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中國智造”需要弘揚“工匠精神”

“中國智造”需要弘揚“工匠精神”

國務院總理xx2019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説,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有媒體將其列入“十大新詞”予以解讀。古語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僅體現了對產品精心打造、精工製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斷吸收最前沿的技術,創造出新成果。 中國製造要向中國“智”造發展必須要弘揚“工匠精神”!

“中國智造”需要弘揚“工匠精神”

“中國智造”需要弘揚“工匠精神”

核心觀點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目前我國製造業還存在着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弱等問題。要從“製造大國”變為“製造強國”、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智造”,尤其需要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

“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一個充滿傳統色彩的詞彙,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人力資源、土地、資本、技術和信息這五大生產要素中,我國唯有在人力資源數量上佔有一定優勢。因此,如何提高人力資源整體素質、充分發揮高素質人才作用,促進企業精益求精、提高質量,使認真、敬業、執着、創新成為更多人的職業追求,對我國實現製造業轉型升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創新資助方式,激發人才價值

改革之初,為了鼓勵富有闖勁的企業家突破計劃體制的樊籠,政府通常採取對符合國家發展導向的工業企業和項目予以資助的方式,激勵這些“草莽英雄”參與經濟改革。但是獲利的往往只有企業主和項目中介人員,從而嚴重挫傷了技術人員的積極性。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徹底顛覆了傳統的資源配置方式,“互聯網十創新”也催生了“創新模式”。通過眾包、眾籌等方式,人們調配資本、技術和信息等生產要素的便利程度遠超過去。與之相應,提供原始創意和智慧的人力資源上升為決定成敗的重要因素。對於生產製造領域來説,一線專業技術人員自然成為決定企業成敗的最關鍵要素。

在這樣的新背景下,政府應當創新專項資金資助方式,使其激勵作用“縱向到底”,直接惠及實施項目的技術人員,從而使財政資金真正發揮出鼓勵引導作用。比如,激勵企業推廣採用眾包方式,通過互聯網向內部員工或社會力量“懸賞”解決企業遇到的技術難題。政府設立專項資金,對於企業支付給解決問題的個人或團隊的獎金予以一定補貼,即企業“借貸”大眾智慧、政府補貼部分“利息”。這種類似於“智力貸款貼息”的資助方式,將企業的發展目標和項目實施人員的經濟利益捆綁在一起,項目實施人員可以直接從中獲益,從而不斷激發出專業技術人員的創新動力。

完善職教體系,培養技術人才

專業技術人員是製造業創新發展的頭腦和靈魂。然而2019一2019年,我國超過60%的省、區、市第一批本科文科錄取分數線高於理科。可見當前我國中學生對文科的青睞程度超過理工科,這對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而言顯然是一個不利信號。因此,相關部門應加快完善專業技術人員培養教育體系,提高理工類專業對青年一代的吸引力。

在這方面,德國應用技術型大學模式和“雙軌制”高職教育模式可以給我們有益啟示。德國應用技術型大學模式是在傳統大學基礎上,吸收某些職業教育的特質建立起來的一種技術大學教育模式。它通過與社會和工商界合作辦學,開設社會和工商界亟需的工業技術和管理專業課程,為工商界培養符合需求的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目前,德國約有2/3的工程師、1/2的企業經濟學家和計算機信息技術人員畢業於應用技術型大學,而且應用技術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始終高於其他受教育人羣。

為此,按照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 的總體要求,建議充分借鑑德國先進經驗,加快完善中、高層次職業教育體系。一是加快推進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嚮應用技術類高等學校轉型,引導一批獨立學院發展成為應用技術類型高校,重點舉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二是加強應用技術類高校與國內高水平綜合型大學、高水平工科大學以及國(境) 外高水平院校的合作,聯合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完善職業教育學生學習深造通道。三是鼓勵發揮企業辦學主體作用,支持企業發揮資源技術優勢舉辦企業大學,並且按照我國職業教育規律規範管理。四是鼓勵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以市場為導向共建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有針對性地培養製造業亟需的中高級人才,選拔其中的優秀人才到海外培訓,或為其創造協助國內外專家工作的機會。

創新方式方法,培養能工巧匠

如果説專業技術人員是製造業創新發展的“頭腦”和“靈魂”,那麼能工巧匠則是創新發展所需的靈巧“四肢”。目前,中國部分沿海發達地區已經出現“新藍領收入秒殺眾白領”的現象,許多製造業領域高級技工的缺口極大。以數控機牀為例,掌握操控多軸聯動數控設備進行數控多軸加工技術的“高端藍領”嚴重匱乏,企業難以找到適用的技能人才,較大程度上影響了生產設備的更新換代和產品升級。

為此,建議採取多種方式,加快培養符合先進製造業發展需要的高級技術工人。一是鼓勵高職院校聯合企業建立一批實訓基地,為學生創造接觸前沿技術和最新設備的機會,在實踐中提升業務技能。二是選擇具備條件的企業和高職院校,組織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示範,聘請一流高水平技術能手為導師,為製造業企業培養一大批未來的“巧匠”“巨匠”。三是堅持學歷教育和非學歷培訓並舉、全日制與非全日制並重,發展多樣化的職工繼續教育,為技術工人終身學習提供更多的機會。

在互聯網時代,製造業的社會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有些人認為再提“工匠精神”已經落伍了。但是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目前我國製造業還存在着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弱等問題。要從“製造大國”變為“製造強國”、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智造”,尤其需要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

(作者為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標籤: 智造 弘揚 工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8my44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