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國小生元宵節來歷的小故事(精選9篇)

國小生元宵節來歷的小故事(精選9篇)

學生元宵節來歷的小故事 篇1

歲月如箭,轉眼間元宵節都過去了,但你知道元宵節的來歷嗎?過元宵節為什麼要看燈展嗎?過元宵節為什麼要吃元宵?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吧!

國小生元宵節來歷的小故事(精選9篇)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民間過元宵節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這下大家知道為什麼要過元宵節了吧!此時此刻我想起了大詩人蘇軾的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但願所有的親人都能和自己的家人團團圓圓在一起,和睦幸福過一生。

國小生元宵節來歷的小故事 篇2

新年裏,家家户户忙忙碌碌。這天中午,奶奶提議:“今天中午吃湯圓吧,自己包的吃起來更美味。”“好哇!”全家人異口同聲地贊成。

湯圓,又叫元宵,是家喻户曉的傳統美食,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

奶奶説包湯圓時餡不能放得太多,不然煮的時候會漲破,裏面的餡就會流出來,但是也不能太少,否則就沒味道了,所以餡的份量一定要控制好。奶奶説完,先往盆裏倒上一些糯米粉,一邊倒水,一邊用力搓。和好後接下來開始揉了,奶奶用力地把麪糰翻過來,按過去,不停地揉搓。我也不禁想試試,於是奶奶就讓我去把手洗乾淨。看上去挺輕鬆的一件事,可是我揉了又揉,搓了又搓,直到我的手臂都痠疼了,奶奶説還沒揉好,我只好放棄了。

奶奶揉好面,就開始包湯圓了。我學着奶奶的樣子,先在揉好的麪糰上揪下一小塊,放在手心上,來回滾搓,直到變成了圓形。緊接着,我用大拇指在“小雪球”上按了一個洞,將香甜的芝麻餡放在裏面,再包起來,繼續滾搓,直到再變成一個圓形。第一次由於餡放得太多了,湯圓又大又鼓,好像隨時都會爆炸,第二個就做得好多了。漸漸地,我掌握了湯圓的大小和餡子的分量,包得剛剛好,不大不小,奶奶也誇我能幹,學得快。

煮湯圓了。鍋裏的水沸騰後,將湯圓一個一個地放進去,過一會用勺子攪拌一下,避免讓它們粘在一起。等水燒開後,放一些涼水進去,接連兩次,直到湯圓寶寶都浮出水面,就可以熄火出鍋了。

我品嚐着自己包得又香又甜的湯圓,就像中了大獎一樣高興。在這次包湯圓的過程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任何事情都是從生疏慢慢到熟練的,只有多練習,才能把技術學到手,這就是熟能生巧。

國小生元宵節來歷的小故事 篇3

夜幕漸漸將臨了,幾顆小星星偷偷跑了出來,一同賞月,眨着一顆顆小眼睛,我趕忙也從喜慶得氣氛中竄出來,抬頭望着天穹,天空在星星得襯托下更加美麗,這要比織女織得錦布還要奪人眼球,啊,太美了!

十五得月兒圓又圓,今天可是我們中國得元宵節,一大早,街上匆匆忙忙,都趕忙回家團圓,太陽伯伯也急不可待得下山團聚,只留下了山那邊豔麗得餘光照耀着大地更加烘托出節日得氣氛。

夜幕漸漸將臨了,幾顆小星星偷偷跑了出來,一同賞月,眨着一顆顆小眼睛,我趕忙也從喜慶得氣氛中竄出來,抬頭望着天穹,天空在星星得襯托下更加美麗,這要比織女織得錦布還要奪人眼球,啊,太美了!只見一團明月升起,漸漸得,越來越圓,放射出月光,大地瞬時亮了起來小星星們也歡跳起來,我得心也容進了歡跳中,淘醉其中。開飯了,吃着熱騰騰得元宵,心裏美滋滋得,今天姐姐剛好回學校,沒有趕上過十五,我寄託月亮姑姑,傳遞我對姐姐最美好得祝福。

聽説今天8:00還要放禮花呢,我很高興,8:00時,只聽見屋外轟得一聲,是禮花,我趕忙穿上了去觀禮花,推開門,一個禮花升入天空,一下子,綻放了花朵,天空頓時亮了許多,一個大綠傘出現在眼前,這場景實在是無法比喻了,我激動得拍手叫好,大綠傘漸漸墜落下來,又呈現出一個小綠島得模樣,這簡直是無限得奇妙,接二連三得禮花衝入天空,爭奇鬥豔,有得像小孩,有得像絨球,還有得像一隻小鴨子,各有千秋,不相上下,我可包了眼福,看起來我是被這歡慶得氣氛衝破了頭腦,手舞足蹈起來,天空已不是那樣藍,已被禮花煙宵和五彩斑斕覆蓋,這也是別有一番情調,今天,天上地下都好好得歡慶了一番,一分一秒都不容放過,熱鬧極了。

國小生元宵節來歷的小故事 篇4

我的家鄉是周村,那裏所有的節日都顯得格外熱鬧。其中元宵節的“化粧舞會”,那可是我的最愛。

在這一天,各個街道口和打穀場一大早就圍滿了人,老老少少水泄不通。在場子邊緣有賣糖人、燒餅、烤地瓜等各類小吃,異常豐富。而人們卻毫不在意,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遠方,他們在等什麼呢?

突然,遠處傳來一聲鑼鼓,接着是第二、第三聲——喜慶的螺號吹響啦!小孩子們急忙爬到大人背上,坐在肩頭,大孩子與老人也都踮起了腳。哦,原來是“伴玩隊”來啦!看!那迎面的兩隻隊伍:手拿鏈條,兩端各拴有一個大球,球是鏤空的,裏面裝着火紅的炭塊,活像兩隻惡魔眼睛,接着有人大喊一聲,一人從同伴的身上“掉”了下來,蹭了滿身的土,可他也無所顧忌,還順勢翻滾了一圈,引得人們陣陣歡呼。此歡呼聲未落,在人羣中又掀起了陣陣歡呼的巨浪——重頭戲來了。

舞龍隊操控兩條“巨龍”,表演“二龍戲珠”,緊隨其後的是腰鼓隊與秧歌隊,他們相互碰撞身體,大幅度的扭動,逗得人們笑個不停,“哎呀真不小心”,一個人大概太投入,摔了個倒栽葱;鑼鼓隊後面是可愛的“大臉娃娃”,由婦女們扮成,她們引領着高難度的舞獅隊;接着是旱船隊,坐船的“白娘子”“小青”,騎“毛驢”的是“張果老”;高蹺隊有八仙和七仙女;還有後面的信子隊……一個個精彩的表演將節日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信子隊過後,這場“舞會”也臨近尾聲。是啊,表演總會結束,歡笑也終將停止,可元宵佳節帶給我們的那份濃濃的鄉情卻總不能忘,且歷久彌新。

國小生元宵節來歷的小故事 篇5

元宵節是我們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早在20__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説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發展到了全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説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説”;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的節期和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國小生元宵節來歷的小故事 篇6

喜慶的元宵節剛剛過去,人們吃元宵,打燈籠……真是太好玩了。光知道好玩不行,得知道它的來歷,不行了吧!還是我告訴你吧:

這一則傳説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説:“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説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説:“聽説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知道了吧!把它記住,回家給你爸爸媽媽説。他們一定會很高興的。

國小生元宵節來歷的小故事 篇7

今天是元宵佳節,吃吃喝喝玩玩鬧鬧的事情自然少不了了!

聽大姨夫説今天會有燈會,猜燈謎,套項圈……應有盡有,因為總是看電視裏經常有人逛廟會,猜燈謎,其閒情逸致不言而喻,但無奈北方並無此雅興,故等很久也無機會,值此佳節,真可謂是錦上添花。除此之外,元宵節的由來也異常使我好奇。

關於元宵節的由來,還有這樣一種説法:

據説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説”。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真可謂是好吃好玩佔盡,此外,還開闊了視野,我似乎愈來愈喜歡元宵節了!

國小生元宵節來歷的小故事 篇8

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一個重要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之為元宵節,元宵節歷史非常悠久,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形成了。

每當元宵節到來時,人們就會在家裏做元宵、吃元宵,晚上還可以去街上賞花燈、猜燈謎,可熱鬧了!這一天,北方人吃元宵,而我們寧波人喜歡吃湯圓。象徵着千家團圓、萬家燈火。

我最期盼的就是包湯圓了,今年的元宵節我也躍躍欲試,準備大顯身手一番。包湯圓要先和麪,只見媽媽在一個大盆裏倒入許多白白的糯米粉,這些糯米粉堆在一起,像一座高高的小雪山。接着倒入調好的温水,當水衝向糯米粉時,那景象可壯觀了!像雪山崩裂了一般。只見媽媽挽起袖子,用手把糯米粉揉成團,再把麪糰的邊緣拉起,摁壓在中間,就這樣反反覆覆的做,直到麪糰一定要摁壓到摸上去軟軟的、擠不出一點水為止,這樣做出來的湯圓才能軟糯可口呢!

面已經和好了,開始包湯圓了,我揪下一小塊麪糰、搓圓,用食指捻出一個小碗的形狀,在裏面放入餡,裹起來再搓圓。看着我手上誕生的第一個作品,我嚇了一跳,這個湯圓圓不像圓、方不像方,全身還黑不溜秋的,真像一隻醜小鴨。我頓時失去了信心,想放棄不幹了。這時媽媽鼓勵我説,什麼事做起來都不那麼簡單,遇到事情要多動腦子,不能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我聽了以後,按媽媽教的步驟重新包起來,沒想到居然成功了,看着一個個白白胖胖的湯圓從我的手裏做出來,心裏甭提有多高興了。

水開了,一個個湯圓在鍋裏你擠我碰,像輕盈的舞者,在沸水中跳起了舞蹈。吃着香糯可口的湯圓,新的一年已經開始,讓我們懷着新的期盼,踏上新一年的人生路吧!

國小生元宵節來歷的小故事 篇9

正月十五是元宵,是中國傳統節日,這是一個有趣而又開心的節日。

語文課上,俞老師神祕地告訴我們,新華書店有一場猜燈謎比賽,還有獎品哦!一聽到這個消息,我就特別激動。晚上,吃過晚飯,我和媽媽來到書店,這裏琳琅滿目的書讓我看不過來。可是,猜燈謎在哪裏呢?我看到有一排樓梯,走上去一看,哇!一個個可愛的小燈籠掛滿了天花板,在另一邊的天花板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燈謎。只聽管理員阿姨説開始,我拿出紙和筆,看起第六條燈謎“二姑娘”,打一個字,難道她還有一個個姐姐嗎?不對,這肯定是跟女性有關的字,姑娘,這説明她很年輕,年輕女性,我知道了,是“姿”字,因為年輕女性都很有姿態,跟漂亮,我連忙跑到管理員阿姨那邊,信心滿滿地把答案説了出來,結果阿姨的一句話,讓我的心如同碎了一般,這題已經被別人猜走了,看來我得加快速度了。

過了好久,我滿頭大汗,才猜中了兩題,兑到兩張券。我發現大一點的數字比較好兑,所以我找好了下一個目標,125號“保護視力指南”,打一四字成語,“保護視力,不是要少玩手機,多看綠色嗎?指南又是什麼?”我百思不得其解,媽媽看我不會,也幫我想了一下,不一會兒,媽媽説:“我知道了,是引人注目。”還沒等我問為什麼,就把我拉到了兑獎處,“125號,引人注目。”答對了,太好了,我做出了一個勝利的手勢。活動快要結束了,我跑到服務枱用獎券換了一本漂亮的本子,心裏美滋滋的。

俞老師看我們都拿到了獎品,幫我們拍了美美的照片,每個人的臉上都樂開了花。猜燈謎真有趣,又能學知識又能玩,真是一舉兩得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zjxp8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