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開學第一課傳承長征精神範文

開學第一課傳承長征精神範文

今年恰逢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開學第一課》主題為此定為“先輩的旗幟”,圍繞“長征精神”,選取青少年的獨特視角,向孩子們講述長征中的動人故事。在展現長征精神的同時尋找長征與當下的結合點,給青少年以價值觀的啟迪和引導,讓孩子們在對英雄的致敬中獲得寶貴的精神財富;下面是有開學第一課傳承長征精神,歡迎參閲。

開學第一課傳承長征精神範文
開學第一課傳承長征精神範文1:信念不移

班主任:撒貝寧講述嘉賓:99歲老紅軍胡正先、94歲老紅軍樑天文

“我沒有家紅軍就是我家”

作為紅軍的“千里眼和順風耳”,通信工作者在長征途中當時靠着簡陋的設備收發了無數重要情報,挽救了成千上萬紅軍戰士的生命。今年99歲的老紅軍胡正先就是其中一位。

胡正先12歲加入紅軍,他回憶,一開始因為年齡太小,部隊説他沒有步槍高,叫他回家,他卻説:“我沒有家,紅軍就是我家!”

當時條件很艱苦,在甘肅祁連山冰天雪地48天不見一粒糧食,穿得也困難,有一次被敵人襲擊,他光腳通過三角刺地帶,一雙腳扎滿了三角刺,直流血。

除了餓、累,還要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胡正先説,一次在山上,他剛站起來敵人一粒子彈把他身後的戰友打死了。天一黑敵人就衝上來,子彈像螢火蟲一樣亂飛,他聽到敵人叫“抓活的!抓活的!”胡正先一面跑一面想:“不能被俘!長征路上堅持一個信念:不掉隊,不被俘,不叛變,不投降。”

由於做的是通信工作,胡正先和戰友們知道,組織的事業永遠大於個人安危。那時候電台都要用幹

電池,在甘肅他們去臨澤的路上被敵人埋伏襲擊,胡正先摔進四五米深的溝裏,脖子上掛着的兩個6號大幹電池不見了,他趕緊在地上摸,摸到摔下的什麼他都不要。電池是他的武器、命根子,死也要摸到它。

胡正先告訴現場的同學們:“我這一生有兩個信念:第一是‘跟着走’,第二個是‘為國家貢獻所有的力量’,就是這兩個信念支撐着我走到了今天。但是看到咱們國家今天發展成這個樣,我覺得我們那代人的苦沒白吃,血沒白流。”

老將軍尋找故人後代

幾個月前,一位94歲高齡的老紅軍來到央視一套《等着我》節目,尋找當年長征路上的一個叫楊朝禮的政委的後人。此次《開學第一課》現場,節目組也請到了這個故事的主人公——老紅軍樑天文。

“當年我是楊政委的勤務員,我們倆在長征路上相依為命。沒有他我活不到今天,所以我也想找到他的後人,當面謝謝他們。”樑天文回憶説,當時他只有13歲,楊政委待他跟親生

兒子一樣,長征出發的時候帶吃的,楊政委捨不得讓他負重,只讓他背了一個小碗。這個碗他們共用了兩年。楊政委有一牀被單,為了讓他們都有得蓋,每天睡覺他都把被單橫過來,楊政委的腿就這樣露在外面,本來不好的腿更是凍壞了。

但不幸的是,他們走到甘肅梨園口的時候被馬步芳的騎兵包圍了。最後楊政委跟他説:“我的腿腳不好,不走了,你趕緊牽着馬往山上撤!”自己卻堅持戰

鬥到最後一刻,頭部被敵人的子彈打中犧牲了。

樑天文一直在尋找楊政委的家人,遺憾的是,並沒有找到他的直系後代,只找到了其他親人。今年7月8日,樑老和他們一起到了甘肅梨園口楊朝禮烈士墓,祭拜了楊政委,可謂完成了樑老的一個心願。《開學第一課》節目組精心為樑天文準備了他與楊政委的素描畫像合影,希望這幅跨越時空的“合影”,能彌補樑天文心中的遺憾!

開學第一課傳承長征精神範文2:勇往直前

班主任:何炅講述嘉賓:“獨臂將軍”賀炳炎之子賀陵生、賀龍女兒賀捷生

不用敬軍禮的特殊將軍

在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獨臂將軍”賀炳炎接受了毛主席的接見,並被毛主席稱為“唯一不用敬軍禮的將軍”。今年《開學第一課》,他的兒子賀陵生也來到現場,講述他的父親、這位特殊將軍的故事。

賀陵生説,父親賀炳炎14歲就參加了紅軍,跟着賀龍的部隊。那會兒他長得又瘦又矮,大家覺得他不是當兵的材料。但是父親性子很要強,怎麼都攆不走,還在17歲那年立了一個讓所有人驚訝的大功。

有次賀炳炎被派去傳令,回來的時候,身後跟着47個俘虜。原來父親在完成任務歸隊的路上,正好碰上一羣潰退的敵人。他大喊:“舉起手來,繳槍不殺!”膽小的敵人被他的陣仗嚇壞了,乖乖排成隊被他押了回來,父親就這樣出了名。

但1935年12月,賀炳炎戰鬥中右臂被敵人的達姆彈擊中了,血瞬間染紅了整條袖子,如果要保命,只能把這隻胳膊鋸掉。由於當時醫用器材大部分已經轉移走了,不但沒有手術刀,連麻藥都不夠。軍醫只能勉強找到一塊平坦的地方,用繩子

把他捆在門板上,給他嘴裏塞上毛巾讓他忍着痛。在劇痛下,賀炳炎堅持了兩個小時15分鐘。

賀陵生説,失去右臂後,父親僅僅躺了6天,就重新投入到戰鬥第一線。而這個戰場上有一股“狠”勁的父親,對孩子的教育也帶着狠勁。“他不許我們搞特殊化,把我扔進寄宿學校,讓我自己獨立成長。就好像老鷹教小鷹學飛一樣,他是一腳把我們踹下懸崖,讓我們靠自己的力量學會飛。我一生都要感謝父親,他讓我學會了勇敢,讓我一生受用。”

最小紅軍講述長征故事

作為當年長征中“年齡最小的紅軍”,開國元帥、著名軍事家賀龍的女兒賀捷生出生後18天就跟着她的父母踏上了長征的道路。《開學第一課》現場,賀捷生卻説,父親戎馬一生,大故事大家聽得多,當天她主要講幾個小故事。

1935年11月,紅二方面軍準備開始長征,她就是那時候出生的。當時賀龍正在前線戰鬥,高興極了,命令部隊趁勢出擊,紅軍勢如破竹,連續取得了龍家寨、十萬坪和忠堡戰役的勝利。賀龍身邊的蕭克説:“小丫頭要不就叫‘捷生’吧,在捷報中出生嘛!”賀龍高興地説:“要得,這名字響亮!”

賀捷生説,長征中帶着她那樣剛出生的嬰兒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父親把她放在馬背上的搖籃裏,跟着大部隊日夜兼程地趕路。有一次,他們走到貴州的山埡口,突然遇到了一大羣圍上來的敵人,父親騎着馬帶着部隊趕緊往外衝。情況太緊

急了,他沒發現她就像一個包裹一樣飛了出去,重重地摔在了草叢裏。

賀龍一口氣衝出去幾十裏,才發現孩子不見了。“聽説當時他臉色煞白,策馬回頭一路狂奔,平日裏帶兵打仗的從容全都不見了。找了半天他才知道是後面的傷兵隊伍撿到了我。當時父親看到我,一把把我抱過去,竟然哭了。父親這一輩子槍林彈雨什麼都沒怕過,那是我知道的他唯一一次流淚。”賀捷生感慨道。

開學第一課傳承長征精神範文3:百折不撓

班主任:董卿講述嘉賓:104歲老紅軍秦華禮、紅軍指揮官耿飈之女耿瑩

與通信行業的不解之緣

從長征中進入通信學校至今,104高齡的秦華禮和通信結下緣分已經有81年,長征時他是紅四方面軍四軍電台台長,之後成為南京郵電學院(現南京郵電大學)第一任院長,前半生堅持通信建設,後半生堅持通信教育,可謂把一生都獻給了祖國的通信事業,他自己感到心滿意足。

小時候的秦華禮家裏很窮,1932年紅軍來到四川,給他們分了田地和糧食,於是他就加入了紅軍。中間他打仗負過傷,後來組織上安排他學無線電,當通信學員。

但現在看來,秦華禮當時所在的學校就是一所“三無學校”:沒有固定場所、沒有教材、沒有設備。第一堂課,老師拿了一支鉛筆,沒有人認識。那節課老師只教了他們一件事:削鉛筆。只准削木頭,不準削鉛,要把鉛筆來回轉着用,用尖、用禿了才能再削,一點也不能浪費。一年每個人就只有這麼一支鉛筆。那時候也沒有紙,平時他們就把土地抹得光光的在上面寫字,把牛皮用火烤硬了在上面畫圖,只有考試的時候能發一張巴掌大的紙片。當時大家白天行軍,爬雪山過草地,晚上就在樹林裏圍着學歐姆定律、串聯並聯,有時候還要站崗放哨。

解放以後,秦華禮接受組織上的任務,先後到北京郵電大學、南京辦郵電學院。那時候缺房子、缺設備、缺糧食,條件也很艱苦。但大家挽起袖子下工地、建教學樓;沒有教材,老師們自己編;沒有設備,自己做實驗道具。糧食緊缺,他們還自己養豬種菜,秦華禮負責養豬,大家都叫他“豬書記”;另一個副院長負責種菜,是“菜書記”。就這樣,慢慢克服所有困難。

父親“超人精神”鼓舞女兒

被稱為“鐵軍團長”、著名指揮官耿飈,長征中帶領的隊伍是紅軍的開路先鋒,在四渡赤水、南渡烏江、強渡大渡河等戰鬥中所向披靡,創造過一個團打下15個團的戰績。在女兒耿瑩心中,父親就是“超人”。

耿瑩説,父親是個披着毯子打仗的將軍。長征時得了瘧疾,身上一會兒冷一會兒熱。到了最嚴重的時候他像篩糠一樣打擺子、渾身抖得厲害,但趕上戰鬥最激烈的時刻,他裹一條毛毯在前

線繼續戰鬥。首長看見了,很不高興地説:“耿飈這傢伙,不像話!打仗沒個打仗的樣子!”後來他才知道耿飈是頂着瘧疾扛在第一線,於是心疼地送了他一套棉衣。

在耿瑩心中,不僅她的父親,他們那一羣紅軍戰士,都是“超人”。紅軍當年都是穿草鞋走的長征,穿到最後爛得不成樣子,連個鞋底子都算不上。但就是踏着這樣的爛鞋,戰士們一路疾行,兩條腿跟敵人四個輪子的汽車賽跑,創造了一天行軍240

裏的奇蹟。

“其實這一羣人也跟我們一樣是血肉之軀,並沒有超人的體力,卻用超人的意志力,跋涉過了萬水千山”,耿瑩説,這種百折不撓的“超人精神”一直鼓舞着她,每次遇到挫折,她都對自己説:跟爸爸他們當年比,這點事算什麼。

耿瑩告誡孩子們,父親這代人踩出了長征的路,希望孩子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想想這羣果敢堅韌的“超人”,不要退縮,永遠前進。

開學第一課傳承長征精神範文4:堅持不懈

班主任:撒貝寧講述嘉賓:航天員王亞平

新時代的“新長征”精神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邁出了中華民族進軍太空的第一步,而當時推動它發射的火箭,就叫“長征”。其實,我國航天事業征程也是一種“長征”,《開學第一課》節目錄制當天,航天員王亞平來到現場,講述新長征路上的航天故事。

王亞平介紹,三年前,她光榮地成為神舟十號飛船的航天員。這艘飛船上天的時候,推動它的火箭,叫做“長征二號”。今年10月,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也將發射,送它升空的火箭,還是“長征二號”。“從1970年到今天,我們國家已經成功發射了許多衞星、飛船和各種飛行器,每次執行發射任務的火箭,都是以‘長征’來命名的。‘長征’,代表着火箭飛過的長長的蹤跡,也代表着中國航天事業艱苦而又光榮的路程。”王亞平説。

但對她來説,航天員這三個字卻意味着

艱辛和危險。“大家也許只看到人們坐上飛船跟你們揮手的瞬間,但這背後是三年多超強度的訓練。對我來説,這就是一次‘長征’。”王亞平説,人坐在超重耐力訓練的設備上,會進行360度的高速旋轉,承受七八倍的過載。

她第一次坐上去,機器開始轉動起來時,她覺得眼前的整個世界天旋地轉,臉好像被無數隻手狠狠拉扯着;因為作用力的原因,眼淚從她的眼角橫着飛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她們還要按規定完成各種技術動作,短短30秒,簡直就像三個小時一樣煎熬。這樣的訓練,她們不知道經歷了多少回。

為了保護她們的安全,在左手邊會有一個暫停按鈕。如果難受得扛不住,只要按它就可以停下來。但是從沒有一個人按下過那個暫停按鈕。“因為我們心中都記得那句面對國旗立下的誓言:英勇無畏,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甘願為載人航天事業奮鬥終生。”王亞平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9dxkv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