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職場指南 >精英人物 >

王石:行走江湖 閲遍羣山

王石:行走江湖 閲遍羣山

中國企業界講的是能人政治,強調集權和領袖的個人作用,不少領導者以企業對自己的高度依賴而自鳴得意,對此王石一直甚為警惕,“我的評判標準是,當我離開萬科後,企業還能一如既往保持正常發展,這才是我的成功和本事。”

王石:行走江湖 閲遍羣山

SOHO中國總裁潘石屹曾經戲稱,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是中國地產界的“超級男聲”。比照王石精彩紛呈的人生歷程,你會發現這一稱謂在某種程度上相當貼切。做地產,他一手創辦的萬科集團目前穩坐行業頭把交易;玩登山,他是中國企業界登上世界屋脊的第一人。

在中國做企業,少説話多做事,被視為第一生存法則。王石則不然,他天馬行空,特立獨行。做人做企業,都達到了一個常人難以企及的境界。珠峯下來,有人為他題贈一幅書法作品:山不在高,登頂則名。旁人看後失笑,王石不笑。他將這幅書法小心裱起,懸掛在自己的辦公室。

王石説話直截,反應敏鋭。沉下臉去,也有一副令人望而生畏的老闆面孔,可一旦談起登山,那雙細長的眼睛霎時精光四射,眉飛色舞,滔滔不絕,一派身居斗室心馳千里的自我陶醉。鬍子拉碴的臉孔上,流露出別樣的生動。2006年1月18日,王石帶着他最新出版的長篇自述《道路與夢想》來到了上海。

企業公民

裝束隨意,舉止硬朗。王石就這樣一身輕鬆地站在講台上,講述2005年年末剛剛完成的南極探險。有人舉手發問:到目前為止,中國只有5人完成“7+2”探險計劃(指攀登七大洲最高峯,且徒步到達南北兩極點的極限探險活動),你是其中之一。這樣的經歷給你最大的快樂是什麼。

王石以一種毋庸置疑的口吻回答:“此時此地,站在這裏,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説完他得意地咧嘴笑起來。2002年在國外登山,行至半途,隊長問王石,下山後最想幹什麼。王石説,洗個熱水澡,能坐在馬桶上方便。“你呢?”王石問隊長。隊長咂巴了一下嘴説:一到山下,我先點兩份巨無霸。

“那可是真正的巨型漢堡”,王石瞪起眼睛,伸出雙手比畫了一下,有海碗碗口大小。“兩份?你吃得了嗎。我説你還是先買一個,吃完不夠,再買一個。”隊長對他的建議置若罔聞,下山果然就一氣兒點了兩個大漢堡,果然他就只吃下去了一個。“就跟那個喝豆漿的笑話一個道理,喝一碗倒一碗,這樣他才覺得過癮。”從荒蕪兇險的雪峯重回地面,原本習以為常的現代文明生活方式,常常讓登山者們生出了久違的幸福感。

在歷次的登山探險活動中,王石從來都是以個人身份參與。此次南極之行,他第一次帶上了萬科集團的旗幟,原因在於這是一次帶有公益性質的探險活動,目的是籌集100萬元資金,用作北京大學崇左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的研究項目——人與白頭葉猴的協調發展。

作為中國最大房地產企業萬科集團的董事長,2003年SARS期間,王石以52歲的年齡登上世界最高峯珠穆朗瑪峯,一時名動天下。隨後的日子,王石的“確切身份”就成了媒體糾纏不清的話題。多年來堅持將自己1/3收入捐贈於社會公益事業的王石,究竟算是企業家、探險家,還是慈善家。

王石回答:不要弄顛倒了,我就是企業家。登山探險,那是業餘愛好。從事公益事業,對於任何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都是分內之事。2006年,萬科給自身定位於“改革先鋒,企業公民”,這一目標將在未來的日子成為萬科發展的新方向。

王石説,萬科要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不僅在行業內要做到出類拔萃,還必須具有足夠的跨行業影響力,“企業公民”的定位,將促使萬科的這一目標儘快達成。

現代“土樓”

提出“企業公民”的理念,是基於王石對萬科過去發展路徑的反思。王石承認,作為國內房地產行業中的領先者,萬科對城市中低收入羣體的住房問題少有關注。“我們一直認為,住房是一種特殊商品,解決中低收入人羣的住房問題,是政府應該考慮的事情。現在我們意識到,這種想法過於狹隘。”

2005年年中,在強有力的宏觀調控下,連續上漲多年的中國樓市出現重大轉折。也就在這一年,萬科集團拿出100萬元與國家建設部合作,組織專家對珠三角地區城市中低收入人羣住房情況進行調查。調查結果令王石心情沉重,也促使他將一項醖釀已久的工作正式提上了公司議事日程——為城市中低收入羣體建造住房。

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要為他們修建住房,萬科首先想到的是尋找原型。廣東一帶最早的移民是客家人,目前保存完整的傳統客家住宅,是位於福建省永定縣的客家土樓。2005年王石跟着幾個專家在福建的大山裏跑了一個多星期,考察的結果讓他大為振奮。

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樓,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尤以奇特的圓形土樓最富於客家傳統色彩。土樓有兩三圈,由內到外,環環相套,居於土樓中央的祠堂,是樓內上百住户祭祖和婚喪嫁娶的公共場所,裏面還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設施,活脱脱一座今天的大集體宿舍。

土樓底層牆厚1.5米,除了具有防衞禦敵的作用,還具有防震、防火、防盜以及通風采光的特點。土牆厚度大,還能起到隔熱保温、冬暖夏涼的作用。客家人的智慧,土樓格局的恢弘,讓考察人員肅然起敬。

住在土樓的客家人與住在集體宿舍的新移民在屬性上已有不同,前者是血緣性,後者是地域性。除了祠堂祭祖,不同時代的移民在居住訴求上有着驚人的相似。移民在新的居住地落腳之初,往往受到當地人的排斥,出於自助和安全考慮,他們往往願意結鄰而居。圓形土樓就是這樣一種結構緊密、土地高度集約的合理居住方式。

“圓形建築有一個問題,它要求地塊一定是四方形,如果佔地面積過大,在城市裏這樣的地塊很難拿到。我們想到一個辦法,把圓形土樓進行解構,‘拆’成半圓、1/4圓,而且每段弧形都可以標準化。這種建築形式在理念上絕對是中國的,在建築手段上又是現代的。它具有極強的適應性,可以把一些地塊的邊角料充分利用起來。”

王石説,土樓厚實的土牆,冬天可以吸收潮氣,夏天可以釋放出濕氣,起到天然調節氣温的作用。在現代建築中,可以用雙層牆壁來實現這一功能,外層具有美學裝飾功能,內外層的間隙,可加速空氣流通,還可以晾曬衣物。現代建築對於安全性的需求,不像客家移民初期那樣重要,底層可以建成開放的下沉式廣場,加以綠化,變成一個新移民交流、聚會、進行卡拉OK比賽的公共場所。

經過董事會討論,萬科從公司在深圳的土地儲備中,選出了一個合適的地塊,用於建造中低收入住房。第一幢住宅有400套,可以居住近1000人,2006年年中開始動工,2007年年初,基本可以交付使用。屆時萬科將根據市場情況,制定出一個合適的租賃價格,將這批住房出租給城市中低收入羣體。

這幢住宅規劃完成後,讓王石興奮不已。出於企業家的直覺,他立刻從中發現了巨大的商業價值。“這樣的建築由於利用的都是城市邊邊角角的地塊,投入不大,又能解決中低收入羣體的實際需求。但是要緩解由住房引發的社會矛盾,只有萬科一家企業的努力是不夠的,我希望這個項目能給政府部門和其他房地產企業帶來啟示。”王石説。

治沙與民主

2005年,王石參與的另一項公益活動,是加入“阿拉善治沙協會”。這個活動的起因是不少專家認為,每年春天橫掃北京的沙塵暴,發源地之一就在內蒙古阿拉善地區。經北京首創董事長劉曉光發起,80多位企業家成為協會成員,王石也是其中之一。

王石參與治沙,最初有三個原因。首先這是一項有利於社會的公益活動,與王石新近倡導的“企業公民”的理念相一致;其次會費每年只需10萬元,對王石來説也不算是大數目;第三,劉曉光開口,這個面子還是要給的。

協會成立大會,在阿拉善的月亮湖風景區舉行。80多名企業家,由三部分人員構成:大陸本土派,即王石、史玉柱等在國內創業的企業家;大陸海歸派,即張朝陽、汪延這樣有海外求學背景的青年企業家;台灣在內地進行投資的少壯派企業精英。

這樣的成員構成讓王石覺得很有意思。台灣企業在大陸投資多年,但是與大陸企業家一向少有生意之外的交往,海歸派雖然源自本土,現時也是自成一派,三個羣體長期以來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時卻因為治沙走在了一起。王石還發現,80多位會員中,台灣企業家就有20多名。這説明在環保問題上,台灣企業家從意識和行動上都走在了大陸企業家的前面。

當天對協會章程的討論,爆發了激烈的爭執,一向見多識廣的王石,也很少看到這樣火爆的場面。儘管同祖同宗,使用同樣的語言,但是文化背景帶來的差異,在討論過程中還是尖鋭凸現出來。

協會最早指定了理事會成員候選人,決定實行等額選舉。台灣企業家馬上提出質疑:為什麼要等額選舉,而不進行差額選舉?海歸派隨即響應,要求改為差額選舉。類似的衝突和摩擦在討論過程中此起彼伏。

三方爭執不下,協會首任主席劉曉光提出,明天一早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將親臨會議,能否在他到來之前先把章程原則上確定下來。台灣企業家立刻提問,“原則上”是什麼意思?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與王石站起來,先後對“原則性”進行了解釋。

“我説,所謂原則性,就是我們先在大原則上定下來,那些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待協會成立之後再不斷進行調整。這樣的解釋,台灣企業家和海歸派還是不肯接受。”

這場意想不到的爭執讓發起人劉曉光深感委屈,討論進行中他幾乎難以抑制內心的氣憤,好多次差點跳起來質問萬通集團董事局主席馮侖,為什麼會跟着台灣老闆和海歸派一起反對自己,最讓他搓火的是,馬蔚華帶領一幫監事召開監事會,他這個會長想進去旁聽,竟然被馬蔚華公事公辦地給“請”了出來。

事後劉曉光向王石感歎,這次活動給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一個大家共同出錢出力想辦好的公益事業,竟然會在一個小小的章程上,相互爭吵得面紅耳赤,甚至不顧及彼此的情面。對於王石,原以為只是交錢參與一起公益活動,不想卻遭遇這樣一場罕見的大辯論,他興致勃勃地發現,這場突如其來的對抗,對中國的企業家更像是一次民主程序的自我培訓和實戰演練。在過去,“民主”更多停留在企業家們平日的閒談中,這次讓他們真切感受到民主就是要“從我做起”。王石的情緒開始由被動消極,轉變為主動積極。2006年,王石出任阿拉善治沙協會輪值主席。

艱難離職

目前王石最為得意的事情之一,是在他從萬科集團的主要領導崗位退下來之後,公司依然保持了強勁高效的增長。2003年,萬科淨資產回報率為11%,2004年是13%,2005年達到15%。“萬科的每項公益活動,預算都要經過董事會審核。目前的增長勢頭,使萬科具備了投資公益事業的資格。”

中國企業界講的是能人政治,強調集權和領袖的個人魅力,不少領導者以企業對自己的高度依賴而自鳴得意,對此王石一直甚為警惕,“我的評判標準是,當我離開萬科後,企業還能一如既往保持正常發展,這才是我的成功和本事。”此外,登山和探險,也是王石長久以來源自內心深處的夢想。1999年,王石乾脆拋開了所有公司事務,保留了一個董事長的頭銜,開始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登山探險等活動中。

離職後不久,一天王石來到辦公室,發現公司裏靜悄悄的,一些主要負責人不見了蹤影。跟祕書一打聽,才知道他們在會議室開會。王石獨坐董事長辦公室,心緒茫然。他發現自己對這樣一種狀態極不適應。他站起身來,像一頭籠中困獸在辦公室走來走去,氣急敗壞,心情沮喪。他努力按下要奪門而出,衝進會議室的衝動,反覆告誡自己,調整心態,正視已經做出的選擇。

會議可以不參加,作為公司董事長,會議結果的彙報他還是要聽的。聽完手下陳述,王石旋即指出了7大缺點。“他們剛剛接手,當然還有很多不足,我剛剛離開,當然有更豐富的經驗。看到他們開了一上午的會,得出的結論不過爾爾,我心裏的感覺真是好極了。”

時間一長,王石又發現,屬下彙報工作時開始變得心不在焉。這又是怎麼了?王石很快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既然你董事長英名神武,所有問題到你那裏都能迎刃而解,作為下屬對你的離職也不必太過較真,繼續在這些問題上費心費力。

王石調整了策略,再有人向他彙報工作,只要不是原則性錯誤,他就忍住不發表不同意見,甚至還要假意讚賞兩句:嗯,這個構想不錯,我過去怎麼就沒有想到。這是王石從公司管理層退出後遇到的又一道坎,跨越這道心理障礙,又耗去了王石不少時間。

“退出説起來容易,其實在心理上要跨過好幾關。它需要的不僅是創業者的胸懷,更考驗一個人由內而外的多種能力。事實證明在我離開之後,萬科的發展並沒有出現任何異常,這説明萬科是一家很厲害的公司,顯示出在業內卓越的競爭力。”

命懸一線

將公司主要事務交給新的管理團隊,王石背起行囊,開始兑現他行走江湖、快意人生的夢想。在追尋夢想的路途中,他很快就變得“體無完膚”。登山、飛傘,使他的頸椎、肩胛、肋骨、膝蓋、腳踝先後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在飛傘運動中,掉進大海,掛在樹上的事情也時有發生,王石依然全情投入,樂此不疲。

“日本人將玩飛傘的人稱為鳥人,像鳥一樣在天空中飛翔,那是怎樣一種感覺。”王石説,有時登山結束,大家原路返回,只有他打開飛傘從山上飛下。同伴豔羨不已的目光,常常讓他很牛氣地雄姿顧盼一番。“那時心裏的感受,就像廣告裏説的那樣,‘味道好極了’。”

在王石新書《道路與夢想》中,羅列了他歷次登山的經歷。不過1999年7月王石攀登博格達峯最後鎩羽而歸,這一過程沒有被收錄。恰恰是在這一回,王石遭遇到了他登山歷史上最兇險的一次劫難。

1999年5月,王石完成了青海玉珠峯(海拔6178米)的登頂。這次順利登頂,讓王石信心大增。下山稍作休整,他躊躇滿志地向位於新疆的博格達峯(海拔6445米)進發。事先他曾與一支來自台灣的大學生登山隊相約一起?span class=yqlink>仙劍彼執鋝└翊鋟逕澆牛丫淼攪艘恢埽聳碧ㄍ宕笱巧蕉右遜牌巧郊蘋?/p>

玉珠峯的成功,讓王石有些忘乎所以,他不顧旁人勸阻,一意孤行獨自進山。行至中途,一場小冰崩不期而至。前路受阻,到達下一個突擊營地還有不短的路程,王石決定,就地先住一夜。他找到一處相對平緩的石壁,在石縫中打入兩枚巖石錐,把自己在山崖上“掛”了一晚。

第二天,天氣風雪交加,登山條件變得更為惡劣。不得已,王石準備下撤。這時他才發現,前一支登山隊在一個切面上釘的安全繩,不知何時被飛冰打斷。再往下是一條狹長的冰裂縫,10年前一名日本登山隊員就是滑落下去卡在這條冰裂縫中,隊友無法營救,眼睜睜看着他在此遇難。

此時的王石面臨兩個選擇,一是等待營救。在山腳大本營的隊員,即使接到消息即刻動身,到達王石所在的位置,也需要整整兩天的時間。而王石隨身攜帶的糧食和燃料,都已快消耗完。二是鋌而走險,冒着可能掉下去的危險強行通過。

王石思索片刻,心裏狠狠對自己説:一定要過去。為了打消自己的猶疑,他關掉了與山下聯繫的對講機。決心已下,王石卻發現自己的雙腳不停地哆嗦,無論如何也止不住。他想起舉重運動員上場前教練給他放鬆精神的方法。他騰出一隻手,大叫着在臉上狠抽了兩下。低頭再看,雙腳果然停止了哆嗦。

大山寂寂,不知何時,風雪已了無痕跡。王石只聽到腳踩冰面碎裂的聲音和自己粗重的喘息,四周一片死寂。來時20分鐘的路程,回去花了2個多小時。等越過最危險的地帶,王石才發現,自己後腰以下,全被脊樑上流淌下來的汗水浸透。山風依然肆虐,飛雪依然漫天。

個人的狂妄自大和剛愎自用,在嚴酷的自然面前是多麼不堪一擊。這次死裏逃生的經歷,給了王石一個深刻的教訓,也成為他人生歷程中一個意味深長的轉折點。

“登山運動,隨時會面臨自己的死亡、同伴的死亡。它是人類挑戰自我、戰勝自我的修煉,也是累積知識、磨鍊意志的過程。”2003年登頂珠峯後,王石變得更為坦然和自信。完成“7+2”,他的登山計劃基本告一段落,他又為自己確立了下一個目標:環球航海和穿越沙漠。(楊豔萍)

來源:新民週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ichang/renwu/k8nej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