,發展水果加工和茶葉精加工,擴大名優茶種植面積。全年茶葉面積達24.66萬畝,產量2.4萬噸,水果面積114萬畝,產量84.71萬噸。建蓮產業。進一步選育和推廣優質高產建蓮品種,與旅遊觀光農業相結合,加強深度開發建蓮功能食品和醫藥原料,延長建蓮產業鏈。

(二)產業經營水平不斷提升

現有國家級特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和品牌農業金獎企業各2家,省級龍頭企業18家,市級龍頭企業135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90億元,帶動農户44萬户。先後有10個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7個縣(市)列入福建烏龍茶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區域,1個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2枚商標獲得中國馳名商標,1個產品獲得出口免檢產品,4個產品獲得國家免檢產品;累計擁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三品”認證產品251個,位居全省前列。

(三)產業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擴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寧縣焦溪村錐慄、大田縣大中村大薯、三元區爐洋村臍橙和沙縣西霞村蔬菜等225個“一村一品”特色村。煙葉種植户數達4多萬户,户均種煙9.82畝,其中20畝以上的種煙户有1984户。發展林業專業合作社149個,經營林地面積59萬畝。生豬規模養殖場270個,年可出欄120萬頭生豬;規模養羊專業户155户,年可出欄12萬頭;蛋雞規模養殖場達到13個,存欄30萬隻;肉鴨規模養殖場達到25個,出欄370萬隻。新增網箱養魚1000個,生產能力噸。

(四)產業科技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全市鄉鎮均成立了“農業155”服務隊,“農業155”信息員覆蓋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貫通市、縣、鄉、村四級的聯動工作隊伍,加強對農業特色產業的技術指導服務。今年以來,全市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700餘期,培訓8.5萬人次。組織一批科技特派員到農村推廣農業“五新”、培育農業科技示範點(片),引進各類農作物新品種200個,建立新品種示範片5萬畝,示範推廣新技術13項,新肥料23.8萬畝,新農藥38萬畝次,新機具578台套,購機補貼資金達3850萬元。

(五)產業對外合作交流不斷加大

連續七年在外地舉辦農業專場招商會,連續五年舉辦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明台農業合作加快發展,引進涉農涉林台資企業66家,總投資1.65億美元;引進一批中國台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推廣面積達15萬畝。清流中國台灣農民創業園正式升格為國家級創業園,引進台資企業22家,總投資6948萬美元,引進中國台灣良種29個,引進中國台灣技術18項,推廣面積3.5萬畝。

二、存在問題

從調研的情況看,當前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

一是特色產業龍頭企業偏少偏小,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產值上億元的僅有17家,佔百分之12.6;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分別只佔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處於起步階段,規模偏小,帶動農户僅佔總農户數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農業特色產品雷同,特色不鮮明,優勢不突出,市場競爭力不強。加之企業、農户和市場之間銜接不夠,產、供、銷脱節,資源優勢不能有效地轉換成市場優勢,造成有

特色的產業形不成規模,有規模的產業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產業科技服務人才缺乏,產業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後。由於我市地處山區,條件差、待遇低,農業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進。目前,農村大多數鄉鎮農業技術服務網絡不夠健全,農業科技服務人員偏少,加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尚未形成規範、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造成了產前不能及時準確提供市場信息,產中不能及時有效技術指導,產後不能及時做好市場對接,這也不同程度挫傷了農民發展特色產業的積極性。

三是特色產業資金投入有限,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由於各級財力薄弱,發展資金嚴重不足,縣鄉不能拿出更多的資金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重要項目的發展。金融投入由於缺乏有效擔保主體,農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農難以落到實處。農業又屬中長期項目,季節性強,回報率低,難以激發社會各界的投資熱情。同時,農民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產業形不成規模,從而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幾點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對發展特色農業的認識

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特色農業對於發揮我市地域和資源優勢,增加農民收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切實加強對發展特色農業的領導。要緊緊圍繞“加強農業,做特農業”的產業發展思路,進一步明確我市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主攻方向和目標任務,認真落實三明市發展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建立健全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有力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要加強運作,打好海西、老區、蘇區牌,爭取中央、省上對農業特色產業更多的項目資金支持。要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促進農村耕地、林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激活發展特色農業動力,做大做強做優我市農業特色產業。

(二)創新經營方式,提升特色農業產業化水平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成長型企業納入培育扶持範圍,通過政策扶持、項目支持、政策性貸款貼息等辦法做大規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農户”等模式,帶動生產基地建設,延伸產業鏈,增強輻射帶動作用。要加快特色農業的示範鄉鎮、示範基地建設,着力發展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特色產業鄉村,推進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加快發展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國內知名的區域品牌、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監管體系、信息體系建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鼓勵龍頭企業創辦互助合作組織,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的緊密結合、專業合作組織與市場開發拓展的緊密結合,完善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農户的利益聯結機制。

(三)推進科技創新,提高特色農產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構建完善市農科所、農作物選育創新平台、國家及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食用菌菌種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種培植繁育中心、閩台林業研究所、閩台林業科技交流培訓中心等一批農業科技研發推廣機構和創新平台,儘快形成佈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支撐有力的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體系。要突出抓好農產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現有果蔬、畜禽產品和林產品及生物醫藥等重點加工生產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發展科技型企業。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選引進一批農產品加工高新技術企業,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加大對明溪南山、沙縣柱源等10個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資金投入和農業“五新”推廣力度,確保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在發展特色產業中起到先行先試的作用,成為農科教結合示範基地、新品種和新技術試驗示範基地。

(四)創新服務機制,提升特色農業服務水平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和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治、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着力解決基層農技人員缺少和工作經費不足等問題。切實抓好鄉鎮“三農”服務中心和村綜合服務站建設。要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推進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農產品市場建設。加快農村市場信息化建設,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購銷對接等服務。要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供銷合作社、種養大户、科技人員、返鄉創業農民等領辦或創辦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並在財政補貼、税收、用地、用電和“綠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對農業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認真解決農民和農產品企業貸款難融資難問題,為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五)突出明台合作,實現明台特色農業優勢互補

要以海峽兩岸林業博覽會為平台,突出林業成果轉化、生物農業產業對接和生態旅遊觀光等,加快實施林產品加工等六個合作區建設,努力打造全國林業對台合作示範區和全國林業改革示範區。以清流中國台灣農民創業園區升格為國家級園區為契機,不斷擴大合作交流範圍,全面提升明台農業合作層次,努力在招商引資、農業特色產業開發、農業科技合作,特別是農業“五新”技術的引進、示範和推廣、特色農產品生產經營、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物流業、觀光休閒農業等領域取得新突破。要積極構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加強和鼓勵兩岸農業企業、農業學校和農業科學研究機構、農業推廣單位攜手合作,建立農業產、加、貿一體化合作模式,研究開發農業新技術、新產品,開拓新市場,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

產業調研報告範文 篇15

20xx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關心、指導和支持下,我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和新一輪扶貧開發為契機,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以轉方式、調結構為主線,堅持立足當前保增長,着眼長遠促轉型,切實抓好工業經濟運行監測、調度和調控,做好對重大項目建設的服務、協調工作,加大對企業服務力度,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統籌兼顧各項工作,全縣工業經濟平穩發展。

一、20xx年工作總結

(一)經濟運行呈現新景象。我縣圍繞年初目標任務,加強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和預測預警,突出抓好重要生產要素保障,狠抓企業運行調度和協調服務,保持了工業經濟速度、質量、效益的同步提高,呈現出平穩運行態勢。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27.33億元,同比增長13.64%;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1.26億元,同比增長14.19%;實現利税12.13億元,同比增長24.53%。

(二)結構調整取得新成績。我縣堅持把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作為主攻方向,氟化工、新型建材及礦產品加工、機電製造、食品加工等四大主導產業格局已初步形成。一是藉助贛南蘇區振興和新一輪扶貧開發機遇,實行規劃先行,牽頭制訂工業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產業定位與發展方向,策劃了一批具有支撐帶動作用的重點項目,併成功申報了我縣氟化工產業基地為全省唯一的省級氟化工產業基地。二是有計劃引導企業集羣發展,提高整體協作力。鼓勵企業通過重組、兼併等形式增資擴產、集羣發展,成功引進中國建材集團以14.85億元收購寶華山水泥板塊,中化集團將新上聚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和聚全氟乙丙烯等深加工項目。三是鼓勵企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指導企業加強內部管理,大力開展清潔生產,節能降耗,提高企業綜合效益,組織南方萬年青水泥和贛興水泥等企業淘汰機立窯等落後生產線。

(三)項目建設取得新成效。我縣積極跟蹤服務重大項目,通過項目調研和召開協調會等多種方式,及時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各項重大項目進展順利:南方水泥水泥二期4500噸/日產新型幹法水泥項目已順利投產,三期4500噸/日產新型幹法水泥項目正在積極申報中;國興撥叉技改項目一期年產新能源汽車變速齒輪600萬件、壓鑄件6000噸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已竣工;百丈泉退城入園項目、威保運動新廠區項目已投產;山村油脂藥用茶油、鋭利電子等項目已順利開工,力爭20xx年上半年投產;鑫福科技鉬深加項目工、鎢粉及鎢製品深加工項目、國泰特種化工項目、鈦合金輕質材料項目等已簽訂投資協議,正在規劃設計和報批報建中。這些項目將為我縣工業經濟發展增加新的後勁支撐。

(四)信息化工作得到新推進。經我局努力爭取,並得到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縣信息中心於今年9月份正式劃歸工信局管理,信息化職能得到進一步理順和提升。在上級部門的指導下,我縣大力促進兩化融合,圍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發展等中心工作的要求,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信息產業發展、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下發了《縣20xx年信息化工作要點》(興府辦字[20xx]77號),積極抓好網站建設,提升建站水平,推進電子政務建設,確保政務網絡可靠運行,實現信息化建設提速、提質、提效跨越式發展。

(五)服務企業得到新突破。一是加強企業調研工作,把握服務重點。全縣多次召開企業座談會和現場調度會,緊緊圍繞企業需求,把為企業解決實際困難作為服務工作重中之重。制訂下發了《關於推進工業振興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為今後工業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抓手。二是大力做好爭資爭項工作,積極跑部進廳,為企業爭取立項審批、用地指標和資源配置,全年累計爭取各類資金2132萬元。三是成立了“縣企業和企業家協會”,為全縣廣大企業和企業家搭建了一座政企溝通的橋樑,為企業和企業家間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平台,是企業和企業家交際、體現自我價值的一張名片。

二、存在的問題

(一)工業產業集聚不強。目前我縣工業涉及行業較多,產業特色不很鮮明,經濟總量偏小,發展層次較低。

(二)工業發展後勁不足。由於受到用地、資金、招工等因素的制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縣招商興工,抑制了工業項目的落地。部分重點項目推進速度較慢,項目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還不強。

(三)運行質量持續下滑。20xx年以來,由於部分產品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企業運行成本剛性上升,同時,因市場需求不足,主要產品價格大幅下降,特別是氟化工、水泥等行業運行艱難,部分企業出現虧損。目前R22、無水氫氟酸的價位僅為8200元/噸和7150元/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37.4%和10.63%,公司每月虧損近200萬元。

三、20xx年工作思路

(一)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標

工作思路: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入實施“工業強縣”戰略,積極搶抓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和新一輪扶貧開發機遇,充分利用建設瑞興於試驗區契機,加快“兩化融合”步伐。着力發展大產業、建設大平台、推進大項目、培育大企業,着力推動重點產業加快發展,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戰略性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努力保持工業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工作目標:力爭至20xx年底,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0.4億元,同比增長17%;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0億元,同比增長16.8%;實現利税14億元,同比增長15%;全縣新增規模企業8家。

(二)工作措施

圍繞上述要求,20xx年重點抓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1、抓運行監測協調,確保工業平穩運行。一是建立完善高效的工業強縣戰略推進機制、經濟運行管理調節協調機制、企業發展激勵機制等機制,高質高效服務企業,推動工業健康發展。二是進一步細化工作目標。抓好全年各項工業經濟責任目標分解落實工作,細化每月目標任務,力爭全縣工業增速保持17%,保證各項目標按年初制定方案和時間進度平穩推進。三是加強重點企業運行監測協調,及時跟蹤處理影響企業運行的苗頭性問題,保證重點企業正常生產、多產多銷。

2、抓重點產業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優勢。着力扶優扶強,培植產業集羣,充分抓住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和新一輪國家扶貧大開發兩大機遇,以規劃建設瑞興於經濟振興試驗區和至泉州出海通道為契機,紮實做好調區擴區工作,着力建設以軍工產業園、機電產業園,氟化工產業基地、新型建材產業基地為主的“兩園”、“兩基地”,積極引導各類生產要素向骨幹企業傾斜,培育一批主業突出、市場佔有率高、核心競爭力強的企業羣,加速形成氟化工、新型建材及礦產品深加工、機電製造、食品加工產業集羣。

3、抓企業協調發展,做大工業經濟總量。一是培育引進龍頭企業、骨幹企業,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鼓勵現有龍頭企業、骨幹企業增資擴產,加強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擴大主業規模,緊緊圍繞主業發展配套產業,促進企業集羣發展。二是加大中小企業培育扶持力度,走專業化發展道路,促進規下企業儘快成長為規上企業,不斷壯大規上企業隊伍。

4、抓產業園區建設,構建快速發展平台。一是科學定位,做好園區總體規劃,促進企業有序聚集,推動園區經濟板塊化、跨越式發展,把開發區打造成縣域經濟的增長極、主導產業的集聚區、創新創業的示範區和城市發展的新城區的發展定位。二是完善基礎配套,夯實承載平台,打造高起點、符合產業發展要求的一流生態園區平台,努力把開發區建設成為產業集聚、人氣興旺、配套完善、環境優美的“工業新城”。

5、抓工業項目推進,增強持續增長後勁。一是積極扶持中化集團新上聚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等項目,整體搬遷三美化工,加大產業上下游配套項目引進力度,加快建成高標準省級氟化工產業基地。二是加快推動南方水泥日產45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二期達標達產和三期開工建設,加速建成具有較強輻射帶動效益的新型建材產業基地。三是着力推進百丈泉退城進園項目達產達標,加快國興撥叉技改擴建、山村油脂藥用茶油等項目建設進度,力爭早日竣工投產。四是強力推動中國兵器集團鎢及鎢製品深加工、國泰特種化工和鑫福科技鉬礦深加工等項目開工建設。

6、抓發展環境優化,助推工業跨越發展。大力貫徹落實《關於推進工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興發[20xx]1號)文件精神,營造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環境、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和“重商、親商、安商、富商”的人文環境,在企業准入、手續簡化、税費減免、項目扶持等方面給予最大限度的優惠支持,嚴肅處理影響企業生產和項目建設的人和事,切實為項目建設和企業發展創造和諧、穩定、寬鬆的發展環境,推動工業跨越發展。

產業調研報告範文 篇16

農業特色產業作為促進麗江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角,長期以來,市委、政府及相關部門都將其與全市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緊密結合在一起,立足實際,依託區位、資源優勢,抓項目、建基地、扶龍頭,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增強農村經濟“造血”功能,切實加快了全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步伐。

一、麗江市農業概況

麗江市土地面積21219平方公里,山區、半山區佔全市總面積的92.3%,轄古城、玉龍、永勝、華坪、寧蒗一區四縣,共63個鄉鎮、辦事處,450個居(村)委會,5121個居(村)民小組;全市總人口11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7.6萬人,佔86%,22個少數民族,人口66.1萬人,佔58%;據統計部門統計,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積為140.18萬畝,農作物總播面積為229.95萬畝,糧食總產40.14萬噸,農業總產值22.9萬元(當年價),其中畜牧業產值8.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53元。

麗江市區位優勢較好,環境無污染,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境內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體氣候”特徵明顯,生物資源富足多樣,具有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

二、採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來,市委、政府堅持走“特色化、區域化”的發展道路,深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鞏固傳統產業,提升優勢產業,發展新興產業,依託產業化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圍繞龍頭建基地”,把基地建設與特色產業培育緊密結合起來。特別是初,我市提出推進“六個一工程”,狠抓“八項措施”的農業發展思路,更有力的促進了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

(一)產業發展採用新模式

根據麗江實際,通過採用各種類型與組織模式推動農特產業發展:以龍頭企業帶動的“公司+協會+基地+農户“的形式;以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户”的形式;四位一體型的“企業產業聯合會+大户+農民”的形式;通過培育專業市場帶動發展的形式;以特色產業帶動的“公司+特色產業+農户”的形式;以農業園區帶動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示範農户”形式。

(二)加大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力度,提高產業化經營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務體系,興辦各類科研生產經營實體,加快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充分調動各部門科技人員為農業產業化服務的積極性,吸引年輕的農業科技人才投入科技興農事業。同時,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提高農民素質,切實改變農民的傳統觀念,培養他們的市場經濟意識。通過不同的形式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經營管理水平,學會運用先進科學技術。

(三)積極發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聯結機制,維護好農民利益

通過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項政策措施,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完善分配製度,維護好各個經濟主體的合法權益。鼓勵龍頭企業設立風險資金,採取保護價收購、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與農户建立緊密、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與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四)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

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是提高麗江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重要舉措。通過名牌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儘快形成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具體實現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目標。着力提升農業產業經營水平,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五)建設“六個一工程”

1、認定一批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全市共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8家,其中1户為國家級龍頭企業,7户為省級龍頭企業,且均享有產品外貿經營進出口權,30户為市級龍頭企業,都給予了相應的扶持。全市38個國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可提供就業人數達4000多人,能帶動農户20多萬户。

2、建設一批市級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末,全市共有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80萬畝,其中主要有冬早蔬菜5萬畝左右、加工型馬鈴薯6萬畝、優質米基地10萬畝、雜豆芸豆10萬畝,油菜7萬多畝。

3、發展一批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全市現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約170個,會員達12700人,切實提高了我市農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化程度。

4、樹立一批農村能人和科技帶頭人:全市共有農村能人34人,科技帶頭人25人,他們通過科技服務、大辦特色示範樣板、創辦農產品基地等,在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顯著的示範帶動作用。

5、創建一批麗江農產品品牌:全市共註冊商標的農產品共有37家37個產品,農產品發展呈現出品類齊全、快速發展的趨勢。

6、培育一批種養殖業大户:我市種養殖業大户已發展到797户(其中種植業大户

333户,養殖業大户464户),種植作物涉及到糧食、蔬菜、林果、花卉、藥材、烤煙等各類糧食、經濟作物,大户種植面積達5萬畝左右,提高了農民科學種田、規範管理的水平,促進了單產的提高,實現了增產增收的目的。

(六)狠抓了“八項措施”

1、推廣經驗促增收:近年來,經過開拓性的探索和實踐,找到了促進農民增收和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的一些典型經驗:如玉龍縣的“魯甸經驗”,期納鎮滿官村“黨建帶村建,村建帶民建”、“支部+協會”、“企業帶動轉移勞動力”的經驗,在在全市各地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成為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經驗。

2、宣傳惠農政策促增收:通過及時貫徹減免農業税、下發糧食直補資金、實行購機補貼等政策,減輕了農民負擔。

3、調整結構促增收:在穩定糧食總產、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圍繞龍頭企業的原料需求,從早、巧、晚、特四個方面來調整結構,打時間差、節令差,打特色品牌,集中精力抓好優質稻、烤煙、青梅、甘蔗、畜牧業、冬早蔬菜、魔芋等重點產業,積極培育紅花、特色中藥材、朝鮮薊、花卉等新興產業,因地制宜,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發展路子,使農業產業發展做到突出重點,各具特色,適度規模發展,充分發揮了各地的區域優勢,使農業生產的優勢產品向優勢產業集中,優勢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以實現區域產業的產業效益、基地建設的規模效益、特色作物的特色效益。

4、科技服務促增收:大力推廣了農業新技術和優質高產新品種。

5、圍繞市場促增效。

6、勞務經濟促增收。

7、加工增值促增收。

8、防疫減災保增收。

三、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市委、政府及農業部門根據麗江實際,確定了我市“水果、蔬菜、藥材、野生菌、雜糧、優質米、烤煙、魔芋、畜牧,勞轉”十大特色產業加以大力發展扶持,並相應在全市範圍內選定授予了“玉龍縣魯甸藥材之鄉、太安馬鈴薯之鄉,古城區七河生豬養殖之鄉,永勝縣三川優質米之鄉、期納冬早蔬菜之鄉,華坪縣榮將芒果之鄉,寧蒗縣新營盤蘋果之鄉”七個重點產業鄉鎮,積極引導農户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道路。

(一)種植業

1、水果產業

全市水果面積29萬畝,年水果總產量11.74萬噸,總產值1.85億元。

①蘋果產業:目前,我市蘋果面積穩定在8萬畝左右,產量2.6萬噸,產值5000萬元。其中,寧蒗縣5萬畝,玉龍縣1.8萬畝,永勝縣0.5萬畝,華坪縣0.3萬畝,古城區0.4萬畝,其中,寧蒗縣的一萬畝已通過無公害食品生產認證,兩萬畝a級綠色食品蘋果基地的認證工作正在進行之中,蘋果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產區羣眾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寧蒗縣新營盤鄉產值超萬元的農户就有160多户,且有省級龍頭企業寧蒗縣龍德綠色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積極開展蘋果產業的綜合服務工作,帶動了當地產業的發展。計劃到20xx年,全市蘋果面積在鞏固的前提下發展至13萬畝,實現產值4億元左右。

②優質晚熟芒果產業:全市芒果總面積4.42萬畝,總產量0.83萬噸,總產值2438萬元。主要分佈區華坪縣是雲南省獨有的優質晚熟芒果生產區,生產的芒果以成熟晚、色澤鮮、品質優而深受消費者歡迎。近年來,市、縣農業部門加快了芒果產業科技推廣和品種改良步伐,篩選優質晚熟芒果品種在最適宜區種植;組建了以芒果營銷加工為主要經營項目的華農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及華坪縣芒果專業技術協會,並註冊了“金川紅”芒果商標;,華坪縣還獲得了1萬畝綠色食品芒果生產基地認證;如今該產業已成為華坪縣新農村建設的首選產業。計劃到20xx年全市芒果面積增加到6萬畝,產值實現2.4億元以上。

③雪桃產業:麗江雪桃具有色、香、味、形俱佳,成熟晚的優良特性,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經濟價值較高。開發主要以新知圖書城下屬的麗江雪桃開發有限公司為主。目前已在拉市鄉建成畝雪桃生產示範基地,300畝雪桃優質苗木生產基地,盛果期畝產可達4000公斤左右,大面積平均畝產公斤左右。計劃到20xx年全市雪桃面積發展至3萬畝,預計產值1.5億元左右。

④青梅產業:麗江現有青梅面積5.98萬畝,產量1.38萬噸,產值1450萬元。主要分佈在玉龍、寧蒗縣兩縣。有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和綠丫頭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兩家省級龍頭企業從事青梅生產加工。計劃到20xx年全市青梅面積發展至3萬畝,產值達8000萬元。

⑤龍眼產業:永勝縣是雲南省唯一的龍眼基地縣,現有面積1.46萬畝,產量0.3萬噸,產值900萬元。目前正積極開展品種改良及應用一系列綜合配套技術的提質增效工作,並已見成效。力爭在xx期間使基地全部良種化,從而使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2、蔬菜產業

我市現有蔬菜面積13萬畝,產值1.2億元。

①冬早蔬菜產業:“十五”規劃期間,我市冬早蔬菜開發以金沙江沿岸鄉鎮為主,我市已種植冬早蔬菜5萬畝。到20xx年,擬建成冬春蔬菜基地10萬畝。

②夏秋蔬菜產業:,我市種植夏秋冷涼蔬菜6萬畝。力爭到20xx將年全市名、特、優蔬菜播種面積突破至20萬畝(無公害蔬菜面積15萬畝),產量50萬噸,創立麗江無公害蔬菜品牌,實現產值3億元。

3、藥材產業

麗江是名副其實的“藥材之鄉”。椐不完全統計,至底,麗江從事中藥材種植、加工的企業有八家,從事採購銷售的個體户有1000多户,種植户有6000多户,種植面積3.6萬畝,年產各種藥材6500公擔,野生藥材5000公擔。麗江中藥材種植產業化發展以雲木香、雲南重婁、巖白菜、白芨等四個種類為主。在“”期間,計劃建成四種中藥材種植生產基地5萬畝,預計產值6億元。

4、野生菌產業

我市廣大山區和半山區有較多品種的野生菌,目前企業加工的品種有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雞油菌、黑木耳、磨菇等,每年可採集到近1000噸,產值在3000多萬元。“”期間計劃在玉龍、寧蒗及永勝三縣的高寒冷涼山區建立5萬畝高檔名貴野生食用菌促繁基地,扶持龍頭企業野生食用菌深加工及冷藏設施,不斷開拓國際市場,創建麗江天然無污染野生食用菌品牌。有中源食品有限公司、麗江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永勝雷特生物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省市級龍頭從事各種野生菌的貿易活動。計劃到20xx年使該產業成為年產值達5000萬元以上的出口創匯產業。

5、優質芸豆雜豆產業

小宗糧豆(芸豆、燕麥、小雞豆)是麗江市的特色作物和優質品種,以玉龍縣aa級的芸豆生產基地,古城區為主的雞豆(小扁豆)生產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較高的聲譽和生產發展潛力。至底,我市芸豆種植面積8.36萬畝,產值3000萬元。其中玉龍縣種植有芸豆6萬畝,是雲南省最早、面積最大的aa級有機芸豆基地,是麗江直接出口創匯最主要的農產品。主要有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安勝外貿有限責任公司等龍頭企業從事該產業的開發,帶動農户發展。

為使麗江大粒型芸豆在質量、品種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芸豆產業成為高寒冷涼山區的支柱產業,在“”期間將建成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品種較為齊全的芸豆“引、育、繁”試驗基地,我市將建成26萬畝的優質芸豆和雜豆生產基地,計劃產值達到9000萬元左右。

6、優質水稻產業

我市水稻面積佔糧食作物面積的16.2%,產量佔30%,今後,繼續保持水稻種植面積32萬畝,單產由現在的385千克提高到430千克,總產量1.38億公斤,確保糧食的生產安全。計劃“”期間,全市建成優質稻生產基地20萬畝,預計生產優質米1億公斤,實現產值3億元以上。

7、烤煙產業

我市的烤煙產業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到底,已累計種植123.76萬畝,收購煙葉233.05萬擔,農民收入77786.8萬元,財政收入19389.6萬元。我市煙葉在外觀和內在質量上都贏得了省外煙廠好評,呈現出暢銷的良好局面。根據麗江市烤煙種植區劃提供的數據,全市有最適宜區、適宜區和次適宜區烤煙種植面積近82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54%。其中最適宜區和適宜區共有耕地43萬畝,按正常三年兩頭輪作要求,考慮其他作物,每年用宜煙土地的40%種煙,全市每年可種植烤煙17萬畝,現有烤房32294座,煙葉收購站點39個,常年從事烤煙生產、收購各類技術人員1800多人,煙區廣大煙農也掌握了烤煙生產技術,加速發展烤煙生產的條件已經具備。“十一·五”期間烤煙生產的基本發展思路是:“抓住機遇,優化佈局,提高單產、質量、效益、加快發展”,把我市煙葉收購指標爭取到30萬擔,進入全國重點種煙發展區域。

8、魔芋產業

目前,我市種植魔芋8000畝,產量1.5萬噸,產值2300萬元。我市正大力開展綠色食品魔芋以及有機魔芋的基地建設,引進精粉加工先進技術與設備,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永勝縣鬆坪鄉的魔芋通過日本國的有機食品認證,產品出口到日本。目前主要有玉元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在進行該產業的生產與加工活動。計劃到20xx年建成魔芋生產基地5萬畝,預計產量9萬噸,產值1.3億元。

9、馬鈴薯產業

我市特有的立體型氣候資源,促使我市建設馬鈴薯生產基地有兩種方式,一是秋收馬鈴薯生產基地;二是以金沙江沿岸乾熱河谷為中心的冬早馬鈴薯生產基地。全市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在22萬畝左右,其中優質專用馬鈴薯10萬畝,產值1000萬元,主要分佈在玉龍縣、寧蒗縣、永勝縣。麗江市從1998年開始進行脱毒馬鈴薯種薯基地建設,具有較好的種薯繁育設施條件,具備年生產試管苗200萬苗,微型薯800萬粒的生產能力。計劃到20xx年全市馬鈴薯種植發展至30萬畝,總產30萬噸,產值2億元。引導扶持建立1-2個馬鈴薯深加工企業。

10、優質油菜產業

我市主要有以玉龍縣和古城區為主的油菜生產基地,分為夏收油菜基地和高海拔地區為重點的秋收油菜基地,種植油菜2.5萬畝,其中冬油菜1畝,秋油菜13000畝,秋油菜籽產量1300噸,產值3100萬元。目前,公司正積極在魯甸籌建菜籽油深加工項目,創建有機油、生態油品牌。到20xx年“”規劃末建成油菜生產基地6萬畝,預計產量3700噸,產值1億元。

(二)畜牧業

1、黑山羊產業

我市先後開展了4個養羊綜合區,優勢肉羊產業帶玉龍縣種羊場、永勝種羊場建設,加強了養羊綜合配套技術的推廣,促進了麗江黑山羊產業的發展。,我市黑山羊存欄90多萬隻,預計羊存欄達103.79萬隻,出欄肉羊36.35萬隻,肉產值達757萬元。年外銷山羊17萬隻。

2、黑頭山羊產業

黑頭山羊是寧蒗縣地方優良品種,是當地農民羣眾不可缺少的重要生產生活資料和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從1995年立項開展供種基地項目建設來,通過近幾年的實施,建立了核心羣種羊場,扶持建立擴繁種羊專業户106户。黑頭山羊羣體數由1995年的2.7萬隻增至目前的3.4萬隻,增長25.9%。年對外提供種羊1260只,出欄肉羊1.2萬隻,經濟收入達500多萬元。

3、菊苣養豬產業

為了推動種草養畜,發展生態養殖業,玉龍縣畜牧局引進鈺滇菊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入駐拉市鄉培植龍頭企業,並建立拉市鄉菊苣養豬基地,成立了拉市鄉養豬協會,建立了年出欄肉豬1000頭的養殖場,積極探索“公司+基地+協會+農户”的生產經營模式。共推廣種植菊苣4056畝,發展菊苣養豬4.1萬頭。目前菊苣養豬已通過省廳無公害產地認證。鈺滇公司在市區農貿市場開辦了2個菊苣豬肉專營門市,產品供不應求。

4、華坪白毛烏骨雞產業

華坪白毛烏骨雞具有耐粗飼、味美、滋補等特性,為了保護和開發利用華坪白毛烏骨雞地方優良品種,在省廳的扶持下,培育和發展了烏骨雞選育養殖場2家,規模養殖户20户,促進了華坪烏骨雞的健康發展。華坪縣肉雞存欄48萬隻,出欄96萬隻,產值1516萬元。

5、蜂產業

我市蜂產業發展態勢良好,通過養蜂基地建設,中蜂科學飼養綜示區項目建設,扶持建立永勝滇峯蜂業公司,滇峯蜂業公司收購蜂品150餘噸,完成銷售收入200多萬元。

6、麗江三川火腿產業

麗江三川火腿產業通過幾年努力得到發展狀大、產品的產量及效益通年增加,並獲得了“中國專利新技術博覽金獎”、“中國名牌產品”、“首屆中國民營企交易指定產品”、“雲南省放心食品”自營進出口權等多項殊榮。麗江三川火腿有限公司完成火腿加工1867噸,產值達6540萬隻,實現銷售收入6300萬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pqooy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