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三下鄉調查報告4篇

三下鄉調查報告4篇

本文目錄2019年三下鄉調查報告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調查報告三下鄉活動調查報告三下鄉社會優秀調查報告

地處x省西部地區的dd市xxx縣,原是全國592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推廣市縣之一,長期以來,這裏的人們一直籠罩在貧困的陰影之下。據統計,XX年底,該縣農村人口平均年收入僅為670元,有7個自然村不通公路,平均每村約有30户特困家庭,1500多人生活用水困難。而如今xxx縣農村,卻讓人刮目相看。標準化的教學大樓拔地而起,寬闊平整的出村公路蜿蜒伸展,大棚蔬菜、優質超級雜交水稻、股份制養殖悄然落户,行路難、飲水難、脱貧致富難的問題已經成為歷史的記憶。

三下鄉調查報告4篇

xxx縣何以在短短几年的時間內,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呢?在今年七月上旬為期六天(7月5日—7月11日)的暑期“三下鄉”活動中,我們對這一問題展開了深入的調查研究。通過在該縣潭灣鎮、孝坪鎮等地農村進行問卷調查、上門走訪,以及與村委會舉辦座談等方式,我們掌握了一些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在分析整理這些資料的基礎上,我們總結出了該縣農村脱貧致富的一些主要的成功經驗:

第一,抓住機遇,充分把握國家給予的政策優惠和資金扶持等有利條件

我國是農業大國,“三農”問題歷來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為切實改善農村經濟狀況,緩解城鄉之間長期存在的矛盾,黨和政府一直把“三農”問題作為國家經濟工作和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我國先後頒佈實施了一系列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扶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的相關政策法規。例如 XX年春季,國務院正式公佈了全國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推廣單位名單(共有592家,dd市xxx縣名列其中),並明確指出要對這些單位予以資金支持、科技扶持和政策保護。為將政策保障落到實處,今年年初,xx上任以後,黨中央又下發了《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見》的一號文件,號召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認真貫徹xx大和xx屆三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增加農業投入、深化農村改革、繼續做好全國的扶貧開發工作,進一步解決貧困人口和受災羣眾的生產生活困難。政策實施以來,x省省委、dd市市委和xxx縣縣委都給予了高度重視。通過宣傳國家政策、下撥扶貧基金、開展科技下鄉等措施,對該縣經濟發展加以扶持,在該縣農村廣泛建立起各類扶貧開發重點項目,如大棚蔬菜種植、二元雜交豬養殖等為農民增收創收提供了便利條件和切實保障。談到這些,潭灣鎮杉樹村村長歐建國深有感觸地説:“多虧黨的政策好哇,讓我們這個邊遠山區的貧困村也搭上了改革開放的順風車,走上了脱貧致富的光明路。”

第二,加強組織建設、實行責任到人,發揮模範帶頭作用

深入xxx農村,我們發現這其中活躍着一支支優秀的基層領導隊伍,他們都是由x省委組織部派專人下基層,深入各村黨支部,牽頭建立起掛靠於各村支部的黨小組,帶頭負擔起各村的組織建設和扶貧開發工作任務。潭灣鎮杉林村村支委就是各村當中湧現出的“領頭羊”班子的典型代表。自XX年初開始,他們每年都組織村民開展頗具特色的民主評議選舉活動,讓村民自主評議上任領導班子的業績和表現,並對下任村支委人員進行提名和不計名投票選舉。這樣,能者上,不能者下,保證了幹部隊伍的年輕有為。工作中,他們還結合村情,每年挑選10名具備較強經濟實力和致富能力的黨員與村支部簽訂聯户責任狀,結對幫扶特困户,先富帶動後富,以更好地實現全村人民共同致富,縮小貧富差距。杉林村黨支部將黨建工作與扶貧工作齊抓共管的做法,受到了《x日報》的發文表彰,並被作為表率在全縣範圍加以推廣。

第三,深化制度改革,使扶貧工作做到有理有據、公正公平

扶貧的終極目的並非“輸血”,而是要幫助農村建立起自己的“造血”機制,因而,xxx縣扶貧工作組在加大資金和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時,還注重推進農村制度的改革,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扶貧制度體系。例如去年年底,該縣扶貧辦與縣信用合作社商定了一項規範農村信用貸款的協議,要求縣信用社在各鎮村中心區域廣泛建立分支機構,方便農民在家門口進行貸款;另一方面,在貸款資格認定方面,他們也配備了一套有效章程,指出扶貧範圍和對象的確定必須經過三個步驟: 首先是農户自行申請,其次是村民大會表決通過,最後要經由扶貧辦和信用社審核確定。扶貧標準為每户信貸資金XX元,利率為每年7.43%,期限2年,若情況特殊,縣財政局還會給予適當的無償補助。在這些制度的規範下,兩年來,該村扶貧工作開展得井井有條,村民也普遍感到滿意。

第四,實施科技扶貧戰略,確立因地制宜策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有了組織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扶貧開發工作還離不開科技力量的支撐。因此,該縣一開始就重視增加農業的科技含量,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學的發展思路。根據該縣地多田廣、人力充足的實際情況,他們確立了“近抓種、遠抓養,形成基地快致富,科技興農闖新路”的基本方針,進而明確了近三年需要着力實施的三大扶貧項目:

一是調結構,大力推廣優質稻。每年從省農科院直接引入兩優培九超級稻種,引導農民調整水稻品種結構。

二是走出去,積極發展養殖業。一方面在自願的基礎上,各村確定40-50個重點養殖户,給予資金和技術支持;另一方面還與正大集團簽定協議,由該集團提供豬種和飼料,並負責產品的收購與代銷。

三是請進來,向專業人士取經。該縣每年從外地邀請一些農業專家,面向各村鎮帶頭人開展科學技術講座,村鎮幹部負責技術推廣和落實。此外,他們還花重金聘請一些科學種養專業户進村落户,為農民實地示範優質高效農業。

基於上述原因,xxx縣人民步步為營,逐漸擺脱了貧困落後的局面,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當然,xxx的改變與當地農民的勤儉節約、吃苦耐勞也是分不開的。近幾年,該縣農民在搞好農業生產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還走上了發展副業的道路,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即是南下打工,形成了一種“農時耕種、閒時打工”的年生活作息規律,為農户家庭創收開闢了新門路,同時也為東南沿海地區密集的鄉鎮企業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目前該縣人民唯一的遺憾就是屬於各村鎮自己的鄉鎮企業還為數不多。xxx人民普遍期待,有朝一日,鄉鎮企業能像雨後春筍一樣長滿湘西各地,到那時,他們就不用外出打工,而只需在家門口“上班”了。相信這個願望在不久的將來定能得以實現,也祝福xxx的明天會更好。

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調查報告2019年三下鄉調查報告(2) | 返回目錄

地處x省西部地區的dd市cc縣,原是全國592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推廣市縣之一,長期以來,這裏的人們一直籠罩在貧困的陰影之下。據統計,XX年底,該縣農村人口平均年收入僅為670元,有7個自然村不通公路,平均每村約有30户特困家庭,1500多人生活用水困難。而如今cc縣農村,卻讓人刮目相看。標準化的教學大樓拔地而起,寬闊平整的出村公路蜿蜒伸展,大棚蔬菜、優質超級雜交水稻、股份制養殖悄然落户,行路難、飲水難、脱貧致富難的問題已經成為歷史的記憶。

cc縣何以在短短几年的時間內,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呢?在今年七月上旬為期六天(7月5日—7月11日)的暑期“三下鄉”活動中,我們對這一問題展開了深入的調查研究。通過在該縣潭灣鎮、孝坪鎮等地農村進行問卷調查、上門走訪,以及與村委會舉辦座談等方式,我們掌握了一些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在分析整理這些資料的基礎上,我們總結出了該縣農村脱貧致富的一些主要的成功經驗

第一,抓住機遇,充分把握國家給予的政策優惠和資金扶持等有利條件。

我國是農業大國,“三農”問題歷來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為切實改善農村經濟狀況,緩解城鄉之間長期存在的矛盾,黨和政府一直把“三農”問題作為國家經濟工作和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我國先後頒佈實施了一系列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扶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的相關政策法規。例如 XX年春季,國務院正式公佈了全國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推廣單位名單(共有592家,dd市cc縣名列其中),並明確指出要對這些單位予以資金支持、科技扶持和政策保護。為將政策保障落到實處,今年年初,xx上任以後,黨中央又下發了《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見》的一號文件,號召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認真貫徹xx大和xx屆三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增加農業投入、深化農村改革、繼續做好全國的扶貧開發工作,進一步解決貧困人口和受災羣眾的生產生活困難。政策實施以來,x省省委、dd市市委和cc縣縣委都給予了高度重視。通過宣傳國家政策、下撥扶貧基金、開展科技下鄉等措施,對該縣經濟發展加以扶持,在該縣農村廣泛建立起各類扶貧開發重點項目,如大棚蔬菜種植、二元雜交豬養殖等為農民增收創收提供了便利條件和切實保障。談到這些,潭灣鎮杉樹村村長歐建國深有感觸地説:“多虧黨的政策好哇,讓我們這個邊遠山區的貧困村也搭上了改革開放的順風車,走上了脱貧致富的光明路。”

第二,加強組織建設、實行責任到人,發揮模範帶頭作用。

深入cc農村,我們發現這其中活躍着一支支優秀的基層領導隊伍,他們都是由x省委組織部派專人下基層,深入各村黨支部,牽頭建立起掛靠於各村支部的黨小組,帶頭負擔起各村的組織建設和扶貧開發工作任務。潭灣鎮杉林村村支委就是各村當中湧現出的“領頭羊”班子的典型代表。自XX年初開始,他們每年都組織村民開展頗具特色的民主評議選舉活動,讓村民自主評議上任領導班子的業績和表現,並對下任村支委人員進行提名和不計名投票選舉。這樣,能者上,不能者下,保證了幹部隊伍的年輕有為。工作中,他們還結合村情,每年挑選10名具備較強經濟實力和致富能力的黨員與村支部簽訂聯户責任狀,結對幫扶特困户,先富帶動後富,以更好地實現全村人民共同致富,縮小貧富差距。杉林村黨支部將黨建工作與扶貧工作齊抓共管的做法,受到了《x日報》的發文表彰,並被作為表率在全縣範圍加以推廣。

第三,深化制度改革,使扶貧工作做到有理有據、公正公平。

扶貧的終極目的並非“輸血”,而是要幫助農村建立起自己的“造血”機制,因而,cc縣扶貧工作組在加大資金和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時,還注重推進農村制度的改革,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扶貧制度體系。例如去年年底,該縣扶貧辦與縣信用合作社商定了一項規範農村信用貸款的協議,要求縣信用社在各鎮村中心區域廣泛建立分支機構,方便農民在家門口進行貸款;另一方面,在貸款資格認定方面,他們也配備了一套有效章程,指出扶貧範圍和對象的確定必須經過三個步驟: 首先是農户自行申請,其次是村民大會表決通過,最後要經由扶貧辦和信用社審核確定。扶貧標準為每户信貸資金XX元,利率為每年7.43%,期限2年,若情況特殊,縣財政局還會給予適當的無償補助。在這些制度的規範下,兩年來,該村扶貧工作開展得井井有條,村民也普遍感到滿意。

第四,實施科技扶貧戰略,確立因地制宜策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有了組織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扶貧開發工作還離不開科技力量的支撐。因此,該縣一開始就重視增加農業的科技含量,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學的發展思路。根據該縣地多田廣、人力充足的實際情況,他們確立了“近抓種、遠抓養,形成基地快致富,科技興農闖新路”的基本方針,進而明確了近三年需要着力實施的三大扶貧項目

一是調結構,大力推廣優質稻。每年從省農科院直接引入兩優培九超級稻種,引導農民調整水稻品種結構。

三下鄉活動調查報告2019年三下鄉調查報告(3) | 返回目錄

xx年三下鄉活動調查報告

目的:瞭解我國新農村建設情況(農業方向)

形式:深入農村、實地調查有關信息、與村民交談

時間:xx年7月13日--7月14日

地點:百色市右江區大楞鄉龍和村

組織者:百色職業學院團總支

參與者:百色職業學院08、09屆學生會部分成員

調查概況:

這次三下鄉我們團去了百色市大楞鄉龍和村,該村有330户、共1198人,主要收入來源是甘蔗、八角作物的收入和到“大王嶺”打工的收入。該村每户年收入從幾千到10~20萬不等,該村附近有百色市著名旅遊區“大王嶺”,家庭年平均收入大概2~3萬左右。由於景區地處該村,所以該村的經濟也受帶了旅遊區的帶動,每年給該村帶來了很大收入,據來自村委的消息,該景區每年直接給該村的其中兩個屯共12萬補助,旅遊區給該村帶來的收入每年大約有20~30萬。旅遊區的工作崗位也有60%是該村村民佔有,而且村裏長年有村民僱傭勞動力幫自己做勞動。因此該村外出打工的勞動力比較少,也比較少留守老人或兒童。

據此可以得出,該村的情況還是比較樂觀。在到處瞭解的過程中我們瞭解到,該村的基礎設施還是比較完善,有醫院、郵政廳、信用社等、還有一個正在建設的法庭。這也體現我我國的新農村建設步伐越來越跟時代的步伐走了,農村正在向城鎮化進化。

該村原來的主要作物是水稻、玉米,後來逐漸向八角、甘蔗轉換。現在該村的主要作物是八角、甘蔗、還有黃豆。村民介紹八角護理簡單,每年只需殺蟲一次、定期除草便可,肥可施可不施,其銷量也是最廣的,每年給每家帶來的收入從幾千到幾萬不等。但由於氣候的影響,以前是每2年一收成的八角現在每年都有有收成,雖然質量不變,但產量變少了;甘蔗每年都是市裏的糖廠來上門挨家收購,每年村裏甘蔗總產大約都有1萬噸,比較穩定;黃豆有的是上門收購有的是自己拿出市裏出賣,在百色市佔有很大市場。

基本上來説,當地的農民收入都是承穩中有升的態勢發展,這也反映我我國廣大農村的發展狀況,穩態發展。同時也體現了黨的正確領導下,三農問題的基本解決,也有助於社會的穩定發展。

畜牧業在該村基本上沒有什麼大規模的發展,基本上都是家裏養幾隻雞、豬、馬等,自用較多,比較單一。

這是當地唯一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沒有充分利用當地的有利資源來為農民更好的服務,如果能充分的利用好當地的山地等資源,用來發展畜牧業,規模養殖,那該村的情況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三下鄉心得

七月,收穫的季節。昔日的“三下鄉”歡笑和努力,都歷歷在目。xx年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給予了我人生一片燦爛的回憶。這次“三下鄉”活動在時光穿梭中已過。但它給予我的是一個鍛鍊的過程。

雖然這次“三下鄉”活動的時間很短,便在學校三位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對於每個人都過得很充實而有意義。

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團的一直都是保持着和諧而活躍的狀態進行所有活動,大家也非常地開心。然而,由於這是我院第一次組織“三下鄉”活動,問題自然也出現不少的。

首先,交通工具問題。由於沒有提前瞭解清楚去往目的地的車輛、車站等問題,以至於出現了開始去錯車站、後來又由於票價等原因,師生一行人又得在車站等了很久的車。如果事先了解清楚車輛問題或提前聯繫好車輛,那樣我們就能節省很多力氣和時間了。

其次,是暈車問題。一行人中,有近半的人是暈車族成員,在返回途中,某同學的暈車狀態我想當時清醒的人應該都永生難忘了...兩個人都扶不穩...,如果事先有所準備的話(如:吃暈車藥等),我想,類似的情況應該就會沒那麼容易發生了。

最後,就是時間和活動獨立性這兩個問題。第一,是時間太短,第一天我們去到的時侯已經很遲了,等到我們吃飯了和安排好住宿以後,天已經快黑了,由於剛來對當地的很陌生,所以根本無法進行預定的活動,而第二天先是在村委處交談、之後就直接去看望貧困户、之後又直接去五保村看望五保老人了。結束之後就準備返回了,在這一連串的過程中,我們之前所預定的文藝表演、做遊戲等均由於時間緊迫未實行,而“與村民交談,問卷調查”這兩項均未達到預期的美好效果。在“與村民交談、問卷調查”這兩項中,我們所接觸的對象只有村委會官員、貧困户成員和五保村成員,這些人歲説也瞭解當地情況,但他們終究是少數人羣,其思想和回答也與普通民眾或多或少有些差別,很難代表大多數普通民眾的思想與回答。還有就是獨立性問題,我們所調查的兩大步驟均有村委會官員參與,第一個就是與村委交談,與其交談,從他們口中的到的信息幾乎都是有喜無憂,這不免有些報喜不包憂的嫌疑。還有就是與貧困户交談,期間,村官幾乎都在場,這樣一來,許多問題就很難得到被問者的真實答案了。這兩個問題總起來説,就是時間太緊迫和經驗太少。

短短2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雖然路途遙遠,雖然烈日炎炎,雖然住宿條件惡劣,但我的心裏依舊還是很充實。非常慶幸自己能有這樣的鍛鍊的機會。

三下鄉社會優秀調查報告2019年三下鄉調查報告(4) | 返回目錄

XX年7月22日至7月27日,我隨青島海洋大學工程學院三下鄉隊伍來到平度市崔家集鎮周家村社會實踐。對於從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來説,是一次難得的經歷。短短的五天時間,感受了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也產生了很多感想。

周家村是遠近聞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積1550畝,住户面積200畝,230户人家,800口人,其中黨員19名。村固定資產120萬,村每年平均收入38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鄉村中屬富裕水平。周村長自74年上任以來,為村裏的工作耗盡心血,給村裏帶來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提起周村長,村裏的老少爺們兒們都直豎大拇指。

進村後,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齊的房舍,以及道路兩旁那既有經濟效益又能美化環境的柿子樹,與我想象中的農村有着相當大的區別。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後,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裏的治安情況相當好。經濟上的寬裕和生活上的安寧,使我毫不誇張的用了安居樂業來作為周家村給我的第一印象。

聽村裏的領導介紹,村裏的主要收入來源於種植業,其中200畝果園收益可達每畝4000元左右,而辣椒更是達到了每畝10000元。但當我們問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業和項目時,村裏領導向我們道出了苦衷:數年前曾有一木器廠,在村裏投入生產,但不到3年,木器廠就因接連虧損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後的幾次上項目的想法,都因缺資金少技術(尤其是少技術少人才)而夭折。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後幾天給孩子們上課的過程中,這個烙印日漸加深。

學校並不算大,還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殘缺的課桌,與偏遠山區相比,以令孩子們滿足。但與我從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國小已有着天壤之別。僅從每天上完課孩子們必須將自己的凳子搬回家來説,這的學習環境並不能用一個好來形容。但孩子們那對學習特有的熱情和認真把我深深的感動了,他們幾乎想要我們在5天之內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識都教給他們。

在和孩子們的交流中我瞭解到,他們都很想成為大學生成為科學家,對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憧憬。但當我問他們以後回不回來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許是還是國小生的他們尚未明白我這個問題的含義,也許是一直以來伴隨他們左右的考大學,去大城市的話影響着他們。沒有一個孩子表示自己將回到自己的家鄉。

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腦海中迴盪着。

一位朋友曾對我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某省重點中學有一位來自窮山村的學生,學習非常用功。他的牀頭貼着一句激勵自己學習的話,只有九個:別忘了!你是農村户口!!!

聽到這件事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沉重的。我國城鄉的巨大差異造成了教育觀念上一個極其偏激的錯誤。農村的孩子迫於自己農村户口及生活環境的壓力,幾乎用盡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學習考大學,以此來擺脱落後的環境,實現自己美好生活的夢想。但當這些村裏的驕傲考出去成為大學生以後呢?他們中有幾個回到自己那還不富裕的家鄉,投身其中的建設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這本無可厚非,但村裏留下的是什麼?幾個大學生的名,一個虛幻的榮譽而已。人才依舊缺乏,生活依舊貧困。

這種人才流向並非只存在於農村和城市之間,也同樣存在於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間,落後地區和發達地區之間,以至於我國的西部和東部之間及國內和國外之間。

孩子們的想法和做法並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來源於家長和老師的言傳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爺的聊天當中,老人告訴我們他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都考學去了城市,在談到孫子時,老人很自豪的告訴我們,他的大孫子剛在一所省重點高會考了前十名,以後考大學,考名牌大學,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讓我感受到了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心情。我問老人想沒想過讓孫子回家鄉支援家鄉建設,老人説:村子裏太苦,能到外面去,幹嘛回來。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過點好日子!

以周家村的生活水平來説,村子應屬富裕的行列。周家村的村民都不想讓孩子回來,可想而知其他貧困村的情況。

周家村之所以富裕,關鍵在於和韓國合作的200畝高效田,其實這對村裏既是一筆客觀的收入,又是一種勞動力的利用。韓國人出種子,出技術,村裏出勞力,出土地,收穫後,韓國人回收所有果實和種子,付給村裏的報酬只是收益中極少的一部分。而且還規定村裏不得留果留種,否則將受重罰。這完全是一種勞動力的欺騙,可是以我們的知識就是無法掌握其中的技術關鍵。而我們為了這筆可觀的收入,還必須甘受韓國人的這種技術欺騙,其原因何在?人才不足!!試想如果村裏有這麼一批農業知識相當豐富的人才,我們完全可以掌握韓國人的技術,從而為我們自己所用,那時所有的收益都將歸我們自己所有。村裏將遠比現在要富裕!

孩子們是渴望知識的,村裏也是需要人才和技術的。但一些客觀現實又使我們的教育觀念發生變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改革開放20年來,人們的思想有了極大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周家村採訪的過程中,我們瞭解到,80%的家庭將孩子的教育費用作為自己未來幾年內的最重要支出。在資金比過去有了保障之後,我們支持農村教育以不僅僅是財力上的幫助,還應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觀念上的幫助。孩子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同樣需要做人的道理、適應時代發展的觀念和大局觀。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有責任有義務盡我們最大的努力支持農村的教育事業!

下鄉過程中所見所聞很多,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教育問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新時期農村的教育事業依然面臨很多的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將極大的促進農村的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9lydr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