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學習心得專題 >

文化強國的“中國道路”——十七屆六中全會學習心得_學習十七屆六中全會心得體會_第一範文網

文化強國的“中國道路”——十七屆六中全會學習心得_學習十七屆六中全會心得體會_第一範文網

文化強國的“中國道路”——十七屆六中全會學習心得

文化強國的“中國道路”——十七屆六中全會學習心得_學習十七屆六中全會心得體會_第一範文網

(一)2011年10月1日,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大幅户外顯示屏上,水墨動畫形象的中國先哲孔子,與熙來攘往的人羣融為一體。中國與世界、傳統與現代,在這裏交匯。

這個特殊的場景,正可看成孔子背後五千年中華文化在新世紀所處的方位。在世界的橫軸上,一個古老的民族在全球化時代確立自身的座標。在歷史的縱軸上,一種偉大的文化歷經盛衰榮辱的磨難,在復興之路上正揚帆起航。

一切象徵總有現實邏輯,藴藏着歷史的本質。在孔子走向世界這部嶄新樂章裏,大背景是新中國60多年社會變革的思想激盪、30多年改革開放的精神求索,主旋律是新世紀以來社會主義中國走向文化振興的激昂變奏。

“當今時代,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誰佔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夠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充分表明,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創造精神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站在這樣的歷史高度,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伴隨着經濟的崛起,新世紀以來社會主義中國波瀾壯闊的文化挺進;才能更清晰地把握,黨的xx大以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文化變革,所造就的文化發展新局面;才能更深刻地體認,一個政黨如何為古老的文化注入全新的力量,走出一條文化重塑與振興的“中國道路”。

(二)任何一種文化選擇,都離不開時代土壤。

進入新世紀,儘管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創造了令世界其他地區黯然失色的發展奇蹟,儘管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各項文化事業取得了令人振奮的長足進步,但文化領域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

這是一個尷尬的事實:當經濟領域的中石化、中移動向世界五百強挺進時,我們的文化企業卻拿不出一個名揚世界的品牌代表;當美國利用中國的花木蘭故事拍成電影成功佔領中國市場時,中國的創意產業幾乎為零。全國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總和,不及德國貝塔斯曼集團一家的年收入。

這是一個懸殊的對比:全世界每100本圖書,85本由發達國家流向不發達國家;全世界每100小時音像製品,74個小時由發達國家流向不發達國家;美國生產的電影占全球影片數量的10%,卻佔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觀影時間。

挑戰不止於此。

當人們讚歎中國經濟驚人的成就時,也日益強烈地感到公共文化服務的短缺。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不同收入羣體之間的文化消費極不平衡,“精神飢渴”在物質滿足的反襯下變得愈加強烈。

中國文化發展必須面對這樣的考題——一面是加入wto以後勢必放開的國內文化市場,一面是我國文化單位與國外文化企業的懸殊實力;一面是羣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強烈,一面是國有文化單位活力不足;一面是中國在經濟、外交上重返世界舞台中央,一面是西方世界帶着“有色眼鏡”妖魔化中國。

一個只能出口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的國家,成不了世界大國。撒切爾夫人對社會主義中國的斷言,刺耳刺激卻發人深思。中國的崛起曾被稱作“21世紀最激動人心的大事”,但這種崛起,不能只是物質財富的劇增、經濟格局的重塑,而應伴隨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傳播,推助中華文化的弘揚,否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話語權如何彰顯、主動權如何體現?

(三)早在19世紀,馬克思便預言:在各國經濟走向世界經濟的過程中,文化生產也將走向世界性。“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物質的生產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

文化強國的“中國道路”——十七屆六中全會學習心得

我們身處的正是馬克思所説的世界經濟時代,是經過近2XX年風雲變幻、比馬克思預言的秩序更繁瑣、競爭更激烈、風險更復雜、機遇更隱晦的國際市場:

——制定規則的人已經佔領制高點,而且仍然想重複經濟全球化時代慣用的手段,將我們的文化生產壓制到全球鏈條的最低端。

——豐厚的文化資源和巨大的市場是我們的優勢,但雄厚的資本與成熟的商業運作卻是西方的強項。

——在文化的自由市場,與文化產品逆差同時而來的,還有意識形態的滲透、價值觀念的侵入。

兵臨城下。文化交流中的逆差,國際競爭中的劣勢,影響的絕不只是市場份額的大小、產業較量的成敗,更關乎意識形態主動權的得失、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強弱。面對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世界格局,面對各種思想文化更加頻繁的交流交融交鋒,如果我們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優勢,就無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高揚社會主義文化理想,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捍衞國家文化主權。

實際上,我們並不缺乏講述“中國故事”的各種題材。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傳,鑄就了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留下了飽藴思想精髓和價值追求的燦爛遺產。社會主義中國半個多世紀的激流勇進,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進步,書寫了人類文明的嶄新篇章。這為我們的文化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但今天的我們怎樣才能在改革創新中,將這些寶貴的財富轉化為文化較量中的主動位勢,轉化為軟實力競爭中的現實優勢?

關係不順、效率不高、管理不力、佈局不優、機制不活,在挑戰與競爭中暴露的中國文化發展困境,表面看,是落後的管理方式不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實質看,是傳統的體制機制窒息了文化的內在活力。

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釋放了人民羣眾的積極性,空前解放了社會生產力,造就了社會主義中國日新月異的繁榮景象。今天,在文化這個具有意識形態深刻屬性的敏感領域,能否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決定了我們的文化體制能否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

XX年11月,黨的xx大做出重要戰略部署:“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5年之後,黨的xx大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總體佈局的高度,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這是我們黨在科學判斷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當今世界文化發展趨勢、深刻分析我國基本國情和戰略任務的基礎上,所作出的重大決策。它標誌着我們黨在文化認識上的嶄新飛躍,反映了我們黨在文化建設上宏遠的戰略眼光。

突破束縛文化生產力發展的制度性障礙,開創文化發展繁榮的新局面,一場波瀾壯闊、影響深遠的改革由此開啟。

(四)毫無疑問,把文化區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是黨的xx大以來文化建設認識上的一個重大突破,文化發展實踐上的一個重大創新。

這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理論創新,決定了文化體制改革的生死成敗。它首次以文化的雙重屬性,確定了發展的雙重任務,釐定了“公益性”與“經營性”的楚河漢界,確立了“事業”與“產業”的比翼齊飛,推動了“政府”與“市場”的雙輪驅動。

文化強國的“中國道路”——十七屆六中全會學習心得

長期以來,各級政府主要靠行政指令來實現對文化企事業單位的管理,而不是羣眾需求和市場導向,帶有濃厚的計劃色彩。在文化領域,本屬公益的,公益屬性模糊;本屬市場的,市場屬性不明。結果是,公益性文化事業長期投入不足,缺乏為人民服務的動力和活力;經營性文化產業長期依賴政府,缺乏闖蕩市場的實力和能力。

理論的創新,讓局面豁然開朗。

按照“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二分法”思路,改革路徑分外清晰——中心目標是理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係,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不是要將所有文化都推向市場大潮,留歸政府的,就要確保其“公益性”,由政府全力扶持文化事業,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以實現人民羣眾基本文化權益。不能再讓所有文化都賴在政府懷裏,推向市場的,就要明確其“經營性”,讓市場優勝劣汰文化產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以滿足人民羣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分類改革,創新機制,調整結構,轉變職能。幾個數字可以看出改革的決心和勇氣:8年間,全國共核銷事業編制18萬多名,註銷事業單位4300多個。吃慣“皇糧”的事業單位,終於在市場的洗禮中搏擊風浪;習慣“一手抓”的文化管理部門,開始從“辦文化”轉向“管文化”。

(五)XX—2011。

從破冰之旅到乘風破浪,3000多個披荊斬棘的日日夜夜,中國文化發展標定了新的歷史方位。

這是一番讓人感慨的景象。文化體制改革明確了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責任,政府近8年的文化基礎設施投入,是過去幾十年的總和,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經建成;五大文化惠民重點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和社區綜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建設等,極大地緩解了基層羣眾看書看報難、看戲看電影難、文化活動少的狀況;文化產品的供給前所未有的大,廣大羣眾的文化選擇前所未有的多,目前我國是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第一大電視劇生產國,年出書品種、總量穩居世界第一位……專家評價,中國文化進入了“黃金髮展期”。

這是一串令人欣慰的數字。文化體制改革激發了經營性文化產業的巨大潛力,文化產業被列入國家產業振興計劃,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20多個省市區提出“文化大省”戰略,北京、廣東、江蘇、山東等省市的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千億元,一批總資產和總收入“雙百億”的文化企業成為領軍力量。即使在國際金融危機肆虐的2011年,我國的文化產業仍然逆市上揚,增速超過國內生產總值8個百分點……學者分析:中國文化出現了“發展里程碑”。

這是一種令人振奮的趨勢。文化體制改革鍛造了“走出去”的底氣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對外文化交流範圍和渠道不斷拓寬,近150個國家與我們展開政府間的文化合作,350多所孔子學院走出國門。主流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不斷提升,西強我弱的傳播格局有所扭轉,截至2011年底,人民日報社主管的網絡和各類報刊的國外受眾比XX年增長50%以上,新華社海外用户遍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輿論感歎:中國文化呈現了“復興曙光”。

“黃金髮展期”,“發展里程碑”,“復興曙光”,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使得文化生產力空前釋放,文化建設活力顯著增強,公益性文化事業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經營性文化產業佔國民經濟的比重明顯增大,國際競爭力逐步增強,文化市場日益繁榮,精品力作不斷湧現。

文化強國的“中國道路”——十七屆六中全會學習心得

哪裏有改革,哪裏就有新發展;哪裏有改革,哪裏就有新局面。8年奮鬥與探索,充分證明中央關於文化體制改革的決策部署是完全正確的,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新要求,順應了人民羣眾的新期待,順應了文化建設的內在規律和發展趨勢,這才有了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的春天。

(六)文化體制改革收穫的不僅是一大批活力四射的文化企業,更重要的是深化了黨和政府對文化的認識,為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了思想基礎,為建設文化強國做出了可貴探索。

從理論層面看,文化體制改革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論體系,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提升了人們對於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

從實踐層面講,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產力,創造和培育了良好的文化發展體制和機制,理順了政府、市場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係,滿足了人民羣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水平。

這些探索與成就,關係到我國文化建設中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在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的挑戰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的背景下,我們應以什麼樣的視角認識文化,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文化,以什麼樣的思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以什麼樣的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長期以來,人們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看法,認為文化事關意識形態安全,擔心文化進入市場後,會改變社會主義文化性質,弱化黨對文化的領導,引起思想的混亂。

然而,讓文化走向市場,就是把創造的權利、評價的權利、選擇的權利交給廣大人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民羣眾通過市場進行文化消費、滿足文化需求。文化走向市場,就是讓實踐的檢驗、羣眾的檢驗作為文化發展的標準。這不正是社會主義文化最本質的要求嗎?

讓文化走向市場,就是要在市場的大潮中培育出我們自己的合格市場主體,在發展產業和繁榮市場方面發揮主導作用。佔領文化市場就是佔領意識形態陣地;市場份額越大,服務的羣眾就越多,正確導向就越能落到實處。這不正是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方向嗎?

讓文化走向市場,就是要在國際競爭的大格局中,以市場倒逼民族文化企業的成長與壯大。在西強我弱的文化語境中,贏得市場,社會主義價值體系才能贏得話語權、贏得主動權。這不正是社會主義文化必須面對的挑戰嗎?

事實證明,在市場條件下,那些關注現實、藝術精湛、思想深刻、製作精良的文化產品,贏得了最廣大羣眾的喜愛。人民羣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普通百姓自主創造文化的積極性,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激發。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不斷提升,國家的形象、黨的聲音傳播得更加深遠。

從更寬廣的歷史視野看,文化體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在新世紀的深化和昇華,是我們國家整個改革開放大業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關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實現,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關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七)一個民族,只有文化體現出比物質和資本更強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進步;一個國家,只有經濟發展體現出文化的品格,才能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

8年探索,3000多個日日夜夜,困難與挑戰成就中國文化砥礪向前的茁壯身影,收穫了彌足珍貴的經驗,形成了一系列規律性認識。

文化強國的“中國道路”——十七屆六中全會學習心得

如何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文化既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目標;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又是民生幸福的關鍵內容;既直接貢獻於經濟增長,又對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發揮着重要作用。

馬克思曾經指出,社會生活中存在着兩種生產力——物質方面的生產力和精神方面的生產力。xx大以來,我們黨以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清晰思路,將文化產品從單一的意識形態屬性中解放出來。兼具意識形態屬性與商品經濟屬性,兼具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關涉精神紐帶與民生福祉,對文化的認識由此上升到新高度。

如何把握文化的規律與方向?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人民羣眾基本文化需求與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關係,“兩種屬性”與“兩個效益”的關係,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的關係,改革創新與加快發展的關係,文化與經濟的關係,發揮政府作用與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的關係,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促進繁榮與加強管理的關係,文化與科技的關係,調動文化工作者積極性與造就新型人才的關係。

這“十大關係”,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中最重要的理論和現實課題。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要“兩手抓兩手硬”;“兩種屬性”、“兩個效益”,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到首位;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這些結論,凝聚着對改革發展實踐的精闢總結,反映了我們對文化發展方向、發展動力、發展目的、發展思路、發展格局的深刻認識,是文化領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行動,文化建設由此進入了新境界。

文化要大發展,思想要大解放。沒有不斷更新的思想觀念、不斷創新的體制機制、不斷昇華的理論總結,就沒有xx大以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嶄新局面。8年鋭意創新的改革發展,極大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顯著增強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展現了一條邁向文化強國的“中國道路”。

(八)回望數千年中華文化的歷史脈絡,一個擁有深刻文化自覺的領導核心,是社會主義中國走向文化復興的關鍵。新世紀的文化建設之路,昭示着中國共產黨在文化認識論上的成熟與提升。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旗幟。在五千年獨一無二的歷史長河中,我們收穫了燦爛輝煌的悠久文明,也留下了不同於任何民族的歷史課題——古老文化如何中興?

先秦諸子、漢唐氣象、宋明風韻……五千年文脈涵養出泱泱中華。然而,走入近代,中國的大門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敲開之日,也是古老的中華文化迎來全球化挑戰之時。此後百餘年間,在中華民族沉淪、奮爭與崛起的偉大曆程中,中華文化同樣經歷着艱難的蜕變與新生。

從乾嘉時代的“訓詁考據”走向道鹹年間“通經致用”的近代新學,從救亡圖存運動的失敗到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從“民主”與“科學”精神的啟蒙到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從傳統社會觀念的式微到教育、衞生、科技等領域的現代化轉型,在中華民族尋求復興的漫漫征程上,文化領域風雷激盪。“中華文化如何振興”這個問題,伴隨國運的沉浮,迴盪在一代代中華兒女的心頭。

毛澤東在回顧中國近代的百年史時説,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七十多年中,中國人沒有什麼思想武器可以抗禦帝國主義。只有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根本解決了中國社會政治問題的基礎上,以先進理論為指導,喚起四萬萬五千萬同胞的偉大覺醒,最終突破“三千年之未有變局”,億萬人民復興之夢日漸清晰,中華文化的振興終於有了現實可能。

文化強國的“中國道路”——十七屆六中全會學習心得

改革開放新時期,從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到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再到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文化發展主動權,我們黨緊密結合時代條件,從實現黨的中心任務出發,高舉發展先進文化的旗幟,闡明與時俱進的文化綱領和奮鬥目標,體現了深刻的文化自覺。

歷史和現實表明,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覺醒;一個政黨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文化的自覺。可以説,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不僅關係到文化自身的振興和繁榮,而且決定着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的前途命運。

“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着眼於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週年大會勾畫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藍圖,是當代中國增強文化自覺、重樹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的鏗鏘誓言,它讓我們重温中央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堅定決心——

“一切妨礙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衝破,一切束縛文化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文化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

(九)十八世紀,歐洲文明發現了遙遠東方“異質”的中國。當時的書籍,留下了西方對孔子的想象:有着東方面孔的基督教神甫。在很長時期內,東方文化只是異國情調的裝飾物,塵封在西方的歷史記憶中。

幾個世紀過去,紐約時代廣場上“至聖先師”為原型的孔子動畫,與北京奧運會絢爛的“大腳印”、上海世博會鮮紅的“東方之冠”以及無數普普通通的中國人一起,構成了中國在新世紀的文化圖景,為世界重新書寫中華文化的印象。

恩格斯説過: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

弘揚五千年薪火相傳的中華文明,振興13億人血脈相連的中國文化,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實踐,是一個文明古國邁向文化強國的偉大進軍。

正在北京召開的黨的xx屆六中全會,第一次以文化改革發展為主題,制定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行動綱領。新的征程再次開啟,當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我們堅信——

“中國人民有能力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xinde/mlnr9k.html
專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