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關於透明的胡蘿蔔讀後感

關於透明的胡蘿蔔讀後感

讀了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紅蘿蔔》,對裏邊的很多地方有很多的話要説。下面是有透明的胡蘿蔔讀後感,歡迎參閲。

關於透明的胡蘿蔔讀後感
透明的胡蘿蔔讀後感範文1

時間是十年動亂時期,地點是一個邊緣的鄉村。政治的熱浪似乎只是給這裏的人們增添了些吵嘴時的時髦詞彙。人們好像還是和過去一樣,如植物般自然生長,忙着生,忙着死,成長,衰亡,這麼多的體驗,卻沒有任何精神上的撫慰。他們是被荒廢的土地。

莫言的小説總像是一種囈語,是長久處在孤獨中的人,特有的那種自説自話的習慣。他用這種夢囈般的語言對周邊的世界進行着極端敏鋭的體察,但當面對社會交流時,卻會不自覺的失語。

每個男孩子,或者就是孩子,都會有像黑孩那樣的封閉時期吧。大約就是在十歲十一歲,介於童年與青春期之間。那個時候,人的自我意識濛濛朧朧地覺醒,少根筋的孩子會開始注意自己長得好看不好看,是健壯還是羸弱,開始有了煩惱的感覺。然而那個時候的我們無論是語言還是心理都還太稚嫩,無法解決這些可笑的煩惱,甚至不知道怎麼表達,尋求幫助。於是,我們必須一個人面對最初的人生痛苦,忍耐着。沉默的久了,就索性不再説話了。孩子的心裏覺得,就算説出來,也沒有人能夠理解。

男孩子在這一點上似乎尤其明顯。十多歲的大孩子,女孩或多或少還是乖巧愛嬌的,男孩子,那可真是倔頭倔腦,不招人疼。況且,社會環境對男性的期許,必然會使男孩在成長中帶有更多的狂妄,這種夢想的負荷,是孩子羸弱的身軀和心智所無法承載的。內心與外界的矛盾,就這樣變的尖鋭起來。可惜,大人們有自己的事情要忙,絲毫沒有意象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經歷着怎樣的涅槃。

處在鄉村社羣中心的青年們,他們對於黑孩從沒有屑於理解。菊子的關懷,不過是少女過剩精力的施捨,或者説,是女人洋溢的母性作怪。一旦她的慾望,通過與男性的交往得到滿足,她便順理成章地把黑孩拋到了腦後。小石匠,我們都看得出他對黑孩的照顧是為了迎合菊子。所以,雖然這兩個人是小説中為數不多給黑孩好臉色的,但是黑孩卻絲毫不領情。一方面是出於孩子特有的敏感,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喜歡真正的不喜歡。另一方面,是邊緣人物對於中心人羣的嫉妒,他們有着完整的生活,燃燒不盡的生命力,他們年輕強壯,是社羣的精英。而自己,只能沉默孤獨。

黑孩對鐵匠們反而有着古怪的依戀。小鐵匠雖然暴躁粗鄙,但他對黑孩的態度倒是真誠的。雖然他把黑孩欺負的夠慘,但黑孩似乎與他有着詭異的精神聯繫。結局處小鐵匠哭着呼喚着黑孩似乎正印證了這一點。老鐵匠則是黑孩依賴的對象,他給這個孤獨的孩子一種安全感。他常常唱起一首淒涼亢奮的歌:

“戀着你刀馬嫻熟,通曉詩書,少年英武,跟着你闖蕩江湖,風餐露宿,受盡了世上千般苦——你全不念三載共枕,如去如雨,一片恩情,當作糞土。奴為你夏夜打扇,冬夜暖足,懷中的香瓜,腹中的火爐……你駿馬高官,良田萬畝,丟棄奴家招贅相府,我我我我是苦命的奴呀——”

古雅的茂腔,優美的辭藻,這首棄婦詞撫慰着這些孤獨的靈魂。他們都是精神上的棄婦。無論是作為社會邊緣人物的老人和小孩,還是那些正當年的青年男女們。生命在他們身上產生了各種奇異的變化,可是在那個物質貧乏,精神更貧乏的年代,在那個閉塞的鄉村,他們的精神封閉在死衚衕裏,雖然被生命力驅趕着,卻走來走去,找不到出路。《透明的紅蘿蔔》最大的氣質就是孤獨,無論是孩子獨自走在田地間還是小夥子熱熱鬧鬧的打架,他們都是那麼的苦悶,彷徨,相互之間無法理解,也無力援助。

最後説説透明的紅蘿蔔。小説中它在第三節末尾第四節出閃現。它的象徵意義眾説紛紜。我覺得,透明的紅蘿蔔不過是當時黑孩腦中臨時走神的產物。小石匠與小鐵匠劍拔弩張,一觸即發,可黑孩只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孤獨的人,也有着不屑於參與世俗的傲氣。那個金色的蘿蔔,或許是少年之夢的具象,是黑孩忍受痛苦,夾縫中生存下去的支撐。只是,那只是孩子充滿傻氣的夢啊。蘿蔔,是透明的。

透明的胡蘿蔔讀後感範文2

很早就知道莫言這個人,正是因為看了他的一篇小説《透明的紅蘿蔔》,寫的非常棒。這篇小説以“現代進行時”的描述方式表現農村的現實生活。單純得幾乎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出來的故事,卻被作者寫的色彩斑斕,充滿聲、光、色、影的迷離,展現出強烈的個人風格。

“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麗的圖畫:光滑的鐵砧子。泛着青幽幽藍幽幽的光。泛着青藍幽幽光的鐵砧子上,有一個金色的紅蘿蔔。紅蘿蔔的形狀和大小都象一個大個陽梨,還拖着一條長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鬚須象金色的羊毛。紅蘿蔔晶瑩透明,玲瓏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殼裏苞孕着活潑的銀色液體。紅蘿蔔的線條流暢優美,從美麗的弧線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 ”正如謝有順所言:“他早期發表的中篇《透明的紅蘿蔔》,我尤為推崇,我覺得這是天外來物般的作品,那種通透的感覺、偏僻的角度、觀察小孩的精準,已不可再得。”

莫言以其生花妙筆創造了一個既寫實又迷幻的鄉土,他筆下的山東高密,其實只存在他的想象中,那不是歷史上或現實裏的鄉土,而是他憑藉着一己的文學壯筆,重新塑造的一個家鄉,一個比歷史或現實裏的家鄉,都要更精采更復雜更豐富更迷人的虛構的家鄉,一個許多人都能理解認同的奇幻家鄉。

説到寫作的能力,不少作家能夠寫出好作品,但不能持續寫出好作品。莫言是一個例外,從1985年的開始的《透明的紅蘿蔔》、《紅高梁》、《天堂蒜薹之歌》,到1989年的《酒國》,1995年的《豐乳肥臀》,20xx年的《檀香刑》,20xx年的《四十一炮》,20xx年的《生死疲勞》,20xx年的《蛙》。莫言一步一個腳印地寫出了鄉土中國近30年的歷史和命運,作品裏面飽滿的“中國性”讓他成為世界文壇的關注焦點。莫言筆下的“高密東北鄉”與福克納筆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和馬爾克斯筆下的馬孔多小鎮一樣,充滿了象徵和寓意。

法國《費加羅報》評價莫言時如是説:中國作家莫言結合想象與現實,歷史和社會的角度,創造了一個宇宙,它的複雜性讓人想起威廉。福克納和加西亞。馬爾克斯。莫言獲獎,已是過去時,但中國文學仍在路上。

透明的胡蘿蔔讀後感範文3

在淡淡的憂傷中,讀完了莫言的小説《透明的胡蘿蔔》。

小説題目為《透明的胡蘿蔔》,但是隻在後半部分的不多的筆墨有對胡蘿蔔的描寫。那是一個晚上,小鐵匠讓黑孩去地裏偷來幾個地瓜和蘿蔔,在打鐵的爐子上烤着吃,那晚有菊子姑娘、小石匠、小鐵匠、黑孩,他們都吃了烤地瓜和蘿蔔,還有那個沒吃卻唱着淒涼滄桑老調子的老鐵匠。那麼為什麼擬這樣一個題目呢?小説的主人公黑孩在結尾處拔了一個又一個的胡蘿蔔,對着陽光仔細瞧,希望能看到那天夜裏看到的透明的蘿蔔,但始終沒有,而且還因此被剝光了衣服。這樣的結尾,又有什麼用意呢?

小説裏的故事,在一個潮濕的秋天開始了。

主人公黑孩這樣出場:牆角上站着一個十歲左右的男孩子。孩子赤着腳,光着脊樑,穿一條又肥又長的白底帶綠條條的大褲頭子,褲頭上染着一塊塊的污漬,有的象青草的汁液,有的象乾結的鼻血。褲頭的下沿齊着膝蓋。孩子的小腿上佈滿了閃亮的小疤點。 這樣的外貌描寫,在一開始就勾勒出了一個沒人疼愛的可憐的無助的孩子形象。

黑孩沒有温暖的家庭,有的是後孃的狠勁使喚和打罵。在小説中,黑孩經常被認為是啞巴,因為他幾乎不説一句話,但他的確不是啞巴。那麼,他為什麼不説話呢?是什麼使他保持沉默呢?他的無言是不是表明他是一個內心空白的傻孩子呢?

不,完全不是的。外在越是無言,內心越是豐富。

可憐的黑孩,活在後孃的打罵中,活在旁人的冷嘲熱諷中,活在周圍人的任意指使擺佈中。面對這樣的處境,他沒有怨言、更沒有反抗,就這樣默默地順從着。然而,她的內心呢?是風平浪靜,還是暗流湧動呢?

小説在行文中,會時不時的從黑孩的視角來寫,這讓讀者感覺到黑孩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黑孩逆來順受的傷痕累累的身軀裏藏着一顆猛烈跳動的心,我能感覺到:總有一天,他會爆發的!因為魯迅説得好:“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我相信,黑孩總會長大,總會覺醒的!

小中還有一個讓人感動得善良姑娘——菊子。

她善良勇敢。她會給飢餓的黑孩大葱窩窩頭,她會時常看望黑孩,她會給受傷的黑孩包紮,她會為可憐的黑孩流下同情的辛酸淚。她的善良勇敢就像一陣陣温暖的春風,時不時地吹散淡淡的憂傷、迷濛的霧靄。然而,結尾處偏偏徒增一層傷感——菊子的眼睛被小鐵匠打瞎了一隻。美麗中帶着悠遠的哀傷。

小説的文筆極其細膩。文中對農村風光人情的描寫具體生動。那幽幽切切、緩緩流淌着的河水,那齊整整、茂盛的黃麻地,那靜靜地長在土地裏的地瓜和蘿蔔,這些都被作者描摹的幽靜、潮濕、淒冷,又有一絲絲的優美和温情。

在這裏,更多的是自然、是原始。

自然風光,如一幅又一幅的油畫,那樣的懷舊而樸實;人物風情,就像那流淌的河水,真切豐盈。一股原始的內在的力量縈繞着不同人物的內心。作者的眼睛,好像能夠透過身軀直接看穿人物的靈魂。

有句話説:你可以欺騙別人,卻欺騙不了自己的靈魂。

在物慾橫流、急功近利的形勢下,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人們會漸漸的失去自我,為外物所累,最後丟掉了自己的靈魂,變得空虛而憂傷。其實,我們最應該:真實地活着。直面自己的內心,向善向美。

標籤: 讀後感 胡蘿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dpxdd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