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暑假社會調研報告(精選5篇)

暑假社會調研報告(精選5篇)

暑假社會調研報告 篇1

摘要:產業結構的自然變動和主動調整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隨着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贛州市積極調整本地產業規劃,結合本地區域優勢,發展產業集羣,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次調研,筆者試圖對贛州市的產業規劃和產業集羣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其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並試圖給出一點粗淺的建議。

暑假社會調研報告(精選5篇)

贛州市地處江西省南部,也稱贛南,東鄰福建,南接廣東,西靠湖南,北連江西省吉安、撫州兩市,是珠江三角洲、閩東南三角區的直接腹地和內地通往東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溝通長江三角洲與華南經濟區的紐帶。贛州市人口和麪積分別佔全省的1/5和1/4,是全省最大的設區市。隨着國民經濟的發展,要加快工業化進程,已成為贛州各級政府的一個共識,自20xx年以來,贛州各縣、市、區都在加快工業化步伐,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集羣化調整,並已取得一定的成績。本次調研,筆者試圖對贛州市的產業規劃和產業集羣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其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並試圖給出一點粗淺的建議。

1.贛州市產業結構調整的理論依據和現實基礎

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中各產業部門之間的相互組合關係。合理的產業結構是區域健康發展的前提,有利於充分利用區域資源,提高區域產業經濟效益,增強區域經濟實力。相反,產業結構不合理,會導致區域資源配置失當,總供求失調,削弱地區的經濟競爭力。

1.1理論依據

產業協調是各產業間具有較強的結構轉換力與互補關係的和諧運動。從社會供求關係上看,產業結構協調既是產品結構的合理化,又是生產要素結構的合理化。因此,產業結構是動態發展的,隨着經濟發展水平不斷高級化。威廉·配第和克拉克通過對若干國家歷史時期勞動力在三產業之間的變動情況的分析得出了“隨着經濟的發展,勞動力逐漸由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的結論。庫茲涅茨通過對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三產業產值在GDP中所佔比重的統計分析也發現:三次產業佔GDP的比重隨着經濟的發展逐漸呈現“三、二、一”的趨勢變動。可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內在要求。

1.2現實基礎

隨着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長珠閩”地區相繼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階段,勞動力成本和土地價格迅速上升,為了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和技術升級,擴大發展空間,提升在全國和全球的競爭地位,必須將勞動密集型和佔用土地資源相對較多的工業項目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由此形成了新一輪產業重組、分工和協作的大調整。贛州作為江西的南大門,是珠江三角洲和閩東南三角區發展的共同腹地,區位優勢明顯,生產要素成本低,資源豐富,生態優美。目前,以高速公路和鐵路為主的交通設施以及城市基礎設施明顯完善,工業經濟取得長足發展,產業基礎不斷夯實,投資環境日益優化,承接沿海產業梯度轉移的綜合優勢凸顯,面臨着加速發展的良好機遇。同時,全國經濟正呈現出東部一馬當先,西部積極推進,中部加快發展,東北重振雄風,各地競相加速發展,地區競爭更加激烈的發展格局。而國內大部分傳統工業消費品市場已經出現低水平過剩,相當一部分產業失去了進一步發展的市場空間,產業競爭日趨激烈。作為工業發展相對落後的贛州,面臨着巨大的發展壓力。贛州要加快發展,必須正確分析和把握產業發展規律,科學進行產業規劃,建設產業集羣,形成一批能夠對地方經濟起到強勁支撐和帶動作用的支柱產業。

2.贛州市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2.1工業發展基本情況

2.1.1產業發展突出六大優勢產業

經過幾十年

的發展,贛州市已經形成以傳統產業為主的門類較全的工業體系,在全國統一劃定的37個工業行業大類中,涉及35個行業大類。20xx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470户,完成工業增加值30.19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11.1億元,利税總額13.46億元。近幾年,特別是20xx年實施主攻工業戰略以來,全市突出重點抓大做強,集中力量培植壯大以稀土、鎢為主的有色冶金工業,以煙、酒為主的食品工業和生物製藥業三大產業,不斷改造提升以汽車(摩托車)零部件為主的機電製造業、以新型幹法水泥為主的建材工業,引進發展以造紙、製鞋和服裝紡織為主的輕紡業,現已成為全市工業的六大優勢產業。這六大優勢產業涉及16個行業,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74户,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58,20xx年,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1.31億元,實現銷售收入83.20億元,利税總額10.98億元,分別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70.59、74.89和81.57。六大優勢產業已經成為全市工業快速穩定發展的龍頭和實現利税的主要來源,對整個工業起着強勁的支撐和帶動作用,也為贛州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產業基礎。20xx年六大產業主要經濟指標情況見下表。

單位:億元

產業名稱

銷售收入

工業增加值

利税總額

有色冶金及新材料

33.4

30.06

7.0

23.19

3.33

24.74

22.09

19.88

7.4

24.51

4.83

35.88

現代輕紡

7.2

6.48

1.4

4.64

0.5

3.71

機電製造

12.31

11.08

3.01

9.97

1.22

9.06

新型建材

5.9

5.31

1.6

5.3

0.6

4.46

2.3

2.07

0.9

2.98

0.5

3.71

83.20

74.89

21.31

70.59

10.98

81.57

由上表可以看出,贛州市的產業發展中傳統工業、國有工業比重較大,六大主導產業基本屬於第二產業,這反映了贛州的產業發展能與其地理位置及地域資源特色充分結合,發揮已有的產業優勢,但這同時也反映了贛州市的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

2.1.2存在的主要問題

①投入少、規模小。由於贛州市工業基礎差,長期投入不足,總量小。支柱產業缺乏重大項目的帶動,規模還比較小,生物製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還相對滯後。

②結構不合理,產業層次低。儘管贛州市已經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但整個工業結構表現為小而全、小而散,集中度低,輕重工業比例失調。產業佈局不合理,沒有形成產業集聚優勢。產業層次較低,相當一部分停留在資源的初加工。缺乏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

③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研發能力弱。一是人才缺乏,特別是科技型人才匱乏,在生物製藥、新材料等技術密集型行業表現尤為突出。二是研發投入不足,缺少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主導產品,沒有掌握核心和關鍵技術。三是整個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還不完善。

④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仍然不足。表現為企業所有制結構不合理,機制轉換還不到位,國有經濟比重仍然過大,相當一部分改制企業的內部管理和改革還有待深化和完善。民營企業的發展不快。

⑤市場體系建設不健全。消費品及生產資料市場規模小,數量少,佈局不合理。生產要素市場不健全,不活躍,配套體系不完善。統一、公平、規範的市場體系尚未形成。

2.2工業園區建設與產業集羣

2.2.1贛州市關於工業園區與產業集羣建設的佈局規劃

在現有產業發展基礎上,贛州市按城市總體發展規劃的要求,逐步建立“一區一圈兩翼兩線”的主導產業發展格局,即圍繞贛州中心城區、“一小時都市經濟圈”、瑞金市和龍南縣二個次中心城市、贛粵高速公路和贛龍鐵路沿線展開產業佈局,實施區域分工,統籌協調,全面發展。

具體佈局規劃如下:

河套內老城區不再新建工業企業,保留環保型、都市型工業,並鼓勵和支持原有工業企業“退城進園(郊)”發展。河套外以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沙河工業園為主要平台展開工業佈局,延伸輻射贛縣和南康市現有工業園區,重點發展以精深加工為主的有色冶金及新材料業,以酒、煙為主的食品業,以汽車零部件為主的機電製造業,以造紙、服裝為主的現代輕紡業和製藥業。在贛州市中心城市總體發展規劃要求內,在贛江下游適當區域,設置輕化及有色冶金工業區,發展達標排放的造紙、紡織印染、有色金屬冶煉等工業。

“一小時都市經濟圈”圍繞中心城區展開產業佈局,區域內的於都、興國、上猶、大餘、信豐等縣發揮優勢,依託工業園,分別培育形成1-2個具有特色的主導產業。重點發展新型建材業、特色食品業和有色加工業。

“兩翼”以瑞金市、龍南縣兩個次中心及周邊縣展開產業佈局。重點發展新型建材業、稀土加工業和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貿易產業。

沿“兩線”縣市及其他縣依託現有產業基礎和資源條件,強化幹線各城區和工業園的產業集聚和帶動作用,選擇1—2個特色產業進行佈局,圍繞主導產業發展配套的加工製造業,加速培育成為贛州市經濟增長的“隆起帶”。

2.2.2園區建設存在問題

①園區內部各企業未構成互動網絡,集羣效益並未明顯實現。由調研中發現,園區內各企業間未自發形成專業化分工、錯位發展、優勢互補、既競爭又協作的網絡關係,企業間及其與支撐機構間缺乏有效的合作,集羣的特點和區域產業整體功未得到充分的體現。

②園區內部還沒有充分形成佈局集中、特色鮮明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羣。園區內企業仍以勞動密集型和中低層次技術為主,存在技術水平偏低、項目規模偏小、產業關聯度偏低等問題;而且相當多的廠房仍然處於空置狀態。

③企業融資渠道過於單一,沒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格局。資金短缺,融資困難,一向是束縛中小型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贛州市儘管成立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但由於其宣傳力度不夠以及企業對其認識存在的誤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作用的發揮。

3.贛州市產業規劃對策建議

3.1引進重大項目,形成自己的名牌產品

加大項目引進力度,與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和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結合起來,積極創造條件引導規模大、後勁足、前景好的企業進園區安家落户,以骨幹企業的發展形成園區的框架;圍繞發展前景好的優勢產業,既鼓勵現有企業加大投入,進一步擴大規模,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政府應重點扶持前景好,技術含量高,有市場競爭優勢的企業,並藉此在國內外市場打響自己的品牌,如北京中關村的電子產業、浙江嵊州的領帶產業、福建晉江的運動鞋產業、珠三角一帶的家電產業、廣東茂名的石化產業、江蘇的紡織品產業、雲南的煙葉加工產業、重慶的摩托車產業等。

3.2大力發展第二產業優勢,帶動第三產業發展

第三產業發展程度是產業高級化的標誌,其發展速度和總體水平反映了經濟發展的質量和優化程度,贛州還必須大力扶持和發展第三產業,進行產業升級,才能跟上世界經濟發展的形勢。

3.2.1大力發展教育產業

贛州作為一個地級市擁有三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在全國是罕見的,也是與周邊省份地級中心城市相比較最突出的優勢。政府應進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學科研環境,逐步將社會力量和更多激勵機制引入高等教育,形成教、產、研一體化、教育產業化的良好環境。目前贛州已有近三萬名高校學生,他們不僅為贛州創造了巨大的精神財富,提升了贛州的文化品位,而且給贛州城市經濟提供了巨大的消費動力,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應將贛州的高等教育產業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只有進一步加快贛州的教育產業發展,才能為20xx年贛州建成1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提供智力支持,也才能保持住贛州作為四省交界地區科技文化中心的地位。

3.2.2利用當地的旅遊資源,加快發展服務業。

據原國家計委發展規劃司《為什麼“十五”期間必須加快服務業發展》一文分析:“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20xx年我國服務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28,比1995年提高5個百分點;按現價計算,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了40,呈現與工業並駕齊驅的態勢。”加快發展服務業是緩解就業壓力的根本途徑,也是應對經濟全球化的迫切需要。贛州不但工業落後,而且服務業(除高等教育以外)也落後。因此,在加快贛州工業化進程的同時,也必須提高贛州服務業的發展水平,以適應未來贛州特大城市的發展需求。

3.2.3發展信息化建設

入世後國內市場成了國際市場,國際市場成了國內市場。贛州行業和企業要站在全球化角度思考自己的發展。加快信用體系建設及信息化工作,提高企業的科技化和產業信息化水平,是贛州優質行業和企業走向全國與全世界的必由之路。

3.2.4加強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建立多元化投融資體制

建議各級政府出面組織銀、企聯席會議,落實建立專項銀團貸款,擴大特色產業集羣的信貸規模,並採用授信貸款、貼息貸款等方式,直接將信貸資金分配到產業特色明顯、發展比較健康的產業集羣。同時,積極推進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徵集和評價體系工作;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各類擔保機構;建立特色產業集羣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規範操作辦法,完善法規體系,擴大投融資渠道,加大對特色產業集羣的資金扶持力度。

3.3利用財税政策吸引沿海產業的轉移

目前,廣東落後地區都在實行產權分税制,充分吸納珠江三角洲的產業轉移。產權分税制是針對我國税收制度的分配弊病,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設計的一種新型税收制度。這種制度的優點是企業註冊地和投資者所在地均有權分配一定數量的地方税,因而能夠消除地方政府針對企業對外投資設置的障礙,促進社會資源向優勢區域轉移。例如,中山市的企業到韶關市投資興建一個註冊資本1億元的大型企業,中山的企業控股80,韶關的企業控股20。企業投產後每年能上繳國税和地税共計l000萬元,其中地方政府可得税費400萬元。按照產權分税制中山市依據中山市企業的投資比例能夠分配到80或一定比例的地方税收。這一制度設計對兩地的企業和政府都十分有利。贛州市政府亦可採取相應的政策措施主動吸納沿海產業轉移,並在東南沿海加大宣傳力度。

3.4打造技術創新平台,提高產業集羣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政府要面向行業的共性和關鍵技術,構建有效的科技創新平台,形成良好的區域創新體系,引導與帶動產業集羣中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產業集羣的發展。通過對產業集羣中關鍵性技術與共性技術的政策支持、技術支援與財政扶持,提高集羣中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通過建立重點產業集羣的技術創新基金,運用財政貼息、税收返還等政策手段,引導產業集羣的核心企業逐步增加研究開發投入,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加快產品的升級換代。建立科技創新與產業集羣互動發展的有效機制,實現經濟與科技互動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1]周運錦,袁慶林.贛州市產業發展戰略與產業規劃研究.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xx,(4)

[2]李俊傑.武漢市產業結構分析和產業規劃.湖北社會科學,20xx,(3)

[3]柳德舫.實施產業集羣戰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南方經濟,20xx,(6)

[4]曾慶軍.縣域園區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國民營科技與經濟,20xx,(7)

[5]萬文濤.工業園區發展應注重產業集羣.當代經濟,20xx,(4)

暑假社會調研報告 篇2

XX年7月15日至XX年8月14日,我在本市的區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實習,有幸得到了辦案經驗豐富、業務水平高超的朱副庭長和李副庭長兩位法官的指導。在實習期間,我的主要工作是:起草法官交予我辦理案件的民事判決書或民事裁定書,謄抄、校對並在文字上修改法官起草的民事判決書,送達我經手的民事判決書與民事裁定書,起草公告並辦理公告手續。實習期間起草民事判決書十份、民事裁定書兩份,校對修改民事判決書十餘份,送達民事判決書以及民事裁定書若干份,起草公告並辦理《人民法院報》登報手續四次。在工作中我經手的案件涉及借款糾紛、離婚糾紛、拖欠貨款糾紛、合同糾紛、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勞動糾紛(此案庭審中被告以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提出反訴,故實屬特殊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等等。在實務工作期間收穫良多,現擇感觸較深之一二報告如下:

一、法律人必須具備全面、夯實的法律知識功底以及良好的文字表達能力

承蒙兩位法官的信任,我實習的第一天被分配到的工作任務是起草一份由朱法官適用簡易程序獨任審理的借款糾紛案件的判決書。案情非常簡單:乙向甲借款人民幣十萬元並向甲出具“借據”一份,借款期限屆滿後乙無故拒絕償還,甲追討數次未果遂訴諸法院,請求判令乙償還借款本金及利息,乙未到庭應訴,本案缺席審判。案情雖然簡單,並且在實體法上我沒有感覺到有法律知識的空缺,但是,由於我沒有學到民事訴訟法,對“簡易程序”不瞭解,在程序上我對這個案件的審理過程並不清楚,並且對訴訟費用如何分擔幾乎一無所知。幸好起草判決書只是訴訟程序中的一個具體環節,對訴訟其它環節的不瞭解並不影響本環節的操作,儘管如此,我還是深刻體會到作為一個從事實務工作的法律人,必須全面充實自己法律知識的重要性:實體法律知識和程序法律知識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只懂實體法而不懂程序法在實務中將會無從下手,不知從何做起,只有具備全面、夯實的法律知識才能更好地從事實務工作。

對於上述借款糾紛案件,案情簡單,事實非常清楚:甲(原告)乙(被告)之間存在借款合同關係,乙的行為構成違約,應當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依照《合同法》判決乙承擔違約責任,本案的證據只有一份,即乙給甲出具的“借據”。但是,案情簡單並不意味着起草好本案判決書容易。一般而言,一份民事判決書可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交代本案原被告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或名稱、性別、出生日期以及住址等,以及委託代理人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説明本案案由、審判人員情況(簡易程序寫明法官姓名,合議庭不必列舉法官名字)、原告方與被告方的出庭情況、本案何時開庭審理終結等;第三部分概述原告訴狀與被告答辯狀,本部分凸現法律實務工作對法律人文字表達能力的較高要求。因為對於民事案件而言,大概只有不超過20%的當事人聘請了專業的律師作為代理人全權負責訴訟事宜,包括法律文書的起草,因而絕大多數案件的訴狀及答辯狀都是非專業人士起草,內容煩雜羅嗦,法律用語極不規範,因而在概述本部分的時候要求法律人要有相當的文字概括能力,要用簡練、準確的法律語言概括當事人陳述的請求以及事實與理由,被告未到庭應訴的要註明“被告未作答辯”;第四部分陳述法院根據當事人提供的合法有效證據認定的本案基本事實,也要求要以簡練、準確的法律語言概述,作為下一步適用法律的事實基礎(本部分我稱之為“本院查明”部分,因為本部分習慣以“本院查明”開頭);第五部分是根據事實闡明法院對本案適用法律的論述以及判決結果和法律依據,論證要求嚴密,大多以邏輯學上的“三段論”形式進行論證,適用法律必須全面、準確,本部分對法律人的法律功底以及文字表達論證能力的要求極高(本部分我稱之為“本院認為”部分,理由同上);最後一部分交代如不服本判決要提起上訴的期限和上訴法院,最後是落款,寫明審判人員及書記員的姓名以及日期。

在起草上述借款糾紛案件的判決書中,前面四部分的較為簡單,只需根據格式對案情進行概述,但是在第五部分即“本院認為”部分論證本案的法律適用時卻令我明顯感覺到文字表達技巧與辦案經驗的缺乏:本案非常明顯是借款合同的違約問題,因而我在論證中表述如下:

“……被告向原告借款人民幣100000元,並約定借款期限為三個月,有被告向原告出具的”借據”予以證明,原被告之間的借款合同合法有效,被告在借款期限屆滿後拒不償還借款,違反的合同的約定,原告請求判令被告償還借款本金利息,符合法律規定,本院予以支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判決如下……”

後來法官審閲後修改為:

“……被告向原告借款人民幣100000元,並約定借款期限為三個月,有被告向原告出具的”借據”予以證明,原被告之間由此確立的債權債務關係合法有效,依法受法律保護,原告請求判令被告償還借款本金利息,符合法律規定,本院予以支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判決如下……”

我就為何本案不認定原被告之間成立了借款合同諮詢了法官,法官解釋説,本案當事人並沒有訂立書面的借款協議,只是有一份“借據”,因而嚴格來説,本案當事人雙方確立的是口頭借款合同,在判決書中一般不會認定口頭合同,但是合同關係的本質無非是債權債務關係,所以法庭對於此類案件一般認定當事人雙方的合法債權債務關係即可。同時判決書中不出現“借款合同”字樣也可能可以避免當事人在上訴中主張合同不成立的抗辯。法官一席話令我倍感法官辦案經驗的豐富,語言文字表達技巧的高超:對本案同一個法律問題同一個意思的不同表述,我的表達可能會導致被告上訴合同不成立的抗辯,而法官的表達與我的意思一致卻無懈可擊。這就是一個法律人具備全面、夯實的法律知識功底以及良好的文字表達能力的體現。

暑假社會調研報告 篇3

出租車行業作為方便市民出行的行業在中國已早有歷史。大連市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市出租車行業步入正軌,至今發展了已有近40個年頭。幾十年裏,全市的出租車行業經歷了起步、發展、繁盛、衰落的四個階段。當前形勢下,油價、物價上漲,地鐵投入使用,網約車蓬勃發展,傳統的出租車行業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年7月28日,交通部發文承認了網約車的合法地位,在此情形下行業轉型已不可避免。作為行業的一線參與人員,出租車司機的命運可以説與這個行業的命運息息相關。新常態下,這些起早貪黑的人們正在過着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的生活,為了深入瞭解他們的生活現狀,以及新一輪改革轉型後他們將何去何從,我們成立了實踐小組,奔赴省大連市展開調查。

前期工作

在抵達大連之前,我們組羣策羣力設計了調查問卷,就出租車司機和網約車司機的工作時間、工作方法、收入情況、飲食問題、身體健康情況等方面進行了問卷設計,並在到達大連後的前兩天展開了調查,並同時調查了出租車司機對大連市4月份司機罷工事件及後期出租車行業發展的看法。我們一共調查了164位出租車司機,涵蓋了市區及旅順口區,其中旅順口區12位,市區152位。市區內又分為旅遊景區、商業區、一般居民住宅區等。經過初步的撒網式調查,我們得知在工作時間上,有40%的司機選擇白天上班,17%的司機選擇上夜班,選擇全天和自由時間的司機一共佔到了三分之一,而選擇自由時間這一項的,基本上都是網約車司機。(除特別強調,下文司機均為出租車司機)在工作方法上,大多數的司機都使用過約車軟件,佔比超過了90%,在這其中有近82%的司機表示每天的乘客中有50%到90%是通過約車軟件獲得的。這更進一步説明出租車行業已經發展到了新的階段。在收入情況上,大連市區內的司機月收入在3000-4000元及4000-5000元這兩個區間內的比例大致相同,都在40%左右。旅順口區的司機則表示大多數的月收入在3000-4000元這個區間。根據年春季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大連市的人均工資已經達到6164元,如此看來,出租車司機這個職業已經難以滿足人們對優質生活的追求。出租車司機大多過着起早貪黑的生活,工作時間往往在12小時以上,在飲食問題上,受訪者中有112名司機選擇了回家,91名司機選擇了路邊餐館,這兩項佔了很大的比例。但是因為工作時間的不確定性,就餐時間往往比較混亂,因此司機中出現腸胃疾病的較多,又因為長時間保持坐姿,頸椎腰椎方面問題也常有發生。對於我們最關心的司機對於罷工問題及行業發展的看法問題,有超過60%的司機認為網約車對出租車行業造成了巨大沖擊,而在罷工問題上,有超過80%的司機表示支持。這説明出租車司機對傳統行業走下坡路的無奈與反抗,但在大家對未來行業的憧憬上,雖然164名受訪者中有超過1/3的人認為出租車行業有機會做的更好,但大部分的司機均持有不同程度的悲觀態度,甚至有接近20%的人表示願意換個工作。帶着這些初步印象,我們又與一些司機進行了交談。

中期工作

中期工作主要是圍繞和司機的談話展開。在談話對象上我們得出了一個粗糙的結論,即大連市的出租車司機中本地人的比重正在下降,且司機年齡整體較大;而外地人的比例正在上升,且年齡偏小。其中黑龍江省、吉林省、河南省的司機較多。這也説明了當前情況下,這個行業已經越發不受本地人重視,而成了在大連打拼幾年的外地人的一個選擇。結合了一位司機的解釋,我們認為,現階段熟悉大連路況的本地司機不少選擇了跳出出租車行業而試水網約車,也有不少司機乾脆持觀望態度,等待11月份新政策實施後再做決定。在分析私家車與傳統出租車的盈利區別時,一位出租車師傅表示,七萬元左右的出租車,一年的保險金大致為一萬元以上,即大概佔出租車價值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出租車的使用年限,即報廢期一般為七到八年,報廢后會得到相關車輛的報廢手續,出租車司機可在購買新車後,使用原營運許可進行營運。在大連,出租車獲得合法運營許可的相關手續的相關費用,12年時高達一百萬左右,近期的相關費用也要達到五六十萬。與私家車相比,私家車本身價值高,保險金佔比相對較低,報廢期較長。這樣,也決定了出租車車輛類型,即正規出租車一般是使用價值不超過十萬的車輛,性能一般。司機可在出租車報廢后獲得更多收益。在討論罷工行動中出租車司機的想法這一問題時,另一位司機,沙聯個體的王師傅表示,出租車行業之所以選擇罷工,不是因為打車軟件以及“網約車”的關係,更多的還是因政府管理出現了問題,導致出租車與“網約車”之間的不公平現象。這主要體現在對於社會車輛佔道經營的放開,“網約車”在不支付任何費用的情況下佔道經營,但是出租車卻要上交一定的費用。即加劇了交通擁堵從而增加了出租車的運營成本,也間接造成了不正當競爭。出租車司機通過罷工想傳遞的信息是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出台配套政策,約束網約車的行為,從而保證自己的利益。而在司機的生活水平問題上,受訪的幾位司機均表示,工作時間長而收入低的收支不平衡、出租車公司競爭激烈而忽視司機福利問題的做法、以及交通擁堵等客觀因素導致了出租車司機對自己生活現狀的不滿。對於乘客的不滿,司機們也做出了自己的迴應。大汽公司一位田姓的師傅表示,火車站等人口密集區向來是出租車載客事件的多發地,這些地方的出租車司機大多與其上層保持着良好關係而不必擔心遭到投訴,從而明目張膽的不打表宰客、挑路繞路,進而抹黑了出租車司機的形象。而對於大連市民長期詬病的拒載問題,司機們也説出了自己的苦衷。司機於師傅坦言,大連地小人多,道路擁擠,有些地方一旦開進去就很難出來,司機不願意為了一單車費而使自己陷入長時間的堵車當中。司機能夠理解乘客的不滿,但迫於現狀,也不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金錢而進入這些地方。

後期工作

後期的工作主要是圍繞資料的整理彙總及報告的寫作。我們一週的調查證明了調查前的預判,即出租車司機的生活並不好,並就哪裏不好,怎樣不好進行了細緻的詢問及分析;同時,我們也對未來城市出租車行業的走向進行了新的預判,即出租車行業會逐漸讓步於網約車,但它會作為一種行業繼續存在下去。隨着新政策在11月的實施,我們相信這是國家隊出租車行業的一次扶持與考驗,至於它是否會最終被淘汰,有待時間的檢驗。

暑假社會調研報告 篇4

服裝行業既是我縣的一大經濟支柱產業,也是我縣出口創匯的主導產業,20xx年縣服裝行業實現產值27億元左右:20xx年可望達到34億元,增幅達30%。20xx年服裝行業創兩税企業自身方面的因素

1、無序競爭。不少企業存在小農意識,為了眼前利益競相壓價,導致無序競爭,相互殘殺。

2、產品檔次低。美觀、實用、科技含量高的產品最暢銷,也最有發展前景,而我縣目前生產的服裝往往檔次不高。不僅科技含量低,外觀粗陋,有的甚至原料味濃烈,讓人厭而遠之。

3、規模偏校“求全不求大”許多服裝廠是從外加工作坊轉變來的,規模孝設備簡陋,缺乏競爭力。

另外,企業方面的問題還表現在:國內外銷售市場沒有建立或健全;品牌、名牌意識沒有真正樹立;科學、規範的行業管理模式沒有形成;小富即安,安於現狀的思想框框沒有衝破。

不過,我們認為,上述這些問題,表現在企業,根源在政府。政府方面的問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發展壯大服裝行業的建議和對策

針對上述這些制約我縣服裝行業發展壯大的主要因素,我們建(實踐調研報告20xx)議:

一、儘快制定出台服裝行業的特殊優惠政策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針對服裝行業這一特殊性,從更加有利於服裝行業的發展壯大出發,積極向上爭取特殊行業的優惠政策,建立服裝行業的激勵和獎勵機制,至少要在以下四個方面有帶動和促進作用。一是服裝重點企業的龍頭帶動效應,延伸行業鏈;二是促進新興服裝企業的發展效應,擴大行業面;三是有利於企業聯合兼併,形成規模化、規範化、集團化的集聚效應;四是對外商、外貿的吸納效應

二、儘快建立行業協會,實行行業自治

行業協會是當今社會任何一種有國際商貿往來的行業勢必要成立的一個社會團體,是與國際接軌的必然要求,它能起到政府機構和企業自身無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在國際貿易出現糾紛時及時採取相應的對策;可以有效制止行業內的無序競爭現象;可以代表本行業與政府及有關部門協調,向政府提出有關本行業發展的經濟技術、政策方面的建議,成為政府與企業之間溝通的橋樑;可以出面組織培訓企業主、技術員工,提高行業的整體素質;還可以為會員企業開展其他服務,如組織本行業產品展覽展銷,推薦行業內的高新技術產品、名牌產品、組織行業技術成果的鑑定和推廣應用,收集和發佈行業信息,開展諮詢服務,發展行業公益事業等等。

行業協會盡管是行業企業內部的事情,但針對目前的客觀實際情況,應該採勸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的辦法,由政府主要領導牽頭,成立“服裝行業協籌領導小組”,落實責任,統一龍頭企業的思想認識。根據温州地區幾個成功的行業協會組建而少點干預,政府和部門領導儘量不要在協會中兼任職務;二是不要把行業協會變成政府的一個部門或機構。

三、強化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改善投資環境

首先要確保縣委、縣政府制定的政策能不折不扣地順利執行,這就要求政府在機構改革中,要砍掉目前已不適應新形勢或沒有存在必要的單位和部門,徹底轉變職能,保證政令暢通,有關職能部門不能只着眼於部門利益,而要把服務企業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為企業服務。其次要提高辦事效率,減少審批環節,簡化手續。

同時我們建議,服裝企業的管理者要心胸開闊,放眼未來,消除小農意識,從大局出發;不斷學習國內外先進的管理經驗;擴大生產規模(可走聯合兼併之路),提高產品檔次;衝破小富即安,安於現狀的思想框框,不斷開拓,勇於創新,與時俱進。

只要找準企業發展的癥結所在,對症下藥,的服裝行業就不僅能夠在國內外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而且還能抓住有利時機,趨利避害,進一步發展壯大服裝行業。

人才使用的調查

在各服裝企業調查期間,我瞭解了各企業的人才使用情況:吳天虹,女,工商管理

專業本科生,1996年畢業,現就任華服飾有限公司生產部經理,月薪3500元。張偉華,男,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1998年畢業,現就任欣華服飾有限公司財務部副經理,月薪20xx元。楊洋,男,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20xx年畢業,現就任春雁羽絨服裝公司生產部副經理,年薪20xx元。王平,女,1996年工商管理專業專科生,20xx年參加自修同專業本科畢業,現任春雁公司生產部經理,年薪6萬元。張太明,男,20xx年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現任斯威爾服裝公司總經理助理,月薪20xx元。

在調查中他們表示,以前在學校覺得知識好象和實際沒有什麼聯繫,放鬆了一些課程的學習,但真正的到了工作崗位,頓時覺得,書本上的很多知識點自己沒有能夠很好的掌握,現在每天都要在工作之餘,學習一些新的管理知識。

他們在談到現在學校專業的開設上説,現在高等學校普遍開設的課程雖然有了很大的改進,但真正的離先進管理水平還有很大距離,而且,現在學校的學生雖然能很快適應市嘗工作要求,但知識面狹窄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同時,也不能腳踏實地的從基層做起,一工作就想要很高的回報。

在問到他們對大四學生有什麼要説的時,他們説“希望你們先就業,再擇業,最終創業,腳踏實地,紮紮實實完的完從學校到社會的轉變”。

通過這次調查研究活動,我們對服裝這個原本陌生的行業有了比較深刻、全面的認識,並從中增長了知識,鍛鍊了能力。我們將繼續關注社會,瞭解社會,認真學習,為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

暑假社會調研報告 篇5

服裝行業既是我縣的一大經濟支柱產業,也是我縣出口創匯的主導產業,20xx年××縣服裝行業實現產值27億元左右:20xx年可望達到34億元,增幅達30%。20xx年服裝行業創兩税企業自身方面的因素

1、無序競爭。不少企業存在小農意識,為了眼前利益競相壓價,導致無序競爭,相互殘殺。

2、產品檔次低。美觀、實用、科技含量高的產品最暢銷,也最有發展前景,而我縣目前生產的服裝往往檔次不高。不僅科技含量低,外觀粗陋,有的甚至原料味濃烈,讓人厭而遠之。

3、規模偏校“求全不求大”許多服裝廠是從外加工作坊轉變來的,規模孝設備簡陋,缺乏競爭力。

另外,企業方面的問題還表現在:國內外銷售市場沒有建立或健全;品牌、名牌意識沒有真正樹立;科學、規範的行業管理模式沒有形成;小富即安,安於現狀的思想框框沒有衝破。

不過,我們認為,上述這些問題,表現在企業,根源在政府。政府方面的問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發展壯大服裝行業的建議和對策

針對上述這些制約我縣服裝行業發展壯大的主要因素,我們建(實踐調研報告20xx)議:

一、儘快制定出台服裝行業的特殊優惠政策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針對服裝行業這一特殊性,從更加有利於服裝行業的發展壯大出發,積極向上爭取特殊行業的優惠政策,建立服裝行業的激勵和獎勵機制,至少要在以下四個方面有帶動和促進作用。一是服裝重點企業的龍頭帶動效應,延伸行業鏈;二是促進新興服裝企業的發展效應,擴大行業面;三是有利於企業聯合兼併,形成規模化、規範化、集團化的集聚效應;四是對外商、外貿的吸納效應

二、儘快建立行業協會,實行行業自治

行業協會是當今社會任何一種有國際商貿往來的行業勢必要成立的一個社會團體,是與國際接軌的必然要求,它能起到政府機構和企業自身無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在國際貿易出現糾紛時及時採取相應的對策;可以有效制止行業內的無序競爭現象;可以代表本行業與政府及有關部門協調,向政府提出有關本行業發展的經濟技術、政策方面的建議,成為政府與企業之間溝通的橋樑;可以出面組織培訓企業主、技術員工,提高行業的整體素質;還可以為會員企業開展其他服務,如組織本行業產品展覽展銷,推薦行業內的高新技術產品、名牌產品、組織行業技術成果的鑑定和推廣應用,收集和發佈行業信息,開展諮詢服務,發展行業公益事業等等。

行業協會盡管是行業企業內部的事情,但針對目前的客觀實際情況,應該採勸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的辦法,由政府主要領導牽頭,成立“服裝行業協籌領導小組”,落實責任,統一龍頭企業的思想認識。根據温州地區幾個成功的行業協會組建而少點干預,政府和部門領導儘量不要在協會中兼任職務;二是不要把行業協會變成政府的一個部門或機構。

三、強化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改善投資環境

首先要確保縣委、縣政府制定的政策能不折不扣地順利執行,這就要求政府在機構改革中,要砍掉目前已不適應新形勢或沒有存在必要的單位和部門,徹底轉變職能,保證政令暢通,有關職能部門不能只着眼於部門利益,而要把服務企業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為企業服務。其次要提高辦事效率,減少審批環節,簡化手續。

同時我們建議,服裝企業的管理者要心胸開闊,放眼未來,消除小農意識,從大局出發;不斷學習國內外先進的管理經驗;擴大生產規模(可走聯合兼併之路),提高產品檔次;衝破小富即安,安於現狀的思想框框,不斷開拓,勇於創新,與時俱進。

只要找準企業發展的癥結所在,對症下藥,服裝行業就不僅能夠在國內外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而且還能抓住有利時機,趨利避害,進一步發展壯大服裝行業。

人才使用的調查

在各服裝企業調查期間,我瞭解了各企業的人才使用情況:吳天虹,女,工商管理

專業本科生,1996年畢業,現就任華服飾有限公司生產部經理,月薪3500元。張偉華,男,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1998年畢業,現就任欣華服飾有限公司財務部副經理,月薪20xx元。楊洋,男,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20xx年畢業,現就任春雁羽絨服裝公司生產部副經理,年薪20xx元。王平,女,1996年工商管理專業專科生,20xx年參加自修同專業本科畢業,現任春雁公司生產部經理,年薪6萬元。張太明,男,20xx年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現任斯威爾服裝公司總經理助理,月薪20xx元。

在調查中他們表示,以前在學校覺得知識好象和實際沒有什麼聯繫,放鬆了一些課程的學習,但真正的到了工作崗位,頓時覺得,書本上的很多知識點自己沒有能夠很好的掌握,現在每天都要在工作之餘,學習一些新的管理知識。

他們在談到現在學校專業的開設上説,現在高等學校普遍開設的課程雖然有了很大的改進,但真正的離先進管理水平還有很大距離,而且,現在學校的學生雖然能很快適應市嘗工作要求,但知識面狹窄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同時,也不能腳踏實地的從基層做起,一工作就想要很高的回報。

在問到他們對大四學生有什麼要説的時,他們説“希望你們先就業,再擇業,最終創業,腳踏實地,紮紮實實完的完從學校到社會的轉變”。

通過這次調查研究活動,我們對服裝這個原本陌生的行業有了比較深刻、全面的認識,並從中增長了知識,鍛鍊了能力。我們將繼續關注社會,瞭解社會,認真學習,為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mz3y7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