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致辭 >致辭致謝 >

在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五分鐘(通用12篇)

在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五分鐘(通用12篇)

在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五分鐘 篇1

大家晚上好!

在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五分鐘(通用12篇)

很榮幸能代表_屆全體畢業研究生在這裏發言,在這裏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表達我們的離別之意。

書到用時方恨少,人處別離格外愁。畢業在即,憶過去,望前程,念老師,想同學,感慨蹉跎歲月,感慨前途己路,感慨師生之情,感慨同窗之誼。此時此刻,離愁別緒,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畢業了,這個曾經翹首以盼的日子,這個曾經連夢着就會笑醒的日子,當她真正來到我們面前,我們卻多了一份感傷,多了一份留戀。如果可以,我們多麼希望再到教室再聽老師上一堂課;如果可以,我們多麼希望再上運動場,為零的突破再拼殺一把;如果可以,我們多麼希望再到食堂打一盒4塊5毛的飯菜,邊侃邊吃……

畢業了,真的畢業了。縱然我們感覺有好多知識沒有學夠,有好多人沒有相處夠,有好多話沒有説夠。但是社會之門已向我們開啟,希望之火燃的正旺,理想之翼已經打開,是我們背起行囊的時候了,是我們展翅翱翔的時候了。此時此刻,我們要説的是:請母校放心,請老師放心,我們一定肩負起“民院學子”的這份責任與榮光,創造一個屬於我們的輝煌!

畢業,是一個結束;畢業,是一個新的開始。在這開啟人生新的旅程的時刻,我們_屆全體畢業研究生,要向為我們營造良好學習環境的母校鞠躬!要向諄諄教導我們的老師們鞠躬!要向精心為我們策劃這台畢業晚會的學弟學妹們鞠躬!謝謝您們,謝謝!

詩人普希金説過,“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念。”畢業了,真的要走了。湖北民院的一草一木將成為我們親切的懷念,成為縈繞在我們心頭永遠不會散去的一個情結。曾經的那份迷茫與困惑,曾經的那份釋然與感動,都將成為我們終身的懷想與温暖。

豈無寸草心,珍重三春暉,仰看林間鳥,繞樹啞啞飛。我們畢業了,我們真的要走了,我們帶走這份責任與榮光,我們把深深的祝福留下:

祝願我們的母校碩果累累,再書華章!

祝願我們的恩師身體健康,桃李滿疆!

祝願我們的同學宏圖大展,奮發向上!

再見了,我們的母校!

再見了,我們的老師!

再見了,我們的學弟學妹!

在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五分鐘 篇2

在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那天放學後我再一次來到了那棵老榆樹下流連,這棵古老的樹不知迎來了多少幼稚的孩子們,送走了多少成熟的同學們,它見證了我們六年來的國小時光,承載了我們無數的夢想。

我 難忘,六年前的某堂語文課,趙老師身穿一件深色長裙,教我們朗讀拼音字母,講得正精彩時,突然請我將聲母表朗讀一遍,我才讀了幾個就讀不下去了,心裏很不好意思,便下意識地去看趙老師,可是我看到的卻是一道鼓勵的目光,其中包含着信任,我打起精神,斷斷續續地讀完了聲母,趙老師帶頭鼓起了掌。正是因為這件事,我才瘋狂地學起了語文,愛上了語文。

我還難忘,兩年前的那場冬季長跑比賽,我喝同學們充滿了信心發誓要拿第一,可趙老師卻考慮到我的腳趾甲溝炎剛好,怕引起復發,不讓我跑,可我堅決不同意,老師只好勉強同意了。比賽時,我拼盡全力地跑着,到最後半圈時我已是最後一名了,可同學們沒有一個埋怨我的,沒有一個放棄我的,他們拉着我一起向前跑着。雖然是冬天,但我的心裏依然暖洋洋的。比賽結束後才知道我們以一秒之差輸了。可老師告訴我們:她為我們感到驕傲。是啊!雖然我們失去了一個榮譽,但收穫了一份不變的真情。

我更難忘,幾周前的那次拓展訓練,同學們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友誼,相互變得更加團結,整個二班都凝成了一股繩。一起拼搏,一起解密,最重要的是因為同學們都知道,這次活動是國小時光中的最後一次活動了,都非常的珍惜。

同 學們,再過十幾天我們就要分開各奔東西了,雖然常説要學會捨棄,但我真的捨不得離開你們。我含笑而來必定要含淚而去。我愛你!趙老師!謝謝您對我的教導與呵護;我愛你們,我可愛的同學們,不管你曾經是否恨過我,再見了!多少年後我們是否還能再聚首,這個問題只能留給時間來回答了……

再見了,母校!再見了,趙老師!再見了,我可愛的小二班……

在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五分鐘 篇3

老師們,朋友們:

下午好!

非常榮幸受錢穎一院長的邀請,來參加今天的畢業典禮,向同學們表示祝賀!榮幸之餘,我也誠惶誠恐,因為本人從事的是物理研究,並不懂經濟管理,今天到底應該説些什麼呢?後來我想,中國科大的很多畢業生,原本是物理、數學專業的,轉行經濟、金融後都很成功,這給了我不小的信心;而且,由於偶然的原因,我研究過Black-Scholes期權定價模型,發現裏面用到了類似分子布朗運動的Ito積分。當時我覺得這個模型很妙,大膽斷言這一工作應該得諾貝爾獎,果不其然。既然自然科學與經濟、金融有如此緊密的聯繫,我又覺得自己的鑑賞力還不錯,所以今天我大膽地來到這裏,希望同大家交流和分享一下自己人生的感悟,談一談科學的價值。

説到科學的價值,我並不想介紹一些艱深的原理,告訴你某個定理、定律多麼厲害。在我看來,科學的首要價值,對於個人而言,在於它是賴以達到內心寧靜的最可靠途徑。為什麼這麼説?內心寧靜的最大敵人,其實就是恐懼和憂慮。人為什麼會感到恐懼、憂慮?皆源於未知,找不到自己的歸宿。所以人始以來,我們就一直在追問“我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我的童年是在農村度過的。我仍然記得,一個晚上我母親帶我到鄰村去看電影,看完電影回來的路上,天特別黑。我很害怕,因為傳説這條路上有鬼,會出來抓人。我母親就給我講,不用害怕,人死了會重新去投胎,哪怕萬一被鬼給抓了,也沒什麼關係。我當時感到特別安慰,哦,原來是這樣子,人是可以永生的!

其實,在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前,對於宇宙起源、人類歸宿等大問題,我們只能在宗教的範疇來解決。有一段時間,我特別希望搞清楚,為什麼基督教會得到如此廣泛的喜愛和接受,尤其在西方;我專門去讀了《聖經》,並沒有真正搞明白。後來,偶然看了一本書,美國作家房龍寫的《聖經的故事》,我開始明白了。當時的社會分“奴隸”、“平民”和“貴族”等幾個階層,奴隸就是奴隸,平民就是平民,貴族就鼠族。於是,奴隸就以為因為自己是奴隸,永遠不如貴族,被欺壓是命中註定的。可是,《聖經》卻告訴你:其實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不管你是貧賤富貴,黑人白人,我們都是兄弟,都是上帝的子民,宇宙萬物和人類都是由上帝創造的!這樣一來,你就會覺得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並不事零零的,這個世界是有秩序的,有上帝在關懷着我們;而且,因為信奉上帝,人死後還可以進入天堂,你心裏就會感到特別的平和安寧。正因為此,愛因斯坦在少年時代深深地信仰宗教。但在他12歲那年,他的這種信仰突然中止了,由於讀了通俗的科學書籍,他很快明白《聖經》裏的故事有許多不可能是真實的。

隨着科學的發展,到了上個世紀,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誕生,終於從現實上而不僅僅是從精神上解釋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當然也包括我們人類。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在大概一百幾十億年前,由於量子漲落,一個“奇點”發生了,“炸”出了時間、空間和構成萬物的基本粒子。最初宇宙中只有氫和氦兩種元素,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第一代恆星。恆星在核聚變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碳、氧、鐵等各種更重的元素;當核聚變的原料耗盡後,恆星由於抵抗不了引力而坍塌,發生劇烈的,這一過程中形成了重金屬元素。有這些重元素才有了能夠形成行星和生命的物質,最終在大約45億年前形成了地球,又通過億萬年的進化才有了我們人類。所以在座諸位身上的每一個原子,都是來源於許多億年前某顆恆星的。那麼,大家是否覺得,宇宙演化出人類這樣的智慧生命已是殊為不易,而芸芸眾生之中大家又能相遇,該是多麼大的緣分!所以,愛護這個世界,珍惜你身邊的人和事,這也是科學能夠告訴我們的。

我們現在可以體會到,在宇宙面前,人類確實是非常的渺小;但人類又是偉大的,以人類脆弱的個體,居然還可以仰望星空,去窺探宇宙的奧祕。有人認為,科學的價值體現在現實世界,它可以讓我們生活得更好,但對於精神的啟示,就不如宗教了。但是我覺得並非如此。面對浩瀚的宇宙,人們自當心存敬畏;但人類又並非僅僅只能敬畏。在自然界的規律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會因為你地位的高低和財富的多寡而改變;而自然界的規律更是可以被理解和掌握的,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正是人類作為萬物之靈的標誌。這種自豪感,是宗教所不能給予的。所以,愛因斯坦在放棄了宗教的天堂後,又找到了另一個“天堂”,他説:“在我們身外有一個巨大的世界,它離開我們人類而獨立存在,它在我們面前是一個永恆的謎。對這個世界的凝視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樣吸引着我們。通向這個天堂的道路,並不像通向宗教天堂那樣舒坦和誘人,但它已經證明是可以信賴的。”

同樣,大家終於能夠明白,科學已經使人類登上了萬物之靈的頂峯,所以人降生在這個世上,總要做點什麼,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但又不能強求,自然的規律無法改變,再怎麼強求,人類對於自然界而言仍然是渺小的。其實回想起來,我自己一路走來,確實是有意無意地在踐行這樣的原則。我小的時候,生活在一個非常和睦的家庭,父母的感情非常融洽。我至今仍然記得,一個夏天的晚上,一家人圍坐在一盞小小的煤油燈旁,父親給我釋講《聊齋》的故事,母親在一旁傾聽,一幅温馨的場景。在這種温馨的環境下,父母對我的要求也很寬容。我喜歡放學後把作業帶到山上去寫,父母也不會把我抓回家去。高中畢業後考大學,我記得當時有過猶豫,本來我是可以保送到一所著名大學學習經濟管理的——我曾有機會成為大家的同行,當然這樣的話就不知道是否還有機會被錢院長邀請來到這裏了——但我又非常喜歡物理,在跟我父母親散步的時候我説,我想報考物理專業,又怕學物理養不活家人。我父母説,沒關係,我們都有退休工資,按照你自己的興趣來就可以了。所以那時候我忽然發現,排除了功利的想法,抉擇其實很簡單,只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就好。

後來我到歐洲留學,接着又繼續在歐洲搞合作研究。有一年春天,我在奧地利維也納的實驗做完了,本該儘快趕到德國海德堡去籌建自己的實驗室,可我很留戀在多瑙河邊採摘薺菜的那一份愜意,擔心到海德堡就再也採不了薺菜了,於是就在維也納多待了一段時間。結果,在海德堡的實驗計劃被延後了,後續的一個重要實驗被別人先做了出來。當時,我感到有些懊惱,尤其是後來我發現在海德堡的內卡河邊其實也有薺菜。但是,我很快就釋然了:工作是做不完的,這個實驗未能如願,下個實驗再努力就是了,沒有必要給自己施加那麼大壓力,相對悠閒一點,回到實驗室的效率反而會更高。我非常喜歡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一句話:人可以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科學研究其實正是如此,你費了大把力氣,可能什麼也發現不了;有的猜想可能一輩子都驗證不了;也有可能像我剛剛講的那樣,努力了半天,結果被別人捷足先登了,但是探索和努力的過程本身,已經是科學帶來的最大樂趣.

我想説的是,從容不迫的環境,其實是更加重要的。現在中國的學生,真的很辛苦,但是辛苦的目的是什麼呢?不應該把求知變成了解難題、考高分,上好學校也不應該僅僅為了以後能夠找一個好工作。這種外在的、功利的氛圍,會讓青少年變得越來越現實,難以靜下心去鑽研。

有一次,我到阿爾卑斯山脈的一個大峽谷去旅行,在當地鄉村碰到一位80多歲、坐輪椅的老太太。她瞭解到我是從事量子隱形傳態研究的時候,脱口而出:“我知道你的研究工作,我讀過你們在《自然》上發表的論文,我盡力了,但是沒看懂。”一個坐輪椅的老太太,可能生活都無法自理,但仍然保持着對科學的興趣,這樣一種文化氛圍真是滋生大師、滋生深層次發現的極好土壤。

説了這麼多,我想表達的科學或教育的價值,其實早在將近120xx年前梁啟超先生就已經告訴我們了。他説,為什麼要上大學?他認為,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那麼我們現在來看,其實科學正是達到不惑、不憂、不懼的最好方法。

以上我講的是科學對於個人的價值。接下來,我想談一談科學對於社會的價值。大家也許會説,“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早就知道的。但我想説的是,科學對於社會的價值,可能更重要地是在觀念的變革上。

大家知道,人類物質文明的迅速發展始於近代,大約是在16世紀。那麼近代以前的漫長歲月裏,為什麼發展這麼緩慢呢?雖然這涉及到多個因素,但觀念的束縛無疑是相當重要的原因:面對自然界不敢甚至不願去探究其背後的根源,反而認為一切都是上天的意志。近代以來的科學發現逐漸改變了這一切,尤其是1687年牛頓發表了鉅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將一切力學規律都統一為一個簡單的公式F=ma,再結合萬有引力定律,人們忽然發現,原來神聖星辰的運行,居然都是可以計算的!觀念的改變帶來的是思想的解放,思想的解放帶來了生產力的解放,直接導致了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產業變革,而英國在這次變革中成為了世界的頭號強國。

後來到了19世紀,在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效應等的基礎上,麥克斯維爾在1864年建立了電動力學,將一切光、電、磁的現象都統一為一個方程組。至此,人們能夠親身體會到的絕大多數現象都可以得到科學的解釋,科學終於戰勝了迷信,而隨之而來的,是以電力技術為代表的第二次產業變革,德國和美國在這次變革中相繼成為世界強國。

那麼,經典物理學已經如此的成功了,是不是一切問題都可以解釋了呢?其實經典物理學自身就藴含着一個巨大的哲學困境,只要學習了高中物理就可以想到,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思考過。牛頓力學告訴我們,只要確定了粒子的初始狀態,按照力學的方程一算,所有粒子未來的運動狀態原則上都是可以精確預言的。那麼,構成世界甚至人類本身的原子、分子,它們在未來的運動狀態,是否也是早已預知的呢?一切事件,包括今天的典禮,都是在宇宙大時就已經確定好的嗎?這種觀念上的衝擊顯然是巨大的:原來就算科學已經如此發達,人們努力了半天,結果還是回到宿命論。所以當時就有幾位科學家自殺了,説我不相信宿命,我今天就要自己決定一下命運。當然,後來的科學發現表明,其實他們完全沒必要自殺,人一定擁有主觀能動性,如同霍金所説:即使是相信一切都是上天註定的人,在過馬路時也會左右看,以免被車撞到。

那麼如何打破這種機械決定論?這還要歸功於量子力學。在日常生活中,一隻貓要麼是“活”,要麼是“死”,只能是這兩種狀態之一。而在在量子力學所描述的微觀世界裏,這隻貓不僅可以處於“活”或“死”兩種狀態之一,還可以同時處於“活”和“死”的疊加狀態。量子疊加告訴我們,一隻貓到底是“活”還是“死”原理上無法預先得知,而是依賴於通過何種方式去觀察它。更確切地説,量子客體的狀態會被測量所影響,因此量子力學立即帶來了一種革命性的觀念:觀測者的行為可以影響體系的演化!這種更加積極的觀念,終於使人們意識到,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完全不同於經典物體,人們大可不必糾結於是否是決定論了;而對像電子這樣的微觀粒子規律的深入認識,最終催生了現代信息技術,導致了第三次產業變革,在這個過程中,日本抓住了機會成為了工業強國。

遺憾的是,由於歷史的原因,這三次產業變革,我銘家都沒有佔到先機。我1996年在中國科大理論物理專業碩士畢業,在系統地學習了量子力學的理論之後,非常希望能夠在實驗上加以驗證。但在當時,我國在這個領域的基礎比較薄弱,尤其在實驗條件上相比發達國家差距很大,所以我選擇了出國留學。

我在德國工作時,我家樓下有個賣菜的鋪子,大概只有二十幾個平米。平時,我們買菜做飯都很方便,但是有一天忽然發現那個店鋪關了門,告示上寫着店主去旅遊度假三週。在中國,我們印象中的菜農,應該數着每天勞碌奔波的辛苦生活,但就是這樣一個很普通的德國菜農,他每年卻可以兩次雷打不動去度假,我覺得這就是因為,在德國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已經真正地惠及大眾了。所以我就想着,一定要把科學技術搞好,有一天能讓我銘家的所有勞動者,也過上這樣的生活。

很幸運,我回國開展工作時,正趕上了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隨着工作的推進,國家對量子信息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也可以有較大強度的支持;我們也不負所托,終於在量子通信領域實現了國際領先。最近大家也一定很關注,美國在限制對我國的芯片出口,影響很大。回過頭來看我們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發展歷程,之所以能夠做到領先,是因為在整個領域起步的階段、暫時還看不到實用價值的階段,我們就趕上了世界的先進水平,一步步積累下來,到今天量子通信已經進入了實用化階段,如果別人再想要限制我們,就很難了。

但是,我們也決不可以一直樂觀下去。美國作為當今最發達的科技強國,有一套非常完備的促進創新的體制,尤其是經濟金融和科學技術的結合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之處。就拿我們這個領域來説,企業的參與程度其實也非常高。像谷歌、IBM、微軟、Intel這些巨頭,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開展量子計算研發。通用量子計算機的實現還比較遙遠,我估計也許需要20到30年。這樣一來,我國的金融界和企業界對量子計算的熱情,就大不如美國。我國現在的形勢其實是很嚴峻的,因為在西方,資本一旦介入前沿研究,對創新活力的釋放要遠遠超過我們這樣主要依靠國家經費支持的模式。幾年前,我打算將一位在美國留學的校友引進回來,開展超導量子計算的研發。本來一切都談妥了,到了最後時刻他接到了谷歌的錄用通知,年薪是我們能為他提供薪水的近7倍。所以在這裏我特別呼籲,在座的諸位,今後都有可能成為國家經濟金融領域的決策者和管理者,抑或是成功的商界精英;雖然大家並不直接從事科學研究,但通過經濟金融的手段對科學進行支持,特別是對基礎科學,於國於民都將是長期的福祉。

最後,我願意引用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康普頓的一句話:“科學賜予人類的最大禮物,是相信真理的力量。”大家之中,有的即將走出校園,面對更加精彩也更加複雜的社會,也有的將繼續深造。願這種力量能為大家帶來樂觀的心態、堅持的毅力,還有敏鋭的眼光。再次祝賀大家順利完成學業,邁向更加寬廣的天地!

在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五分鐘 篇4

非常榮幸接到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邀請,等候這個邀請很久了。一直希望有這樣一個機會回到母系,向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向我的老師們表示感謝。今天在座的,只有張靜老師參加過我的碩士論文答辯,記得那一天是大雨,您是拎着靴子進的答辯教室。周飛舟老師答辯的時候天氣好得多,但是到了答辯的時間,沒辦法打開門,是我從隔壁辦公室跳窗户打開了門。今天看到這麼莊嚴隆重的畢業典禮,我非常激動,今天社會學系是北京大學最受同學歡迎的院系,我想這是我們老師和同學這麼多年共同努力的結果。作為我個人,如果我沒有機會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就讀,我也會努力成為一個學者,追求自己喜愛的學術事業,但是可能我沒機會了解,學者首先是一個老師,把學術一代代的努力傳遞給學生。我有機會知道這一點,來源於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經歷。

我們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讀書的時候,系裏那時候還是王思斌老師、楊善華老師、孫立平老師、程為敏老師、謝立中老師、剛剛回來的張靜老師,他們都剛剛開始帶學生。還有王漢生老師,我希望您能聽見,感謝您對我的幫助。我們今天努力想做一個好的老師,只是想努力做到社會學系當年教我們的那些老師曾經做到的,傳承學術的精神,對生活的理解,像當年他們傳達給我們一樣,傳達給在座的各位同學。

今天有機會在這裏分享我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經歷。究竟是什麼能夠使這些老師、北京大學的學術傳統能夠在我們身上發揮作用。可能是非常簡單,也許是偶然的一個原因。我想談到我住過的那間宿舍,46號樓1074。1993級,因為北京大學沒有應屆畢業生,全班15位學生,招來了全國各高校的對社會學感興趣的學生。我們四位研究生同學在這間宿舍中度過了非常美好的時光。北京大學的傳統和老師的教誨是通過我們宿舍的生活這個小小的稜鏡折射到我們身上,改變了我們每個人的經歷。

我第一個結識的是李康。在來北京大學讀書之前,他就給我寫了一封充滿理想主義的信。信裏邊大部分內容現在我都忘了,因為非常的長,我只記得結尾的時候李康説,“讓我貌同在清貧中堅守對學術的理想”,我記得我的回答比較無趣,我希望能夠堅守學術的理想,但是學術生活不一定就是清貧的。事實證明,我是比李康更好的社會學家(笑)。今天我們的學術機構,或者是我們的大學,或許有別的困難,各種嚴苛的制度考評和項目管理等等,但是它已經很難説是“清貧”的。但我對李康的這句話仍然有很深的印象,現在的同學可能不太瞭解當時的教師生活狀況。曾在社會學系任教的孫立平老師曾經在那個時候寫過一篇文章,用社會學系的一位老師的工資單來描述大學老師的收入。一位老師辛勤工作一個月,他的收入相當於五千張複印紙。

那時候的大學和現在非常不同。今天大學有很多的資源,但是回想起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讀書的三年,雖然談不上清貧,但是卻比較簡單。我們宿舍有一位朋友,他畢業之後直接進了公司,每個週末的時候來我們宿舍玩。有一次一起逛書店,他説了一句令我們震驚的話,他説我現在買書已經不看價錢了,當時我們都非常景仰的看着他(笑)。要知道我們每年的一個大的節日,就是琉璃廠書市的時候。所有人都看誰能在那裏淘到最好最便宜的書,李康往往是第一個揹包啟程的人。買到好書沒什麼了不起,關鍵要買得便宜,能買到統一書號的書,那才是本事。這些最簡單的快樂就是研究生生活留下很深印象的事情。研究生的生活或許十分忙亂,但也足夠簡單。可能學術界非常的複雜,但是學術還是最簡單的事情。在這一點上,我從李康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

我沒想到周飛舟會是我一生最好的朋友,因為好像我們各方面都差別很大。我印象裏他的社會學方法水平很高。方法是所有報考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學生的噩夢,周飛舟老師應該是我們那一屆的第一名。我和他在分數上很接近,但是一入學就發現差距非常大。我記得我們上的課是盧淑華老師的高級社會統計,沒有周飛舟同學的幫助,大概我們中有許多人很難通過這門課程的考試。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差異。那時候周飛舟老師比較喜歡奧斯汀,當時我覺得奧斯汀太無聊了,都是家長裏短的東西,我喜歡《堂吉訶德》這樣有趣的作品。事實證明,周飛舟老師的興趣指引了我後來的讀書和學習。但或許影響我最大的是周老師的為人。我們是從那一年起一起參與《研究生學刊》的工作,這份不起眼的雜誌培養了北大許多重要學者。這份雜誌當時是著名北大學生賀照田主辦的,但是主要幹活的是周飛舟老師和另外一位朋友,後來他到了三聯書店工作。當時,他們兩個人的工作效率都非常低,每次都是慢慢悠悠走一個小時,再談一小時,才開始工作,但雜誌瑣瑣碎碎的所有事情,都是他們以這種低下的效率完成。那時候我們這些學生,每個人都有一大堆了不起的理念,但主要工作都是談理念。我從周飛舟那裏學到的是,如何將這些理念通過做事變成現實,這一點,直到今天對我自己來説,仍是要學習的。

我們宿舍的第四個人是大哥,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的王俊敏老師。不光是我叫他大哥,我的導師楊善華老師也管他叫大哥,“ 大哥”已經變成了一個專有名詞。我經常想,他和我們年齡差別比較大,46號樓1074是一個非常熱鬧而混亂的地方,幾乎每天都有不少人,隨時可能走進這個宿舍,吃飯的時候,晚上聊天的時候。但是大哥往往在旁邊非常安靜地聽着。他的正直、善良和勇氣一直是我對研究生生活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我與李康和周飛舟老師後來有許多學術上的合作,一起翻譯過西方社會學的著作,共同寫過社會學的文章,今天仍在和這些老師一起辦跨學科的項目。但今天在回憶的時候,和這間宿舍,和我的研究生生活連在的一起的,印象最深的仍然是大哥。他的領域或許不是我們經常談到的,但是他非常寬容地聽我們深夜聊天到很晚。大哥和李康睡眠不是很好。每次我們聊完了就呼呼大睡,李康的暴力解決方法是去未名湖溜一圈回來再睡,或者不睡,大哥就是靜靜等着我們聲音消失以後才慢慢找到入睡的節奏。我們在社會學,在哲學學了很多的道理,我們對人生有太多的理解,但是這些道理卻很少真地決定我們怎麼做,只會給我們這麼做找到更多的理由。所以社會學家很少做錯事,因為當他做錯事了,他總能找到錯誤的道理來支持他(笑)。我跟大哥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所有的道理應該幫助改變我們自己,敢於承認我們的錯誤,然後使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剛才看同學們做的田野日記的話劇,非常感動。我個人以研究理論為主,我也曾經去做過田野,田野對我是一個非常震撼的經歷。就像46樓的宿舍一樣,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歷。如果沒有這間宿舍中的經歷,我們每個人也都可能會成為一個孤獨的學者,但在這個宿舍裏,我們挑戰了彼此的見識,傷害了彼此的自尊,甚至最終改變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計劃,改變了我們對人生的理解。就像你們的田野一樣,生活並不只是一些道理,還有一些我們必須擔當和直面的責任。我想我和大家一樣,我今天穿的衣服和畢業的學生不一樣,我已經畢業太久了,也不像在座的老師。我在這裏永遠是社會學的學生,我學到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一個孤獨的學者,而首先是一個教師,是一個丈夫,是一個父親,也是一個公民。如何能夠擔負這樣的一個責任,不僅僅有學術中的無形的學院,還有一個個寢室,未來大家將會組建的家庭,即將進入的單位,這樣的有形的學院。人生和田野的巨大差別,就在於人生不是一個實驗,人生沒有你旁觀的地方,我們希望把我們從田野中學到的,把我們從書本中學到的,投入到我們唯一的人生當中。這是我從北大社會學學到的東西。

謝謝各位!

在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五分鐘 篇5

這是一個值得我們銘記和珍藏的日子。大家即將從北大出發,走上新的人生旅程。

今年是北大建校121週年。120xx年前,在救亡圖存的維新浪潮中,京師大學堂應運而生。從那以後,每當國家和民族遇到挫折和危難,北大和北大青年,總是以一股向上的力量,去振奮一個時代,點燃一份希望。

今年還是五四運動100週年。一百年前,北大青年發起了五四愛國運動。“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成為一代代北大青年畢生追求和踐行的信念。四十年前,北大青年學子喊響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為改革開放注入了青春與活力。

去年5月2日,到北大考察,向學校師生員工祝賀建校120週年,“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再次響徹校園。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國家需要青年,青年也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

魯迅先生在《我觀北大》一文中説,“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他設計的北大校徽,有一種很形象的比喻是,一個人用雙肩奮力向上託舉着兩個人,三人為眾,眾志成城。

今天的北大青年,依然需要承擔奮力向上託舉的重任。所以,臨別之際,我想送給大家的話,就是“做永遠向上的青年”。“永遠向上”是一種奮鬥者的姿態,是執着追求的境界與持續努力的方向,更是一種價值觀。

做永遠向上的青年要堅守立身處世的定力

孫中山先生説: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麼樣愛國。對國家和民族懷有赤子之心、報國之志,是實現我們人生價值的最大定力。只有具備這樣的定力,才能為國家和民族盡到自己的一份責任,貢獻一份力量。

西南聯大時期,辦學條件非常艱苦,學校缺少教材,著名物理學家、北大前校長周培源先生就親自刻鋼板,印製講義。今天北大校史館還保留着老校長當年親自刻印的教材。

北大人對祖國的熱愛,流淌在一百二十一年的精神傳承之中,是去不掉、斷不了的血脈,是我們最強大的精神追求和永遠向上的精神定力。

做永遠向上的青年要積蓄久久為功的動力

有人説,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浮躁,讓有的人不再相信勤勤懇懇、默默無聞可以有所成就。但是在這裏,我想和各位同學説的是,要相信“始終堅持”的力量,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

老校友屠呦呦是我國第一位在本土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科學家。她成功的背後充滿着艱辛。

我們的老教務長王義遒教授,在50年代各方面條件都比較艱苦的情況下,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刻苦攻關,於1965年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批原子鐘。他幾十年不懈努力,為我國正在建設的獨立自主的、國際先進水平的時間頻率體系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你們在未來的事業中,都會面臨一些困難與挑戰。只有耐得住平凡,才能收穫不平凡。只有在挫折面前堅強、堅持和堅守,才能積蓄久久為功的動力。

做永遠向上的青年要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助力

當今世界,如同一個五彩斑斕的拼圖,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一起構成了多元的人類文明。人類社會形成了越來越緊密的命運共同體,面臨着越來越複雜的困難、挑戰與不確定性。

20xx至20xx年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7屆大會主席的經歷,讓我對這些問題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因為每一種文明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藴。不同文明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共同進步。

20xx年,北大學生中共有84人次到國際組織實習或任職,4600多人次通過各級各類項目出國學習交流,我們還有長短期留學生7000多人。大學已經成為推動各國教育合作的重要橋樑和紐帶。世界各地的優秀文化在北大相互交融,新科技、新思想、新知識在交流切磋中不斷迸發。

希望你們樹立廣闊的國際視野,開放包容、交流協作,和而不同,保護文明的多樣性,勇於面對人類社會共同的難題,培養與增強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

做永遠向上的青年還要保持不斷探索新知的學習力

當前,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標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給這個時代帶來了顛覆性的影響,信息和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大大加快。幾年來,你們在北大收穫了很多學科領域的知識,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收穫,是持續學習、終身學習和勇於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學無止境。人類對於世界以至宇宙的探索和認知才剛剛開始。現代科學誕生不過幾百年,探索航天技術不過幾十年,這和地球年齡的46億年、銀河系年齡的100多億年相比,何異於滄海一粟。

希望你們在今後的生活中,始終保持對新領域、新事物的求知慾和探索心,站在更高的高度、用整體和更廣闊的視角,認識我們所處的這個星球,思考我們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心懷敬畏,勇於探索,只爭朝夕。

一百年前,李大釗先生對青年講:“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

兩個月前,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上指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

你們即將從北京大學畢業,擁抱偉大時代、走向廣闊天地。今天,國家發展,正當其時,希望你們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夢人和奮鬥者。

在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五分鐘 篇6

尊敬的各位領導、師長,親愛的同學們、家長們:

大家上午好!

很感謝學校給我這個機會,來見證同學們生命中這個重要的時刻。首先請允許我作為師兄,向你們表示最衷心的祝賀,祝賀你們順利完成學業,邁向人生新的征程。

我一直都不擅長做計劃或總結,不論是爭分奪秒地努力進步,還是玩遊戲到昏天黑地,都與計劃總結沒什麼關係。在接到校友總會邀請的時候,我反覆想:對於你們即將面對的事業選擇和人生道路,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些什麼?

20xx年前的今天,我也和你們一樣,剛剛結束在高性能所的研究生學業,準備進入搜狐工作。在更早的20xx年前,我就很幸運地以兼職學生的身份,登上互聯網這條大船,門户、web2.0、移動互聯網……經歷了它的全程發展。到今天,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和時間做朋友。

我經常被人問一個問題:“你有痛苦的時候嗎?”在他們看來,我的人生非常光鮮,公司做得很順,而且在學校讀書期間一直是學霸,國中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到成都七中,高中是保送,大學是特招,研究生也是保送,兼職到搜狐工作,畢業後直接進入搜狐,一路沒有做出更多的選擇,所以有人説我經歷上很漂亮。

然而我也有不順的時候,經歷過很多的困難和挫折。先來説學渣的經歷。我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每到新環境就會特別不適應,全面搞不定學業,需要很長時間去努力。國中我是第一名考到成都七中的,入學後第一個學期我考了第41名,我們班大概45個人,倒數第五;高一第一次化學模擬考試就不及格;大學第一學期考到第28名,倒數第四。另一個特點是,讓我去做自己不能理解的東西,完全是無感的。我偏科,數理化很好,但是政治、歷史和英語是弱項。我記得中學會考前有七天半的時間來複習,我花了七天的時間去背政治,半天時間背歷史,實在不知道怎麼應對考試,到現在我還記得有一個題目叫“為什麼計劃經濟比市場經濟好?”那時對我來講就是天書,直到大學才慢慢弄明白。

拿這個開頭,是想告訴大家,每個人背後都有一些需要努力去克服的“痛苦”時期,重要的是你如何應對它,是堅持還是放棄,決定了你的未來。今天大家正準備邁向社會,我想分享兩段我畢業後的經歷。

第一個故事是做搜狗這個產品,這在我人生中到現在還是最艱難的一段日子。20xx年我剛研究生畢業,在搜狐從兼職轉成全職,接到了老闆的任務:“給你六個人頭咱們把百度滅掉。”搜狐的搜索業務原來是用的百度的服務,但是搜索引擎當時是互聯網的核心入口,無論如何也得抓住。這個事情很有意思,我技術很好就接了這個活。

我知道六個人不夠,就跟老闆説,我們能不能把每個人薪水降一半招十二個人,到清華招兼職的學生,變成一個新的起步。老闆同意了。於是我在宿舍裏挨家挨户地説服,在水木的BBS上發招人貼,在清華西門大設西瓜宴,20xx年很多同學畢業,我還開着自己的捷達幫他們搬家。早期我招募的12個兼職員工,都是清華計算機系國家集訓隊的隊員,是最精英的特種。

我們在辦公室裏搭了行軍牀,沒日沒夜沒有周末,除了吃飯睡覺便勝作,每天只睡四小時,常常倒在辦公室地板上就睡着了,一行行代碼都是自己寫的。十一個月後,我們的搜索引擎上線了,用不足別人二十分之一的人員和資源,做到了他們兩三年才做到的事情。

然而搜索引擎我們一直沒有什麼市場,之後的一段日子裏,我們發展的速度比百度慢,薪水很低,到了20xx年品牌急劇滑落,士氣渙散。

我後來想想,當時真的是“無知者無畏”。克萊頓·克里斯滕森在《創新者的窘境》裏説:“在破壞性技術剛剛出現時,率先進入這些新興市場的企業將贏得巨大的回報,並建立起明顯的先發優勢。”百度起步是在20xx年,20xx年就已經上市,20xx年那會已經如日中天,我們的起步落後得不是一星半點。

但是在20xx年我們扳過來了,這個突破性的產品叫搜狗輸入法。

有個叫馬佔凱的汽車機修工,他發現輸入法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因為華軍、天空這些下載站有很多人會下載輸入法,它是中國人必用的產品;此外輸入法有痛點,總有詞打不出來,當時他發現百度搜索引擎裏面敲拼音的時候一回車,這個拼音顯示出漢字或者要打的漢字,有意思,搜索引擎裏能夠發現輸入法的詞庫。因此他給百度寫了一封郵件,建議他們做輸入法,連寫了好幾封都沒下文,於是又給搜狗發了一封郵件。

我們的輸入法一上線就讓大家振奮,當時所有人用後都覺得好,我們還收到過錦旗,還有用户把自己的操作系統從Windows ME升到了Windows XP就為了用搜狗輸入法。一個打字困難的人,變成了一個打字如飛的人,就好像一個啞巴能開口説話了,不知道你們能不能理解那種感覺。

搜狐還把輸入法放在首頁進行重點推薦。但一年後,我們的市場份額只有2%。我們也傻了。為什麼?因為當時的理念就是,產品好了你就有用户了,搜索市場份額一直上不去是因為用户覺得你產品不夠好。然而當好產品也沒有獲得市場認可的時候,這是跟被雷劈一樣震撼的一件事。所以我們開始反思,原來光有技術有產品是不夠的,酒香也怕巷子深,今天網絡條件好很多之後口碑傳播依然還會有侷限性,而當年信息流動速度很慢,更需要渠道和市場。

我們做了新的策略,開始藉助外部渠道做推廣,把輸入法遞到需要的用户手裏,比如在華軍、天空這些下載站做推廣,比如和番茄花園進行合作。這就好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脈,第二年我們的市場份額就達到了40%,20xx年達到了70%。

我們經歷了一年痛苦中的反思,才找到了成功的道路,這次成功,給我們帶來了對渠道的理解,我們變得更強了,對產品也更懂了。

第二個故事是在20xx年的時候,我們遇到了新的困難。那時候,輸入法的量已經很大,市場份額很高,但是搜索引擎還是沒有起色。我們的輸入法比同時期其他的輸入法好很多,這樣的產品如果沒有找到直接到達用户的方式,都不會有用户。那麼即便我們的搜索引擎比百度好很多,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何況當時我們確實還不如百度。

輸入法份額到了40%的時候我忽然間懂了一個道理,這樣做搜索引擎是沒有前途的。PC時代,用户檢索信息都是在瀏覽器裏的,大家打開IE、首頁hao123,或者其他的地方,都是百度的搜索框,不是搜狗的,怎麼辦?要做自己的瀏覽器!

我很興奮,覺得找到了破冰的點。我像一個特別落魄的將軍,一開始帶6個人攻城,後來十幾個人、二十幾個人,但是我們損失慘重,沒有打下來。“我們做瀏覽器,瀏覽器成功了,搜索就成功了,瀏覽器失敗了,搜索就失敗了。”這是等價命題。我跟老闆講了這個新的想法。他説,我們在旁邊打井,這口井打成了,城就攻下來了,沒有打成城就攻不下來,這個井就像一個巫術一樣。他沒有接受這樣的想法,反問我:“IE有60%的市場份額,為什麼微軟的Bing沒有成功?”,在接下來的一年裏,我都沒有再負責搜索業務。這也可以理解,老闆覺得你在傷害他的信心,如果我下面的員工玩巫術,我也會放棄。

但是我沒有放棄,開始暗地裏做瀏覽器,將團隊放在輸入法和視頻產品那兒,特別艱苦。老闆知道這件事嗎?也知道。所以我覺得他很寬容,我想其他公司沒有這樣寬容的老闆了。一年多後,20xx年,我們上線了。堅持到20xx年的時候,有一件事發生了,Google退出了中國,包括騰訊都覺得機會來了做了搜搜,但其實Google退了之後百度更是一家獨大,用户還是不會用搜狗和搜搜。而我們的瀏覽器開始推量之後,搜狗搜索的量開始往上升,兩年拿下了10%的份額。“輸入法——瀏覽器——搜索”的三級火箭的模式,得到證明,而後在幾年後又被另一家公司360證明了。

20xx年,我們從搜狐分拆運營,搜狗開始有自己獨立的團隊,自己的市場、銷售、行政、人力資源,變成了完整的公司,搜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價值得到了認可,本身的力量也得到了釋放。

那個時間我做了很多的反思,什麼環節做的不對,跟老闆溝通有什麼不對,我的戰略構想有什麼不對,想了如果沒有一萬遍也得有一千遍,我就挖自己不對的地方。我開始有一些思考,這個世界需要更好的一種相處的方式,以及思考面對行業的割據、面對百度這樣壟斷的位置,我們是否真的還有機會做大量的反思。

這種痛苦的經歷其實是我最大的一個財富,到後來我主導了若干次的變革,包括將搜狗從一個部門變成公司,包括努力推動和騰訊的結盟,回頭想其實蠻感謝這段日子。我發現自己的意志越來越強了,也越來越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借用喬布斯的話:“你要相信,你現在所經歷的,將在你的生命中串聯起來。”你的痛苦是一幅良藥,它真的能讓你變得更加的強大:背後經歷的委屈,會讓你找到自己的差距,也才能成長;而你強勁的對手,能逼迫你飛速前進。

搜狗是經歷很多困難的公司,但我們因此成長得很快。搜狗有一個特點是能夠在最困難的時候超越大家的預期。今天搜狗的季收入已經從20xx年的800萬美元上升到超過1.5億美元,輸入法成為PC第一客户端,手機用户月活躍超過2.4億,移動搜索服務5.6億用户,並還在快速增長。一直以來的進步和突破,積累起來就是脱胎換骨般的變化,這就是堅持的意義。

這也是我所説的“和時間做朋友”,它意味着堅持、找到自身價值,不斷追求進步,從優秀走向卓越;意味着不怕犯錯,去好奇和追尋世界運行的規律和本質;意味着坦然面對成長中的成功與失敗,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我衷心祝你們在今後的人生中都能收穫各自的精彩。

在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五分鐘 篇7

大家上午好!

幾年前,你們躊躇滿志、帶着忐忑和喜悦來到這裏。今天,你們將滿懷夢想和期待離開燕園,步入激動人心和充滿挑戰的未來。作為校長,我要向同學們表示祝賀,也希望借這個機會,向為你們的成長付出辛勤汗水的老師、員工和家長們,送上最美好的祝福和敬意!

幾天前,有位同學給我寫信,希望我講講自己的生活體會。今年的畢業致辭,我就與大家分享兩個自己的小故事。

我的母親像那個年代的大多數人一樣,並沒有讀過很多書,更沒有上過學。從小,我常常聽到她講一句話,“吃虧就是佔便宜”,這句話影響了我大半輩子。這不是説為了佔便宜而去吃虧,也不是説吃了虧就一定能佔便宜,這是一種人生哲學和價值觀。小的時候,我把它作為懦弱的藉口,儘量避免衝突。再大一些的時候,我把它當作面對失敗的理由,少了懊悔與內疚。成年以後,我把它作為遠離名利的信念,保持內心的安寧。

中學畢業之後,我曾在一個農場工作了五年。一次,場裏推薦工農兵大學生去一個師範學院讀書。農場裏的很多人都推薦了我,當時的我可以説是信心滿滿。但不久我便得知農場領導決定的是另一個人,雖據理力爭,但最終還是沒能改變農場領導的決定。大家可以想象我當時的心情。用了很久,我才使自己慢慢地平靜下來。很多年以後,當讀到《尼布爾的祈禱文》中的一段話時,我還想起了那些不眠之夜。文中説“請給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請給我勇氣,去改變我能夠改變的;請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內心難以接受的事情,如何使自己始終保持健康與平和的心態,這真的需要很大勇氣和智慧,需要我們去體驗、去感悟、去歷練。世間的事情有時是很奇妙的,當我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現實,繼續保持自己的樂觀向上,生命中竟獲得了意外的驚喜。我沒有能夠到那所師範學院學習,卻幸運地趕上了第二年恢復大學聯考,進入了北京大學。

價值觀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看不見也摸不着,卻隨時隨地在影響我們的行為。特別是當你要做出重要抉擇的時候,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就會被喚起。反過來,我們也可以根據人們的行為和抉擇,瞭解他的價值觀。我再講一件在美國留學的事情。有一天,導師把一個工具箱帶到實驗室交給我,並告訴我這是用他自己錢買的。我當時很奇怪,問他為什麼不用研究經費?他解釋説,這些工具在實驗室和家裏都能用,用科研經費購買的話,需要寫報告説明情況,很麻煩,還不如自己花錢買方便,反正也不貴。他吃虧了嗎?也許是的。但是,在制度的灰色地帶,他避免了可能的猜疑,也使大家更加了解了他的為人和價值觀,這是一個靠譜的人,值得信賴。

我們也常常會遇到另外一種人,見利忘義,投機鑽營,甚至不惜違規枉法。他們或許能得到所追逐的利益、佔到便宜,但這些都不可能長久。在利益面前,人們都難免怦然心動。追求個人發展、保護個人利益和追逐個人成功,都是很正常的,無可厚非。但我們一定要按制度和規矩做人做事,在正當權益與唯利是圖的界限比較模糊的地方,寧可自己吃些虧,也不要為了一時的便宜,喪失了對原則和底線的堅守。

人生就像是一場沒有裁判的馬拉松,自我約束和耐久性遠比一時的速度更重要,就像歌詞裏的:每一步,都算數!

人們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方式很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法律制度健全,社會風氣好,犯錯成本就比較高,人們遵紀守法的意識就比較強。當社會風氣不健康時,人們的心態就會受到很大影響。一些人看見別人做壞事,不但沒受懲罰,反而得到利益,也就跟着隨波逐流。久而久之,不良社會風氣就會像瘟疫一樣蔓延開來。近年來,中央提出從嚴治黨的方針,從小事抓起,正黨風,樹正氣,社會風氣和政治生態正在逐步轉變。從另一方面看,從根本上改善社會環境,還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不懈堅守和坦然淡定,因為善惡的分界線不在社會、也不在他人,而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

同學們,有人講,現在的大學正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我並不認同。但是,任何言語上的反駁都是蒼白無力的,贏得信賴要靠實際行動。一百多年來,無論是在國家危亡之際,還是在民族偉大復興之時,北大人始終站在第一線,以自己綿薄的力量,為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而奮鬥、抗爭。蔡元培、李大釗、胡適、馬寅初、郭永懷、王選、徐光憲、孟二冬等,代表了不懈奮鬥的一代代北大人。新一代的北大人也是一樣,我們深深篤信並踐行着“守正創新、引領未來”的理念,矢志於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自己的力量!

我希望,從這裏走出去的北大人,在任何環境中,都能夠堅守價值判斷,守住底線。希望大家能夠風輕雲淡地面對成功與失敗,温和平靜地面對誤解與質疑,忍耐克制地面對不公甚至挑釁。

面對成績,希望大家能謙遜感恩、歸功團隊;面對問題,希望大家不離不棄、敢於擔當。

我們內心永遠不能忘記:一個人,品格是最寶貴的財富;一所大學,精神文化是最寶貴的財富;一個國家,年輕人的價值觀是最寶貴的財富。我們都是北大這所偉大學校的過客,我們都感恩北大,一定要無愧於北大;我們都感恩這個時代,一定要無愧於未來。我深深相信,總有一天,北大會因有你們而感到自豪!

同學們,大家在校期間,我們的工作有很多不足之處,我要向大家表示歉意。請相信,學校的領導和教職員工一定會不斷努力,承擔起自己的使命與責任,把北大建設得更好。

朝夕數載、臨別匆匆,任何語言都難以表達此時的心境。今天,你們將離開學校,踏上征程。我想用巴金先生《做一個戰士》中的幾句話作為結束語,與大家共勉。“在這個時代,戰士是最需要的。但是這樣的戰士並不一定要持上戰場。他的武器也不一定是彈。他的武器還可以是知識、信仰和堅強的意志。在戰鬥中,給戰士指路的是‘未來’,‘未來’給人以希望和鼓舞。戰士永遠不會失去青春的活力。”

祝大家永遠青春飛揚!

在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五分鐘 篇8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老師,親愛的20xx屆畢業生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這是一個值得我們銘記和珍藏的日子。大家即將從北大出發,走上新的人生旅程。這裏,請允許我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向大家順利完成學業並獲得學位,表示衷心的祝賀!

過去的幾年中,你們把自己的青春時光揮灑在這個校園裏,學習知識、結識好友、增長才幹。過往的校園生活和師生情誼都將成為你們一生中最美好的記憶。

今年是北大建校121週年。120xx年前,在救亡圖存的維新浪潮中,京師大學堂應運而生。從那以後,每當國家和民族遇到挫折和危難,北大和北大青年,總是以一股向上的力量,去振奮一個時代,點燃一份希望。

今年還是五四運動100週年。一百年前,北大青年發起了五四愛國運動。“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成為一代代北大青年畢生追求和踐行的信念。四十年前,北大青年學子喊響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為改革開放注入了青春與活力。

去年5月2日,到北大考察,向學校師生員工祝賀建校120週年, “團結起來,振興中華” 的口號再次響徹校園。

同學們,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國家需要青年,青年也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

魯迅先生在《我觀北大》一文中説,“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他設計的北大校徽,有一種很形象的比喻是,一個人用雙肩奮力向上託舉着兩個人,三人為眾,眾志成城。

1920xx年,魯迅為北大設計校徽

今天的北大青年,依然需要承擔奮力向上託舉的重任。所以,臨別之際,我想送給大家的話,就是“做永遠向上的青年”。“永遠向上”是一種奮鬥者的姿態,是執着追求的境界與持續努力的方向,更是一種價值觀。

做永遠向上的青年要堅守立身處世的定力

孫中山先生説: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麼樣愛國。對國家和民族懷有赤子之心、報國之志,是實現我們人生價值的最大定力。只有具備這樣的定力,才能為國家和民族盡到自己的一份責任,貢獻一份力量。

西南聯大時期,辦學條件非常艱苦,學校缺少教材,著名物理學家、北大前校長周培源先生就親自刻鋼板,印製講義。今天北大校史館還保留着老校長當年親自刻印的教材。

1939年4月,西南聯大新校舍竣工。圖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新校舍大門

發明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王選院士,臨終前在遺囑中寫到:“我對國家的前途充滿信心,21世紀中葉,中國必將成為世界強國,我能夠在有生之年為此作出一點貢獻,已死而無憾了。”讀來讓我們為之動容。

1988年11月,王選與同事討論

去年,我到延安看望選調生,一位90後的北大畢業生,主動請纓到貧困村工作。初春時節,為了給剛剛開花的蘋果樹保暖,讓老鄉們有一個好收成,他在山上堅守了三天三夜,老鄉們伸出大拇指誇讚他是“好後生”。每年我們都有一批本科畢業生,到西部和邊疆地區開展支教服務,這是北大的傳統,已經堅持了20xx年。今天,你們中間又有一批同學接過了接力棒,到祖國的最基層去續寫向上的青春篇章。

北大支教團為高原國小捐贈文具

同學們,北大人對祖國的熱愛,流淌在一百二十一年的精神傳承之中,是去不掉、斷不了的血脈,是我們最強大的精神追求和永遠向上的精神定力。

做永遠向上的青年要積蓄久久為功的動力

有人説,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浮躁,讓有的人不再相信勤勤懇懇、默默無聞可以有所成就。但是在這裏,我想和各位同學説的是,要相信“始終堅持”的力量,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

老校友屠呦呦是我國第一位在本土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科學家。她成功的背後充滿着艱辛。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從上世紀60年代起,她帶領團隊調查了20xx多種中草藥製劑,經歷了一次次實驗失敗後,她不氣餒、不放棄,最終在第191次實驗中獲得了成功。

屠呦呦和團隊在實驗中

我們的老教務長王義遒教授,在50年代各方面條件都比較艱苦的情況下,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刻苦攻關,於1965年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批原子鐘。他幾十年不懈努力,為我國正在建設的獨立自主的、國際先進水平的時間頻率體系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同學們在未來的事業中,都會面臨一些困難與挑戰。只有耐得住平凡,才能收穫不平凡。只有在挫折面前堅強、堅持和堅守,才能積蓄久久為功的動力。

做永遠向上的青年要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助力

當今世界,如同一個五彩斑斕的拼圖,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一起構成了多元的人類文明。人類社會形成了越來越緊密的命運共同體,面臨着越來越複雜的困難、挑戰與不確定性。

20xx至20xx年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7屆大會主席的經歷,讓我對這些問題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因為每一種文明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藴。不同文明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共同進步。

20xx年,北大學生中共有84人次到國際組織實習或任職,4600多人次通過各級各類項目出國學習交流。我們還有長短期留學生7000多人,今天,他們當中的畢業生也來到了典禮現場。大學已經成為推動各國教育合作的重要橋樑和紐帶。世界各地的優秀文化在北大相互交融,新科技、新思想、新知識在交流切磋中不斷迸發。

我希望同學們樹立廣闊的國際視野,開放包容、交流協作,和而不同,保護文明的多樣性,勇於面對人類社會共同的難題,培養與增強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

做永遠向上的青年還要保持不斷探索新知的學習力

當前,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標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給這個時代帶來了顛覆性的影響,信息和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大大加快。幾年來,同學們在北大收穫了很多學科領域的知識,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收穫,是持續學習、終身學習和勇於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季羨林先生伏案工作

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篇幅最大的一部學術著作是有關製糖歷史的專著。我曾當面問過他,為什麼會對這個問題產生興趣?他説,“糖”這個字在西方各國的語言中都是外來語,來自梵文,反映了人類文化交流的歷史。最終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季老完成了《糖史》這部著作,時年已87歲高齡。北大還有很多老教授們,雖然已到退休年齡,依然從事着科學前沿領域的研究。老教師們尚且“志在千里”,我們更應該向他們學習。

學無止境。人類對於世界以至宇宙的探索和認知才剛剛開始。現代科學誕生不過幾百年,探索航天技術不過幾十年,這和地球年齡的46億年、銀河系年齡的100多億年相比,何異於滄海一粟。

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生活中,始終保持對新領域、新事物的求知慾和探索心,站在更高的高度、用整體和更廣闊的視角,認識我們所處的這個星球,思考我們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心懷敬畏,勇於探索,只爭朝夕。

一百年前,李大釗先生對青年講:“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

兩個月前,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上指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

你們即將從北京大學畢業,擁抱偉大時代、走向廣闊天地。今天,國家發展,正當其時,希望你們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夢人和奮鬥者。我衷心祝福大家在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健康快樂,永遠向上,前程遠大!

謝謝大家!

在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五分鐘 篇9

老師們,同學們,親友們,大家下午好,我是社會學系20xx級碩士生張恆,非常榮幸作為畢業生代表在這裏發言。

過去的六年裏,我曾以不同的身份參與到我們系的畢業典禮當中,但從未對畢業這件事本身有過什麼深刻的思考和體會,而更多地是在思索如何辦好這場儀式,留給所有畢業生們一段更美好的回憶。如今,我自己也來到了這個關口,當面對離別時,我意識到除了依戀與不捨,感恩與慚愧,還有着些許的收穫和感想,所以,在畢業典禮這個充滿儀式感的節點上,我想與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八年來在北大社會學的收穫。

首先,八年的時光教會了我去正視失敗。失敗固然苦澀,但對這種苦澀的體悟卻也標明瞭每件事物對於自己的分量,從而知道了哪些應當果斷放棄,哪些值得更加堅定的追尋。

剛進入北大的我們有一點什通的,身披天之驕子光環的同時對未來充滿了迷茫。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在來到這裏之前,走着家人為自己殫精竭慮鋪好的路,順風順水。因為早已有人為自己安排好了一切,所以從不必去探尋心之所向,也未曾嘗過失敗的滋味。這種榮耀固然激勵了我們不斷前進,卻也讓我們在選擇中迷失了方向。我們揹負的很多,想要的很多,在負重前行時,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到現實與理想的衝突。在這種衝突中,我們不得不停下腳步,因為前方每條路的盡頭都殊明,早已習慣了獲得的我們哪條都不願意放棄。而失敗恰恰成為了此時的良藥。對一樣東西求而不得,很疼,但正是在對這種疼痛的體悟中我們知道了自己該放棄什麼,該堅持什麼。失敗因此幫我們找到了自己最為珍重的那個部分,讓我們在人生路上輕裝上陣,不再迷茫。所以,失敗帶來成長這句話雖然看起來雞湯滿滿,但當我們回首往事,會發現自己的每次成長與蜕變都確實是在品嚐失敗中完成的。八年裏,有無數的師長、同窗幫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挫折,很感激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有你們的幫助和見證。

其次,我學會了接納自己。我們都有着自己的優點與不足,接受自己的優點很容易,承認自己不行卻很難。所謂接納自己,便是將自己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看待,既不沾沾自喜於一時的成績,也不在同他人的比較中迷失自我,一蹶不振。

在北大,我們會遇到很多牛人,他們有的是學術精英,論文發表捷報頻傳;有的創意滿滿且執行力強,年紀輕輕便實現了人生的財務自由;有的精通人情世故,求職路上一片坦途,收割offer直到手軟。在與他們的比較中,貌似平凡的大部分人難免會陷入自我懷疑,甚至失去信心,自怨自艾。但我們始終應當記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地與世界,他人所謂的成功並不意味着自己的失敗,我們自身的缺點也並不妨礙我們去追求幸福和理想。北大多年來的教育告訴我們,一位年入百萬的商界精英對社會、對自己的價值未必比一位清貧的鄉村教師來得更高,貌似光鮮亮麗的外殼也不是社會學所推崇的追求對象。因此,我們就更沒有理由去懷疑自己的生活的價值與意義。每個人所擁有、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由自己獨特的經歷和境遇所造就的,無法複製的同時更加無可取代。所以,不必抬高別人,也無需貶低自己,我們只需要毫不懷疑,充滿信心。

第三,理解他人。每個人無法作為孤島存在於現代社會中,作為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我們不可能完全沉醉在自我的世界裏。在必然與他人產生聯繫的前提下,如何去理解他們就顯得格外重要。

理解他人梳穿社會學始終的問題,它之所以如此重要和困難,我認為是因為一己之力與世界的複雜性相比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太過不值一提。正如舊寨村的村民理解不了為什麼來自北京的大學生解決不了他們的問題,我們也一樣難以理解他們的堅持和追求。當我們用自己固有的邏輯與價值觀去解讀其他人的行為,未免會讓這個世界顯得千篇一律,用社會學的話説這是用理論裁剪現實。所以,在與他人的聯繫中,用以自我為中心的視角得出的永遠是自己所希望看到的結果。我很慶幸,幾年來所經歷的光怪陸離和社會學的教導讓我遠離了由狹隘的偏見所帶來的傲慢,在不斷試圖理解他人的過程中,我漸漸學會了保持敬畏和好奇。

正視失敗、接納自己、理解他人這三個收穫,究其根本討論的無非是反思二字,反思自己,反思他人,反思世界。在求職過程中,社會學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我們的優勢,然而它卻給予了我們一種處世哲學和人生態度,時時思考,處處警醒,這又何嘗不是一生的收穫和優勢。人生中會有很多容易失去自我的時刻,這些時候要保持頭腦的清醒頗為不易。八年北大社會學的經歷無疑給予了我平靜地面對這些時刻的勇氣——儘管最終決定人生高度的大概還是能力和意志,但至少反思能讓我們對此生了無遺憾。在此,我也祝願我們大家,出走半生,仍是少年。

在此,請允許我代表全體碩士畢業生向北大、向社會學系的培養表示感謝,對北大而言,我們只是匆匆的過客,但對我們而言,在這裏的幾年時光卻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未來的人生,社會學系將永遠與我們相伴。最後,祝大家畢業快樂!願我們的人生更加精彩!謝謝!

在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五分鐘 篇10

尊敬的校院領導、各位來賓,親愛的老師、同學們,大家好!

非常榮幸,今天有機會站在這裏和大家交流。我叫張劍輝,清華電機系1995年入學,1999年本科畢業,20xx年碩士畢業。20xx年到20xx年我在美國學習和工作了20xx年,其中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博士學位,而後在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工作了6年。20xx年回國任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智能電網集團首席技術官,20xx年,我自己創業,成立了“北京海博思創科技有限公司”。很多人都問我,為什麼放棄了美國高職厚薪,攜妻帶子毅然回國。我的回答很簡單,只為了心中的使命感和夢想。

我在清華大學電機系讀書6年,今天回到這裏,倍感親切。在這裏,我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掌握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在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工作期間,作為技術團隊的負責人和主芯片設計人員帶領團隊完成了兩款量產芯片的設計和開發工作。其中一款殊伏太陽能板微逆變器控制芯片,另一款是電動汽車電池管理系統芯片,這兩款芯片目前廣泛應用於光伏以及電動汽車行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可是即使在美國有着豐厚的收入,優渥的生活條件,事業蒸蒸日上,可是心裏總是有個聲音,如何能學以致用,為我的祖國貢獻我的力量。尤其是我們研發的芯片的主要應用市場在國內。這不是一句冠冕堂皇的説辭,而是我心中真實的想法。

20xx年11月,我與在美國時的兩個朋友一起,在清華科技園成立了北京海博思創科技有限公司。海博思創有兩個含義,一個是Hyperstrong,希望公司發展更大更強,另一個含義就是,海歸的博士想創業,幹出一番事業。海博思創是一家提供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系統及智能電網儲能系統的整體解決方案的高科技公司。公司藉助於技術上的優勢及過硬的產品很快贏得了業界廣泛的認可。研發項目產品已經批量生產並得到廣泛應用。由於多年來堅持走創新路線,公司已經成功申請多項發明專利,團隊從最初的5個人,發展壯大到300多人,自主研發能力大大提高,獲得了中關村管委會、海淀區、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扶持。獲得多項榮譽。我本人是中組部第十批“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人才”等等。

清華大學豎際頂尖的大學,培養出眾多的社會精英,電機系更是人才輩出,他們用自己的知識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用自己的態度影響時代的變遷。在座的各位,作為新一代的清華人,必須肩負起新時代的使命,構築夢想,揚帆起航。

首先,希望你們的夢想是純粹的,不出於私利私慾,不帶有任何患得患失、利益交換的色彩。只有這樣,夢想才不容易被動搖。我做企業,在起起伏伏的市場經濟大環境中,泡沫經濟與實體經濟都充滿了各種誘惑,只有堅持最純粹的夢想,企業才能做得更長久,企業才能發展得更穩健。

其次,要有“工匠精神”。在清華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了我嚴謹的思維方式,耐心、專注的處事態度,堅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好習慣。當今社會心浮氣躁,很多人追求“短、平、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靈魂。企業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

勇於擔當,這也是新時代賦予清華人的使命。擔當,需要十足的勇氣,有敢為天下先的氣魄,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敢於邁出第一步,要承擔比常人更大的壓力,要冒更大的風險,這樣,才能領略到不一樣的風景。擔當是一種境界,境界越高,格局越大。“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只有站在高處,才有不同於別人的視野,才能看見別人看不見的遠方。我們做企業的更是在不斷的技術以及商業模式上敢於創新,才能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

最後,希望大家秉持正能量,樂觀地看待問題。學習、生活、工作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如果只盯着那八九,無論何時,無論在哪裏,都只有抱怨和遺憾。如果心中被那一二填滿,璀璨的陽光才能照進生活,照亮自己,同時也會温暖他人。任何困難和障礙在當下都是艱鉅的,可當我們跨過它再回頭看時,卻只是雲淡風輕,留下的,是一串堅實的腳印。

有夢想,才能走得更遠,有夢想,才能攀得更高。

最後再次感謝母校的邀請!感謝大家的聆聽!

在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五分鐘 篇11

各位同學、老師、家長和來賓:

大家好!首先祝賀20xx屆的同學們能夠完成在社會學系的學習,順利畢業。恭喜你們!

你們通過這些年的學習,熟悉了社會學的方方面面。關於社會學是什麼,也許已經形成了一種清晰的印象。但是在今天,我想和你們再談談社會學是什麼,一種也許和人們的印象不太一樣的對於社會學的理解。

我想從孔德談起。我們在教科書上都學到過,孔德是社會學這個概念的創造者,他主張實證主義的方法和理論。但教科書上往往一帶而過、着墨不多的是,孔德後期的思想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晚年,孔德把實證的社會學的目標看作是建立一種“人的宗教”。這種宗教,孔德明確的説,“以愛為原則”。可以説,這是一種愛的宗教。它不是建立在對超自然的神祕力量的崇拜上,而是建立在這個世界中生活着的人們的廣泛連結、彼此相愛的基礎上。

所以你看,社會學,其實是一門關於愛的科學。我們所學習的,其實守於愛的知識。

也許你會問,愛需要學習,需要知識,甚至需要一門學科嗎?愛不是一種個人的感情、一種自然發生的慾望、一種難以抑制的衝動嗎?我們只要跟隨自己的感覺,follow your heart,不就足夠了嗎?

但是愛並不簡單。關於愛的本性、愛的行動、愛的目標,有種着種種的誤解和誤區。

我們有各式各樣的生理和心理的慾望,它們常常被誤解為愛。因為它們常常體現為對於慾望對象的一種渴望、希望和對象發生一種聯繫,甚至結為一體。比如我現在口渴了,我看見這杯水,我對它產生了一種渴望,希望和它發生一種關係,並結為一體。這是愛嗎?(在這種結合為一體中,我消滅了對方的存在和自由,用以滿足我的目的。這不是愛。)

真正的愛,不是將所愛的對象作為手段,而是作為目的。

將所愛者作為目的,這意味着我們想要幫助所愛的人追求他自己的善、達成他的目標、獲得他的幸福。更重要的是,這意味着我們希望我們所愛的對象擁有完全的主體性、和完全的自由。因為只有擁有自由的主體才能有意義的去追求善、設定目標、得到幸福。因此,真正的愛有着一種獨特的標誌:它意願着所愛對象的自由。它不渴望限制這種自由,不渴望征服對方,不渴望對方臣服於自己的意志。它渴望的是基於彼此自由意志的自由之愛。為此,它要為對方爭取自由,並寧願以勇氣和堅毅去承擔這種自由可能給自己帶來痛苦。

這樣去愛一個人是不容易的。更不容易的,是這樣去愛許許多多的人,愛每一個人,愛眾生。愛雖然往往在一個特殊的時空,針對一個特殊的對象發生,但是它的本性,就如同光,要流溢向整個世界。愛渴望成為普遍的;或者説只有在普遍中才完全的、純粹的成為它自身。我們愛自己的父母,我們愛身邊的戀人,我們愛自己的朋友。但是隻有當我們學會了愛更多的人,愛陌生人,愛每一顆靈魂,愛整個世界,我們才真正觸及了純粹之愛的核心。在這裏,愛不再以被愛者的某些特性為條件,而真正成為無條件的對每一位存在者之存在的肯定。在這時,我們才接近了“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地。

這樣的愛並不是抽象的,而是體現為日常、切近、和具體的行動。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夫婦之愛是具體的。朋友間的友愛是具體的。鄰里互助,共同管理社區事務,是具體的。在公益組織中,幫助弱勢者和貧困者,是具體的。在職業團體中,與其他的勞動者團結互助,是具體的。在社交媒體上幫助遭受不幸和不公的人發出聲音,是具體的。在這千千萬萬具體而微的行動中,我們與他人建立着聯繫,我們把他人作為目的,我們意願着他們的善和他們的自由——我們在愛着。這種愛是困難的。但它是幸福的,正如孔德認為,它是通往個體和普遍幸福的真實的道路。它甚至是拯救性的,在一個半世紀前,它拯救過另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的孤寂的靈魂,當他夢想到:自由的人民在自由的土地上自由的相愛。

願你們懷有這社會學的夢想。祝福你們!

在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五分鐘 篇12

各位同學,各位家長,各位老師和同事,

今天我貌聚一起,分享大家的喜悦,祝賀155位同學順利畢業,歡送他們邁向人生的新旅程。

去年,也是在這裏,我代表社會學系給大家的畢業寄語,是保持終生學習。但我深知,這個旅程能夠走得怎麼樣,並不完全取決於所知,更重要的是所行。

大家知道,對北大人社會上有個評價:醒的早,起的晚,這暗喻我們知的很多,但行的太少。行的少不一定因為懶,可能是因為難。

有不少青年人淺嘗工作之後,即再回大學,他們拿到人生第一份工資的時候,也深受工作艱難的困擾。為了避免這份困擾,有的學生不願意畢業,儘可能推遲走上社會的時間。她們中的不少人學習優秀,但對工作環境很不適應:一些同學認為自己名校畢業,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敬,在同事中無法説了算,還面臨各種人際關係障礙;一些同學在學校領導着整個班級,但是在工作場合,抱怨自己不過是一個工具,不得不接受他人的指派;一些同學進入職場後很快發現,自己的崇高理想受到忽視,整天被大量無意義的小事所消耗。

一旦開始行,這些問題就會出現。現實社會不同於想象,它不會重視你已經知道什麼,但是卻有N多眼睛看着你在做什麼,在沒有證明出能力時,沒有人關心你在想什麼。

這正是社會和大學的一個重要不同。大學豐富所知使人充滿理想和憧憬,大家競賽的是學習成績和考上更高學位,但在社會中不一樣,行的是否順利取決於很多不確定因素。在學習獲知中,越是個體走得也許越快,但進入社會以後,個人馬上成為分工體系中的一員。社會是由多個高度競爭的個體及合作體組成,人們在倫理道德、意識形態、利益和目標方面存在差異,在這種情形下,大家不願意承認的一個事實是,知的多,未必一定會行的好。這實在令人沮喪。

行比知更難,是因為行需要更多的東西。知雖然能夠影響行的方向,但完全可能對行的結果無能為力。

舉個例子。我有時在課堂上就某一問題發起辯論,以幫助大家不僅學習如何知——比如闡述理由和尋找證據,還學習如何在競爭中與他人合作——比如傾聽不同意見、説理、支持、反駁、妥協、認錯、甚至吸收別人的長處改進自己。

辯論中大家都希望贏,但我的觀察是,有時所知很多不一定能贏:原因在於,雖然知識掌握不錯,但卻可能輸在尊重——比如聆聽他人陳述不隨意打斷,可能輸在平等意識——比如給對方留出對等的時間,可能輸在態度——比如講述理由而不是諷刺教訓或指責對方,可能輸在立場——比如建設性吸收容納而不是排斥,可能輸在目標——比如探尋解答問題而不是扳倒對方,可能輸在拙樸——比如正面闡述而不是依靠技巧,可能輸在可信——比如真實呈現而不是表演。在這些可能的例子裏,之所以輸的比贏的多,不是因為所知少,而是因為不善行。

行需要品行。品行是一項重要的實踐能力。知主要依靠認知能力即可,但行則需要多種能力,而且不是靠油膩的雞湯技巧,相反需要乾淨又純粹的內心追求。知可以使用言辭包裝使之美豔,但行則暴露在所有眼光中無法偽裝,所以更真實。僅靠書本無法學會如何行。道理很簡單,善知是你自己的事,只和閲讀與觀察有關,但善行一定是在社會中,必和他人發生關係。這樣,對與錯就不在於個人評斷,而必須詩共認受的標準。因此在公共關係中,行更能夠全面展示一個人的品德。

合作性與建設性是善行的關鍵。這些品德並非與生俱來,只能通過實踐學習,就像一個球員只有進入球場,才能真正習得競賽規則。是把球傳給位置最佳的隊友,還是試圖自己進球當明星?這不是足球技術決定的,而是依賴整體觀、建設性及合作性做出的選擇。

社會學是一門高度重視行的學科,因為我們深知,真知不僅來自書本,更重要的是來自實踐。唯有品行才能使人走得更遠,這樣的人令社會學系驕傲。

在你們即將踏入社會之際,讓我重提社會學系網首頁的一句話: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與各位共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ici/zhixie/x0vmq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