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村關工委新農村文明建設調查報告

村關工委新農村文明建設調查報告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央圍繞“三農”問題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規定,特別是xx屆三中全會專題研究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問題,迎來了農村改革發展的又一個春天。近年來,**市城郊鄉**村在新鄉市人大代表、優秀共產黨員、村黨支部書記李立的帶領下,牢牢抓住農村改革發展的歷史性機遇,艱苦創業,開拓進取,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在短短二十幾年時間裏,把一個沒有任何發展優勢的貧窮落後村建設成了一個具有時代特徵的新農村建設“樣板村”,在實踐中摸索出一條走羣眾路線,重自身發展的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成功道路。

村關工委新農村文明建設調查報告

**村位於**市城區北鄰,屬城市衞星村,西有京廣鐵路,石武高鐵飛架穿村而過,比干大道縱貫南北,衞河環繞東南,黃土高崗橫卧村北、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環境優美。是**古城的天然屏障。村中居民600多户,近3000多口人,土地1800畝。改革開放後,村兩委率領全村羣眾,圍繞土地做文章,看準機會求發展,艱苦創業、苦幹實幹,甩掉落後的帽子,跑步向前。工作中充分發揮了村“五老”的人力資源優勢,從源頭抓起,拆遷重建了新村莊;劃出150畝土地用於市級烈士陵園開發,為青少年開闢了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修繕了千年古廟呂祖閣,把它打造成了一個具有時代特色的文物旅遊景區,景區內依古制修建了“**碑林”包括:中國將軍書法名家碑廊、中原書畫名家碑廊和台灣百人名家書畫碑廊。三處文化碑廊豎碑388通,全長540米。開辦農村科學文化技術實際、實用學習班多期。新建**國小標準化教學樓一座。整修規範了村級幼兒園三所。在“三化”建設中,**村率先開創出適宜村民居住、文化氛圍濃厚的和諧新農村,先後被評為“**市城郊鄉**村小康示範村”,新鄉市首批“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村黨支部書記兼關工委主任李立也先後被評為新鄉市人大代表、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和新農村建設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一、採納“五老”建議 構建新農村文明建設

**村地理位置優越,自古以來被稱之為文化聖地:北鄰比干廟、南靠市城區,村中有**八景之一的黃土崗,千年繁盛的呂祖閣。然而,近百年來,清廷腐敗、日寇侵入、戰火摧殘,災荒連年,繁華興隆的**村,已是蒿草遍地,一片瓦礫。解放後,雖然經過幾任村幹部的艱苦奮鬥,但仍未改變這種窮面貌。

1989年,**村組建了新的領導班子,李立走馬上任,當上了村支書,看着眼前的一切,他是感慨萬千,從哪裏下手,心裏也沒有底,但是改變**村這種窮面貌的決心已經下定。他當過兵,經過商,辦過農副產品加工廠,也種過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嘗過,在長期的磨難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上任伊始,一大堆問題擺在了自己面前,但村裏面貌怎樣改,怎樣變需要認真的梳理。這個出身忠孝之家的壯漢子知道自己肩上擔子的輕重。首先想到的是:聽聽村裏老人們的意見,問問他們該怎麼做。接下來在較短時間裏,他把全村60歲以上的老人們全都走訪一遍,逐一請教。而後,把老人們的建議擺在村兩委會上認真討論,抽絲剝繭,擬定了工、農、商、學並舉,用壯大集體經濟和鼓勵民營企業發展相結合的辦法,讓大家都動起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大搞經濟建設的新思路方向確定後,村兩委團結一心率領羣眾種果樹、辦工廠、搞商業、建學校,經過幾年的艱苦奮鬥,硬是把村裏的集體經濟翻了幾番,羣眾富裕了,臉上都露出了多年來難得的笑容。

村裏集體經濟和羣眾收入急劇攀升,李立看到了這條道沒錯,路子是走對了,同時,他也看到了村裏這批老年人是一批不可多得的財富,潛力大得很,長輩們豐富的經驗和智慧,給了這位有着光榮傳統的尊老愛幼的新班長志在必得的信心和勇氣,為了讓他們在村裏參政議政,及時聽取老人們的指導意見。稍後,首次在村裏成立了“老年協會”和“便民服務中心”。那時候村裏沒有關工委,不知道什麼是“五老”,但他把老黨員、老幹部、老軍人、老教師、老模範、老農民這些德高望重的人統統組織在老年協會裏。儘管協會條件很差,設有圖書館、閲覽室、娛樂室,但是,他們每天除了健身活動外,常常聚在一起出謀獻策,共謀村裏發展大計,成了村裏的智囊團和主力軍。

一次村委要研究制定一個十年規劃發展藍圖。請“五老”參加共謀發展大計,老人們首先提出了: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青少年是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培養下一代是百年大業,千年大計的設想。他們説:現在我們的國小校,冬天房透風,夏天房漏雨。上學的路坑坑窪窪,風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嚴重影響着孩子們的學習和健康成長,有一部分學生的家長怕耽誤自己的孩子,狠着心託人轉學到城裏去上了,這讓我們看了痛心。我們村規劃首先應該把辦教育放在第一位。李立聽了陷入了深思,他不是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現在老人們提出來了,説明想的好,看的也準,該怎麼辦他自然心中也有了數,當即召集村兩委開會,決定集中村裏全部財力、物力,哪怕今天是砸鍋賣鐵,也要先辦教育。

1995年,村裏投資幾十萬元把全村的大街小巷都修建了高標準水泥路,徹底解決了村民行路難的問題。1996年又東籌西借投資了120萬元,建起了20年都不落後的能容15個教學班的四層教學樓和配套設施,完善了村辦幼兒園建設,一下子從根本上解決了學生上學難的問題,周邊十里八村的學生託親靠友也來上學了,在校學生從以前的不足300多名,猛然增加到今天的600多名,稚童歡笑,書聲朗朗,學校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學校變美了,教學質量也提高了,村民們也跟着笑了。為了鼓勵學童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村委又決定:用村裏考上高中的學生每年獎勵500元,考上大學的學生每年獎勵1000元的激勵機制,鼓勵學生奮發向上,早成棟樑。十多年來,全村少年兒童入學率始終保持100%,沒有出現1個留守兒童和困難户的學生失學的現象,原來轉學的學生也都回到了學校安心學習。如今學校美化了校園,又建設了少年宮,孩子們和城裏的孩子們一樣在學校裏唱歌、跳舞、做手工、琴、棋、書、畫樣樣有,天真健康地成長着。

村兩委在實踐中進一步認識到了“五老”們站的高,看的遠。在飛速發展變化的社會主義今天,羣眾致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移風移俗,轉變舊思想,提倡新道德、新風尚,也是事在必行的事情。對於怎樣轉變思想觀念,搞好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新社會。村委再次想到了老人們,請“五老”出山參謀提建議。老年協會的精英們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提出了“制度成方圓”的新思路,重新修訂“村規民約”,讓制度來自覺約束行為。羣眾思想覺悟慢慢就會提高了。村委根據五老提出的條條建議,經過村民大會大小會議反覆討論通過,最後出台了新的“村規民約”,大意是:愛黨,愛國,愛集體,遵守國家各項法律制度;不打架、不罵人、不鬧事、不酗酒、不賭博、不搞封建迷信;尊重別人,和睦鄉鄰,講文明、講道德,講衞生,爭當好農民;婚喪嫁娶,不準大操大辦,不準用紙紮、用響器,反對鋪張浪費,原則上村幹部不準上事兒;尊老愛幼。對孝敬老人的,每年召開一次敬老會,予以表彰和鼓勵;對於虐待老人的不孝子孫,輕則批評教育,不提拔村幹部,不得當模範等。十條“村規民約”下達後。愛公物、愛集體,和睦鄉鄰,爭做好人好事的人多了,為老人洗頭、洗澡、晾被子、幹家務、給錢花的好媳婦、好青年層出不窮。“村規民約”遏制了歪風邪氣,樹立了正氣。講文明、講禮貌,講道德、講奉獻在**村形成了羣眾性的良好風氣。接着村委每年還拿出40萬元的專款,給羣眾生活做補貼,進一步提高羣眾生活水平,全村羣眾按人頭每月補貼4元水電費,對年過60歲的老年人,過年過節村委都親自去送大米、白麪、食油、雞蛋等慰問品,除此之外,每人每月還給老人發10元零花錢,定點剃頭理髮不收費等。

己不正不能正人,李立為了保持經常和老年人、村裏羣眾溝通思想保持聯繫。以身作則,率先垂範,首先給自己訂了約法三章:

其一、家裏不養狗

他説:幹部,首先觀念要改變。咱當村幹部,其實就是一個服務員,在村裏不能高人一等,村裏羣眾有啥事兒來找咱,心裏都是七上八下的,咱在家養條狗,當門汪汪叫,人看着就心煩,哪個還敢前來找咱説心裏話。

其二、村裏不買車

李立説:俺村並不是買不起車,就憑俺家有工廠,買輛車不算啥問題。但是村裏老少爺們都是騎車的步行的,咱坐在車上比別人高一頭,心裏不踏實,還是和羣眾保持一樣高度好。

其三、自己不喝酒

李立説:整天工作恁忙,應酬不斷,酒喝多了,影響健康。耽誤工作,也不體面,影響也不好,還是不喝。如今他煙也不抽了,他説抽煙不但有害自己,還損害了別人健康,兩不划算,還是戒了好。他手機常開着,自家大門從來不落鎖。他説:誰家有事,啥時想説啥時説,不擔心,不害怕。只有羣眾心裏對咱不隔牆,敢説真心話,問題才能吃得透,工作才會不走彎路。

全村羣眾在李立的感召影響下,團結友善,鄰里和諧,形成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户”的良好社會風氣。新建高速鐵路從該村通過,國家財物鋼軌、鐵板、鐵絲、道釘、水泥等建築材料大街小巷存放的到處都是,從來沒有丟失過。有時候下雨了,貴重物品,羣眾還會主動用自家的東西蓋起來。施工的工人讚揚説:“**村的民風好,村民的思想覺悟高,不愛財”。高鐵建成後,村裏有一大批青壯年被老闆們相中,帶到了新的工地掙錢去了。

二、幹部帶頭、以身作則,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村制定的十年新農村建設規劃,如今只用了三年半的時間就基本完成了,這是讓人做夢也也不敢想的事兒變成了現實神話。現在的**村:排排小樓三縱橫,太陽能路燈照明,跟城市生活不差樣,街道清潔衞生,村民安居樂業。

在9方圓平方公里的面積中,南北一公里長的中心大道寬闊潔淨,紅房綠樹互相點綴。三縱三橫的6條支幹道把全村切割成9塊方格,每户200多平方米的院落,前庭後院寬綽明亮。家庭水電配套齊全,真正實現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城市夢。目前已經有400多户村民喬遷新居。

説到新農村建設,人們自然就會想到:拆遷、衝路、劃宅基、建新房,工程浩大,涉及到千家萬户。究竟問題有多少,困難有多大,都是一個未知數字。工作千頭萬緒,問題錯綜複雜。可是**村就硬是頂着天大的壓力提前順利完成任務。李立説:我們沒有法寶絕招,對羣眾以誠相待,靠村兩委的精誠團結,人人以身作則,辦事公正、公平、公開、公道,便宜的事讓給羣眾去做,吃虧的事留給幹部。這是村兩委開展工作時定下的規矩,怕苦怕難的靠邊站,利益面前幹部靠後站,堅決不與羣眾爭飯吃。他們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比如:領取拆房補貼,確定宅基位置、建房建築樣式等等,不分親疏遠近,不論功勞大小,堅持一視同仁的原則。誰帶頭拆、誰先建,誰不拆、不準建。黨員幹部想羣眾所想,大事小事都會把羣眾的利益放在前面,沒有一個例外,新村建設很順利。他説,工程這麼大,涉及到千家萬户,出現一些支微末節,磕磕碰碰的事情也是有的。遇到“釘子户”“老別筋”“守老窩”的思想守舊的個別羣眾,幹部就不厭其煩的、三番五次往他們家裏跑,聽難聽話、吃閉門羹,甚至是當場捱罵的都有,但是他們沒有怨言,用自己的誠信與耐心給他們做細緻的思想工作,有時幹部忙不過來,工作上有了難度,“五老”們就主動出山。“五老”大都是長輩們,有威望,説話有影響力,他們的話有人聽,辦事有人信,使問題一個個迎刃而解了。

**村的幹部們説: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的辦事宗旨,幹事創業,為民造福,是我們的本職工作。在幾年的建設新村工作中,李立為了培養中青年幹部,除了把好入門關外,給他們定規矩,分任務,壓擔子,讓他們到風口浪尖去鍛鍊,磨練他們的意志,根據每個人的特長,知人善任,各司其責,分工合作。七名村委幹部個個拿得起放得下,工作不怕苦,敢擔當,做事雷厲風行。對舊宅評估、發放拆遷補貼,新宅居測量、放線定位、統一建房標準,物料購進、圖紙樣式、質量承包,道路綠化等大量工作,都是他們幾個幹部,風裏來雨裏去,東奔西跑的結果,從來沒有人説過苦和累,沒有人要過分文報酬錢。他們説“我們是幹部,是幹部就不同於一般的老百姓,就應該境界高一點,吃喝拉雜睡事兒雖小,但是關乎着羣眾的生活質量問題,這都是俺們應該辦的事情,再苦再累心裏甜”。村長史寶林為了儘快把新村大路修好,不影響羣眾建新房,開着自己的農用車拉土墊路基,起早貪黑,一干就是40多天,臉曬黑了,人累瘦了,家裏的啥事兒也顧不上管了,可是從來沒有説過自己吃虧累,勞累了,微笑常常掛在他的臉上。民調主任李安是一位年輕幹部,在村裏是一個頭腦靈活的小有名氣的企業家,他做事果斷,辦事細心,處處為羣眾着想,當發現苦難户建房經濟出現問題時,曾多次主動把自家的錢借給羣眾以解燃眉之急。民兵連長任志敏,也是一位新選拔上來的青年幹部,黨支部書記李立希望他回村幫助工作時,他二話沒説,毅然決然的放棄在**市龍頭企業化肥廠的車間主任的職務和每月2500元工資的正式工作,不講任何報酬,自願為羣眾服務。他們都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作為村裏的一把手李立,吃飯有人找,走路有人攔,睡會兒覺電話則響個不停,羣眾的難事,疑點,疙瘩事都找他。能解決的當場給解決。不能解決的耐心解釋,讓找上門來的羣眾愁着進門,笑着出門,整天忙得不亦樂乎。工作中,他皮膚曬黑了,還瘦了幾斤肉,老婆心痛的數落他,他卻蠻認真的説:“我是共產黨員,是大家選出來的村官,只有大家安居樂業了,我心裏才踏實,自己累點苦點算個啥,這樣做我覺得很值得”。在建房中,羣眾把條件好的地方全都佔完了,最後他才在較偏僻的東北角建起了自己的房子。現如今,羣眾都住進新房了,他還寄住在別人家的房子裏。功與過,羣眾心裏最清楚,大家知道:“**村變化這麼大,都是村裏幹部用汗水和勞動換來的!”

XX年,**市為了藉助開發利用比干廟這一歷史文化遺產的大好機會,帶動全市經濟的發展,決定修一條通過城市中心直達比干廟十公里長的比干大道,原計劃拆遷180户,縱穿**村,後來考慮到拆遷180户,工作量太大,怕影響整個施工進程。市政府為確保比干紀念會按時召開,市裏臨時決定,改變原計劃,比干大道繞過**村修建。李立聞訊後,很是着急,立即召集村幹部開會研究,大家一致認為,大道從村裏經過是繁榮發展的好機會,這一難得的好機會決不能錯過,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在城郊鄉黨委的大力支持下,李立連夜找到市裏有關領導請命:“不用改,就從俺村通過,拆遷工作交給我們好了,保證按時完成任務。如果失言,自動罷官辭職,甘願受罰”。當時大夥都為他捏着一把汗,如果完不成任務,後果不堪設想。但李立確胸有大志,吃鐵化鋼之決心,深知全村百姓的能量有多大,他醖釀召開了首次動員大會,大會主席台上端坐的他請來的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是來為他助威壓陣的,全村動員大會上,推心置腹的講利益,設身處地的談未來,他把“功在當今,利在千秋”,“要致富,先修路”“道路通,百業興”的道理講得透徹明白,最後給父老鄉親立下軍令狀。沿街道兩旁再拓寬80米,道路打通後,讓利每户留給一間門面房做生意。並制定具體管理辦法:在規劃圖上,將門面房編號,不分尊卑長幼,不論資排輩,沒有任何關係後門,按拆遷協議簽訂的先後為序為準,先簽先選,後籤後選,不籤不選。由於工作做得細緻,措施辦法到位得力,180户村民,在三天的時間內,順利簽訂完畢,沒有出現一個釘子户,一個上訪户,僅僅用了三個半月時間,比干大道途徑**村的1.65公里長,120米寬的大道打通了(其中大道寬40米,兩旁拓寬80米空地)這裏邊藴藏着巨大的經濟發展潛力,為**村的經濟發展埋下了伏筆。

三、發揮“五老”作用 拓展視野,構建和諧文化

建設新農村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村有一座塵封了半個多世紀的千年古廟呂祖閣,又稱白雲閣。相傳古廟始建於唐,興於金元,是呂洞賓修煉脱凡成仙的地方,也是中原道教集中活動的重要場所。古廟歷經戰火和上千年的風雨剝蝕,歷史上幾經破敗和復修,在斑斑駁駁的古蹟中,仍然保留着殘缺不全的原始風貌。據史志記載:清·康熙二十三年修建的白雲閣三層,高18米,雕樑畫柱,宏偉壯觀,是在原古廟的基礎上重建的。整個廟宇佔地二萬二千平方米,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是:戲樓、八仙塑像、山門、神道、拜殿、前殿、後殿、脱凡洞、白雲閣,東西廂房有八仙配殿等建築。原有的呂祖堂、呂祖社、望月樓、百草園、桃李園、八卦亭、西華廳等已不復存在。有文字記載,明代的嘉慶、萬曆皇帝;清康熙、乾隆皇帝,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民國總統徐世昌及許多官宦墨客、才子佳人等均來拜謁賦詩留下千古佳話。古往今來,這裏香煙鼎沸、熱鬧非凡,是豫北最富盛名的的道教活動場所。

解放後廟宇劃歸國有,先是辦農場、後是辦工廠,道徒四散,財產流失已盡,千年古廟變得千瘡百孔。1983年,一場大火又使白雲閣雪上加霜。

改革開放後,黨中央國務院多次下達文件,加強文物保護,讓其為時代服務,為社會服務。**在**市幾位離退休老領導、老幹部帶動支持下,XX年呂祖閣成功申報新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產權劃歸**村所有,幹部羣眾聽到消息之後,興奮異常,連八九十歲的老人,在家人的攙扶下來到呂祖閣。開山門時,呂祖閣里人山人海。至此,重新修繕呂祖廟古建築的重任就落在了**人的身上。

村兩委在班長李立的帶領下,就修復呂祖閣的定位問題經過了反覆磋商討論,一致認為:呂祖閣是歷史文化遺產,弘揚歷史文化,構建社會和諧,保護它我們責無旁貸。目標明確了,信心就有了,修建此廟,應該站在繁榮文化、振興經濟建設的角度,重現歷史,展示歷史,發展歷史,把古廟建設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沿陣地。於是把修建古廟列入到正式工作日程,首期籌資43萬元,將白雲閣二、三層木質結構修復。XX年,又經多方呼籲,徵得有關部門同意,和原電機廠置換土地40畝,把盤踞廟院遺址多年的電機廠家屬院遷出,使廟院面積恢復到108畝。接着清理了雜亂建築,整修了殘垣斷壁,打開了山門,正式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與朝拜者。從此,呂祖閣又生起了縷縷青煙,大車小輛,人來人往,又開始往日的繁華與熱鬧。

村委邁出了第一步,膽子更大、信心更足了。李立又構思:以呂祖閣文化旅遊資源為契機,帶動經濟發展,這可是個好機會。在市宗教局、旅遊局和鄉黨委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市呂祖閣旅遊文化開發公司”,李立兼董事長,聘請大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國際易經學院的特聘顧問、博學多才的史清根任經理,並制定了廟宇發展長遠規劃。XX年冬,投資500萬元修建了呂祖大殿、六座配殿、雕塑了八仙神像,新建放生池、鐘鼓亭、漢白玉八仙雕塑羣像,整修了古戲樓,平整了迎賓廣場,新建30間辦公用房,石階路面全部整修一新。又在廟內外栽種了鬆、柏、杉、楸等名貴樹木花草數萬株。一年後,開發商相繼投資數千萬元,在村南建起了八棟公寓大樓,為**村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花香自引蜂蝶來,呂祖閣基礎建設完成後,伴隨着旅遊事業的猛速發展,作家、畫家、書法家都來了,公司給他們提供了優越的辦公條件,在這幽靜廣深的廟院裏文人們心情舒暢,寫詩作畫論文章,一幅幅的優秀作品不斷問世,走出了**,飛向全國各地。濃郁的文化氛圍形成以後,使公司領導認識到:只有歷史文化才是呂祖閣真正的靈魂,於是他們請書畫界知名度極高,又有着大慈善家美稱的**市美協主席李甫信負責,面向全國發函,廣泛徵集詩、詞、曲、賦和書畫作品,籌備碑廊建設。短短三個月時間,在全國各地徵得作品數百幅,於XX年投資60餘萬元,建起了第一座“中原書畫名家碑廊”,在長達116米的長廊中,雕刻了來自全國各地128位名家書畫精品。

XX年新鄉市美協主席楊淼一行陪同台灣世界天馬書畫會會長孫晉卿等到呂祖閣觀光旅遊,看到碑廊書畫讚歎不絕,在瞭解了呂祖閣的歷史之後遂產生了在這裏修建“台灣百人名家書畫碑廊”的想法。經村兩委認真研究,感到此事意義重大,台灣書畫名家能到呂祖閣來賦詩作畫,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下決心與台灣名家攜手共建書畫長廊。幾經周折,又投資數十萬元建起了“呂祖閣台灣百人名家書畫長廊。”台灣聞訊:馬英九、連戰、吳伯雄、王金平、宋楚瑜等十一位政要為碑廊親筆題詞。

台灣百人書畫名家碑廊建好後,在北京工作的**籍部隊復員老首長孔祥秀得知情況後,感慨萬千,此事功在千秋,幾次往返**與北京之間實地考察,瞭解情況,於是產生了在呂祖閣建造 “中國將軍書畫廊”的想法,他的義舉得到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幾位主要領導還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親臨現場考察,給於指導。老人憑着在京工作多年的優越條件,不顧自己年高體弱,腿殘疾,冒嚴寒頂烈日,跑遍了北京城,最後感動了中國將軍書畫研究院執行院長張永金,在老首長的全力支持,僅用了短短三個月時間,在全國各個兵種徵得180位共和國將軍書畫作品,並親自送到了呂祖閣。**村在新農村建設十分繁忙,經濟非常緊缺的情況下,又多方籌資百萬元,建起了 “中國將軍書畫廊”。古廟內東、西、南三面共建起了長達540米,388座碑的書畫長廊,形成了偌大的碑林,張永金院長即興揮筆寫下了“**碑林”四個倉勁有力的大字,把三個碑廊連成了一個整體,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過去人們進廟都是來燒香磕頭的,現在不同了,來廟裏的人看碑廊,看文化,一呆就是一整天,碑廊文化還吸引了附近幾所學校的中國小生到這裏來寫生,看過的人都説好。

近年來,村委為了充分發揮關工委的作用,組建了強有力的關工委班子,李立書記任關工委主任,公司經理史清根任副主任,年輕幹部李安任祕書長,下設關工委辦公室,有圖書室(藏書上萬冊),閲覽室,書畫室,娛樂室和老年協會辦公室,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至此,老人們真正地感覺到了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關門不見三仙客,哪來飛空一真人。紫氣東來,關工委門庭若市。近年來,關工委主要開展的活動由三項內容:

一、利用市烈士陵園的優勢,開展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每年清明節都有成羣結隊的青少年學生手捧鮮花、提着花籃,打着橫幅,舉着紅旗來為烈士掃墓,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藉此機會,關工委就找老革命、老幹部、老軍人到現場給學生作報告,對他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讓青年學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烈士們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還有部分單位、企業、學校把培養青年入黨入團帶到這裏來舉行宣誓儀式。陵園莊嚴肅穆,松柏常青,這裏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在向人們述説着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悲壯歷史。

二、關工委的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吸引了大批的國家級、省市級書畫會員到這裏來。辦公室裏每天都有學者、老幹部、老軍人、老教師、工人、農民到這裏參觀學習,詠詩論道,探討人生哲理。藝術家們則揮毫潑墨,對前來學習的人傳授書、畫技巧,中國小生、大學生、文學愛好者也喜歡到這裏來,找感覺得靈氣,優秀青年王淑靜,郭炳仁就是在這裏寫出了兩部長篇小説《我的童年》,《我的老師》,從而走上了專業創作的道路,成為市作家協會的正式會員。

三、依靠關工委成立民間文藝隊。在關工委指導下,村裏自發成立了四個民間文藝隊;即打鼓隊,秧歌隊,還有獅子龍燈等,他們的隊長都是老年協會的成員擔任,隊員們利用休息時間排練,重大節慶日現場表演,還參加市宣傳部門組織的比賽,活躍了村民們的業餘文化生活,對淨化社會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近年來村裏的打架鬥毆、打麻將鬥地主、拌嘴吵架、小偷小摸等醜惡現象幾乎絕跡。

回顧**村的創業史,那才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村做出了成績,積累了成功經驗,功勞簿裏同時也記載着,原林縣縣委書記楊貴,中國詩人、一級作家王綬青,中國將軍書畫院執行院長張永金,原中國共產黨衞戍區黨委委員、享受軍級待遇的老英模孔祥秀,新鄉市書協主席周雲峯,新鄉市美協主席楊淼,**市美協主席李甫信,**市作家協會主席馮萬民,台灣國學大師蔡鼎新,台灣天馬世界書畫會會長孫晉卿,原**市縣長張英毅,原**市政協主席王俊富,原**市電業局黨委書記局長鬍廷福,原**市黨校副校長周豆喜,原土地局黨委副書記周玉江,**電視台原台長陳建民,原**市一中校長張水香,辦公室主任張夏玲,中原呂祖文化研究會會長史清根等立下的汗馬功勞。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結合學習貫徹xx屆三中全會精神,總結近年來**村改革發展的實踐,從中可以得出如下有益啟示。

(一)、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艱苦創業精神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強大動力。與全市絕大多數村一樣,**村創業之初同樣面臨着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等諸多困難,但他們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硬是靠着苦幹實幹加巧幹,百折不撓,勇往直前,走出了困境,贏得了發展。即使富裕之後,他們也精打細算,從不亂花一分錢。修路、建校、蓋辦公樓、搞綠化,是村“兩委”班子帶領羣眾出義務工幹出來的,艱苦創業精神也成為**村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選準一個好的帶頭人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因素。一個村發展快慢、建設優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有一個好的帶頭人。**村發展到今天,李立這個帶頭人功不可沒。為羣眾辦實事,他總是走在前、幹在前、吃虧在前。新村改造當中,在他的帶領下,村幹部們帶頭扒掉了自己的房子,不與羣眾比高低,吃虧在前,享受在後。工作中,李立一度幾次眩暈,最後病倒在牀,大家都知道,這個帶頭人是累倒的,在醫院裏,他還不放心家裏的事,生怕工作出漏子,幾次偷着從醫院裏跑出來,醫生批評他、親人埋怨他,老婆孩子跟着抹淚,然而他每次總是以淡淡的微笑作為回答,在他心裏裝的都是羣眾,唯獨沒有他自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李立能吃虧精神的感召下,**村有了一個團結協調、吃虧奉獻的“兩委”班子,有了一支不怕困難、拼搏實幹的黨員隊伍。幹羣和諧,上下一心,營造了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三)、科學發展的理念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前提條件。隨着時代的變遷,農村的發展環境、發展條件和發展任務也隨之發生變化,關鍵是要像李立那樣咬定發展不放鬆,並自覺與科學發展觀“對錶”、“調頻”,凡與科學發展觀不一致、不相符的思想觀念、體制機制和思路措施,都及時加以調整和轉變。過去**村講發展很少考慮環境問題,凡投資建廠辦企業的都“一路綠燈”。現在**村招商引資,首先考慮生態、環保問題,不管效益多好,只要對生態環境有污染,一概拒之門外。

(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沒有成功經驗可借鑑,沒有固定模式可套用。**村的發展思路就是在不斷破解發展難題的過程中得以不斷豐富和完善的,**按照上級要求,成功實施了村裏的500多畝土地流轉,首次把農民從土地裏解放出來,鼓勵他們走出去看世界,是農村發展的必經之路。

(五)、在追求物質富裕的同時追求精神富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始終沒有放鬆精神文明建設。村集體經濟實力壯大後,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辦教育提高素質,搞活動愉悦身心,使羣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增長了知識,陶冶了情操,同時也提升了民氣,凝聚了人心。下面還會有更大的動作,那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籌建呂祖閣國學教育中心,把文化底勁使足。

(六)、建立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好制度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所在。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農村的問題大多是因幹部處事不公、村務不清引發的。李立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村民理財小組,實行財務公開;立的第一個規矩就是取消招待費。20多年來,村裏沒買過一盒煙、一瓶酒,沒報過一分錢的招待費,“讓羣眾決策,讓羣眾管理”已成為**治村興業的座右銘和“鐵原則”。

(七)、黨的富民政策和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保證。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省委制定推行了一系列惠農、支農的富民政策。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村立足實際,創造性地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使本村經濟社會走上了良性發展軌道。**的發展得益於黨的富民政策,李立的成長、成熟也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和培養。

路在何方,路始於腳下,**村的成功之路為建設新農村創造了經驗。目前:**村社會安定,經濟文化繁榮,人民羣眾過上了舒心的好日子。但是他們並不滿足於現狀,展望未來,他們繪製了更加美好的藍圖。一是加快呂祖閣國學教育基地的建設,憑藉着周圍市職業中專、市十中、村辦國小、幼兒園,學生較多的優勢,搭建愛國教育科學藝術發展平台,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多極型人才;二是憑藉離城區較近,居民集中,交通方便的優勢,在呂祖閣景區興建老年康復娛樂中心和八卦休閒廣場。供人們研究、學習、養生休閒,豐富人民羣眾的文化生活;三是在通過街中心的比干大道旁,興建商業大樓、開發經商一條街,文化教育產品銷售一條街,農貿市場一條街,增加村民經商意識,繁榮**經濟。

總之,**村的建設與發展依靠“五老”這支力量,廣開言路,充分發揮其“五老”參政議政的優勢,拓寬了經濟和文化建設新思路,工作做得實,步子走得穩,但農村情況千差萬別,建設新農村不可能千篇一律一個模式,關鍵是要象**村那樣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只有這樣,才能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49r4k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