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總結 >工作總結格式 >

論文的總結格式範文(通用3篇)

論文的總結格式範文(通用3篇)

論文的總結格式範文 篇1

摘要:隨着經濟的發展,企業結構的調整,企業財務部門的職能也由原來的核算型向管理核算型轉變,財會工作人員的工作內容也逐漸的分化為兩部分,即會計核算工作和會計管理工作。也就是説,財會部門在企業的運行管理中佔有着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種情況下,要求企業會計人員不僅要掌握相關的數據核算與統計知識,還應該運行自己的專業能力對企業經營信息作出職業判斷,給企業決策提供可靠的參考信息。對此,文章簡要分析瞭如何提高我國企業中的財務會計的職業判斷能力。

論文的總結格式範文(通用3篇)

關鍵詞:財務會計;提升判斷能力

一、提高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必要性

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推進,各行業都面臨着企業轉型和改革,為了更好的順應市場競爭,企業紛紛完善管理機制,改進管理措施。財務部門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部門,其職能已經逐漸由單純的數據統計核算轉變為管理核算並行,這種情況下,決定了財務會計人員不僅要做好相關的數據信息處理工作,還要根據所得的企業發展信息,以及市場最新動態,對企業的生產和發展狀況進行一定的判斷,從而為經營決策提供參考。因此,提高我國企業的財會工作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勢在必行,筆者認為其必要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財務會計部門的工作對象的特殊性

企業的財務會計部門作為企業信息的重要傳遞載體,在工作的過程中會接觸到大量的企業生產經營信息。對這些數據進行彙總和綜合是財務部門的主要工作任務,在核算和報表繪製的過程中,財會工作人員可以依據自身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較為直接和深刻的瞭解企業目前的經營管理狀況。

這種優勢使得財會工作人員可以對市場信息和企業決策做出更加準確的判斷,從而給企業管理人員提供可靠的參考意見和備選方案。所以,基於財會部門的這種工作對象決定的優勢,企業要善加利用,不斷提高財會人員的專業素養,使其具備良好的職業判斷能力,可以從大量的企業信息中甄別有效信息,為企業決策提供合理參考意見。

(二)激烈的行業競爭

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以來,各行各業在面臨機遇的同時,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二十一世紀後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在市場競爭中,誰首先掌握了準確的信息,誰就在競爭中佔有了先機。所以,各個企業也都加大對於信息的採集和分析的投入力度,希望能夠通過對信息的合理利用,提升自身的競爭優勢。

因此,企業在加強信息管理的同時,也對信息的直接接觸人員,即財會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他們能夠在信息處理的過程中,有效的過濾和排除無用信息,篩選出對企業發展和行業發展趨勢有着重要影響的信息。這種情況下,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和提高企業財務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也就顯得非常重要。

二、我國企業財務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現狀

(一)我國財務人員的職業能力構成

近些年,我國財務工作人員的准入制度還是比較嚴格的,考核機制也相對完善,所以我國的企業會計一般都具有國家頒發的從業資格證書,並且對相關的法律法規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和掌握。就我國目前企業中的財務人員的總體職業素養來看,並沒有很強的職業判斷能力。

主要表現為企業財務人員的工作重點仍然以會計核算任務為主,相關的會計職業技能非常熟練和完善,但是與此相對應的職業判斷能力就顯得比較薄弱。而隨着高新技術在財務工作中的應用,傳統、繁複的數據整理與核算工作,已經大部分由計算機系統完成,財務會計從繁重的手工勞作中解放出來,擁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相關的管理工作。這種情況下,如果財務人員不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和職業判斷能力,將會使會計管理工作舉步維艱。

(二)導致我國財務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缺失的原因

我國企業財會人員的能力構成不協調,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職業判斷能力的缺失,即財務人員在工作中不能根據會計系統中的各種類目和相關資訊,為企業提供有效的參考意見和信息。更有一些財務工作人員利用工作之便,為企業提供一些錯誤的判斷信息,嚴重的影響了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筆者經過認真的分析,總結出了以下兩種影響我國財務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正常發揮和形成的原因,希望能夠起到一些啟發和借鑑意義。

首先,主觀因素。雖然隨着會計行業的不斷髮展,我國的會計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在不斷提高,但是仍然有一些企業的會計從業人員並不具有相應的從業資質。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在企業發展之初,任用了一些沒有會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財務人員,並且隨着企業的發展,這些財會人員已經流入了企業財務管理部門的管理層,導致了整個財會部門在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上的落後,也就無法順應財務部門的轉型以及加強對從業人員的職業判讀能力的培養。同時,由於一些企業並不重視對財務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使其不能及時的更新知識結構,導致了職業判斷能力的缺失;由於財務工作人員自身的認知偏差導致的對職業判斷能力的認識不當,使其沒有正確地發揮和運用自身的職業判斷能力等等。以上便是筆者從企業和財務工作人員自身總結出的導致我國財會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缺失的因素。

其次,客觀因素。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環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各種市場信息充斥在企業的運行和發展過程中。然而由於經濟運行的複雜性和不穩定性,導致了這些信息本身就具備很強的不確定性。這種經濟運行規律和實物發展規律影響下的信息不確定性,是無法通過任何形式和手段予以避免的。

所以,對於出現這些信息不確定性導致的財會人員的職業判斷失誤,企業和財會人員只能盡力避免,而無法消除。此外,由於我國實行的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以不是完全的放任市場對經濟活動進行操控,還要通過一定的宏觀調控政策對社會的整體經濟運行以及行業發展趨勢進行相關調整。所以,這些政策和規範的制定和更改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財會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的發揮。以上便是筆者總結的影響企業財會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的客觀因素。

三、提升財務人員的職業判斷力的方法

(一)企業應當加強財務部門的相關管理機制的建設

企業應該建立和制定一個約束工作人員工作行為的管理機制,不僅可以加強企業的內部管理,也能夠提高企業員工的工作效率。而對於財務部門來説,應該根據其重要性,有針對性的加強內部管理。這種約束和管理機制所要達到的基本目的和效果是:首先,使財務工作人員的各項工作有據可依,即在財會人員的各項工作活動中都必須遵循一定的操作規範和原則,否則其所做出的工作將被視為無效。這樣不僅可以加強財務人員對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的認識,也可以使其自己遵守職業規範進行作業。

如果配合相應的監理機制,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即在財會工作的各個環節,委任專門的監理部門和人員對其工作行為和工作成果進行監督檢查,可以起到更好的敦促和監督作用,也可以使內部管理機制的落實更加完善。其次,企業管理部門應該通過認真的研究分析,及時發現內部管理環節中的薄弱點,並制定措施予以強化和改正,尤其是對於會計部門的審查和監管工作。

(二)財會人員應該正確認識和使用職業判斷

會計職業判斷能力是財會人員根據自身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經驗,對會計系統內所涉及到的各種類目以及信息作出的評價和評估。從形式上講,會計職業判斷的結果是一種財會人員的主觀意識,但是其產生的過程並不是自由隨意的,而是要收到一定的條件約束的。最基本的約束條件就是行業會計準則和會計信息職業判斷框架。

遵循行業會計準則,就是指財會人員在職業判斷的過程中,應該始終從會計工作人員的角度出發來闡述和評估所得會計信息,而不能做出超越會計職業範疇外的判斷;遵循職業判斷的基本框架,指的是財會人員在發揮職業判斷能力的過程中,要始終秉承相關的信息和數據的基本判斷程序和步驟,不得隨意做出假設,或者依照不被認可的計算以及統計方式進行數據處理和判斷。總之,會計的職業判斷同會計審核工作相比,雖然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主觀性,但是也並非隨意進行的。要求會計工作人員在一定的操作規範和準則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對現有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而不是對信息中所表達的數據進行片面武斷的認定

(三)善於正確運用會計職業判斷的方法和程序

作為財會工作人員,對於不同的數據和信息進行判斷時,要面對形態各異、難易程度不同的會計系統情況。所以,在職業判斷的過程中,所採取的具體方法也會有所差異,但是這並不代表會計職業判斷的方法和程序的選擇是絕對自由和靈活的。雖然每一項職業判斷工作的具體對象和表現形式不同,且具體的方法也會有所差異,但其判斷過程都應遵循一些共同的步驟和程序,並且不同的方法和程序會對應不同的會計系統情況。

這是由於會計職業判斷的準則決定的,所以,企業的財會工作人員要熟練掌握各種職業判斷方法,並在工作中嚴格的予以執行,實踐證明,運用合理的職業判斷方法和程序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了方法原則,就是掌握了問題的精髓。只有掌握良好的方法,並依據程序辦事,才能較好地發現、解決需要會計職業判斷處理的問題。

(四)認真總結實踐經驗,確立明確的學習目的

作為一個優秀的會計人員,除了具備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政治素養外,還必須善於實踐,因為會計職業判斷工作的準確性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會計工作人員的實踐經驗的豐富程度。另外,在實踐中要注重經驗的積累,對於實踐中的會計處理,要學會分析、判斷、綜合、總結,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通過不斷地積累,取得豐富的經驗。同時,由於經濟運行和發展速度的加快,使得企業的成長一日千里,會計工作人員如果不能實時的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必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信息更新中被淘汰,其職業判斷能力也將不進則退。

所以,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端正學習態度,積極的參加各種職業知識和技能培訓,不僅可以豐富會計工作人員的工作和生活,還能夠使其保持先進性和前瞻性。

四、如何避免提高會計職業判斷力過程中的常見問題

(一)避免企業管理層的干預導致職業判斷喪失客觀性

企業管理層對會計人員的干預,導致會計人員缺乏獨立性,這是致使會計信息失真的客觀原因。再次,由於會計人員處於利益多元化主體的中心,無法真正歸屬任何一方,這是致使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觀原因。

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在堅持獨立性原則的基礎下,必須兼顧各方面的利益關係,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客觀、公正地處理各方面的經濟利益。同時,還要加強與其他專業人員的溝通,協同完成企業目標。

(二)避免會計職業判斷中的各項違法違規操作

符合國家的法律規定是正確運用和提高職業判斷能力的先決條件。它要求會計人員在法律法規或準則允許的範圍內,必須嚴格遵守各項法律法規進行判斷。在法律法規或準則沒有規定的,應選擇符合一般會計原則的會計處理方法,並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判斷。這就要求會計人員要熟練掌握國際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準則以及我國當前相關的法律法規,綜合運用確認和計量的各項會計原則,作出準確無誤、客觀公允的職業判斷。

(三)避免會計職業判斷行為脱離基本框架體系和程序

要求職業判斷的依據或方法應有一定的穩定性,對於一些在不同時間出現的、具有相同性質的經濟業務,無論同一個會計人員或不同的會計人員都應該運用相同的判斷方法。對於法律法規或準則沒有規定的,在選擇會計處理方法時,也應遵循一致性原則,避免會計人員無法判斷,或因濫用會計原則引起的判斷偏差,或因沒有合理運用會計原則引起的判斷失誤。

此外,會計人員還必須對每一次判斷都有充足的依據為基礎,以免造成判斷偏差。在出現多個備選方案時,應按照謹慎原則,對備選方案進行分析比較,通過確定判斷對象與判斷標準相符合的程度和衡量判斷對象各自的優劣,從中選擇出最優的方案。

五、總結

新準則體系賦予會計人員的靈活性很大,這就需要進一步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只有財會人員具備良好的職業判斷能力,才能在業務中自如應對各種複雜的經濟關係。也只有財會人員職業判斷運用得當,才能發揮其核算、監督和服務的職能,為利益相關方提供相關可靠的備選方案。為了維護國家的財經紀律,貫徹實施會計改革,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國際性的交流合作,必須堅持不懈的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

參考文獻:

1.田亮,李素其.會計人員如何在新準則下提升會計職業判斷力[J].會計之友,20xx(14).

2.周浩,郭雪凌.淺析會計職業判斷的提升[J].企業家天地,20xx(2).

3.黃麗瓊.論會計職業判斷在新會計準則中的應用與提高措施[J].中國經貿,20xx(24).

4.王丹桔.淺談提升會計人員職業判斷力[J].活力,20xx(2).

5.倪小玲.提升會計職業判斷力的途徑思考[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xx(5).

論文的總結格式範文 篇2

摘要:本文針對會計政策選擇的概念、遵守的原則、改革的思路進行認真的理論闡述,指出會計政策選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會計政策選擇;會計核算體系;思考

一、會計政策選擇概述

國際會計準則將會計政策定義為“在編制會計報告時,管理人員所採用的原則、基礎、法規和程序。但在使用中需要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選用最能恰當地表明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政策。”而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規定:“會計政策是指企業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中所採用的原則、基礎和會計處理方法。”

(一)會計政策選擇的概念

會計政策選擇是會計主體一種有目的的、在會計政策中進行挑選的行為,它既包括某項經濟業務事項初次發生時的初始會計政策選擇,也包括由於客觀環境的變化而變更原會計政策,即對以往選定的會計政策進行調整。因此,會計政策的選擇是一種行為、一個動態的過程,貫穿於企業從會計確認到計量、記錄、報告諸環節構成的整個會計過程。

同時,會計準則中的真空地帶——即沒有規定的一些超前、特殊的經濟業務如何進行會計處理之處,也屬於會計政策的選擇範圍,此時企業擁有完全的選擇權。企業選擇不同的會計政策會產生不同的會計信息,將導致企業各個關係集團之間不同的利益分配結果和決策行為,進而影響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和結果。因此,企業各相關利益集團都很重視和關注會計政策的制定和選擇問題。

(二)會計政策選擇產生的原因分析

1.會計政策選擇會產生一定的經濟後果。

所謂經濟後果,是指不論有效證券市場理論的含義影響如何,會計政策的選擇會影響公司的價值。從本質上説,經濟後果就是認為企業的會計政策及其變化是有影響的,雖然可能不影響企業現金流量,但卻能影響企業的價值及其股票價格。會計規範制在制定準則或規章時,要考慮制定會計規範的成本;會計規範使用者要考慮會計政策的選擇所帶來的經濟影響。因此,會計規範是規範制定者和各利益集團相互鬥爭、相互妥協的產物;是在相互平衡妥協的基礎上暫被利益各方認同的準則。

2.會計準則的不完全性。

會計準則作為一種合約,它的制定並不是純技術性的,而是各利益相關方相互間多次博弈的結果,在不斷地博弈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打破均衡,從而不斷完善修訂準則。因此,會計準則是一種不完全的合約,這就為企業進行會計政策選擇提供了可能性。在實踐中常常會出現企業的會計處理“無法可依”的現象,這也為會計政策選擇提供了空間。

二、會計政策選擇遵循的原則

(一)合法性原則

在我國,會計政策一般是國家或政府為規範會計運行,對其運行的原則、程序和方法所做出的制度安排。從而達到在社會各個主體之間合理地調節和分配社會收益,實現社會和諧的目標。因此,所有政策的選擇必須遵循國家的意志,各個會計主體必須嚴格地遵循宏觀會計政策的原則和程序,做出符合其規範的選擇,不能超越國家規範而濫用會計政策。

(二)公允性原則

企業自主權的擴大和會計準則的不完善,給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提供了很大的發揮空間。我們一定要注意利益協調而不是損人利己。

(三)一貫性原則

為了使企業的會計信息具有可比性,企業選用的會計政策前後各期應該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但是,也要靈活理解和運用,如果已經選用的會計政策使其提供的會計信息就應該從經濟環境和自身經營情況出發,重新選擇最能恰當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會計政策。

(四)成本效益原則

任何選擇都是有成本的,企業在選擇會計政策時應權衡操作及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與效益。在考慮自身經營特點和基本會計信息質量得到保證的基礎上,企業應選擇便於理解和實施的會計政策,並儘可能地降低操作成本。

(五)謹慎性原則

企業在選擇會計政策時不應該抱有投機心理,而應採納謹慎的態度,合理的核算企業的或有事項,不高估資產和收益,也不低估負債和費用,從而儘可能的降低企業風險和經濟業務的不確定性。

三、新會計準則體系下會計政策的選擇

(一)新企業會計準則

我國財政部於20xx年2月15日發佈了38項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和一項基本準則,新的會計準則涵蓋除小企業外的各類企業各項經濟業務,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保持“中國特色”的同時又充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新準則將於20xx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正式施行,其他企業鼓勵執行。換言之,除了上市公司必須執行新會計準則外,對於新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中存在差異的地方,其他企業仍然有較大的選擇空間。

由此可見,新會計準則的運用僅限於上市公司,與同行業的非上市公司相比較,二者提供的會計信息可能基於不同的核算標準,導致其可比性進一步降低。另外,新準則體系下的許多理論和做法與目前的會計規定和務實有相當大的差異,甚至是根本性的改變。在新理念的貫徹和執行下,新準則中的一些會計核算程序和方法也產生了相應變化。這些賬務處理的變化能否得到很好的執行與實施,對我國上市公司和會計人員來説將是一個新的任務與考驗。

(二)新企業會計準則下會計政策的選擇空間

新準則規定了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採用歷史成本,採用重置成本、可變現淨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並可靠計量。現實中如何選擇、如何計量,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變得尤為重要。

在我國,會計人員進行職業判斷選擇會計政策包括一系列會計原則、方法和程序,包括:資產計價基礎、存貨計價方法、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方法、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合同收入的確認方法等。

四、會計政策改革的思考

由於中國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而形成的管理模式。人們的習慣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等都會不可避免地在一定時期內影響會計政策改革的進程,會計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必須是一個長期性的,漸進的過程。因此,會計準則和制度往往是在實踐中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經濟業務特點,逐步建立頒佈新的準則體系,並不斷完善現有會計規範體系。

而由於我國經濟業務的複雜程度不斷增大,加之相關會計從業人員水平有限,整體素質在短期內還不能完全達到較高標準。所以,目前當務之急就是儘快切實理解新會計準則的內涵,發揮新會計準則對會計工作的規範作用,進而提高會計職業界的整體實物水平,更好地選擇適合的會計政策,在遵守合法性原則和成本效益等原則的同時,增強會計信息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具體來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準則與制度的配套和自身的完善

從現階段來看,我國暫時還無法取消企業會計制度,絕大多數的企業仍將在一定時期內實施會計制度。為了避免準則與制度中存在的矛盾和衝突,還應該加快修訂《企業會計制度》和《小企業會計制度》,使之部分內容與會計準則儘可能匹配。另外,我國目前的會計準則制定尚不成熟,僅有的38條會計準則並不能涵蓋實際生活中所發生的所有經濟業務,如退休金會計等很多領域都沒有出台具體的準則規定。因此,我國會計準則還存在很多不足和問題,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建立健全相關法律責任

我國目前法律體系的缺陷之一就是對法律責任的關注不夠,不是處罰太輕就是處罰條款模糊。如果對經濟犯罪加大懲罰力度或者更加明確懲罰條款,這樣一來,在相關責任人有犯錯的企圖時總會首先考慮到由此而付出的代價,當他的成本相對較大時,自然就會放棄一些負面行動,從而大大降低經濟事件的犯罪率。

(三)加強企業的內部控制和外部監管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建立健全企業的內部控制是貫徹會計法律法規,加強會計核算,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從源頭上遏制企業會計造假的最好辦法。因此我們應當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先進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統,加強內部審計和監督,規範會計政策選擇。

證券監管部門應加大對會計政策選擇權的監管力度,充分、準確的信息公開可以有效遏制管理當局為了個人利益利用會計政策操縱企業利潤,損害其他各方的利益。因而,應該強制上市公司披露會計政策的選擇對利潤的影響程度,加強會計信息的披露,包括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特別是會計政策的選用、變更應予以充分及時的揭示。

參考文獻:

[1]劉叔申,王林。論現代企業制度下的企業會計政策[J].會計研究,1996,9.

[2]李姝。基於公司治理的會計政策選擇[J].會計研究,20xx,7.

[3]徐維蘭。我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狀況的分析[J].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xx,1.

論文的總結格式範文 篇3

摘要:商譽是企業總資產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通過解析商譽的概念,分析企業商譽會計核算的具體方法,探討企業商譽會計核算方法的不足之處,,提出改善企業商譽會計核算的幾點建議,以期為完善會計核算方法提供幫助。

關鍵詞:商譽;會計核算

商譽的會計核算與企業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商譽的會計核算的不確定度非常高,往往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商譽的會計核算一般是按自創與併購兩種情況來分開處理的。企業自創的商譽屬於無形資產,是各類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能判定哪項支出是為了發展企業的無形資產,且支出所得到的回報也無法判定,因此很難對之加以量化確認。併購商譽一般是在支付結算時當作當期的支出來處理的。當一個企業併購另外的企業時,商譽由其所付的價款超出獲得淨資產的公允價值差額來決定。

1. 商譽的概念

商譽是指可以在未來的發展中為企業帶來超額的利潤的經濟潛在價值,也可以指一家企業的預期獲利能力超出可判定的正常化獲利能力的經濟價值。商譽是一個企業的整體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商譽本身具有獨特的不確定性,且商譽的形成非常複雜,有關企業商譽的會計核算問題一直是經濟學家研究的重點。商譽也經常被定義為一個企業有可能獲得超額利潤的資本化估算價值,也就是超過了其他企業投資相同資本的盈利水平所剩餘的價值。每個學者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所以關於商譽概念的説法不一。但共同的是所有學者都一致認為商譽的會計核算與企業的發展息息相關。

2. 商譽的特點

2.1沒有實物形態。

2.2商譽融入企業整體,因而它不能單獨存在,也不能與企業其他各種可辨認資產分開來單獨出售。

2.3有助於形成商譽的個別因素,難以用一定的方法或公式進行單獨的計價。商譽的價值,只有在把企業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時才能按總額加以確定。

2.4在企業合併時,可確認商譽的實際價值,但它與建立商譽過程中所發生的成本沒有直接的聯繫。

按國際會計慣例,只有外購的商譽才能確認入賬,即在企業合併時才可能予以入賬。自創商譽不能入賬,即使有費用的發生與商譽的形成有某種關係,但也應確認為費用,其理由在於,無法確定哪筆支出是專為創立商譽而支出,無法確定發生的出生地同多少商譽以及發生支出的受益期有多長,根據會計的穩健性原則,將這些支出均作為費用處理。

3.常用的商譽會計核算方法

3.1 永久性保留法

永久性保留法要求將併購的成本進行資本化,但並不攤銷,而是將其作為一項永久性的資產保留於賬本。當商譽所依賴的企業被出售或者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證明商譽確實發生了永久性的貶值時,才能將其註銷。商譽屬於一項無形資產,必須對其資本化,商譽與企業整體密切聯繫,只要企業仍在經營,則其商譽是永續存在的。商譽的價值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可能會有所增加,不攤銷可以有效避免雙重計量。

3.2 立刻註銷法

立刻註銷法要求在購買的當日將併購的商譽進行立刻註銷,以衝減股東所持權益。商譽屬於一項具有特殊性的無形資產,不能脱離企業而單獨存在,也不能夠兑現,其價值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此外,商譽是由企業所付的價款超出所得淨資產公允價值差額來決定的,是企業資本損失的一部分,應當立刻衝減資本公積或者類似的資本準備金,相應地對會計報表中股東權益進行調減,按照謹慎原則,不應該將併購時所支付金額的差額的資本化作為一項獨立的資產,應該用股東權益來彌補合併造成的損失。

3.3 逐年性重估法

逐年性重估法要求將併購的商譽進行資本化,然後逐年性地對其總的投資金額的淨值進行評估,在相應地調整了資產與負債之後,將剩餘部分應歸類於隨投資而併購的商譽範圍。當進行會計核算後的商譽小於其賬面的價值時,要對其進行攤銷,反之則不攤銷。

3.4 系統性攤銷法

系統性攤銷法要求將商譽當作一項單獨的資產進行入賬,並在核算的有效期限之前進行系統性攤銷。對商譽的成本進行系統性攤銷非常必要。商譽的成本是指預測的超額盈利能力的真實值和預期的淨收益所超出有形資產而正常獲得收益的價值差額。把併購的商譽作為預期收益的一部分來進行提前核算,應在核算商譽併購支付的有效期限內,進行系統性攤銷,在收益中抵減這一部分差額,有利於正確地估算預期收益。

4.目前商譽會計核算方法的不足之處

4.1 不符合責權發生制的原則

責權發生制原則規定要以應計制來對企業當期支出與收入的情況合理地進行核算。在創業初期,企業用在形象宣傳方面的支出會非常大,收入往往很少,企業盈利的能力也比較差。通過不斷的創新,企業的知名度逐漸打響,在同等的條件下企業盈利能力大大提高。而目前的商譽會計核算方法並沒有切實地反映出二者之間的區別,忽視了商譽在企業生產經營的過程中的促進作用,並沒有把企業後期收入變化納入核算範圍。

4.2 不符合重要性的原則

對企業做決策時有重要影響的經濟事項,如企業投資的重大決策、企業的經營方針轉變等,應該對其進行分項反映和分別核算,並要在會計的最終報表中明顯標記。但是目前會計核算的一般做法是:在企業沒有進行轉讓或者清算前,既沒有對商譽資產進行特別反映,也沒有在會計的單體報表中加以標記。這樣非常不利於企業的投資者全面瞭解企業經濟的具體信息,導致不能及時做出正確決策。

4.3 不符合全面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的原則

會計核算是以會計報表形式向投資者提供有價值的經濟信息,投資者則通過分析會計報表以決定是否對該企業進行投資。而無形資產所佔企業的比重越來越高,其對於企業盈利的影響也不斷增大,使得會計報表所反映的經濟信息具有很大的侷限性,投資者不能單從會計報表上全面瞭解企業,其投資的方向容易受到影響,有可能因此遭到損失。

5. 改善商譽會計核算方法的建議

5.1建立新的商譽會計核算方法

要建立新的商譽會計核算方法必須要先突破傳統思維模式, 只有突破了傳統商譽會計核算的理論體系,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商譽會計核算方法。對於自創商譽進行會計核算已經逐漸地成為了業內的主流,隨着資產的概念不斷髮展,會計核算標準的不斷突破,解決好商譽的會計核算問題指日可待。會計核算應該加入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先進的理論知識,不斷改善其理論體系, 以適應由工業經濟到知識經濟的轉型需要。

5.2 制定獨立商譽的標準

商譽要比無形資產產生得更早,無形資產都是基於商譽而逐漸地被認可的。隨着時代的發展,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無形資產逐漸得到確認並從商譽中分離出來。而兩者重要區別在於商譽的不確定性,商譽的會計核算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遠比無形資產複雜。由此看來,制定獨立商譽的標準顯得非常必要。併購商譽的價值變得越來越大, 應按重要性的原則, 將商譽與無形資產嚴格區別開來, 制定獨立的商譽會計核算標準, 並在最終會計報表上對其進行單項披露。

5.3 制定企業商譽會計核算的標準

商譽可以在未來的發展中給企業帶來超額的利潤。判斷商譽的標準應是企業是否具備獲得超額利潤的能力, 並且將企業的獲利能力大小定做商譽大小的標準。企業超額的利潤不是憑空產生的,商譽在企業中肯定有其積極的促進作用。如果等量的投資資本產生低於市場的平均水平的利潤, 則是負商譽,反之就產生正商譽。

5.4 制定商譽會計核算的原則

商譽的會計核算應當遵循可實現的原則, 要以會計報表上反映的資產及負債作為依據來進行核算, 而不是僅以主觀的判斷來將企業未來盈利的水平當作商譽會計核算的數據。商譽的價值不宜在短時間內頻繁地調整,為了簡化會計核算, 可將商譽會計核算的時間定為一年。

6. 結束語

隨着商譽會計核算理論的不斷髮展和對於商譽研究的逐漸深入, 商譽的會計核算會為企業帶來了一定的效益。但是,當前我國商譽會計核算的框架結構還不完善,我們應該不斷探索,不斷創新,逐步完善商譽會計核算的理論體系,以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琴芳.對新會計準則下的合併商譽進行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 20xx(07)

[2]何小岸.新會計準則下合併商譽的確認、計量及減值[J].中國證券期貨. 20xx(04)

[3]陳力生.合併商譽減值測試的會計問題研究[J].財會月刊.20xx(12)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ongjie/geshi/qyor3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