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元旦黑板報資料【精品】

元旦黑板報資料【精品】

你會做元旦的黑本報了嗎?元旦黑板報的資料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元旦黑板報資料,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元旦黑板報資料【精品】
元旦黑板報資料【1】

元旦由來

古代中國的元旦日,並非如今通用的“格列歷”——公曆的一月一日。從殷代定農曆十二月七年級為歲首,到漢代定在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歲首,曾有多次反反覆覆的改變。到民國時孫中山於192019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順農時”、“便統計”,定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改公曆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元旦”。

直到解放後中央人民政府頒佈統一使用“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公曆1月1日規定為元旦節,並決定全國在此節放假一天。同時為區別農曆和公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前後,因此改農曆正月七年級稱為“春節”。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元旦一詞最早始於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稱為元,七年級為旦。南朝梁人蘭子云的《介雅》詩也雲:“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元旦黑板報資料【2】

元旦習俗

民俗·飲食

中國古代元旦飲食豐富多彩,《荊楚歲時記》的記述就是集中體現。南朝時荊楚元旦拜賀畢,接着是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táng)、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吃一個雞蛋。

椒柏酒:在東漢《四民月令》中已經出現。椒是花椒,古人説椒是玉衡星之精,氣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輕耐老;柏是柏樹葉,古人視為仙藥,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別浸製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飲用。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南朝庾信《正旦蒙賚酒》:“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描繪了元旦朝賀受到賞賜椒柏酒的喜悦心情。而唐代武平一《奉和元日賜羣臣柏葉》一詩,以“願持柏葉壽,長奉萬年歡”之句,表達以健康長壽之身服務萬年天子的願望。飲椒柏酒在民間一直流傳下來,明代山東歷城、浙江嘉興均有此俗。

桃湯:即取桃之葉、枝、莖三者煮沸而飲,古人以桃為五行之精,能厭伏邪氣。制百鬼,故飲之。

膠牙餳:隋杜公瞻註釋《荊楚歲時記》膠牙的含義是“使其牢固不動”。膠牙餳實際上此俗寄託了長壽的美好願望,因為牙齒堅固,能吃能喝,自然身體健康。隋注還説“今北人亦如之”,可見此俗的廣泛性。自居易《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兼呈張侍御殷判官》有“春盤先勸膠牙餳”之句,反映了唐代元目的食俗。不過膠牙餳在南宋以後作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從元旦食品中消失。

五辛盤:作為元日食品最早見於吳晉間周處的《風土記》,説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發五藏氣”(《玉燭寶典》卷一引)。五辛菜是五種有辛味的菜,《荊楚歲時記》隋注説是大蒜、小蒜、韭菜、雲台、胡荽。如《風土記》所説可活動五臟,是祈求健康的東西。《荊楚歲時記》注引《莊子》説:“春日飲酒茹葱,以通五藏。”可見元日食辛菜的傳統由來已久。隋唐時代的孫思邈在《食忌》中説:“正月之節食五辛,以闢厲氣。”(《歲時廣記》卷五91)而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又説:“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這種食辛盤迎新當是晚起的意思。

吃雞蛋:各人吃一個雞蛋的習俗,在吳晉間的《風土記》中已出現。《風土記》説“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練形是道家用語,指修煉形體,認為可以成仙。生吃雞蛋是為了長生。《太平御覽》卷二九引《荊楚歲時記》説:“樑有天下不食葷,荊自此不復食雞子,以從常則。”即梁武帝信奉佛教,不再吞食屬於小葷的雞蛋。

湯餅:是指古代凡小麥面製品用水煮的食品,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湯餅卷九“餅法”中,講了“水引餺飥法”,其中“水引”製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餺飥“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可知水引和餺飥屬於同一類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麪條,餺飥似今長揪皮。其實宋人説的“年餺飥”是一句概括語,也包括了水引。北宋《歲時雜記》説:“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餺飥,或此之類。”(《歲時廣記》卷五引)索餅就是前代的長引。長引是説拉長的東西,索餅指像繩索一樣細長的餅,兩個名稱講的都是形狀細長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麪條之類的食品。

年糕:又稱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年糕北方則為黏黍。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餈”等名稱。6世紀食譜《食次》就有年糕“白繭糖”的製法,北朝《齊民要術》記載了將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正月元旦,“夙興盥激,吃棗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時《威縣誌》説當地吃“蒸羊糕”。在南方,江浙的蘇州、嘉定等地方誌稱“節糕”,明正德廣東《瓊台志》記載當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籠蒸春糕,圍徑尺許,厚五六寸,雜諸果品歲祀,遞割為年茶,以相饋答。”其形制類似今天的生日蛋糕。清顧祿《清嘉錄》卷十二記載更為詳細,説將黍粉和糖為糕,叫做“年糕”,有黃色和白色之別。大的一尺見方為“方頭糕”,還有像元寶的“糕元寶”,用於除夕供先、親戚朋友間的贈答。此外,還有細長的“條頭糕”、寬大的“條半糕”。過節時富家僱人制糕,一般人可在糕店購買。

標籤: 黑板報 元旦 精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k8ny8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