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抗日戰爭感受

抗日戰爭感受

抗日戰爭紀念日到了,我們再一次認識了抗日戰爭,你對這場戰爭有什麼感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抗日戰爭感受,希望能夠給大家以啟發。

抗日戰爭感受
抗日戰爭感受篇1

早先的中國是一個非常強盛的國度,就現在來看,對人類事業影響最大的技術之四就是有中國的四大發明。就是這樣的一個強盛的國家為什麼會被國土面積不到中國的1/25、人口只有中國的1/8的彈丸島國日本侵略。日本軍國主義勢力主張:惟欲征服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而且在1932年日本侵佔了山海關至黑龍江之間相當於日本本土3倍的11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並且提出了“先打中國”的侵略計劃。並且狂稱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征服中國。日本在上個世紀竟敢肆無忌憚的發動入侵,這不禁使我們想問為什麼日本敢入侵中國?中國人們難道真的不行嗎?

眾所周知古代的中國也顯赫一時,也曾經出現過景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但是正是因為這些榮華讓統治者衝昏了頭腦,盲目自大的認為自己是最好的,不願意去對外開放去吸收外來的先進技術,一味的閉關鎖國,完全脱離了世界的步伐,落後於世界的發展,而日本卻不斷的吸收有用的技術為自己的國家的發展服務。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以後現代化生產發展迅速,很快成為亞洲最現代化的國家,也是亞洲最強的國家。在技術方面中國明顯落後日本。日本是一個島嶼小國,資源貧乏,又有在1920xx年,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為了儘快擺脱危機,日本選擇地域臨近,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而又落後的中國,並不斷加快侵略的步伐。

正所謂出師有名,為了更快的侵入中國,日本實施了一系列的舉措,實施“以華治華”、“以戰養戰”策略,建立“滿洲國”政權提出“大東亞共榮”口號,而先前的中國由於處於封建社會,思想受到限制,而且長期處於戰爭狀態下,人民很難受到良好的教育,國民素質較低,而這時的共產黨剛起步,加之日本先入為主,共產黨的政策方針難以在羣眾中展開,就在這種狀態下,肯定有一部分人失去理智,甘願認賊作父為其服務。由中國人來勸説中國人支持日本在中國的統治,為日本在中國更好的統治提供了保障。

再看中國內部,多次的戰爭失敗讓中國簽訂了大量的不平等的條約,大量白銀外流,此時的中國就好比一個少糧食的飢餓的人,糧食不斷被人搶走,又加重了自己的飢餓,如此循環豈有不敗?並且一次次戰爭失敗使人民喪失了鬥爭的勇氣,戰鬥力下降。不僅如此中國近代處於長期軍閥混戰,不能形成一股力量,就在最後關鍵時刻,蔣介石不顧民族安危,只考慮個人利益,毅然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對日本的侵略,他電告東北軍“日本此舉不過是尋釁性質為免除事件擴大起見,絕對抱不抵抗主義”。這種態度是日本侵略者更加無所顧忌的用武力大規模進攻中國,殊不知脣亡必齒寒。

從種種跡象看似中國處於劣勢,難道中國人民真的就沒有實力了嗎?國就不能勝利了嗎?答案是可以,我們有實力。就像宋慶齡年輕的時候説過的那樣,當時的中國雖然在沉睡,就像是一頭沉睡的雄獅,但始終有一天會醒來,一旦醒來,將會震驚世界。日本也是因為自己太有優勢,從而忘乎所以,所以他只看到了自己的優勢卻忘記了很正要的東西,那就是中國有悠久的愛國傳統。雖然蔣介石不抗日,不代表東北軍首領張學良不抗日,不代表十三路軍總指揮楊虎城沒有愛國心。正是兩位愛國將領的支持,是我們進一步掌握了主動權,中國是一個多難興邦的國家,正是因為受到如此的挫折,這些恥辱教育我們,是我們知道一味的退讓只能出處處於下風,只能受欺負,我們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中國人民必須團結起來,這使我們的愛國情懷日益高漲起來。而我們經過了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洗禮,民主科學意識更加濃厚。日本發動的戰爭是非正義性的,而中國自衞戰是正義性的。

在另一方面,毛澤東也指出“力量的對比,不但是軍力的對比,還是人心向背的對比”。中國有句古話“得民心者的天下”,唐太宗也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前泰國他信就是指這一點,所以他給人民的利益非常大,就算最後查出他有問題,但是他出任的支持率還是很高。就抗日戰爭來看,我們的游擊隊伍在56個民族中展開,看似一盤散沙,但是我們卻有統一指揮,有同一個目標,是一個有機整體。“七七事變”日本妄圖破壞中國統一戰線根基,這卻促使我們抗日戰線的形成。所以,戰爭的勝利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回顧歷史我們感慨萬千,展望未來我們任重而道遠。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和平的年代,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忘乎所以,因為我們是處在一個在國家實力做後盾的相對和平時期,一旦實力弱了,必然會受欺負。古代孟子就講“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所以我們也要居安思危。所以我們要永遠記住歷史,不忘國恥,因為國與國之間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落後就要受歧視,落後就要捱打。因此我們要從自身做起,人人都要認真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踏踏實實學好自己應學的一切。為國家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雖然個人力量不代表東北軍首領張學良不抗日,不代表十三路軍總指揮楊虎城沒有愛國心。正是兩位愛國將領的支持,是我們進一步掌握了主動權,中國是一個多難興邦的國家,正是因為受到如此的挫折,這些恥辱教育我們,是我們知道一味的退讓只能出處處於下風,只能受欺負,我們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中國人民必須團結起來,這使我們的愛國情懷日益高漲起來。而我們經過了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洗禮,民主科學意識更加濃厚。日本發動的戰爭是非正義性的,而中國自衞戰是正義性的。

在另一方面,毛澤東也指出“力量的對比,不但是軍力的對比,還是人心向背的對比”。中國有句古話“得民心者的天下”,唐太宗也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前泰國他信就是指這一點,所以他給人民的利益非常大,就算最後查出他有問題,但是他出任的支持率還是很高。就抗日戰爭來看,我們的游擊隊伍在56個民族中展開,看似一盤散沙,但是我們卻有統一指揮,有同一個目標,是一個有機整體。“七七事變”日本妄圖破壞中國統一戰線根基,這卻促使我們抗日戰線的形成。所以,戰爭的勝利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回顧歷史我們感慨萬千,展望未來我們任重而道遠。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和平的年代,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忘乎所以,因為我們是處在一個在國家實力做後盾的相對和平時期,一旦實力弱了,必然會受欺負。古代孟子就講“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所以我們也要居安思危。所以我們要永遠記住歷史,不忘國恥,因為國與國之間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落後就要受歧視,落後就要捱打。因此我們要從自身做起,人人都要認真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踏踏實實學好自己應學的一切。為國家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雖然個人力量很小,但我相信積小流成江海,我們的祖國便會永遠閃耀在世界的東方。

很小,但我相信積小流成江海,我們的祖國便會永遠閃耀在世界的東方。

抗日戰爭感受篇2

抗日戰爭,是100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毛澤東曾以氣吞山河之勢向世人宣稱:中國的抗日戰爭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從衰敗走向振興的一個重大歷史轉折。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以其應有的作用和地位走向世界,這是中華民族振興的良好開端。一個民族要走向振興,就必須掙脱枷鎖走向世界,爭取國際榮譽,爭取國際地位。抗日戰爭的勝利,大大提高了中國在世界上的聲譽。中國人民的浴血抗戰不僅受到世界人民的崇敬,更重要的是自身地位空前提高,具體表現在:首先,廢除了不平等條約。1942年10月9日,英美政府分別通知中國政府,聲明願意放棄在華治外法權及其他有關權益。

之後,經過談判,於1943年1月11日完成了中美、中英新約,並於是日分別在華盛頓和重慶簽字。英美兩國取消不平等條約,促使在中國享有特權的國家仿效。其次,收回了大部分失地。由於戰爭的勝利,不但收回了抗戰以來被日本侵佔的大片領土,而且光復了已被日本割佔半個世紀的台灣、澎湖列島,除了香港、澳門外,一切由帝國主義租借或佔領的領土均被收回。

外國列強攫自中國的殖民地,終又回到祖國懷抱。再次,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得到加強。1942年1月1日,中國以重要成員國的身份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1942年11月22日,中國政府作為戰爭中的三個大國之一與英美共同參加了開羅會議,這次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國研究與確定對日作戰,處理戰後日本問題的重要會議。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由中、蘇、美、英4國發起,邀請《聯合國家宣言》的簽字國和參加國的代表,在美國舊金山舉行了聯合國制憲會議。從此,中國作為聯合國的發起國之一而載入史冊,中國還成為這個最廣泛的國際組織的安全理事會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族實現了自民國以來一直未能實現的統一與團結,這是民族振興的重要前提。一個民族要走向振興離不開一個重要的前提,即民族的大團結。抗戰前的中國政治舞台上活躍着各種政治勢力。除了國共之間的對立和戰爭外,還有國民黨各派系之間,中央政府和各地方實力派之間的鬥爭,地方實力派相互之間也是你爭我奪,混戰不已。在山河破碎,大敵當前的情況下,中華民族各種政治力量、各個階級終於摒棄成見,共同團結在抗日救國的旗幟下,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共同抗擊民族敵人,實現了中華民族的自我振興。國共兩大黨的合作是全民族團結的關鍵。

國共兩黨原先處於你死我活的鬥爭之中,但在民族責任感的驅使下,中國共產黨主動改變策略,一再提出團結抗日的主張,併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實現不惜作出重大讓步。國民黨開始則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共政策,但在國內外各種力量的作用下,終於接受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同共產黨一起戰鬥,形成中國軍隊一致團結在抗日大旗下共同對敵的新局面。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得到鍛鍊,更加成熟,更加堅強,政治威望空前提高,成為中華民族走向振興的主要領導力量。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實際的路線、方針、政策。盧溝橋的炮聲一響,中國共產黨立即號召全體黨員和全國人民一致奮起,開展神聖的民族自衞戰爭。不久,中國共產黨制訂並發表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提出必須發動全民族參加抗戰的完全正確的全面抗戰路線。

同時,中國共產黨還從鬥爭的實際出發,提出反對教條主義、反對關門主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應用於抗日戰爭的具體實踐。在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交織作用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獨立自立的原則,表現了一個成熟政黨的睿智。抗日戰爭造就了我國一代科技人才,他們是中華民族振興的寶貴財富。大批科技人員聚集戰時大後方,埋頭苦幹,潛心科研,藴藏在他們身上的巨大的愛國與獻身熱情,成為推動中華民族科技進步的直接動力。抗日戰爭造就了整整一代科學人才。李四光、茅以升、竺可楨、周培源、吳大猷、嚴濟慈、盧嘉錫、蘇步青、華羅庚等業務骨幹逐步成為學科帶頭人。他們不僅自己潛心鑽研,而且重視培養青年科技人才。

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李四光帶領科研人員對廣西、湖南西部、湖北西部及江西、福建等地區地質礦產進行實地考察,並採集標本,還繪製出廣西二十萬分之一的地質圖。西南聯大物理系教授吳大猷在“研究工作毫不正常”的情況下,寫出專著《多原分子之結構及其振動光譜》及19篇論文,進行了光譜學實驗。浙江大學校長、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在抗戰期間發表了近40篇抗日戰爭感受,地理學、氣象學、物理學等學科研究都取得較大進展。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昭示我們:中國人民既然能以艱苦卓絕的努力,贏得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也一定能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中華民族新的振興。

抗日戰爭感受篇3

現在,我們的生活十分美好。可你,是否想過,現在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這可是戰士用自己滾燙滾燙的鮮血換來的。這個代價太大了!今天,讓我們來顧過去的點點滴滴吧!

在抗日戰爭抗日戰爭感受中,我看到了炮火連天、濃煙滾滾的戰常一個個滿身鮮血、汗流浹背、奮力拼搏的八路軍戰士們。萬山叢中,青紗帳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遊擊健兒到處逞英豪;雁翎隊、敵後武工隊、鐵道游擊隊,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使驕狂一時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敵後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我還看到了19路軍組織的“敢死隊”出發前接受長官的指示。我還看到抗戰1月27日午後,日軍準備開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帶的上海居民紛紛湧向租界避難。最後,蔡延鍇軍長親臨前線指揮……淞滬會戰中“八百壯士”的忠貞獎章,“血戰台兒莊”的殺敵大刀,“武漢會戰”中斃敵3000餘人的萬家嶺大捷中繳獲的戰利品……抗戰初期,國民黨數百萬軍隊對日軍進攻進行了正面作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者“速戰速決”的美夢。“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聖天職!”“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中國共-產-黨,率先吹響抗戰的號角。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努力和推動下,國共兩黨拋棄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華民族全面神聖抗戰從此以燎原之勢燃燒起來。這場在1945年9月3日贏得的戰爭勝利全然不同以往120xx年前的甲午戰爭,中國進行的仍是一次封建王朝戰爭,而日本則進行的是一次國民戰。從1840年開始到抗日戰爭勝利的120xx年間,幾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中國,而我們惟一贏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場勝利。那是近120xx年來積貧積弱的中國第一次在一場生死存亡的民族戰爭中取得勝利,這場勝利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喚醒了沉睡了幾個世紀的中國。

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説:“國可亡,史不可滅”,在《抗日戰爭》中,我瞭解這段悲壯而可歌可泣的歷史,作為一名中國學生,建設祖國,無疑是責無旁貸,卻又是一件難以承載的任務。戰士們就是這樣拋頭顱,灑熱血,用汗水和鮮血換來的新中國。讓我們勿忘國恥,好好學習,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才,將來振興中華!革命戰士永垂不朽!

標籤: 抗日戰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69j9g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