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實習生教育調查報告開頭

實習生教育調查報告開頭

從調查目的和最終形成的書面報告的內容綜合評價,調查報告大體可分為以下類型:總結典型經驗的調查報告、反映情況的調查報告、揭露問題的調查報告。 下面有小編整理的實習生教育調查報告,歡迎閲讀!

實習生教育調查報告開頭

實習生教育調查報告範文

一、調查概況

我於20xx年9月份,對我實習的一所省重點中學的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有了初步的瞭解,為準確地把握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動向,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觀依據。

二、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一)具體目標1、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2、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3、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成因及對策(二)調查方法學生問卷,內容涵蓋教育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需求和學習目的四個方面。問卷調查在六中學進行,共發問卷80份,回收有效問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樣本數。

三、調查結果對學生問卷調查分析,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一)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1、教育價值觀調查顯示,大部分中學生具有較為明確的教育價值觀。74%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質,10%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為了考大學,16%的中學生沒有考慮。

調查還顯示,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特徵。他們認為,青年人的經濟收入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學生認為大學生掙錢多,25%的學生認為高中畢業生掙錢多,8%的學生認為國中畢業生掙錢多。

2、學習態度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考大學”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佔相當份額。而且,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聯繫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地理、生物、英語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是國中的核心課程之一,有45%的學生認為“英語對於我們以後的生活幾乎沒有用處”。

3、學習習需求當前,“特長”是師生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特長”有正確的認識,其中,92%的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且有52%的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同時,78%的學生希望學到較多的、實用的科技知識,使之能對他們以後的生活工作有所幫助。

4、學習目的調查結果表明,對於高中畢業後的打算,99%的學生有讀大學願望。

(二)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調查顯示,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與以往的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相比,有明顯不同。

1、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價值在於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增強自己在未來社會的競爭能力。在此基礎上,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則致力於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的另外兩個特點是務實化和功利化。中學學生越來越強烈地追求未來教育輸出的經濟價值,他們中的很多人從經濟的角度去衡量所學課程的價值,繼而決定自己在不同課程上的努力程度。他們要求課程教學更多地聯繫生活和生產實踐,滲透更多的實用技術。

我們知道,由於年齡和學識的制約,中學生的認知、分析、判斷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穩定。事實上,相當多的中生的教育價值觀是迷茫的。其原因在於:一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難以就業,從而使他們對考大學失去信心;二是學術性較強的中學文化課程難以滿足學生對職業技術的需求,難以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內在刺激和利益驅動。這些原因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厭學。

2、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中學生由於個人的學習基礎、教育價值觀和對未來的期望等方面的差異,使他們的學習需求具有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的特點。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畢業後準備就業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礎知識;準備考高職或藝術類院校的學生,要求課程教學難易適度、學業成績達中等水平;追求大學教育的學生,則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學知識,學業成績達上等水平。學習需求的橫向多目標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廣度要求寬泛。他們既要求學好學術性較強的課程知識,又要求充分培養自己的特長,還要求掌握更多的實用技術。

3、學習目的明確,但具有主觀性和不協調性對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89%的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但是,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對比分析和對學生本人的考察,我發現,學生的學習目的具有嚴重的主觀性和不協調性。學生學習目的主觀性突出表現在:他們已經認識到了未來進入城市就業的艱難性。很明顯,如此大的一個羣體具有這個想法是極不現實的。此外,40%的學生希望自己以後在事業上能取得成功。學生學習目的的不協調性主要表現為思想與行動的不協調。調查結果表明, 37%準備考大學的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在學習上並沒有顯現出相應的積極性,而是呈現出一種消極等待的學習態度。

一、學習態度:

調查顯示10%的學生認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身的素質,為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35%的學生認為學習是為了“讓父母滿意”,30%的學生選擇學習是為了“謀取某種職業”,25%的學生選擇學習是為了“賺更多的錢”。對於學習態度,20%的學生認為自己“學習努力刻苦”,40%的學生選擇 “馬馬虎虎的學”,10%的學生選擇“能應付家長和老師就行”,10%的學生選擇“根本不想學習,討厭學習”。由此可以看出,學生的學習功利性太強,學習態度還不夠端正,厭學情緒比較明顯。

對於自己崇拜的對象;25%的人選擇的是“體育明星”,50%的人選擇的是“影視明星”,5%的人選擇“科學家”,20%的學生選擇“民族英雄”,由此可以看出,我校學生潛在的希望模仿的對象是引領時尚潮流的明星,而不是為國家做出卓越貢獻的偉大人物。這一點表明,現在中學生的人生理想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

三、人際交往:

與同學之間的交往,70%的學生選擇“同學們樂觀開朗,易於相處”,10%的學生選擇“同學關係冷漠”,10%的學生選擇“大部分同學自私自利,不宜一起生活”,10%的選擇“極度不適應學校的羣居生活”,在與老師的交往的中,30%的學生選擇“能與老師愉快的交流”,50%的學生選擇“一般不與交流,但能夠接受老師的批評”,10%的學生選擇“老師沒有資格批評學生”,10%的學生選擇“極度反感老師”,從這些結果可以看出,我校的學生基本能夠適應校園生活,但是與老師的溝通交流以及對待批評的態度還有待改善。

針對目前中學生中存在的這些問題,筆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議:

1.調整教育的方針政策,加強素質教育,保證青少年健康成長。

(1)加強德育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讓學生能把自身的利益和國家民族的利益緊密聯繫在一起,能夠從更高,更長遠的角度看待問題。

(2)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讓學生在繁重的學習之餘能夠感受到學校生活的美好,使學生從內心深處熱愛學校。

(3)開展各種各樣的講座,開闊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知識內涵,在進行基礎教育的同時,讓學生了解各個學科的當前動態。

總之,就是要放開教育,不能侷限於書本知識和試卷分數,要全方位的瞭解學生,挖掘學生的潛能,

2.營造一個優良、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

(1)大力開展向典型先進人物學習的活動,通過向學生宣傳先進人物的事蹟,傳達先進人物的精神,使學生形成高尚的理想、信念。(2)建立公平合理的競爭機制,弘揚正義和上進的榜樣示範作用,營造“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良性競爭氛圍。

3.老師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起着最為關鍵的作用,加強和改進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求老師全面的完善自身的教學方式。

(1)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2)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對學生傾注愛心,讓學生切身的感受到老師的關懷和愛護,從而健康向上。(3)要整合教學內容,調試教學負擔,優化教學過程,使課堂變得輕鬆有趣,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4)全面深刻的評價學生,不完全以考試成績為依據,要全面的觀察學生,深入的發掘學生的潛能。

4.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繫,深入瞭解學生的生活環境和心理狀況。

淺談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近年來,常有老師反映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學生厭學,上課沒有積極性,老師的情緒也因此受到影響,產生厭教情緒,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師,甚至視課堂如戰場,每次上課之前如臨大敵,下課後如釋重負。長此以往,不僅不利於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對教師的身心健康也非常不利。尤其像政治科,按照一般的思維定勢,總認為思想政治課是枯燥的説教,上課教師講空道理,交待知識點,複習時學生背要點,考試時一字不差地答要點。學生通過政治課的學習得到的是一些教條,不知道它們在現實生活中有什麼用、如何用,甚至覺得它們和現實是相矛盾的、不真實的東西,從而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難怪許多政治教師發出了“政治課沒法上了” 的哀歎。那麼,怎樣避免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惡性循環呢?我認為除了教師應認真鑽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外,還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有獲取知識的要求和能力。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學生能力的培養,如果沒有興趣和主動性,如何培養能力呢?看來,學習興趣的培養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一、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必要性:

第一、青少年心理特點需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中學生具有好動、善疑、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注意力不易持久的特點。在這一階段,他們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抽象概念。不過在掌握抽象概念時,他們仍需要具體形象的支持。中學思想政治課具有一定的理論性、思想性,許多概念都比較抽象。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時一定要生動、形象、具體、深入淺出,循循善誘,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現行教材為興趣教學法提供了依據。現行的中學思想政治課教材,改變了過去嚴謹有餘,活潑不足的編排風格。從實際事例入手調動情感,使內容顯得生動活潑,可讀性強,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這就為運用興趣教學手段提供了客觀依據,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

第三、在思想政治課中運用興趣教學法也是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21 世紀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年代,當前,高新技術層出不窮,學生的學習興趣日益廣泛,如果思想政治課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單調,就不能吸引學生,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學習興趣。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至關重要。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幾點方法:

(一)以淵博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作為新時期的教師,必須時時注意加強自身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學技能,不斷吸納新知識,用以充實豐富自己的頭腦。一個知識淵博,才華橫溢的教師往往更能激起學生的崇拜,增強學生的信任感,從而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在這個過程學生也會自然而然集中注意力,興趣盎然地聽好每一堂課。對此,我認為可從這幾方面入手:

1、要勇於創新,嘗試多種教學方法。人總有一種探求新事物的慾望,老生常談,老調常唱會使人產生一種厭倦情緒。教學方法的不斷翻新會給學生一種新鮮感,一種意外乃至一種驚喜,同時也是一種創新意識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特別是在導入新課時可講一個動聽的故事,播放一曲優美的歌曲或做一個小小遊戲,有時還會演一個小品乃至相聲。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勢必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堂課下來不是一種負贅,而是一種美的享受,學生的學習興趣哪能不濃厚呢。

2、要與時俱進,做到才思敏捷。在學生心目中教師就是知識的象徵,為此作為一位教師有淵博的知識,敏捷的思維是教學成功與否的必要條件,也是課堂效果好壞的前提。常聽有些老師説:“我是教數學的,英語不要問我。”表面上這是情理之中的事,實際上抱有這樣心態的人正體現他知識水平缺乏的一面。比如:在上七年級政治的“培養愛國情操”這個框題時,我把“國家”這個單詞在英語中的幾種拼法寫出來,並通過這幾個單詞的拆分講解“國”與“家”的關係,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各門學科之間是相互聯繫的,在政治課的教學中可以把幾門學科的知識融入進去,比如語文、數學、歷史、物理等等。又如:在講述“現象與本質的關係”時,我是這樣舉例:在夏天人們用手摸户外的鐵板、木板、石頭,感覺到鐵板温度最高,其次是石頭,再次是木板;冬天則是鐵板温度最低,其次是石頭,再次是木板,這是現象,本質則是在温度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當我剛把這一例子講完,學生就發出嘖嘖稱讚的聲音,這樣也就提高了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從而有利教學工作的開展。政治是一門時代感極強的學科,作為一位政治教師更需要關注時事變化,具備剖析時事熱點的能力,而這些就需要教師多看報紙、雜誌等,不斷向學生傳遞新信息。比如我在講八年級上冊“依法維護公共安全” 時就把恐怖分子製造的9、11事件作為引子。在講“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關係時,把“神舟五號”載人飛天成功作為例子,學生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3、要腳踏實地,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精湛的專業水平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就政治科來説,涉及的理論知識很多,重點、難點比較難把握,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畢竟,課堂上教師處於主導地位。比如在講述“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時,為了區分“共性與個性”和“整體與部分”,我是這樣舉例:工廠作為一個整體,是由生產科、供銷科、財務科、行政科、車間這些部分組成的;而工廠作為共性,是寓於鋼鐵廠、機牀廠、紡織廠、食品廠等這些個性中。可見,整體與部分是一種包含關係,而共性是對個性共同點的概括,共性與個性反映的是共同本質與特殊本質的關係,共性不能把個性的全部內容概括進去,所以個性比共性要豐富。通過這一事例,學生就把這一容易混淆的知識區分開來了。假如説你沒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口才再好,也講不出什麼內容,就算你講了一大堆卻是離題萬里,這樣怎能把大綱要求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呢?怎能把前後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呢?那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參與起來就不可能輕鬆,相反會很吃力,那麼,學生又何來興趣呢?

(二)以設疑、解疑激發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思維以疑問為起點,有疑問才有思維,經過思維才能解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疑、釋疑、解惑,可極大地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處於一種“心憤憤、口悱悱”的狀態,促使他們積極思考。當他們苦於 “山窮水盡疑無路”時,教師給予解惑,他們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講“在社會主義時期,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在我國已被消滅,但階級鬥爭在一定範圍內將長期存在,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能激化。”問學生這句話是否矛盾,應怎樣理解?問題一提出,學生們都紛紛議論,課堂氣氛活躍。接着又提出問題: “如果一支敵軍被我軍消滅了,能否説,就沒有一個散兵對我們打冷槍?”然後又向學生提問:“在社會主義國家內部剝削階級各種影響及其腐朽思想的遺毒是否還存在呢?社會上危害社會主義制度的反動勢力是否存在?”並舉例説明。這一問一答,使學生很快進入了角色,引起興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覺悟,比平鋪直敍講理論更有峯迴路轉之效。又如:針對經濟常識價值規律與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的教學,設置的情境是:“不找市長找市場”,幾年前人們就體會到“市長”與 “市場”關係微妙變化,如今“看不見的手”逼得市長也要“過關”。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關當然非過不可,市場是無情的,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但市場也充滿了魔力,把握好市場脈搏,經濟就快速發展,當前過市場關需要強化三種意識,即開放意識、法制意識、競爭意識。試問:(1)“看不見的手”為什麼能逼市長 “過關”?(2)“過市場關需要強化三種意識”,反映了市場經濟什麼特徵?為什麼要強化這三種意識?問題提出來後,同學們置身於思考探究的氣氛中,教師引導,對各種答案進行評議、爭論,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後指導學生閲讀和小結,當學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內容與自己的見解基本一致並有新的見解時,由衷感到一種成功的喜悦。

(三)以把握知識結合點激發學生興趣

知識結合點是不同知識之間的有機結合,它反映了客觀世界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經調查表明,學生的興趣往往產生於學生認識各種事實和現象之間的那些知識結合點。能正確把握知識結合點,才能抓住學生的興趣,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結合點。如在講授國家的出現過程時,先讓學生思考:“私有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學生回答是“生產力的發展。”接着問學生 “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私有制,後來又產生了哪兩大對立階級?”回答是“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然後問學生:“兩者的關怎樣?”學生答是“根本對立的。”最後問學生“它們之間的矛盾能否調和?結果怎樣?”這一問正是各種事實的結合點,把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這一點上,就在學生面前揭示出一種新知識 ——國家並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從而必然產生階級的時候才出現的。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這種方法既符合認知規律,也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只有教師在教學中恰當、準確地把握了各種知識的接合點,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

(四)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激發興趣

中學思想政治教材中一些理論比較抽象,如果我們在注意理論性科學性的同時,能講究一些趣味性,把闡述理論同形象化敍述融為一體,就可以使理論增添感情色彩,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水平。尤其在講授中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觸類旁通的效果,比喻恰當,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加深學生的理解,加深印象,加強鞏固。如在講“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是支配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道理,可以用“量體裁衣”作比喻,即把生產力比作人的身體,把生產關係比作衣服。並説明身體隨着年齡的增長,身高不斷地增高,所穿的衣服 也要隨身高的變化而不斷更換尺寸,這樣做出來的衣服穿在身上才合身。正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運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依次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都是這一客觀規律起作用的結果。通過這一比喻,就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了,學生學起來也感到輕鬆。又如在講述“認識的根本任務是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和規律”時,其中講到“必須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這一內容,我把“人腦”比作“加工廠”。加工廠生產產品,一要原料,二要開動機器,對原料進行加工。人腦這個加工廠的根本任務是生產理性認識。完成這個任務需要兩個條件:一是要有進入人腦這個加工廠的原料,即感性材料;二是要開動腦筋這個機器,發揮思考的作用,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通過這一通俗易懂的比喻,學生很快就把這一知識理解了。

(五)以優美感人,生動幽默的語言激發興趣

教師面對的是一羣活生生的人,主要通過語言來傳遞知識,教師語言在教學過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個教師富有嚴謹、簡潔、精煉、準確、抑揚頓挫的教學語言,就能撥動學生的心絃,促進記憶的持久,思維的活躍,想象的豐富,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果有積極的作用。

政治課總給人一種嚴肅、枯燥的感覺,要改變這種局面,生動幽默的語言自然起着極大的作用。一個教師如果語言乾巴,學生聽來,味同嚼蠟,久而久之就失去對課堂教學的興趣,反之,如果語言生動幽默,達情達理,就會產生強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書本講到“我國人口增長速度過快,每年淨增1500萬人,相當於荷蘭人口數或兩個瑞士的人口數。”如把“相當於”換成“生”等於説“我國每年要生出一個荷蘭或兩個瑞士,照此速度下去,只要再過幾年,我們就能生出日本、英國等。”使學生在笑聲中瞭解人口面臨的嚴峻形勢,達到教學目的。

(六)以良好的態勢激發興趣

這裏的態勢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運用的身體語言,教師講課中的態度、表情、姿態等。態勢不是什麼神祕的東西,而是一個人內心心理活動的對比,它反映了一個人喜、怒、哀、樂、愛、憎等情感。這種身體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表達感情、傳遞信息的重要工具,不僅對口語起輔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共鳴。正因為態勢具有上述功能,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除了運用有聲語言外,還恰當運用身體語言,用親切和藹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適當的手勢動作,來發揮態勢對口語的深化補充作用,使教學有張有弛,富有節奏,有聲有色,妙趣橫生,從而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理論的興趣,讓學生在輕鬆活潑的氣氛中掌握原理、觀點,使學生把政治課不再看成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精神上的陶冶。

(七)以生動案例激發興趣

案例教學是一種成功的教學模式,通過案例分析我們可以化抽象為具體,而一個生動有趣的案例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一個好的案例就是教學成功的一半,這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在選取案例時必須遵循新穎、生動、恰當,比如八年級的《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一課中講到破壞環境危害中的“威脅生態平衡”,我在講課時舉例:在 1774年,普魯士國王下令殺死麻雀並有賞,因為麻雀禍害莊稼,於是百姓爭相捕雀。不久麻雀捉光了,而各地的果園卻佈滿了害蟲,樹葉被害蟲吃光了,果樹不再結果,國王不得不收回命令,號召百姓找雀種,並加以繁殖保護。七年級課本中講“不同的情緒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時,我是這樣舉例: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年輕時,由於工作過分緊張,精神失調,身體十分虛弱,多方求醫,均未見效。後來有位名醫給他進行了仔細檢查,沒有給他開藥方,只送了一句話:“一個小丑進城,勝過一打名醫。”法拉第仔細研究後,終於明白了其中的奧祕。從此他經常抽空去看馬戲和喜劇,他們的精彩表演總是令他捧腹大笑。由於情緒好轉起來,法拉第的身體也漸漸康復了。通過事例創造教育意境,引發學生思考,使他們在體會中領悟正確的觀點。

(八)以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荀子曾説:教學應以“聞見”為基礎,“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政治教師如能從本學科特點出發,製作使用直觀教具,採用電化教學手段,注意自己的教態語言,把學生思維帶到情境中。如在講授“培養愛國情操”,這一課時,我先播放一段《上甘嶺》的插曲,《我的祖國》的mtv,表達中華兒女發自內心的愛國之情。效果良好,學生的感情很快被激發起來了,這樣大家對愛國主義情感也就有了直接體驗,並融入有聲有色的教學意境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教學是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過程。政治教師要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要不斷實踐,不斷總結,既要遵循認知的規律,又要輔以恰當的手段方法、語言來調動學生學習政治的主動性,喚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智能,從而真正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d69v4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