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白鶴梁的導遊詞(精選15篇)

白鶴梁的導遊詞(精選15篇)

白鶴梁的導遊詞 篇1

各位朋友:

白鶴梁的導遊詞(精選15篇)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涪陵白鶴梁參觀,我是你們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張。非常榮幸有機會為大家服務,大家參觀中遇到什麼問題可以隨時找我,預祝大家有一個愉快的旅程。

白鶴梁位於重慶市涪陵區長江江中心的一塊天然石樑上,關於白鶴梁這個名字的由來,一説是早年常有白鶴羣集樑上;一説是唐朝時朱真人在此修煉,得道後乘鶴仙而去。不管怎樣,白鶴梁這個名字是很有詩意的。

白鶴梁是在造山運動時天然形成的,像一隻俯卧在江中的巨鱷,其身長約1600m,寬約15m,東西向延伸,與長江平行,背脊高約為138米,在三峽大壩蓄水前,比當地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至3米,隨着每年枯水期和豐水期的變化,夏隱冬現。

在1200多年前,也就是唐朝廣德元年,有人在白鶴梁刻下兩條石魚,記錄了當時的枯水水位。此後,效仿者不斷,共形成了石魚雕刻18尾,生動記載了一千多年來長江72個枯水年份的水位資料,被稱為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在白鶴梁石魚文化中,還有着“石魚出水兆豐年”的民間傳説。我們的祖先認為石魚出水的來年,是一個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農民辛勤勞作,就可以換來一個好收成,主政的地方官們,可能有一個好的政績,他們把出水的石魚稱作“祥魚”。不僅如此,自唐代起,每當石魚出水時,歷代文人雅士,包括黃庭堅、柳公權、蘇軾、朱熹等都會乘船來到白鶴梁,吟詩作賦並將詩文題刻於巖上,至今石刻上留下了文人墨客3萬多字真跡,篆、隸、行、草皆備,所以又被譽為“水下碑林”。

20__年整個三峽工程竣工後,水位提高到175米,在長江兩岸山體上“135”、“175”水位線標誌隨處可見,“時間緊迫”這是當時參與三峽文物搶救的專家們的共識,他們用“搶救文物”四個字來表達他們的迫切心情。配合三峽工程進行的文物保護工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三峽工程建設的形象,是衡量三峽工程是否是文明工程的重要標誌。白鶴梁就屬保護工作中的一項重點工程。三峽水利工程建成後,曾經夏隱冬現的白鶴梁石刻將長眠於水下40米深處,為了供世人觀賞,國家創造性地修建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該項文物保護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於20__年5月18日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正式開館。

透過水下博物館的玻璃舷窗,大家可以直接欣賞白鶴梁題刻,更有解説員通過各種有趣的歷史故事,將白鶴梁1200年的歷史展現給大家。如果你覺得憑肉眼觀察仍不過癮,水下博物館內還設有遙控裝置,通過這些裝置,你可以將白鶴梁拉至眼前看個夠。所有的參觀將在40米以下的水位進行,滾滾長江將從這個水下博物館的穹頂上流過,非常特別的體驗哦。當然,可能有的遊客朋友們在擔心水下的安全問題,請放心,水下博物館在設計時,已經將船隻的衝撞抵壓考慮了進去,同時,水下博物館是個無壓容器,不會給身體帶來任何不適。

説了這麼多,想必大家已經迫不及待了,我們的參觀時間是一個小時,一小時後在這裏集合,在參觀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注意看好自己的隨身物品,以防遺失。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白鶴梁的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乘船遊覽美麗的長江三峽。我是來自重慶新世紀旅行社的導遊員小張。是大家本次三峽之旅的導遊。能為大家服務,我十分高興和榮幸。希望壯麗的三峽和我的服務都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好了,各位朋友,輪船左前方就是被稱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重慶涪陵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按照行程安排,本次我們不靠岸進博物館參觀,這裏我給大家作個簡要介紹。

博物館是為保護白鶴梁題刻而修建的。白鶴梁題刻位於中國重慶涪陵城北長江中,這道天然石樑,全長1600,平均寬度15米,因早年有白鶴羣集樑上,故名之。

題刻常年沒於水下,唯冬春季節江水枯落時才露出水面。古代人以刻石魚為枯水水標。每當江水退石魚見,則意味着一個少雨的枯水週期已經過去,豐收年景即將來臨,故“石魚兆豐年”。

白鶴梁題刻還有重要的文藝價值,樑上題刻縱橫交錯,纂、隸、行、楷、草皆備,顏、柳、蘇、黃俱全,還有少數民族文字題刻,題刻多出自歷代名家之手。以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大詩人黃庭堅的提名最為珍貴,還有朱昂、吳革、劉忠順、龐恭孫等500餘歷代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題記,匯文學、書法、繪畫、石刻藝術為一體,可謂集歷代名家書法之大成,素有“水中碑林”之譽。

由於三峽工程的興建白鶴梁題刻將永沉江底。為了讓後人能觀賞這一文物,國家投入2億建設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整個保護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水下博物館就是在白鶴梁原址上修建一個保護殼體。遊客可下到帶參觀窗的水下通道,透過玻璃舷窗欣賞白鶴梁題刻。保護體內還安裝了6排、150組燈源,每組燈源由9個小燈組成,而每個小燈裏又藏着8個聚光和散光燈。白鶴梁水下保護體將猶如一個璀璨的水晶宮。遊客可在長江防護大堤上建造的陳列館內,根據自己的需要,操作攝像頭,通過電腦屏幕,從不同角度近距離觀賞白鶴梁。同時,少數專業人士,還可通過潛水的方式參觀白鶴梁。

白鶴梁的導遊詞 篇3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涪陵白鶴梁參觀,我是你們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張。非常榮幸有機會為大家服務,大家參觀中遇到什麼問題可以隨時找我,預祝大家有一個愉快的旅程。

在1200多年前,也就是唐朝廣德元年,有人在白鶴梁刻下兩條石魚,記錄了當時的枯水水位。此後,效仿者不斷,共形成了石魚雕刻18尾,生動記載了一千多年來長江72個枯水年份的水位資料,被稱為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在白鶴梁石魚文化中,還有着“石魚出水兆豐年”的民間傳説。我們的祖先認為石魚出水的來年,是一個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農民辛勤勞作,就可以換來一個好收成,主政的地方官們,可能有一個好的政績,他們把出水的石魚稱作“祥魚”。不僅如此,自唐代開始,每當石魚出水時,歷代文人雅士,包括黃庭堅、柳公權、蘇軾、朱熹等都會乘船來到白鶴梁,吟詩作賦並將詩文題刻於巖上,至今石刻上留下了文人墨客3萬多字真跡,篆、隸、行、草皆備,所以又被譽為“水下碑林”。

2019年整個三峽工程竣工後,水位提高到175米,在長江兩岸山體上“135”、“175”水位線標誌隨處可見,“時間緊迫”這是當時參與三峽文物搶救的專家們的共識,他們用“搶救文物”四個字來表達他們的迫切心情。配合三峽工程進行的文物保護工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三峽工程建設的形象,是衡量三峽工程是否是文明工程的重要標誌。白鶴梁就屬保護工作中的一項重點工程。三峽水利工程建成後,曾經夏隱冬現的白鶴梁石刻將長眠於水下40米深處,為了供世人觀賞,國家創造性地修建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該項文物保護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於2019年5月18日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正式開館。

透過水下博物館的玻璃舷窗,大家可以直接欣賞白鶴梁題刻,更有解説員通過各種有趣的歷史故事,將白鶴梁122019年的歷史展現給大家。如果你覺得憑肉眼觀察仍不過癮,水下博物館內還設有遙控裝置,通過這些裝置,你可以將白鶴梁拉至眼前看個夠。所有的參觀將在40米以下的水位進行,滾滾長江將從這個水下博物館的穹頂上流過,非常特別的體驗哦。當然,可能有的遊客朋友們在擔心水下的安全問題,請放心,水下博物館在設計時,已經將船隻的衝撞抵壓考慮了進去,同時,水下博物館是個無壓容器,不會給身體帶來任何不適。

説了這麼多,想必大家已經迫不及待了,我們的參觀時間是一個小時,一小時後在這裏集合,在參觀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注意看好自己的隨身物品,以防遺失。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白鶴梁的導遊詞 篇4

白鶴梁位於長江三峽庫區上游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5米的天然巨型石樑,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長江水枯的時候,才露出水面。相傳唐朝時朱真人在此修煉,後得道,乘鶴仙去,故名“白鶴梁”。1988年8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20xx年4月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在首屆三峽國際旅遊節期間正式試運行對外開放。

白鶴梁,這個詩化的名字緣何而來,雖然眾説紛紜,但都與一個叫爾朱通微的人有關。相傳,在北魏時,爾朱通微不願與篡奪皇位的族兄爾朱榮合流,棄家學道,道成,號爾朱真人。爾朱煉丹售市,至合州,價傲太守。太守怒,將爾朱囚籠拋江。竹籠不沉,卻順江而下,至涪州白鶴雲集之石樑,遇一名白石之漁人舉網而得之。爾朱時正酣睡,漁人久呼不應,擊磬方蘇,遂為至交。漁人仍然輕舟佈網,爾朱繼續修真煉丹;晚則曲膝相對清談,倦則抵足攬江入夢。竹笛漁歌,銅磬經文,各得其趣,兩情甚篤。一日,爾朱取丹與白石漁人佐酒暢飲,醉後,乘白鶴化仙而去。白鶴梁便以此得名。

在重慶境內長江與烏江的交匯處有一座古老的城市——古巴國故都涪陵。古時稱為地處北緯29°43′,東經 107°24′。全長1600米,寬10到15米,自西向東延伸,呈一字形與江流平行。水位標高137·81米,樑脊高出最低水位2米,低於最高水位30米。距長江南岸100米,東臨長江與烏江的匯合處。從唐至今逾1200餘年的文字題刻170餘段就鐫刻於其上,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白鶴梁題刻。

白鶴梁的導遊詞 篇5

白鶴梁樑體分上、中、下三段。題刻區位於中段長約220米,寬約15米的樑體上,迄今發現有題刻約165段,文字內容約三萬餘字。題刻始於唐廣德元年,現存有明確紀年的最早年代為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其中宋代最多,元、明、清代次之。

彙集了唐宋以來千餘年各派書家遺墨,隸、篆、楷、行、草皆備,還有巴思巴文,書體風格顏、柳、歐、蘇俱全,題刻內容或詩或文、可記事或抒情,涉及到各個歷史時期和各個層面,石魚雕刻精巧流暢,頗具功力,因此白鶴梁又被譽為"水下碑林"。

白鶴梁題刻中有石魚雕刻18尾,記載了1200多年來長江72個枯水年份的水文情況,系統地反映了長江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情況,為研究長江水文、區域及全球氣候變化的歷史規律提供了極好的實物佐證,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價值。

白鶴梁最早的枯水題刻比1865年我國在長江上設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漢江漢關水尺的水位觀測記錄,要早1100多年,因此有了"世界第一水文站"之稱的美名。

白鶴梁題刻長年淹沒在江下,只在每年冬春交替,長江處於最低水位時才偶露尊容。因此每每在那幾天,前往觀看的人們絡繹不絕。白鶴梁題刻因它獨特文物特性和以及在科學、歷史、藝術具有極高價值,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鶴梁的導遊詞 篇6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是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館,採用“無壓容器”對水下題刻進行“原址保護”,通過水下參觀的方式,使遊客領略白鶴梁千年的歷史人文和風俗民情。白鶴梁上的題刻文字記錄了自唐代以來1200多年間72個年份的枯水水文資料,具有重要的水文科學價值,被稱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白鶴梁題刻記載了自唐迄今1220xx年間72個年份的枯水水位,具有極其重要的水文科學價值。古人以石魚為水標,以魚眼作為測量水位的標準,這與現代水文站設立“水尺零點”的原理相同。題刻集歷代名家文學、書法之大成,素有“水下碑林”之譽。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陳列展覽將常規的藝術表現手法與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相結合,展陳手法多樣化,營造出良好的參觀氛圍,向遊客充分展示白鶴梁的科學、歷史及藝術價值。

白鶴梁的導遊詞 篇7

各位旅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負責你們今天講解的導遊員,大家可以叫我小賴,首先感謝和歡迎大家進行本次旅遊,我會熱誠為大家服務,讓大家有一個精彩和難忘的經歷。在開始此次遊覽之前,我想先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白鶴梁。

白鶴梁位於重慶市涪陵區城中心的長江之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於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景區,是浩瀚江水中的巖砂質天然石樑。它自西向東延伸,與江流平行,呈14.5度的斜度向江心傾斜,常年伏沒江中,只有每年冬春季之交,水位較低時才會部分露出水面。樑上有石刻碑文160餘方(尚有部分題刻淹沒水中),題刻的書法藝術造詣較高,刻工精湛,不過,因三峽高位蓄水,為防淹沒,特建水下博物館以保護題刻,20xx年2月開工,20xx年底竣工。

白鶴梁,古稱巴子樑,關於其名稱的來歷,一説是因為白鶴羣聚集樑上得名白鶴梁,還有一説是相傳唐時爾朱真人在此修煉,後得道,乘鶴仙去,故名白鶴梁。它是涪陵城區長江之中的天然石樑,長1600米、平均寬度15米。自唐代廣德元年以來,石樑上題刻有眾多詩文圖案和長江枯水水位,距今已有1200餘年歷史,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水下碑林”。上所刻的石魚是古代水文觀測標誌,石刻文字題記則是古代水文觀測的記錄,是極其重要的水文歷史資料。其題刻、圖像斷續記錄了1200餘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位情況,對研究長江中上游枯水規律、航運以及生產等,均有重大的史料價值。1974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水文工作會議上,中國代表團以《涪陵石魚題刻》為題,向大會提交報告,白鶴梁的科學價值遂得到世界公認。白鶴梁上有黃庭堅、朱熹、龐公孫、朱昂、王士禎等歷代騷人墨客眾多的詩文題刻,篆、隸、行、草皆備,顏、柳、黃、蘇並呈,還有淺浮雕、深浮雕、線雕、呵圖案、花邊等,風格各異,精彩紛呈,其水下碑文之多,歷史之悠久,內容之豐富,形式之多樣,堪稱世界水下一大奇觀。

由於三峽工程的興建,位於淹沒水位線下的白鶴梁題刻將永遠沉沒於江底。為了保護好這一水下瑰寶,白鶴梁題刻水下保護工程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建造水下博物館,該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水下博物館的保護罩體工程設計名“穹頂”,位於題刻正上方,呈橢圓形將整個題刻平面覆蓋。水下保護罩體牆外設有遊人參觀通道,遊客可由岸上經鋼製廊道乘自動扶梯進入水下保護體內,分三種方式參觀:透過廊道玻璃觀看,通過水下攝像頭觀看和身穿潛水服潛水觀看。

時間如流水 ,關於遊前簡介我就先説到這兒,我們馬上就開始正式的旅程了,大家做好準備了吧,那好,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親眼見證吧。

白鶴梁的導遊詞 篇8

在重慶境內長江與烏江的交匯處有一座古老的城市——古巴國故都涪陵。古時稱為地處北緯29°43′,東經 107°24′。全長1600米,寬10到15米,自西向東延伸,呈一字形與江流平行。水位標高137·81米,樑脊高出最低水位2米,低於最高水位30米。距長江南岸100米,東臨長江與烏江的匯合處。從唐至今逾1200餘年的文字題刻170餘段就鐫刻於其上,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白鶴梁題刻。

白鶴梁,這個詩化的名字緣何而來,雖然眾説紛紜,但都與一個叫爾朱通微的人有關。相傳,在北魏時,爾朱通微不願與篡奪皇位的族兄爾朱榮合流,棄家學道,道成,號爾朱真人。爾朱煉丹售市,至合州,價傲太守。太守怒,將爾朱囚籠拋江。竹籠不沉,卻順江而下,至涪州白鶴雲集之石樑,遇一名白石之漁人舉網而得之。爾朱時正酣睡,漁人久呼不應,擊磬方蘇,遂為至交。漁人仍然輕舟佈網,爾朱繼續修真煉丹;晚則曲膝相對清談,倦則抵足攬江入夢。竹笛漁歌,銅磬經文,各得其趣,兩情甚篤。一日,爾朱取丹與白石漁人佐酒暢飲,醉後,乘白鶴化仙而去。白鶴梁便以此得名。

白鶴梁題刻始刻於唐朝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前,現存題刻165段,3萬餘字,石魚18尾、觀音2尊、白鶴1只,其中涉及水文價值的題刻有108段,是全世界唯一的一處以刻石魚為“水標”,並觀測記錄水文的古代水文站。比1865年我國在長江上設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漢江漢關水文站的水位觀測記錄要早1100多年,故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稱。

據有關部門觀測,白鶴梁唐代石魚的腹高,大體相當於涪陵地區的現代水文站歷年枯水位的平均值,而清康熙二十四年所刻石魚的魚眼高度,又大體相當於川江航道部門當地水位的零點。1988年8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xx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三峽大壩蓄水175米後,白鶴梁題刻將永遠淹沒於近40米的江底。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都高度重視白鶴梁題刻保護工作,對白鶴梁題刻的保護與否,直接關係到向世界昭示三峽工程是否屬於文明工程的關鍵。白鶴梁保護工程先後共產生了7個保護方案,有10餘名中國工程院、科學院院士參加了白鶴梁保護方案的評審工作。經過十年的反覆論證,根據國際“威尼斯憲章”中不可移動文物以原地保護為主的原則,20xx年國家採用了工程院院士葛脩潤提出以“無壓容器”的保護方式,創造性地修建了世界上唯一在水深40米處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白鶴梁原址水下保護工程是三峽工程的四大文物保護項目之首。白鶴梁保護工程20xx年動工修建,20xx年5月18日正式落成,被國家文物局評為科學技術創新一等獎,總投資約2億元。

20xx年4月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在首屆三峽國際旅遊節期間正式試運行對外開放。

白鶴梁的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涪陵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遊覽參觀。我是你們本次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黃。非常高興有機會可以為大家服務。願迷人的白鶴梁和我的服務可以為大家帶來一段輕鬆預約的旅程。

下面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白鶴梁的概況。涪陵白鶴梁位於重慶市涪陵區城北長江之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於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景區,是浩瀚江水中的巖砂質天然石樑。石樑全長1600米,平均寬度15米,共有題刻165段,石魚18尾,觀音兩尊,白鶴一雙,主要分佈在長為220米的中段石樑上。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水下碑林。題刻常年沒於水下,只有冬春季節江水枯落時才露出水面。不過,因為三峽高位蓄水,為防止白鶴梁從此以後淹沒水中,所以在20__年2月開始修建水下博物館用來保護題刻,水下博物館於2020__年底竣工。

白鶴梁,故稱巴子樑。關於其名稱的來歷,一説是因為白鶴羣聚集在樑上而得名,還有一説是相傳唐代爾朱真人在此修煉,後來得道,乘鶴西去,故名白鶴梁。樑上石刻常年沒於水下,只有在冬春季節江水枯落時才露出水面。古代人以刻石魚作為枯水水標。每當江水退、石魚見,就意味着一個少雨的枯水週期已經過去,豐收年景即將來臨,因此又有“石魚出,兆豐年”之説。

白鶴梁共記載了自唐朝迄今1200年間72個年份的枯水資料。石刻魚中最著名的為唐代所見魚和清代重鎬雙魚,並作為原始枯水水標,經現代勘測:“唐代所見魚的腹高相當於涪陵水文站歷年最低水位的平均值;清代雙鯉魚眼高大體上等於川江航運部門涪陵地區的水位零點”。經1200多年的歷代沿用,古代先民通過長期對枯水週期的認識、觀察並掌握枯水變化規律的結果,而石魚水標每三五年小露一次,十年大枯一次,六百年為一個極枯水位級。不少細心的人將石魚出水時間,觀魚者的姓名、籍貫和石魚露出江面到枯水線距離用尺量測出來,刻在石樑上,日積月累就形成了1200多年極其珍貴的水文記錄。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至今保存完好的一座以“石魚”作為枯水標誌的古代水文站。

白鶴梁題刻還有着重要的藝術價值。樑上題刻縱橫交錯,篆、隸、行、楷、草皆備,顏、柳、蘇、黃俱全,還有少數民族文字題刻,題刻多出自歷代名家之手。以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大詩人黃庭堅的題名最為珍貴,除此之外還有朱昂、吳革、晁公武、劉忠順、龐恭孫、劉師文、王士禎等700餘歷代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題記,彙集文學、書法、繪畫、題刻藝術為一體,可謂歷代名家書法之大成,素有“水中碑林”之譽。

隨着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舉世聞名的白鶴梁題刻將永遠沉沒在水下,為了保護這一人類珍貴的文化遺址,採用了極富創造性的“無壓力容器”的保護方案,在原址上修建了“水下博物館”,對白鶴梁題刻實施有效保護。20__年白鶴梁題刻水下博物館建成並對外開放。白鶴梁博物館由水下保護體、參觀廊道和交通廊道、地面陳列館三大部門組成。人們可從地面陳列館通過坡形交通廊道扶梯下到水平交通廊道,然後進入參觀廊道,透過專用窗口觀賞題刻,也可以通過水下攝像系統實時將影像傳播到地面陳列館演示廳進行全方位觀賞。這一極具創新的設想已成為世界上獨具特色的水下博物館。

好了,白鶴梁的基本情況我就先為大家介紹到這裏了,接下來就讓我帶領大家一起去感受白鶴梁的獨特魅力吧。請大家注意安全跟我走。

白鶴梁的導遊詞 篇10

白鶴梁是造山運動時自然形成的,長約1600米,寬約10到15米,東西向延伸,與長江平行。背脊標高約為138米,比當地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至3米,隨着每年枯水期和豐水期的變化,夏隱冬現。樑體分為上、中、下三段,題刻位於中段長約220米、寬約15米的樑體上,迄今發現有題刻約165段,文字約3萬餘字。題刻始於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終於1963年。現存最早明確紀年的是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

樑上的18尾石魚雕刻,記載了1200多年來長江72個枯水年份的水文情況,系統地反映了長江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情況,為研究長江水文、區域及全球氣候變化的歷史規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葛洲壩和三峽水利工程的建設都曾經以此為依據,白鶴梁也當之無愧地成為“長江古代水文站”和“世界水文資料的寶庫”。

白鶴梁題刻是世界上已知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數量最多的水文題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白鶴梁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白鶴梁題刻中有一尾標註最早的枯水題刻的石魚,它的眼睛正好是長江中上游的零點水位,比1865年長江上設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漢江漢關水尺的水位觀測記錄,要早1100多年。當地有“石魚出水兆豐年”之説,據稱如果石魚在冬天枯水期露出水面,則第二年必是豐收年。“石魚出水”是當地人期盼豐年的“吉兆”。

歷代文人墨客都喜歡在白鶴梁上題刻,使其成為集文學、書法、繪畫、石刻藝術為一體的“水下碑林”。樑上彙集的300多名文人墨客以8種書體留下的3萬餘字的題刻,具有令人驚歎的藝術價值,其中尤以宋代大文豪、書法家黃庭堅的“元符庚辰涪翁來”題刻最為著名。

重慶市涪陵區博物館館長黃德建説,白鶴梁題刻在科學、歷史和藝術等方面都具有極高的價值,是當之無愧的“中華瑰寶”。

白鶴梁的導遊詞 篇11

歡迎大家來到重慶白鶴梁!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白鶴梁位於長江三峽庫區上游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6米的天然巨型石樑。白鶴梁景觀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長江水枯的時候,才露出水面。相傳唐朝時朱真人在此修煉,後得道,乘鶴仙去,故名"白鶴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白鶴梁,這個詩化的名字緣何而來,雖然眾説紛紜,但都與一個叫爾朱通微的人有關。相傳,在北魏時,爾朱通微不願與篡奪皇位的族兄爾朱榮合流,棄家學道,道成,號爾朱真人。爾朱煉丹售市,至合州,價傲太守。太守怒,將爾朱囚籠拋江。竹籠不沉,卻順江而下,至涪州白鶴雲集之石樑,遇一名白石之漁人舉網而得之。爾朱時正酣睡,漁人久呼不應,擊磬方蘇,遂為至交。漁人仍然輕舟佈網,爾朱繼續修真煉丹;晚則曲膝相對清談,倦則抵足攬江入夢。竹笛漁歌,銅磬經文,各得其趣,兩情甚篤。一日,爾朱取丹與白石漁人佐酒暢飲,醉後,乘白鶴化仙而去。白鶴梁便以此得名。

白鶴梁題刻始刻於唐朝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前,現存題刻165段,3萬餘字,石魚18尾、觀音2尊、白鶴1只,其中涉及水文價值的題刻有108段,是全世界唯一的一處以刻石魚為"水標",並觀測記錄水文的古代水文站。比1865年我國在長江上設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漢江漢關水文站的水位觀測記錄要早1100多年,故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稱。

據有關部門觀測,白鶴梁唐代石魚的腹高,大體相當於涪陵地區的現代水文站歷年枯水位的平均值,而清康熙二十四年所刻石魚的魚眼高度,又大體相當於川江航道部門當地水位的零點。1988年8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xx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三峽大壩蓄水175米後,白鶴梁題刻將永遠淹沒於近40米的江底。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都高度重視白鶴梁題刻保護工作,對白鶴梁題刻的保護與否,直接關係到向世界昭示三峽工程是否屬於文明工程的關鍵。白鶴梁保護工程先後共產生了7個保護方案,有10餘名中國工程院、科學院院士參加了白鶴梁保護方案的評審工作。經過十年的反覆論證,根據國際"威尼斯憲章"中不可移動文物以原地保護為主的原則,20xx年國家採用了工程院院士葛脩潤提出以"無壓容器"的保護方式,創造性地修建了世界上唯一在水深40米處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白鶴梁原址水下保護工程是三峽工程的四大文物保護項目之首。白鶴梁保護工程20xx年動工修建,20xx年5月18日正式落成,被國家文物局評為科學技術創新一等獎,總投資約2億元。

白鶴梁上題刻縱橫交錯,篆、隸、行、楷、草皆備,顏、柳、蘇、黃俱全,還有少數民族文字,可謂集歷代名家書法之大成,素有"水中碑銘"之美譽。題刻多出自歷代文人墨客之手,以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最為著名。樑上題刻或詩或文,記事抒情,弔古懷舊等,集文學、書法、繪畫、石刻藝術為一體,實為罕見的水下奇觀。

為了更好的保護和開發三峽白鶴梁水文題刻,20xx年葛脩潤院士提出了一套在長江白鶴粱題刻的原址上建立水下博物館的"無壓容器"方案,通過建一個注滿淨化過濾江水的容器來抵消內外壓力。這一方案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既可以更好的對具有1220xx年曆史的世界罕見的江底水文題刻進行保護,又為科學研究和遊人參觀提供了條件。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我們大概在30分鐘後在門口集合,希望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預祝大家能玩的開心,謝謝!

白鶴梁的導遊詞 篇12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大家早上好!看大家面色紅潤,生氣勃勃,可想昨晚定時做了好夢吧!很高興能在這陽光明媚的週末與大家準時相約在這台旅遊車上,我是今天的導遊,這位是今天的安全使者x師傅,今天將由我們帶領大家一同走進涪陵的白鶴梁。

白鶴梁,是位於長江上游重慶直轄市涪陵城北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樑,全長1600m,寬約15m,因長年有白鶴駐足於此,故得名白鶴梁。也有人説這個名字的由來與一個叫爾朱通微的人有關。相傳,在北魏時,爾朱通微不願與篡奪皇位的族兄爾朱榮合流,棄家學道,道成,號爾朱真人。爾朱煉丹售市,至合州(今合川),價傲太守。太守怒,將爾朱囚籠拋江。竹籠不沉,卻順江而下,至涪州白鶴雲集之石樑,遇一名白石之漁人舉網而得之。爾朱時正酣睡,漁人久呼不應,擊磬方蘇,遂為至交。漁人仍然輕舟佈網,爾朱繼續修真煉丹;晚則曲膝相對清談,倦則抵足攬江入夢。竹笛漁歌,銅磬經文,各得其趣,兩情甚篤。一日,爾朱取丹與白石漁人佐酒暢飲,醉後,乘白鶴化仙而去。白鶴梁便以此得名。

白鶴梁大部分時間都沉澱在江水之中,只有在冬春交替之際,長江進入枯水期,咋們的白鶴梁才會水落石出,露出真容。但是出水時間一般不過二十天,有時僅僅幾天而已。白鶴梁之所以被稱為奇觀,是因為它有重要的科學和文化價值,至今為止,仍保留着許多歷代的石刻,其中不乏歷代大書法家,大文學家的真跡。因此,白鶴梁有“水下碑林”之譽。這些石刻當中最出名的得算唐代的所見魚和清代的雙鯉魚。

建國後我國研究文物的學者和水文科學工作者到這裏考察,他們發現白鶴梁石魚石眼所處的水位與現在航道部門記錄的當地水位零點位置基本一致,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這意味着早在12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就已經對長江水位的變化有一個準確的記錄。所以,白鶴梁又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稱。

古人不僅以這種獨特的方式記錄下了長江水位的變化,還從中發現長江水位的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他們觀察到每當長江水位在枯水期落到石魚下面的時候,第二年往往是一個風調雨順的豐收年,所以自古就有“石魚出水兆豐年”的説法。

三峽工程的開建,實現了中國人千年的夢想。然而,當三峽水利工程建成後,陪伴了涪陵人一千多年的白鶴梁題刻也將永遠眠於水下40米深處。如何保護好這一“國寶”,成為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工作面臨的重要考驗。經過無數專家學者的科學考證,最厚採納了再原址修建沉箱式博物館的意見。因為這樣既保護了文物,又形成了一個旅遊景點,而且增加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可能性。從20xx年正式開工,到20xx年9月三峽大壩提前蓄水至156米水位,原本兩年的水下施工期被壓縮為一年,期間又經過了兩年多時間的漫長停工期。20xx年5月18日,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舉行落成儀式。整個保護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岸上陳列館”四個部組成。

待會兒,各位朋友到了白鶴梁,有三種方式參觀這些石刻,一是透過廊道的玻璃窗觀看,二是通過操縱攝像頭觀看,三是對潛水較感興趣的,可以身穿潛水服與我們的石刻來一個親密接觸。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的景區就要到了,請各位做好下車準備,保管好自己的貴重物品,注意安全,謝謝!

白鶴梁的導遊詞 篇13

各位旅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負責你們今天講解的導遊員,大家可以叫我小賴,首先感謝和歡迎大家進行本次旅遊,我會熱誠為大家服務,讓大家有一個精彩和難忘的經歷。在開始此次遊覽之前,我想先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白鶴梁。

白鶴梁位於重慶市涪陵區城中心的長江之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於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景區,是浩瀚江水中的巖砂質天然石樑。它自西向東延伸,與江流平行,呈14.5度的斜度向江心傾斜,常年伏沒江中,只有每年冬春季之交,水位較低時才會部分露出水面。樑上有石刻碑文160餘方(尚有部分題刻淹沒水中),題刻的書法藝術造詣較高,刻工精湛,不過,因三峽高位蓄水,為防淹沒,特建水下博物館以保護題刻,20xx年2月開工,20xx年底竣工。

白鶴梁,古稱巴子樑,關於其名稱的來歷,一説是因為白鶴羣聚集樑上得名白鶴梁,還有一説是相傳唐時爾朱真人在此修煉,後得道,乘鶴仙去,故名白鶴梁。它是涪陵城區長江之中的天然石樑,長1600米、平均寬度15米。自唐代廣德元年以來,石樑上題刻有眾多詩文圖案和長江枯水水位,距今已有1200餘年歷史,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水下碑林”。上所刻的石魚是古代水文觀測標誌,石刻文字題記則是古代水文觀測的記錄,是極其重要的水文歷史資料。其題刻、圖像斷續記錄了1200餘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位情況,對研究長江中上游枯水規律、航運以及生產等,均有重大的史料價值。1974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水文工作會議上,中國代表團以《涪陵石魚題刻》為題,向大會提交報告,白鶴梁的科學價值遂得到世界公認。白鶴梁上有黃庭堅、朱熹、龐公孫、朱昂、王士禎等歷代騷人墨客眾多的詩文題刻,篆、隸、行、草皆備,顏、柳、黃、蘇並呈,還有淺浮雕、深浮雕、線雕、呵圖案、花邊等,風格各異,精彩紛呈,其水下碑文之多,歷史之悠久,內容之豐富,形式之多樣,堪稱世界水下一大奇觀。

由於三峽工程的興建,位於淹沒水位線下的白鶴梁題刻將永遠沉沒於江底。為了保護好這一水下瑰寶,白鶴梁題刻水下保護工程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建造水下博物館,該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水下博物館的保護罩體工程設計名“穹頂”,位於題刻正上方,呈橢圓形將整個題刻平面覆蓋。水下保護罩體牆外設有遊人參觀通道,遊客可由岸上經鋼製廊道乘自動扶梯進入水下保護體內,分三種方式參觀:透過廊道玻璃觀看,通過水下攝像頭觀看和身穿潛水服潛水觀看。

時間如流水 ,關於遊前簡介我就先説到這兒,我們馬上就開始正式的旅程了,大家做好準備了吧,那好,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親眼見證吧。

白鶴梁的導遊詞 篇14

各位旅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負責為你們講解的導遊員,大家可以叫我小范,首先感謝和歡迎大家進行本次旅遊,我會熱誠為大家服務,讓大家有一個精彩和難忘的經歷。在開始此次遊覽之前,我想先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白鶴梁。

白鶴梁位於重慶市涪陵區城中心的長江之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於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景區,是浩瀚江水中的巖砂質天然石樑。它自西向東延伸,與江流平行,呈14.5度的斜度向江心傾斜,常年伏沒江中,只有每年冬春季之交,水位較低時才會部分露出水面。樑上有石刻碑文160餘方(尚有部分題刻淹沒水中),題刻的書法藝術造詣較高,刻工精湛,不過,因三峽高位蓄水,為防淹沒,特建水下博物館以保護題刻,20xx年2月開工,20xx年底竣工。

白鶴梁,古代的時候稱巴子樑,關於他名稱的來歷,有一個説法是因為白鶴羣聚集樑上得名白鶴梁,。白鶴梁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説。早在北魏時期,有一位叫爾朱的合州(今合川)人在朝廷做官,由於跟族兄弟皇位而失利,便厭惡皇上的惡詐身份,決意棄官從道,去民間煉丹並拿到合州去賣。爾朱的丹最後為州官所買,並被加價10倍。後州官查清詳情後十分震怒,竟撥劍將爾朱刺死,並用竹簍裝屍拋入嘉陵江。由於爾朱道高,能起死回生,因此,他死後竟然像做夢遊,漂流到長江涪州城邊,幸被一漁民發現救起,放在石樑上守護。翌日,涪州城傳來的繚繚宏鐘聲將他驚醒,他對漁民充滿謝忱,於是贈仙丹給他,兩人從此親如兄弟。飲酒後手牽手在石樑上漫步,暢述身世。某日,巧遇一隻銀色的大仙鶴來到樑上,將爾朱駝起展翅昇天,鵬雀萬里,從此杳無蹤跡。

這雖然是傳説,卻為後人傳頌至今,更加添白鶴梁之神祕。它是涪陵城區長江之中的天然石樑,長1600米、平均寬度15米。自唐代廣德元年以來,石樑上題刻有眾多詩文圖案和長江枯水水位,距今已有1200餘年歷史,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水下碑林”。上所刻的石魚是古代水文觀測標誌,石刻文字題記則是古代水文觀測的記錄,是極其重要的水文歷史資料。其題刻、圖像斷續記錄了1200餘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位情況,對研究長江中上游枯水規律、航運以及生產等,均有重大的史料價值。1974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水文工作會議上,中國代表團以《涪陵石魚題刻》為題,向大會提交報告,白鶴梁的科學價值遂得到世界公認。白鶴梁上有黃庭堅、朱熹、龐公孫、朱昂、王士禎等歷代騷人墨客眾多的詩文題刻,篆、隸、行、草皆備,顏、柳、黃、蘇並呈,還有淺浮雕、深浮雕、線雕、呵圖案、花邊等,風格各異,精彩紛呈,其水下碑文之多,歷史之悠久,內容之豐富,形式之多樣,堪稱世界水下一大奇觀。

由於三峽工程的興建,位於淹沒水位線下的白鶴梁題刻將永遠沉沒於江底。為了保護好這一水下瑰寶,白鶴梁題刻水下保護工程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建造水下博物館,該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水下博物館的保護罩體工程設計名“穹頂”,位於題刻正上方,呈橢圓形將整個題刻平面覆蓋。水下保護罩體牆外設有遊人參觀通道,遊客可由岸上經鋼製廊道乘自動扶梯進入水下保護體內,分三種方式參觀:透過廊道玻璃觀看,通過水下攝像頭觀看和身穿潛水服潛水觀看。

時間如流水 ,關於遊前簡介我就先説到這兒,我們馬上就開始正式的旅程了,大家做好準備了吧,那好,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親眼見證吧。

白鶴梁的導遊詞 篇15

遊客朋友們:

你們好,歡迎來到美麗的涪陵,我是你們的導遊——小楊,今天呢,我們將要參觀“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鶴梁,在我們的遊船還沒抵達之前,我先對白鶴梁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白鶴梁水下石銘位於涪陵區城北長江江心,它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5米的天然巨型石樑。石樑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關於它名字的來歷眾説紛紜,但都與一個叫爾朱通微的人有關。相傳唐時爾朱真人在此修煉,後得道,乘鶴仙去,故名白鶴梁。白鶴梁題記始刻於唐代廣德元年,樑上公有題刻165段,其中水文題記108段;石魚18尾,觀音兩尊,白鶴一隻,主要分佈在長為220米得中斷石樑上。

白鶴梁題刻共記載了自唐迄今1200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資料,白鶴梁上的石魚石刻,不但有着重要的科研和史料價值,人們還以石魚的眼睛作為枯水水標,每當江水退石魚就會露出水面也意味着一個少雨的枯水週期已經過去,豐收年景已經到來,有“石魚出水兆豐年”和“年年有餘”之意。因此,古人就在白鶴梁上刻有“枯水季節,若石魚出水面,則兆年豐千年如許”的石刻題記。經過多年的觀察並掌握枯水變化規律的結果,有不少細心的人,就將石魚出水時間,觀魚者的姓名、籍貫和石魚路出江面到枯水線的距離用尺測出來,刊刻在石樑上,日積月累就形成了1200多年極其珍貴的水文記錄,是我國乃至全世界最早的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以“石魚”作為枯水標誌的古代水文站,白鶴梁上題刻縱橫交錯,篆、隸、行、草皆備,顏、柳、黃、蘇俱全,還有少數民族文字題刻,有朱昂、吳革、王士禎等歷代騷人墨客眾多的詩文題刻,集文學、書法、繪畫、石刻藝術為一體,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故有“水下碑林”之美譽。

白鶴梁現在已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着三峽工程的步伐,舉世聞名的白鶴梁題刻已被淹沒於水底,為了保護好這一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中國政*極富創造性的在原址修建了“水下博物館”,對白鶴梁實施了最有效的保護,通過保護性的理性思考,解讀它所承載濃縮的歷史資訊,所以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工程不是“紀念碑”式的,而是以人類進步的哲學思想和先進的科技手段,來延續石刻的生命歷程。也充分體現了新一代的我們對古代文明的尊重。好了,我們的遊船已經到達目的地了,請大家依次下船,盡情參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porje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