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關於踏白船的好文:三塔踏白船

關於踏白船的好文:三塔踏白船

本站:踏白船是浙江的非遺項目,是一件有着悠久歷史的民俗活動,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三塔踏白船》。

關於踏白船的好文:三塔踏白船

踏白船,是浙江省“非遺”項目。目前,它作為嘉興端午民俗活動的保留節目,年年舉辦。不過,它的活動場所從傳統的三塔塘改在了南湖。

20xx年10月22日,我應南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辦公室邀請,接受了他們要我收集、充實、整理、撰寫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遺產名錄《三塔踏白船》申報書的工作。申報書中除各級主管部門審核項目外,我撰寫了其中的1,申報項目簡介中的錄像片內容 (概述)和申報項目簡介。2,基本信息 (所在區域及其地理環境)。3,項目説明 (分佈區域、歷史淵源、其本內容、相關器具製品及作品等、傳承譜系)。4,項目論證 (其本特點、主要價值、瀕危狀況)等項目。

“非遺”申報是一種較為複雜的文案工作,從中我們可以瞭解一些它的具體內容和細節。

20xx年10月,“三塔踏白船”批准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本文系項目簡介中的錄像片內容 (概述),它類似錄像片的“劇本”,為攝製者提供場景、分景、背景及配音解釋詞等素材。以此向人們展示三塔踏白船的形成、賽制、歷史盛況及現狀的基本長鏡。

申報項目簡介

錄像片內容

概述:

嘉興,水城綠都,風光旖旎。

邁步在這裏的街巷村坊,會讓人留連忘返。清晨,若穿過綠樹懷抱的范蠡湖公園,緩步踏上西麗橋,江南水鄉的氤氲撲面而來。整潔的三塔路,雪白的長圍牆,猶如好客的主人張開的雙臂,歡迎遊人的光臨。伴路平行的河流波光粼粼,它就是名揚天下的京杭大運河,這河段,嘉興人俗稱它為三塔塘。沿路西行,不遠處,一座花崗巖牌坊臨河聳立。牌額上“狀元及第”四個字耀眼奪目,駐足凝視,對嘉興文化之邦的崇敬,就會油然而生。視線穿越牌坊,隔河的“通越閣”壯麗高矗,在綠陰掩映下,蓬蓽生輝。越韻吳風之史脈,彷彿沿着這一灣清洌,源源流淌起來。路側圍牆上的“運河文化”壁畫長廊,卻似迴應人們對嘉禾文脈的嚮往,一幅幅地引人入勝。

迎面一棵棵高大的香樟樹,縱向排開,把三塔路分隔成往返兩道。樹影北側又一座牌坊面河而立。隨風飄然的梵樂,輕輕地迴盪在路口河面——嘉興頗具傳奇色彩的血印禪寺,映入了眼簾。走近古剎,看那牌坊有些蒼老,然而,西側立柱上的血印和尚人體影跡惟妙惟肖。歲月漫漫,它默默地守望着三塔塘的風雨變遷。

一過越秀橋立交通道,眼前的路開闊起來。遠遠的第三座牌坊橫跨路口,它拱鬥挑檐,四柱三頂的建築格式,更顯氣宇軒昂。“茶禪夕照”的牌額迎着太陽,摧人稍稍加快腳步,撲向那牌坊後的三座寶塔。

這就是著名的嘉興三塔。只要稍微關注一下它的歷史,就能知道三塔的由來:塔初建於唐代,據《嘉禾志》記載:此處有白龍潭.水深流急,行舟過此多有沉溺,人們推測“潭中有白龍興風作浪,於是運土填潭,建三塔以鎮之。”三塔面河背城,舊時舟楫遙見塔影,遂謹慎行駛。以塔鎮妖,只為傳説,塔高似航標,提醒船家安全行舟才是建塔的真諦。我國古人既在河口營造風景,又便人行船的才智,讓人歎為觀止。

三塔一帶舊有茶禪寺,嶽王祠等,香火旺盛,信眾雲集。

走到三塔旁高高豎起的護塔石柱邊,摸一摸那一道道手指深的凹槽,發人深省。這是船家的纖繩長年累月摩擦而成的。縴夫們的辛勞,可能沒有歌曲“縴夫的愛”中所唱的浪漫,但百舸爭流的三塔塘,是一幅麼多濃郁的水鄉風情長卷。

三塔是嘉興的“圖騰”,“文革”遭毀。世紀之交,它又重建。嘉興的老人望着三塔,忘不了踏白船的狂歡。

三塔塘邊土生土長的鬱順林説:“小辰光,啊哩(哪)一年勿看踏白船呀。”

杭州遷居嘉興的錢一鳴説:“1953年,我有幸看到三塔踏白船,鬧猛來,可惜就這一次。”

三塔里居民沈阿龍、陳福壽等説起踏白船,七嘴八舌道:“老早看三塔踏白船格人多煞”,“塘邊格麥田都踏光”,“旱踏、水踏、女踏,名堂勿少”……

104歲的東柵壽翁張亞飛説:“東柵格水會頂頂好看,伊拉格踏白船到三塔比賽,總歸杜(大)出風頭。”

嘉興天真照相館業主朱德徵用老照片“説”:“三塔踏白船的場景永載水鄉史冊。”

真的要感謝照相術,是它給今天的人們留住了踏白船精彩的記憶。凝視這珍貴的畫面,上世紀四十代,三塔踏白船的壯觀場景,猶能身臨其境:背襯着大樹的三塔,雖已無塔剎立頂,但其滄桑的風貌,刻錄了它們年代的久遠;挺立的護塔柱,面河向塔,讓船家的纖繩在塔前擦脊而過;沿岸的看客人頭攢動,翹首以盼踏白船的出發;泊航的船隻上,船伕或閒坐,或持篙,或迎友,隨時啟程;剛剛趕來的船兒,搖着櫓,揮着槳,急切向岸……可以想象,倘若開賽的號令一響,幾分平靜的三塔塘,將被攪得天昏地暗。如果另有此景老照片,必似一幅船飛人躍,氣吞山河的水墨畫卷。

面對三塔,面對大運河,讓我們放飛思緒,“走進”老照片這泛黃的畫面,去感受踏白船的天地:舊時的每年農曆三月十六日那一天,三塔塘裏的船隻都會落帆收纖,停航泊舟,讓道於一年一度的踏白船競渡活動。如此興師動眾之舉,足見踏白船的影響力之大。是日,四里八鄉的農船紛至沓來。平日裏為農家載物把渡的木船,那天,巧裝改飾,成了船伕們大顯伸手的賽艇。船艄搭上了木板橫“跳”,船尾支上兩支琵琶櫓,兩人一組,同搖一櫓。船艙幫口兩邊豎起了四五排或五六排槳架,人手一槳,合力齊劃。講究村坊名聲的,還穿起了統一的服裝。船頭插上一面村坊號旗,也有以“金、木、水、火、土”五行,插紅、黃、藍、白、黑的彩旗。那一刻,三塔前河道里,船船列隊,頭東尾西,如箭搭弦;船伕們神情肅然,握櫓持槳,躍躍欲試。“砰——”只聞上一年競渡優勝船上把櫓者腳蹬船艙平箕板聲一響,率先起櫓擺槳,眾船隨之如箭齊發,脱弦而去。轉眼間,從三塔下到血印寺前的延河兩岸,成了歡樂的海洋。塘堤邊,看客振臂,叫聲四起;賽船中,船伕奮力,櫓晃槳舞;水面上,船飛波湧,號旗獵獵……。

踏白船比快名“旱踏”,競險為“水踏”,女子參賽稱“女踏”。賽手們個個英姿颯爽。搖櫓出“跳”吊繃漢招人顯眼,他手拉櫓索,腳蹬“跳”端,隨着船隻一左一右的強烈擺動,一次一次地“踏”入水中,整個身子一晃一晃地懸向河面,若是女子則裙邊辮梢浸入水中,其狂其險,令人叫絕;更有甚者,船頭那位指揮者在面對眾船伕呼喊鼓勁的同時,他不停地站立蹲下,時不時地用力將身子狠狠跌向艙中備下的礱糠麻袋包,飛速的賽船突受衝擊,船尾順勢翹起,船頭猛然下壓,貼至水面。剎那間,指揮者仰天平卧甲板,其頭竟然觸到船頭濺起的浪花。“好啊——”岸邊看客跺腳揮拳齊聲喝彩。水鄉人弄船嬉水之力之膽識,三塔塘裏表演得淋漓盡致。

起伏的船兒,越來越快,如一個個巨大的腳印,在水面踏着白浪奮勇前進。水聲、水花;櫓聲、櫓影;人聲、人潮,呵——大運河沸騰了,踏白船瘋狂了,水鄉人陶醉了。

搖船,是農家的一種信手可拈的活。絲綢之府的嘉興,蠶繭盛產。有道是“繭好半年糧”,鄉鄉村村桑林連片,家家户户用心養蠶。相傳早年有一季,南湖一帶遇天大旱,桑葉枯萎,春蠶無以為飼,農家心急如焚。此間,有一女子背井離鄉,在湖州見桑盛蠶好,她連夜急步回家,喚鄉民飛舟買葉救蠶。春蠶得救了,而那女子因勞累過度不幸身亡。後人逐尊之為蠶花娘娘。

陽春三月,水鄉人經過一冬的休身養息,三月十六日踏白船的競渡,不但為喚起新一季農忙的準備,作一場“救蠶如救火”運桑葉的實戰練兵,也為紀念蠶花娘孃的無量功德,參加一次豐富的民俗活動。那一天,人們興高采烈地搖船到三塔塘,茶禪寺前供上祭品,祭祠蠶花娘娘,祈禱稻熟繭壯。然後,摩拳擦掌,參加踏白船競渡。賽後,在塘邊埋鍋燒飯,四鄉人共聚野餐,盡興而返。於是,正如清同治間嘉興知府許瑤光的《南湖八景》中“漢塘春桑”所云:“處處春溪處處桑,綠蔭底護古時塘。鳴鳩喚醒黃梅雨,知否江村四月忙”那樣,嘉禾農家忙春耕,忙養蠶了。

三塔塘平靜了,帆影縴夫又奏起了悠然的清流船曲。一鬧一靜,周而復始,一直延續到1953年的春天,為慶祝農村合作化,嘉興人又把踏白船搖到了三塔塘。盛況空前的競渡,從三塔到煙雨樓的河道里,把新時期的民間活動推向了高潮。自此,踏白船和嘉興的清明水會、端午龍舟一樣,漸行漸遠,慢慢擱下了櫓,放下槳,從人們的視線裏消失了。

三塔相伴的踏白船,是江南水鄉難以抹去一道美麗而動感的風景,它給世世代代的嘉興人留下了永恆回味。

上世紀九十年代,隨着嘉興市“南湖文化節”的開展,三塔踏白船又以新的形式在南湖出現。三塔的重建,又引發了三塔邊茶禪寺、嶽王祠復建的動議。三塔塘將重現嘉興名勝風景之秀麗。如果有選擇地在幾個鄉鎮專門造幾條木製傳統農船,訓練一批專職的踏白船賽手,時時在三塔塘作表現,則不但傳承了民間踏白船活動,還可張揚嘉興船文化、水文化的深厚底藴。也必將有力地推動嘉興旅遊市場的拓展。

原汁原味的三塔踏白船,期待它重現美麗的水鄉。

公眾號:南湖文學

標籤: 踏白船 好文 三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3ko7d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