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職場指南 >精英人物 >

嚴介和:沒過足癮的

嚴介和:沒過足癮的

嚴介和話2005年得失,痛説受挫感覺

嚴介和:沒過足癮的

2005年是嚴介和與太平洋集團的“風頭年”。中國“二富”的位置令嚴介和“一夜成名”,當然也包括令其企業“樹大招風”。太平洋集團主業BT基建項目的較高利潤,以及嚴介和併購國企的交易行為受到廣泛關注,媒體質疑也接踵而來。

前天晚上,嚴介和匆匆趕赴上海蔘加一檔電視節目錄制。雖然行程已經排滿,但些許疲憊的他仍然享受着一夜成名的快樂。半年前,他忙於飛來飛去談項目,如今飛來飛去參與公眾活動。嚴介和説,他在過去一年的“風暴”中還沒過足癮。

面對《每日經濟新聞》,嚴介和主動談起了自己2005年的得與失,以及2006的新思路。

“正負打包”行不通

2005年,太平洋在江西和吉林兩項國企打包收購計劃被兩地國資委叫停。這兩項收購採用的均是嚴介和創新的“正負打包”方式,即將負資產和正資產的企業並在一起,不出現金的零收購。

這令嚴介和真正嚐到了受挫的感覺———實踐證明,這種方式行不通,過去一年如同進行了一場試驗。嚴介和的總結是,這種方式“不符合中國國情”,作為正資產部分的企業難以接受和“負產品”一起打包,降低價值。這令嚴介和考慮新的國企收購計劃。

2006年,嚴介和計劃部分出讓併購的企業,讓管理層出錢買下,使企業獨立,他將重新收購一些新的國企。隨着太平洋名氣的擴大,併購對象的條件也要水漲船高。嚴介和對於併購國企的想法有兩點:一是與自己的主業相關,二是具備一定規模。

得到的不僅是經濟效益

2003年起,嚴介和陸續兼併了31家國企,都是效益低下、負債沉重的企業;而他也在不同的場合坦言,其中還沒有一家企業真正收回前期的改造成本。嚴介和動用了所有資源救活企業,例如對於太平洋併購的一家國營酒廠,集團內部上萬人每人消費一瓶酒就給企業帶來效益。

其實對於整個集團,這些國企的效益只佔總體收益的10%,90%的收入仍然來自主業BT基礎建設工程。

嚴介和不願放棄收購國企,有三點動機:一是壯大資產總量;二是表明自己不是包工頭而是企業家;三是擴大社會效應。

嚴介和也相信,隨着2006年收購國企規模升級,他從中得到的不僅僅是經濟效益,而是難以用錢估量的社會效益。

沒有實業支撐是“玩火自焚”

上海一晚的短暫停留,嚴介和還要處理在上海建立分公司的各項事宜。原先太平洋在上海有分部,但這次他打算建立具有獨立法人代表的公司,與南京總部平級。

嚴介和新年欲打造南京的產業鏈和上海的資本鏈。他説,2005年之前企業在“量”上發展太快,2006年是“質”的整合。

嚴介和將一個問題拋給記者反問道:為什麼不少民營企業活不了多久?因為沒有“如虎添翼”。他説,什麼是虎?產業;什麼是翼?資本;產業與資本的結合就是“如虎添翼”。説到這個話題,嚴介和比較激動,他説:“沒有實業的支撐,是玩火自焚。我們經常説財大氣粗,理直氣壯,無私無畏,國內不少問題富豪紛紛落馬,這告誡我們企業家應該‘無事無危’,財大氣不粗,理直氣不壯,年輕氣不盛。”

最近,嚴介和拿下了現代新昆明建設中的一個項目;他還意欲開拓新疆市場,而且正在考慮巴勒斯坦和古巴的一些海外項目。

企業不會敗在媒體,只會敗在自己

成名之後的一年內,嚴介和幾乎接受一切採訪。他喜歡尖鋭的問題,喜歡媒體引用自己的原話。

他如此解釋自己的篤定:“我認為企業只有成在媒體,敗在媒體不可能,要敗也只能是自己失敗。”

嚴介和有自己的算盤。經過一年的炒作,太平洋集團知名度一路攀升,從一個江蘇企業上升為一個全國性企業。“今年我一分錢廣告費都沒出。”他對此頗為得意。

2005年年末,一本由太平洋原文化部部長陸元彬撰寫的《深深太平洋》出版,書裏對嚴介和多有褒獎之辭。談到這個話題,嚴介和露出了一貫的笑容,稱作者藉此書賺錢也未嘗不可,並説書中寫的都是事實。

《每日經濟新聞》:媒體一年來對你並不客氣,覺得委屈嗎?

嚴介和:我理解媒體,我也理解媒體的不理解我們,做點犧牲無所謂。

《每日經濟新聞》:你經常看關於你的報道嗎?

嚴介和:有時看,很多報道挺奇怪,內容基本上是事實,但標題不是很好,什麼“狂人”、“黑幕”、“揭底”。

《每日經濟新聞》:為什麼敞開來接受所有采訪?

嚴介和:一年來沒有大家的幫忙,就沒有現在太平洋的名氣。

《每日經濟新聞》:你會一直持續高調嗎?

嚴介和:我講話很有水平,不接受採訪,我會去商學院當老師。我現在就打算籌辦太平洋商學院。還有人在報紙上看到消息,願意給我提供土地。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標籤: 足癮 嚴介和 沒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ichang/renwu/k8nep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