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關於林則徐的詩歌:歷史的温度

關於林則徐的詩歌:歷史的温度

入冬以來,少雪多霾,阻礙了所有的出行。於是就窩在家裏徜徉書中,與書裏的人物交流,記取他們的言語,領悟他們的人生,也算是度過這重拾的寒假的最好方式。

關於林則徐的詩歌:歷史的温度

我看的書比較龐雜,但大多和文史有關。而且,自己以為“讀而不思則罔,思而不讀則殆”,原因是我眼拙手慢,讀書又全依興趣,所以從未一目十行,但也達不到細嚼慢嚥,而且對興趣差的部分一覽而過,感興趣的章節還要摘抄下來,已備“反芻”之用。

在和韓退之談話時,在和徐少穆交流時,雖然以我的心智無法走進他們的內心,但感到冷冰的方塊文字不再只是簡約的符號,多處都是一串串帶着温度的珠璣,是帶着體温的歷史活劇的凝結。可能,有些記述並不見於正史,而是以故事的形式在事發地流傳。拂去歷史的塵埃,抽絲剝繭,一個帶着温度的歷史座標逐漸呈現在眼前,這座標有歷史的餘温,讀之使人心生暖意。

公元820xx年正月,韓愈直言進諫被貶到距京城八千里外的潮州,“雲橫秦嶺家何在”,心灰意冷的韓昌黎先生準備讓侄孫“好收吾骨瘴江邊”。在潮州任上短短八個月,他奉獻於民,求成於心,為民做了四件大事:除鱷之害,發展農業,贖放奴婢,興辦教育。使這個文化後進、農業落後、弊政陋習、學校不興的蠻荒之地從此走上了發展之路。在韓愈來潮之前,當地只出現過三名進士,韓愈興利除弊之後,至南宋時,潮州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最多時竟達總人口的十四分之一,進士也增加至一百七十二名。

韓愈是個罪臣,不配享有封地。經歷了“雪擁藍關馬不前”的他捧給百姓一顆滾燙的心,為潮州帶來了思想文化上的巨大變化。潮州人受其恩,百姓享其利,千百年來,潮州人把韓愈尊為“吾潮導師”。為其建祠,並把城外那條鱷魚出沒的作惡溪改名韓江,江東的筆架山改稱韓山,從此潮州的山山水水都與韓愈聯繫在一起。潮州人給自己的孩子起名時,也忘不了那位已經遠離了潮州的文人。昌黎路國小的名字和韓愈有關,潮州市240多萬人口中,很多人的名字跟韓愈有關係,其中名字有韓字的有20xx多人,名字帶愈字的有1700餘人。

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的第一位功臣。但因英軍的炮火嚇壞了清廷,他卻成了近代史上第一位“罪臣”。1840年9月被革去兩廣總督、欽差大臣之職貶到鎮江,1841年6月 “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此時黃河氾濫,軍機大臣王鼎(蒲城人)保薦林則徐戴罪治河。治黃功成,林則徐還被“仍往伊犁”。百姓的眼裏不容沙子,在廣東和鎮江,前來慰問的羣眾阻塞了街巷。林公西行雖然路途艱辛,卻到處受到民間和中下層官員熱情迎送。1842年8月21日離開西安,“自將軍、院、司、道、府以及州縣、營員送於郊外者三十餘人”。抵蘭州時,督撫親率出城相迎......歷經四個月零三天的艱難跋涉,林公終達伊犁,伊犁將軍布彥泰立即到寓所慰問。一路上,百姓不認為他是去就罪,倒像是英雄凱旋經過,而來為之壯行。

林則徐在流放伊犁期間,他建議屯田實邊,捐私銀設計修建河渠,從而解決了邊陲官府和百姓的吃糧問題。這段河渠被後人稱為“林公渠”,造福當地一百二十餘年,至1967年新渠建成才退役;他積極推廣的“林公井”(坎兒井),現仍造福百姓。

厚重的歷史,魯迅看到的是“滿本都寫着‘吃人’兩個字”,君王借禮教愚弄殘害百姓,這份血性也是歷史的温度,是冰點歷史。然而,帝王的高冷與百姓的温護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百姓這個秤砣量出的卻是帶有人性體温的歷史。

歷史老人就是這樣奇怪:君封王賞的封地雖然輝煌灼目,但卻會因君王而去,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也會因朝代更替而失;百姓的讚許雖微不足道,但遠比帝王的褒獎更有温度,因而更恆久。

合上歷史的書頁,李唐王朝早已作古,滿清王朝也已作昔。但百姓用心賜贈韓愈的這塊封地卻使李唐王朝的一方江山在當時已山河更名易姓,且不曾因為朝代的更替而“易主”,享祀一千二百年,而且將一直延續下去。三公里長的林公渠、遍佈新疆的林公井還暖暖的留在祖國邊陲,滋潤、温暖着華夏大地的一隅。韓愈祀享的一山一水一祠,以林公命名的渠井,是百姓的“封贈”,跨越了朝代更迭,超越了歷史,與山河同壽,與天地同春,凝鑄成了豐碑,成了歷史的座標。

本文作者:一土(微信公眾號:三賢文苑)

標籤: 林則徐 詩歌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wvjw9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