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鴻門宴讀後感(精選15篇)

鴻門宴讀後感(精選15篇)

鴻門宴讀後感 篇1

今人讀《鴻門宴》,往往抑項揚劉,説項羽有勇無謀,女生心腸,不該放走劉邦,以致之後敗走垓下,皇帝沒做上,連命也丟了,真是大傻一個!其鄙夷不屑之情,溢於言表。而對劉邦則讚美有加,説他有頭腦,會辦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該他做。英雄被視為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對象,美醜錯位,善惡顛倒,實令人匪夷所思,不勝感慨。

鴻門宴讀後感(精選15篇)

項羽本是一個英雄,這是古之定論。但項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且不説鉅鹿之戰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圍以一當百的豪氣,自刎烏江笑迎死神的從容,單説他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就令人心曳神搖,感佩萬分。項羽聞聽劉邦欲王關中,勃然大怒,着即發兵擊之,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雖有懷王之約,但劉邦僥倖入關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稱王,毫無愧疚之心,實非正人君子所為。劉邦前來道歉,項羽不僅僅予以原諒,而且當即説出了告密者,這是他的磊落而非鹵莽。過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計較之?只有以誠相見,才能盡棄前嫌,和好如初。大敵當前,豈容內訌?樊噲私闖軍帳,惡言相向,項羽不僅僅不計較,反而酒肉款待,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鈍。樊噲為救其主,敢做敢當,可見其忠;生吃彘肩,可見其勇。忠勇皆備,堪稱好漢。項羽壯之,可謂好漢惜好漢。劉邦不辭而別,實屬無禮,項羽不僅僅不在意,還網開一面,助其逃脱,這是他的仁義而非不智。劉邦畢竟是義軍主將,勞苦而功高,如若殺之,實屬不仁不義,與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麼兩樣?勇敢,豪放,從容,率直,磊落,大度,仁義,這就是歷史上項羽,一個集世間偉大人格於一身的人傑。這些偉大人格如日月經天,光華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儀。這是他為人的大人格,作為一個英雄的大人格。

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個出類拔萃的英雄,一個具有帝王氣質、君子風範的英雄。

項羽的人性美還在於它的本真和純樸。項羽是一個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凡夫俗子,具有人之常情。兵敗垓下,退守烏江,走投無路之際,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讓我們窺見了他心底最真實的一面,那裏有他的自責,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對江東父老的深深歉疚。他寧死不肯回江東,源於他的自尊,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詮釋。他愛江山更愛美人,而且愛的轟轟烈烈,蕩氣迴腸。他是一個硬漢子,但也有軟弱無助孤寂難奈的時候,也需要女生纖纖細手的撫慰,也需要感情的滋潤。一幕“霸王別姬”,把一個男生愛的情懷愛的無奈展露無遺,讓人心碎。他一把火燒了阿房宮,大火三月而不滅,雖然有些過分,但我們能夠明白。秦的暴政,已經天怒人怨,徹底埋葬這個罪惡的政權,是人心所向。熊熊燃燒的大火,無寧是他心中的怒火,他在宣泄對暴秦的憤怒。分封諸侯,他不做王侯,不做皇帝,做了個徒有虛名的“西楚霸王”。別人都忙着搶地盤,而他卻衣錦還鄉,陶醉在鄉親們讚美的旋渦裏。他在乎的不是實惠,而是名聲,如同小孩做遊戲,要的就是名分。他敢愛敢恨,心地透亮,活的本真而灑脱。這是項羽的小人格,一個平凡人所具有的善良純樸的本性。項羽,一個洋溢着人性美的英雄形象!

項羽本來就應創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澤被後世,名垂青史。但他生不逢時!他的優秀品質,沒有幫忙他成就大業,反而成了他的致命弱點,被他的對手利用,以致功敗垂成,遺恨千古。鴻門宴上,除掉劉邦還不容易?一個手勢,一個眼神而已,但項羽愣是沒這樣做,他堅信了劉邦的花言巧語。在卑鄙奸詐的小人面前,高尚者鮮有不失敗的。這並不值得個性,正因這是一場不對稱的戰鬥,如同一個職業拳擊手應對一個不守規則的市井無賴,二者的道德水準差距太大,根本無法對決。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歷代的皇帝老兒,無不心狠手辣,奸詐多端,劉邦原本不就是一個鄉里無賴麼?我們往往把項羽的杯具看成其性格的杯具,這是對英雄的蔑視和侮辱。項羽的失敗不是他個人的過錯,而是源於社會的黑暗無序、百姓的愚昧無知、道德的粗糙低劣。他的大人格過於完美了,以致不能被那個時代所理解。他的誕生,實是時代的錯誤!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是統治者的欺世盜名,是庸俗小人的勢利偏見。項羽雖然失敗了,但他仍然是一個英雄,一個光彩奪目的英雄。劉邦雖然勝利了,但他仍然是一個小人,一個十足的小人!

黃鐘被毀,瓦釜雷鳴。好人受欺,小人得志。這是人性的異化,審美的錯位。這天,劉邦一類的奸詐虛偽之徒仍然大行其道,被頂禮膜拜,項羽這樣沒有城府心地善良的英雄,仍然被揶揄,被歧視。歷史的腳步已踏入了二十一世紀的門檻,但人類的思想還停留在公元前的矇昧時期!這無疑是社會的悲哀,這説明社會的無序,道德的低下,較兩千年前,並未得到根本的改觀。道德禮貌的重建,任重道遠!

鴻門宴讀後感 篇2

《鴻門宴》這部小説是根據電影編寫的。講的自然是劉邦、項羽二人之間的恩恩怨怨。眾所周知,兩雄在鴻門的這一場宴會,是劉邦反敗為勝的轉折點。正是正因有了這個轉折點,劉邦才得以在之後統一天下,建立漢朝。

歷史向來都是成王敗寇,劉邦“勝了”,他成了一代明君,治國有道。我之因此要在“勝了”上方加引號,是正因劉邦只是表面上獲得了楚漢相爭的勝利,正如書中所説的那樣,一入鴻門宴,所有人都註定是失敗者。

劉邦為何也是失敗者?正因他變了。不管歷史上如何,小説中的劉邦以前是個重情重義的大哥大。(lz13)他與蕭何、樊噲等人南北征戰,出生入死。他們經歷過困難,經歷過危險,共同有過勝利的喜悦,也有過失敗的狼狽。劉邦從來都沒有擺出過架子,他信任所有的手下,絕不猜疑,他從不因失敗去指責下屬,把大家都當成了自己的兄弟。他和大家一齊吃飯,一齊睡覺,從不在意所謂的君臣之禮;他與張良在月光下暢談,探討兵法,不眠不休。他絕不拋下兄弟們一人逃生,堅信要活一齊活,要死一齊死……但是之後呢?他變得多疑,殺害了以前與自己患難與共的兄弟們,變得面目猙獰,雙手沾滿了鮮血。他的改變,説到底還是為了那個至高無上的皇位,還是為了鞏固穩定自己家的江山。在皇權面前,無親情可言,更不用説是這連親情都比不上的兄弟情義。在劉邦的眼裏,江山,只能是劉家的江山,而不能是大家的江山。光彩奪目的龍椅讓他變得自私,挖掘出了他醜惡的那一面。為了讓後代坐穩這把龍椅,為了讓自己不用為江山擔憂,他揮起了屠刀,砍向那一個個熟悉的身影,此時的龍椅,不僅僅是金色的,還是紅色的,那上方沾滿了血腥,沾滿了慾望,沾滿了無數賢臣良將的不甘與不解。劉邦已經失去了堅信他人的潛質,經歷了鴻門宴上的猜度

與算計,他早已無人可信,鴻門宴上的一幕幕場景,一點一點吞噬了他所有的信任,吞噬了他所有的善良。沒錯,他勝了,可這勝利卻使他改變了,徹徹底底、完完全全的改變了。在他赴宴之前,虞姬曾問過他:“你知道這赴宴的代價嗎?”他至死才明白,赴宴換來了無上的權力,而代價就是讓他失去堅信任何人的權力,陷入永遠的夢魘之中,無法自拔。這不是他想要的結局,亦非其他人想要的結局,但為何結局會是如此?

若想爬上最高的地方,就務必踩着兄弟、親人的身體,正因這是作為一個王者所務必付出的代價。放鬆心情的句子

鴻門宴讀後感 篇3

前幾日,我們學習了《鴻門宴》這一古文,這篇古文向我們講述了古代“鴻門宴”這一驚心動魄的“天下第一宴”。

學完課文後,難免會引起我們的深思:項羽是正因這鴻門宴上不殺劉邦而失去天下的嗎?

在我看來,答案是否定的,不管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不殺劉邦,他都無法稱霸天下。

為什麼這麼説呢?從課文中我們也不難發現,項羽這個人,優柔寡斷這樣的人即使殺了劉邦,他還是無法稱霸天下。同時,我們還能夠發現,項羽不善於採納他人的好的推薦,對於范增的忠言置之不理,反而聽取自己的叔父的無稽之談,這也就了他是無法得到更多優秀的人才,以至於之後發生陳平反叛,范增也棄他而去。我們常説“得人心者得天下。”其實,在這“得人心”之中更重要的是去得到“人才的心”。而項王在這一方面就做得很不好。因此即使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他也會由於自己的一意孤行、任人唯親的性格而使他身敗名裂的。

項羽最終被劉邦所滅,並不是正因項羽沒有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即使他殺了劉邦,時勢造英雄,還是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劉邦來消滅項羽。項羽雖有勇卻無謀,只知道用武力來征服天下,卻不知道智謀要遠遠比武力重要。因此,項羽未能稱霸天下,未殺劉邦只是客觀原因,項羽自己的種種弊端才是導致他烏江自刎的主要原因。

鴻門宴讀後感 篇4

在這個寒假裏,我讀了三本新書,有:《冒險小虎隊》,《百科全書》,《鴻門宴》。我最喜愛的是《鴻門宴》。下方我給大家講一講吧!

秦朝末年劉邦攻進了咸陽城,大軍進駐在咸陽城外的一個叫霸上的地方。而此時,項羽也率大軍趕來,很快就打到離霸上不遠的新豐鴻門。但是劉邦一進皇宮,宮中沒有一點金銀財寶,張良説:“秦宮早在我們打進之前就被人洗劫而空,此刻只是一座空城而已。”“哦”劉邦説。正因劉邦霸佔咸陽城以後,項羽一向不服,就下令攻打咸陽城,劉邦得知後十分害怕,因此特去鴻門給項羽説幾句好話。到了鴻門,劉邦説了幾句好話又把咸陽城讓給了項羽。這時劉邦找了個藉口逃跑了。項羽佔領咸陽城以後,到了皇宮一看,裏面什麼也沒有,原來這是劉邦設的計。

劉邦是一個很會用計策的人,但是他只為自己想,不以大局為重,最後還是會吃虧的。

鴻門宴讀後感 篇5

翻開歷史的畫軸,穿越時空的界線,行走於歷史的長廊中,我們在驚歎五彩斑斕的歷史之餘,禁不住感歎:許多時候,歷史給予成功者的,是讚美,而留給失敗者的,只有批評與嘲諷。

也許這是歷史的一個通性: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歷史上的“史記”,多數都是由某一時期的勝利者所抒寫,所以説歷史是勝利者的歷史也不為過之。

可是,無論歷史的評價如何,每個歷史的觀望者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它不會被歷史同化,它是自我精神的一種見證。正如我一直深深地堅信着,項王並非是一個卑微的失敗者,而是一個完美的失敗英雄。

項王有情,也許他並不像一個真正的霸主,因為他的感性,總會超出他的理性。他可以一直深深地鍾愛着虞姬至死不渝,於是便有《霸王別姬》的絕唱經久不衰,悲得令人泣下,壯得令人擊節;才有公元前202年那個蒼涼的秋夜:一彎冷月如鈎,殘月照着悽清的垓下古戰場,四面楚歌時,大英雄與大美人作千古訣別的悽美。於是,中國文學殿堂裏又多了一首蕩氣迴腸的《垓下歌》及其一首美人的和詩。他可以不拘小節地體恤將士,求賢若渴,甚至可以在一場本該果斷下殺手的宴會上對敵軍的一員大將惺惺相惜。不怕千軍萬馬的他,卻害怕愧對江東父老。他的情,讓他在帝王之路上從此多了許多的羈絆。

項王有義。他對於項伯的泄露軍情並不責備。也不過多地責備別人的無心之錯,這是他的義,是他的靈魂之柱,也便有了世人所謂的“婦人之仁”的罵名。

項王有勇。他是一員勇者,他的勇把戰場上的暴力詮釋成了藝術。當四面被諸侯兵重重包圍時,他徒步殺死漢兵幾百,即使身受重傷,漢軍將士也不敢輕易近他。當他看見自己過去的舊將呂馬童時,笑着説:你不是我過去的老朋友嗎?我聽説漢王懸賞千金購我人頭,並賞萬户封地,我就成全你吧,語罷自刎而死。這是何等地蔑視,這是何等的悲壯!他自殺了,死亡,算什麼?死給敵人看,死給朋友看,死給天下人看。這就是勇者——項羽。

這就是生時轟轟烈烈、死得光明磊落的楚霸王項羽,一個失敗的英雄。

一個個遺恨的舊渡,曾經的楚河漢界,都在世局的起落中泯滅了,只有這英雄的故事,還時常令人掛念。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的《夏日絕句》至今激勵着世人。

鴻門宴讀後感 篇6

今人讀《鴻門宴》,往往抑項揚劉,説項羽有勇無謀,女生心腸,不該放走劉邦,以致之後敗走垓下,皇帝沒做上,連命也丟了,真是大傻一個!其鄙夷不屑之情,溢於言表。而對劉邦則讚美有加,説他有頭腦,會辦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該他做。英雄被視為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對象,美醜錯位,善惡顛倒,實令人匪夷所思,不勝感慨。

項羽聞聽劉邦欲王關中,勃然大怒,着即發兵擊之,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雖有懷王之約,但劉邦僥倖入關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稱王,毫無愧疚之心,實非正人君子所為。劉邦前來道歉,項羽不僅僅予以原諒,而且當即説出了告密者,這是他的磊落而非鹵莽。過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計較之?只有以誠相見,才能盡棄前嫌,和好如初。大敵當前,豈容內訌?樊噲私闖軍帳,惡言相向,項羽不僅僅不計較,反而酒肉款待,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鈍。樊噲為救其主,敢做敢當,可見其忠;生吃彘肩,可見其勇。忠勇皆備,堪稱好漢。項羽壯之,可謂好漢惜好漢。劉邦不辭而別,實屬無禮,項羽不僅僅不在意,還網開一面,助其逃脱,這是他的仁義而非不智。劉邦畢竟是義軍主將,勞苦而功高,如若殺之,實屬不仁不義,與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麼兩樣?勇敢,豪放,從容,率直,磊落,大度,仁義,這就是歷史上項羽,一個集世間偉大人格於一身的人傑。這些偉大人格如日月經天,光華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儀。這是他為人的大人格,作為一個英雄的大人格。

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個出類拔萃的英雄,一個具有帝王氣質、君子風範的英雄。

項羽的人性美還在於它的本真和純樸。項羽是一個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凡夫俗子,具有人之常情。兵敗垓下,退守烏江,走投無路之際,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讓我們窺見了他心底最真實的一面,那裏有他的自責,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對江東父老的深深歉疚。他寧死不肯回江東,源於他的自尊,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詮釋。他愛江山更愛美人,而且愛的轟轟烈烈,蕩氣迴腸。他是一個硬漢子,但也有軟弱無助孤寂難奈的時候,也需要女生纖纖細手的撫慰,也需要感情的滋潤。一幕“霸王別姬”,把一個男生愛的情懷愛的無奈展露無遺,讓人心碎。他一把火燒了阿房宮,大火三月而不滅,雖然有些過分,但我們能夠明白。秦的暴政,已經天怒人怨,徹底埋葬這個罪惡的政權,是人心所向。熊熊燃燒的大火,無寧是他心中的怒火,他在宣泄對暴秦的憤怒。分封諸侯,他不做王侯,不做皇帝,做了個徒有虛名的“西楚霸王”。別人都忙着搶地盤,而他卻衣錦還鄉,陶醉在鄉親們讚美的旋渦裏。他在乎的不是實惠,而是名聲,如同小孩做遊戲,要的就是名分。他敢愛敢恨,心地透亮,活的本真而灑脱。這是項羽的小人格,一個平凡人所具有的善良純樸的本性。項羽,一個洋溢着人性美的英雄形象!

項羽本來就應創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澤被後世,名垂青史。但他生不逢時!他的優秀品質,沒有幫忙他成就大業,反而成了他的致命弱點,被他的對手利用,以致功敗垂成,遺恨千古。鴻門宴上,除掉劉邦還不容易?一個手勢,一個眼神而已,但項羽愣是沒這樣做,他堅信了劉邦的花言巧語。在卑鄙奸詐的小人面前,高尚者鮮有不失敗的。這並不值得個性,正因這是一場不對稱的戰鬥,如同一個職業拳擊手應對一個不守規則的市井無賴,二者的道德水準差距太大,根本無法對決。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歷代的皇帝老兒,無不心狠手辣,奸詐多端,劉邦原本不就是一個鄉里無賴麼?我們往往把項羽的杯具看成其性格的杯具,這是對英雄的蔑視和侮辱。項羽的失敗不是他個人的過錯,而是源於社會的黑暗無序、百姓的愚昧無知、道德的粗糙低劣。他的大人格過於完美了,以致不能被那個時代所理解。他的誕生,實是時代的錯誤!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是統治者的欺世盜名,是庸俗小人的勢利偏見。項羽雖然失敗了,但他仍然是一個英雄,一個光彩奪目的英雄。劉邦雖然勝利了,但他仍然是一個小人,一個十足的小人!

黃鐘被毀,瓦釜雷鳴。好人受欺,小人得志。這是人性的異化,審美的錯位。這天,劉邦一類的奸詐虛偽之徒仍然大行其道,被頂禮膜拜,項羽這樣沒有城府心地善良的英雄,仍然被揶揄,被歧視。歷史的腳步已踏入了二十一世紀的門檻,但人類的思想還停留在公元前的矇昧時期!這無疑是社會的悲哀,這説明社會的無序,道德的低下,較兩千年前,並未得到根本的改觀。道德禮貌的重建,任重道遠!

鴻門宴讀後感 篇7

昔“氣吞殘虜破釜沉舟”,終虞姬自刎烏江邊,霸王掩面,烏江江水浪滔天。今又品一場《鴻門宴》,憶壯士當年稱豪傑。

古往今來,成王敗寇,但對我而言,西楚霸王項羽在與劉邦的楚漢之爭中,卻是王一般的“寇”。

《鴻門宴》的背景是項羽大破秦軍。聽説劉邦已出咸陽,項羽惱火萬分,便攻破函谷關,直抵新豐鴻門。聞聽此訊,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暗中告知項羽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項羽得知後怒髮衝冠,決定出兵攻打劉邦。面臨如此險境,劉邦採用張良計策,赴鴻門謙卑地面見項羽,以求化險為夷。

一開篇,文章就以曹無傷的告密點燃了導火索,然後以項羽亞父范增的一番分析揭露了劉邦的勃勃野心,同時力主進攻。爾後,輪到項伯出場。他本是項羽一方,卻不顧集體利益出賣項羽。也許項伯“素善留侯張良”,為報其救命之恩,可見他重情義。但他為了個人利益而缺乏遠見是否也為項羽的敗“營造”了一個重要因素呢?後來的篇目便是圍繞項羽與劉邦的矛盾不斷激化,表面卻又風平浪靜。其中最搶眼的鏡頭莫過於項莊舞劍和壓軸出場的樊噲了。這位勇士有膽有識、忠心耿耿,不僅是一介勇夫,更有着過人的機智。寥寥幾句,擲地有聲,斬釘截鐵,不愧被項羽贊為“壯士”。

當然,這出大戲的結尾還是以劉邦的狡猾出逃告終。

項羽也被亞父斥責:“豎子!”

如今的放虎歸山,也為項羽後來的悲慘結局埋下伏筆。可是回首項羽的所有作為,難道不算一位俠義心腸的豪傑嗎?

他縱然剛愎自用、高高在上,把劉邦安排在次座;他縱然任人唯親,對報信的項伯置之不理;他縱然有婦人之仁,不願殺出賣自己的項伯……可仔細品讀他的一生,卻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古人崇尚的一個字——“義”!

他不理范增暗示,不忍殺劉邦,或許他認為劉邦是來謝罪的,勝之不武。同樣是面對告密者,劉邦“力誅殺”,項羽卻置之不顧;面對樊噲的無理闖入,他禮賢下士地稱其為“壯士”,賜其“彘肩”。他的太多細節,令人感動而又扼腕!他的“義”從本質上來説,是一種倫理觀念,是一種骨氣。不同的社會時代背景,不同的階級身份,“義”的內涵本不相同。中庸有云:“義者,宜也。”可見古人何其重道義!

許多人説,劉邦臉皮厚心腸黑,而項羽正好相反,最終能不敗給老謀深算的劉邦嗎?因為項羽重情義,不會像劉邦一樣,為了皇帝的寶座,不顧家人至親,此可謂冷血痛心!

許多字畫中,項羽被塑造成一個身材臃腫、大腹便便,身邊歌姬眾多,過着燈紅酒綠生活的一代昏君,而我心目中的項羽,他一襲白氅,瀟灑不羈。他常手執一卷兵書,又或與絕色美人虞姬撫琴、賞月、品香茗,又或坐在中軍帳中,指揮百萬雄師英勇抗戰,光線反射在他耀眼的鎧甲上,泛着不屬於凡人的光澤。廣袖一揮間指揮千軍萬馬,颯爽英姿間襯眉宇英氣。

易安居士贊你:“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劉邦做他的皇帝,你當你的英雄,我會永遠銘記你的光輝歲月。你,“項籍,下相人也”;你,“籍曰:‘彼可取而代也’”。你,“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你,“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此刻,楚歌四面震耳膜,壯士歎息悲憤逝。懷着無限的不甘與悲憤,一代天驕西楚霸王,沉入滾滾烏江水,同時也湮沒在滔滔歷史長河中。那一個個無人能及的神話,氣壓萬夫的英雄項羽伴隨着金戈鐵馬的鏗鏘聲與孤傲不羈的悲憤歎息聲,成就了中國史冊上雖褪色泛黃、卻仍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鴻門宴讀後感 篇8

前幾日,我們學習了《鴻門宴》這一古文,這篇古文向我們講述了古代“鴻門宴”這一驚心動魄的“天下第一宴”。

學完課文後,難免會引起我們的深思:項羽是正因這鴻門宴上不殺劉邦而失去天下的嗎?

在我看來,答案是否定的,不管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不殺劉邦,他都無法稱霸天下。

為什麼這麼説呢?從課文中我們也不難發現,項羽這個人,優柔寡斷這樣的人即使殺了劉邦,他還是無法稱霸天下。同時,我們還能夠發現,項羽不善於採納他人的好的推薦,對於范增的忠言置之不理,反而聽取自己的叔父的無稽之談,這也就了他是無法得到更多優秀的人才,以至於之後發生陳平反叛,范增也棄他而去。我們常説“得人心者得天下。”其實,在這“得人心”之中更重要的是去得到“人才的心”。而項王在這一方面就做得很不好。因此即使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他也會由於自己的一意孤行、任人唯親的性格而使他身敗名裂的。

項羽最終被劉邦所滅,並不是正因項羽沒有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即使他殺了劉邦,時勢造英雄,還是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劉邦來消滅項羽。項羽雖有勇卻無謀,只知道用武力來征服天下,卻不知道智謀要遠遠比武力重要。因此,項羽未能稱霸天下,未殺劉邦只是客觀原因,項羽自己的種種弊端才是導致他烏江自刎的主要原因。

鴻門宴讀後感 篇9

這天我讀了《鴻門宴》,講的是劉邦的軍士在挑撥項羽和劉邦之間的關聯,劉邦帶着張良等人到鴻門來向項羽道歉,項羽見到劉邦那副委屈的樣貌氣就消了還請劉邦喝酒,席間項羽的謀士范增要項羽找機會殺了劉邦,可項羽一向沒理他,范增只好去找項羽的弟弟項莊來舞劍趁機殺劉邦,但是也沒成功,之後劉邦借大小便偷偷地溜走了,范增暗暗歎息:“以後我們就等着做劉邦的俘虜吧。”,之後劉邦真的強大起來,項羽被迫自殺了,劉邦贏得了天下。項羽正因有勇無謀失去了天下,劉邦有謀略才能贏得天下。

鴻門宴讀後感 篇10

這天我讀了史記裏的《鴻門宴》。

戰國時期,趙國被圍,曾幾次向楚軍請求救援,為此,楚懷王將軍隊分為兩支:一支命宋義位上將軍,向北進兵救趙;一支由沛公劉邦率領,向西進軍關中。楚懷王與諸將相約,誰先進入函谷關,平定關中,就讓誰在關中稱王。

諸將大多認為西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路上都有秦軍把守,而在剿滅陳勝之後,就很少吃敗仗了。只有項羽因痛恨秦軍擊敗了項梁,願意和劉邦西進入關。因為項羽性情殘暴只要他經過的地方,無不慘敗毀損,於是諸侯決定只派劉邦率軍西進。

劉邦奉楚懷王之命,率軍西進,路上收集了陳勝、項梁的一些散兵來壯大自己的隊伍,等到該攻打宛城的時候,宛城的陳恢為了不讓自己的城池受到攻打,就給劉邦的隊伍出了一個計謀,宛城向劉邦的軍隊投降,身下的幾個城池就會開門迎接劉邦,並且不損一兵一馬,劉邦一一照做。

到了函谷關以後,劉邦本來不想佔函谷關為己有,想等其他諸侯來了,在商討以後的事,但是有人向劉邦獻計:秦地物產豐富,地理形勢又好,如果其他諸侯來了,能讓給您嗎?劉邦覺得這很有道理,就一一照做了。

一個月後,項羽率領諸侯西進,到達函谷關,發現關門閉關,又聽説劉邦一佔為己有,豈能不怒,就率兵準備攻打下來,但是劉邦的兵只有十萬,而項羽的兵有四十萬,實力十分懸殊,張良聽説了以後,就連忙讓項伯來,對他説:“劉邦不敢違背項王!”項伯回答説:“明天你們必須要早點來給項王道歉啊。”

第二天一大早,劉邦只帶了一百多人來見項羽,給項羽賠罪,項羽的心腸軟,就答應了,便説:“你可明白給你出計謀的人是曹無傷的手下嗎?”劉邦便答;“是他呀,我回去必須好好懲治他!”兩個人談得十分和諧。但是那個范增就想借機會殺了劉邦,就自稱助興舞劍,項伯見狀況不妙,就拔起劍與范增對劍,項伯用身體擋住劉邦,沒有機會讓范增下手,劉邦見形勢不妙,就帶着樊噲、夏侯嬰、蔡強、紀信等四人抄小路回到了軍營後,立刻誅殺了曹無傷。

這篇史記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殺人不心不可有,防狼之心不可無,我們要多動動腦子。

鴻門宴讀後感 篇11

有人認為,項羽是因為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而失去天下。我認為則不然。項羽失敗在先前已成定數,而鴻門宴只是一個小插曲,並不能定論成敗。從兩個人的性格上來看,劉邦已勝項羽一籌。分析劉邦取勝的原因,是因為他反其道而行,重用人才,有較高的領導才能,且善於採納他人意見。而項羽則反之,他不能重用有才能的人,只是一時匹夫之勇,做事優柔寡斷,男子漢卻有婦人之人。項羽必輸。

鴻門宴讀後感 篇12

今人讀《鴻門宴》,往往抑項揚劉,説項羽有勇無謀,女人心腸,不該放走劉邦,以致後來敗走垓下,皇帝沒做上,連命也丟了,真是大傻一個!其鄙夷不屑之情,溢於言表。而對劉邦則讚美有加,説他有頭腦,會辦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該他做。英雄被視為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對象,美醜錯位,善惡顛倒,實令人匪夷所思,不勝感慨。

項羽本是一個英雄,這逝之定論。但項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且不説鉅鹿之戰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圍以一當百的豪氣,自刎烏江笑迎死神的從容,單説他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就令人心曳神搖,感佩萬分。項羽聞聽劉邦欲王關中,勃然大怒,着即發兵擊之,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雖有懷王之約,但劉邦僥倖入關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稱王,毫無愧疚之心,實非正人君子所為。劉邦前來道歉,項羽不僅予以原諒,而且當即説出了告密者,這是他的磊落而非鹵莽。過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計較之?只有以誠相見,才能盡棄前嫌,和好如初。大敵當前,豈容內訌?樊噲私闖軍帳,惡言相向,項羽不僅不計較,反而酒肉款待,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鈍。

樊噲為救其主,敢做敢當,可見其忠;生吃彘肩,可見其勇。忠勇皆備,堪稱好漢。項羽壯之,可謂好漢惜好漢。劉邦不辭而別,實屬無禮,項羽不僅不在意,還網開一面,助其逃脱,這是他的仁義而非不智。劉邦畢竟是義軍主將,勞苦而功高,如若殺之,實屬不仁不義,與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麼兩樣?勇敢,豪放,從容,率直,磊落,大度,仁義,這就是歷史上項羽,一個集世間偉大人格於一身的人傑。這些偉大人格如日月經天,光華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儀。這是他為人的大人格,作為一個英雄的大人格。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個出類拔萃的英雄,一個具有帝王氣質、君子風範的英雄。

項羽的人性美還在於它的本真和純樸。項羽是一個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凡夫俗子,具有人之常情。兵敗垓下,退守烏江,走投無路之際,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讓我們窺見了他心底最真實的一面,這裏有他的自責,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對江東父老的深深歉疚。他寧死不肯回江東,源於他的自尊,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詮釋。他愛江山更愛美人,而且愛的轟轟烈烈,蕩氣迴腸。他是一個硬漢子,但也有軟弱無助孤寂難奈的時候,也需要女人纖纖細手的撫慰,也需要愛情的滋潤。一幕“霸王別姬”,把一個男人愛的情懷愛的無奈展露無遺,讓人心碎()。

他一把火燒了阿房宮,大火三月而不滅,雖然有些過分,但我們可以理解。秦的暴政,已經天怒人怨,徹底埋葬這個罪惡的政權,是人心所向。熊熊燃燒的大火,無寧是他心中的怒火,他在宣泄對暴秦的憤怒。分封諸侯,他不做王侯,不做皇帝,做了個徒有虛名的“西楚霸王”。別人都忙着搶地盤,而他卻衣錦還鄉,陶醉在鄉親們讚美的旋渦裏。他在乎的不是實惠,而是名聲,如同小孩做遊戲,要的就是名分。他敢愛敢恨,心地透亮,活的本真而灑脱。這是項羽的小人格,一個平凡人所具有的善良純樸的本性。項羽,一個洋溢着人性美的英雄形象!

項羽本來應該創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澤被後世,名垂青史。但他生不逢時!他的優秀品質,沒有幫助他成就大業,反而成了他的致命弱點,被他的對手利用,以致功敗垂成,遺恨千古。鴻門宴上,除掉劉邦還不容易?一個手勢,一個眼神而已,但項羽愣是沒這樣做,他相信了劉邦的花言巧語。在卑鄙奸詐的小人面前,高尚者鮮有不失敗的。這並不值得奇怪,因為這是一場不對稱的戰鬥,如同一個職業拳擊手面對一個不守規則的市井無賴,二者的道德水準差距太大,根本無法對決。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歷代的皇帝老兒,無不心狠手辣,奸詐多端,劉邦原本不就是一個鄉里無賴麼?我們往往把項羽的悲劇看成其性格的悲劇,這是對英雄的蔑視和侮辱。項羽的失敗不是他個人的過錯,而是源於社會的黑暗無序、百姓的愚昧無知、道德的粗糙低劣。他的大人格過於美好了,以致不能被那個時代所接受。他的誕生,實是時代的錯誤!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是統治者的欺世盜名,是庸俗小人的勢利偏見。項羽雖然失敗了,但他仍然是一個英雄,一個光彩奪目的英雄。劉邦雖然勝利了,但他仍然是一個小人,一個十足的小人!

黃鐘被毀,瓦釜雷鳴。好人受欺,小人得志。這是人性的異化,審美的錯位。

今天,劉邦一類的奸詐虛偽之徒仍然大行其道,被頂禮膜拜,項羽這樣沒有城府心地善良的英雄,仍然被揶揄,被歧視。歷史的腳步已踏入了二十一世紀的門檻,但人類的思想還停留在公元前的矇昧時期!這無疑是社會的悲哀,這説明社會的無序,道德的低下,較兩千年前,並未得到根本的改觀。道德文明的重建,任重道遠!

鴻門宴讀後感 篇13

今人讀《鴻門宴》,往往抑項揚劉,説項羽有勇無謀,女人心腸,不該放走劉邦,以致後來敗走垓下,皇帝沒做上,連命也丟了,真是大傻一個!其鄙夷不屑之情,溢於言表,而對劉邦則讚美有加,説他有頭腦,會辦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該他做。 英雄被視為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對象,美醜錯位,善惡顛倒,實令人匪夷所思,不勝感慨。

項羽本是一個英雄,這是古之定論。但項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 且不説鉅鹿之戰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圍以一當百的豪氣,自刎烏江笑迎死神的從容,單説他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就令人心曳神搖,感佩萬分。 項羽聞聽劉邦欲王關中,勃然大怒,着即發兵擊之,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雖有懷王之約,但劉邦僥倖入關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稱王,毫無愧疚之心,實非正人君子所為。 劉邦前來道歉,項羽不僅予以原諒,而且當即説出了告密者,這是他的磊落而非鹵莽。過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計較之?只有以誠相見,才能盡棄前嫌,和好如初。大敵當前,豈容內訌? 樊噲私闖軍帳,惡言相向,項羽不僅不計較,反而酒肉款待,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鈍。樊噲為救其主,敢做敢當,可見其忠;生吃彘肩,可見其勇。忠勇皆備,堪稱好漢。項羽壯之,可謂好漢惜好漢。 劉邦不辭而別,實屬無禮,項羽不僅不在意,還網開一面,助其逃脱,這是他的仁義而非不智。劉邦畢竟是義軍主將,勞苦而功高,如若殺之,實屬不仁不義,與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麼兩樣?勇敢,豪放,從容,率直,磊落,大度,仁義,這就是歷史上項羽,一個集世間偉大人格於一身的人傑。這些偉大人格如日月經天,光華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儀。這是他為人的大人格,作為一個英雄的大人格。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個出類拔萃的英雄,一個具有帝王氣質、君子風範的英雄。

今天,劉邦一類的奸詐虛偽之徒仍然大行其道,被頂禮膜拜,項羽這樣沒有城府心地善良的英雄,仍然被揶揄,被歧視。歷史的腳步已踏入了二十一世紀的門檻,但人類的思想還停留在公元前的矇昧時期! 這無疑是社會的悲哀,這説明社會的無序,道德的低下,較兩千年前,並未得到根本的改觀。 道德文明的重建,任重道遠!

鴻門宴讀後感 篇14

在這個寒假裏,我讀了三本新書,有:《冒險小虎隊》,《百科全書》,《鴻門宴》。我最喜歡的是《鴻門宴》。下面我給大家講一講吧!

秦朝末年劉邦攻進了咸陽城,大軍進駐在咸陽城外的一個叫霸上的地方。而此時,項羽也率大軍趕來,很快就打到離霸上不遠的新豐鴻門。可是劉邦一進皇宮,宮中沒有一點金銀財寶,張良説:“秦宮早在我們打進之前就被人洗劫而空,現在只是一座空城而已。”“哦”劉邦説。因為劉邦霸佔咸陽城以後,項羽一直不服,就下令攻打咸陽城,劉邦得知後非常害怕,所以特去鴻門給項羽説幾句好話。到了鴻門,劉邦説了幾句好話又把咸陽城讓給了項羽。這時劉邦找了個藉口逃跑了。項羽佔領咸陽城以後,到了皇宮一看,裏面什麼也沒有,原來這是劉邦設的計。

劉邦是一個很會用計策的人,但是他只為自己想,不以大局為重,最後還是會吃虧的。

鴻門宴讀後感 篇15

劉邦是狡猾奸詐的。當聽到項羽興師問罪時,大驚曰:“為之奈何?”手足無措,窘相畢露,或許會被世人嘲笑,但劉邦不逞匹夫之勇,在項羽面前能委曲自己,甚至在部下面前,也不掩飾他的恐懼。目的達到了,他就開始為自己的逃離做準備。可以説這是政治家的深謀遠慮,也是作為個體的人的陰險狡詐。

在鴻門宴中,項羽與劉邦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一個是成大事者,一個是狂妄自大者。二者誰是真英雄,大家有目共睹。

劉邦,乃真英雄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43end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