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瀋陽昭陵導遊詞(精選18篇)

瀋陽昭陵導遊詞(精選18篇)

瀋陽昭陵導遊詞 篇1

各位女士、先生:

瀋陽昭陵導遊詞(精選18篇)

你們好,能夠為大家服務,我深感榮幸,在我的導遊過程中,希望您多提寶貴意見。今天我將陪同大家遊覽瀋陽的風景名勝之一——昭陵。

昭陵,因位於瀋陽城的北部,故又稱北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它與新賓的永陵,瀋陽的福陵合稱關外三陵,昭陵即是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

昭陵總面積450萬平方米,建於1643年,1651年基在建成,以後還進行了續建。它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築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優點,又融會了滿蒙陵寢建築的特點,具有詩鬱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人關前滿族建築藝術的演進情況。昭陵按照建築佈局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下馬碑到正紅門,第二部分為正紅門到方城。第三部分為方城寶頂,也是陵寢的主體部分。

現在映入大家眼簾的是用滿漢蒙三種文字刻成的“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告誡人們前方乃帝王陵寢請下馬下轎,以示對皇陵的尊重。那麼今天我們乘座的這個大轎也要停在這裏,就請各位大人下轎,隨我一同去祭祀皇陵。

眼前即是神橋,要想去看陵裏的建築,就必須經過神橋,這也註定了神橋的作用。神橋下面是一條護城河,皇帝的陵寢要建在依山傍水的風水好地上,但當時這裏設山沒水怎麼辦呢?就在陵寢前  面開鑿了一條護城河,在陵寢後面又人工堆積起來一個隆業山,這樣就是一個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了。神橋的修建既美化了環境,又有它的實際作用。

石牌坊是明清兩代特有的裝飾建築。用以紀念死者,施表功德,常常被立於陵墓廟宇、飼堂、道路和園林之中,除表彰功德的紀念意義之外,還有陪襯景物,表示儀注,引導人們進入膜拜帝王境界的作用。

穿過石牌坊,我們來到了正紅門前,它共有三個門洞,東邊為君門,西邊為臣門,中間是神門,也就是説祭把時皇帝走東邊的門,大臣走西邊的門,中間的神門是供皇太極及其皇后靈魂出入的門。在當時只能是抬祭品的人才能由此通過。依神門便是一條筆直的神道,神道與神門作用相同。在神道兩旁矗立着兩根潔白晶瑩的對稱石柱便是華表。作為我國獨有的一種古代建築物,它有着十分悠久的歷史。據説在堯舜時代華表就已經出現了,當時是木製結構,放在十字路口旁為商旅指路,後來慢慢演變成了一種類似於意見簿的建築。當時百姓有什麼意見便把它寫在紙上,專門由官員把它蒐集到皇帝或地方它那裏,後來皇帝便下令把這種建築建在陵寢前或者是宮殿前,以表示皇帝納諫從流,不固執己見。

在華表上方蹲坐着一隻石獸,它叫犼。傳説它是龍生九子之一,因其生性好望,因此把它安放在華表上,在陵寢外面的華表上也有一對,只不過頭朝向不同,朝向陵裏的為望君出,告訴皇帝不要沉緬之悲哀之中要及時回到朝中處理朝政,頭朝外的叫望君歸,告訴皇帝不要忘記先租的功德要時常去拜祭。

看過華表之後,大家再順着神道往兩側看,共有六對石獸,依次是獅子、獬豸、麒麟、馬、駱駝、大象,這六對石獸積各有其獨特的意義,但它更能體現封建社會嚴格的區分尊卑長幻及身份等級的禮法制度。由於時間關係,我車上再向大家介紹。

在神道中央正對着我們的是昭陵神功聖德碑亭,這座碑是在康熙皇帝第二次東巡時修建的,裏面的石碑重五萬多公斤,碑文是康熙皇帝親自撰寫的,石碑是採用河北省易縣的青石雕刻而成,大家仔細看一下馱碑的動物,它也是龍生九號之一,贔屓,它長的是龍頭、龜身、鷹爪、蛇尾,因其喜好詩文,又善於負重,因此老龍王派它馱碑。看來老龍王的幾個兒子都是建築學家呀!彆着急。得會我們還能看到老龍王的幾個兒子。

進入方城我們便看到了隆恩殿,隆恩殿建在了花崗巖石的須彌座上更顯其宏偉壯觀,四周所鋪的地磚上均為金礦石製成。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磚鋪地“,因為它含有黃金沙的成份,因此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大家不妨仔細地找一找。運氣好的話説不定會找到一些金光耀眼的金沙。在台基邊上還放有石雕蚆蝦作為排水口,它也是龍生九子之一,因喜好嬉水,因此會在橋上或排水口看到它的存在,每逢暴雨,雨水便會從其口噴湧而出,甚為壯觀,成為昭陵一景。

下面請各位隨我一同去登上城牆一覽昭陵全景。站在城牆上,陵區古鬆參天,金瓦紅牆,更使你充分的感受到這座封建皇家陵園雄偉的氣勢,“風水寶地”特有的莊嚴肅穆和神祕。正前方便是月牙城和寶頂。蘇東坡有詩云:一人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牙有悲傷離散之意,修個月開城,以示對皇帝的哀悼,眼前的寶頂便是埋葬皇帝皇后的地方,在下面的地宮裏有一個“金井御葬”的傳説,相傳皇帝皇后的棺材被鎖鏈給吊起來、下面有一口井,並被稱為海眼,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意為“龍歸滄海”。

在寶頂後面,便是人工堆積起來的隆業山。眼前這座昭陵最高的樓便是大明樓,裏面有昭陵陵碑一塊,因多次被雷擊,碑壁已殘破不全,大明樓也是重新修建過。

昭陵的建築凝聚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技藝,具有其古樸的文化內涵。昭陵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來客,難怪有人贊它是“昔日陪都皇陵,今朝瀋陽勝景。”

由於時間的關係,昭陵就參觀到這裏,一些昭陵其他的講解,我將在車上為大家進行講述。謝謝大家合作。

瀋陽昭陵導遊詞 篇2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瀋陽由於坐落在渾河(古瀋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僅有着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自然風光,而且有着非比尋常的人文景觀。它是多民族共同開發的歷史名城,至今已有7220xx年的文明歷史、2320xx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發祥地,所謂“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宮兩陵”更是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遺產。

(清朝的建立)

那麼,在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樣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的偉大民族。世事滄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由於朝政腐敗,明軍渙散,再加上當時整個中國發生嚴重的旱災,良田顆粒無收。然而,在這嚴重的饑荒之年,苛捐雜税有增無減。於是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出現了以李自成等幾十只農民起義軍。可是,雖然李自成起義軍鬥爭烈火燃遍了大半個中國,建立了“大順”政權,但由於沒有重視建築鞏固的根據地,最終被入關的清軍摘取了勝利果實。就這樣,清朝在起義軍的推波助瀾下,取代了統治中國封建社會長達276年的明朝,座殿紫禁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皇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此,拉開了清朝統治中國296年(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xx年的漫長序幕。

(陵主人概況)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關內的河北,2位葬在關外的遼寧。管內除末代皇帝溥儀葬在華龍陵園外,其餘九個皇帝,5位葬在清東陵,4位葬在清西陵。關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今年我們參觀的就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皇太極在中國歷史上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在遊覽之前我先介紹一下皇太極的生平。皇太極姓愛新覺羅氏,滿族,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死於崇德八年(1643年),終年52歲,後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創建者之一,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1620xx年太祖去世,他被推舉繼汗位,年號天聰。1636年去汗稱帝,改國號大清,年號崇德,更女真為滿洲,辛亥革命後通陳滿族。皇太極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一生勤於政事,勇於戰陣,在位20xx年,完善八旗制度,與蒙古建立鞏固聯盟,多次給明軍以沉重打擊,著名的薩爾滸和鬆錦大戰成為我國軍事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戰術的典範。最終統一了東北全境,締造了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併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一位有遠見卓識和重大歷史貢獻的君主。

陵墓是歷史的見證。是記載着重大事件的場所,在封建社會裏,統治階級一向認為,陵墓關係到帝運之盛衰,國祚之長短。因此,在歷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寢顯示和象徵着皇權。所以,歷朝歷代統治者不惜動用大量的物力和財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術來進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紹)

清初關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時興京――現遼寧新賓;東京――現遼陽;盛京――現在的瀋陽。“三陵”就是新賓的永陵,即祖陵,埋葬着肇、興、景、顯四祖;瀋陽東郊的福陵,也稱東陵,埋葬着清朝第一代開國君主努爾哈赤及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昭陵位於沈城北部,又稱北陵,這裏埋葬着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盛京三陵與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河北易縣的清西陵共同構成了清代皇家陵園。

在二千餘年的封建專制社會裏,每一個皇帝都有一羣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着關雎宮宸妃,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他們葬在昭陵寶頂西側的二百米處的貴妃圓寢,全稱叫宸妃、懿靜大貴妃園寢,又稱貴妃園。由於年久失修,只有遺蹟可尋。這種陪葬制度體現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願望,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昭陵建築概括)

昭陵位於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佔地330萬平方米,始建於清崇德八年(643),歷時八年,於順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築是順治、康熙年間建造的。隨着對漢文化的逐漸認同,乾隆和嘉慶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慶六年(1820xx年)全部竣工。可以説,它是一座積累式建築羣,修建時間跨度較大,經過一百多年的時間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它是從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築部分佈在平面佈局的中軸線上,兩側各建築採取對稱形勢分佈。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築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優點,又融會了滿族陵寢建築的特點,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入關前滿族建築藝術的演進情況。它是“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陵墓,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

(過去的昭陵範圍)

過去的昭陵陵區四周設有三排木樁做為保護標誌。這些木樁分為紅、白、青三種顏色。每根木樁高9尺,直徑6.7寸。其中,紅柱在風水紅牆之外一里的地方,周圍共有128根;白樁在紅樁之外,兩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樁共有90根;青樁在白樁之外約十華里,共有40根。青樁的範圍是東起二台子,西至小韓屯,北起三台子,南至保安寺。按這個範圍粗略計算,東西南北各不少於十五華里。在此範圍內全屬昭陵法定保護範圍。清朝《大清律》明確規定:“紅樁以內寸草為重,白樁以內禁止樵採,青樁以內禁止燒造”。而且對進入陵區者以情節輕重又有細則處罰規定。可見界樁是大清法律的象徵,大有令人望樁生畏之感。如今,這些界樁隨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蕩然無存。

瀋陽昭陵導遊詞 篇3

各位女士、先生:

你們好,能夠為大家服務,我深感榮幸,在我的導遊過程中,希望您多提寶貴意見。今天我將陪同大家遊覽瀋陽的風景名勝之一——昭陵。

昭陵,因位於瀋陽城的北部,故又稱北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它與新賓的永陵,瀋陽的福陵合稱關外三陵,昭陵即是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

昭陵總面積450萬平方米,建於1643年,1651年基在建成,以後還進行了續建。它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築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優點,又融會了滿蒙陵寢建築的特點,具有詩鬱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人關前滿族建築藝術的演進情況。昭陵按照建築佈局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下馬碑到正紅門,第二部分為正紅門到方城。第三部分為方城寶頂,也是陵寢的主體部分。

現在映入大家眼簾的是用滿漢蒙三種文字刻成的“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告誡人們前方乃帝王陵寢請下馬下轎,以示對皇陵的尊重。那麼今天我們乘座的這個大轎也要停在這裏,就請各位大人下轎,隨我一同去祭祀皇陵。

眼前即是神橋,要想去看陵裏的建築,就必須經過神橋,這也註定了神橋的作用。神橋下面是一條護城河,皇帝的陵寢要建在依山傍水的風水好地上,但當時這裏設山沒水怎麼辦呢?就在陵寢前  面開鑿了一條護城河,在陵寢後面又人工堆積起來一個隆業山,這樣就是一個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了。神橋的修建既美化了環境,又有它的實際作用。

石牌坊是明清兩代特有的裝飾建築。用以紀念死者,施表功德,常常被立於陵墓廟宇、飼堂、道路和園林之中,除表彰功德的紀念意義之外,還有陪襯景物,表示儀注,引導人們進入膜拜帝王境界的作用。

穿過石牌坊,我們來到了正紅門前,它共有三個門洞,東邊為君門,西邊為臣門,中間是神門,也就是説祭把時皇帝走東邊的門,大臣走西邊的門,中間的神門是供皇太極及其皇后靈魂出入的門。在當時只能是抬祭品的人才能由此通過。依神門便是一條筆直的神道,神道與神門作用相同。在神道兩旁矗立着兩根潔白晶瑩的對稱石柱便是華表。作為我國獨有的一種古代建築物,它有着十分悠久的歷史。據説在堯舜時代華表就已經出現了,當時是木製結構,放在十字路口旁為商旅指路,後來慢慢演變成了一種類似於意見簿的建築。當時百姓有什麼意見便把它寫在紙上,專門由官員把它蒐集到皇帝或地方它那裏,後來皇帝便下令把這種建築建在陵寢前或者是宮殿前,以表示皇帝納諫從流,不固執己見。在華表上方蹲坐着一隻石獸,它叫犼。傳説它是龍生九子之一,因其生性好望,因此把它安放在華表上,在陵寢外面的華表上也有一對,只不過頭朝向不同,朝向陵裏的為望君出,告訴皇帝不要沉緬之悲哀之中要及時回到朝中處理朝政,頭朝外的叫望君歸,告訴皇帝不要忘記先租的功德要時常去拜祭。

看過華表之後,大家再順着神道往兩側看,共有六對石獸,依次是獅子、獬豸、麒麟、馬、駱駝、大象,這六對石獸積各有其獨特的意義,但它更能體現封建社會嚴格的區分尊卑長幻及身份等級的禮法制度。由於時間關係,我車上再向大家介紹。

在神道中央正對着我們的是昭陵神功聖德碑亭,這座碑是在康熙皇帝第二次東巡時修建的,裏面的石碑重五萬多公斤,碑文是康熙皇帝親自撰寫的,石碑是採用河北省易縣的青石雕刻而成,大家仔細看一下馱碑的動物,它也是龍生九號之一,贔屓,它長的是龍頭、龜身、鷹爪、蛇尾,因其喜好詩文,又善於負重,因此老龍王派它馱碑。看來老龍王的幾個兒子都是建築學家呀!彆着急。得會我們還能看到老龍王的幾個兒子。

進入方城我們便看到了隆恩殿,隆恩殿建在了花崗巖石的須彌座上更顯其宏偉壯觀,四周所鋪的地磚上均為金礦石製成。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磚鋪地“,因為它含有黃金沙的成份,因此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大家不妨仔細地找一找。運氣好的話説不定會找到一些金光耀眼的金沙。在台基邊上還放有石雕蚆蝦作為排水口,它也是龍生九子之一,因喜好嬉水,因此會在橋上或排水口看到它的存在,每逢暴雨,雨水便會從其口噴湧而出,甚為壯觀,成為昭陵一景。

下面請各位隨我一同去登上城牆一覽昭陵全景。站在城牆上,陵區古鬆參天,金瓦紅牆,更使你充分的感受到這座封建皇家陵園雄偉的氣勢,“風水寶地”特有的莊嚴肅穆和神祕。正前方便是月牙城和寶頂。蘇東坡有詩云:一人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牙有悲傷離散之意,修個月開城,以示對皇帝的哀悼,眼前的寶頂便是埋葬皇帝皇后的地方,在下面的地宮裏有一個“金井御葬”的傳説,相傳皇帝皇后的棺材被鎖鏈給吊起來、下面有一口井,並被稱為海眼,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意為“龍歸滄海”。

在寶頂後面,便是人工堆積起來的隆業山。眼前這座昭陵最高的樓便是大明樓,裏面有昭陵陵碑一塊,因多次被雷擊,碑壁已殘破不全,大明樓也是重新修建過。

昭陵的建築凝聚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技藝,具有其古樸的文化內涵。昭陵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來客,難怪有人贊它是“昔日陪都皇陵,今朝瀋陽勝景。”

由於時間的關係,昭陵就參觀到這裏,一些昭陵其他的講解,我將在車上為大家進行講述。謝謝大家合作。

瀋陽昭陵導遊詞 篇4

各位女士、先生:

你們好,能夠為大家服務,我深感榮幸,在我的導遊過程中,希望您多提寶貴意見。今天我將陪同大家遊覽瀋陽的風景名勝之一——昭陵。

昭陵,因位於瀋陽城的北部,故又稱北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它與新賓的永陵,瀋陽的福陵合稱關外三陵,昭陵即是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

昭陵總面積450萬平方米,建於1643年,1651年基在建成,以後還進行了續建。它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築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優點,又融會了滿蒙陵寢建築的特點,具有詩鬱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人關前滿族建築藝術的演進情況。昭陵按照建築佈局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下馬碑到正紅門,第二部分為正紅門到方城。第三部分為方城寶頂,也是陵寢的主體部分。

現在映入大家眼簾的是用滿漢蒙三種文字刻成的“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告誡人們前方乃帝王陵寢請下馬下轎,以示對皇陵的尊重。那麼今天我們乘座的這個大轎也要停在這裏,就請各位大人下轎,隨我一同去祭祀皇陵。

眼前即是神橋,要想去看陵裏的建築,就必須經過神橋,這也註定了神橋的作用。神橋下面是一條護城河,皇帝的陵寢要建在依山傍水的風水好地上,但當時這裏設山沒水怎麼辦呢?就在陵寢前  面開鑿了一條護城河,在陵寢後面又人工堆積起來一個隆業山,這樣就是一個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了。神橋的修建既美化了環境,又有它的實際作用。

石牌坊是明清兩代特有的裝飾建築。用以紀念死者,施表功德,常常被立於陵墓廟宇、飼堂、道路和園林之中,除表彰功德的紀念意義之外,還有陪襯景物,表示儀注,引導人們進入膜拜帝王境界的作用。

穿過石牌坊,我們來到了正紅門前,它共有三個門洞,東邊為君門,西邊為臣門,中間是神門,也就是説祭把時皇帝走東邊的門,大臣走西邊的門,中間的神門是供皇太極及其皇后靈魂出入的門。在當時只能是抬祭品的人才能由此通過。依神門便是一條筆直的神道,神道與神門作用相同。在神道兩旁矗立着兩根潔白晶瑩的對稱石柱便是華表。作為我國獨有的一種古代建築物,它有着十分悠久的歷史。據説在堯舜時代華表就已經出現了,當時是木製結構,放在十字路口旁為商旅指路,後來慢慢演變成了一種類似於意見簿的建築。當時百姓有什麼意見便把它寫在紙上,專門由官員把它蒐集到皇帝或地方它那裏,後來皇帝便下令把這種建築建在陵寢前或者是宮殿前,以表示皇帝納諫從流,不固執己見。

在華表上方蹲坐着一隻石獸,它叫犼。傳説它是龍生九子之一,因其生性好望,因此把它安放在華表上,在陵寢外面的華表上也有一對,只不過頭朝向不同,朝向陵裏的為望君出,告訴皇帝不要沉緬之悲哀之中要及時回到朝中處理朝政,頭朝外的叫望君歸,告訴皇帝不要忘記先租的功德要時常去拜祭。

看過華表之後,大家再順着神道往兩側看,共有六對石獸,依次是獅子、獬豸、麒麟、馬、駱駝、大象,這六對石獸積各有其獨特的意義,但它更能體現封建社會嚴格的區分尊卑長幻及身份等級的禮法制度。由於時間關係,我車上再向大家介紹。

在神道中央正對着我們的是昭陵神功聖德碑亭,這座碑是在康熙皇帝第二次東巡時修建的,裏面的石碑重五萬多公斤,碑文是康熙皇帝親自撰寫的,石碑是採用河北省易縣的青石雕刻而成,大家仔細看一下馱碑的動物,它也是龍生九號之一,贔屓,它長的是龍頭、龜身、鷹爪、蛇尾,因其喜好詩文,又善於負重,因此老龍王派它馱碑。看來老龍王的幾個兒子都是建築學家呀!彆着急。得會我們還能看到老龍王的幾個兒子。

進入方城我們便看到了隆恩殿,隆恩殿建在了花崗巖石的須彌座上更顯其宏偉壯觀,四周所鋪的地磚上均為金礦石製成。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磚鋪地“,因為它含有黃金沙的成份,因此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大家不妨仔細地找一找。運氣好的話説不定會找到一些金光耀眼的金沙。在台基邊上還放有石雕蚆蝦作為排水口,它也是龍生九子之一,因喜好嬉水,因此會在橋上或排水口看到它的存在,每逢暴雨,雨水便會從其口噴湧而出,甚為壯觀,成為昭陵一景。

下面請各位隨我一同去登上城牆一覽昭陵全景。站在城牆上,陵區古鬆參天,金瓦紅牆,更使你充分的感受到這座封建皇家陵園雄偉的氣勢,“風水寶地”特有的莊嚴肅穆和神祕。正前方便是月牙城和寶頂。蘇東坡有詩云:一人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牙有悲傷離散之意,修個月開城,以示對皇帝的哀悼,眼前的寶頂便是埋葬皇帝皇后的地方,在下面的地宮裏有一個“金井御葬”的傳説,相傳皇帝皇后的棺材被鎖鏈給吊起來、下面有一口井,並被稱為海眼,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意為“龍歸滄海”。

在寶頂後面,便是人工堆積起來的隆業山。眼前這座昭陵最高的樓便是大明樓,裏面有昭陵陵碑一塊,因多次被雷擊,碑壁已殘破不全,大明樓也是重新修建過。

昭陵的建築凝聚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技藝,具有其古樸的文化內涵。昭陵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來客,難怪有人贊它是“昔日陪都皇陵,今朝瀋陽勝景。”

由於時間的關係,昭陵就參觀到這裏,一些昭陵其他的講解,我將在車上為大家進行講述。謝謝大家合作。

瀋陽昭陵導遊詞 篇5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瀋陽由於坐落在渾河(古瀋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僅有着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自然風光,而且有着非比尋常的人文景觀。它是多民族共同開發的歷史名城,至今已有7200年的文明歷史、2300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發祥地,所謂“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宮兩陵”更是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遺產。

(清朝的建立)

那麼,在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樣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的偉大民族。世事滄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由於朝政腐敗,明軍渙散,再加上當時整個中國發生嚴重的旱災,良田顆粒無收。然而,在這嚴重的饑荒之年,苛捐雜税有增無減。於是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出現了以李自成等幾十只農民起義軍。可是,雖然李自成起義軍鬥爭烈火燃遍了大半個中國,建立了“大順”政權,但由於沒有重視建築鞏固的根據地,最終被入關的清軍摘取了勝利果實。就這樣,清朝在起義軍的推波助瀾下,取代了統治中國封建社會長達276年的明朝,座殿紫禁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皇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此,拉開了清朝統治中國296年(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年的漫長序幕。

(陵主人概況)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關內的河北,2位葬在關外的遼寧。管內除末代皇帝溥儀葬在華龍陵園外,其餘九個皇帝,5位葬在清東陵,4位葬在清西陵。關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今年我們參觀的就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皇太極在中國歷史上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在遊覽之前我先介紹一下皇太極的生平。皇太極姓愛新覺羅氏,滿族,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死於崇德八年(1643年),終年52歲,後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創建者之一,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1626年太祖去世,他被推舉繼汗位,年號天聰。1636年去汗稱帝,改國號大清,年號崇德,更女真為滿洲,辛亥革命後通陳滿族。皇太極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一生勤於政事,勇於戰陣,在位17年,完善八旗制度,與蒙古建立鞏固聯盟,多次給明軍以沉重打擊,著名的薩爾滸和鬆錦大戰成為我國軍事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戰術的典範。最終統一了東北全境,締造了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併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一位有遠見卓識和重大歷史貢獻的君主。

陵墓是歷史的見證。是記載着重大事件的場所,在封建社會裏,統治階級一向認為,陵墓關係到帝運之盛衰,國祚之長短。因此,在歷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寢顯示和象徵着皇權。所以,歷朝歷代統治者不惜動用大量的物力和財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術來進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紹)

清初關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時興京――現遼寧新賓;東京――現遼陽;盛京――現在的瀋陽。“三陵”就是新賓的永陵,即祖陵,埋葬着肇、興、景、顯四祖;瀋陽東郊的福陵,也稱東陵,埋葬着清朝第一代開國君主努爾哈赤及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昭陵位於沈城北部,又稱北陵,這裏埋葬着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盛京三陵與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河北易縣的清西陵共同構成了清代皇家陵園。

在二千餘年的封建專制社會裏,每一個皇帝都有一羣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着關雎宮宸妃,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他們葬在昭陵寶頂西側的二百米處的貴妃圓寢,全稱叫宸妃、懿靜大貴妃園寢,又稱貴妃園。由於年久失修,只有遺蹟可尋。這種陪葬制度體現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願望,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昭陵建築概括)

昭陵位於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佔地330萬平方米,始建於清崇德八年(643),歷時八年,於順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築是順治、康熙年間建造的。隨着對漢文化的逐漸認同,乾隆和嘉慶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慶六年(1801年)全部竣工。可以説,它是一座積累式建築羣,修建時間跨度較大,經過一百多年的時間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它是從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築部分佈在平面佈局的中軸線上,兩側各建築採取對稱形勢分佈。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築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優點,又融會了滿族陵寢建築的特點,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入關前滿族建築藝術的演進情況。它是“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陵墓,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

(過去的昭陵範圍)

過去的昭陵陵區四周設有三排木樁做為保護標誌。這些木樁分為紅、白、青三種顏色。每根木樁高9尺,直徑6.7寸。其中,紅柱在風水紅牆之外一里的地方,周圍共有128根;白樁在紅樁之外,兩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樁共有90根;青樁在白樁之外約十華里,共有40根。青樁的範圍是東起二台子,西至小韓屯,北起三台子,南至保安寺。按這個範圍粗略計算,東西南北各不少於十五華里。在此範圍內全屬昭陵法定保護範圍。清朝《大清律》明確規定:“紅樁以內寸草為重,白樁以內禁止樵採,青樁以內禁止燒造”。而且對進入陵區者以情節輕重又有細則處罰規定。可見界樁是大清法律的象徵,大有令人望樁生畏之感。如今,這些界樁隨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蕩然無存。

瀋陽昭陵導遊詞 篇6

盛京之陵,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就是昭陵。

瀋陽昭陵陵區建築佈局大致是這樣的:陵區四周設有紅、白、青三種顏色界樁,其南面還備有擋眾木(又叫“拒馬木”)四百四十二架。陵區南北狹長,東西偏窄。陵區最南端是 下馬碑,其次,為 華表和 石獅。計有下馬碑四座,華表一對,石獅一對,它們分別立在道路的兩旁。石獅之北建有神橋。神橋之西原有滌品井一眼。神橋往北為石牌坊。石牌坊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小跨院。東跨院是皇帝更衣亭和靜房(廁所)。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饌造房。石牌坊以北是陵寢正門——正紅門,此門周圍是環繞陵區的硃紅圍牆,又叫“風水牆”。正紅門內有一條南北筆直的石路叫“ 神道”,神道兩側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柱一對,石獅子一對,石獬豸一對,石麒麟一對,石馬一對,石駱駝一對,石象一對。這些石獸統稱“ 石象生”。

再往北,在神道正中有神功聖德碑亭一座。碑亭兩側有“朝房”,東朝房是存放儀仗及制奶茶之地,西朝房是備制膳食和果品之所。碑亭之北是 方城,方城正門曰“隆恩門”,城門上有樓,俗稱“五鳳樓”。方城正中是隆恩殿,兩側有配殿和配樓。配樓俗名“晾果樓”,晾曬祭祀用果品之處。隆恩殿後有二柱門和石祭台,再後是券門,券門頂端有大明樓,步入券門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 琉璃影壁,兩側有“蹬道”可上下方城,月牙城之後是 寶城、寶頂,寶頂之內為 地宮。寶城之後是人工堆起的陵山——“隆業山”。 另在陵寢西側、與寶頂遙遙相對還有一組建築叫“懿靖大貴妃、康惠淑妃園寢”,是安葬太宗眾妃的瑩地。除此之外,在陵寢東西兩翼各三裏許有陪葬墓,左側有 武勛 王楊古裏墓及奶媽墳,右側有貞臣敦達裏及安達裏殉葬墓。這種以功臣陪葬的形式是古代陵寢制度,體現了封建君王“ 事死如事生”的願望,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 封建等級制度。

另在陵區之外還有藏經樓、 關帝廟、 點將台等建築。昭陵建築佈局嚴格遵循“中軸線”及“前朝後寢”等陵寢規制,陵寢主體建築全部建在南北中軸線上,其它附屬建築則均衡地安排在它的兩側。這樣的設計思想主要是體現皇權至高無上,同時,達到使建築羣穩重、平衡及統一等美學效應。

昭陵的管理有文武兩大衙門。一個叫總管衙門,一個叫關防衙門,管衙門主要負責陵區的防衞,關防衙門負責祭祀和陵寢建築的一般修繕。

清朝遜國之後,昭陵雖然仍由三陵守護大臣負責管理,但由於連年戰亂,國庫入不敷出,對昭陵無力做大的修繕,以至陵園建築殘破凋零。當時有位文人寫過這樣一首《遊北陵》詩:“涉足昭陵户與庭,輝煌眩目未曾經。莓苔滿徑無人管,楊柳山中猶自清。”寫出了當時昭陵的真實面貌。清代“陪京(瀋陽)八景”裏有“北陵(昭陵)紅葉”。金樑在《奉天古蹟考》中説:“北陵多楓柳,西風黃葉紅滿秋林,故名北陵紅葉。”

總的來看,瀋陽昭陵主體建築仍保存至今,地下基礎完好,規劃、佈局依然完整,古建築與遺址未受後人過多的干預與改變,自然環境也基本保持原始狀態,真實性與完整性程度很高。

瀋陽昭陵導遊詞 篇7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1592一1643年)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陵在瀋陽市舊城之北,通常也稱北陵。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是繼努爾哈赤之後我國古代另—位卓越的滿族政治家和軍事家.

後金天命十—年(1620xx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後,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爾泰和八子皇太極共同治理國事,即是“四大貝勒執政”。貝勒為滿語,是滿族貴族的稱號,相當於親王。次年,皇太極即後金汗位,廢除了四大貝勒共同執政的制度。他將八旗中的正黃,鑲黃、正藍三旗收歸自己直接統率,一手控制了軍政大權,消除了統治集團內部的離心力量。為了緩和新佔領區滿漢民族的矛盾,他採取把漢族農民編為民户,讓他們從事農業生產等新政策。他還通過考試,授儒生官職等辦法,爭取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和明朝投降官吏的合作,為以後進攻明朝,奪取全國政權創造了有利條件。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去汗號,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大清

皇太極即位後就積極部署對明朝的進攻,並用反間計除了明朝抗清將領袁祟煥。他多次派兵入關,使明朝疲於應付。祟德七年(1642年),清軍大舉圍攻明朝遼西的松山等地,生俘明軍統帥、薊遼總督洪承疇,明朝在關外的土地喪失殆盡。不久皇太極去世。1644年,清軍長驅直入,攻取北京。同年,清世祖福臨在北京即位。

昭陵總面積450萬平方米,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與福陵為同期工程,兩陵形制基本一致。昭陵建於平地,佔地面積為十六萬平方米,主要建築都分佈在平面佈局的中軸線上,兩側建築採取對稱形式分佈,它不僅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築長處,還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入關前滿族建築藝術的演進情況。昭陵佈局可分為前中後三部分:也就是三進院落式的平面佈局。三進院落的佈局是明清陵寢制度的特點之一。這種佈局形式是陵寢由南向北依次分為三個院落。第一個院落由碑亭、神廚、神庫組成;第二個院落由祭殿和配殿組成;第三個院落由寶城和明樓組成。昭陵採用的也是這三進院落的佈局形式

昭陵建築完整,獨具特色,對於研究清初歷史和建築藝術都具有重要的價值。1982年3月,國務院公佈昭陵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瀋陽昭陵導遊詞 篇8

盛京之陵,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就是昭陵。

瀋陽昭陵陵區建築佈局大致是這樣的:陵區四周設有紅、白、青三種顏色界樁,其南面還備有擋眾木(又叫“拒馬木”)四百四十二架。陵區南北狹長,東西偏窄。陵區最南端是 下馬碑,其次,為 華表和 石獅。計有下馬碑四座,華表一對,石獅一對,它們分別立在道路的兩旁。石獅之北建有神橋。神橋之西原有滌品井一眼。神橋往北為石牌坊。石牌坊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小跨院。東跨院是皇帝更衣亭和靜房(廁所)。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饌造房。石牌坊以北是陵寢正門——正紅門,此門周圍是環繞陵區的硃紅圍牆,又叫“風水牆”。正紅門內有一條南北筆直的石路叫“ 神道”,神道兩側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柱一對,石獅子一對,石獬豸一對,石麒麟一對,石馬一對,石駱駝一對,石象一對。這些石獸統稱“ 石象生”。

再往北,在神道正中有神功聖德碑亭一座。碑亭兩側有“朝房”,東朝房是存放儀仗及制奶茶之地,西朝房是備制膳食和果品之所。碑亭之北是 方城,方城正門曰“隆恩門”,城門上有樓,俗稱“五鳳樓”。方城正中是隆恩殿,兩側有配殿和配樓。配樓俗名“晾果樓”,晾曬祭祀用果品之處。隆恩殿後有二柱門和石祭台,再後是券門,券門頂端有大明樓,步入券門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 琉璃影壁,兩側有“蹬道”可上下方城,月牙城之後是 寶城、寶頂,寶頂之內為 地宮。寶城之後是人工堆起的陵山——“隆業山”。 另在陵寢西側、與寶頂遙遙相對還有一組建築叫“懿靖大貴妃、康惠淑妃園寢”,是安葬太宗眾妃的瑩地。除此之外,在陵寢東西兩翼各三裏許有陪葬墓,左側有 武勛 王楊古裏墓及奶媽墳,右側有貞臣敦達裏及安達裏殉葬墓。這種以功臣陪葬的形式是古代陵寢制度,體現了封建君王“ 事死如事生”的願望,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 封建等級制度。

另在陵區之外還有藏經樓、 關帝廟、 點將台等建築。昭陵建築佈局嚴格遵循“中軸線”及“前朝後寢”等陵寢規制,陵寢主體建築全部建在南北中軸線上,其它附屬建築則均衡地安排在它的兩側。這樣的設計思想主要是體現皇權至高無上,同時,達到使建築羣穩重、平衡及統一等美學效應。

昭陵的管理有文武兩大衙門。一個叫總管衙門,一個叫關防衙門,管衙門主要負責陵區的防衞,關防衙門負責祭祀和陵寢建築的一般修繕。

清朝遜國之後,昭陵雖然仍由三陵守護大臣負責管理,但由於連年戰亂,國庫入不敷出,對昭陵無力做大的修繕,以至陵園建築殘破凋零。當時有位文人寫過這樣一首《遊北陵》詩:“涉足昭陵户與庭,輝煌眩目未曾經。莓苔滿徑無人管,楊柳山中猶自清。”寫出了當時昭陵的真實面貌。清代“陪京(瀋陽)八景”裏有“北陵(昭陵)紅葉”。金樑在《奉天古蹟考》中説:“北陵多楓柳,西風黃葉紅滿秋林,故名北陵紅葉。”

總的來看,瀋陽昭陵主體建築仍保存至今,地下基礎完好,規劃、佈局依然完整,古建築與遺址未受後人過多的干預與改變,自然環境也基本保持原始狀態,真實性與完整性程度很高。

瀋陽昭陵導遊詞 篇9

北陵又稱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的陵墓,佔地面積18萬平方米,位於瀋陽古城北約十華里,因此也稱“北陵”,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是清代皇家陵寢和現代園林合一的遊覽勝地。

昭陵由南至北,依次為分前、中、後三個部分組成。

前部在繚牆外。參道兩側有華表、石獅、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樓。牌樓是前部主體建築,是由青石建成,四柱三層,雕刻得玲瓏剔透,精美無雙,為罕見的藝術珍品。

中部,從正紅門到方城,正紅門為繚牆的正南門,層樓高聳,十分莊嚴,而其兩翼所裝飾的五色琉璃蟠龍壁,造形生動,引人注目。碑亭與正紅門相對,為頌揚墓主而建,裏面所豎碑稱“昭陵神、功聖德碑”。

後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寶城,這是陵寢的主體。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於繚牆,彷彿是城中之城。隆恩殿居於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門,後有明樓,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樓,猶如眾星拱月一般,故顯得異常雄偉。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崗巖台階為底座,以金光閃閃的黃琉璃瓦為屋頂,再加上畫棟雕樑、金匾紅牆,顯得異常華麗。隆恩殿後經過明樓,到達寶城。寶城在方城北端,為月牙形。寶城又稱寶頂。登上寶頂,向四下一望,綠樹環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於城市山林中,一種恬適之感油然而生。

陵園內古鬆參天,草木葱蘢,湖水盪漾,樓殿威嚴,金瓦奪目,自然景觀千姿百態,五彩繽紛,其中芳秀園是北陵公園的園中園,種植了近200種植物,四季分呈,各具特色。初春櫻花盛開,滿園飄香;盛夏荷花競放,柳浪聞鶯;深秋滿山紅葉,層林盡染;寒冬銀裝素裹,蒼松挺拔。縱觀整個園林,春有花,夏有陰,秋有果,冬有青,奇花異石,小橋流水,頗有江南之秀。

北陵還擁有30萬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盪漾,柳岸成蔭,乘坐腳踏船、快艇觀光遊玩,泛舟湖上,別有一番情趣。

北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數裏的古鬆羣。現存古鬆二千餘棵,鬆齡達三百多年,搖曳挺拔,參天敝日。這些蒼翠的陵鬆在金瓦紅牆中構成昭陵又一壯麗景觀,其中的“神樹”、“鳳凰樹”、“夫妻樹”、“姐妹樹”、“龜樹”等更是別具特色。

瀋陽北陵(昭陵)古老的歷史、神祕的皇陵、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成為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為之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的瀏覽勝地。

瀋陽昭陵導遊詞 篇10

北陵又稱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的陵墓,佔地面積18萬平方米,位於瀋陽古城北約十華里,因此也稱“北陵”,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是清代皇家陵寢和現代園林合一的遊覽勝地。

昭陵由南至北,依次為分前、中、後三個部分組成。

前部在繚牆外。參道兩側有華表、石獅、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樓。牌樓是前部主體建築,是由青石建成,四柱三層,雕刻得玲瓏剔透,精美無雙,為罕見的藝術珍品。

中部,從正紅門到方城,正紅門為繚牆的正南門,層樓高聳,十分莊嚴,而其兩翼所裝飾的五色琉璃蟠龍壁,造形生動,引人注目。碑亭與正紅門相對,為頌揚墓主而建,裏面所豎碑稱“昭陵神、功聖德碑”。

後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寶城,這是陵寢的主體。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於繚牆,彷彿是城中之城。隆恩殿居於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門,後有明樓,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樓,猶如眾星拱月一般,故顯得異常雄偉。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崗巖台階為底座,以金光閃閃的黃琉璃瓦為屋頂,再加上畫棟雕樑、金匾紅牆,顯得異常華麗。隆恩殿後經過明樓,到達寶城。寶城在方城北端,為月牙形。寶城又稱寶頂。登上寶頂,向四下一望,綠樹環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於城市山林中,一種恬適之感油然而生。

陵園內古鬆參天,草木葱蘢,湖水盪漾,樓殿威嚴,金瓦奪目,自然景觀千姿百態,五彩繽紛,其中芳秀園是北陵公園的園中園,種植了近200種植物,四季分呈,各具特色。初春櫻花盛開,滿園飄香;盛夏荷花競放,柳浪聞鶯;深秋滿山紅葉,層林盡染;寒冬銀裝素裹,蒼松挺拔。縱觀整個園林,春有花,夏有陰,秋有果,冬有青,奇花異石,小橋流水,頗有江南之秀。

北陵還擁有30萬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盪漾,柳岸成蔭,乘坐腳踏船、快艇觀光遊玩,泛舟湖上,別有一番情趣。

北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數裏的古鬆羣。現存古鬆二千餘棵,鬆齡達三百多年,搖曳挺拔,參天敝日。這些蒼翠的陵鬆在金瓦紅牆中構成昭陵又一壯麗景觀,其中的“神樹”、“鳳凰樹”、“夫妻樹”、“姐妹樹”、“龜樹”等更是別具特色。

瀋陽北陵(昭陵)古老的歷史、神祕的皇陵、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成為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為之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的瀏覽勝地。

瀋陽昭陵導遊詞 篇11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昭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瀋陽市區北郊,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

因坐落在瀋陽市北端,故又稱北陵。昭陵與福陵和永陵齊名,合稱 "關外三陵",但其規模宏大,結構完整,遠非其他二陵可比。昭陵建築完整無雙獨具特色,仿自明陵而又具有滿族陵寢的特點,是漢、滿民族文化交流的典範。

墓主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為金(後金)主。並於天聰十年(1636年)改國號為清,稱皇帝。皇太極在位期間,積極推行漢化政策,不僅仿照明制設立"六部"官衙,而且組織人力翻譯漢文典籍,他與其父努爾哈赤一樣,對滿族初期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瀋陽昭陵導遊詞 篇12

盛京之陵,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就是昭陵。

瀋陽昭陵陵區建築佈局大致是這樣的:陵區四周設有紅、白、青三種顏色界樁,其南面還備有擋眾木(又叫“拒馬木”)四百四十二架。陵區南北狹長,東西偏窄。陵區最南端是 下馬碑,其次,為 華表和 石獅。計有下馬碑四座,華表一對,石獅一對,它們分別立在道路的兩旁。石獅之北建有神橋。神橋之西原有滌品井一眼。神橋往北為石牌坊。石牌坊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小跨院。東跨院是皇帝更衣亭和靜房(廁所)。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饌造房。石牌坊以北是陵寢正門——正紅門,此門周圍是環繞陵區的硃紅圍牆,又叫“風水牆”。正紅門內有一條南北筆直的石路叫“ 神道”,神道兩側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柱一對,石獅子一對,石獬豸一對,石麒麟一對,石馬一對,石駱駝一對,石象一對。這些石獸統稱“ 石象生”。

再往北,在神道正中有神功聖德碑亭一座。碑亭兩側有“朝房”,東朝房是存放儀仗及制奶茶之地,西朝房是備制膳食和果品之所。碑亭之北是 方城,方城正門曰“隆恩門”,城門上有樓,俗稱“五鳳樓”。方城正中是隆恩殿,兩側有配殿和配樓。配樓俗名“晾果樓”,晾曬祭祀用果品之處。隆恩殿後有二柱門和石祭台,再後是券門,券門頂端有大明樓,步入券門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 琉璃影壁,兩側有“蹬道”可上下方城,月牙城之後是 寶城、寶頂,寶頂之內為 地宮。寶城之後是人工堆起的陵山——“隆業山”。

另在陵寢西側、與寶頂遙遙相對還有一組建築叫“懿靖大貴妃、康惠淑妃園寢”,是安葬太宗眾妃的瑩地。除此之外,在陵寢東西兩翼各三裏許有陪葬墓,左側有 武勛 王楊古裏墓及奶媽墳,右側有貞臣敦達裏及安達裏殉葬墓。這種以功臣陪葬的形式是古代陵寢制度,體現了封建君王“ 事死如事生”的願望,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 封建等級制度。

另在陵區之外還有藏經樓、 關帝廟、 點將台等建築。昭陵建築佈局嚴格遵循“中軸線”及“前朝後寢”等陵寢規制,陵寢主體建築全部建在南北中軸線上,其它附屬建築則均衡地安排在它的兩側。這樣的設計思想主要是體現皇權至高無上,同時,達到使建築羣穩重、平衡及統一等美學效應。

昭陵的管理有文武兩大衙門。一個叫總管衙門,一個叫關防衙門,管衙門主要負責陵區的防衞,關防衙門負責祭祀和陵寢建築的一般修繕。

清朝遜國之後,昭陵雖然仍由三陵守護大臣負責管理,但由於連年戰亂,國庫入不敷出,對昭陵無力做大的修繕,以至陵園建築殘破凋零。當時有位文人寫過這樣一首《遊北陵》詩:“涉足昭陵户與庭,輝煌眩目未曾經。莓苔滿徑無人管,楊柳山中猶自清。”寫出了當時昭陵的真實面貌。清代“陪京(瀋陽)八景”裏有“北陵(昭陵)紅葉”。金樑在《奉天古蹟考》中説:“北陵多楓柳,西風黃葉紅滿秋林,故名北陵紅葉。”

總的來看,瀋陽昭陵主體建築仍保存至今,地下基礎完好,規劃、佈局依然完整,古建築與遺址未受後人過多的干預與改變,自然環境也基本保持原始狀態,真實性與完整性程度很高。

瀋陽昭陵導遊詞 篇13

各位女士、先生:

你們好,能夠為大家服務,我深感榮幸,在我的導遊過程中,希望您多提寶貴意見。今天我將陪同大家遊覽瀋陽的風景名勝之一——昭陵。

昭陵,因位於瀋陽城的北部,故又稱北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它與新賓的永陵,瀋陽的福陵合稱關外三陵,昭陵即是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

昭陵總面積450萬平方米,建於1643年,1651年基在建成,以後還進行了續建。它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築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優點,又融會了滿蒙陵寢建築的特點,具有詩鬱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人關前滿族建築藝術的演進情況。昭陵按照建築佈局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下馬碑到正紅門,第二部分為正紅門到方城。第三部分為方城寶頂,也是陵寢的主體部分。

現在映入大家眼簾的是用滿漢蒙三種文字刻成的“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告誡人們前方乃帝王陵寢請下馬下轎,以示對皇陵的尊重。那麼今天我們乘座的這個大轎也要停在這裏,就請各位大人下轎,隨我一同去祭祀皇陵。

眼前即是神橋,要想去看陵裏的建築,就必須經過神橋,這也註定了神橋的作用。神橋下面是一條護城河,皇帝的陵寢要建在依山傍水的風水好地上,但當時這裏設山沒水怎麼辦呢?就在陵寢前  面開鑿了一條護城河,在陵寢後面又人工堆積起來一個隆業山,這樣就是一個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了。神橋的修建既美化了環境,又有它的實際作用。

石牌坊是明清兩代特有的裝飾建築。用以紀念死者,施表功德,常常被立於陵墓廟宇、飼堂、道路和園林之中,除表彰功德的紀念意義之外,還有陪襯景物,表示儀注,引導人們進入膜拜帝王境界的作用。

穿過石牌坊,我們來到了正紅門前,它共有三個門洞,東邊為君門,西邊為臣門,中間是神門,也就是説祭把時皇帝走東邊的門,大臣走西邊的門,中間的神門是供皇太極及其皇后靈魂出入的門。在當時只能是抬祭品的人才能由此通過。依神門便是一條筆直的神道,神道與神門作用相同。在神道兩旁矗立着兩根潔白晶瑩的對稱石柱便是華表。作為我國獨有的一種古代建築物,它有着十分悠久的歷史。據説在堯舜時代華表就已經出現了,當時是木製結構,放在十字路口旁為商旅指路,後來慢慢演變成了一種類似於意見簿的建築。當時百姓有什麼意見便把它寫在紙上,專門由官員把它蒐集到皇帝或地方它那裏,後來皇帝便下令把這種建築建在陵寢前或者是宮殿前,以表示皇帝納諫從流,不固執己見。在華表上方蹲坐着一隻石獸,它叫犼。傳説它是龍生九子之一,因其生性好望,因此把它安放在華表上,在陵寢外面的華表上也有一對,只不過頭朝向不同,朝向陵裏的為望君出,告訴皇帝不要沉緬之悲哀之中要及時回到朝中處理朝政,頭朝外的叫望君歸,告訴皇帝不要忘記先租的功德要時常去拜祭。

看過華表之後,大家再順着神道往兩側看,共有六對石獸,依次是獅子、獬豸、麒麟、馬、駱駝、大象,這六對石獸積各有其獨特的意義,但它更能體現封建社會嚴格的區分尊卑長幻及身份等級的禮法制度。由於時間關係,我車上再向大家介紹。

在神道中央正對着我們的是昭陵神功聖德碑亭,這座碑是在康熙皇帝第二次東巡時修建的,裏面的石碑重五萬多公斤,碑文是康熙皇帝親自撰寫的,石碑是採用河北省易縣的青石雕刻而成,大家仔細看一下馱碑的動物,它也是龍生九號之一,贔屓,它長的是龍頭、龜身、鷹爪、蛇尾,因其喜好詩文,又善於負重,因此老龍王派它馱碑。看來老龍王的幾個兒子都是建築學家呀!彆着急。得會我們還能看到老龍王的幾個兒子。

進入方城我們便看到了隆恩殿,隆恩殿建在了花崗巖石的須彌座上更顯其宏偉壯觀,四周所鋪的地磚上均為金礦石製成。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磚鋪地“,因為它含有黃金沙的成份,因此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大家不妨仔細地找一找。運氣好的話説不定會找到一些金光耀眼的金沙。在台基邊上還放有石雕蚆蝦作為排水口,它也是龍生九子之一,因喜好嬉水,因此會在橋上或排水口看到它的存在,每逢暴雨,雨水便會從其口噴湧而出,甚為壯觀,成為昭陵一景。

下面請各位隨我一同去登上城牆一覽昭陵全景。站在城牆上,陵區古鬆參天,金瓦紅牆,更使你充分的感受到這座封建皇家陵園雄偉的氣勢,“風水寶地”特有的莊嚴肅穆和神祕。正前方便是月牙城和寶頂。蘇東坡有詩云:一人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牙有悲傷離散之意,修個月開城,以示對皇帝的哀悼,眼前的寶頂便是埋葬皇帝皇后的地方,在下面的地宮裏有一個“金井御葬”的傳説,相傳皇帝皇后的棺材被鎖鏈給吊起來、下面有一口井,並被稱為海眼,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意為“龍歸滄海”。

在寶頂後面,便是人工堆積起來的隆業山。眼前這座昭陵最高的樓便是大明樓,裏面有昭陵陵碑一塊,因多次被雷擊,碑壁已殘破不全,大明樓也是重新修建過。

昭陵的建築凝聚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技藝,具有其古樸的文化內涵。昭陵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來客,難怪有人贊它是“昔日陪都皇陵,今朝瀋陽勝景。”

由於時間的關係,昭陵就參觀到這裏,一些昭陵其他的講解,我將在車上為大家進行講述。謝謝大家合作。

瀋陽昭陵導遊詞 篇14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昭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瀋陽市區北郊,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

因坐落在瀋陽市北端,故又稱北陵。昭陵與福陵和永陵齊名,合稱 "關外三陵",但其規模宏大,結構完整,遠非其他二陵可比。昭陵建築完整無雙獨具特色,仿自明陵而又具有滿族陵寢的特點,是漢、滿民族文化交流的典範。

墓主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為金(後金)主。並於天聰十年(1636年)改國號為清,稱皇帝。皇太極在位期間,積極推行漢化政策,不僅仿照明制設立"六部"官衙,而且組織人力翻譯漢文典籍,他與其父努爾哈赤一樣,對滿族初期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瀋陽昭陵導遊詞 篇15

看過華表之後,大家再順着神道往兩側看,共有六對石獸,依次是獅子、獬豸、麒麟、馬、駱駝、大象,這六對石獸積各有其獨特的意義,但它更能體現封建社會嚴格的區分尊卑長幻及身份等級的禮法制度。由於時間關係,我車上再向大家介紹。

在神道中央正對着我們的是昭陵神功聖德碑亭,這座碑是在康熙皇帝第二次東巡時修建的,裏面的石碑重五萬多公斤,碑文是康熙皇帝親自撰寫的,石碑是採用河北省易縣的青石雕刻而成,大家仔細看一下馱碑的動物,它也是龍生九號之一,贔屓,它長的是龍頭、龜身、鷹爪、蛇尾,因其喜好詩文,又善於負重,因此老龍王派它馱碑。看來老龍王的幾個兒子都是建築學家呀!彆着急。得會我們還能看到老龍王的幾個兒子。

進入方城我們便看到了隆恩殿,隆恩殿建在了花崗巖石的須彌座上更顯其宏偉壯觀,四周所鋪的地磚上均為金礦石製成。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磚鋪地“,因為它含有黃金沙的成份,因此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大家不妨仔細地找一找。運氣好的話説不定會找到一些金光耀眼的金沙。在台基邊上還放有石雕蚆蝦作為排水口,它也是龍生九子之一,因喜好嬉水,因此會在橋上或排水口看到它的存在,每逢暴雨,雨水便會從其口噴湧而出,甚為壯觀,成為昭陵一景。

瀋陽昭陵導遊詞 篇16

下面請各位隨我一同去登上城牆一覽昭陵全景。站在城牆上,陵區古鬆參天,金瓦紅牆,更使你充分的感受到這座封建皇家陵園雄偉的氣勢,“風水寶地”特有的莊嚴肅穆和神祕。正前方便是月牙城和寶頂。蘇東坡有詩云:一人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牙有悲傷離散之意,修個月開城,以示對皇帝的哀悼,眼前的寶頂便是埋葬皇帝皇后的地方,在下面的地宮裏有一個“金井御葬”的傳説,相傳皇帝皇后的棺材被鎖鏈給吊起來、下面有一口井,並被稱為海眼,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意為“龍歸滄海”。

在寶頂後面,便是人工堆積起來的隆業山。眼前這座昭陵最高的樓便是大明樓,裏面有昭陵陵碑一塊,因多次被雷擊,碑壁已殘破不全,大明樓也是重新修建過。

昭陵的建築凝聚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技藝,具有其古樸的文化內涵。昭陵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來客,難怪有人贊它是“昔日陪都皇陵,今朝瀋陽勝景。”

由於時間的關係,昭陵就參觀到這裏,一些昭陵其他的講解,我將在車上為大家進行講述。謝謝大家合作。

瀋陽昭陵導遊詞 篇17

瀋陽昭陵陵區建築佈局大致是這樣的:陵區四周設有紅、白、青三種顏色界樁,其南面還備有擋眾木(又叫“拒馬木”)四百四十二架。陵區南北狹長,東西偏窄。陵區最南端是下馬碑,其次,為 華表和石獅。計有下馬碑四座,華表一對,石獅一對,它們分別立在道路的兩旁。石獅之北建有神橋。神橋之西原有滌品井一眼。神橋往北為石牌坊。石牌坊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小跨院。東跨院是皇帝更衣亭和靜房(廁所)。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饌造房。石牌坊以北是陵寢正門——正紅門,此門周圍是環繞陵區的硃紅圍牆,又叫“風水牆”。正紅門內有一條南北筆直的石路叫“神道”,神道兩側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柱一對,石獅子一對,石獬豸一對,石麒麟一對,石馬一對,石駱駝一對,石象一對。這些石獸統稱“ 石象生”。

再往北,在神道正中有神功聖德碑亭一座。碑亭兩側有“朝房”,東朝房是存放儀仗及制奶茶之地,西朝房是備制膳食和果品之所。碑亭之北是方城,方城正門曰“隆恩門”,城門上有樓,俗稱“五鳳樓”。方城正中是隆恩殿,兩側有配殿和配樓。配樓俗名“晾果樓”,晾曬祭祀用果品之處。隆恩殿後有二柱門和石祭台,再後是券門,券門頂端有大明樓,步入券門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琉璃影壁,兩側有“蹬道”可上下方城,月牙城之後是 寶城、寶頂,寶頂之內為 地宮。寶城之後是人工堆起的陵山——“隆業山”。另在陵寢西側、與寶頂遙遙相對還有一組建築叫“懿靖大貴妃、康惠淑妃園寢”,是安葬太宗眾妃的瑩地。除此之外,在陵寢東西兩翼各三裏許有陪葬墓,左側有 武勛王楊古裏墓及奶媽墳,右側有貞臣敦達裏及安達裏殉葬墓。這種以功臣陪葬的形式是古代陵寢制度,體現了封建君王“ 事死如事生”的願望,也體現了忠君思想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另在陵區之外還有藏經樓、 關帝廟、點將台等建築。昭陵建築佈局嚴格遵循“中軸線”及“前朝後寢”等陵寢規制,陵寢主體建築全部建在南北中軸線上,其它附屬建築則均衡地安排在它的兩側。這樣的設計思想主要是體現皇權至高無上,同時,達到使建築羣穩重、平衡及統一等美學效應。

昭陵的管理有文武兩大衙門。一個叫總管衙門,一個叫關防衙門,管衙門主要負責陵區的防衞,關防衙門負責祭祀和陵寢建築的一般修繕。

清朝遜國之後,昭陵雖然仍由三陵守護大臣負責管理,但由於連年戰亂,國庫入不敷出,對昭陵無力做大的修繕,以至陵園建築殘破凋零。當時有位文人寫過這樣一首《遊北陵》詩:“涉足昭陵户與庭,輝煌眩目未曾經。莓苔滿徑無人管,楊柳山中猶自清。”寫出了當時昭陵的真實面貌。清代“陪京(瀋陽)八景”裏有“北陵(昭陵)紅葉”。金樑在《奉天古蹟考》中説:“北陵多楓柳,西風黃葉紅滿秋林,故名北陵紅葉。”

總的來看,瀋陽昭陵主體建築仍保存至今,地下基礎完好,規劃、佈局依然完整,古建築與遺址未受後人過多的干預與改變,自然環境也基本保持原始狀態,真實性與完整性程度很高。

瀋陽昭陵導遊詞 篇18

各位女士、先生:

你們好,能夠為大家服務,我深感榮幸,在我的導遊過程中,希望您多提寶貴意見。今天我將陪同大家遊覽瀋陽的風景名勝之一——昭陵。

昭陵,因位於瀋陽城的北部,故又稱北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它與新賓的永陵,瀋陽的福陵合稱關外三陵,昭陵即是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

昭陵總面積450萬平方米,建於1643年,1651年基在建成,以後還進行了續建。它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築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優點,又融會了滿蒙陵寢建築的特點,具有詩鬱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人關前滿族建築藝術的演進情況。昭陵按照建築佈局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下馬碑到正紅門,第二部分為正紅門到方城。第三部分為方城寶頂,也是陵寢的主體部分。

現在映入大家眼簾的是用滿漢蒙三種文字刻成的“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告誡人們前方乃帝王陵寢請下馬下轎,以示對皇陵的尊重。那麼今天我們乘座的這個大轎也要停在這裏,就請各位大人下轎,隨我一同去祭祀皇陵。

眼前即是神橋,要想去看陵裏的建築,就必須經過神橋,這也註定了神橋的作用。神橋下面是一條護城河,皇帝的陵寢要建在依山傍水的風水好地上,但當時這裏設山沒水怎麼辦呢?就在陵寢前  面開鑿了一條護城河,在陵寢後面又人工堆積起來一個隆業山,這樣就是一個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了。神橋的修建既美化了環境,又有它的實際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43q3w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