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致辭 >致辭致謝 >

清華大學2023屆研究生畢業典禮致辭(精選4篇)

清華大學2023屆研究生畢業典禮致辭(精選4篇)

清華大學2023屆研究生畢業典禮致辭 篇1

尊敬的清華法學院的各位老師,同學們:

清華大學2023屆研究生畢業典禮致辭(精選4篇)

很榮幸能來參加清華法學院的畢業典禮,感謝院長的熱情邀請。能來再次聆聽我以前的各位老師的教誨,能來感受同學們朝氣蓬勃的精神,使我回想起20xx年前在清華法學院讀書的樣子。那時候清華的法律學系剛剛恢復建立,大概全系只有三五個老師。我們是第一批校內選拔的本科生,當時叫“法三班”。我們班有36個人,來自19個不同的院系和專業,成為了清華園內一羣比較特殊的學生,兼學自己原來的專業和法律。

當時,大學入學以後調整專業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當法律系提出要從校內大三學生中選拔轉系學生的時候,還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我們這些經過多輪考試和麪試進入“法三班”的人,心裏還是帶着一點小小驕傲的。當然,多學一個專業也是要有付出的,當時清華很多專業是五年制的,我們兼學法律又延長了一年,使我們榮幸的成為當時清華絕無僅有的“大六”年級的學生。

作為一名曾經的“大六”的學生,今天來參加同學們的畢業典禮,感受很多。從今天起,你們要開啟一個新的人生階段了。結合畢業以後工作的經歷,我給大家的建議是,要努力做“關注當下”的法律人。

今天,我們處在一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作為一名法律學生,你永遠有使命關注當下,把你在清華學的那些羅馬法、德國民法典,那些法律的基礎知識和理論,運用到現實生活當中去,去探究公平和正義的具體體現和落實。這樣的目標聽起來很簡單,但無論你明天走上什麼樣的工作崗位,是在企業、在政府、在律所、在、在大學,你都會發現,解決當下的問題,很多時候並不那麼容易。那麼,什麼是“當下”呢?

首先是“高流動社會”,我們處在一個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流動社會中。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里茨説,21世紀影響人類的兩大要素,是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中國將有6億人從農村走入城市。在這樣的背景下,新的城市運行模式和生活方式直接挑戰我們對很多既有社會運行規則的認識。人們離開鄉間,一系列基於原有農村集體經濟制度的權屬關係,因所有者的外流而需要重新建構;人們從鄉間來到城市,自然就產生了更為複雜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問題,產生了更復雜的相鄰關係和社區物業管理的法律關係;人們大規模跨省遷徙,就會遇到教育、醫保等社會公共服務異地銜接的法律問題等等。這些都是高流動社會必然面臨的、當下的法律問題,需要我們去捕捉、去解決。而且,這些都是拖不得的問題。這就是我們常説中國的改革進入了攻堅期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互聯網生活”,我們處在一個把人類業已習慣的日常生活快速地搬到互聯網上的時代。以前我們看報紙,現在我們看手機;以前我們在路邊等出租車,現在我們在網上預約出租車;以前我們在商場裏買東西,現在我們在網上買東西;以前我們去銀行排隊,現在我們在網上理財等等。當我們發現,我們幾乎全部生活都搬到了網上,我們社會準備好了嗎?我們的法治體系準備好適應這種快速的、每時每刻都在產生新需求的、而且具有很強的自我創造能力的網絡社會了嗎?在網絡社會環境下如何進行金融監管?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劃定什麼是人的隱私?在網絡社會下如何認定一個案件的證據鏈條?我們每個人每天每刻在產生的網絡數據是什麼東西?是財產嗎?是私有財產嗎?詩共產品嗎?是自然資源嗎?應該用何種法律手段來進行權利的確認和監管?這些,都是當下的法律問題。你不去迅速發現它,捕捉它,分析它、探究它、適應它、解決它,它就會像脱韁的野馬,決口的大河,本來是可以駕馭的磅礴力量,能推動這個社會生生不息,永遠前進,結果可能卻成了無孔不入、四處破壞的力量。這也就是我們説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改革永遠在進行,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原因。

第三個“當下”就是“國際化進程”,我們身處在一箇中國快速成為國際大家庭中重要一極的時代。20xx年前,很多同學出國留學。記得當時一個在美國留學的同學對我説,在美國的電視裏,一個月也不見得有一條跟中國有關的新聞。但是我們看今天,國外的主流媒體中幾乎天天都有中國消息。無論視角是否一致,結論是否相同,畢竟,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在那裏,世界才會關注你,瞭解你,品評你。由於現在工作的原因,我有很多時間是在跟國際組織、國外媒體和電視機構打交道。我能切身的感受到,今天,大家都在關注中國,希望瞭解中國。希望瞭解同樣一個奧運會,在中國的社會體制和結構下,是怎麼組織實施的,希望瞭解同樣一個奧運會,在中國能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什麼不一樣的改善和收穫。戴帶着有色眼鏡看中國的人越來越少了,認真聆聽和思考我們的制度和政策的人越來越多了。20xx年我正在英國利物浦大學學習WTO反傾銷規則時,中國成為了世界貿易組織的新成員。那時候,我們是多麼歡欣鼓舞,如飢似渴的瞭解學習國際條約和規則,努力適應地球大家庭。今天,我們要回過頭審視這些年我們走過的路,甚至要為維護國際多邊貿易體制,維護人類全球化的進程而採取必要的法律措施。其實,這不是周而復始又回到原點,這恰恰説明,中國融入世界的進程,是法律人永遠都要面對的當下問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我們的世界觀,建設共同繁榮的世界是我們的主張。正是因為中國融入了世界,我們的體制優勢託舉了我們的國際地位迅速變化。當你的份額變化了,地位變化了,影響變化了,別人看你的目光也就變化了,你遇到的問題自然也就變化了,需要用法治的手段去解決的問題也變化了。這就是説,在國際化進程中的法律問題,永遠是當下的問題。

高流動社會、互聯網生活、國際化進程,都是每個法律人要面對的時代問題、當下問題。

很多年前我還在清華法學院上學的時候,我有幸給一位著名的中國税務律師當助手,參加了當時影響很大的國家税務局與CCTV和泛美衞蠍司的一起國際税務糾紛案件的處理,做一些很簡單的輔助工作。但通過這個過程我深刻的感到,法律的職業是一個連接個體與社會,民族與國家的崇高職業。作為一個法律人,你將永遠面對“小我與大我”的關係問題。你可以講好一堂課,簽好一個合同,代理好一個案件,過上一個不錯的小子日。但同時作為一個法律人,你的所有工作都會面對公平正義,都會聯結着社會責任,都可能對國家和民族有所貢獻。

當今天大家即將走上社會的時候,我想告訴大家,處理好小我與大我的關係,把日常工作生活的成敗得失與國家的強盛、社會的公平正義聯結起來,做一個心懷大我,關心國家和民族,努力為中國能更強大地屹立於世界之林作出貢獻的、關注當下的法律人。

清華大學2023屆研究生畢業典禮致辭 篇2

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是清華園一年中最為盛大的節日,久違的藍天也為你們回到了北京。我們在這裏隆重舉行研究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共同慶祝5180名同學順利完成學業,開啟新的人生旅程。首先,我代表學校,向獲得博士、碩士學位的各位同學表示衷心的祝賀!向悉心指導你們的老師,向堅定支持你們的親友,致以誠摯的感謝!

在座的同學,基本上都是“70後”“80後”。你們成長在一個偉大的時代,你們是思維活躍、視野開闊、知識廣博、渴望成功的一代。我相信,經過清華的培養,你們憑藉自己的智慧和才幹,一定能夠在拼搏奮鬥中書寫輝煌的人生。然而,今天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在人的一生中,比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贏得尊重,而贏得尊重的關鍵在於堅守良知。

良知是為人處世的根本,是社會道德的底線。當今世界,正處於快速變化之中。我們既享受着科技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新奇與驚喜,又承受着社會轉型帶來的苦痛與焦慮,面臨着越來越多的不適應和越來越大的壓力,難免產生功利思想和浮躁情緒。近年來我們看到的、聽到的,食品安全、環境污染、腐化墮落、金融危機等一系列嚴重問題,一再觸碰社會良知的底線,不斷拷問着人們的心靈。可以説,堅守良知,將是你們走上社會面臨的第一個考驗,也是你們終身的考驗。

堅守良知,不需要你有過人的才華,不需要你有遠大的志向,也不需要你有超凡脱俗、不同凡響的能力,它是你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越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越是有抱負有能力的人,越是應該自覺主動、矢志不渝地捍衞良知。這是你作為社會公民的基本責任,這也是你的生活和生命的意義所在。

在今年初清華舉辦的達沃斯高層圓桌會議上,一位外國企業家對我説,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不是由“笨孩子”造成的,而是由“聰明孩子”造成的——當他們基於貪婪、而不是基於道德準則行事的時候,他們可以比任何人都危險。在座的各位都是“聰明孩子”,正因為這樣,你們更要做社會良知的堅守者,做善良、正直、誠實、守信的人。正如一個世紀以前,梁啟超先生所説:“今日之清華學子,將來即為社會之表率,語默作止,皆為國民所仿效。”

清華人歷來是堅守良知的。1948年6月,北平學生掀起了反對美國扶植日本軍國主義的運動。當時,朱自清先生身患重病,無錢醫治,但他毫不猶豫地在寫着“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捨物資,無論屎買的或給予的”宣言上籤下自己的名字。8月初,他病情加重,入院治療無效,12日逝世,年僅50歲。臨終前,他以微弱的聲音叮囑家人:“有件事要記住,我是在拒絕美國麪粉的文件上籤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麪粉!”以朱自清先生等為代表的老一輩清華人,以錚錚鐵骨將生死置之度外,守護的是民族的氣節和良知,他們的事蹟和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

今年,是我國著名的工程力學家、教育家張維先生誕辰100週年。張維先生從1947年開始一直在清華工作,曾任副校長和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名譽副主任。前不久學校專門召開了座談會,緬懷這位學術大師和仁厚長者。大家回顧了張維先生的很多往事,聽來感人至深。其中有一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世紀40年代,張維先生和夫人在德國留學,曾居住在物理學家波爾教授家中。波爾為人正直,堅決反對納粹。他用生平積蓄購置了0.75公斤鉑,因恐戰亂有失,在張維夫婦回國時,託付他們帶回中國保存。波爾還鄭重聲明,由於時局和今後遭遇都變化莫測,這些鉑如有遺失絕不要求賠償。張維夫婦感佩波爾教授的為人和誠意,毅然承諾下來。由於新中國與聯邦德國長期沒有建交,張維先生回國後10多年裏,雙方通訊斷絕。1958年,民主德國的一位教授訪華,張維先生獲悉他與波爾教授相熟,就託他設法將鉑帶給波爾,同時向組織作了彙報。張維先生沒有辜負老朋友的信任和託付,但在受“極左”思潮影響的年代,他卻因此被扣上“裏通外國”的帽子受到審查,直至“”以後才獲得平反。也是在“”期間,蔣南翔校長被打成“走資派”,許多人都與他“劃清界限”,張維先生卻一如既往,仍然常去看望南翔同志。從張維先生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堅守良知的巨大人格魅力。

同學們,今天你們告別清華,帶上了知識、能力和師生情、同窗誼,更帶着學校賦予你們的精神品格和社會良知。在你們朝氣蓬勃追尋夢想、積極主動服務公眾的過程中,對於你們而言,最重要的不只是做什麼,而是為社會堅守什麼。我相信,你們在通常情況下都能很好地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嚴謹做事,誠信為人,用自己的正直、善良和智慧維護社會的良知。但是,當週圍很多人都在做有悖良知的事情、你需要獨自承受巨大壓力的時候,當你面對難以抗拒的利益誘惑、甚至要以個人前途和生命作為代價的時候,你是否還能始終不違良心、堅守良知呢?我想,這才是對一個清華人真正的考驗。孔子説過,“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面對上述情況,希望你們不要畏懼、不要退縮、不要逃避,因為還有許許多多的清華人、許許多多恪守良知的各界人士和你們站在一起。正如韓國總統朴槿惠女士最近在清華演講時所談到的感悟,人生再長也不過是歷史中的一個點,重要的是活得正直、真實。

各位同學,你們肩負着實現中國夢的光榮使命。堅守良知,是學校對你們的基本要求,也是社會對你們的熱切期待。我盼望着,當你們多年後重回清華園,帶回來的不只是出色的業績,更有你們堅守良知的故事,母校將因此而倍感驕傲和自豪。

謝謝大家。

清華大學2023屆研究生畢業典禮致辭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來賓,親愛的親友們、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我是來自環境學院的博士畢業生陳熹,很榮幸今天能夠作為畢業生代表在這裏發言。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全體20xx屆畢業研究生,感謝母校的悉心培養,感謝師長的殷切教誨,感謝親友的支持與關愛!

十年前,我第一次踏入清華園,在這裏參加了開學典禮,十年後的今天,又在這裏參加畢業典禮了。別離之際,相信大家都跟我一樣,對園子無比的留戀。為了能再多呼吸幾口母校的空氣,再多看幾眼園子裏的人和物,我登上跑鞋,又跑了一個熟悉的小馬圈。

經過紫荊食堂,麻辣香鍋的隊伍依然那麼的長;經過西操,想起第一次看到流星,第一次看到雨後出現的兩道彩虹,覺得清華園是那麼美;主幹道兩旁還立着巔峯對話的展板,想起了那時隔着一塊小黑板,和諾獎大師對話時的場景;新清華學堂的節目單排得滿滿的,我們足不出校就可以欣賞到世界一流的藝術演出,連隔壁的同學們也都常常過來買票呢。

不知不覺來到了東操,駐足在“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大標語下面,回想小時候因為一次粉碎性骨折,被醫生警告再也不能參加體育運動,而初入清華的我還曾因站軍姿暈倒而被輔導員揹回了寢室。然而,咱們“大清體校”沒有放棄我,用熱情的體育傳統感染了我,用“無體育不清華”的文化重塑了我。20xx年的馬杯,我又一次鼓起勇氣,站上了跑道。回想那些訓練比賽的日子,冬天的汗水在兩鬢結成了冰柱,大量的奔跑把雙腳都磨出了血。但我們卻從沒退縮,也絕不懈怠。一轉眼十年了,磕磕絆絆中,我在馬盃賽場上竟也拿下了73個單項冠軍,今年,在連續第十年奪得女子三項全能金牌的時候,終於打破了塵封許久的記錄。多年來,清華的體育精神不斷勉勵着我:勤奮堅持方能造就不凡,追求卓越才能超越自我。而這,正是博大而厚重的清華文化中的一部分。

大學文化需要一代代清華人的傳承。進入研究生階段,我選擇成為了一名“雙肩挑”輔導員,從而有更多機會去帶動和服務同學。在與同學共同成長的過程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總會帶給大家滿滿的正能量,和大家一起並肩戰鬥。讓我特別自豪的是,我帶出了好幾位有“馬杯冠軍”頭銜的輔導員,他們接過接力棒,用自己的方式去影響更多人,並將這種清華文化不斷傳遞下去。

剛才從綜體外走進來,感覺今天天氣很不錯,湛藍的天空萬里無雲。藍色,我一直覺得它是最美的一種顏色,它讓我想到天空和大海,想到美麗的河流與湖泊。然而,當今世界,人類面臨嚴重的水危機問題,全球有近十億人口喝不上乾淨的水,而我國的水污染現狀也異常嚴峻。為了心中那片湛藍的湖水,我跟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結緣。從20xx年起,進入環境學院黃霞教授課題組,開始深入學習與研究水處理技術。博士期間,我將研究目標定位在淨化污水並利用生物電完成同步資源回收這一方向。儘管這項新的技術還處於基礎性的探索階段,但我堅信,這是一項富有潛力,面向未來的技術,值得我為之不懈努力。我的導師告訴我,清華人要有高遠的視野,要做一流的題目,要為國家乃至全人類的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不久之後,我將啟程前往海外,從事水處理及資源化技術的博士後研究工作,提升自己的國際視野和知識儲備,繼續在最前沿的領域拓展研究,為我國乃至世界的環保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想,在我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全球影響力越來越大的今天,不論我們將來從事的是怎麼樣的工作,作為清華人,我們都應該把個人價值融入到國家發展和人類進步的宏偉事業當中。

我十分喜歡這樣一句話:上善若水。水輕盈、無形,然日久,可穿石;水晶瑩、純淨,滋潤萬物,養育生命。我們從水清木華之園走出去,在以後的人生中,應該像水一樣堅韌,博愛。我們有這樣的胸懷,也必將有這樣的能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尊敬的母校,親愛的師長們、親友們,請放心吧!今天是一個新的起點,未來人生路,且看我們迎風遠航!

清華大學2023屆研究生畢業典禮致辭 篇4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各位家長:

大家好!

我是經管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博士生張瑾,非常榮幸作為經管學院的畢業生代表發言。時光荏苒,想來這是我在清華參加的第三次畢業典禮,三次的心情不同,感悟也不完全一樣。回首四年,博士的學習和工作是辛苦的,但辛苦中總有一些人和事記憶猶新,讓我們心存感激。

每一位博士生在論文致謝中都會有很多方面需要感謝,在這當中我想首先要説的是學院近年來對博士項目的持續投入和大力改革。學院為博士生提供了國內首屈一指的科研平台和國際視野,在這裏每一名博士生可以通過博士生論壇進行跨領域的學術討論;可以通過學術報告近距離聆聽大師的學術思想;還可以在學院支持下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和訪問。在這些環節中,時刻都能感受到學院對於博士生培養的重視。記得學院領導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與研究生的一次次座談,瞭解博士生在學生培養、學術研究以及生活就業等方面的需求和想法,並推動相關想法在博士生培養環節中的改進與實施,包括提高博士生獎學金、增加和改善博士生工位,積極為博士生海外學習籌集資金等,這些舉措為博士生安心開展學術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每一位博士生的成長都傾注了導師的心血,導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也是帶領我們走好學術道路和人生道路的引路人。説到導師,在我的腦海中會浮現出很多和陳國青老師之間的故事,讓我記憶最為深刻的是陳老師對於學術工作的嚴謹和認真。記得我第一次發表學術論文的時候,在我非常認真的寫好初稿併發給陳老師之後,我本以為不會有太大改動,但陳老師的回覆給了我極大的震動,許多處的措辭,甚至是一處不起眼的引用,陳老師都做了詳細的修改。為區分不同的修改內容,陳老師每一次修改都使用不同的顏色區分,當看着滿篇五顏六色的最終文稿時,我彷彿看到陳老師熬夜為我修改論文的身影,看到他仔細斟酌每一處細節的神情。我想這已超越了論文修改本身,是陳老師在用自己的行動教育我如何用心對待學術,如何用心追求學術。學術上任何的嚴謹和認真都不過分,這是導師用自己的行動為我上的難忘一課。陳老師只是經管眾多優秀老師的普通一員,而所有經管老師們長久以來對學生的言傳身教,將激勵我們每位博士生用踏實嚴謹的態度走好學術道路。

回首博士學習的幾年,一路走來當我們經歷了諸多的坎坷和磨難之後,我們才能逐漸體會“學術”二字的深刻含義。博士學習是一段需要耐力和智慧的經歷,也是一個“磨心”的過程,當我們將心智和思想在“學術”這塊磨石上反覆打磨和推敲之後,我們才會更加成熟,對未來的思考也更加深刻。今天我們從這裏博士畢業,開始一段新的學術人生歷程,我們將珍藏對學院的美好回憶,肩負起學院的希望和囑託,努力前行,在追求“學術”的道路上踐行學院的使命。

最後,衷心祝願學院的明天更加美好,也祝願每一位即將畢業的經管學子都能在各自的崗位上建功立業,為學院增光添彩。

臨別前,將導師對我的畢業贈言與大家共勉,“平實見卓越,簡約映品格”。

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ici/zhixie/rwyyp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