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高校畢業生調研報告(精選15篇)

高校畢業生調研報告(精選15篇)

高校畢業生調研報告 篇1

摘要:高校不斷擴軍、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就業壓力大,整個就業市場需求崗位的總體狀況相對趨緊已經成為了現狀,就業形勢十分嚴峻。應屆大學生現在面臨着進退兩難的局面:是回到學校繼續深造,還是在社會中繼續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呢?為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大學生就業形勢,也為了幫助我們這些在校大學生能更多地瞭解就業信息與今後的在校規劃,我們一行13人組建了温州大學“與我同行共訪校友足跡”暑期社會實踐考察隊,走進温州樂清,以温州民營企業為立足點,調研了以温州大學畢業生為主體的歷屆畢業生就業狀況和職業發展狀況,從點—線—面角度尋求相關信息。

高校畢業生調研報告(精選15篇)

短暫而又艱苦的15天暑期社會實踐隨着晚會幕布的緩緩落下而告了一個段落。在這段日子裏,我們13人有過沮喪、有過流淚;但是我們相信,正如歌詞中唱的一樣只要我們一起努力共同渡過那段黑暗的日子後,陽光會以最燦爛的姿態來迎接我們……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就業形勢是十分嚴峻的,而應屆大學生就業問題更是牽動着黨和國家的心。“XX年,全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在前不久舉行的XX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國家勞動保障部副部長張小建在面對XX年的就業狀況進行分析時給出了這樣的判斷:高校畢業生增量多、壓力大,整個就業市場需求崗位的總體狀況相對趨緊已經成為了現狀。據相關官方數據顯示XX年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人數激增至413萬,比去年增加75萬人,增幅達22%,但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未簽約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僅佔總人數的49.81%。

為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大學生就業形勢,也為了幫助我們這些在校大學生能更多地瞭解就業信息與今後的在校規劃,我們實踐隊決定走進温州民營企業的發展源地——温州樂清,走進當地的大小民營企業,採訪企業中的歷屆大學畢業生與企業老總,向他們收集更多更全面的第一手資料。

在15天的實踐時間裏我們走訪了大量的企業,以温州民營企業為立足點,調研了以温州大學畢業生為主體的歷屆畢業生就業狀況和職業發展狀況;並且我們走訪的企業基本包括了各個行業(製造、銷售和服務等)以及各種規模(有正泰、德力西等大型企業,也有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小型企業),共收回了大約3000份有效問卷。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次得到的調研結果是具有相當的可信度的。

我們的問卷主要涉及了以下幾個方面:

1.針對現在工作情況設問

2.針對工作滿意度的設問

3.是針對自我效能感即工作勝任狀況的設問

4.針對自我期許和對企業的期許設問

5.針對就業信息和就業途徑設問

6.大學期間的活動鍛鍊對就業的影響

7.企業的用人標準和學校教育的優劣勢

8.在校的職業生涯規劃對就業具有多少程度的影響

經過我們的統計初步得到了以下結果:

一.工作情況

目前大學生選擇工作日漸趨於理性,能夠從實際情況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例如:對工作方向的選擇、對工作崗位的選擇等。現在已經逐漸漸形成了為自己選工作的良好態勢,而不是以前的為專業選工作。至目前我們統計所得出的結果顯示,約有34%的畢業生現在從事的工作與自己所學專業沒有什麼聯繫,只有38%的畢業生現在從事的工作與自己所學專業聯繫比較密切。而且從現在的社會發展觀察,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畢業後選擇先找一份工作,找到自己立足社會的經濟來源,再找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據我們從3000份調研統計得出:沒換過工作的畢業生大約只佔38%,而大約有42%的在職大學畢業生換過2份以上工作。

二.工作滿意程度

半數以上的畢業生表示對自己現在的工作滿意,只有約5%表示對自己現在的工作不滿意。

其中,在對現在工作最滿意的方面選擇中被調研者大都選擇了與同事的和睦相處這一項,而對現在工作最不滿意的方面中我們預先設計選項較高的薪水一項則出乎我們的意料。

從中我們不難發現現在對薪金的要求大學畢業生也趨於理智,能夠對自己做出較為理智的判斷,不是一味的偏低,也沒有過度的追求高工資。在我們進行調研的過程中,有一位學姐曾經這樣説:最開始的時候希望自己的月薪有1500就滿足了,500寄家裏,500自己用,500存起來。經過這幾年在社會的摸索,對工資已經沒有太大的要求,只要證明自己的價值就行了。

三.自我效能感即工作勝任狀況和自我期許以及對企業的期許

約97%的畢業生表示能夠勝任現在的工作,但是實踐能力差和缺乏一定的專業技能成為了畢業生工作壓力大的主要原因,相應的超過半數的畢業生表示在企業中最希望能得到專業技能的提高,而希望得到晉升和出國深造總共只佔了21%。由以上可以看出,被調研的畢業生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更注重是自身素質於專業技能的提高,而不是簡單的只是為了暫時的利益。

從中我們深深體會道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必須重視實踐能力的提高,多參加社會實踐和做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兼職工作,不能再只侷限於書本和課堂,而是要做到專業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爭取日後能早日適應社會。

但在重視實踐能力培養的同時在大學裏我們應該積極學好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是為自己創造好的就業條件的重要條件。

四.就業信息和就業途徑

通過調研畢業生在畢業時最關心的信息分別是自己所學專業的就業形勢以及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分別達到了36%和20%,這説明大學畢業生希望與招聘單位能有一個溝通的機會。另外求職技巧也成為了一個關注的熱點,這説明在學校裏開設就業指導課和就業指導講座的確是很有必要性。他們表示,通過專門的就業講座、就業指導網站和校園招聘大會的形式能比較容易獲得當時的就業信息。但他們同時表示校園招聘大會實際效用不大(與招聘單位反映的情況一樣),漸漸興起的網絡求職和傳統的人才招聘市場是畢業生的主要就業途徑,而效仿國際的通過熟人介紹的方式就業亦佔有一定的比重(這可能我們在温州做調研的侷限性:在温州部分的民營企業是家族企業,可能導致了通過熟人介紹的方式比重過高)。

五. 大學期間的活動鍛鍊對就業的影響

從問卷結果顯示,約67%的畢業生在大學期間曾擔任學生幹部,而表達能力(凸顯於人際交往與業務洽談),實踐能力(凸顯於實際業務操作),交際能力(凸顯於與領導同事交往及業務洽談)的鍛鍊成為日後工作收益最多的部分。由此可見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類活動,鍛鍊自己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擔任學生幹部則,可以讓自己得到各方面的能力鍛鍊,累積到日後工作所需要的經驗。

六.企業的用人標準和學校教育的優劣勢

58%的畢業生認為企業在招聘人員最看重的是個人的綜合素質,另外還有20%的人認為是專業知識。而實踐能力的創新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被認為是學校現在最缺乏的方面(與上面可以互相印證),學校名氣已不在是影響就業的主要因素,“唯文憑論”已向“用文憑論”轉變,而“唯人才論”則逐漸興起。相應的實踐能力的創新、專業知識被認為是與他人競爭同一崗位的優勢所在,同時吃苦耐勞精神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成為了一個優勢因素。如今在職場上,個人的素質已成為影響求職的主導因素,只有在學校打好基礎,努力提升自己的內涵與修養,才有可能。

七.職業生涯規劃對就業的影響

通過問卷結果的統計,我們看到半數左右的畢業生表示在大二、三開始考慮就業問題,大概10%的人大一就開始考慮,剩下的人則在大四或畢業時才開始考慮。

在高校職業規劃選項中,只有約11%的人知道職業規劃並知道怎樣規劃,而59%的人則不瞭解職業規劃。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至少在最近幾屆大學畢業生中,絕大部分的人在大學裏職業規劃意識淡薄。而且,絕大部分人表示學校提供的職業生涯發展課程沒有太大的幫助。只有9%的畢業生對學校提供的職業生涯發展指導相關的講座表示滿意,但同時有25%的人表示當時學校根本無此項服務。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各高校還未普及,而且課程質量普遍不高,不能達到學生的需求。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及相關講座,以及提高提供就業指導質量應該成為各高校的重要任務。

經過了這次的暑期社會實踐考察我從中體會到現在的大學生最缺乏的是實踐,但是在各高校中的實踐機會卻是少之又少,而這恰恰説明了我國內地高校與國外高校的差距所在了。在現實高校教育體制不可能有太大的改革現狀下,我們在校大學生應該多多利用大學生活的空閒時間走進社會多多實踐,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在培養實踐能力的同時我們應該紮實自己的專業基礎與其他相關知識,為在踏入社會與自己的職業生涯前多做準暑期社會實踐XX年的暑期實踐活動已接近尾聲。回顧短暫而又充實的實習實踐生活,大學生總會有很多感觸。通過不同方式的暑期鍛鍊,大學生不僅認識了社會、鍛鍊了能力,而且體會到了不一樣的實踐經歷。

近年來,企業對大學生的實踐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重視,是否參加過社會實踐成為企業選聘人才的一把尺子。面對激烈競爭的就業壓力,大學生也主動走出象牙塔,參與到暑期實踐中去。除了傳統的實踐途徑外,今年的大學生暑期實踐的途徑還有很多,呈現多樣化的特點。

“以往總覺得暑期實習只是參加學校或者院裏組織的一些服務團,今年突然發現身邊的同學參與社會實踐的方式多了,有的通過聯繫企業兼職去了,有的還到四川當志願者了。”王雪是重慶工商大學大三的學生,她所在的學院組織了18支暑期實踐分隊,帶領着幾百名學生分赴全國各地進行暑期調研並提供必要的服務。有的到貧困山區支教去了,有的深入農村瞭解民情,等等。

傳播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羅輯這個暑假也忙得不亦樂乎。“真沒想到我也能在這麼重要的會議上行使自己的否決權。”掛職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廣電局局長助理的羅輯剛一上任,就連續參加了幾次局裏的高端會議,會上她還有否決的權利。今年暑假,重慶工商大學向鄰水派遣16名研究生掛職鄰水教育局、國土資源局等13個局局長助理以及鄰水鼎屏鎮等3個鎮鎮長助理。以掛職的形式進行社會實踐,這在重慶高校中還是第一次。

據瞭解,在各大主要的招聘網站上,一些跨國公司以及國內的知名企業都會發布實習兼職的信息,通過對應聘的大學生層層篩選,企業選擇專業對口、有一定能力的大學生參與到企業生產經營的第一線。這也為大學生參加暑期實踐提供了良好的途徑。

以往,大學生參與暑期實踐存在不在乎具體的實踐過程的現象,參加服務團只為了宣傳、評獎,到企業也只是走個過場。今年,筆者發現,大學生開始轉變觀念,開始注重實習的質量,重視實際過程,切身參與其中,認知社會、感受民生,以求提高自己實踐能力。

高校畢業生調研報告 篇2

調研背景:雖然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的問題一直存在,但只有今年,這個問題成為需要中央領導重點解決的問題。的確,全球金融風暴的愈演愈烈已經是超過半數的企業蒙受損失,畢業生就業的形勢更加不容樂觀。為了更好的幫助我校學生解決以後的就業問題,現對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調研和分析調研思路:參考已有的“大學生就業情況調研”,我們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院應屆畢業生進行分析:

1、畢業生設定的目標或願景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

3>與是否專業對口

4>地域意願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

2、畢業生對就業信息的獲取(包括獲取方式和程度兩方面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含要求學校)

通過對以上五大方面共25道問題的調研,我們希望分析出我院畢業生對就業的選擇、認知的程度以及作為院方應當做什麼樣的工作來幫助畢業生應對就業問題。

調研分析:

一、熱能專業

1、畢業生設定的目標或願景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畢業生未來選擇的大體方向是考研、就業兩個,共佔72%,其中選擇就業的佔51%。特別注意到有9%的同學選擇了自主創業,11%的同學選擇出國留學。對於選擇考研的理由,多數人是因為研究生畢業能獲得更高的收入、學術深造。擇業觀念方面,82%的同學選擇先就業再擇業、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選擇考研。25題中,15%的同學堅決不接受最差的機會。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有13%的同學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其餘都沒有明確的目標,甚至沒有考慮過。

3>與是否專業對口方面:逾八成的同學以找到工作為第一目標,對於專業對口性不很關心。

4>地域意願: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學們的首選,其餘依次為東部沿海、生源地,有11%的同學沒有固定意向。對於地域的選擇,同學們的首選標準是工作待遇和發展機會要大。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性質方面,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是同學們的首選,其他選擇比較平均,沒有人選擇自主創業。對於首份工資75%同學選擇1500--3000,沒有人選擇800--1000。

2、信息獲取方面:就信息獲取的程度,對於我校就業政策很瞭解的人佔15%,不關心的佔5%;就信息獲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選擇並且方式很多樣,其中通過學校就業網站和網上信息獲取信息的人最多,各佔17%,其它方式如輔導員老師通知、學校就業網站、就業市場招聘廣告等都有人選擇,但人數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有21%的同學認為自己有實力找到工作。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有52%的同學沒有簽約任何單位,只有6%。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對學校,25%的同學需要職業生涯規劃輔導,30%的同學需要區域與行業發展形勢報告,只有28%的同學需要就業常識和應聘技巧或求職心理輔導,有37%的同學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意義不大;對自己,不同的同學認為自己欠缺的素質不同,分佈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質是交流表達能力、改革創新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對於想要自主創業的同學,四成認為需要資金36%認為需要能力和經驗。大多同學講畢業生就業不順利的原因歸為就業人數太多、金融風暴、實踐經驗少。

二、環境專業

1、畢業生設定的目標或願景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有七成同學選擇就業,擇業觀念方面,69%的同學選擇先就業再擇業,沒有人願意一步到位,雖然很少有人選擇考研,但很多考研的同學渴望更好的教育環境。25題中,八成的同學可以接受最差的機會。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有21%的同學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

3>與是否專業對口方面:選擇各個方面的同學人數很平均。

4>地域意願: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學們的首選,高達61%,其餘依次為東部沿海、廣州深圳,沒有人願意回到生源地。對於地域的選擇,同學們的首選標準是更好的學習機會,其次則是崗位多元化和工作待遇。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性質方面,國有企業、民樣大型企業是同學們的首選,其次是外企,政府部門、民營單位不被同學們看好。對於首份工資六成同學選擇1500--,沒有人選擇800--1000。

2、信息獲取方面:就信息獲取的程度,對於我校就業政策很瞭解的人佔17%,不關心的佔11%,瞭解比較少的共有74%;就信息獲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選擇並且方式很多樣,其中通過網上相關信息獲取信息的人最多,佔19%,其它方式如輔導員老師通知、學校就業網站、學員就業網站等都有人選擇,但人數不多,平均在15%左右。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72%的同學認為當前就業形勢嚴峻,而且只有14%的同學認為自己有實力找到工作。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有81%的同學沒有任何簽約單位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對學校,五成的同學需要區域與行業發展形勢報告,有32%的同學需要就業常識和應聘技巧或求職心理輔導,因而有49%的同學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意義不大;對自己,不同的同學認為自己欠缺的素質不同,分佈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質是信息收集、彙總、分析、處理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自我學習提高能力。對於想要自主創業的同學,五成認為需要資金五成認為需要能力和經驗。大多同學講畢業生就業不順利的原因歸為在校參加技術鍛鍊機會少、沒有適合自己的崗位、實踐經驗少。

一、建環專業

1、畢業生設定的目標或願景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畢業生未來選擇的大體方向是考研、就業兩個,共佔78%,其中選擇就業的要略高一些。特別注意到有10%的同學選擇了自主創業。共有43人選擇考研,對於選擇考研的理由,多數人是因為緩解就業壓力、學術深造。擇業觀念方面,83%的同學選擇先就業再擇業、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選擇考研。25題中,九成的同學可以接受最差的機會。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只有4%的同學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其餘都沒有明確的目標,甚至沒有考慮過。

3>與是否專業對口方面:逾六成的同學以找到工作為第一目標,對於專業對口性不很關心。

4>地域意願: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學們的首選,其餘依次為東部沿海、生源地,有16%的同學沒有固定意向。對於地域的選擇,同學們的首選標準是崗位的多元化和發展機會要大,其次則是工作待遇和國際化水平。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性質方面,國有企業、民樣大型企業是同學們的首選,其次是政府部門,外企、事業單位不被同學們看好,值得一提的是有11%的同學願意選擇自主創業。對於首份工資五成同學選擇1000--,極少數選擇800--1000或--30000

3、信息獲取方面:就信息獲取的程度,對於我校就業政策很瞭解的人佔27%,不關心的佔9%,瞭解比較少的共有65%;就信息獲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選擇並且方式很多樣,其中通過學院張貼通知公告獲取信息的人最多,佔24%,其它方式如輔導員老師通知、學校就業網站、就業市場招聘廣告等都有人選擇,但人數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62%的同學認為當前就業形勢嚴峻,而且只有13%的同學認為自己有實力找到工作。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有76%的同學已經簽約了3個以上的單位。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對學校,四成的同學需要職業生涯規劃輔導,16%的同學需要區域與行業發展形勢報告,只有16%的同學需要就業常識和應聘技巧或求職心理輔導,因而有37%的同學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意義不大;對自己,不同的同學認為自己欠缺的素質不同,分佈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質是溝通協調能力和自我學習提高能力。對於想要自主創業的同學,五成認為需要資金五成認為需要能力和經驗。大多同學講畢業生就業不順利的原因歸為就業人數太多、金融風暴、實踐經驗少。

調研結論:

一、縱向比較

對於熱能專業,目前仍有過半的同學沒有簽約就業,有的選擇出國留學或考研。除了金融風暴對於產業的影響,大學階段沒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招聘信息、區域產業發展信息流通不暢也是主要原因,同學們在學校訓練的數據處理能力、獲得的專業職業證書並不如交流溝通能力、信息蒐集處理能力重要,特別是同學們並沒有在大學期間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對於環境專業,與以往相同八成的同學沒有就業,其中多數選擇考研,另外多數同學認為自己欠缺數據出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素質較低。對於建環專業就業,同學們的就業率突破七成,但仍認為學校的就業信息支持比較匱乏。

二、橫向比較

1、比較實際就業情況,建環專業的同學就業率最高,其次為熱能和環境,其中環境專業的同學考研人數最多。2、在大學期間,有自己職業規劃的同學不足三成,其中環境專業最高為21%,其餘同學對於未來沒有明確的認知。3、面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同學們的普遍認識實現就業後擇業,能夠接受工資待遇較低的工作,專業是否對口已不再成為同學們擇業的首要標準,國有企業依然是同學們的首選。4、歸納同學們的經驗教訓,學校的信息支持、在校期間職業規劃教育的普及、自學能力的培養是首先需要重視的方面。

綜上所述,作為學校應當在職業規劃教育、自主學習教育、實習實踐教育以及信息支持方面加強工作;作為同學自己,應當為自己的未來早作準備,認清當前的外部環境,明確自己的目標,找到理想與現實的交匯點,通過提高自己的各項素質來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在未來的競爭中佔據有利的位置。

高校畢業生調研報告 篇3

面對異常激烈的人才競爭,應屆生的求職與招聘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日前,國內領先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前程無憂於20xx年3月起,對1956家僱主,7487名應屆畢業生從就業意向、招聘、培訓、薪酬福利等幾個方面態進行了詳盡地調研與分析,最終形成《20xx年應屆生調研報告》。

應屆畢業生就業意願分析

1、應屆畢業生就業意願

在就業形勢嚴峻,應屆畢業生數量逐年攀升的情況下,截止20xx年3月底,20xx屆應屆畢業生中23.5%的大專應屆畢業生和21.3%本科應屆畢業生傾向於繼續深造,希望通過提高學歷來提高未來就業質量。

值得注意的是,2.9%的大專應屆畢業生和5.7%的本科應屆畢業生選擇暫緩就業。訪談顯示,主動選擇暫緩就業者多進行短期支教、遊學、創業考察等活動;也有部分學生是因為一時找不到心儀職位,又不願意屈就不喜歡的工作,處於暫緩就業狀態。

2、應屆畢業生異地求職意願小幅下滑

20xx屆應屆畢業生願意異地求職的比例為63.2%,較20xx屆呈現小幅下滑趨勢。一線城市一直是眾多應屆生異地求職的首選,但隨着“新一線”城市紛紛推出吸引人才政策,以及地方城市產業結構創新升級 ,就業機會增多,部分應屆畢業生逃離“北上廣深”,選擇返鄉就業或者在畢業院校所在城市工作。

説明:異地求職是指在家鄉和讀書城市之外的地點求職

20xx屆男生異地求職意願明顯高於女生,其比例為68.7%。相對而言,男生成就動機更強,更希望到經濟更發達、富於發展前景的城市去尋求發展,女生則相對追求穩定,異地求職意願明顯低於男生。

3、應屆畢業生求職首選國企

數據顯示, 35.1%的應屆畢業生將國有企業列為求職首選,較20xx屆的32.4%略有上升。在經濟不確定性較強的大環境下,國有企業相對穩定的工作環境及福利保障體系,依然對應屆生具有較大吸引力。

得益於較富競爭力的薪酬水平和職業發展機會,18.9%的應屆畢業生青睞外資企業。但隨着中國企業綜合實力不斷提升,近年來外資企業對應屆畢業生就業吸引力呈逐年下降態勢。

4、應屆畢業生獲取有效招聘信息渠道

對獲得面試機會的應屆生而言,他們獲取有效招聘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招聘網站,其次是校招宣講會和招聘會。此外,以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體工具渠道對於應屆生獲取招聘資訊的作用也在日益增強。同時,高校就業主管部門以及熟人推薦也是應屆生獲取招聘信息的有效渠道。

5、企業現場宣講會最受青睞

在校園招聘中,企業現場宣講會是最受應屆生青睞的校招活動形式。訪談中,也有不少應屆生表示喜歡互動體驗型宣講會,例如利用微信或app參與互動。

此外,無宣講直接投遞簡歷、校園路演及大賽活動也受到部分應屆生肯定。

企業應屆畢業生招聘分析

1、不同城市企業招聘應屆生的專業需求

不同城市的產業結構會直接影響企業對應屆生專業需求差異,一線城市企業對“土木工程/地質工程/礦業工程/交通工程等工程類”、“機械工程/電氣工程/自動化工程類”的需求佔比明顯低於非一線城市;而對於“計算機科學/電子科學/計算機網絡工程類”專業需求比例則明顯高於非一線城市。

2、應屆生簽約率、履約率分析

説明:調研截止時間為20xx年3月底

簽約率 = 20xx屆簽訂協議的應屆生人數/20xx屆發出錄用意向(offer)的應屆生人數*100%

履約率 = 20xx屆到崗應屆生人數 / 20xx屆簽訂協議的應屆生人數*100%

20xx年高校畢業生數量再創歷史新高,同時較多企業選擇縮減校招人數,整體就業形勢嚴峻,應屆生在考慮就業時更加謹慎。數據顯示,無論是應屆生整體,還是重點院校學生,簽約率和履約率均有所提高。

3、不同行業應屆畢業生離職

調研數據顯示,截止20xx年3月,20xx年應屆生的平均離職率為24.6%,其中傳統服務業、消費品行業、製造業的應屆生離職率較高,分別為29.7%、28.1%和27.3%。傳統服務、消費品和製造業工作強度相對較大、薪酬待遇低,工作環境較為艱苦,對應屆生保留能力相對較弱,應屆生離職率相對較高。

由於高科技行業不斷處於創新與變革中,新崗位與新機會層出不窮,同時競爭激烈,工作壓力較大,整體人才流動性強,因此應屆畢業生離職率也處於較高水平。

企業應屆畢業生薪酬解析

1、一線城市應屆生起薪水平

數據顯示,一線城市應屆畢業生的薪酬水平相對較高,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應屆生月薪中位值分別為6116元、6286元、5531元和5810元。

2、應屆生工作滿一年後的調薪幅度

數據顯示,應屆生工作滿一年後的平均調薪幅度為12.8%,遠高於企業整體調薪幅度7.0%,分析認為,畢業後一年內應屆生實現從學生向職場人轉變,快速成長、積累工作經驗,企業出於保留人才考慮,願意根據應屆生表現提供較大的薪酬漲幅。

受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企業對未來盈利預期偏保守影響,預計20xx年應屆生調薪幅度有不同程度下降。

企業應屆畢業生管理狀況分析

1、企業為應屆生提供的主要培訓項目

應屆生的最大特點是可塑性強,社會實踐經驗缺乏。 “專項崗位技能”和“企業產品”屬於基礎培訓項目,願意為應屆生提供這兩項培訓項目的企業比例分別達到94.8%和88.3%。

為了幫助應屆生了解就職企業,快速適應環境,融入團隊,超過六成企業還為應屆生提供”團隊建設”、“企業文化” 培訓項目。

2、 企業對應屆生進行培訓的主要方式

數據顯示,應屆生主要培訓方式為安排專人傳、幫、帶,其比例為87.6%。此外,內部專題授課和輪崗培訓也是應屆生培訓的主要方式,其佔比分別為48.2%和27.5%。

對應屆生而言,建立傳、幫、帶的導師制,負責應屆畢業生的工作指導、工作任務分配、日常工作輔導等,幫助應屆生了解公司的歷史發展、公司業務、競爭策略和戰略目標等信息,有助於應屆生儘快進入工作角色。

3、企業為應屆生制定職業規劃的意願

調研數據顯示,超過六成的企業沒有明確為應屆生制定職業規劃的意願,其中視具體情況而定的比例為48.8%,無職業規劃的比例為15.5%,而僅有35.7%的企業為應屆生制定職業規劃;由此可見,企業對應屆畢業生職業規劃缺乏足夠的重視。

近些年,應屆畢業生離職率一直居高不下,一方面與“90後”羣體更注重個人發展與自我實現的羣體特點有關,另一方面,應屆生個人職業定位比較模糊,員工看不到職業發展和晉升路徑。為了保障公司發展、保留潛力員工,企業應重視職業規劃。

高校畢業生調研報告 篇4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業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不難發現,大學生的就業難的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視。如何正確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學的解決辦法,是我們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未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基本趨勢

1、大學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多,將繼續呈剛性增長的趨勢。多年來,各地大學採取了擴招的措施,這使得在一個時期以來,大學畢業生的數量猛增,並將繼續呈增長態勢。在80年代初,每年的大、中專畢業生僅為幾萬人;90年,全國大學畢業生的數量為31.2萬人;XX年,這個數字將變為八、九百萬人。未來幾年,雖然增幅會趨緩,但大學生畢業數量仍處於上升通道。

2、大學畢業後工作難找,面臨“畢業就將失業”的問題。據數據記載,截止到XX年5月底,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是:49.81%已簽約和已有意向;27.25%沒有找到工作;15.02%不想馬上就業。即目前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比例大體在50%左右。今後,以我們高郵為例,需要的人才將偏向高學歷、高技能、有實踐經驗的專門人才。

3、就業理念亟待轉變,未來社會需求高素質的大學畢業生。人才問題始終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未來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實際上並不是減少,而是更加需要,關鍵是要轉變就業觀念,實現多渠道、分層次、全方位的就業。我們現在還只是大學在校生,求職、就業對我們來説,遲早將會面臨。在3年後,我們該何去何從,未來的路在哪裏?這是我們應該深刻思考和作出回答的。我想,在增加自身含金量的同時,今後要進一步轉變就業觀念,要有一顆平常心。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大學畢業生與社會所需人員產生“脱軌”現象。當前,市場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而大學校園培養的大學生剛畢業,基本沒有工作經驗,畢業生不符合企業的這種需要。

2、大學畢業生對自己的期望值往往過高。在大學畢業後,一般來説,大學生對自己的期望值較高,認為自己上了大學、有了文憑,就應該有個體面的工作。其實這種想法本無可厚非,然而一些畢業生不願參加或從事比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應屆畢業生暫時還沒有那個能力。

3、一些學校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尚不夠到位。學校對學生進行的就業指導、學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訓等,都還未達到相應的要求。

4、其他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因素。一是專業問題。有的專業設置不合理,或熱門過熱,如目前法學畢業生六成難就業;二是能力問題。社會單位最看重學生的實際能力、適應能力,市場需要的又是新型複合型人才,而現實卻無法提供這類人才,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三是區域問題。東部地區就業好於西部。

三、企業對大學生的要求

面對現在的社會,面對大學生越來越普遍的現象,面對下崗工人的事實。企業對我們大學生的要求也是特別的挑剔。優中選優,而相對的那些不為所知的個人素質也進入了選擇之列。

1、部分企業最看重畢業生紮實的專業知識

從下面的圖表中我們可以發現,企業最需要大學生所具有的能力是紮實的專業知識,其次是外語水平、組織協調能力,分別佔35.56%和34.66%,由此可見,在大學校園裏,最主要的還是學習這一塊,這也同時解決了大學生到底應以學習為主還是以工作為主的困惑。

隨着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也日趨細緻,所有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趨勢。在招聘中企業也越發的重視員工的專業技能,因而在缺乏一個統一的客觀的專業技能評價標準的情況下,企業選擇了首先了解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我們還應該看到一個這樣的趨勢: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專業化複合型”轉變,在要求員工具有出色的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求員工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組織協調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業認為大學生綜合能力最重要

大多數企業很是看重應聘者的社會實踐能力,相對於成績與學歷,社會應該更看重員工未來的發展潛力,這個方向是正確的,也會是當今學生注重培養的能力。

3、企業對畢業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較高

現階段企業對畢業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較高的(61.90%的企業將思想道德列為對畢業生的特別要求),這主要是由於企業為了應對目前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缺乏誠信的表現以及逃避人力資源風險而採用的措施。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企業的用人標準也日趨務實,在招聘中學歷、學校名氣等因素所佔比重都日趨合理,企業的評價標準更加合理。

但是,還存在不少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別等,企業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免造成就業歧視,影響企業形象。

3.1超七成學生不明企業的人才要求

在被問及“你是否嘗試瞭解目標企業對於人才的要求”時,有20%的學生認為“沒有,感覺沒必要”,50.8%的學生表示“嘗試過,但仍然一知半解”。顯然,超過70%的學生並不瞭解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儘管在當今社會,人們一直強調就業的雙向選擇,但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市場決定了大學生相對企業處於弱勢的局面,企業的擇才標準往往成為大學生擇業的參考標準。在此情勢下,學生需要科學地對市場做分析,需要關注那些未來希望從事的行業、職位的信息,甚至對目標企業的運行狀況、企業文化也要知根知底,這樣才有助於找準自己的職業發展機會。一個合格的商人起碼要知道顧客要的是什麼,然後來判斷自己能否提供。如果連目標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定位都不清楚,對企業性質、企業文化等信息的瞭解程度更加少得可憐,求職自然會四處碰壁。

3.2瞭解企業人才要求的好處:

3.2.1、有的放矢,明確自己該“秀”哪塊才能提高求職命中率;

3.2.2、若明確自己達不到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及時調整擇業期望值,節省人力、物力;

3.2.3、通過了解企業對人才的定義,對該目標企業有更深的認識,為之後撰寫簡歷、面試打下基礎,甚至在就業初期都將受益匪淺;

3.2.4、通過對企業的瞭解,將降低遭受求職陷阱、上當受騙的機率。

在平日的採訪中我們發現,許多在讀大學生很難對自己所學的專業將來會涉及哪些行業、職位説出個大概。據報道,前不久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的公共就業服務進高校的活動中,只有不到30%的學生認為非常瞭解或比較瞭解自己的個性、興趣和能力,不到25%的學生能清楚或比較清楚自己在職業發展中的優劣勢,而對未來3~5年的發展計劃比較模糊的卻佔到35%,甚至還有15%學生表示從未考慮過這些問題。結合前程無憂此次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眾多學生在自身及就業目標的認識度不夠,方式方法上也存在問題。求職前不知自己“賣”的是什麼,不知該怎樣“賣”,不知道該“賣”給誰,成為了橫在大學生就業前三道隱型的壁壘;同時也進一步折射出國內高校對於學生職業規劃開展的落後。

不明企業對於人才的要求的後遺症還表現在對自身的估計與期望上,超脱實際憑空對自身的評價通常會產生偏差。前程無憂的調查顯示,有40.3%的學生認為自己就是人才,能夠滿足企業的人才期望。反觀低於30%的表示“很明確企業對人才定義”的學生中,有69.6%的學生認為自己還不能滿足企業的人才期望。其中有72%的學生表示自己不能滿足的理由來源於自身能力素質的不達標。僅有6.5%的學生認為“道德品質”是最重要的人才標準

專業知識、工作經驗、人際溝通、工作態度、創新意識、道德品質這六項人才基本素質,在大學生眼裏哪一項是最為重要的呢?調查結果顯示,“工作經驗”排在第一,佔總量的48.4%。其次為“專業知識”,佔到17.8%,“工作態度”以11%位居第三。而僅有6.5%的學生認為“道德品質”是最重要的人才標準,在學生眼裏最重要的人才標準榜中墊底。

前程無憂職業顧問分析認為:在如今的大環境下,一個成熟的企業在招聘應屆生時,往往考慮更多的是道德品質、工作態度、這兩項素質。對於企業而言,這兩項人才標準是基礎中的基礎,是開展工作的基石。若企業有意要去培養、磨練、打造一個人,完全可以接受一張沒有工作經驗的白紙。但道德品質、工作態度卻是決定了這張白紙材質的優劣,因此許多知名企業把“道德品質”列在人才標準的首位。這並不是冠冕堂皇的做法,而是企業對人才要求的重中之重。因為這些企業深知,人無信不立,企業無信不昌。一個不講誠信的人,在企業的經濟活動中,也許會帶來一時的“小利”,但往往失去的是大節,繼而失去的是企業長遠的“大利”。當然,在實際情況中,道德品質的範圍太過寬泛,所以,這裏強調的是一種對職業的操守,一種負責任的態度。一位hr在談及大學生素質時説:“有些大學生做錯事以後,第一反應就是推卸責任——‘不是我乾的’,其實沒有責任感比犯錯更可怕。”

此外,企業看重的人才素質中還包括創新意識與融會貫通的學習能力。前者決定了價值創新的來源,而後者關涉到工作的效率。李開復在給中國高校生的一封信中這樣描述:“僅僅勤奮好學,在今天已經遠遠不夠了。因為最好的企業需要的人才都是那些既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又具備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善於自學和自修,並可以將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於生活和工作實踐,時時不忘創新,以創新推動實踐,以創新引導實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研發出卓越的產品。”

四、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素質和能力

4.1、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素質

作為當代大學生,首先要學會做人,並且要具有敬業精神,敬業精神是許多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品質之一。所謂有敬業精神的人就是有成就感,有一定責任心的人,以圓滿完成工作來衡量自己,而不用升遷和報酬來衡量自己。談起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素質,應該體現在以下4方面的素質:

4.1.1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

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是當今人才觀的一個重點。所謂人才,首要的應該是一個品質高尚的、和諧的和趨於人格完善的人,是一個和社會融洽相處並且受社會歡迎的有道德的人。而在一個人身上確立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同樣需要經過長期的學習和鍛鍊過程。加強思想素質建設,首先要建立辨識思維。這是一個人的世界觀問題。其次,要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的作用是越來越大,但它們不能作為人生價值觀的核心。金錢在經濟領域裏的作用越來越大,這是一種市場條件下的進步,它比情説了算,比權力説了算要進步。但是,金錢一越出經濟軌道,介入社會其它領域,就會產生腐敗和社會醜惡現象。因此不能把它當作人生的最高目標,要正確對待金錢。我們必須以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大小來衡量他的價值,這也是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要求。

4.1.2良好的業務素質

業務素質是大學生的必要素質,是我們為社會服務,為國家做出貢獻的必備本領。現代社會的特徵之一是社會競爭的加劇,而競爭時代的要求就是誰都必須憑真才實學取勝。業務素質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雄厚紮實的學科基礎知識和精闢的專業造詣;(2)不斷進行專業研究、專業應用、專業開拓的興趣和能力;(3)管理能力。例如效率觀念,同一個工程,它消耗的精神、時間、財力最小的當然是最好的。一個工程它有一個規劃、組織、環境、人員、機制、時間、效率等一系列指標。因此,專業管理能力的培養,已成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4)融合能力。當今時代的任何科學技術的突破都來自學科專業的融和,培養學生的專業融合能力實質就是培養創造能力。(5)敬業精神。貝弗基在《科學研究的藝術》一書中總結道:“科學上成年人思維的發展,只能達到青年時期打的基礎所能支撐高度。”必須充分意識到基礎的重要性,特別要在“牢固”和“紮實”上下功夫,切忌搞花架子。

4.1.3較高的文化素質

文化素質,通常又被稱作人的文化素養,是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外化為人的人格、氣質、修養。文化可以給我們很多直接和間接的人生體驗和人生哲理,幫助我們瞭解世界,記憶自己對社會的責任。人文中有些很精彩的東西,能直接給我們啟迪。孔子説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文化修養較高的人雖然各有自己的個性,但大家在一起卻很和諧;小人沒有自己的個性,但在一起卻不能和諧。這話多深刻,對我們待人、處理人際關係很有啟發。而以往教育的明顯缺陷是人文教育薄弱,從而出現人的知識結構以至人格不和諧、不完善現象。二十世紀的人才必須懂得交流,而且還要善於溝通,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建議,把一待所學,貢獻給社會主義國家

4.1.4良好的心理素質

企業用人歷來重視心理素質,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少有意識的艱苦磨練教育、承受挫折教育、適應環境教育、正確處理人際關係教育等心理素質的強化教育,造成一部分學生心理非常脆弱,遠不適應競爭的環境,這就給高校教育和大學生自身提出了增強心理素質的艱鉅任務。

當代的大學生面臨挑戰多多,要想成功的邁出走向社會的第一步,一定要有這些基本的素質,才能適應社會的挑戰。

4.2、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能力

4.2.1、對社會認識能力

對社會認識能力的不足是由於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巨大不同和大學生總體上缺乏社會鍛鍊而造成的。

4.2.2、對自身認識能力

對自身的認識能力是由於對社會認識能力的不足而導致對自身素質和能力的錯誤判斷(通常是高估)。

因此,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結果。用辨證的方法將兩句話連在一起,就具有着十分現實的指導意義的:首先,要做事,先做人。作為一個人,只有具備一定必要的綜合素質和全面素質,尤其是成功必備的為人處世準則,才能在做事中正確思考、正確決斷,最終取得成功。其中最起碼、最重要的素質就是堅守信用,行事專一。俗話説,“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由此可見,信用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不僅關係到他的人生成敗,也與事業的成敗息息相關。做人行事專一,持之以恆,認準目標,決不放棄,才能感天動地,化作精神,永世長存。另一方面,學會做事才能更好的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礎,將事情做好,做出成績,是我們努力前進的目標,同時又對做人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創業有成並惠及他人,是最好的做人方式,是將做人與做事有機結合的重要手段。只有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才能依靠他的能力和修養去贏得別人的尊重與支持。

五、如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正確的就業觀,實現順利就業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在亞太國際教育協會XX年會上表示,大學生就業難可能是一個比較長遠的趨勢。大學生就業難,大學生多不是關鍵,學生的質量問題才是關鍵。柯炳生校長認為大學生數量不是就業困難的主要因素,因為只有25%左右的新增勞動力來自大學畢業生,“質量問題才是關鍵”。現代企業都講究用人求“實”不求“高”。“學歷並非越高越好,企業看重的是個人的實戰能力,寧可選擇大專甚至更低學歷有工作技能的人,也不需要沒有工作技能的研究生。

1、調整高校專業設置,符合以市場為導向的社會需求

首先,要調整課程、專業和學科結構。一是在課程設置上,應從重知識灌輸轉向重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培養轉變,增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工作適應力。其次,在專業結構的調整上,應遵循厚基礎、寬口徑的原則,專才教育與通才教育相結合,增強畢業生寬泛就業的能力。最後,在學科設置上,應該有利於學生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着眼於學生品德和能力的全面發展.

2、培養社會實踐能力,增強大學生社會適應性

社會實踐活動可以積累大學生的工作經驗,全面鍛鍊其動腦、動手的能力,可以使大學生直接感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對技能的要求,從而自覺調整期望值來符合社會需求。高校學生社團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素質能力。社會實踐經驗能有效彌補用人單位所認為的“大學生缺乏工作經驗”不足。同時,社會實踐還有利於發展大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也是大學生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同時,企業對創新人才求之若渴,創新能力成為用人單位最重要、最看中的能力。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需要創新的能力。所以,高校要着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與積累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3、培養良好的基本素質,提高大學生生存能力

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必須要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基本素質。一是培養學生樹立講求誠信的道德觀念。誠信是商業道德的核心,用人單位在選取人才時,其首要標準往往是是否誠信。因此,高校必須培養學生的誠信觀念,使之形成穩固的誠信道德。二是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高校要通過多種形式鍛鍊和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把對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和傳授專業知識緊密結合,給大學生提供各種機會進行相互協作的鍛鍊,使其明確樹立起團隊意識。三是訓練學生的求職技能。求職技能是指面試技巧、日常禮儀等方面的要求。學校可以建立就業面試輔導中心,組織模擬招聘面試,開展崗前技能培訓,組織參加招聘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鍊。

4、加強創業教育,培訓大學生創業能力

高校畢業生不應該僅僅是求職者,更是社會職位的創造者;不僅可以通過創業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還可以給別人提供更多的職位。因此,高校應加強畢業生創業教育。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應從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指導畢業生認識創業所必備的素質和條件,如創業知識的儲備,資金的準備,技術和興趣、個人能力,等等。二是請富有經驗的創業成功者到學校為畢業生做報告,讓學生從成功者的經歷中積累經驗,瞭解創業的基本程序。三是專設大學生創業類選修課程,讓學生通過課程系統學習創業知識。

5、加強學生特色能力培養,塑造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如果説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決定學生能否順利畢業,而團隊合作精神、踏實刻苦精神、社會適應能力、持續的學習能力則是學生能否順利就業的關鍵,這也是能否得到用人單位青睞的關鍵因素。當然這些因素必須通過一定的特色能力體現出來,而不是籠統地説自己具有團隊合作精神或者社會適應能力等。例如,如果一個學生在學校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好,那麼在求職時,就完全有資格説自己具有踏實刻苦的精神,具有持續的學習能力。至於其他能力,則可以通過別的指標來説明,這需要在校學生髮掘自身的優勢和特點,不斷培養自己的專長或者特長,以便自己在走向社會時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除此以外,上文所提到的個人發展的第三層次因素,即創新精神、實踐經歷、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也需要在校大學生注意平時的積累,除了認真刻苦地學習外,注意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注意觀察和思考,培養創新精神和組織管理能力,這些是個人在順利就業後能否得到繼續提升的關鍵因素。

6、實施全程式學生職業生涯設計指導,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培植新的就業增長

從調查研究可以看出,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學生評價的高低主要看學生平時的積累,這些素質決不是學生在臨近畢業前就能提高的。必須在大學階段有針對性對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開設就業講座,宣傳就業的相關政策,使學生認識到就業的原則是學生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學校推薦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對畢業生應強化應聘技巧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使學生樹立先就業,再擇業,後創業的就業觀,樹立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基層做起的觀念。

總之,要引導學生全面提升其綜合素質,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石。在綜合素質中,文化素質是基礎,文化素質包括掌握知識、能力、方法、儀態等,是知識和能力的綜合。它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開拓思路。專業基本知識積累,專業技能的熟練掌握,才能擁有自身專長以形成核心競爭力。所有這些素質的形成需要高校在人才培養中統籌兼顧,既突出重點又注意各方面素質的平衡,同時加強正確的就業觀培養,由此培植新的就業增長點,真正促成學生順利走向社會、服務社會。

高校畢業生調研報告 篇5

據悉,該報告調查對象為該校已落實工作的9000名xx屆畢業生,其中包括本科和碩博畢業生。調查從xx年年1月開始,採用無記名問卷填寫形式,通過郵寄的方式發放和回收,實際有效問卷1560份。

調查耗時長達半年,主要涉及畢業生就業起薪、擇業規律、職業適應能力三方面內容。經過數據分析,報告總結出8項基本結論,勾勒出大學生初入職場狀況。

調查

學歷越高,起薪也越高

畢業後,第一份工作起薪憑藉什麼來定位呢?

這份針對浙江大學xx屆畢業生的調查結論顯示,學歷對起薪有較大影響,學歷越高,起薪也越高。另外,性別、地域、行業、單位性質和工作崗位類型都是影響畢業生起薪的重要因素。

不同專業,起薪差距相當大。調查數據顯示,無論是本科畢業生還是畢業研究生,計算機學院起薪都最高,分別達3716元和6158元,起薪最低的分別是教育學院本科畢業生xx元、環資學院畢業研究生2175元。可見不同行業、不同學歷帶來的起薪差距也比較顯著。目前而言,it行業的畢業生起薪6158元高居榜首,且遙遙領先。

從性別上看,男性與女性起薪差別不大。本科畢業生男女起薪差距為520元,畢業研究生男女起薪差距為826元。在事業單位或者當公務員,男女工作收入差不多。但如果是在三資企業、民營企業就業,起薪差別會比較大。

受調查者中,本科畢業生平均起薪為2732元,畢業研究生中,碩士生為3721元,博士生為3765元。本科畢業生與畢業研究生相差1000元左右。但是,通過數據也發現,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差距不是很明顯。

針對這種現象,浙江大學就業指導與服務中心主任金海燕分析認為,本科生階段學生接受的一般都是通識教育,或者説是素質教育,針對社會上的產業或行業知識所學不多,入職後上手較慢,需要較長時間的培訓,因此相應的薪酬會低一些。

“碩士研究生對一個行業算是已經入門了,而且去企業的多,薪酬比較高是可以理解的。博士研究生目前看來薪水不是很高,但可以預期的是,它今後的增長曲線會更陡。”

金海燕説,博士畢業生起薪不是很高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畢業後進高校、研究單位工作的比例最大,這些單位起薪一般都不如企業高,但隨着資歷加深,博士的科研提成等收入進來後,其薪酬優勢會逐漸體現出來。

期望與實際薪酬差最高達1393元

求職前,你對月薪的期望值是多少?調查表明,大學生對薪酬期望還是偏高的。

記者從報告中發現,不同專業背景的畢業生,月薪期望值參差不齊。以本科畢業生為例,浙江大學材化學院和計算機學院的薪酬期望值較高,均值在4300元左右。信息學院、電氣學院和外語學院次之;理學院和人文學院最低,均值在2900元以下。

月薪期望值與實際月薪(不包括年終獎)之間,材化學院、外語學院和教育學院的畢業生差距最大,期望值高於實際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材化學院的畢業生以1393元差值位居第一;理學院、信息學院、人文學院的畢業生較實際,月薪期望值和實際值之間差距在500元以下。

期望越高,往往失望越大。金海燕告訴記者,有的學生在未出校門前,常常會把自己定位得很高。“主要是他們還不是很瞭解整個行業行情,或者高估自己的社會價值。”期望與實際薪酬差過高,會直接影響到對工作的滿意度,甚至發展為跳槽的動因。

高校畢業生調研報告 篇6

一、 概要

我們採用問卷的調查方式對我校學生進行了大範圍的調查!我們主要採取網絡和走訪教室、圖書館、宿舍和路邊攔截的方式,發送調查問卷。團隊合作順利完成這次任務,同時也想幫助更多廣大的在校大學生了解當前和未來的就業趨勢!在調查中有剛邁入大學不久的大一新生,處在風華的大二學生,更有已經到了擇業和繼續深造的大三學生。能夠全面地瞭解在校大學生對當前的就業形勢的看法和了解。

被調查的學生為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校大學生。我們採用自制的問卷 通過qq在線,深入宿舍,自習式、圖書館和路邊攔截的方式進行!共發放調查問卷1000分。收回有效調查問卷1000份。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在當前市場經濟,改革開放,高校不斷擴招,就業制度改革,畢業生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已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保持良好的擇業心態,有利於維護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對擇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最真實的掌握當前大學生現狀,瞭解企業用人標準,以嘗試在畢業生和企業之間建立一次溝通對話的機會,從而能為大學生,為高校,為企業提供相關有價值的信息,促進學生就業起到積極作用。

二、 正文

(一)引言

學生就業調查問卷分析報告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在當前市場經濟、改革開放、高校不斷擴招、就業制度改革、畢業生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已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保持良好的擇業心態,有利於維護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對擇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最真實的掌握當前大學生就業現狀,瞭解未來幾年大學生的就業趨勢;最真實的掌握企業招聘大學生現狀,瞭解企業用人標準,以嘗試在畢業生和企業之間建立一次溝通對話的機會。從而能為大學畢業生、為高校、為企業提供相關有價值的信息,促進學生就業起到積極的作用

被調查的學生為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採用自制的問卷。通過qq在線,深入宿舍,自習式、圖書館和路邊攔截的方式進行!共發放調查問卷1000分。收回有效調查問卷1000份。

(二)情況介紹

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筆者認為“就業難,難就業”的原因主要來自大學生自身、用人單位和社會三方面。

1.自身原因

(1)畢業生就業觀念存在誤區。一是選地域。在大學生的意識中,大都市總是意味着機會、高薪和前途,這導致最需要大學生的地方少人問津,而都市的大學生求職者則人滿為患。二是挑單位。大學畢業生都希望選擇一個地域條件好、待遇優厚、社會地位高的職業。三是重薪酬。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觀念在大學生中流行,帶來了就業難。

(2)畢業生綜合素質缺憾。一是學業不精。有的學生在學校裏只是混,沒有靜下心來學習。二是社交能力欠缺。説話辦事的能力、溝通合作的能力、交際公關的能力欠缺。三是缺乏社會實踐經驗。有的學生很不重視社會實踐,甚至連學校要求的暑期社會實踐都不能認真完成,更談不上學到具體的實踐。

2.用人單位

用人單位選擇大學畢業生,最主要是看重學生如何“調整就業心態”,而“提高職業素質”、“提高技能”反倒其次;而大學生甚至學校看來,“提高技能”及“提高職業素質”是最主要的,“調整就業心態”並不重要。用人單位認為“德才兼備”是用人的恆久標準,單位對畢業生“品德”的重視程度遠遠比畢業自身的重視程度要高得多。

3.社會原因

(1)出口減速。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中國的出口。有研究證明,在中國經濟外向度較高的情況下,中國外貿出口每波動1 個百分點,將影響中國18萬~20萬人的就業。受負面影響較大的主要有紡織服裝、製鞋、玩具、摩托車、傢俱、照明器具、自行車等出口依存度較大的行業,而這些行業多是勞動密集型行業。

(三)分析預測

調查實證研究證明,“就業難”不是供給大於需求,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種階段性社會現象。

一是高校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我國四年一個週期的高校專業設置決定着專業人才的產出量,大學生就業與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地區經濟發展週期有較大的關聯。調查中發現,產業結構調整的後面帶來的是職業、職位、崗位的變化,四年前還是社會需求的熱門職業,四年後變成了滯銷專業,供給與需求錯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人才結構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來的人才市場需求供給情況反映,各技術等級的勞動力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以機械加工為主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現了部分工科類大學生在校期間又到勞動部門開設的技工培訓學校學習拿到技能等級證書。

三、 知識沉舊,轉化率低

被調查的 60%企業反映,應屆大學生到崗工作,學什麼專業幹什麼工作,實際知識應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數學生表現出所學過的知識轉化不出來,不能變成自己在崗的實際能力。我國大學生一般適應週期在1—1.5年才能獨立完成工作,而發達國家的大學生到崗適應期是在2—3個月。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生產率已逐步替代了勞動生產率,生產知識的經濟與用知識生產的經濟正在悄然改變着人們的就業方式。“知識就是力量”已被轉化了的知識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識的時效性在快速縮短, 50年代大學生知識能用30年,90年代大學生知識能用20xx年,20xx年統計,大學生所學知識能用3年。我國入世後,這種趨勢愈加明顯。

大學以基礎設施和師資為依託,以大學精神為共同願景,在識別和提供優勢的知識體系中培養專業人才。衡量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指標之一就是學到了什麼、掌握了什麼、學會並轉化成為自己生存發展的能力是什麼。在對近20xx多名已畢業的大學生調查,30%的學生反映,在校學習的知識離市場需求較遠;30%的學生認為所學知識沉舊,要想在所學專業掌握更前沿的知識,還得自己通過上網、到書店、去企業、進圖書館、聽講座來補充新知識。據國內一所較為知名大學計算機和外語兩個專業學生抽樣調查反映,部分教師的實際知識佔有量不如應屆的學生。計算機專業學生講,摩爾定律9個月一個週期,不到社會上學習,畢業後所學知識多數都過時了。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反映,在校學習多數精力都應付考試,考試結束後,知識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學學什麼,讀大學讀什麼,多數大學生都沒思考過這個較為深層的問題。

把知識和才能物化為真正的行為才是真正的人才。就業率在統計過程中,應多元化確定其概念,大學生就業問題應以市場化視角來認識,並鼓勵支持多元化就業。如:非單位就業、非組織就業、隱形就業,隨着產權多元化、社會生活日趨複雜化,評價大學生就業的指標體系也應不斷創新和完善,改變培養與就業信息不對稱的統計方法。

四、 結論及建議

“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是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基本政策。在這種背景下,市場主導的地位實際上已經確立,大學生擇業和單位選人的自主性都增強了。所以,大學生調整就業觀念,找準定位。

1.充分認識自我,做好就業決策

大學生在擇業前應對自己充分了解,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擅長什麼,想幹什麼。注意學以致用,儘量發揮自己專業優勢和形象、氣質、性格、語言表達能力等非專業優勢。

2.確立合適的就業目標

在選擇職業和確定目標單位之前,應從環境分析、企業分析等方面評估職業和目標單位的各種因素對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順從”社會勞動力的流動分配形勢,適時調整自己的就業心態,切忌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挑選就業地域和企業類型。在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國民經濟比較吃緊的社會環境裏,應當理智的把握“先就業後擇業”的觀點,靈活的處理面臨的機遇。

3.樹立競爭性的擇業觀

大學生必須樹立競爭性的擇業觀,主動出擊,把能夠證明自己才能的各種軟硬件拿出來,自我推薦,這樣才可能被“伯樂”相中。如果一味的“等、靠、要”,結果只會是一事無成。

4.自主創業,就業有新路

各高校可根據自身狀況建立大學生創業培訓中心、大學生創業園區、大學生創業街,也可與企業或研究所聯辦大學生創業科技實體。

此外,創業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首先,家長要改變求穩怕險、小富即安的就業觀,儘可能創造條件鼓勵、資助子女去創業;其次,創業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大批專兼職的教師隊伍,尤其是需要聘請社會上成功的創業人士搞好“傳、幫、帶”並起到示範作用;再次,政府部門對大學生創業要大力扶持。

高校畢業生調研報告 篇7

中國的證券市場正處於調整和規範之中,這一規範的過程將對證券資訊業造成三大影響:其一證券市場越規範,證券業對證券資訊的需求就越大,二者關係將更加緊密,

一個規範的證券市場將盡可能扼殺投機,加快證券中介業迴歸,即主力從事代理投資服務,而這無疑將擴大對證券資訊的需求。其二證券市場越規範,證券業對證券資訊的需求層次將越來越高。券商沒有了投機利潤,就只能從兩塊加強力量,一是完善對投資者的服務手段,二是加大自身研究力度,從事正常自營決策。只有如此才能保證券商的收入。而這兩者都召喚市場上強大證券資訊陣容的出現。其三在投機越來越少,越來越難的情況下,股民將出現意識覺醒,也將極大增強對證券資訊的認同和依賴心理。所以説,證券業市場越規範,對承擔着行業責任的證券資訊行業來説越有利。

從目前的證券資訊行業的發展來看,1994年深圳巨靈推出套證券資訊系統是證券資訊行業的萌芽的標誌,但今天的證券資訊市場已非94年同日而語。短短9年時間,證券資訊業內異軍突起,掀起一場日新月異的競爭潮。港澳資訊、巨靈、新蘭德、萬德、新德利、博經聞、維賽特、海融、萬國等等,此起彼伏,你追我趕,好一場"你方唱罷我登場"競爭喜劇。成熟的證券資訊行業市場也開始在這種專業化的競爭中開始成熟完善起來。

證券資訊行業從萌芽開始階段就是一個以證券財經數據庫為主營業務的內容提供商的面貌出現,是在90年代初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以及證券交易以及資訊信息提供方式的轉變提高的過程中漫漫的發展起來的,但直到今日大多數類似的資訊公司的產品層次還是停留在簡單的公開數據的採集為主的局面。其中的原因有中國股民的素質層次需要和機構市場需求的原因也有證券資訊行業本身在中國證券市場序列體系中地位的原因。從信息質量及服務水平上講,目前國內證券資訊業市場仍處於一種低水平的競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信息質量不高,缺乏深層次的內容;以大量轉載各種公開媒體信息為主,缺乏自己的東西和能反映上市公司情況及市場動態的手資料;各類投資分析、投資諮詢缺乏連貫性和指導性,為莊家投機服務的投資信息佔駐了主導,各類小道消息和傳聞滿天飛;市場上同類產品競相削價,擾亂了市場正常秩序;市場上的產品還沒有出現佔主導優勢的行業標準和行業規範,大多數企業滿足於低投入,追求前期收益,缺乏行業責任,

在一種低水平競爭的市場中,一批低投入、滿足於初級信息服務的企業也能佔據一定的、甚至較大的市場份額 ,獲取前期收益。

另外的一個趨勢,各證券資訊廠商大多開始走證券信息資訊即專業化的信息提供和投資諮詢業務以及證券資訊平台開發,外包財經網站的建設齊步發展的發展方向。其中資訊公司涉足證券二級市場的投資諮詢業務對於整個證券市場來説都是一種市場化選擇中的一個良性的產物,資訊公司可以在充分的整合自有的信息資源的情況下繼續的發揚投資諮詢領域的一種實證化的投資分析的模式,為廣大投資者提供專業化的投資諮詢策略。

在證券市場從無序到有序的規範化發展進程中,對證券諮詢行業的規範管理是一個重要側面。在證券研究諮詢行業形成發展的最初幾年中,由於缺乏有力的監管措施,行業發展基本上處於自發、無序狀態。與早期市場高投機特徵相對應,早期證券諮詢行業從業人員成份較為複雜、魚龍混雜,聯手操縱市場的行為屢見不鮮,證券諮詢行業的這一狀況對證券市場的正常秩序造成了諸多惡劣影響。這一狀況直到97年主管部門加大規範管理力度之後才有所好轉,至98年《證券諮詢業務管理暫行條例》出台後,行業管理才真正有例可循,有章可依,證券研究諮詢行業發展步入正軌。也正是這一階段、在市場投資理念漸趨理性迴歸的背景下,證券研究諮詢行業在研究方法的不斷創新及研究內涵不斷擴大中進入發展壯大的個黃金時期。20xx年正在進行的證券法的修改工作中一些相關證券諮詢行業的問題也被提上了討論範圍之中,證券諮詢業務的範圍也將大大的擴大,相關的自營業務和委託理財業務也將可能由地下轉到桌面上來。證券諮詢行業也將迎來全新的發展的機遇.在行業的規模化和競爭的有序化上更加規範的完善市場。

行業規模化,有序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一批真正獨立的專業諮詢公司的出現。與券商研究機構不同,其獨立性不僅僅表現為功能配置上的獨立性,也體現為其經營上的獨立性。由於生存方式的差異,這兩類研究機構在研究內容與目的以及方式方法上存在着明顯差異。券商研究機構由於事實上的依附關係,其研究目的主要在於三個方面,一是為券商客户諮詢服務,二是為券商自營服務,三是為券商形象宣傳及業務創新服務,其研究對象不僅包括一、二級市場,也包括券商自身發展戰略與業務創新等內容。由於其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其研究成果一般僅限於內部共享,且以專題研究為主,研究成果的價值實現是間接的。而對於專業資訊公司而言,由於其唯一的收入來源是其信息產品及諮詢服務,信息產品的質量與服務水平決定其自身的生存,市場競爭的壓力迫使研究工作是有更強的功利性,服務的對象性,要求其信息產品必須滿足不同層次用户的需求,既要有廣度又要有深度。由於證券資訊市場仍處發育階段,受市場容量及無序競爭影響,目前該類專業公司受收入來源限制,與券商研究機構相較而言,在研究投入方面多表現為心有餘而力不足。在缺乏有效的行業自律機制的背景下,證券資訊公司競爭圖存的方式正向着兩個極端方向發展,一種是以低成本支撐其低價競爭,搶佔市場份額,以維持其生存,這類公司或非正式組織為數眾多。二是以高投入、高品位樹立市場形象,着眼未來,爭搶核心市場,這類公司雖為數不多,但無疑將是未來證券資訊業的脊樑。

高校畢業生調研報告 篇8

近日,人民收入水平則再次成為社會各方關注的焦點。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最高的三個行業中,證券業172123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9倍;其他金融業87670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0倍;航空運輸業75769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6倍。本月初,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XX年10月1日起在公共衞生與基層醫療衞生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從XX年1月1日起,在其他事業單位實施;XX年1月1日起,中國在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而同時,某位權威人士也透露,目前發改委正就“關於加強收入分配調節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諸項改革可能於今年陸續出台,對壟斷行業收入過高問題的調節,將會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在此情勢下,著名管理諮詢公司正略鈞策日前發佈了《XX年薪酬調研報告》。報告顯示,XX年度各個行業中,消費品行業和汽車行業薪酬增幅最高,均超過10%;而傳媒行業和it行業薪酬增長率最低,只有6%。報告還顯示,華南地區的薪酬增長率最低,華北其他城市平均薪酬增長率最高,呈現出北高南低的增長趨勢。  陷危機 it行業遭遇滑鐵盧  今年二季度以來,gdp增速加快,XX年上半年新增貸款規模增速超過200%,半年新增貸款規模超過去年全年,人民幣匯率走勢以“穩”為主,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地產銷售價格在3月觸底後,同比及環比同時呈現加速上漲局面。從當前經濟形勢分析,預計可實現政府制定的“保8”目標。

“正略鈞策通過近十年的研究發現,工資增長速度相對於gdp增長速度有一定的滯後現象。”據上海正略鈞策副總監劉羿葳介紹,XX年經濟危機對企業的影響程度從高到低排列依次為中外合資企業、外商獨資企業、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其中,國有企業受到的積極影響大於消極影響。“所有行業中,it行業所受到經濟危機的消極影響最為明顯,經濟危機削減了電子消費品的需方,而產品成本不降反升,這更讓it行業‘雪上加霜’;而地域差異對企業的制約也較大,由於一線城市的整體宏觀經濟市場的市場化進程和競爭激烈程度要遠高於二、三線城市,因此前者受到外部經濟影響深遠度和敏感度普遍高於後者,這導致一級城市企業對經濟危機的影響普遍持負面態度。”

而對於危機預期的影響,企業都處於謹慎觀望狀態,但報告顯示,XX年企業招聘計劃仍持續進行,沿海城市受制於出口貿易影響,在招聘方面趨於保守和消極;而中西部地區為了響應“西部大開發”戰略,正大規模擴大招聘。“金融危機對於外資企業無疑是致命性打擊,但是此次調研的結果卻顯示中國外資企業擴大招聘計劃所佔比例要高於減少招聘人數的企業,很多知名外資企業在全球裁員名單中並未將中國市場列入,反而加大了投資力度,希冀中國市場成為其下一個利潤增長點的主要來源。”劉羿葳表示。

求平穩 消費行業薪酬增幅居首  正略鈞策發表的《XX年薪酬調研報告》顯示,中外合資企業在此輪經濟危機中影響最大,其業績完成情況也最差。在平均薪酬增長率上的數據指標顯示,中外合資企業的薪酬增幅只有7.2%,低於其他企業類型。而在各大行業中,消費品和汽車行業的薪酬漲幅最高,均超過10%,而傳媒和it行業薪酬增長率最低,僅6%出頭;從地域上來看,華北地區薪酬增長最快,達到11%;華南地區薪酬增長率最慢,只有6.8%;北京、上海、深圳三個一級城市中薪酬增長率最大的是深圳,達到8.8%,其次為上海,平均薪酬增長率超過8%;而年銷售收入在100億元以上的企業平均薪酬增長率接近10%,相對的,3億元以下的企業薪酬增長率是8.16%,員工薪酬增長幅度隨企業銷售收入下降而縮減。

“本次薪酬調研從四個方面展開:基本薪酬、補貼、浮動薪酬和福利,這些基本要素可反應出企業在應對外部經濟環境變化和自身發展需求時,薪酬結構、水平調整的動向和方向。”劉羿葳介紹,報告顯示,今年未對基本薪酬、補貼、獎金作出調整的企業分別佔到77%、81%以及65%,表明企業在當前經濟環境的背景下,薪酬策略以求穩為主。  謀發展 加快建立人才測評模式  報告顯示,被調查企業中,有超過半數企業在今年下半年增加或大規模增加招聘人數,其中國有企業、外商獨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對招聘持積極態度,而中外合資企業更多地選擇減少招聘人數,以應對未來的經濟環境。增加招聘計劃的行業依次為機械製造、it和醫藥行業,而減少招聘計劃的行業依次為金融、能源化工和傳媒行業。  正略鈞策合夥人呂嶸認為,在整體人才價格走低的趨勢下,逆勢抄底是很多企業人才儲備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時人才的“性價比”是最高的,因此,如何有效甄別人才質量和素質成為諸多企業關注的焦點,形成並建立一套專業化、系統化的人才測評模式是當務之急。  “人才測評模式包括建立與外部市場發展趨勢以及企業發展戰略相適應的企業自身的能力素質模型,搭建員工能力發展與素質提升的階梯,打破管理獨木橋,‘學而優則仕’的人才成長路徑,實現從‘官’本位向人才價值本位的過渡。”呂嶸介紹,利用人才素質測評等各種手段,可加速對企業內部人才的識別與外部人才的甄選,建立基於素質提升的針對性的培訓體系,並在人才能力素質評價體系的實施中,不斷用績優素質來形成有利人才成長的文化環境,以建立起長久、系統、有效的人才管理模式,促進企業進一步健康平穩發展。

高校畢業生調研報告 篇9

一、 概要

我們採用問卷的調查方式對我校學生進行了大範圍的調查!我們主要採取網絡和走訪教室、圖書館、宿舍和路邊攔截的方式,發送調查問卷。團隊合作順利完成這次任務,同時也想幫助更多廣大的在校大學生了解當前和未來的就業趨勢!在調查中有剛邁入大學不久的大一新生,處在風華的大二學生,更有已經到了擇業和繼續深造的大三學生。能夠全面地瞭解在校大學生對當前的就業形勢的看法和了解。

被調查的學生為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校大學生。我們採用自制的問卷 通過qq在線,深入宿舍,自習式、圖書館和路邊攔截的方式進行!共發放調查問卷1000分。收回有效調查問卷1000份。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在當前市場經濟,改革開放,高校不斷擴招,就業制度改革,畢業生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已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保持良好的擇業心態,有利於維護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對擇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最真實的掌握當前大學生現狀,瞭解企業用人標準,以嘗試在畢業生和企業之間建立一次溝通對話的機會,從而能為大學生,為高校,為企業提供相關有價值的信息,促進學生就業起到積極作用。

二、 正文

(一)引言

學生就業調查問卷分析報告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在當前市場經濟、改革開放、高校不斷擴招、就業制度改革、畢業生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已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保持良好的擇業心態,有利於維護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對擇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最真實的掌握當前大學生就業現狀,瞭解未來幾年大學生的就業趨勢;最真實的掌握企業招聘大學生現狀,瞭解企業用人標準,以嘗試在畢業生和企業之間建立一次溝通對話的機會。從而能為大學畢業生、為高校、為企業提供相關有價值的信息,促進學生就業起到積極的作用

被調查的學生為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採用自制的問卷。通過qq在線,深入宿舍,自習式、圖書館和路邊攔截的方式進行!共發放調查問卷1000分。收回有效調查問卷1000份。

(二)情況介紹

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筆者認為“就業難,難就業”的原因主要來自大學生自身、用人單位和社會三方面。

1.自身原因

(1)畢業生就業觀念存在誤區。一是選地域。在大學生的意識中,大都市總是意味着機會、高薪和前途,這導致最需要大學生的地方少人問津,而都市的大學生求職者則人滿為患。二是挑單位。大學畢業生都希望選擇一個地域條件好、待遇優厚、社會地位高的職業。三是重薪酬。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觀念在大學生中流行,帶來了就業難。

(2)畢業生綜合素質缺憾。一是學業不精。有的學生在學校裏只是混,沒有靜下心來學習。二是社交能力欠缺。説話辦事的能力、溝通合作的能力、交際公關的能力欠缺。三是缺乏社會實踐經驗。有的學生很不重視社會實踐,甚至連學校要求的暑期社會實踐都不能認真完成,更談不上學到具體的實踐。

2.用人單位

用人單位選擇大學畢業生,最主要是看重學生如何“調整就業心態”,而“提高職業素質”、“提高技能”反倒其次;而大學生甚至學校看來,“提高技能”及“提高職業素質”是最主要的,“調整就業心態”並不重要。用人單位認為“德才兼備”是用人的恆久標準,單位對畢業生“品德”的重視程度遠遠比畢業自身的重視程度要高得多。

3.社會原因

(1)出口減速。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中國的出口。有研究證明,在中國經濟外向度較高的情況下,中國外貿出口每波動1 個百分點,將影響中國18萬~20萬人的就業。受負面影響較大的主要有紡織服裝、製鞋、玩具、摩托車、傢俱、照明器具、自行車等出口依存度較大的行業,而這些行業多是勞動密集型行業。

(三)分析預測

調查實證研究證明,“就業難”不是供給大於需求,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種階段性社會現象。

一是高校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我國四年一個週期的高校專業設置決定着專業人才的產出量,大學生就業與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地區經濟發展週期有較大的關聯。調查中發現,產業結構調整的後面帶來的是職業、職位、崗位的變化,四年前還是社會需求的熱門職業,四年後變成了滯銷專業,供給與需求錯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人才結構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來的人才市場需求供給情況反映,各技術等級的勞動力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以機械加工為主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現了部分工科類大學生在校期間又到勞動部門開設的技工培訓學校學習拿到技能等級證書。

三、 知識沉舊,轉化率低

被調查的 60%企業反映,應屆大學生到崗工作,學什麼專業幹什麼工作,實際知識應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數學生表現出所學過的知識轉化不出來,不能變成自己在崗的實際能力。我國大學生一般適應週期在1—1.5年才能獨立完成工作,而發達國家的大學生到崗適應期是在2—3個月。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生產率已逐步替代了勞動生產率,生產知識的經濟與用知識生產的經濟正在悄然改變着人們的就業方式。“知識就是力量”已被轉化了的知識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識的時效性在快速縮短, 50年代大學生知識能用30年,90年代大學生知識能用10年,20__年統計,大學生所學知識能用3年。我國入世後,這種趨勢愈加明顯。

大學以基礎設施和師資為依託,以大學精神為共同願景,在識別和提供優勢的知識體系中培養專業人才。衡量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指標之一就是學到了什麼、掌握了什麼、學會並轉化成為自己生存發展的能力是什麼。在對近20__多名已畢業的大學生調查,30%的學生反映,在校學習的知識離市場需求較遠;30%的學生認為所學知識沉舊,要想在所學專業掌握更前沿的知識,還得自己通過上網、到書店、去企業、進圖書館、聽講座來補充新知識。據國內一所較為知名大學計算機和外語兩個專業學生抽樣調查反映,部分教師的實際知識佔有量不如應屆的學生。計算機專業學生講,摩爾定律9個月一個週期,不到社會上學習,畢業後所學知識多數都過時了。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反映,在校學習多數精力都應付考試,考試結束後,知識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學學什麼,讀大學讀什麼,多數大學生都沒思考過這個較為深層的問題。

把知識和才能物化為真正的行為才是真正的人才。就業率在統計過程中,應多元化確定其概念,大學生就業問題應以市場化視角來認識,並鼓勵支持多元化就業。如:非單位就業、非組織就業、隱形就業,隨着產權多元化、社會生活日趨複雜化,評價大學生就業的指標體系也應不斷創新和完善,改變培養與就業信息不對稱的統計方法。

四、 結論及建議

“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是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基本政策。在這種背景下,市場主導的地位實際上已經確立,大學生擇業和單位選人的自主性都增強了。所以,大學生調整就業觀念,找準定位。

1.充分認識自我,做好就業決策

大學生在擇業前應對自己充分了解,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擅長什麼,想幹什麼。注意學以致用,儘量發揮自己專業優勢和形象、氣質、性格、語言表達能力等非專業優勢。

2.確立合適的就業目標

在選擇職業和確定目標單位之前,應從環境分析、企業分析等方面評估職業和目標單位的各種因素對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順從”社會勞動力的流動分配形勢,適時調整自己的就業心態,切忌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挑選就業地域和企業類型。在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國民經濟比較吃緊的社會環境裏,應當理智的把握“先就業後擇業”的觀點,靈活的處理面臨的機遇。

3.樹立競爭性的擇業觀

大學生必須樹立競爭性的擇業觀,主動出擊,把能夠證明自己才能的各種軟硬件拿出來,自我推薦,這樣才可能被“伯樂”相中。如果一味的“等、靠、要”,結果只會是一事無成。

4.自主創業,就業有新路

各高校可根據自身狀況建立大學生創業培訓中心、大學生創業園區、大學生創業街,也可與企業或研究所聯辦大學生創業科技實體。

此外,創業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首先,家長要改變求穩怕險、小富即安的就業觀,儘可能創造條件鼓勵、資助子女去創業;其次,創業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大批專兼職的教師隊伍,尤其是需要聘請社會上成功的創業人士搞好“傳、幫、帶”並起到示範作用;再次,政府部門對大學生創業要大力扶持。

高校畢業生調研報告 篇10

我國大學擴招後,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且有可能越來越難的趨勢。這個方面和國際經濟形式近3年來連遭打擊,一方面和中國經濟結構體制和教育改革落後有關,更和當今大學生的就業觀滯後有關。針對這一社會現象,此次調查範圍覆蓋華南師範大學17個院系,包括師範與非師範專業在校的本科學生。共發放調查問卷580份,實際547份,回收率為94、3%。調查文件採用單項選擇、不定項選擇和主觀題三種方式來回答問題。問題涉及大學生就業期望、就業素質的自我評價、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擇業與就業的影響因素等方面,旨在對大學生就業期望與實際就業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為高校就業指導和人才培養提供資料與對策研究依據。

調查結果呈現出幾個問題:

一、多數學生對於“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1)就業方向:先就業後擇業成為第一選擇

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為41、76%、28、57%、27、84%。調查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佔27、84%,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迴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於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級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迴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於“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見圖1所示。22、92%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裏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2)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查結果表明(見圖2):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佔66、54%。這説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為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幹

作為師範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於“學校或科研機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調查結果見圖3)。

二、影響學生擇業就業的因素突出。

(1)多數學生對職業價值標準上,把“工資福利待遇”、“實現自我價值”作為重點考慮。兩項佔的比例分別為36、62%、26%,具體情況調查結果見圖4、

這與學生實際就業時考慮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與個人價值和能力的體現作為重點考慮因素。調查顯示,學生的就業除了受薪酬的影響外,人生價值觀中個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學生在進行人生選擇時較多考慮個人因素,較少考慮社會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實現時也折射出主要強調的是“自我”而非“社會”的需要。對於這現象的利弊值得我們研究與思考。

(2)在就業過程中,有44%的學生認為“經驗及實踐能力”為最重要的因素。而“學歷”、“畢業院校或專業”、“應聘技巧”則各佔10、48%、10、34%、12、69%。這可能與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的要求有關。

三、多數學生對就業素質的評價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明確自身的優勢與劣勢。

(1)多數學生的優勢為“理論基礎”、“師範技能”。

(2)有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實踐能力”、“競爭與風險意識”處於劣勢狀態,它們分別達到了33、07%和30、69%;在學生認為自己最缺乏的素質方面中,“創新能力”、“實踐*作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被納入了前三項選擇,結果見圖7、其總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識更新迅速,知識越來越深,越來越廣,職業素質越來越綜合;另—方面學校教育滯後,教育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使大學畢業生就業時普遍有壓力感和不適應感,對自己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學生勇於挑戰的心理素質還沒形成;在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説得多卻做得少,培養的覆蓋範圍也相對狹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養的環境。除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外,如何提高學生勇於挑戰的心理素質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將成為高校就業指導的兩大課題。

四、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與學生的需求處於不平衡狀態。

(1)有過半數的學生反映:“不太滿意”學生就業的指導工作(見圖5)。

(2)學生“希望學校在大學生就業成才方面着重給予哪些指導和幫助”時,

學生們有48、96%選擇“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而“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導”也佔據一定的分量(詳見圖6)。從國家政策和從現實需要上出發,學生需要從就業觀念向創業觀念轉變。在調查中,學生認為“培養自主創業精神”是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的關鍵(佔34、21%);而“加強高校就業指導”與“其他因素”也佔很大的份量(詳見圖7)。針對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基本上還是侷限於信息發佈、政策宣傳、技巧培訓、協議辦理等服務性工作。調研建議,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覆蓋大學教育全過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仍然主要面對畢業班,但此時他們大多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

。就業指導工作亟待從畢業班向低年級學生輻射,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具體來説,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該涵蓋專業知識技能導航,如學習方法指導、新思想新觀念介紹、個人完善知識結構幫助等;健康成才導航,通過實施結對服務、心理指南、交流討論,對大學生在就業求知和個人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困擾排憂解惑;法律導航,普及法律知識,加強法治意識、引導誠信意識。

從調查所反映出的問題來看,進一步實現我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管理規範化,特別是如何把就業指導工作切實納入學校教書育人的整體工作軌道,還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進的地方。

大學生失業的原因及對策

摘要本文論述的是大學生的失業問題,通過分析失業的情況和原因,得出相應的對策以及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一種趨勢的結論。

關鍵詞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週期性失業、供求矛盾、市場缺陷。

正文作為一名大學生,我想"就業"這個詞對於我們來説都是很敏感的,我們大多數大學生讀四年大學無非是為了以後能找到一份自己比較滿意的工作,但是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卻是我們有可能失業,這給很多大學生很大的打擊,甚至有損我們讀大學的積極性。記得我們社會問題研究老師對我們説過一句話,我印象很深,他是這樣説的:“現在大學生就業難,難道真的是企業不需要大學生了嗎?”是啊,難道真的不需要了大學生了嗎?不是的,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大學生失業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結構性失業。由於學習期間社會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地區結構等)發生了變化,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區域分佈等不適合經濟結構變化的要求,畢業時不能適應就業市場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順利就業。

二是摩擦性失業。畢業生對用人單位的發展空間、工資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環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學習成績、專業技能、個人素質等也有一定要求,由於雙方要求不一致導致畢業生沒有用人單位接收的情況。

三是週期性失業。週期性失業原意是指由於經濟衰退、總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業。我國目前經濟持續增長,並沒有出現經濟衰退的情況,但是隨着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社會對畢業生需求量增長速度滯後於畢業生人數增長,導致有效需求不足。

那為什麼會出現上述情況呢?原因有三:首先,“供求矛盾”是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115萬人,大約有35萬畢業生就業時未找到工作;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145萬人,未就業畢業生人數超過50萬人;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212萬人,預計畢業時未就業人數將超過70萬人1。未來幾年,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和畢業時未就業的畢業生數還將急劇增長。畢業生就業人數的增加,促使畢業生就業市場發生了新變化,畢業生就業逐漸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使廣大畢業生面臨更加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在“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下,畢業生作為人力資源提供方通過就業市場擇業,用人單位作為需求方在就業市場中選拔畢業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實現均衡,否則則會失衡,導致“就業難”。“供求矛盾”的表現主要有:畢業生的專業結構、知識結構、綜合素質、學歷層次,甚至就讀院校等等不適應市場需求;畢業生的擇業傾向與技能等不適應市場需要;畢業生的擇業期望值與用人單位要求不一致等等,這些矛盾的存在,導致了非自願的摩擦性和結構性失業。

其次,市場缺陷也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成因之一。市場發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場化程度低;圍繞高校、地區、行業存在不少就業市場,但是未形成較統一的大市場,導致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搜尋成本較高;市場規則不統一,部分市場甚至秩序混亂等等。導致就業市場的不完全競爭、不完全信息和較高成本,影響就業。當前買方市場中的不完全競爭會導致兩種現象:一是部分用人單位的人才高消費,二是一些畢業生被迫退出市場,形成周期性失業;市場信息不完全會導致摩擦性失業或結構性失業;市場進入和運行成本較高則可能會導致一定程度上的週期性失業。用人單位招不到滿意的畢業生,畢業生找不到滿意的單位,是市場不完善、信息渠道不暢通的直接體現。2

此外,就業難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滯後,制約了人力資源的充分流動。雖然這種現象隨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務措施的出現得到了一定緩解,但是距離由畢業生就業障礙轉變為就業動力還有不小差距。

那要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

第一:要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實現高等教育與社會接軌,增強畢業生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高等學校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人力資源的主要陣地,社會和市場發展的需要應該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導向。增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繫,根據社會需要開設專業、設置課程,不斷革新教學形式和內容,才能使高等學校更好地履行社會服務職能。

無視社會需要,盲目培養,就會導致高校畢業生不適應用人單位需要,在就業市場上缺乏需求,形成結構性失業。高等學校應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為基礎,培養服務社會各級各類需要的多種人才。在培養中應充分重視市場需求,建立科學的評價、分析和預測體系,把握社會實時經濟走勢和就業市場的變化情況,按照社會發展方向設置專業,有效地消除結構性失業。這是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根本思路。

第二:高校教學改革中應堅持推進素質教育,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優化人才培養結構。

市場需求是多樣化的,不同崗位對畢業生素質的要求就不一樣。如果高等學校培養出的學生千##第1篇律,或是心理素質差,或是動手能力差,或是社會適應能力差,其結果必然就是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中缺乏競爭力和吸引力。素質教育強調個人素質的發揮,因而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畢業生,可以有效地提高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增強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克服摩擦性失業。

第三:着力提高就業指導和服務水平,增強畢業生的擇業技能。

在就業市場上,畢業生缺乏必要的求職技巧、擇業技能差是導致摩擦性失業的重要原因。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作為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重要環節,應當充分發揮服務職能,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着力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通過就業指導和服務,幫助畢業生科學地分析市場、客觀地認識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過就業指導和服務,幫助畢業生掌握一定的擇業技巧,善於利用市場信息,善於在就業市場中“推銷自己”,通過市場落實就業單位。

第四:加快完善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選擇。

要重視和加強畢業生就業市場和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就業市場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場成本,提高效率,實現節省資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標。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中信息不充分是影響用人單位選材和畢業生就業的突出問題,因此,加強畢業生就業市場和信息化建設是當務之急。國家、地方和高等學校要圍繞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立體化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和信息服務體系,互相聯繫,互相補充,促進就業市場中的充分信息,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選擇。同時還要制訂相關規定,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管理。有效的調控和管理是市場發揮優勢的重要保證。目前畢業生就業市場中還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亂、缺乏監督的情況,不利於就業市場充分發揮資源配置作用,各級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調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關管理辦法和規定,為畢業生就業市場提供統一規範,保證市場秩序。

第五:積極引導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實現多渠道、多形式就業。

處在新世紀戰略機遇期的大學畢業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會發現,我們所面臨的時代是一個快速變革的時代。面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創新的思路不斷加強和改進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積極引導畢業生突破傳統的就業觀念的束縛,樹立與時俱進的就業觀,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自覺樹立自主創業的思想觀念,主動到基層就業。努力實現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學擇業,積極創業。

大學是我們許夢和圓夢的地方,我們來的時候躊躇滿志,我們走的時候也絕對不要留下任何遺憾。雖然大學生難就業已成為一種趨勢,一個比較難解決的問題,但是我們絕不要就這樣失去了信心。或許我們以後找不到稱心的工作,但是我們也還是要有我們來時的那顆火熱的心,把我們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不要管以後會怎麼樣,只要我們在這四年內無愧於心,這樣就夠了,如果我們太注重結果的話我們有可能欣賞不到沿途的美麗的風景,畢竟結果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能夠想通這一點,那麼我們就不會失去信心了,所以我們要把握好現在,把什麼就業煩惱都拋到一邊,認真學習,我想這才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高校畢業生調研報告 篇11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聯繫實踐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通過專業實習,加強對專業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認識和掌握;在整個大學的學習過程實質就是理論知識的汲取,為了縮小理論教學與未來企業實踐的差距,專業的實習成為了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和必要的過程;實習就是一種實踐過程,我們可以通過實習來提高自身的動手能力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後續教學提供更多的感性知識和打下良好基礎。

通過這次畢業實習主要達到以下目的:

1、加強和鞏固理論知識,發現問題並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鍛鍊自己的實習工作能力,適應社會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通過畢業實習接觸認識社會,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學習優秀員工的優秀品質和敬業精神,培養素質,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

二、實習的基本情況

實習時間:20xx年4月24日6月21日

實習地點:上海市張江高科龍東大道3000號4號樓8F

實習單位:上海順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實習崗位:銷售工程師

三、實習過程和內容

我所實習的上海順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吸引風險投資成立的科技型企業,公司主要從事無線通信技術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致力於ZigBee、GPRS/GSM、Wi-Fi等無線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順舟科技,作為小無線通信領域的專業廠商,以專業的技術和良好的服務,為用户提供個性化的網絡通信解決方案,目前順舟科技的無線模塊已經廣泛地應用在工業無線測控通信、傳感器數據採集、智能家居、智能照明、食品安全追溯、智能建築節能、智能電網、智能抄表系統等領域。順舟科技為客户提供完善的無線網絡數據通信產品,公司的發展目標是致力於無線網絡系統的研發,為客户提供最佳的無線物聯網解決方案。我的職位是智能照明事業部的銷售工程師,智能照明事業部也是順舟科技的最重要事業部和公司大力看好和投入的經濟增長點。

從20xx年2月18日進入公司開始,首先是培訓公司制度和企業文化,然後是產品知識和銷售工作的一些日常流程工作。培訓將近一個星期的時間,整個培訓雖然簡單,但整個流程下來還是很費心的,我也深深體會到工作和上學的不同。

培訓之後,正式開始接觸銷售了。首先是在網上收集目標客户羣體,然後通過電話、郵件、QQ等方式開發新客户,通過不斷地向顧客介紹推銷過程中,讓我熟悉自己的產品,和探索顧客的需求。打了一陣子電話之後,姜經理安排我聯繫測試客户,跟進測試問題,為客户服務,建立起與客户的關係,以促進下一步的合作。慢慢的我也自己接待一些來訪客户,並達成交易。由於公司的賞識,公司也提供了一些去展會參展學習的機會給我。慢慢的我的產品知識熟悉了,銷售技巧也有所提升,腦海裏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實習讓我懂得銷售員是需要高度的激情和恆心的,這些天的銷售工作提高我的交際能力,能鍛鍊我們的口才。在這3個月的實習當中我接待了很多客户,也不斷的積累着自己的銷售經驗和技巧。從剛開始覺得銷售只是運氣使然,沒什麼技術含量,到後來真的認識到了銷售其

實真的是一門偉大的藝術。我也深深體會到銷售行業必須遵循的第一原則,那就是顧客就是上帝,無論顧客多麼刁鑽,要求多高,都要儘量滿足顧客。在實習的過程中,態度要求也很高,首先就是自己的儀表必須要整潔,給人一種乾淨的感覺,其次就是要有禮貌,臉上要儘量帶着微笑,這樣就保證了員工的基本素質,同時也是給顧客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這也讓我深刻的瞭解到,無論在何處工作,細節都是必須要注意的,因為細節決定成敗。

四、實習心得和體會

實習是每一個大學畢業生必須擁有的一段經歷,他使我們在實踐中瞭解社會,讓我們學到了很多在課堂上根本就學不到的知識,也打開了視野,長了見識,為我們以後進一步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實習是我們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在實踐中的一次嘗試。我想,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建立自身的十年發展計劃已迫在眉睫。本次實習,共持續了三個月,不算長,也不算短,還是讓我有很多的感悟。

1、我證明了自己的價值。至少我知道,如果我現在就出去工作,是一點也不用擔心自己的就業問題了。剩下的時間,我只能是做的更好,學的更多,讓自己的砝碼更重,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2、在實習過程中我也遇到各種不同的顧客,他們會用各種各樣的態度來對待你,這就要求你有很強的應變能力。實習中不僅要面對顧客,還要搞好和同事與上級的關係,要自己自動自覺的去做事,才能得到大家的肯定。

3、一個多月來,我在公司部門領導和同事們的熱心幫助及關愛下取得了一定的進步,綜合看來,我覺得自己還有以下的不足之處:(1)思想上個人主義較強,隨意性較大;(2)有時候辦事不夠幹練;(3)工作主動性發揮的還是不夠,對工作的預見性和創造性不夠;(4)業務知識方面特別是與客户接觸溝通方面沒有足夠的經驗,所掌握的溝通技巧還不夠紮實等等。

4、實習是大學生活的結束,也是自己步入社會努力工作的開始。在不多的大學生活裏,我還需要做好很多事情,比如英語的繼續學習,比如專業課的深入學習,比如對行業的繼續關注等。未來不管是做個職業經理人還是自主創業,大學時期的積累,必定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

五、幾點建議

(一)對實習單位的建議

在實習中,我像一個真正的員工一樣擁有自己的工作卡,感覺自己已經不是一個學生了,每天7點起牀,然後像個真正的上班族一樣上班。實習過程中遵守該公司的各項制度,虛心向有經驗的同事學習,實習使我懂得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東西,對上海順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也有了更深的瞭解,通過了解也發現了該公司存在一些問題:1、從我的角度來看,上海順舟科技作為一個小公司,管理中有很多問題,最突出地表現組織結構鬆散。大事小事全憑老闆一句話。雖然在突發事件上很有決策效率,但更多地成為公司發展的瓶頸。員工管理上較為混亂,職責不夠明確,公司沒有一個有效地激勵機制,造成一些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效率不高。2、由於受市場影響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努力不夠,產品質量不夠穩定,使銷售工作陷入被動,直接影響生產的正常運轉;銷售業務工作管理還不夠完善,資金回籠有時不夠及時,直接影響公司資金的正常運轉。3、市場信息反饋較慢,對發展新客户的工作做得不夠細。老客户的跟進與維護也不夠積極。

希望順舟科技能在以上問題上尋找對策,有效解決,從而公司得到進一步發展。衷心感謝上海順舟科技有限公司給我提供實習機會,感謝順舟科技陳總對我的關心,感謝智能照明事業部姜經理對我的培養,感謝我的同事們一直以來對我的關照,再次向你們致謝!

(二)對學院教學方面的改進建議

在實習過程中雖然在書面上學到的東西確實是很多,但是太多的不知讓我很困擾,就是實際經驗太少,因而引起很多失誤,因此希望學院多給我們提供在學校的時候提供給我們實際實習的機會。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調整課程設置。實習中瞭解到,目前社會需要大量的市場營銷人才,可是,我們的學生卻難以找到合適的崗位。客觀表現為企業一般招聘有幾年工作經驗的人。其實企業的真正需要的是人才,這裏折射出來的是:應屆畢業生不算是人才。我們不能改變招聘條件,只能使自己成為人才。學生怎樣才能成為人才,是我們面臨的迫切問題。首先,要研究營銷人才的內涵,然後以此調整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教學計劃、學生知識和素質要求等。要加強就業指導工作,重視就業率,就業率是學院生存的重要基礎。 最後,感謝我的母校安徽科技學院,一直以來對我的培養,感謝管理學院全體老師傳授給我的營銷知識,感謝幾年以來教育過我的所有老師,尤其是班主任張老師和實習指導劉老師,學生在此向你們敬禮了,你們辛苦了!

高校畢業生調研報告 篇12

“北漂”回老家後能否走上“人生巔峯”  二三線城市 加速爭搶一線城市人才  更多人把一線城市當跳板  “跳板論”是最近在一線城市工作不滿五年,沒有獲得户口,也沒有購買住房的大學畢業生羣體中越來越得到認可的一種擇業觀。  “跳板論”認為,“大城市鍛鍊,小城市發展”是面對當下一線城市房價高,薪資增長緩慢,而二三線城市人才需求旺盛狀況的一種選擇。  在這種情況之下,很多“北漂”蠢蠢欲動。  新興市場人才匱乏 加薪搶人才

近日,由專業人力資源機構中智上海發佈的全國薪資調查顯示,XX年中國一線城市的實際薪酬增長在8.3%,企業呈現謹慎態勢。  預計XX年將延續放緩的態勢,調薪幅度約為8.2%。經理、管理層收入增長下行趨勢明顯。報告認為這可能是受國企深化改革對高管限薪政策的影響。同時,一線城市應屆畢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起薪水平差距縮小。  上海應屆本科生起薪最高,為人民幣4578元,廣州最低,為3990元;碩士生起薪上海、北京、深圳在整體水平波動不大,相較之下,廣州與整體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博士及以上起薪,在北京和廣州水平較高,均超過1萬元/月。這説明大城市的人才需求正在向更高端流動,中低層次需求被壓縮,導致薪酬增長乏力。報告分析認為,隨着企業往內陸遷移,二三線城市的發展進程加快,加上國家對二三線城市人才吸引和招商引資方面的利好政策,使得二三線城市的人才爭奪繼續升温,薪資也持續較高幅度增長,尤其是XX年,中西部二線城市的實際調薪幅度較大。  人才管理服務商科鋭國際近日公佈的《XX年企業薪酬調研報告》也顯示,二三線城市預期XX年薪酬漲幅為9.0%,高於一線城市;非管理層薪酬漲幅為10.3%,同樣高於一線城市非管理層。相比一線城市8.3%左右的薪酬增長,二三線城市中最搶眼的是成都(9.9%)、西安(9.7%)、重慶(9.7%)、武漢(9.5%)。

生活成本高企催生“跳板論”  長沙某醫藥行業民企主管招聘工作的副總經理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説,他也曾經在北京工作過6年,兩年前回到老家長沙,他認為,一線城市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對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是對於一些醫藥企業來説,一線城市企業結構相對高端,對經濟環境變化很敏感。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之後,一些城市企業薪資增長也會有所放緩。而且,一線城市生活節奏快、高素質人才多、工作壓力大、生活成本高,隨着薪資增長的放緩,這些原本的負面因素就會給在一線城市工作的人形成更大的壓力,尤其是剛畢業不久的非本地生源的大學生,交通、房租、吃飯成本都在攀升。  去年剛剛從上海回到南昌某電台工作的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畢業生王靜給《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算了一筆賬,在上海工作每月房租2500元、電話上網費500元、交通500元、吃飯買東西3500元,再加上每年回家的火車票,一個月7000塊錢的工資能維持“月光”就已經很不錯,有時候還需要家裏接濟。她説,回到南昌後,每月5000元的工資雖然比上海有所減少,但是畢竟家裏已經在南昌給自己買好了房子,不用再交房租,現在每月能存下多元,加上剛剛發的2萬多元年終獎,春節後打算貸款買車,而這在上海是想都不敢想的。她還對記者説,“ 5000元的月薪在南昌屬於中高水平,這得益於我之前在上海的工作經歷,回到南昌後我用在上海學到的東西開辦了新的節目,也在短時間內做到主編一職,所以我認為年輕人畢業後在大城市鍛鍊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記者採訪發現,房租和吃飯已經成為一線城市“北漂”一族的主要壓力,綜合記者採訪的12位大學畢業五年以內人員的回答發現,他們的吃飯成本和房租成本每年上漲10%~20%,平均佔他們收入的40%~60%,“月光族”的現象非常普遍,有不到一半的人需要家裏不時地“接濟”一下。而買房對他們來説,也不太可能。一是房價太高,即使家裏能拿出首付,那麼以後每月面臨高額月供會讓他們壓力倍增;二是很多一線城市的限購措施,也讓他們暫時不能獲得購房的資格。“只有全款買得起房的同學才想着永久留下,我們這些人每天都在想着什麼時候可以離開。”三年前畢業於北京城市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王凱對記者説,“聽説,我老家湖北那邊有很多人在做電子商務,我打算趁過年的時候回去看看,如果有合適的機會就不回北京了。”

跳槽有風險 人生需謹慎  資源一定會流向更需要的地方,隨着中國城市化的發展,未來區域不平衡發展必將被打破,而多極化的發展氛圍也會在中國形成。“在我們的調查中,也接觸過很多從一線城市回到老家的白領,他們重新在二三線城市創業、工作,有成功,但也有失敗的。”段立新説。  中國的地大物博,不同地區的温差都可以相差50℃,更別提不同城市的市場環境與文化。“歐洲人曾經説過,中國的地區差異比整個歐洲都要複雜。準備要回到二三線城市的人才有很多問題必須考慮清楚。”  二三線城市有不同於一線城市的遊戲規則,如不太重視服務,契約精神比較差,所以,在工作以及與同事交往中,就不能生搬硬套一線城市的模式。  更關鍵的是二三線城市可能沒有一線城市所擁有的完善的生態鏈作為支持系統。“還是以醫藥研發為例,如果一個研發人員在上海張江高新區工作,那麼,他的公司附近經常會有高端的科學家講座,如果他感興趣可以隨時加入、探討;如果他想找投資人加盟自己的項目那更方便了,張江有很多投資人在尋找可行的項目;而在研發過程,張江附近還有很多公司提供研發的設備、實驗室。”  因此,段立新建議,不管是“跳板論”還是“逃回北上廣”,最重要的還是青年人選擇最適合的、最能釋放自己才華的空間。

高校畢業生調研報告 篇13

提倡大學生到基層就業,是我國政府不斷拓寬就業渠道,緩解就業壓力的舉措之一。但這項利國利民的良策至今在一些地區還未見大的成效,其中既有許多橫亙着的藩籬,也有大學生自己跨越不了的障礙,我國出台了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7項措施,第一項就是“鼓勵和引導畢業生到城鄉基層就業”。這足以説明黨和政府對促進就業的重視。這對基層企業特別是廣大農村來説,也是一個大的喜訊。然而,現實情況是,要真正讓大學生順利到達基層,特別是紮根農村安心工作,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這其中既有許多橫亙着藩籬,也有大學生自己跨越不了的障礙。

一、基層中的工作現狀

在基層,特別是偏遠的農村,需要教育、衞生、農業、林業、水利和畜牧等行業的專業人才,特別是教師。

按照我國現行的中國小教師編制標準規定,城市、縣鎮和農村國小生師比為:、:和:,國中生師比為:、:和:。此標準致使我國中國小教師尤其是農村教師編制大幅減少。特別是由於編制標準的城鄉倒掛,更加劇了農村中國小教師數量的嚴重不足。

x年某縣教育系統共缺老師221名,在教育局多次要求下,縣編委最後給了x個編制名額。因為受編制限制,一些有心到基層從事教育事業的大學生,被擋在了門外。

前些年,在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下,每個單位,尤其是鄉鎮一級,每增加一個工作人員,就多一個人吃飯,財政就多一分壓力。許多鄉鎮入不敷出,拖欠工資嚴重。山東肥城市桃園鎮教育辦公室主任雷印迎説,“農村教師待遇偏低是迴避不了的事實。在同一縣內,城鄉教師收入相差三分之一以上,而且農村教師不享受住房公積金等政策,甚至有的縣農村教師沒有醫療保險,有病不敢看……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教師獻身教育事業的積極性。”

實行縣市工資統籌後,保證了鄉鎮財政供養人員工資按時發放,鄉鎮有了增加人員的積極性,但多數地方總的財力還是不足,沒有能力在短期內大量增加財政供養人數,只能根據各地經濟發展,視財政收入狀況,先急後緩,先上邊後基層,在有條件的時候逐步充實基層人員。

在一些偏僻邊遠地區,即使來了大學生,也常因為交通、通信、生活等方面費用高,且崗位福利待遇低、工作環境差等原因而很快流失。

二、基層信息匱乏

由於基層信息網絡不健全,因而造成基層就業信息匱乏。先後調查了某市舉辦的場大型人才招聘會,沒有一場是針對農村所需人才的。至於農村到底需要什麼人才,什麼專業,什麼水平,數量是多少等,從沒有專門的介紹。因為在相當多的地方,有關部門根本沒有意識到建立關於農村權威、動態、和經濟發展對稱的人力資源供求信息平台的重要性。正是因為缺乏對基層就業的引導,尤其是缺乏面向基層人才需求狀況的及時分析,導致供求脱節、冷熱不均。有的大學生一畢業就湧入了求職大軍,時而南下,時而北上,有的連考試面試的機會都爭取不到,就是想去基層也找不到門路。

三、大學畢業生專業不對口

從當前的農村來看,最急需的是教師,其次是臨牀醫生和護士,再是農林水方面的技術人才。而教師中最缺的是英語、音樂、美術、體育等專業人才。由於缺少對基層人才需求的預測和預報,很多大學都願意把培養方向定位在大中城市,很少有針對基層的。從大學聯考選擇志願,到大學專業設置,到畢業生的流向,都沒有為到基層就業做好準備。本來專業對口的就少,能來農村的畢業生就更少了。

四、社會上對於基層工作的不良評論

在一些人的習慣和意識裏,基層單位就是偏僻、落後、艱苦和困難的代名詞。在基層工作的人好像低人一等,不如在城市就業的人能力強、水平高、本事大,不如在城市有發展前途。

多年來,政策性歧視也是有增無減,不管是資金安排還是發展機會,不管是資源配置還是人員分配,人們總是習慣把城市放在首位,然後才想起農村。更可悲的是,為了填補城市缺少的某類人才,甚至公開從鄉鎮選拔優秀人才到城市補缺。如,某些地市,除了每年優先選拔大學生外,還不定期地從鄉鎮優秀教師中挑選一部分到市直中學任教。雖然被選中的教師求之不得,但這卻加大了城鄉人才數量和質量的“剪刀差”,人為製造和加大城鄉差距,讓本來就缺人才的鄉鎮雪上加霜。

一方面基層缺人才,要人要不着;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難,想去基層去不了。這個難題是經過長期積累和沉澱形成的。要破解這個難題,單憑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引導他們轉變思路,放低身價是不夠的,只讓大學生和各高校去努力也不能奏效,各級政府必須擔起責任來,制定並實施更積極、更科學、更具吸引力的基層就業政策,把每項鼓勵和幫助措施落到實處,才能確保大學生下得來,留得住。

五、今後發展建議

如何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到基層就業,一是優化政策,拓寬人才入口。要加強城鄉統籌,充實和增加基層用人編制。目前,在許多地區的基層,不但缺資金,而且嚴重地缺老師、缺技術員、缺醫生等各類專業人才,如果我們的政策能再優惠些,放寬對這些地方的編制限制,允許更多大學生得到去農村工作的機會,不但有深遠的政治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於有志於到基層工作的大學生,只要有專長,符合農村需要,就要積極創造條件,減少考核程序,簡化錄用手續,取消可有可無的公式化、機械化的套路,儘可能多的吸收過來。

二是改善基礎條件,創造良好環境。大學生為什麼不願意到基層工作?就是因為基層不僅條件艱苦,而且工資福利待遇低。因此,各級政府部門應當齊心協力採取措施改善環境,讓大學生留得住。同時要大力開發基層管理和服務崗位,對到農村基層和城市社區工作的畢業生給予薪酬或生活補貼,並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讓到基層的大學生既有用武之地,又有發展和提高的機遇,不但能順心地來,而且能安心地留住,紮下根。

三是建立信息平台,完善服務措施。應發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專業優勢,利用政府網強大的信息功能和社會影響力,建成一個從大學教育到農民工培訓,從高端人才引進到普通勞動者求職,從公務員招考到個體私營企業招聘,涵蓋所有就業人羣的綜合網絡平台,集中統一發布“人才天氣預報”,讓各類求職者能及時看到最新、最真、最準、最明白的就業信息,從而準確地評價和定位自己,選準、選對自己的就業方向,不走冤枉路,不被虛假信息矇騙。

高校畢業生調研報告 篇14

實習時間:

實習地點:

實習單位:

單位性質:x有限公司成立於20xx年,具有國家設計施工雙二級資質,中國建築裝飾協會會員單位,是一家集專業設計、精確預算、精湛施工、完善售後服務於一體的正規化裝飾工程公司。主要從事辦公樓、賓館酒店、商業設施和公寓住宅別墅等工程項目設計與施工等相關業務的一家大型裝飾公司。公司成立以來,始終以 高起點,高標準 信譽第一,顧客至上 為企業標準,以精湛的設計、堅實的技術、優良的工程、合理的價格、規範的工程管理、完善的售後服務,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獲得客户的信任和讚賞。

公司本着 崇尚自由,追求完美 的設計理念,憑藉超前的設計構思、合理的預算報價、精良的施工工藝,真誠的為每一位顧客量身定製全新、優雅、舒適的居家生活文化空間。

實習目的

瞭解國內市場的設計方向和動態及前景。

認識並瞭解各種新型設計製作的材料和工序、性能、應用和做法。

嘗試把學校裏學習的設計相關理論運用到實習過程中。

瞭解當前設計工序和製作工序。

進一步掌握計算機設計軟件的運用,如ps,3dmax,cad等。

培養人際交往與社交能力,為日後相關工種作準備。

實習經歷及心得

x年的寒假我懷着無限的憧憬和期盼去了x公司實習。第一次踏上工作崗位將我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我所生活的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沒有三點一線的課堂生活了,而是踏上了上班族的行列,每天在規定的時間上下班,身邊接觸的人也完全換了角色,老師變成了老闆,同學變成了同事,與他們的相處之道也完全不同。在這樣的巨大轉變中,我迷茫,懼怕,擔心無法馬上適應新的環境。俗話説:實踐出真知,我實習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我從中學習到很多的知識,不僅僅是專業上的,更有關於做人,做事的知識。

初進公司,項目經理便安排我跟着師傅學習。先前的幾天,我在辦公室看圖紙,抱着學習的心態,認真的看他們的設計,規範,這些對我有很大的幫助。過程中我還不斷熟悉工作環境,瞭解每項材質的具體報價及具體樣子,並瞭解工人施工一平米的單價以及一個項目的單價。通過熟悉報價並看書學習鞏固了不少知識,瞭解裝修的整個流程,懂得要在實踐中慢慢積累經驗才有所收穫。終於有機會出去量房並陪同設計師與客户談項目,我主要負責排尺,然後畫房型圖,學習怎樣做預算,並向客户報價。同時我一有機會就去工地上熟悉各個施工環節,虛心的請教,學到很多珍貴的經驗。

在這段其間,我除了做好我本職的工作,還學習了更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首先是,我進入這個行業初步的瞭解了這個行業的基本情況及未來的發展狀況。其次,我的思想受到了洗禮,意識到了自己能力的欠缺和知識的匱乏。最後,我頓時發現我在學校的時間太少了,很快我就要結束四年的讀書生涯,我要珍惜在學校的每一寸光陰。

高校畢業生調研報告 篇15

實習的目的與意義

幼兒園的實習是要將學校學習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更好地運用於實踐,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檢驗、鞏固、提高、豐富所學理論知識和技能,初步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

幼兒園的實習可使我們這些正要進入工作崗位的學生掌握教育教學方法,獲得從事幼教工作的實際能力。

幼兒園的實習可以培養我們觀察、瞭解幼兒的能力。

幼兒園的實習,可以使我們更多地接觸幼兒,能和幼兒建立深厚的感情,熱愛幼兒,更愛幼兒教育事業,增強我們的事業心和工作責任感

幼兒園的實習能夠使我們進一步熟悉幼兒園的全面工作,加深對幼兒園教育任務的理解。

幼兒園的實習可以使我們瞭解當前幼兒教改動態和社會對當前幼兒教育的要求。

聽課是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的一個好方法,新教師只有多聽課才能夠逐漸積累經驗。所以對每一次聽課的機會我都十分珍惜。聽課的主要對象是師傅。這學期我聽了許多節課,我的收穫很大,逐步掌握了一些上課的技巧。

除了聽課之外,平時我也經常向我班主班老師以及其他老師請教教學上的問題。這些老師都非常熱情的幫我解答,特別是我所在班裏的老師,使我獲益匪淺。從中我也明白了,知識和經驗不是自己從天上掉下來的,必須發揚勤學好問的精神,把自己當成學生一樣,積極吸取周圍其他老師一些先進的東西,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此外,我們也組織了集體備課活動,這些活動使我明白了教學的目標和方向。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師,除了有良好的教學經驗外,最重要的是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為此,我始終用自己的愛心,去熱情的關懷身邊的每一位孩子。在幼兒的個人衞生方面,不怕髒、不怕苦、不怕累,要象孩子的母親一樣關心和愛護他們。在實習期間我始終以主人公的態度,積極協助班上的老師完成各種工作,遵守實習所在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得到了園領導、指導老師,乃至家長的一致好評,給我自己的工作注入了新的動力。

這次實習令我感受頗多,我不得不承認,新人就是新人。由於經驗的缺乏,我的教學水平與其他有經驗的老師相比是有差距的,這一點在平時的上課紀律上可以看出來。我上課的時候由於講課不生動,所以,往往有時候紀律就不如師傅上課的紀律好了。過後我也時刻對自己的教學方面進行不斷的反思,不斷的改進,通過自己的努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應老師的要求,我給孩子們改作業,組織玩遊戲等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這些事情前,我不斷的回想着見習時老師上課的情景:老師那始終帶着笑容的臉和豐富的肢體語言,我告訴自己要笑着用最簡單的言語能讓寶寶們 聽明白的話語講給寶寶們聽。雖然很緊張,有時候很無助,但是我不斷的提醒自己,只有笑才能讓孩子們喜歡你,才能和孩子們拉近距離,老師説的每一句話在小朋友的眼裏都是對的,輔導的幾位小朋友認真的聽我講解。孩子們很聰明,沒多長時間就會一道題目 ,看着小朋友開心的笑容,我的心裏覺得甜甜的。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人生百年,立於幼學,學齡前階段是幼兒成長最重要的啟蒙時期,目前我國幼教事業需要大量的骨幹人才去改善幼兒教育,在當前學前教育專業大力發展的形勢下,我們作為免費男生內心突然覺得壓力特別大,因此我們應該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裏,努力學習專業技能理論知識,為培養祖國未來的花朵奠定良好的基石。

我覺得實習期間我最大的優點就是熱情和隨機應變。我們作為實習生,本身就應該抱着學習的態度,誠懇的向班上的老師學習經驗。實習工作應該要熱情,不能等事兒做,要找事兒做。孩子有什麼小 糾紛 ,老師需要搭把手的地方,我都能幫上忙,工作也算主動。自考的時候學過一個名詞叫 教育機智 ,幼兒園的生活更能體現教育機制的存在。大多數時候,你上課的內容和教案寫的內容都是不太一樣的,甚至大相徑庭,如果你抱着一個死板的態度,是肯定幹不好這一行的。隨機應變對與教師來説也是必備的。

以前我比較注重於對有關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及國內外幼兒教育研究的理論學習,常常忽略了對幼兒生活常規的關注。這次在幼兒園實習,第一次完整的觀察了幼兒園一日的生活,發現其實訓練幼兒的生活常規培養他們的行為習慣及自理能力也是一項重要的任務,一門值得重視的學問。黃老師很會利用機會對幼兒進行隨機教育,把有計劃的教育和隨機教育相結合,如我們班有兩個小朋友浪費洗手液,黃老師就會跟小朋友説明我們幼兒園的洗手液是怎麼來的,不能浪費,並要求他們兩人帶一瓶回來作為賠償。這些日常生活突發的事件都成為教師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機會。

經歷了實習生活,讓我初嚐了身為一名幼兒教師的酸甜苦辣。回顧和孩子們一起走過的日子,不禁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也深感如今的孩子比我們過去多了一份頑皮,一份靈活,一份大膽。孩子的能力一代比一代強,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要想在孩子中樹立起好老師的形象,還需要走一段不尋常的摸索之路。

總之,教師是一個崇高而神聖的職業,要當一名好的教師是不容易。在此次實習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社會的不斷進步,使幼兒園對幼兒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還要面臨更大的挑戰, 學高為師,行正為範 的內涵也在不斷地加深。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完善自己,準備全身心投入將來的教育事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6evwv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