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散步讀後感(通用18篇)

散步讀後感(通用18篇)

散步讀後感 篇1

今天上午,天氣非常好,我們一家就出去散步。媽媽妹妹和我一邊走一邊唱,走到華龍,我和妹妹在街上吃羊肉串,爺爺奶奶去買衣服,我們在未名園玩玩的很開心,最後我們就高高興興的回家了 。

散步讀後感(通用18篇)

散步讀後感 篇2

《散步》是重慶師範大學教授、作家莫懷期的作品。

文章寫的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一天。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散步中,應對岔路,兒子要走小路,因為小路有意思,母親則因身體條件限制要走大路,‘我’權衡再三,決定尊老,但故事並沒有結束,母親又改變主意,要‘愛幼’走小路。

文章用平淡、樸素的語言描繪了一家三代在散步的情景。

全篇沒有一個生僻華麗的詞語,更沒有讓人費解的句子,除結尾有幾發含蓄外,其餘則明白如話。如文章寫道‘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充滿生活情趣的口語,既表現孩子的天真、聰明,又表現家庭的幸福、温馨。

散步對於我們來説是一件極其平常的事情,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又往往是最獨特的。幸福並不必須是名譽等。只要和家人在一齊平平淡淡地生活着就是一種幸福。

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來學所表現的意藴卻深入人心。反映了古樸的尊老愛幼的家庭道德美。文中‘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是家庭的砥柱,上有老,下有小,既要善養老人

,又要撫養孩子,肩負着成上起下的職責。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這具體可感的生動形象讓

讀者頓悟人生哲理:人到中年對生活有一種職責感,使命。

散步讀後感 篇3

今天晚修的時候看了龍應台的散步。不得不説,寫的真是好,凡是能夠引發多方面思考的都是好文章。這篇散步很有趣的地方在於題目是散步,但卻用很少的篇幅描寫了和母親一同散步的情景,但卻用了散步這個題目。不得不説,是因為她自己本身説過抒情的文章不單單是把感情發之於外,其深刻性表現在思想和感情上。我認為,這篇散步的命名是因為感情足夠的深。像出題人犯二,説之所以要這樣命名,是為了做鋪墊。受不了這種鑑賞能力比死海還低的水平。

這文章我看完後一直在想,現在普遍的421家庭,未來萬一父母得了病,獨生子女來不及轉換角色,一邊要工作,一邊要照顧老人直到病好。如果時間短還好,時間長就會出問題了。這個問題我愣是想了好久都想不出個計策。呀,實在是棘手啊。

散步讀後感 篇4

星期六,爸爸帶我去散步。到了體育場,我和小朋友去玩,爸爸去轉圈。我和小朋友玩編花籃、老鷹捉小雞、捉迷藏、大圓圈……玩的開心極了。我們該回家了,我依依不捨的離開了我的 好朋友。

今天真是太高興啦!

散步讀後感 篇5

我認真的閲讀。文中描述了三代人在一齊散步的小事情,語言樸實真摯,但是我讀後心裏是沉甸甸的。

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的鋪着“——呵呵,到處都是生命的痕跡。”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温馨,恬靜。人到我們這個年紀,已經説是人到中年了,父母健康,孩子活撥茁壯成長,這就是福氣。

我的父母把我扶養成人,我來養育我的孩子,教育他成長成人,把愛的接力棒一棒棒傳下去,我就是他的模範。我父母,我孩子,我,我愛人,想到他們心中會泛起一陣陣柔情來消融初讀此文的沉重。我們大家在一齊,手牽手,肩並肩,只要我們在一齊,生活就是完美的,生命就是完幸福的。我的世界就是完整的。

感謝生命,讓我和我的親人在一齊,攜手並肩傳遞愛。

散步讀後感 篇6

這周我們上課學了一篇《散步》的文章,故事裏流露出來的温馨,讓人印象深刻。

這篇課文講得是: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在田野裏散步,中間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我”決定委屈兒子,走大路,但母親卻改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到了一個地方,我蹲下身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背起了兒子,“我”和妻子都走得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起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篇課文我讀出了母親的善解人意;作者的孝敬母親;兒子的懂事聰明;妻子的默默奉獻。

我和媽媽也經常散步,散步能夠讓我們放鬆身心,呼吸呼吸新鮮空氣,還能夠和媽媽聊天,聊聊學校發生的趣事。這樣也能夠加強我和媽媽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讓媽媽能夠了解我,也能夠讓我瞭解媽媽的心裏面是怎樣想的,散步可謂是“一舉兩得”。

此刻“散步”成了我和媽媽必做的事,從“散步”中收穫到的趣事也很多。和媽媽一齊下樓慢慢地走一走,邊走邊談談新聞等國家大事,這不僅僅放鬆了身心,也學到了知識。

如果,你有時間,能夠跟家人散散步,不求快,只求和家人在一齊交流,溝通。這樣也就足夠了。

家人不需要我們為他們做的太多,簡簡單單的陪伴就已經很讓他們滿足了。

散步讀後感 篇7

今天早上,我和爸爸,媽媽,妹妹去去覃懷公園散步,那裏風景優美,綠樹成陰,鮮花盛開,湖水碧綠,我們剛到那,我妹妹説:“我們去山上玩吧!”於是,我們上山了,到了山頂我們玩了會 ,看見山下有湖,我們下了山,到了湖邊,我們一看湖裏的水很少,爸爸媽媽讓我和妹妹和湖拍照,拍完了讓我們去玩,我妹妹非要在這玩,我和妹妹只好在這裏玩了,玩完以後,我們就回家了,回家 以後我媽媽問:“好不好玩?”我和妹妹點頭説好。

散步讀後感 篇8

今天早晨,我出去散步。一開門,看見外面下起了大雪,雪有時像小煙花、小圓球,樣子變化多端。房子上、樹上、路上都積了許多的雪,像是被蓋上了一層白白的、厚厚的大棉被。路邊的汽車被雪 都包圍了起來,使人們很難把車啟動。路邊堆好了各種各樣的雪人,有的小夥伴們你追我趕的打雪仗、滑雪橇……景象美麗極了!

我喜歡雪,喜歡在雪地上散步。

散步讀後感 篇9

今天早上六點多,我和姑姑去公園散步,我們到了公園,看到了比我們還先到的人,我和姑姑就開始跑步了,我們在道路上看的了很多人都跑幾圈了我都不知道,我和姑姑還看見了小草、小花、小樹、 公共廁所、乒乓球枱、健身器材、籃球場、假山,我和姑姑跑一圈後就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散步讀後感 篇10

《美學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書籍,可是裏面的思想卻熠熠發光。作者是宗白華先生,因為作者是個詩人,所以整本書的主要風格是詩意濃厚,閒適舒緩,令人讀起來非常有趣味,不會失於泛泛而談,但又不至於過於深奧難懂。

當你翻開這書時,便會想全心全意一氣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間會有任何間斷,因為在看的過程中經常會遇見令人拍案叫絕的美言好句。完整地研讀有助於對這本書裏的所有思想有一個整體的感受,對其中東西方文化碰撞有更為深入的把握。當我真的如飢似渴地將這本書狼吞虎嚥般讀完之後,還是手不釋卷。於是我又想重新仔仔細細地將其中所有的思想品味一番,咀嚼一番。所以我採用了通讀和精讀兩種方法。通讀只讓我對這本書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全書風格上講,文筆優美,行文如雲捲雲舒,自然而閒適。從其內容來説,交融中西,有很深沉的哲學藴於其中,不會艱澀難通,但是你也不能馬上獲得其中真意,要如散步般,逢到一處好景緻時,便要駐足細賞。《美學散步》這部書就是這樣的,行到思想靈光閃現處,要靜下心來思考,比照自身,有何感悟。這一功夫是後來在細讀的過程中才慢慢體會出來的。

今還記得裏面有引用李麗對宗白華《美學散步》的評論,她是這樣説的:“‘散步’當中有古老周易演繹我們祖先‘天人合一’觀念的直觀、感知和體驗;有禪宗以淨的心去體悟觀照萬物的境界;有老莊、玄學追求的靈氣飛揚的思辨智慧;有亞里士多德的明晰合邏輯的理性色彩;有休姆經驗主義哲學中對感官體驗的重視;有康德把時空作為人類感知方式,把心靈作為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的真知灼見;有黑格爾否定的思考的辯證思維;還有在20世紀中西文化碰撞中為人們普遍運用的比較中見同異,同異中辨特徵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我非常同意李麗精警的評價,而且她表達的是那樣的緊湊。

散步讀後感 篇11

慢慢合上《美學散步》一書,閉上眼,書的餘香猶存,而我腦海裏浮現的,是一個“皎皎明月,仙仙白雲,鴻雁高翔,綴葉如雨”的沖淡清幽境界。

這部書是宗白華美學論文的第一次結集出版。宗白華是五四新文化大潮衝出的新一代學人,早年曾留學歐洲,足跡踏及藝術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過詩集,他本來是個詩人。青年時期對生命活力的傾慕讚美,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構成了他美學篇章的特色。這個集子裏的文章,最早寫於1920年,最晚作於1979年,實在是宗白華一生關於藝術論述的較為詳備的文集。他沒有構建什麼美學體系,只是教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教我們如何建立一種審美的態度,直至形成藝術的人格。而這正是中國藝術美的精神所在。宗白華曾在集子裏這些文章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屬於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的特徵。因此,閲讀這部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們進行藝術的欣賞。

在他之前,也有很多藝術家也曾發掘過這樣的美,但是都無法像他那樣灌入一種極其深沉摯厚的人格生命的自覺,這樣一位源生於傳統文化、洋溢着藝術靈性和詩情、深得中國美學精髓的大師以及他散步時低低的腳步聲,在現今也許難以再現了。然而如何在日益緊張的異化世界裏,保持住人間的詩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現代人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嗎?而《美學散步》正好能給我以這方面的啟迪。

宗白華美的態度是超然的,又是世俗的。他在書中展示了一個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滿了親切感和家園感。他從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現了“宇宙是無盡的生命”,也發現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圓滿的和諧”。英國詩人勃萊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就是這種描述的最景緻的詩句。沒有一種以天地為廬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懷,沒有一種能澄情以觀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發現這種生動與清和的美的統一。而他似乎輕而易舉地領悟到了美的神韻,如在拈花微笑間頓悟了一切聲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動和氣韻。

中國人講“虛實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於空寂處見流行,於流行處見空寂”,從而獲得對於“道”的體悟,“唯道集虛”。這在傳統的藝術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因此中國古代的繪畫,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來表現豐富多彩的想象空間和廣博深廣的人生意味,體現了包納萬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懷。宗白華用翔實豐富的例子,提出了中國詩畫、書法所表現的虛空要素以及從此形成的宇宙意識,他認為“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是中國藝術最後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他在我們面前舒展開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帶我們去玩味古代名畫的內藴,畫家所寫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虛空之上。空中則盪漾着“視而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道”,在這片虛空上的一草一木,一鳥一蟲,一山一水,都負載着無盡的深意。同時,他還提出,中國繪畫中往往可以感到線條的力量,流動的線條是最富美感的,所以古代人常常把形體轉化為飛動的線條,這就是我國古代繪畫帶有舞蹈意味的原因,敦煌壁畫《飛天》很好説明了這一點。正是因為重視線條,我們看到了“筆墨”對於作畫的重要。筆墨技法表現在“骨力、骨法、骨氣”上,“骨”就是筆墨落紙有力,突出從內部發出的一種力量。這是和中華民族的民族氣節、骨節相同的因此我們見得每一幅國畫都有一種堅固的形象組織和堅定的內在生命力量。我們應該透過“骨”去領略“風”,這才能得到享不盡的愉悦之感。《美學散步》讓我們體悟到中國畫的“氣韻生動,遷得妙想”之精髓。前者是説一幅畫要湧動着宇宙萬物的“氣”的節奏、和諧,給人一種音樂感;而“遷得妙想”則是通往“氣韻生動”的途徑。所謂遷得妙想,就是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用本心去體味外物的內在精神,把自己的想象遷入內部,經過一番曲折,才可把握對象的真正特質和精神。

説到建築和園林,我想前立刻會浮現出氣勢宏偉磅礴的紫金城、頤和園;含蓄温婉的蘇州園林和風細雨下的小橋流水、亭台樓閣。欣賞中國古代的建築,如果不懂得中華民族的飛動之美和空間藝術,是不會深刻的。飛動之美不僅體現在繪畫、雕刻上,還表現於建築園林之上。只要看看北京幾大宮殿中的裝飾:飛騰的龍、憤怒的猛獸、展翅的鳥雀、撲翼的鳳凰、轉來轉去的蛇、伸着脖子的白鷺、顧影自憐的仙鶴、互相嬉戲的猴子、還有神仙、玉女飛天的場景和妖魔鬼怪猙獰鬼臉……就能充分感受到我們民族人們內心湧動的生命活力,那典型的“飛檐”,不就是最好的説明嗎?宗白華還深刻地分析了中國建築的空間意識,他説中國人注重“可遊,可行,可望,可居”,而“可望”是最重要的,因為無論“遊”、“行”、“居”都是為“望”服務的,所以我開始明白了中國的窗、亭、台、樓、閣、廊在園林建築中的重要角色,它們構成了“望”的途徑。窗子使其內外發生了交流。一扇窗就如一幅畫框,窗外的景色構成了框內的圖畫,並且它總是變動不居的。在窗內任何一個角度看窗外,都會得到不同的景緻,這同樣也體現在亭台樓閣廊上。中國人喜歡設亭台樓閣,喜歡設窗,是和許久以來的民族審美傳統分不開的,獨坐窗前、獨倚亭邊、獨行廊中,都會讓自己的視覺得到一次很好的旅行和放鬆,讓我們從各個角度在大自然裏品味變化萬千的韻致和美麗。

中國從六朝以來,藝術理想的境界就是“澄懷歡道”,在拈花的微笑裏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禪境。“澄觀一心而騰踔萬象,是意境創造的始基,鳥鳴珠箔,羣花百落,是意境表現的圓成。”這就是他追求的“禪”的心靈狀態,就是“出水芙蓉”的至高意境之美。在清幽、自然秀麗中生髮,產生“生氣遠出”、“妙造自然”、“清真可愛”的情感體驗,正如温婉的玉,絢爛至極歸於平淡。“出水芙蓉”是宗白華的一種在深度上追求人的生命本真和自然本真的意境創造,為了達到他藝術和人生的至高清純境界,表現了他對於生命的思考和探索,對人“真性”的挖掘體悟。

這種對“絢爛之後歸於平淡的清新淡雅之美”的追求,體現了宗白華內心深沉孤寂之感。在現代文明高度高度發達下,人們的傳統文化和生命精神日益失落,徘徊於這種矛盾的憂鬱和苦痛的邊緣,宗百華悲愴地喊出“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往哪裏去?”他反覆提醒國人要意識到現代精神的頹廢問題,這正是他作為一個孤獨的靈魂對生命發出的吶喊與召喚,他把他的這種孤獨的探索和冷靜的思考引入了美學範疇,個體生命的孤獨和落寞,在理想的自由藝術之境中完全可以轉化為對生命的歌頌和追求。通過藝術對人性本真的追尋,他的孤獨落寞得到了徹底地發泄,只有在這樣的境界中,人才能真正找到精神的家園,返回精神的故鄉,撫平內心的傷痛,慰藉平日孤寂的靈魂。

《美學散步》讓我得到了一種生活情趣和審美方式,伴着筆墨的清香,細細體味,宗白華那自由孤寂的靈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尋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讓我拋棄浮躁的世俗,向美學叢林的深處邁進。

散步讀後感 篇12

《美學散步》這本書,是宗白華老師一生中為數不多的著述之一,裏面彙集了他一生最精要的美學篇章。據瞭解,這也是他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學著作。作為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宗白華老師用他細膩的筆鋒,聯繫古今外,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美學境界。

當我隨便翻翻,發現這與別的美學著作很不同:一般的美學著作,總是晦澀艱深,但這本書卻用詩一般的語言,寫出了中國美學的精髓。就像書名一樣,這本書用散步的感覺寫美學,文字自由自在,風格無拘無束。

這本書確實讓我有所收穫,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進行藝術的欣賞,令這個美學門外漢的我,很形象生動了解關於美學的冰山一角。

讀完整本書,感覺就是在美學與文學中,在中外的藝術中慢慢地散步了一回,品味着散步聲中留下的道道靈光。

美,並不等同於我們平時所説的魅力,美是一種抽象。它需要通過藝術的雕琢來體現,卻又不僅孕育在藝術的雕琢之中,宗白華老師在書中講到:“最高的沒,應該是本色的美。一切美的光都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映射,是無所謂美的。

在當今社會中,很多人都缺乏一種含蓄,過於直白的表達自己,這在做人處事中,只會讓自己在交往中處於劣勢,得不到更多的友誼,而且過於直接的表述,在一定的場合只會讓自己變得膚淺。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正是這樣嗎?在現在日益繁忙與緊張的現代社會中,每個人整天行色匆匆,忙忙碌碌,紮在自己手上的工作中不可自拔,卻忽略了應該給自己的生活留下一點空白,留下一點閒暇,讓自己有時間思考一下自己的現在,自己的未來,讓自己放慢腳步,欣賞一下路途上的風景。

保持住人間的詩意和對生命的憧憬,給自己的生活留下一點點空白,讓自己不要喪失對未來的希冀與對生命的熱愛,這是生活之道,也是讓自己活得更“美”的方法。

例如説畫家只是純客觀的機械式的展現景物,一幅畫就是一張畫起來的照片,那又有什麼意思呢,只有在畫作中折射出來自作家

人格的高尚格調,才是一幅真正的傑作,現在專業的攝影技術之所以不同於一般人把玩照相機,是因為照片中有來自於攝影者孜孜以求的藝術境界,展現了他們內心對美的追求與渴望,而這些正體現其對美高格調的追求。

自然擁有靜態的美感,連綿的山脈是永遠存在而不可動搖的,山不會動,但是卻孕育出滿山的蒼翠和無數的飛禽走獸。人們往往是為高山的沉穩與博大所震懾,對它不可屈服的頑固生命力產生一種敬畏感。人們常常會為崖壁間頑強生長的一顆不知名的小樹而引發生命的感歎,對它堅韌的性格引發自身弱點的覺醒。只有當人們感受到樹的蓬勃生命力的時候,才能對生命力產生內心的呼應,從而形成一種審美的感受。

人的生命是一個短暫而又漫長的過程。經歷的每一個階段,都可能有不一樣的心靈感受。每一段的生命歷程都有它的精彩之處,人們所需做到的就是享受現有生命的這一歷程。長者往往會給予後輩以各種的經驗教訓,但是個人對生命的領悟還是要看自己的造化和領悟,領悟人生的過程,需要每個人對生命的真是體驗。如果一個人永遠不會去思考自己人生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只是得過且過的一輩子,那麼他就無法領略到生命存在的價值,甚至可以懷疑其存在的必要性。或許頓悟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沒有思考的人生就像一個人在黑暗中瑀瑀前行,看不到沿途的風景,很有可能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人生的體驗者應當是一次美的旅行,能把握在眼前的和即將出現在未來的美麗“風景”,用探索美的心靈去體悟。

散步讀後感 篇13

經老師介紹,我開始閲讀宗白華老師的《美學散步》。

《美學散步》這本書,是宗白華老師一生中為數不多的著述之一,裏面彙集了他一生最精要的美學篇章。據瞭解,這也是他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學著作。作為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宗白華老師用他細膩的筆鋒,聯繫古今中外,娓娓道來,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境界。

這本書通過分析詩與畫的分界,分析中國與希臘藝術中美的體現,在輕鬆的氛圍中,講述了“美”的含義及體現。這是一本講述美學的專著,在我看來,這也是一本古今中外經典文學的摘錄集,更是一本中外藝術展集,一本哲學專著。記得有一次,我向一位朋友提到《美學散步》,他很快地問:“是不是宗白華的書?我們在上山水美術鑑賞時老師經常講到它。”是的,在這本書裏,宗白華老師向我們介紹了很多中國的山水名畫,在這些名畫的介紹與講解中,告訴我們美的所在。

讀完整本書,感覺就是在美學與文學中,在中外的藝術中慢慢地散步了一回,品味着散步聲中留下的道道靈光。在書中,宗白華老師説,詩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藝術的美,一是自然的美。他説,文藝站在道德和哲學旁邊能並立而無愧。美,並不等同於我們平時所説的美麗,美,是一種抽象。它需要通過藝術的雕琢來體現,卻又不僅孕育在藝術的雕琢之中,宗白華老師在書中講到:“最高的美,應該是本色的美。”他又説:“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映射,是無所謂美的。”

美,本來就是藴含在每個人的心靈裏,“心靈美才是真正的美”,這樣的話,從國小的時候就一直在講,可是,當人們的年齡逐漸增長,在世俗中逐漸被污染,人也變得越來越現實,越來越膚淺。很多人,會把他們認為的所謂的“美”外化,他們可以一擲千金,用在美容,用在購買各種化粧品上,卻不願把手上的錢捐獻給真正需要他們的人們手上,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也有很多人,把“學雷鋒”當成一種作秀,只在領導出現的地方“學雷鋒”,這種為了領導而做好事的行為,又是多麼可恥?他們只看到外在的美,卻忽略了真正的美,忽略了心靈的美,忽略了很多更加重要的東西。

本書中講到的美,是一種中國傳統式的美,是一種含蓄的美,就像中國的水墨畫,它會把畫的精神,作畫者所要表達的含義藴含在畫中;又如詩人,他們不會把自己的想法直白的表達在詩句中,而需要人們自己去揣摩,這樣才能使美富含“厚度”,而不會像西方的油畫攝影式的畫風一樣,什麼都要追求與實物一模一樣,只能讓人一眼看穿。在當今社會中,很多人都缺乏一種含蓄,過於直白地表達自己,這在做人處事中,只會讓自己的交往處於劣勢,得不到更多的友誼,而且,過於直接的表述,在一定的場合只會讓自己變得膚淺。在這裏,我並不是説直率不好,直率的人,是可愛的。但是,在一定的場合,也應學會含蓄,才能體現我們本身具有的素質,才能體現我們的“美”。

在書中,美還體現在一種“空白”的美——留白,就像作畫時,故意留下一部分空白,反而使整幅畫變得清新,韻味更加濃厚一樣;就像一篇優秀的新聞稿,首先要可以讓讀者過目,然後才是過心,最後是過腦一樣,美,首先也應該是讓人看着順眼,亦即是應先“過眼”,然後才是過心,最後才是過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正是這樣嗎?在現在日益繁忙與緊張的現代社會中,每個人整天行色匆匆,忙忙碌碌,紮在自己手上的工作中不可自拔,卻忽略了應該給自己的生活留下一點空白,留下一點閒暇,讓自己有時間思考一下自己的現在,自己的未來,讓自己放慢腳步,欣賞一下路途上的風景。結果,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只會讓自己越壓越重,而一時看不開走上了自取滅亡的不歸路。像近年來頻繁出現的自殺的大學生,博士生等等。保持住人間的詩意和生命的憧憬,給自己的生活留下一點點空白,讓自己不要喪失對未來的憧憬與對生命的熱愛,這是生活之道,也是讓自己活的更“美”的方法。

《美學散步》,他的美麗與温柔引發了我種種的思考,讓我感受到了生命中,生活中,藝術中,美的存在,讓我知道應該如何去尋找美,感受美。書中言:“藝術的境界,既使心靈和宇宙淨化,又使心靈和宇宙深化,使人超脱的胸襟裏體味到宇宙的深境。”是的,在這温暖的漫步中,我感受到了心靈的平靜,感受到了心靈的充實,感受到了在“美”中藴含着的哲學的洗滌。

散步讀後感 篇14

讀了中國台灣大學張文亮博士的《牽一隻蝸牛去散步》,內心不由被作者傳達的思想所震撼。

再我送過的學生中,曾有這樣一波學生,我給他們説過的話常常許多孩子不是不清楚就是忘到了九霄雲外。每天的作業將近有10個左右的孩子晚上不寫家庭作業,上課提到的問題、概括文章知識和技巧,知道的真是寥寥無幾。一個問題拋出來,課堂上常常是鴉雀無聲,我的感覺就像文中所説:“我催他,我唬他,我責備他,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彷彿在説人家已經盡全力了!我拉他,我扯他,我甚至想踢他,蝸牛受傷了,他流着汗,喘着氣,往前爬。” 就這樣,在牽着“蝸牛”散步的過程中,我也像蝸牛一樣流着汗,喘着氣,累的筋疲力盡。後來,當我看到“蝸牛”跟不上自己過快的步伐時,也只好慢了下來,反思自己走過的每一步,我開始從培養孩子基本的語文能力入手,收集孩子易錯的字,分析原因,對症下藥,查閲各種資料,教給孩子閲讀的技巧,我不厭其煩地讓孩子在閲讀訓練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表達能力……

慢步中,終於,我聞到了一點花香,我感到微風吹來,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孩子們在悄然無聲地變化着,一些一提起作文就頭疼的孩子文在我的指導下筆開始流暢了,一些寫字經常留“雀斑”的孩子作業乾淨了,整齊了。哦?原來,帶“蝸牛”散步的路上還有這麼美妙的風景,而我卻只顧埋怨,忘記了抬頭欣賞。

作為教師的我們,每天都按照計劃匆忙地完成教學任務,一直這樣的工作着,所以會產生厭倦的情緒和煩躁的心情。我們如果把孩子們都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孩子們的每個小小的舉動,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會給我們帶來無限的快樂。工作中的分分秒秒都是在收穫着快樂。只有在快樂中工作,才會喜歡自己的工作,更好的投入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之中我感受到了要有一顆包容和體諒的心。每個孩子的個體發展是不同的,作為老師的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的不同點,要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進行教育。我們要因材施教,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要關心和愛護學生,耐心地教育他們,微笑着面對他們,用温柔的眼光來看待他們,讓他們感覺和你是平等的。多用鼓勵的話語來激勵他們,經常表揚他們,比如“你真棒”“ 真不錯”… …

教師是一個神聖的職業,也是受人們尊敬和愛戴的職業。在對待孩子是需要的是細心和愛心,認真地去對待每一位孩子,對他們細心地呵護,每天都會受到不一樣的禮物的。孩子們就像可愛的小蝸牛一樣,是上帝送我們老師的最好的禮物!

散步讀後感 篇15

我是第一次讀張文亮的書,張文亮先生是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中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科普作品集《誰能在馬桶上拉小提琴?》獲中國台灣第二xx屆金鼎獎。著有:《科學大師的求學、戀愛與理念》、《我聽見石頭在唱歌》、《我看到大山小山在跳舞》、《兄弟相愛撼山河——威伯福斯與克拉朋聯盟》、《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故事》、《牽一隻蝸牛去散步》等20多本膾炙人口的書。

當我帶着新奇的心情打開張文亮的這本散文詩——《牽一隻蝸牛去散步》,那一句句清新優美的詩句,猶如春雨般的滋潤着我的心田……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彷彿説:"人家已經盡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着汗,喘着氣,往前爬……真奇怪,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上帝啊!為什麼?"天上一片安靜。"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好吧!鬆手了!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我感到微風,原來夜裏的微風這麼温柔。書讀完了,那些語意雋永的句子,在我心頭“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當我認認真真的讀完這本書後,感到真是受益匪淺。故事中的“蝸牛”多麼像我班上的孩子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教育是一門慢的藝術。

1、教育是慢的藝術,不能忽略孩子的個體差異 緩慢爬行是蝸牛的天性,爬得飛快就不是蝸牛了。每個孩子也都是獨一無二的特殊個體。千人千面,一人一性。作為教師,我們要改變的不是孩子的個性,而是尊重孩子,在他的個性上引導他發展進步。我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孩子。他是一個特殊(輕微孤獨症)的幼兒,入園以來,他很少説話,而且聲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語重複一些單調的話。他會模仿別人説過的話,而不會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交談。他語言的交流上還常常表現在代詞運用的混淆顛倒,如常用“你”和“他”來代替他自己。有時遇到不開心的事會出現尖叫,而且行為態度極其隨意……這個孩子就像蝸牛一樣,在牽着這隻“蝸牛”旅途中,我焦慮,甚至氣急敗壞、暴跳如雷,常常對他説:“孩子,你怎麼就學不會呢?一年時間,怎麼就看不到你的進步呢?” 我對這隻蝸牛拼命催、拼命拉。他依然以原來的速度緩慢地挪動着。不過,至少它在前進。面對全體孩子,我們不能忽略孩子的個體差異。每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由點滴錯誤、點滴成績、點滴感悟積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2、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需要等待。 都聽過“拔苗助長”的故事,也都知道拔苗助長只能造成負面影響。其實,在我們現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中,沒有人願意停下來。放慢了腳步的人只會感到恐慌。一切都在速成:養殖場的雞、大棚的蔬菜、速食麪,甚至是現代的孩子,為了成績,也在速成。什麼興趣班、什麼素描班,這不是速成,又是什麼? 這讓我想到了印第安人的一句諺語:請別走太快,等一等靈魂。想到了那些像種子一樣在地裏的孩子。他們扭動身軀,找尋光明,怯生生地吐出嫩芽。但等待他們的是不停的催促:“快點,哎呀,快點呀!”不斷催促成就的到底是童年還是“痛年”呢?孩子的學習、發展,會有快有慢,教育者要學會等待。無數事實證明許多在少兒時期的所謂“發展慢”的孩子,後來卻成為了“作家”。被老師下評語“反映遲鈍”的孩子可以成為愛因斯坦,被父親抱怨是白痴的孩子可以成為羅丹,被長輩認為資質平庸的孩子可以成為達爾文。

3、教育是慢的藝術,給孩子和自己多一點時間和空間。 也許,當我們放慢步調,與他們一起欣賞、領略沿途的風景時,我們可以發現在愉悦了身心的同時,也給孩子增添了一份希望。 蝸牛的故事還沒有結束。讓我們繼續聽完這個故事。“咦?我聞到了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我感到微風吹來,我聽到了鳥聲和蟲鳴,我看到了漫天的星斗。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是我急着趕路,沒有給孩子和自己多一點時間和空間吧?

散步讀後感 篇16

上帝交給逗樂一個任務,叫他牽一隻蝸牛去散步。可是蝸牛爬得實在是太慢了,逗樂一會兒催促它,一會兒嚇唬它,一會兒責備它,可這些都不管用。蝸牛還是一如既往,只是用抱歉的目光看着逗樂,彷彿在説:“對不起,我已經盡力了!”

逗樂是又氣又急,對着蝸牛用力扯,用手拉,用腳踢,這樣一來蝸牛受傷了,就爬得越來越慢了。逗樂就想,這蝸牛爬得這麼慢,連上帝都不管,那我也不管算了。於是他就讓蝸牛走在自己前面慢慢爬,自己則在後面慢慢跟着生悶氣。

就在這個時候,逗樂突然聞到了一股花香,咦,這是哪裏呀?哦,原來這裏是個花園。接着,他聽見了鳥兒清脆的嘰喳,蟲子歡快的鳴叫,感到了微風拂面而來的陣陣涼爽。後來啊,逗樂靜下心來,他還看到了滿天的星星多亮麗。

逗樂這時才體會到上帝的用意何在:“原來上帝不是叫我牽蝸牛去散步,而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呀!”

這是我跟我逗樂兄弟講的眾多睡前故事的其中一則,代入第一人稱,他們都很喜歡。故事的原文是出自中國台灣大學張文亮博士的一篇散文詩《牽一隻蝸牛去散步》。原文是這樣的: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彷佛説: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着汗,喘着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鬆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原來夜裏的微風這麼温柔

慢着!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

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

這首散文詩不長,故事很簡單,卻意味深長。比如在教育孩子方面,是不是就像牽着一隻蝸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過他的成長過程,給孩子一點時間,也給自己一點時間,我們會發現,其實更多的不是父母成就了孩子,而是孩子成就了父母。比如在日常工作、生活方面,我們是否目的性太強,情緒太急躁,總是急於求成,不問過程,只求結果。其實我們每個人一出生,就已經註定了結果,如果我們不去好好享受過程而是直奔結果,那不是自己“找死”嗎?

讀讀這首《牽一隻蝸牛去散步》,總感覺有股温柔的力量,可以讓內心的浮躁慢慢平和下來。偶爾和蝸牛一起散散步,我們可能就會發現許多就在身邊眼前而沒有注意到的美麗。

散步讀後感 篇17

兒子——八年前你如約地來到了我的身邊,給了我做媽媽的權利,我驕傲。我成為一個母親,瞬間感覺身上的擔子重了許多,看着身邊的這個小人,從此以後你將是我的全部。

當有一天我看到了《牽一隻蝸牛去散步》這首詩,不由自主地被裏面精湛的語言深深吸引併為之感動。因為我是一個脾氣特別不好,又性子特別急的媽媽。這篇文章讓我彷彿聞到一股暖暖的愛的氣息。牽着一隻蝸牛散步,大家都知道蝸牛揹着重重的殼,那是一步一步往前爬,而你牽着它散步,必須放慢腳步,跟着它的節奏慢慢地去欣賞沿途的風景。你會發現原來慢下來,看到的是更一種不一樣的美。

就如同我領着身邊的這個小朋友,拉着他的小手,低頭看着他,慢慢的走着。細細品嚐到一種無與倫比的幸福味道,彷彿走進了一個充滿寬容、善良、愛心的美麗世界。

我們教育孩子不正像牽着蝸牛去散步嗎?在這個艱難跋涉的學習和成長的道路上,孩子要付出艱苦的努力,要經受無數次的錯誤、挫折和失敗,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而我們家長不能只會一味地責怪孩子,更多的應該配合老師認真地去對待每一位寶貝。他們畢竟只有七、八歲的年紀,有一顆美好的童心,你不能總是用你的思想來硬生生的駕馭孩子,而應該對他們細心地呵護。孩子們就像可愛的小蝸牛一樣,他有自己的獨立思維,因為他還小所以做事情不會像你一樣快,別總催他“你不會快點嗎?你能不能抓緊時間?你到底怎麼回事?……”

不要總是用這種責怪的口氣,因為你無緣無故的大吼大叫,寶貝們也許會感覺特別的莫名其妙。因為他們已經非常盡力在做,只是他的步伐就是那麼小,他的思想不會像你那般成熟。請你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完成。因為他們就是一隻小小的蝸牛,總以為是“我”在牽着蝸牛在散步,其實是上帝讓蝸牛在牽着“我”在散步,是孩子們讓我們重新認識了什麼是天真無邪,什麼是真正的沒有利益下的真誠的語言和笑容。他的一句“媽媽,我愛你……”真的是發自他小小內心最真摯的表達,“寶貝,媽媽也愛你,一生一世……”

也許有時候是我們走得太快了,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裏,不僅我們自己走得快了些,似乎無形中也讓我們的寶貝們也走得快了。現在回頭想想,自己非常慚愧,才感悟到,其實教育孩子就像牽着一隻蝸牛在散步,你要放慢自己的腳步,和孩子一起走進他的世界。

雖然也有失去耐心的時候的大吼大叫。然而,孩子的內心是無比純淨的,他們可能睡一覺就忘記了。第二天依舊在他成長的點點滴滴中向我們展示了很多的美好和樂趣。只是我們的腳步走得太快,快到已經忘記了欣賞,忘記了讚美。對不起寶貝,媽媽還要放慢自己的腳步,多陪你,牽着你的手陪着你慢慢長大……

寶貝你是上帝送給媽媽最珍貴的禮物,我知道上帝的本意是希望我在陪伴你成長的道路上,也能夠有機會去重温我孩提時的純真。從今天起我要更加努力做個好媽媽,繼續放慢我的腳步,再慢一些,再慢一些,再慢一些,靜下心來多聆聽你的想法,多遵循你的意見。牽着你的手,帶你走進一個屬於你的童話童年。

寶貝你就是媽媽的小蝸牛,媽媽愛你……我們大手拉小手,一直快樂的幸福地走下去,謝謝你的陪伴,我陪你長大,你陪我變老,好嗎?

散步讀後感 篇18

《牽一隻蝸牛去散步》這是中國台灣作家張文亮寫的一首散文試。這篇文章充滿了哲理性,同時有一股温暖的力量,讀完後感受頗深,現把自己的感受與大家分享。

現在我從事的是特殊教育,面對的是一羣智力障礙的孩子們,我們的學生們在肢體上,心智上或多或少都有些障礙,他們就像是文章中説的蝸牛一樣脆弱,行動慢,這就決定了我們教師要有一顆愛心和耐心,用愛心呵護我們的“小蝸牛們”,就像母親一樣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多和他們親近,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愛。同時,愛也是包容,在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有些時候孩子們可能會達不到你的要求和標準,我們有時可能會急躁,失去耐性,還有時會大聲地向孩子們抱怨:“怎麼還是不會?”也有時會因為孩子們的一個小小的錯誤向他們大聲呵斥,可是,我們在發完火後是否會想一想:他們都還只是孩子,還是個智障孩子,他們也許已經盡力了,可是仍達不到標準,不妨彎下腰來,説一句:“孩子,沒關係,加油!老師相信你能做到。”然後耐下心來,用適合他們的方式,放慢進度,反覆訓練,讓他們掌握知識技能。

生命的意義在於心態,一個人的心態決定了你快樂還是痛苦、積極還是消極、感恩還是抱怨。一句話説得好:“生活是一面鏡子,原封不動地反映你的心態。你對生活怎樣,生活就怎樣回饋你。”當你微笑地面對生活,生活會示予你燦爛的微笑;當你哭對生活,生活也還你一樣哭喪的臉。如果你能經常保持良好的心情,你就會擁有生命的陽光。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因為一些小事而抱怨,抱怨工作的辛勞、待遇的不公、生活的不順心,因為這些使得我們產生了倦怠感,但不管你的心情怎樣,客觀事實總是存在的,與其經常抱怨,説生活的不如意,不如用微笑積極地面對,也許換個角度,會發現許多美好的一面。也許你總在抱怨學生多麼地難教,多麼地不守紀律或是習慣有多麼不好,但你有沒有靜下心來去觀察他們,他們身上有什麼閃光點是值得肯定的,或是有什麼事情是讓你感動的,也許孩子們的一個眼光、一句問候、一個舉動不知不覺的想我們展示了生命中最樸實而最美好的一面。我們不妨回過頭看一看,看“小蝸牛”們已經前進了多少,而不是去計較他們到底有多慢,對於你來説也許這不算什麼,但是對於他們來説,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這時,你就應該很認真地表揚他們。

教育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有句話叫做“教學相長”,在你教學生的過程中,自己的業務水平也在提高,就如文中所説:“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正是因為有了我們的這羣“小蝸牛們”,才有了我們這個羣體“特教教師”,正是因為他們,我們才會努力的去開發教材、鑽研教材、研究教法,也是因為教他們,讓我們獲得了種種的成就,“論文獲獎、公開課獲獎、榮譽稱號”等等,所以,雖然“小蝸牛們”是弱勢羣體,卻給了我們很多很多。我們還是用一種感恩的心去對待他們吧!

標籤: 讀後感 散步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mowzl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