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關於講道德有品行的文章

關於講道德有品行的文章

道德品行是我們立身之本,處世之基,成事之道,是為官和做人的根本;下面是有講道德有品行的文章,歡迎參閲。

關於講道德有品行的文章
講道德有品行的文章範文1:文明發展與道德品行

文明是人類發展進步的永恆主題。目前我國正在倡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觀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文明的基本任務,使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形成和諧的社會關係、培育社會精神、社會生活環境良好和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健全。社會文明的基本要求,即民主法治、誠信友愛、公平正義、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標誌和目標。文明是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是社會規律作用的過程和結果,文明既是文明主體與客體作用的一個過程,又是一種狀態和境界。文明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形成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等不同形態的現代文明,文明在一個民族或特定社會中就會以公認的制度、公德、規範、習俗等,文明在個體身上就會以符合社會主流文化要求的行為方式(或習慣)表現出來。

人作為社會性的生命,不僅具有物質需要,也具有精神文明需要。人的物質需要的滿足是精神文明需要發展變化的基礎,而人的精神文明需要的滿足又會促進人的物質需要的發展變化。精神文明需要是人的本質體現,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因。就是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以人為中心,以提高人的素質為目的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特徵。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各個方面的工作,都是圍繞着這一特徵而展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直接目的也正是為了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美化人的心靈,充實人的智慧,從而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為它的正確發展方向提供思想保證,有力地推動經濟建設。

物質文明建設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物質生產力的增長與人民物質生活質量的提高為前提,那麼精神文明建設就要以人的現代化為中心、以人的素質提高與人民文化生活質量的上揚為根本。從人的社會化而言,精神文明影響人的行為規範,培養人們身份、地位的認同,造就人的心理與人格,帶給人的知識、經驗與技能等;從人的生活方式而言,一定生態環境下的精神文明創造和發展,既決定着人們的生活樣式,也決定着人們的價值取向。使人們的精神生活更趨理性化和多樣化。毋庸諱言,精神文明是造就人的新思想、新品質、新人格即人的現代化素質的必然要求。

由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往往是不同步的,物質文明發展的過快造成二者發展的不均衡,反過來會給人們心理上帶來很大壓力,進而導致文明社會種種不文明行為與現象的滋生和蔓延。因此,在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政治的同時,必須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社會主義文化,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不斷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

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物質文明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保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正面臨着更深層次的制約和困難,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在於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人的一切行為均是滿足生命的需要,不僅具有物質需要,也具有精神文化文明需要。人的物質需要的滿足是精神文化需要發展變化的基礎,而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滿足又會促進人的物質需要的發展變化。精神文化需要是人的本質體現,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因。現階段,隨着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是社會精神生產和人們精神生活的進步體現。

精神文明建設歸根到底就是要改造人本身。引導人改造主觀世界。文明心理是一個多維結構,包括十個基本維度:仁愛、勇義、禮節、智慧、守信、和睦、孝順、勤儉、互助友愛和生態意識。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九個方面的內容,即求知需要、歸屬需要、交際需要、道德需要、娛樂需要、審美需要、發展需要、理想需要和信念需要,從引導和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角度思考全局問題,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直接目的也正是為了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美化人的心靈,充實人的智慧,從而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為它的正確發展方向提供思想保證,有力地推動經濟建設不斷地上新台階。

精神文明建設的實際內容,無論是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還是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都要落腳到人身上,從人身上體現出來。這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人的現代化過程,這一過程在目標實施中具有中心的地位,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目標歸宿;如果説,物質文明建設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物質生產力的增長與人民物質生活質量的提高為前提,那麼精神文明建設就要以人的現代化為中心、以人的素質提高與人民文化生活質量的上揚為根本。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歷程,個體發展就是從自發到自覺、從客體到主體、從片面到全面的過程,最終確立起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作為一個完整的個人,佔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從而實現人的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市場經濟以對人的獨立性的認可確立起人的主體性地位,以對生命個體的能力獨特性的認可激勵着人對勞動活動方式的自由性選擇,以密切的社會關係環境促成着人的勞動活動的自覺性行為。

人的文明發展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全面性,而是現實關係的全面性。為此,人們不是在理想設定範圍內,而是在現有的生產力所決定和所容許的範圍之內取得自由的。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人的文明發展是一個由部分到整體、從片面到全面的過程。這個過程寓於人類發展與自然界的關係之中。其間,人類運用自然資源的方式與途徑越多,與自然界的物質交換領域範圍越廣、層次越深,人的勞動活動能力就越強,生命活動狀態就愈發優化,人的生命活動過程就越自由,從而人的發展也就更加全面。

道德作為規範人們行為的準則,代表着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社會的發展需要道德的調節,人類的進步需要道德的支撐。道德起着引導、促進人們向善的功能。用美好的想象導引生活中對善的守護,善的精神生活是人的內心向善、知善、從善的信念是真、善、美的統一,真的精神要求實事求是原則,善的精神要求方向、民主、平等原則,美的精神是審美滲透法的依據。互助友愛、和諧融洽,使整個社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是我們必須倡導生活性的道德教育。

由於當今生活世界中科學主義的泛濫、享樂主義的風靡、利己主義的猖狂,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環境中,不少人思想蜕變,觀念低俗,口頭上道德,行動上表現出道德能值幾個錢的卑鄙齷齪品質,揭示生活世界正日益遠離道德教育。現代道德教育意義的失落,是教學理念裏重視強調“才”而忽視了“德”的重要性,教育的天平發生了傾斜,是導致了大量缺乏道德的事情發生的重大因由之一。一方面是由於道德教育日益遠離人們的生活,嚴重割裂了道德與生活的血肉關係,造成道德低效,形成了現實生活中德的不諧音;另一方面是由於道德生活世界卻被科學世界所遮蔽而成為生活的背景世界,使現代人陷於孤寂無依的漂泊和孤獨之中是主要的原因。

當代道德教育由於失於真實而使自身陷入價值危機。這同時也意味着對道德的肯定性關係被打破,這就意味着道德作用和權威的下降。道德如若重新獲得引導主體道德生活、生成真正道德人的真實權威力量,就須迴歸真實即自身存在的運動方式,將自身建立在真理性之合理性根基之上,也就是在本體論基礎上獲得自己的真實意義。只有把人作為道德價值的載體,即由人承擔道德,道德才成為動態的意義。

道德的追求以人的存在為其本體論根據。亦即倫理學與本體論是統一的。道德的真實意義就在於實現道德與人的存在的本體統一。“自覺為人”就是道德的最高本質,因為道德教育體現着人作為類存在的自由自覺地本性,同時,它又使人不斷獲得併發揚自由自覺的本性。自覺為人是道德的使命,也是它的最終歸屬。只能是從道德的本真意義和真實使命出發,只有它才是事情本身,是問題本身,是真理本身。

從文學上講,道德不僅是知識,還是情感、意志與行動。道德的指向不是“世俗僵化的道德規範”,而是“真正的道德精神”;文學必然也是應然的對於倫理道德建設的責任擔當,既有利於人們對道德教化形而上的理解,不做抽象的玄論,也是希望通過對文學道德教化的具體落實進入深入到形而下的感性生活層面。並通過歷史的追問、中外的比較,挖掘出傳統教化的病根。

從人性學上來説,道德的支撐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的言行建立於社會、生活、工作、學習環境之中的。道德不同於法律,但它和法律都是規範人們行為的準則。它們具有內在的聯繫和功能互補的基礎。法律是依靠國家強制力量來保證執行的行為規範,是一套硬的方法措施,是人類精神的“他律”。而道德則是依據社會輿論、生活習慣、傳統倫理,特別是人們的內心信念來驅使和維持的一套軟的行為規範,是人類精神的“自律”。因此,法律的他律與道德的自律,以及它們這種表現為“硬”與“軟”手段,都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互相維護,是相輔相成的。法治作為強制性的懲罰手段是對道德約束的補充,但最終目的還是要實現道德約束人的作用。

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為,道德使人的行為正確,道德內容應包括;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道德是培養、提高、完善人們的根本途徑,是養成人們志向、人格、責任感、團隊精神、寬容意識、謙虛謹慎、誠實、正直、勤勞、勇敢、感恩心態等優良品質。我們需要新的道德和崇高的嚮往,鼓起前進的勇氣和生活的力量,向前方、向未來憧憬,尋找人精神的道路、安置心靈生活的方向,是人希望道德生活追求的理想與幸福。正是因為有了道德的力量,我們的社會才變得温馨和諧。

講道德有品行的文章範文2:説説道德品行

“道德”一詞,源於老子的《道德經》,是“取法自然,順應自然”的意思,但不知從何時起成了人們行為規範的一種代名詞。最早的人們是沒有行為規範的,和動物一樣,發情的時候發情,獵食的時候獵食。沒有人來互相指責:你欺負了弱小,你xx了雌類。所以道德是人類社會化的產物,而且是私有化以來產生的東西,那時候,各種東西都有了主,包括人類本身。你要動有主的東西,不得到主人的同意,你的行為便會被譴責。但如果你夠強大,他們就不敢或不能把你怎麼樣,甚至口頭的憤怒也沒有,你還可以給他們制定規則,讓他們來遵守,那便是律法。但如果是一羣實力相當的人,誰也不能把對方怎麼樣,他們便互相指責,你説他不好,他也可以説你不好,沒有一個標準,這便是道德。所以説道德這個東西,在各人的眼裏都不一樣,所以道德這個東西,誰都可以拿來當作武器,來譴責別人,當作狗屎盆子往別人腦袋上口。

後來出了一個大學者,叫孔老二,教了一幫學生,他能説會寫,便把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寫了一本書,叫《論語》,告訴人們説這個好,那個不好,他後來的徒子徒孫又加以發揮,讓人們來遵守。但他又一直沒有成為統治者,不能把那東西制定成律法,讓人們必須來遵守,不聽話便砍頭、坐牢。可他們又靠吹拍奉迎,投靠了統治者,統治者也覺得他們還有點用,他們靠着狐假虎威,掌握了話語權,所以,一些軟弱者也不得不遵守他們説得那東西;而那些強者只把它當作狗屁,譬如:這天下本無主,但皇帝非説這天下是他的東西,他便想要什麼要什麼,想搞多少女人搞多少,甚至把他們的老婆幹了,他們也不敢放個屁。但如果是一個普通人,就是看他的女人一眼,他便説你不道德,便和你臉紅脖子粗的幹一架,甚至找人來揍你一頓。所以道德就成了只能譴責、逼迫弱者,而又不能奈強者何的狗屁。

就拿這回的汶川大地震來説,其間出了兩個“著名”的普通人,一個是高千慧,她因為無知説了兩句怨言,於是鋪天蓋地的討伐聲來了,不僅掩蓋了她的罵聲,甚至會壓壞她那單薄弱小的身子,他們説她不道德,沒有同情心。可反過來想想,如果譴責者真是講道德,有同情心,能夠“愛別人的子女象愛自己的子女一樣”的話,讓她多少感受到一點社會的温暖、人間的真情,她還會罵人嗎?她肯定也會把自己的零花錢、把自己心愛的玩具拿出來捐獻給災區的小朋友。

英雄常有,但畢竟是少數,深受道德教化出來的英雄,也畢竟是少數,人類大多還是遵照自己的本能生活。這時有了一個“範沒種”(美忠)。可以説逃跑是他的本能,講真話也是她的本能反應,他也受到了那些自以為很講道德的人的譴責。我不知道那些講道德的人處於同樣的條件下會不會比範美忠跑的更快而且如果他們兩個不是普通人,那些人還會不會這樣説他們?但至少餘秋雨這個掌握了一些話語權的虛偽的衞道者不會這樣説,不敢這樣説,説不定還會加兩句讚美詞,單看他對那些悲痛的受害學生的家長們的説教,何對那些貪污造假者明明暗暗的開脱,就可以斷定他的行為了。

所以説道德是狗屁,所以一個人最好不要用這種狗屁去左右別人,不要拿自己的好惡去衡量別人,浪費別人和自己的時間,讓道德迴歸自然,也許只有這樣,這個國度的民主進程才能更快一點,這個國家的強盛的速度才能更快一點。

標籤: 講道德 品行 文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nglve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