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大學生調查報告調查筆記

大學生調查報告調查筆記

第1記一户農家的年收支明細賬

大學生調查報告調查筆記

我去採點的這個村,大部分人家以農業為主。有一家種着13畝地,種植作物主要為玉米和黃豆,種的小雜糧和菜主要用於自食,還有半畝萬壽菊。家有農用機械車一輛,平時跑跑運輸,做些買賣。從一筆筆明細賬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農户的收入來自農業、副業和工商業,支出主要是税費支出、家庭吃用支出、教育醫療費用支出和農機支出。這個農户在村裏算是情況比較好的,可是辛勞一年竟然入不敷出!究其原因,主要在於教育支出過於龐大。供養三人同時上學對於一户農家顯然壓力過大。高中教育的花銷對於農民家庭來説,仍然是一筆相當大的開支,更不必説大學教育。教育成本之高,已使一部分農家子弟望而卻步,使大部分農家不堪重負。

第2記村裏的明白人

幾經周折,我找到了退下來的村支書,瞭解了村民的生活狀況、村裏的集體公益事務、村裏的教育和村領導機構的情況。

老支書説,改革開放以來,村民的生活水平確實有提高,每天兩頓白麪是沒問題的,家家有電視,60%有電話,1/3有摩托車或是農用車。温飽解決了,基本生活可以保證,但仍然窮,缺錢花。以農業為主,無礦產資源,與有煤的地方相差太遠。打工的人也比較少。農民的個人實力有限,很難進行大規模的市場活動,也很難應對市場的變化。

村集體事務主要有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植樹造林和修路修橋這幾項。問題比較大的是水利事業。村子緊靠一條河,但村裏沒有任何水利灌溉設施,耕地全為旱地。以前的水利設施因為疏於管理荒廢掉了。如何充分調動村集體的力量,為整個村子服務,是政府和村民需要考慮的問題。

當地人極其重視教育,不惜一切代價供子女讀書。20多年來,已經出了十多位大學生(含大專),年輕人普遍讀完國中。但代價也是很重的,據老支書估計,教育支出普遍佔到家庭總支出的70%以上!國家免除了鄉統籌款和村提留款以後,村幹部的工資實行“轉移支付”,相當於給一個村免去了上萬元的負擔。總的來説,這幾年國家的税費改革政策的確針對性很強,解決了很多農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如何寫調查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的格式 ·農村調查報告 ·中學生手機消費調查報告

·高中生調查報告 ·暑假調查報告 ·新農村建設調查報告 ·大學生調查報告參考題目

第3記日益衰落的美麗山村

這個村子三面環山,依山而建。優美的景色給人以極大的愉悦之時,也凸現出一個問題:建立在崇山峻嶺之間的山村,其賴以生存的農業如何發展?層巒疊嶂給人以美景,但是也表明此處幾乎沒有平地,那麼耕地從何而來?沿途看到不少所謂的耕地,大都是在山嶺上較為平坦的地方用钁頭開墾出來的坡樑地,這種耕地遍佈于山中,東一塊西一塊,且每塊地都很小,大的不足兩畝,小的僅有幾分。其中不少已經荒蕪。

現實的耕地狀況直接導致一個嚴重的現實問題:當地的農業尚處於非常落後的階段。

其原因有二:第一,這種開墾于山嶺之上的坡樑地,有着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跑水、跑土、跑肥,因此稱“三跑田”。在這種土地上種植作物,產量大都很低,一般不及平地的一半;第二,坡樑地在山上,這就進一步加大了平時種植養護的難度,因此,當地人在春季播種之後,就很少再對作物進行悉心維護,故而產量進一步降低。據説,當地玉米畝產只有三四百斤,而在過去沒有使用良種的時候,僅有一二百斤!這樣的農業,能夠維持一家温飽已屬不易,何談增收?

第4記走進縣城

某縣縣中學,是全縣唯一的省重點中學,設施一流:花壇、假山、噴泉、兩座現代化的教學樓、投影儀等電教設施、語音室、微機室、圖書館、實驗樓、400米標準田徑場……這樣的設施配備,在山西省尤其是這樣的縣城並不多見。多年來,縣中學的升學率在全市(注:地級市)名列前茅,升學率高達50%以上,不少學生考上了全國重點高校,甚至清華、北大。

校園內的宣傳欄張貼着考取大學的學生照片,下面的説明是:

根據市教育局有關規定,我校出台了對優秀學生的優惠政策:

會考考入我校的前10名,獎勵10000元—1000元;

平時期末考試,年級前10名,各獎700元,11至20名,各獎300元;

大學聯考考入名牌大學的優秀學生,學校給予重獎,考入清華、北大的,獎2萬元。

且不論這種獎勵措施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合適與否,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顯然是考試成績説了算的,對成績好的學生給予獎學金,一方面是對他們努力學習的肯定,另一方面也的確減輕了他們的家庭負擔(讀書好的大都是農家子弟),最後,或許這還有鼓舞其他同學的功用。

第5記訪“青椒之鄉”

在一個被稱作“青椒之鄉”的村子裏,村委會的辦公地位於村國小內,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牆上懸掛了一塊塊製作精美的宣傳板,介紹了村黨建工作、村子概況、村規村約、村委工作、精神文明、政法制度等。此外,各種規章條例令人炫目。另一面牆上,掛滿了各種獎狀、錦旗。該村是縣裏樹的典型,必然要接受大大小小的視察參觀。這種宣傳欄是上面要求做的。支書説村委至今仍欠着上千元的製作費。

雖被稱作“青椒之鄉”,但村裏的主要作物為玉米,青椒種植面積只有318畝,不及總面積的1/5,種植青椒的農户,最多隻有總户數的一半多,青椒種植還遠遠沒有形成規模效益。問及原因,支書説:“農民太保守,意見無法統一。”

中國五千年的農耕文化,歷來以農為本,而視商為末業。中國人口眾多,國家的首要任務就是解決千百萬人的吃飯問題,而對於普通大眾來説,填飽肚子是基本欲求,不種點糧食,農民的心裏不踏實,而且農户之間缺乏通過合作協商使團體利益最大化(同時也是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方式。而市場經濟需要的恰恰是這種行為方式,如何使農民學會運用這種方式處理問題,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第6記鄉黨委書記談鄉政

距縣城不遠的一個鄉,是縣裏第二大鄉,編制內幹部45人,另有臨時聘用的幹部及工作人員23人。“這幾年國家大力推行行政機構改革,精簡人員和機構,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幹部?”鄉黨委書記回答:“精簡鄉鎮人員沒有去向,國家進行行政機構改革,中央的可以精簡到省裏,省裏的可以精簡到市裏,市裏的精簡到縣裏,縣裏的精簡到鄉里,鄉里再精簡,那就精簡到地裏去啦。過去是吃皇糧,現在得吃自己,談何容易?”

在調查中我發現,目前所進行的税費改革,抓住了現今鄉村的一個關鍵癥結,它不僅直接減輕了農民的税費負擔,也間接地促使基層政府由不作為轉向作為,使得鄉村經濟得到主動、自覺的發展,從而使農民受益。

第7記縣誌上的縣情

在調查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需要對縣一級政權有所瞭解才能回答。因臨近春節,找不到要採訪的人,便閲讀了該縣的縣誌和其他有關資料。

該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歷史上英才輩出;20世紀50年代後期,圍繞農業辦工業,興建“萬寶全”工廠,曾名揚全國。但後來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值得思考。

縣誌記載,該縣的食品工業在計劃經濟時期曾經相當輝煌,但上世紀90年代後卻日漸衰微,原因有四:一是“耕讀傳家,讀書做官”習俗的影響,二是思想保守、墨守成規作風的影響,三是政府職能定位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四是缺乏品牌意識。

第8記歸途(略)

後記:寫這篇調查報告時,我總是帶着一種極其飽滿的感情,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始終佔據着我的大腦,而眼前也總是呈現着一幅畫面:一個處於社會轉型期的鄉村世界的形象——它太需要人們去關注了,因為它始終是中國社會的主體,事實上、物質上的主體。沒有它的現代化,我們所謂的現代化將永遠是觀念上的現代化,一種局部的現代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gj3ly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