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抗疫情感人事蹟心得體會

抗疫情感人事蹟心得體會

2020抗疫情感人事蹟心得體會_抗疫情期間感人事蹟

抗疫情感人事蹟心得體會

如果這個春天寧靜如常,你我或許依然平凡如昨。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樂享融融春光。但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無數平凡的人們走向戰“疫”一線。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抗疫情期間感人事蹟,僅供參閲。

【你好,我叫志願者】

沒人知道,口罩的背後是一張怎樣的面容。人們看到的,永遠是一雙雙充滿笑意的眼睛;

沒人知道,廣播的那頭是一個怎樣的姑娘。人們聽到的,永遠是一段段温情脈脈的朗讀;

沒人知道,駕駛座上是來自哪裏的兄弟。人們感受到的,永遠是一次次安全平穩的接送。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這些忙碌的身影無處不在。當人們問起他們的名字,他們回答:“你好,我叫志願者。”

守護武漢,他們挺身而出

今年25歲的武漢經開外國語學校教師董夢婷,是忙碌在武漢沌口方艙醫院裏的一名志願者播音員。她每天早上6點鐘從家裏出發,前往方艙醫院,和危犇、王雨慧、胡紫寒等志願者一起為病人們提供播報等服務。

“我們會在病人吃早飯、午飯的時候進行播報,比如公佈新消息、讀一些文章和感謝信,傳播正能量,為他們加油鼓勁,同時也會向病人推薦科普書籍,並記錄發生在艙裏的暖心故事。”董夢婷説。

前幾天,住在沌口方艙醫院裏的一位患者徐海霞對董夢婷她們説,想為艙裏的醫護人員唱首歌,以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經過一番協調和廣播通知,徐海霞的要求很快得到了滿足。“現在,M19牀的病友徐海霞為大家帶來一首《感恩的心》”“病毒無情,人間有愛,相信大家一定會早日康復,親愛的艙友們讓我們一起加油”……歌曲唱完,她們不忘及時為病人加油鼓勁。

作為一名武漢人,董夢婷告訴記者,她身邊有很多人都成了志願者。“我身邊的人要麼堅守在戰‘疫’前線,要麼成為志願者,我也想做一些事情,朋友、同事們也都很支持、關心我,每天都會問我‘到家了沒有’‘今天身體怎麼樣、有沒有不舒服’,我們齊心協力、眾志成城,一定能夠早日戰勝疫情。”董夢婷説。

“借用一位病人的話,‘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之光增輝日月’,我慶幸能有機會為武漢出一份力,我們也都堅信,武漢會好起來的!”胡紫寒説。

在武漢,志願者就像一束束陽光,温暖着這座英雄的城市,也温暖着身邊每一個人

陳煥桃是武漢市漢南區湘口街雙塔社區的一名退休幹部。疫情發生以來,他不顧個人安危,連續多日奔走在大街小巷、各個小區,給居民量體温、消毒、送藥,以社區防疫志願者的身份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

“家裏有沒有從外地回來的打工人口啊?儘量少出門,出門一定記得戴口罩。來,把體温量一下。”每天早上8點半,戴着口罩、穿着志願者馬甲、拿着體温測試儀的陳煥桃總會準時出現在社區裏,挨家挨户上門給居民測量體温。排查工作結束後,陳煥桃會再回到社區領取消毒藥水,對居民樓的入口和樓梯、垃圾桶進行消毒,儘管經常會汗流浹背,但他從沒有過一句怨言。“能夠為居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貢獻我的微薄之力,累點也值。”陳煥桃説。

暖心的瞬間無處不在,武漢正在慢慢甦醒。

“黃老師,我在宿舍放了幾包醫用外科口罩,放假前沒拿回去,您把那幾包拿去吧,就在南八506的一號牀旁的桌子上……”近日,江漢大學教師黃韻雅收到了一位學生發來的捐獻口罩信息。這段時間以來,黃韻雅一直在通過朋友圈等平台積極為武漢籌集物資、善款,得到了大量親朋好友的支持。

像黃韻雅一樣,很多武漢市民的微信頭像上多了四個字“武漢加油”,他們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儘自己所能,為抗擊疫情貢獻一份力量。

這一刻,我們都是武漢人

在武漢,有一些特殊的志願者,他們不是武漢人,但為了支援武漢抗“疫”,他們從祖國的四面八方趕到武漢。

武漢的疫情一開始,就牽動着深圳一家民營醫院護士陳蕊蕊的心。大年三十,陳蕊蕊主動聯繫武漢武昌團區委,希望能到武漢當志願者。起初,武昌團區委為她的安全考慮沒有答應。陳蕊蕊鍥而不捨,繼續申請,20多次後終於得到了同意。陳蕊蕊馬上趕到河南信陽,與事先約好的3位來自河北、山東的醫生志願者會合,由河北滄州醫生肖文謙駕車趕往武漢。

2月11日凌晨到達武漢後,他們4人在武昌黃鶴樓街一家隔離酒店擔任醫護志願者,每天為隔離人員量體温、送飯、觀察身體情況,照顧他們的生活。工作時,他們需要穿防護服連續工作8小時,十分勞累。“我原來是武警部隊護士,部隊告訴我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不管多困難,也要去作貢獻!”陳蕊蕊説。

半個月來,陳蕊蕊服務了93位隔離人員,她還用自己的心理學知識為大家做心理輔導,鼓勵大家加油,堅持下去。她的服務和鼓勵感動了許多隔離人員。一天,一位隔離的60多歲的奶奶給陳蕊蕊一個小紙條,上面寫着:“謝謝您!你們辛苦!我們會加油的,請您放心!”陳蕊蕊頓時覺得很欣慰。她告訴記者:“我有一個小心願,希望他們身體早點好起來,疫情早點結束,讓大家都能在這個春天去看武漢的櫻花。”

像陳蕊蕊這樣,從四面八方前來支援武漢的志願者還有很多很多。他們不圖回報,不懼艱苦,只為了心中那一份情義——不管來自何方,這一刻,我們都是武漢人。

今年38歲的付偉,是湖北省秭歸縣茅坪鎮西楚社區一名普通退役軍人。“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建設項目急缺弱電相關技術人員,要求能迅速進場……”2月1日,從事弱電安裝和檢修工作的付偉在一個工作微信羣裏看到一條緊急通知。“我可以去!”付偉立即報名。怕家人擔心,在2月2日誌願參建者集合這一天,付偉只偷偷將消息告訴妻子,並請求妻子不要告訴父母。

當晚11點半,付偉到達武漢雷神山醫院施工現場,第二天一大早他便投入到弱電配線作業中。雷神山醫院的建設工期緊、強度大,分秒必爭,付偉主動要求分配到夜班突擊組。為趕工期,雷神山醫院的施工是24小時無縫銜接作業,也增加了他們的工作難度。一個病區要拉200多根網線進入機櫃,需要把像“蜘蛛網”一樣攪在一起的網線一根根捋清楚,線和圖紙都要對上。儘管工作精細而繁重,但他們沒有絲毫馬虎。作業中,付偉和工友大多都是全程站立,高強度的作業讓他們每天都累到雙腿腫痛麻木,步行返回兩公里外的工棚休息時,往往都是和衣躺下就睡着了。

“早一分鐘建好醫院,早一分鐘救治病人!”付偉説。2月8日,首批醫療隊員陸續進駐雷神山醫院,來自武漢市的首批患者也順利入院治療。付偉收拾工具撤出醫院,凝重的臉龐一下子輕鬆了許多。

志願服務,讓所有人成為“生死之交”

現在,在這座因為疫情而變得空曠的城市裏,人們之間的聯繫卻變得更加緊密。一個人想出來為它做點事情,很容易就能找到一羣同道中人。

“武漢正在面對一場艱難的戰役,與其在家裏當一條‘閒魚’,不如出來做點事。”90後小夥賈威説。通過微信公眾號,他加入了青山區志願服務羣。進羣當天,羣裏就已經有了100人,隨着時間推移,這個羣已經擴大到了300多人。

賈威説,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看羣裏有沒有“接龍”——一個任務發佈出來,底下馬上就會形成一條報名回覆的長龍,“手慢根本搶不上”。

大家從線上聚集在一起,在志願服務時才能相見,建築師、裝修公司老闆、教師、行政人員……各行各業的人都出現在了這個“網友見面現場”。來自四面八方的一羣陌生人,在幹活兒的時候,卻格外地齊心。搬物資時,大家排成一條長龍接力,一箱七八十斤重的菜,過了十幾道手,穩穩當當。

“如果不是參加志願服務,我們根本不可能認識。”賈威説,他和一些在活動中相熟的羣友有着特殊的默契,有任務,不用問“搞不搞”,都是“一起一起”。“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志同道合的我們,真成了生死之交。”

作為志願者,讓賈威最感動的是,他們傳遞出去的温暖得到了温暖的回饋。在大橋上值守測温的時候,許多司機測完温,突然從車窗內扔出一些東西,有時是幾盒口罩,有時是幾袋麪包,然後迅速離去。雖然一句話都沒搭上,但賈威明白,這是他們對志願者最誠摯的感謝。

志願服務不但把志願者們變成生死之交,更把這座城市的所有人變成生死之交。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受到感召,加入到志願者的行列之中,守望相助,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萬鈞是洪山區水務和湖泊局黨政辦的一名幹部,從2月6日開始,他下沉社區,接管洪山區珞南街元寶林社區玉蘭苑小區南區。他和物業公司一位經理、3個保安,要負責服務和管理212户598位居民,僅靠他們自己,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於是,他在小區羣裏發起了招募志願者的倡議。

最開始,萬鈞説的是招募黨員志願者,很快就有二十五六位黨員報了名。緊接着,許多不是黨員的居民也紛紛要求加入,一下子就集結了58名志願者。他們給自己擬定了一個口號——“我們是玉蘭苑南區志願者,我們在一起。”

玉蘭苑小區的居民大多是華中師範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的教職工,志願者很多都是教授、高級知識分子,在萬鈞看來,他們都“比我有才華有知識有能力”,但沒有一個人拿架子或是“掉鏈子”。華中師範大學數學系副教授範瓊自告奮勇擔任統計組組長,統計和分析需要照顧的家庭以及住户需求;武漢理工大學國際交流處副處長項凡毛遂自薦擔任幫扶組組長幫助老年住户,還發揮外語特長聯繫留學生住户……志願者的團結和奉獻精神,讓萬鈞感動不已。

“前天我組織了一次拉網排查,一下子來了21名志願者,分頭挨家挨户上門逐一核對。大家都是冒着危險在為小區的居民服務,我常常被他們感動得偷偷流淚。”萬鈞説,“他們平時就是鄰居中的某一個人,也許互相都不認識,但在這個時候為了他人,都勇敢站出來了。”

有志願者這樣説,需要我的時候,我一定出現;不需要我的時候,我退隱江湖。志願者就是這麼一羣可愛的無名者,積極奉獻,不求回報,甚至不求留下一個名字。但他們依然留下了什麼,愛和善意已經悄然播種,我們期待着春天來臨時綠樹成蔭。我們不認識你,但我們要謝謝你,我們的志願者!

【英雄的城市 英雄的人民——獻給疫情防控鬥爭中的武漢人民】

“醫生,請離我遠點。”

武漢一名患者的這句話讓醫生紅了雙眼,也讓無數人淚目。

讓醫生遠點,是擔心傳染,是希望“他們為更多武漢市民護佑生命”。

“一個人撐起一片天,一顆心温暖一座城……”很多人這樣留言。

在這座城市,這些天來,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這位可敬而善良的患者,只是這座千萬人口的城市裏普普通通的一個。

一場突如其來的重大疫情,改變了這座城市,也改變着這座城市人民的精神氣質。

疫情催人急,家國共同體。每一天,無懼風險的白衣戰士、奮不顧身的人民警察、日夜守望的社區幹部,奮戰在抗疫一線;這座城市的人民眾志成城、守望相助,識大體顧大局、自覺配合疫情防控,展現堅忍不拔的頑強鬥志,一起書寫大我!

“武漢是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歷史上從來沒有被艱難險阻壓垮過,只要同志們同心協力、英勇奮鬥、共克時艱,我們一定能取得疫情防控鬥爭的全面勝利。”習近平總書記的話飽含深情,令人振奮!

致敬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

“每快一秒鐘,就給更多的人帶來希望!”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現在的武漢應該是另一番景象:黃鶴樓前遊人如織,長江大橋車流滾滾,漢口車站人聲鼎沸,楚河漢街傳來歡聲笑語,户部巷街的熱乾麪攤主熱情招呼客人“過早”……

正常的生活被疫情驟然打斷。

1月23日,離漢通道關閉,武漢進入“戰時”狀態。

病毒兇險,防控迫在眉睫。

疫情就是命令,醫院成為戰場!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奮不顧身衝上火線。從1月21日到23日,劉智明熬了3個通宵,把武昌醫院改造成定點醫院,在兩天內轉出原有499名在院病人,騰出500張牀位。如今,越來越多的患者康復出院,劉智明卻把生命定格在51歲……

老將衝鋒,後生可畏。29歲的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醫生彭銀華,原本準備2月1日與妻子舉辦婚禮。疫情來臨,他投身戰“疫”一線。病人最多的時候,他曾在病區堅守了兩天兩夜,負責救治40個病人。然而誰能想到,這場衝鋒留下的卻是永恆的背影……

疫情吹響集結號,直面生死大考。從1月23日起,來自全國各地及軍隊的醫務人員緊急奔赴武漢,支援範圍也擴大至湖北全省。全國29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隊系統先後共派出4萬多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和武漢,第一時間投入戰鬥,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為生命接力!為不影響工作,一些醫護穿上了尿不濕;為節省防護服,很多人由4小時一班改為6小時一班……白衣為戰袍,他們就是最美逆行者,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在人類與疾病鬥爭的歷史上,一座城市,短短數日,迅速集結4萬多名全國一流的醫務人員,可謂創造了一種奇蹟!

應收盡收,刻不容緩!黨中央發出動員,中央赴湖北指導組指導督查湖北省特別是疫情嚴重的武漢,對確診、疑似、密切接觸和發熱等“四類人員”進行全面排查,對他們進行分類集中收治和隔離。3000餘個社區、7000多個住宅小區、13800多個網格全面發動,全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4.45萬多名幹部黨員職工下沉社區,“不落一户、不漏一人”,開展拉網式大排查。

“鋼鐵書記”王瓊衝在最前。在江漢區滿春街中大社區,37歲的社區黨委書記王瓊拖着打了一塊鋼板、三顆鋼釘的右腿,帶領12名網格員逐户排查,一天下來,右腿從膝蓋腫到腳踝。

“臨時書記”黃恆奮不顧身。洪山區珞南街洪珞社區有1位社區工作者確診感染,3位持續發熱。珞南街黨政辦工作人員黃恆頂了上來,成為社區的“臨時書記”。手拿兩部手機,守着一部座機,每天接聽近300個電話。他原本就患有腰椎間盤突出,因過度勞累,有時不得不躺在地上跟居民聯絡……

“每快一秒鐘,就給更多的人帶來希望!”從位於基層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和發熱門診,到集中隔離點和方艙醫院,再到定點醫院,一套分級分層的收治、隔離、診療體系快速形成。

武漢保衞戰全面打響!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夜以繼日,定點醫院改造分秒必爭,方艙醫院擴容全速推進。

寧可讓牀等人,不能讓人等牀。中央指導組多方奔走,建院增牀。一個個小區封閉起來了,數萬名患者、密切接觸人羣走進了醫院、隔離點。截至2月22日,武漢市定點醫院已籌集27199張牀位,已使用23223張;方艙醫院已建成開放15家,開放牀位13348張,已使用9279張。“人等牀”的緊張局面得到有效緩解。

“關鍵時刻,我們要當羣眾的主心骨!”

“生命之託,重於泰山。”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門口,刻在巨石上的這8個大字,這個時候更有千鈞分量。

武漢市江岸區新村街道為羣社區副主任劉娟對這裏再熟悉不過,為轉運社區病人,她來過多次。一個月前,該社區書記因感染被隔離,剛做完手術的她頂了上來。武漢市對小區24小時封閉管理之後,她帶着9名社區工作者日夜堅守崗位,把封閉管理嚴格落實到位,每天工作到凌晨。她甚至作了最壞打算,把農村父母的贍養問題都向老公作了交代。

劉娟總喜歡戴着一頂紅色的帽子,“紅色代表勝利!沒有什麼溝溝坎坎是過不去的!”劉娟説:“作為基層黨員幹部,我們就是要帶着大家衝過這道溝坎,絕不退縮!”

非常之時,非常之責。在抗擊疫情的鬥爭中,英雄的武漢人民不懼艱險,黨員幹部衝鋒在前!

“這件事我沒有告訴明昌,我覺得沒必要,哪裏都是戰場!”疫情暴發之時,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二科黨支部書記、副主任醫師張旃瞞着丈夫李明昌,向醫院黨委遞交了請戰書。17年前曾經參與過抗擊非典的她,如今再次主動請纓,衝到了抗擊疫情的第一線。

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是篩查發熱病人的第一道關口。這個春節,武漢市東湖高新區左嶺街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醫生袁偉和同事們都是在一線度過的。1月27日,中心一下子湧入近500名病人,超出平時接診量數倍。“當天基本沒睡覺,直到下半夜才趴着睡了會兒。”一位同事累病了,袁偉二話沒説,第二天就替同事頂上。“非常時期,不能考慮更多,我們都在黨旗下宣過誓,現在就是踐行誓言的時候。”袁偉説。

社區是第一道防線,黨員幹部就是第一道守護者。在街頭,在巷口,在樓宇,許多黨員幹部日夜忙碌,抗擊疫情。

社區一線,防護不夠專業,人員構成複雜,感染風險較大。抗疫戰鬥打響不久,洪山區洪山街井崗社區組織黨員逐一“結對”有發燒症狀的居民,隨時跟蹤病情,瞭解生活需求,提供細緻服務。“我們也知道危險,但不這樣做就不放心。關鍵時刻,我們要當羣眾的主心骨!”井崗社區黨支部副書記蔡桂芬説。

力爭不落一户、不漏一人。江漢區唐家墩街西橋社區有1.6萬餘人,距華南海鮮市場僅2公里左右,疫情比較嚴重。多日來,社區黨委書記董守芝就沒睡過踏實覺,每天忙得像陀螺。她帶着社區工作人員開展地毯式排查,同時給居民送藥送菜。“隔着門縫看他們一眼,我都會心安一些。”董守芝説:“1萬多户居民,哪怕漏掉一户,後果都不堪設想!”

既是守護者,也當貼心人。江漢區民意街多聞社區有位60多歲的婆婆,平時與兒子一起生活,兒子被確診為新冠肺炎後,社區黨總支書記田霖成了她的傾訴對象,有時深夜打來電話,一説就是一個小時。無論多累,田霖總是耐心傾聽,有時還陪她一起哭,“這個時候,不管羣眾提什麼要求,只要我能做的,都要盡力去做。我們是街坊,也是親人。”

付出一腔情,換來一片心。前些天,武漢突降大雪,漢陽區龍陽街芳草社區的工作人員和下沉幹部全天冒着風雪,為進出居民量體温,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很多居民看到後給社區打來電話:“風雪太大,外面太冷,你們趕緊找個地方躲一躲吧。放心,我們在家裏還好。”

“當時我們都很感動,眼淚都快掉下來了!”芳草社區黨支部書記杜雲説,“聽到居民這樣説,我們再苦再累都值得!人心都是相通的,真心為羣眾着想,他們一定是能感受到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79xxr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