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農村兒童教育現狀調查報告(精選3篇)

農村兒童教育現狀調查報告(精選3篇)

農村兒童教育現狀調查報告 篇1

20xx年5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調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貴州省等6個勞務輸出大省(市)的12個縣(市、區)進行,共調查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佔61.7%)、非留守兒童2731人(佔37.2%)、教師687人、校長42人。

農村兒童教育現狀調查報告(精選3篇)

調查研究中發現了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並對此提出對策建議。現如下:

一、存在的九個突出問題

(一)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

在家庭生活中,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差別最突出的是意外傷害。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於非留守兒童,其中前四項分別高5.3、1.6、3.9和3.1個百分點。意外傷害的發生源於留守兒童安全防範意識和知識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監護人履責不到位。

(二)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1.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

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1.4和2.7個百分點,教師反映的差距更大。

2.留守兒童學習態度較差,學習興趣較弱

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為較多:沒完成作業(49.4%)、上學遲到(39.6%)、逃學(5.5%)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8.6、4和1.3個百分點;不想學習(39.1%)和對學習不感興趣(43.8%)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

九成多留守兒童認為學習重要,他們學習態度和狀態上的差異,既與學校教育的大背景有關,也與學生自身的情況有關。一方面,客觀上存在普通農村學校培養目標單一與留守兒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學習知識一旦脱離自身的發展基礎和需求,學習興趣自然就會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因為缺少有效監督,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較差,學習狀態也會受到影響。

3.留守兒童缺乏應有的學習輔導

有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有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比非留守兒童都高出5.8個百分點。

調查發現,非留守兒童學習的主要幫助和監督者是父母,而留守兒童則是老師。接受訪談的留守國小生認為,父親外出後對自己最大的影響是遇到難題沒人問了。代替父母照顧孩子的祖輩監護人較多,他們學歷偏低,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的學習。

(三)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1.留守兒童家庭支持弱化

2.留守兒童社會支持朋輩性傾向明顯,易受不良團伙影響

3.教師的情感支持不明顯

有47.8%的四年級留守兒童遇到困難時主要求助於老師,顯著高於第二位的同學朋友(36.6%)。在青少年時期,父母與教師是兒童的兩個重要他人,尤其是國小中低年級的留守兒童,當父母遠離時,教師就成了情感依戀對象。但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持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持相對欠缺。在你最信任的人是誰、你的心裏話主要跟誰説、你和誰最親近等情況中,老師在留守兒童身邊的人羣中排位都靠後。

4.兩成留守兒童感知不到社會支持

國內外諸多研究證明,社會支持狀況是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預測變量,本研究也得到同樣的結論。留守兒童消極情緒較多,經常感到煩躁(46.0%)、孤獨(39.8%)、悶悶不樂(37.7%)、無緣無故發脾氣(19.7%)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5.7、5.7、1.5和1.1個百分點。這些消極體驗降低了留守兒童對生活的滿意度,有23.2%的留守兒童對現在的生活感到不滿意,比非留守兒童高6.4個百分點。

調查結果提醒我們在給留守兒童提供各種支持時,應充分考慮他們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為他們提供各種幫助,使其更容易感受到外部支持的存在,而且要幫助留守兒童學會有效地利用這些支持,以更好地發揮其在維護自身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四)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在留守羣體中,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顯然低於男童,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

在留守羣體中,有外顯性攻擊行為和內隱性攻擊性情緒的女童比例都高於男童,經常感到煩躁(47.6%)、悶悶不樂(38%)和無緣無故發脾氣(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個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後,自己比原來抑鬱、焦慮、愛發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於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於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於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

總體來看,留守女童負面情緒多、孤獨感強。其原因:一是性別的差異使留守女童更需要父母的愛撫;二是家庭和學校的情感支持不能滿足留守女童的心理需求;三是傳統的社會角色期待加重了留守女童的心理負擔。在留守羣體中,36.4%的女童在家經常幹活,比男童高9個百分點。有63.2%的留守女童要洗衣,35.2%要照顧弟妹,比留守男童高25.9和14.7個百分點,也高於非留守女童。在為家庭轉移更多勞動負擔的同時,留守女童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壓力,這種心理壓力與父母外出帶給她們的心理影響疊加在一起,不僅影響了她們的身心健康,也可能會影響到她們未來的發展。

調查也發現,留守女童人際交往狀況較好,來自同學朋友的支持高於留守男童,這部分緩解了她們的心理壓力。

(五)留守男童問題行為令人擔憂

在閒暇生活中,有13.8%的留守男童每天看電視超過2個小時,比非留守男童高3.2個百分點;在上網的兒童中,在網上玩遊戲(64.9%)、講髒話(41.8%)、瀏覽色情暴力內容(8.3%)的留守男童比非留守男童高4、3.5和1.7個百分點。

在學校生活中,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老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於留守女童。此外,有47.2%的留守男童沒參加過學校的任何課外小組,分別高於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4.7和5個百分點;有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夥欺負,高於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留守男童問題行為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的障礙也多。某縣綜治委的同志説留守男童是當地犯罪青少年的重要羣體,稱他們為110的後備大軍。其原因:

一是缺乏有效的監管,這是留守男童不良行為相對突出的直接原因。男生成熟較女生晚,更需要來自父母的監控,否則在日常生活中難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難以理解、掌握和內化社會所提倡的價值觀念、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從而導致價值觀和行為偏差。數據顯示,在留守羣體中,男童贊同錢能解決所有問題(11%)和家裏有錢或有人當官的命真好(27.5%)的比例比女童高1.9和6.6個百分點;贊同誠實守信的人容易受欺騙(55.1%)、一夜成名的人令人羨慕(47.1%)和做好事經常得不到好報(39.0%)的比例比女童高46個百分點。

二是家庭中父親角色的缺失對留守男童影響較大,本次調查中有91.9%的留守兒童父親外出或雙親外出。父親外出縮小了兒童的生活和活動空間,不利於男孩的健康成長。父親外出的家庭中缺少權威形象,使男孩的管教和監督變得更為困難。對於男童而言,父親還提供了男子的基本模式,供其參照和認同,父親遠離不利於留守男童的性別認同。

(六)父母外出對國小中年級兒童影響更大

1.父母外出對四年級留守兒童日常生活影響最大

在四年級到九年級6個年級的留守兒童中,過去一年,有3.6%的四年級兒童遭遇觸電,比例最高,這個比例在非留守羣體中是1.5%,在6個年級中最低;在上網的留守兒童中,有26.9%的四年級兒童玩網絡遊戲,僅比八年級低0.5個百分點,這個比例在非留守羣體中是20.7%,在6個年級中最低;在上網的留守兒童中,有9.9%的四年級兒童在網上瀏覽色情暴力內容,比例最高,這個比例在非留守羣體中是5.6%,低於五年級。此外,有10.6%的四年級留守兒童在生病後選擇自己忍着。

外出父母及代理監護人,因為覺得這個階段的孩子長大了,已經適應校園生活而又尚未面對升學壓力,容易對其放鬆監管。這不僅使得他們更易遭受意外傷害,也忽視了他們一些不良品德和行為的滋生和發展。按心理學家皮亞傑的劃分,十歲左右的兒童正是道德水平從他律向自律過渡的關鍵階段,需要更多的關注和引導。

2.四年級留守兒童對父母外出後的負面體驗較多

感覺父母外出後自己更容易被欺負(23.7%)、被歧視(19.8%)、性格比原來內向(41.7%)、膽小(18.9%)的四年級留守兒童比例在6個年級中最高。四年級留守兒童年齡還小,對父母依戀感強。他們經常想念父母(76.7%)、擔心見不到父母(59.2%)、擔心父母不愛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九年級的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四、五年級的留守兒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級的留守兒童最需要學習輔導。

3.父母外出對四年級留守兒童的交往行為有較大影響

四年級兒童人際交往狀況總體較差,這與他們年齡尚小、社交技能不足有關,四年級留守兒童相比非留守兒童更差。認為自己是一個受歡迎的人(52.1%)、認為同學喜歡自己(68.7%)、願意和別人説話聊天(80.6%)的四年級留守兒童的比例,分別比四年級非留守兒童低6.4、3.6和1.8個百分點,可見,父母外出對其社交技能和行為影響較大。

(七)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八年級現象更為顯著

1.八年級留守兒童自我管理較差

有37.2%的八年級留守兒童每天看電視1小時以上,較八年級非留守兒童高2.6個百分點;有38.3%的八年級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外出後更自由了,較四年級留守兒童高13.1個百分點。

2.八年級留守兒童在學習及校園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較高

八年級留守兒童上學遲到(49.8%)、逃學(8.7%)、不想學習(62.8%)、對學習不感興趣(67%)、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86.3%)、遇到問題沒人幫助(68.4)、沒完成作業(62.7%)以及被老師懲罰(75.2%)的比例高於八年級非留守兒童2.314.4個百分點。

3.八年級留守兒童受同輩羣體影響較大

八年級學生處於青春發育期,身心急劇發展變化,存在着種種發展的可能性,他們具有叛逆、盲目、易受外界影響、情緒變化大、成績兩極分化普遍、違紀違規頻繁等特徵,又具有可塑性、主動、追求獨立等特點,這被稱為八年級現象。對於八年級留守兒童來説,青春期的影響與父母外出務工的影響疊加,放大了種種問題。

(八)寄宿留守兒童對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本次調查的重點之一是關注寄宿學校對留守兒童的影響,下文中的寄宿生和非寄宿生均為留守兒童。

調研發現,寄宿生相比非寄宿生有一個突出優勢:在自我接納和人際交往方面,寄宿生要明顯好於非寄宿生:對我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70.8%)、父母外出後我比原來自信(62.2%)、父母外出後我比原來獨立(76.6%)等正面自我描述的認同比例,寄宿生比非寄宿生高4、4.4和8.8個百分點,而對我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36.3%)、我覺得別人比我運氣好(31.5%)等負面自我描述的認同比例,比非寄宿生低2.3和3.3個百分點。

有63.8%的寄宿生認為自己是一個受歡迎的人,79.7%認為同學喜歡自己,比非寄宿生高4.8和7.7個百分點。寄宿生社會參與的積極性也更高,有81.1%的寄宿生參與過學校、社區的公益活動,比非寄宿生高7個百分點,他們的社區安全感也高於非寄宿生。

自我接納與人際關係密切相關。寄宿生在集體生活中提高了社交技能,在與同輩的親密交往中獲得幫助和肯定,從而接納自己,良好的自我接納又促進其人際交往。可見,寄宿制學校的集體生活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並緩解留守兒童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緒和心理問題。

在其他方面,寄宿生的情況則不容樂觀。寄宿生的日常生活習慣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飯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個百分點,平均每天睡眠9小時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個百分點。

寄宿生的學習和校園生活狀況更糟糕,上學遲到(49.2%)、沒完成作業(54.6%)、不想上學(45.6%)、對學習不感興趣(48.9%)、聽不懂老師講課(62.9%)、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56.7%)、成績下降(78.5%)以及被老師懲罰(67%)的寄宿生比例高於非寄宿生5.912.6個百分點。

除了學習用品外,寄宿生的各種需求都高於非寄宿生。寄宿生對學習輔導(57.4%)、和父母在一起(51.4%)、興趣特長培訓(24.4%)、課餘假期活動(24%)、瞭解青春期知識(15.1%)和心理諮詢(16.7%)的需求明顯高於非寄宿生,相差3.86.8個百分點。他們對錢、與成年人多交流、瞭解自護知識、運動器材和場地的需求也高於非寄宿生。需要是個體對內外環境的客觀需求在腦中的反映,它常以一種缺乏感體驗着,以意向、願望的形式表現出來。對於寄宿留守兒童來説,缺乏集中體現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學習輔導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學業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習經常有老師答疑的僅有四成(40.4%),僅三成多寄宿生(34.2%)覺得住校的好處是學習上遇到難題有人幫助。

二是生活單調,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認為住校最大的不好是想家(24.7%),其次是自由活動時間少(18.1%)和課餘生活枯燥(17.7%)。住校期間,寄宿生學習之餘或節假日最經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學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鍛鍊玩耍(38.5%)和看電視(24.5%)。

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遠離父母和家庭使得寄宿生對父母的情感需求更高,雖然同伴和老師給予了寄宿生較多的情感支持,但還遠遠不夠。七成多(76%)留守兒童表示在住校期間想家。當心情不好時,寄宿生更多地選擇與同學夥伴交流(51.0%),其次是和老師交流(30.0%),第三是和家裏人交流(28.0%),其他是自己想排解(27.6%)、寫日記(25.7%)、悶在心裏(17.5%)、哭泣(16.0%)等等。

學校提供的心理輔導服務也不多,僅兩成多(23.9%)寄宿生表示生活老師會經常找他們談心,23.9%的寄宿生表示學校有心理諮詢室、心理信箱等心理輔導服務設施,僅6%的寄宿生使用過這些心理輔導服務。有48.5%的寄宿生經常感到煩躁,較非寄宿生高5個百分點。

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寄宿學校的軟硬件設施較差,生活衞生設施配備與維護狀況不容樂觀,就餐滿意率僅六成多;安全狀況堪憂,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發生過丟失財物的現象,57%表示宿舍裏有同學拉幫結派欺負別人。

調查還發現,低齡寄宿趨勢明顯。有35.2%的留守兒童是從國小就開始寄宿的,其中15%從國小四年級及以下就開始寄宿,寄宿留守兒童從國小高年級不斷向下延伸,少數學校還出現了一年級甚至是幼兒園就開始寄宿的現象。低齡寄宿對兒童成長的`影響值得進一步研究,對寄宿制學校管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九)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整體狀況更差

在父親外出、母親外出、父母外出三種類型的留守兒童中,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佔8.1%,這個羣體總量不大,但各方面問題最突出。

在生活照顧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中,有35.1%沒有吃早餐的習慣,比父親外出的高2.9個百分點;有54.4%在過去一年遭遇過意外傷害,比父親外出的高5.7個百分點。此外,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對留守生活的負面體驗最高,例如生病沒人照顧,更容易被欺負和歧視,要幹更多家務農活等,而覺得家庭經濟條件好了的比例最低。

在課餘時間安排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看電視、閒逛、去影院、遊戲廳和網吧的比例都較高,勞動負擔也較重。

在網絡行為方面,在上網的留守兒童中,母親外出的有22.3%通常在網吧上網,比父親外出的高4個百分點;在網上與陌生人聊天(50.8%)、講髒話(51%)、瀏覽色情暴力內容(8.8%)的比父母外出的高7.5、11.8和3.3個百分點。

在學習和校園生活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有32.4%自評學習成績為上等,比父親外出的低6.5個百分點;不完成作業(55.6%)、逃學(7.3%)、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73.2%)、遇到問題沒人幫助(60.4%)、不想上學(41.8%)、對學習不感興趣(45%)的比父親外出類型高2.110.3個百分點;認為學校裏及周邊有不良幫派或團伙(34.7%)、有同學加入不良幫派或團伙(29.1%)的,比父親外出類型高5.6和4.5個百分點。

在自我接納和人際交往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表現矛盾:他們覺得自己有較強的生活能力,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的比例最高,但覺得別人比自己運氣好的比例也最高;他們覺得自己是一個受歡迎的人,願意去幫助別人的比例最高,但不願意和別人談話聊天,經常嫉妒別人的比例也最高;他們認為可以支持或幫助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感覺需要時沒人能幫自己的比例也最高。

調研發現,家庭中父母外出一般都會有相對明確穩定的監護安排,而母親外出後留在家中監護孩子的父親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往往疏於照顧和監管,以致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生活習慣和學習方面表現較差。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鮑威爾對親子依戀的研究結論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於嬰兒應該有與母親(或穩定的代理母親)之間連續不斷的温暖、親密的關係。他深信,早期依戀特徵對個體後期發展有重要影響,且早期依戀的發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錯過關鍵期,兒童依戀難以重新建立,個體會出現情感不穩定的狀況,面對挑戰時也容易出現易怒情緒。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自評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22%)、感到煩躁(51%)、孤獨(45.5%)的比例最高,他們認為父母外出後自己更內向(40.5%)、憂鬱(35.8%)、膽小(20.7%)和焦慮(31.2%),高於父親外出的3.99.9個百分點。

鮑威爾還認為,早期依戀的順利完成和發展才能導致一個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數據顯示,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更贊同錢能解決所有問題(11.5%)、家裏有錢或有人當官的人命真好(27.9%),他們自評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23.7%)比父母外出的高6.4個百分點,認為自己現在最需要的是錢(26.6%),比父親外出的高4.9個百分點,這與他們安全感缺乏不無關係。數據也顯示,除了生活費,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可以支配的零花錢最多,有36.2%的人每月有30元以上,比父親外出的高6.8個百分點。

通過以上比較,我們還可以看到,在三種留守類型中,父親外出對兒童的生活、學習、情緒方面影響較小,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説明了母親外出的影響更大。

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雖然面臨學習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對現在生活的滿意度最低,但他們沒有放棄對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舊錶現得積極向上,他們中有94.4%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比父親外出的高2個百分點;有87.8%對未來充滿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個百分點。

二.對策建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關心關懷他們的健康成長。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加快户籍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各地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積極採取舉措,完善工作機制,制定出台相關政策措施,積極開展關愛活動,紮實推進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環境不斷優化。針對此次調研中發現的突出問題,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健全關愛留守兒童的法律和政策體系

2.立法保障早期教育。針對留守兒童早期教育問題,應通過家庭教育立法明確各級政府的責任,地方政府現階段應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把發展學前教育納入城鎮、新農村建設規劃,公共財政應加大對農村托幼事業的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則可逐步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階段。

3.立法保障家庭教育指導。為家庭教育立法不僅要控制家長的家庭教育行為,更要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各地要按照全國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規劃和《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的要求,強化部門職責,落實工作方案,繼續鞏固和發展留守兒童家長學校,以此為依託加強對家長和監護人的指導與服務,有效改善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針對家長學校師資和教學資源欠缺的問題,可組建家庭教育專家隊伍,對家長學校進行系統的師資培訓。

(二)完善監護制度和國家救助體系

1.強化父母法定監護責任。為了減少因父母缺失給兒童造成的有形的和無形的傷害,應在法律法規方面強化父母的法定監護職責,探索監督和保護父母盡職盡責的渠道和辦法,切實保護留守兒童。

2.探索有償代理監護制度。職業代理家長、託管家庭等有償代理監護的形成是市場導向的民間自覺行為。就目前來看,其在應對留守兒童問題上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面對這個新興職業的出現和快速發展,建議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給予管理和監督,使其能切實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生活問題。

3.加快完善國家監護和救助體系。明確政府在留守兒童救助方面的主體責任,建立留守兒童社區保護網絡,明確強制報告制度,完善臨時監護程序,為困境留守兒童提供臨時照料,確保他們得到有效監護和及時救助。

(三)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

1.建立領導協調機制,不僅要在縱向上自上而下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責任機制,也要在橫向上對各方工作進行統籌協調。

2.搭建平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留守兒童工作格局,提高非政府組織和羣團組織在社會事務中的地位,形成整體功能。

3.統籌經費保障機制,政府要將關愛留守兒童列入財政預算,確保必要的經費投入,同時要出台激勵政策,營造有公信力的慈善環境,提供簡便易行的模式流程,有效拓展經費渠道,吸引更多企業和公益組織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行動中來。

4.針對調查中部分學校校長和老師提出的不知道關愛工作如何進行的問題,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對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已經形成並證明有效的方式進行和推廣,規範相關的工作流程及模式。

(四)構建全方位的留守兒童教育保護網絡

1.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配套設施建設,按照適當比例配備生活老師、心理輔導教師和文體活動老師,加強師資管理和培訓,並將其納入學校編制中。

2.加強對民辦學校的支持和監管。在本次調研的部分地區,民辦學校已經成為當地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它們普遍存在場地等硬件嚴重缺乏,師資流動過快等現象,但因寄宿的便利和較高的升學率得到留守兒童家長的認可,建議政府給予更大的支持和有效的管理,使其成為公辦教育的有力補充,在留守兒童關愛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3.在留守兒童集中的社區建立關愛服務陣地。發揮民間社會力量的作用,培育社區留守家庭互助小組和留守兒童互助小組等組織,對於增強留守兒童的社區安全感,強化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網絡具有積極的意義。

4.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安全保護預警與應急機制,確保一旦發生問題,有關方面人員能迅速介入並妥善處理。針對農村留守兒童意外傷害,尤其是媒體頻繁曝光的留守兒童性侵問題較為突出的現象,建議社區建立三級預防機制,着力提升家庭和兒童自我保護能力。

1.各級團組織應積極探索共青團統籌、團屬組織聯動、青年社會組織合作的工作體系,注重承接政府相關職能的轉移和運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以專業化手段主動承接政府關愛留守兒童方面的各類事務。

2.婦聯應利用自身優勢,將留守兒童關愛納入婦女兒童工作的整體框架,重點突出家庭在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加強家庭教育指導,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3.充分發揮羣團組織優勢,對代管家長、大學生志願者等進行有效的培訓,並建立幫扶活動的長效機制,使關愛行動制度化、長期化。

(六)注重滿足不同類型留守兒童的多樣化需求

1.針對不同性別的留守兒童,我們的志願者活動可以借鑑美國大哥哥大姐姐組織(BigBrothers/BigSistersofAmerica)的幫扶模式,滿足不同性別的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

2.針對大齡留守兒童,特別是無人監管的留守兒童,建立長效幫扶和管護機制,對他們成長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

3.針對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建議家庭儘量不作出母親外出的安排,如果迫不得已,也應該認真安排好監護人,學校和社區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幫助。

(七)完善關愛服務機制與構建減量化機制並重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最根本的在於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途徑有二:一是加快新農村建設和小城鎮建設,吸引外出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使留守兒童能夠與父母團聚;二是消除制度、經濟和社會文化的排斥,鼓勵、支持和幫助有條件的外出農民工帶着子女舉家進城,使更多農村兒童能夠在父母身邊生活。

農村兒童教育現狀調查報告 篇2

在今年的暑假我參與了我市遵義師範學院組織的以“勇擔強國使命共建和諧家園”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其間,我們深入遵義市道真縣棕坪鄉進行了為期15天的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有:支教掃盲、文化宣傳、法律普及、義務勞動、開展農技知識培訓、社會調查、濟困助學、走訪老黨員和重走長征路等。其中,我重點參與了義務支教和社會調查兩項。

此次活動以支教為主,故所得成果也是與教育有關。現將活動成果彙報如下:

此次“三下鄉”活動重點針對棕坪鄉的國小、國中學生進行假期補課。授課內容以中學階段的主科為主,兼辦有興趣特長班。我在這當中擔任七年級和九年級的數學老師,支教為期十天,共授課21課時,教授學生一百餘人。其間利用休息時間,對部分學生進行了家訪。通過當堂授課、家訪以及同當地學校領導座談,對農村的教育狀況有了大略的認識,併為之作了相應的整理和思考,從而得出了一些初步分析結論和建議。

1、存在的的問題:

經過這麼多年的新農村建設,且加上近來大搞農村寄宿制學校工程,就目前而言,農村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已日趨完善,供水供電不成問題,教室教具給配充足(比如也能實現多媒體教學),學生食宿很有保障。所以,現在限制農村教育發展的瓶頸已不再是硬件設備跟不上的問題,而是出現在軟件上。具體而言,教師隊伍的數量和質量在這種鄉鎮中學是嚴重不足的。首先是優秀教師不願意進來,再者是進來了留不住。這是農村教育長期緩慢發的展的關鍵因素。

其次,教育往往是雙向的,一方面需要學校的管理,但家庭的管理會起更大的作用。但就調查下來的結果來看,家庭這一塊基本上沒能對學生的教育作多大的貢獻。其中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家長大多是農民,平時忙於生計,無暇顧及子女教育。如果是留守兒童則祖父母輩就更沒有閒暇也無精力對其進行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家長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對於現在子女所學的課程,基本上是沒有能力進行專業的指導的,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

在採訪過程中瞭解到,多數農村學生並不同城市的學生一樣用很多的課餘時間來學習,相反,農村的學生自律能力普遍不強,這主要是觀念差異所致。所以談及如何提高成績這個問題上,學生和家長由切身體會而得出統一的結論是,老師嚴則成績高,反之則低。這也合乎眼下應試教育的規律,這種教育體制下,並不要求學生有多麼高的自主發揮,而是看誰肯下功夫,肯花時間,只要拼命做、背,就會成效顯著。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應試教育在維繫城鄉升學公平上還是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當然,農村學生的基礎不牢固早已是路人皆知的,但通過調查下來的情況來看,基礎不厚不過是疥癬之疾,勁頭不足才是心腹大患。因為基礎不足尚可以亡羊補牢,勁頭喪失、鋭氣大減則是釜底抽薪。曾經想當然地以為農村的生活條件大不如城市,人言:困於心,橫於慮,而後作。農村的孩子為改善改變這種狀況而奮發讀書。但實際考察下來與理想大相徑庭。具體是何種原因造成今日之農村學生思想之貧大於物質之貧尚待查明。或許是今日農村的物質生活相對提高,也或許是電視絡的輿論作用。總之,擺在眼前的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此外,地方保護主義也是阻礙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一支力量。據瞭解,當地的國中學生一般不會在會考時填報遵義市的重點中學,其原因並不是沒人有那個實力,而是填本縣以外的高中,萬一落榜,即便是上了本縣高中的分數線也不一定能上該中學。所以多數的學生為求穩妥不得不填報本縣的一般高中。學生水平有限固然是事實,但當地教育部門為維護自己的利益不鼓勵也就算了,還如此設置障礙對學生就太不公平了。升學管道不暢通,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2、針對上述問題,結合地方特色和整體優勢,提出以下改進意見:

首先是在學生方面,雖然大多學生基礎薄弱且學習積極性不高,但其資質還是相當不錯的。山村雖然物質條件不甚豐裕,但基本的能保證青少年健康發育成長的物質所需還是有的。學生大多淳樸可愛,反應敏捷,可塑性強。所以,基於這個還算不錯的客觀條件,只要老師在學生身上多花心思,嚴格要求,並且善於引導,積極鼓勵,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可以也是一定能夠提高的。

另外,在支教過程中,我們也發現有不少專業知識強,敬業程度高的優秀教師。不光如此,也有老師放棄了外調升遷的大好機會,甘願紮根留在這窮鄉僻壤,十幾年如一日,從未止息。對於此種難得的教學,當地教育部門,當地政府應該加大扶持,重點關照。對這類安心紮根農村的教師一方面提高待遇,另一方面可遣至外地進行培訓,促成其更好地為本地教育事業服務。

然而以上兩點所能解決問題的範圍和程度畢竟有限,這個長期形成的差距必然要用長效的機制才得以徹底解決。在這當中,唱主角的正是國家的相關政策傾向和重點幫扶。農村問題説到底是一個窮字,但核心並不是窮經濟,而在於窮知識、窮技術、窮觀念,歸根到底是窮人才。只有想辦法讓無數的知識人才前赴後繼不斷地投身到的農村建設隊伍當中,這個問題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得以解決。但目前就全國範圍的大學生就業去向來看,基本上沒有主動積極考慮去到農村就業的。其中責任並不在於大學生,而是在於國家的政策性導引不夠。並沒有足夠的鼓勵來彌補其物質條件的匱乏所留下的空白,大學畢業生不願意投身農村的建設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近年來我國對於這方面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正在不斷地加強,相信隨着城市就業的飽和和相關政策措施的到位,將會不斷有大學生到農村去就業、生活,而城鄉教育的差距屆時將會逐漸縮小。

現總結如下,農村教育問題的成因是多樣的,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師資配備不足,留不住人才;最嚴峻的現狀是學生學習漸成不夠積極主動的氛圍。解決這一系列問題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期間可以嘗試加強嚴看硬管式的應該教育的傳統方法,着重要給學生樹立起積極拼搏的意識。其根本的和實質性的改善則必須舉全國之力而為之,且要堅持下去。

農村兒童教育現狀調查報告 篇3

調查時間:2x年x月

調查地點:鞍山市

調查內容:關於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現狀的調查

調查方式:走訪調查

潘友竹(團市委希望辦主任):在雙山某街道的樓羣裏,一片低矮的小房,推開已快散落的門,在陰暗的小屋裏見到了關世成母子。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擺設顯示出他們家的光景不是很好。這是我們第一個走訪對象。關世成,xx歲,五年級,他還有一個上八年級的姐姐。世成的父母從枱安農村過來已經多年了。平時,他的父母主要以賣水果為生,去年父親因肺癌去世後,全家生活就靠母親賣水果維持。當我們尋問其家裏的情況時,她母親忍不住落了淚:“唉!原來我們兩個人一起忙活,日子還可以。自從孩子他爹去世以後,這日子就緊巴巴的。我們沒有特困證,學費也不能少交。老大上國中時,還要交x元的借讀費,後來學校知道我們家的情況,就給免了。一到交學費時,我就愁。可也不能不讓孩子上學啊。”他媽媽説話期間,世成一直低頭沉默不語,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臨走時他告訴我們,他會幫媽媽賣水果,還想學會更多的本事,幫媽媽多做點事。

走進第二家時,在外面玩了半天,剛被姥姥找回來的xx歲關懷正趴在桌上無所事事。去年9月剛上國中不到兩個星期,就因為交不起學費、校服費及其他費用,被迫退學。關懷全家從鳳城過來有好多年了。母親患有肺結核,姥姥有嚴重的風濕病。全家的生活就靠父親去勞務市場找點零活及姥姥和媽媽撿點破爛勉強度日,有時吃飯都成問題。關懷的媽媽説起孩子輟學的事,眼圈就紅了。關懷的姥姥在一旁也落了淚:“這孩子天天想學校,總到學校去……”

田皓元(團市委希望辦工作人員):王麗麗的家在立山橋洞子附近。成片的小房,坑坑窪窪的土路,讓我們覺得彷彿到了農村。麗麗和弟弟在家,多平的小屋裏就是全家五口人的安身之地。窗户很小,光線很暗,炕上的小桌上攤着書本,看得出姐弟倆正在學習。他們的爸爸媽媽都出去做活了。這姐弟倆向我們介紹了一些情況。他們的父母是從浙江過來的,主要靠纖褲角維持生活,家裏有三個孩子。王麗麗,xx歲,排行老大,她和妹妹(王麗陽,xx歲)都讀四年級。(媽媽為了方便,就讓麗麗晚一年和小妹一起上學。)弟弟王世傑今年xx歲,排行老三,讀二年級。麗麗雖然只有xx歲,卻非常懂事。有空就幫爸爸媽媽做些家務,照顧弟弟妹妹。她的學習成績不錯,曾是班級的學習委員。她喜歡演講,説起話來口齒清楚,表達流利。問及家裏的情況,她説“爸爸媽媽挺不容易的。我們三個這學期的學費就是爸爸媽媽從外面借的。

唐堂,一個甜美的名字,是孟泰國小二年級的學生。xx歲的她,個頭不高,一雙聰穎的大眼睛忽閃忽閃的,嘴角永遠掛着一絲笑意,甜甜的很討人喜歡。我們見到她時,她正在和哥哥、妹妹一起玩耍。她的老家在湖南省,爸爸、媽媽xx年前來鞍,現在全家靠彈棉花為生,每月只有x元左右的收入,還要用x元租房子,餘下的錢用以一家5口的生活費及三個孩子的學費。她的父親告訴我,學校對他們挺照顧,但是三個孩子的學費是他們家的最大負擔,其他的孩子參加課後班輔導,他們想都不敢想。彈棉花攤就在山坡上,他們兄妹三個平時就在這個山坡上寫作業、做遊戲。家裏狹小、昏暗,只是晚上睡覺時才回去。唐棠學習刻苦、老實內向,附近的鄰居説,苦了這三個孩子,學習都挺好,還那麼懂事。“這幾年路費也貴,我們沒錢回家,這就是家。”

宮彬(團市委宣傳部長):沿着彎彎曲曲的小路,在走訪對象楊俊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他的家———鐵西開發區附近的一間陰暗的小房。他們全家是從安徽過來的。父親做些力工,母親幹刷漿等零活。我們問他們家裏的收入情況,楊俊的母親説去年賺了6多元,扣除租房子(x元每月,不含水電),加上日常開銷和供孩子上學,所剩無幾。可是拮据的生活並沒有讓他們放棄讓孩子上學的念頭。他們兩個孩子也都非常體諒父母的不易。楊俊學習非常刻苦,成績在班裏名列前茅,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他的班主任向我們介紹説,雖然他家很困難,他還將自己攢下的2元錢捐給希望工程,他要幫助比他還困難的小朋友。同學把一些文具送給他,他不肯要,悄悄地把同學扔掉的鋼筆拆開,取零件自己組裝成筆……他的妹妹也很懂事。她媽媽給了她5毛錢買冰果,孩子只是花了2毛錢,把剩下的錢攢起來,還對媽媽説:“2毛錢的好吃”。

在鐵西的山東村,我們見到了徐超,他是我們最後的一個走訪對象。徐超正趴在桌上寫作業。一進門我們就看到牆上掛了幾張獎狀,有幾張寫着校模範生的稱號。9歲的徐超念四年級。父親從山東到鞍山已經多年了。母親有病,全家靠父親推垃圾車掙點錢。唯一讓他們感到自豪的是兒子徐超。徐超書法作品獲得了全國少年兒童書畫競賽銀盃獎。她母親告訴我們:“徐超的作文寫得很好,經常作為班級裏的範文供大家學習。”徐超告訴我們他最大的願望要考上清華大學,將來還要買幢別墅給爸媽住。

連日來,隨同幾位團幹部一同走訪了幾户農民工家庭,既為這些家庭的貧困歎息,也為他們的子女就學問題而感慨,但同時也為些孩子的孜孜不倦而欣慰。

在農民工集居的山東村,記者與團市委的幾位團幹部試圖找到有能力,但不願供孩子上學的家庭,卻沒有發現,拮据的生活並沒有讓他們放棄讓孩子上學的念頭。雖然有時為了方便,他們會讓大孩子和小孩子一起上學。一位母親更用她樸實的語言表達了她的心願:“我自己苦點、累點都不怕,只要能行孩子唸到哪,我就想供到哪。

貧困是困擾農民工家庭子女就學的最大問題。農民工主要從事賣菜、力工、收廢品等工作,收入不穩定,平均年收入幾千元,甚至更低。扣除房費(每家平均x元),加上日常開銷和供孩子上學,所剩無幾。如果家裏有人生了大病,更是雪上加霜。一些農民工給孩子訂校服時,都願意訂大號的,以便一套衣服能從一年穿到六年。可以説,即使農民工的子女已經入學,也仍處於失學的邊緣。

農民工子女是一個遊離於體制之外的羣體,他們的父母沒有最低保障,有時上學還要交2到x元的借讀費及校服費、外教費等雜費。這些農民工子女從小在城市長大,卻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在他們學知識、長身體的關鍵時期,其保護和教育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可能會在他們的心裏埋下仇恨的種子,長大後融入社會,因為沒有知識和技能,只能到處遊蕩,也會影響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今年,希望辦將啟動“希望工程助學進城計劃”,將把救助範圍擴大到進城務工農民的子女。計劃在“五四”期間救助x名貧困農民工子女。同時籌建一個基金會,專門用於農民工子女的救助。

但希望辦的現有資金只是杯水車薪。在走訪中,我們不只一次地問一些貧困家庭,也問自己,給失學的孩子解決了學費問題,他們會上學嗎?可正像關懷的媽媽所説,除了學費還有書費、校服費及其他一些費用,他們還是交不起。因此,幫助這些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個部門的事。全社會都應該關注農民工子女的就學問題,力所能及地為他們盡些心力。最終能體現社會大家庭的温暖和人們的關愛之情。雖然得到捐助的只是少數人,但是通過捐助活動,會影響這一羣體,讓他們感到黨和政府的温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wnwzw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