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送禮的風俗文化美文:説説那些年的禮物

送禮的風俗文化美文:説説那些年的禮物

編者按:俗話説:“禮輕情意重”,作者在《説説那些年的禮物》一文講述的是從前家人習慣拿着禮物去看望親戚朋友,久而久之作者也形成了習慣。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詳細的送禮風俗吧!

送禮的風俗文化美文:説説那些年的禮物

自記事起,跟父母走親串友,都會帶着禮物,那時候,大家都窮,又是計劃經濟,所以,所謂的“禮物”大多是自己家地裏產的蔬果製成的吃食,或是雞蛋,麪條之類不用花錢的物品,帶的人沒有空手心裏踏實,收的主家也不計較貴賤,滿心歡喜,真是應了老話“不空手走親戚”而已。

後來,分田到户,家家日子開始好起來了,市場經濟活躍,走親戚也講究起來,似乎大家統一好了似的,例牌是一斤白砂糖配冰糖,罐頭桔子或糕食等兩三樣物品,當時的市值在3-5元之內,經濟實惠。記得每年臘月辦年貨的採購單裏一定少不了買十斤八斤散裝白砂糖,單晶冰糖及配套的膠袋數個,晚上就着油燈,一袋八兩左右分裝好,用一截廢舊鋼鋸條裹上袋口的塑料,靠近燈火處烤一下,一袋袋包裝精美的白糖就封口成形了。過年拜年的時候,張家拎到李家,李家又拎到王家.....一袋白糖一個正月也不知幾易其主,只到正月親戚走完了,櫃子裏剩下的白糖都是花花綠綠各路親戚拎來的。這些白糖大人也不輕易給孩子吃掉的。還得留着平日哪個親戚鄰居生病了,去看望時當禮物拎的,那些貧困的日子,渴望過上如糖一樣甜的日子也許是親朋們之間最美好樸實的祝願。

漸漸的,大家都覺得拎兩袋糖走親戚既不方便(糖袋容易破損)又寒酸。過年的禮物開始改成牛奶.餅乾.煙.酒之類的高檔消耗品了。既氣派又厚重,送的人覺得花了大錢顯得闊氣尊重,收禮的人也因為份量重價錢多而有了面子。這樣良好的感覺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煙買得越來越貴,酒也越來越名牌,商家可樂壞了,一到冬臘月開始,每個煙酒門市部的老闆都忙得暈頭轉向,堆成山的各種名煙名酒換成一沓沓現鈔進了他們的腰包。延續這樣的禮物風俗幾年後,大家都開始苦不堪言:走不起親戚了啊!高昂的禮錢負擔!要命的還有,商家也明白這些禮物都是東家拎到西家的流轉,主家不喝不抽,自然不會打開檢驗真偽,所以,假冒偽劣產品防不勝防,花了大價錢送去的禮物,轉到最後準備消滅它的主人家時,一打開才發現,物不所值,假酒黴煙時時有,所以大家傳開後就又約定俗成:以後逢年過節就不掏錢受罪還買假貨了,直接現金紅包給主家,買什麼用什麼主人自己做主。這樣一來,年節到來,再也很難見到大家大包小袋的拎着禮物走親戚了。人們又回到俗語“空着手”走人家的減負時代了。現代網絡的普及後,走親戚的禮物更簡化了,連拿現金都嫌麻煩,大家直接“微信紅包”一點,還搭上一句貌似真誠的祝福,倒是徹徹底底改變了“禮物”的面貌,只是,回想起拎着那些不值錢的禮物走親戚時的親切熱鬧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在這樣的禮貌風俗裏薰陶,我自小就形成去哪都不好意思空手的習慣。家裏有老人的要準備點老人喜歡的東西,家裏有小孩子的要投其所好的給他帶點禮物。來自禮儀之邦的中國人還是有這樣的心理----帶點禮物,人與人之間就感覺距離近了很多,尤其是我做銷售後,如果僅僅是去給客户辦服務,就是很純粹的商務關係,但帶點禮物,就似親戚般的親近起來。彼此都很享受這樣的親近距離,故樂此不疲的堅持着。但有個原則,沒有成為客户前,儘量不送禮,尤其是貴重禮物,既怕增加別人的心理負擔,又怕得不償失後的失衡感,成交後再送,一是代表感激之情,二是希望關係的建立後有人情味兒的源遠流長。有遠道而來的朋友,不論見面的初重,我都會習慣性的精心備一份禮物,既不花太多的錢又比較實用且能代表我的心意即可,給朋友一份特別的感動和温暖是最終的效果。

更有趣的是,我現在所在的公司,竟然也一直秉承這樣有温度的文化,每次外請嘉賓分享結束後,公司高層都會代表公司呈上一份別具特色的禮物給嘉賓,讓他們唏噓不已!還有同事之間,出差旅遊回來,都不忘買點當地的特色產品回來供大家分享,關係好點的,還可以收到時髦的稱謂“手信”的禮物呢。

初嫁廣東時,感覺先生那裏的文化沒有我們這樣的講究。他們親戚朋友間來往很隨便,除了過年,平時都是兩手空空的去拜訪親戚,大家都覺得很正常。我實在難以理解這樣的冷淡隨意,所以每次去他們親戚家,都執意帶上瓜果類的禮物。漸漸地,也許是受了影響還是他們出於禮尚往來的迴應,竟然也有他們的親戚帶着禮物來我們家,真是讓我倍覺温暖詫異!

其實古人説得好“禮輕情意重”,親戚朋友的來往,不在乎禮物的貴賤,要的只是那份心意,那份温暖,那份情誼。只有這樣的粘度,人與人之間才會越來越親近,越來越有味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mny7n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