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總結 >教師工作總結 >

教師支教工作總結_2022教師支教個人述職報告(精選3篇)

教師支教工作總結_2022教師支教個人述職報告(精選3篇)

教師支教工作總結_2022教師支教個人述職報告 篇1

轉眼間支教工作已接近尾聲,這十八天的支教經歷已經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寫下了不平凡的一頁。十八天的酸、甜、苦、辣,早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裏。十八天,對於我和那裏的孩子來説,太短了,實在是太短了,還沒有來得及回味就已經踏上了返程的火車。這十八天,在給孩子們留下美好回憶的同時,也給了我們提供了鍛鍊成長的機會。在相處的日子裏,我們各方面都在進步。現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的這次支教工作做一下總結:

教師支教工作總結_2022教師支教個人述職報告(精選3篇)

第一、教學方面

教學作為我們支教活動最主要的部分,對於我們這些從來沒有上過講台講課的大學生來説,是一個巨大的考驗。但是,在長沙,我就做了充分的準備。每次給孩子們上課前,我都會認真的備課,力爭每節課都給孩子們介紹一些新的東西。

同時,在支教過程中,我擔任了國中一年級的班主任。當我接過國中一年級時,我就感覺到了我身上的責任有多重。我始終把"愛心點亮生命,責任成就未來"的支教口號銘記在心中,用責任和愛心去上好每一課。當然,在這些孩子當中,肯定有特別不聽話、特別調皮的孩子,對於這些孩子,我也是給予了足夠的耐心,我給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希望關懷能夠拉近我們之間的距離,能夠改變孩子們對讀書的看法。在課間的時候,我也儘量去和這些孩子接觸,理解他們的性格特點。無論是在上課還是在課間,我都始終堅持自己的教學信念--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去影響與感化自己的學生。就這樣,我在教學的過程中收穫了孩子們的信任,很多孩子都喜歡和我在一起玩,跟我聊天。當我要離開的時候,孩子們送給我好多禮物就是的憑證。

其實,我認為教學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須走到孩子們中間去,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自己的學生。

第二、調研走訪

調研走訪,也是我們支教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整個支教過程中,我和其他老師一起走訪過四次。在這四次走訪過程中,每一次都給我不一樣的感受。走訪中,能夠真實的體驗這裏人們的生活,總的來講,這裏的村民家裏面的生活都差不多,經濟作物大多都是:種煙葉,除了種煙葉之外可能就是養一些家畜用來增加家裏面的收入。但是,這裏孩子們的狀況就不是太樂觀,很多孩子成績還好可是家裏面沒有錢送他上學,只好留在家中幫助爸爸媽媽幹農活,白白浪費了自己的讀書時光。在走訪的過程中,我還可以跟孩子們一起聊聊天,談談現在與未來,具體瞭解孩子們的生活與學習狀況。

走訪給我的收穫就是:親近了這裏的生活,更加了解了這裏的孩子。

第三、課外活動

本次支教活動由於時間比較短,我們只組織了一次大型的課外活動:棋類比賽。

這次比賽一共有國小、國中等大約幾十個學生參加,我們在班級中進行初賽,然後舉行了決賽,我班上的兩名進入決賽的選手分別獲得了:跳棋第三名五子棋第二名在棋類活動中,鍛鍊孩子們的競技心理素質,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也對老師組織能力得到一定的鍛鍊。

在這次活動中,我讓孩子們對比賽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我們要更加註重比賽的過程,享受比賽的過程而不是隻關注比賽的結果。

教師支教工作總結_2022教師支教個人述職報告 篇2

一個學期支教生活即將結束,通過支教使我的教學在很多方都面得到的提高:

第一、通過支教,對中學的現狀有了更為理性的認識,對中學生的學習有了更為恰當的瞭解,對教師的工作有了更為真實的體驗,這些都有利於在今後的工作中能夠更快地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從心理上抹去了對教學的畏懼。

第二、通過支教,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提高了教學效果和教學水平。在一次次的教學實踐中,在一次次的和指導老師的交流的過程中,我的教學水平和對教學認識已經提高了許多。

第三、通過支教,增強了教師的責任感和榮譽感。教師承擔着"教書育人"和培養祖國未來人才的重任,因而他是光榮的。每當上課時,看着面前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我無不感到一種光榮,同時也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因此,備更好的課,講更多的知識,並且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都是同學們在實習期間的共同願望。

第四、通過支教,增強了交際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如何處理與實習學校領導和老師、學生以及同小組同學的關係。在這個相處的過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交際與溝通能力。為今後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班級教學方面我主要負責七年級級4個班的體育課教學,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廣播操、跳、跑等方面內容,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注重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教學:

1、用高尚的精神去塑造學生

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和感染着學生。作為教師必須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具備一種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敬業精神,教師良好的言談舉止,會給學生樹立一個好的形象,再加上教師規範的動作手勢,行走坐卧、外在儀表和豐富內涵,是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模仿中審視自己,從而得到全面教育。

2、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學生

體育教學中,教師最能影響學生的是簡明扼要的講解,正確無誤的示範和行之有效的輔導,讓學生對此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用自己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專業素質去影響引導學生熱愛體育運動。俗話説:施教之功,貴在引導。教師的教學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引導水平的體現。只有教師正確而巧妙的引導,才能在學生的學習中起到"引爆"作用,實現認知、情感、行為三者的統一,獲得教學效果。

3、用師生間良好情感去感染學生

在體育教學中,向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關鍵在於教師的言傳身教,而身教更勝於言傳,體育教師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大部分時間在室外,和學生的直接接觸最多。我們不論颳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都帶領學生去完成身體鍛鍊任務。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教師的影響是的。酷暑中,我們所站的位置是面對太陽;寒風中我們所站的位置是面對風口,這種無形的教育方式,化為濃濃的師生情感和對美好事物的判斷,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從而提高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師支教工作總結_2022教師支教個人述職報告 篇3

作為班主任,每天面對的,是幾十雙渴求知識的眼睛,每天接觸的,是幾十顆等待滋潤的心靈。如何讓這一雙雙的眼睛充滿智慧之光怎樣使這一顆顆心靈健康成長這不僅需要班主任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更需要班主任具備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下面是我的工作情況彙報。

一、本班學生基本情況

我班共有69名學生,男生28人,女生41人。本班學生熱愛學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專心聽講,發言積極,作業美觀大方。個別學生學習習慣不好,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聽講,需要進行個別輔導和特別的關注。總的來説,班內學生的學習水平比較整齊,但容易浮躁,需在認真與紮實方面繼續培養。本班大多數學生的體質較好,熱衷於體育活動;有少數學生體質較弱,易得感冒等傳染性疾病。學生平時體育鍛煉較少,需加強體育鍛煉。

二、班級管理

六年的最後一個學期,學生們的生理心理都在發生着巨大的變化:大多學生的身高都遠遠超過了我;個人的各方面能力,如管理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等都是國小階段最強的。基於此特點,我將很多班級事務下放並責任到人,定期進行彙報總結,獎優激差,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工作能動性。具體有以下幾點:

1.作業檢查由小組長和課代表全權負責。

每天的作業小組交換檢查,完成情況彙報課代表,課代表再將主要問題告知老師。同時,每天的作業與各組的積分緊密相連,所以,作業檢查得十分細膩,不會有任何漏網之魚“逍遙法外”。偶爾有偷懶不做的,當天就能有專人督促其完成。這樣,嚴密、公平、具有激勵性的積分制度讓班規的落實得到了保障。

2.給學生創造更多實踐機會,以鍛鍊其能力。

開學初,學校要求豐富教室的牆壁文化。於是,我在班會上將任務提出後馬上放話:“誰喜歡並願意承擔這一任務?”接着我便選擇那些畫畫兒水平較高、審美能力較強的學生來完成,同時指定總負責人。之後便是“檢查驗收”了。當然,有問題可以隨時向我提出,我也會竭誠為他們服務。

四月份有籃球賽,我將通知傳達後,就是籃球隊長自己安排部署練習。球員們互相努力、互相促進、羣策羣力,長期的磨合,讓我們的隊員們配合默契,打出了較好的成績。

複習開始了,同學們有的負責收集六年來學的古詩,並利用後黑板每天抄錄,更換;有的負責歸納多音字;還有的拿出自己買的複習資料書提供給我讓我擇優選用……

3.組長競聘,小組競爭。

學期初,為了給每個學生創造鍛鍊自己的機會,便讓學生競聘上崗。上崗後,如若工作不得力,組員可以提出申請並選出組內稱意的人選。其中,小雨組,在兩個月後,由於一直排在12個小組的末尾,組員們便提出申請,説明其管理存在的問題,又一致推薦組員張佳雯接任組長。我把他們全組成員統一起來後,一一瞭解實情,確認小雨同意組員意見,自己甘願讓位的情況下通過了他們的申請。之後他們組積極性大增,雖不能扭轉其最後的局面,但其付出的努力還是贏得了所有同學的認可。

三、教育教學

由於本學期是國小的最後一學期,所以,從開學初,課就上得比較快。到五月初,課文就已基本結束。但由於準備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所以,複習時學生大多學習不夠踏實。之後,雜七雜八的事又很多,導致我的複習很不條理。在整個複習過程中,由於沒有練習題,對學生哪些方面的知識未掌握好心中也沒數。到最後一週時,上課都不知道該幹些什麼,只好讓學生一邊自由複習課本,一邊拿學生買的資料挑選後將類型題抄在黑板上。我也知道這樣做效率低,作用也不大,但白板一點就沒了,不能用,只能用老辦法。

同時,本學期活動多,歷時長,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多數浮躁、應付思想嚴重。雖活動過後一遍遍地進行思想教育,但接近學期末,學生人心浮動的現狀仍不見好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ongjie/jiaoshi/y7zke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