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關於老師的優秀散文:我的老師——葉鬆

關於老師的優秀散文:我的老師——葉鬆

個人心目中的老師形象都不盡相同,詼諧的語言,廣博的學識,多才多藝,筆耕不止;接下來小編為大家介紹關於老師的優秀散文,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老師的優秀散文:我的老師——葉鬆

我的老師——葉鬆

●江文林(安徽)

還是那樣矍鑠,還是那樣風趣,還是那樣硬朗,還是那樣執着。年過九旬的葉鬆老師信步走在河邊公園的小徑上,不熟悉的人見了根本不信這是一位九十五歲高齡的老人。

他是我的史地老師。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我在全椒中學讀國中時,葉老師不但教我們的歷史,還教地理。他教的兩門課,學生都喜歡聽。首先是他那一雙睿智的雙眼鑲嵌在酷似中國猿人頭蓋骨的臉龐上,讓人一看就聯想葉老師與中國歷史的淵源關係。加上他上課時抑揚頓挫的語言和用粉筆隨手勾畫出來的中國地圖,讓所有學生為之驚歎。學生喜歡葉老師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從來不正面去批評學生,哪怕是遇到上課不守紀律和遲到的學生,葉老師會不適時機會地用相聲演員似的幽默語言調侃一下,既讓犯錯的學生面紅耳赤,又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全班學生受益匪淺。

一xx九年,大辦農業的風潮吹遍整個校園,學校經常停課,到農村參加三秋、四夏勞動。一次到十字鄉搶收小麥,一邊是大片的麥田無人收割,一邊是饑荒遍野。葉老師帶着同學們從早到晚,除了割麥還是割麥。當時有個家住農村的同學割麥時偷偷把揉下的麥粒留了幾斤下來,準備星期天放假帶回去吃,有同學發現了,報告葉老師。葉老師問都沒問,只説了一句“救人要緊!”幾十年後,那個當年“偷麥子”的同學一談到這事還熱淚盈眶。

在教授我們史地課時,葉老師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利用課餘時間指導學生動手製作教具,學校那幅用紙漿做成的彩色中國地形圖至今仍印在我腦海中。

對於葉老師的多才多藝,學生時代知之甚少,直到我工作後,才親身感悟。葉老師的字,行、魏、隸結合,自成一體,俊秀瀟灑。而篆書猶為擅長,這是因為他自幼喜愛金石篆刻打下的基礎。儘管葉老師十技壓身,絕無顯山露水之意。他淡泊名利,很少參加書法、篆刻賽事,但只要有人有求於葉老師的篆刻,他也毫不吝惜。直到八十高齡還在為不少友人篆刻閒章和藏書之印。毫不誇張地説,葉老師的篆刻作品毫不遜色於顯赫有名的金石高手。

晚年的葉鬆老師,還筆耕未輟。離休之後,他傾注心血,用十多年的時間完成了近三十萬字的《儒林外史方言詞語考釋》。那時葉老已七十三歲,以後的耄耋之年又完成了《<移家賦>詮證·解讀》一文。在這兩篇著作中,葉老師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甚至對大師胡適“《儒林外史》用的是長江流域的官話”一説,也加以勘正。認為這種説法既籠統,又片面。所謂“官話”,是以北京話為基礎的標準話。由於各地音調不同,有所謂“南京官話”、“廣東官話”等,因在官場使用,故名。在《儒林外史》中,當然也有些官話,但更多的是鄉語方言。因為官話不包括鄉語方言,因此他説得不夠準確。葉老師在考釋《水滸傳》、《金瓶梅·白話》後,認為《儒林外史》與《水滸傳》、《金瓶梅·白話》一樣,方言應屬於“下江方言”。因為“下江方言”流行於湖北黃梅以東的皖、蘇兩省長江下游南北的廣闊地區。除上述作品外,連《三言》、《二拍》、《品花寶鑑》、《紅樓夢》等名著中都夾雜着大量的“下江方言”。葉老師這種對學術的敬畏,表現在他對學術的精益求精、鍥而不捨的求實、求真精神上。這種“考其源流、釋其真義”的治學態度,永遠是我們的治學楷模。

葉老師在離休後,還撰寫了許多文章,如《全椒老人食譜》、《“全椒”名稱由來辨》、《襄城初探》、《三峽遊記》、《試釋“儒林外史”中婚嫁禮俗的名稱》、《薛氏兄弟軼事》、《回憶小涵先生》等,先後刊登在縣政協和縣退教協主辦的刊物上。

晚年的葉老師,淡泊名利,兩袖清風,但一談到金石、書法與地方古今,還是那樣眉飛色舞,滔滔不絕。

詼諧的語言,廣博的學識,多才多藝,筆耕不止。這就是我的老師——葉鬆。

公眾號:天府散文

標籤: 葉鬆 老師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69org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