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職場指南 >職場打拼 >

職場交往——合適距離很重要

職場交往——合適距離很重要

距離是一個微妙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着,而你卻能時時刻刻感受到它的存在。

職場交往——合適距離很重要

你需要着正裝,因為西服革履所帶來的疏離感會讓你看上去更值得信任;你需要把工牌掛在脖子上,一寸標準照和冷冰冰的印刷字體提醒你,即便每天出現,也並不意味着這裏的每個人都知道你是誰;你需要定期參加團隊建設以培養同事間的信任,這又好像是在説,當你在“戰場”上衝鋒時,必須無條件相信那個站在身後的自己人。

在職場上,沒有哪條制度能清晰地描述出什麼樣的同事關係才算恰當,但員工手冊上的諸多規定卻都指向同一個話題:保持合理的人際距離很重要。

建立流程之外的關係捷徑

如果一定要把“人際距離”顯像,會議室是一個不錯的觀察視野:誰一進門就往沒人的角落扎,誰喜歡和已經落座的人隔開一個空位,誰和誰總是挨在一起,誰坐主座,誰坐後排,誰習慣坐在主持人旁邊,又是誰習慣坐在他的對面……

如果你稍加留意,這幾乎就是辦公室生態的微縮景觀。

看到過一種説法,主流文化是由公司來主導或者推動的公共關係,而亞文化則是員工個體之間自行發展起來的聯繫。這種聯繫實際上發揮着潤滑油的作用,運用得當,便會給刻板生硬的規章制度添上些許人性的温度。

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奉行“差距格局”的文化背景下,不管你是否願意承認,即便脱離了傳統的鄉土社會,“熟人好辦事”依然是當今職場奉行的潛規則

你的電腦不知染上了什麼病毒,掙扎幾下之後終於徹底罷工。你火急火燎地向IT部門求救,卻被告知報修單已經排到三天之後。無奈之下,你只能在正規流程之外,搜腸刮肚地試圖建立和某位技術達人的“關係捷徑”:住在同一小區?孩子上同一所國小?老鄉?校友?有什麼共同的朋友?或者哪怕用同一款香水?

並非功利,誰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在職場上,平時獨來獨往、刻意保持和同事之間距離的人,當然不至於“死得很慘”——既然有制度,那麼嚴格遵照制度執行就一定可以獲得最起碼的保障,但也僅此而己。

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如果你和老闆祕書關係足夠好的話,他只需要把你報批的材料擺在老闆辦公桌上幾沓文件中的顯着位置,你就已經在起跑線上贏過90%的競爭者了。

制度並非無處不在,條款和條款之間的縫隙,需要你用足夠的情商將其填滿。

我們需要在同事間建立一種比“一起做事”更親密的人際距離。這並不意味着你要阿諛奉承,或者讓自己低到塵埃裏。一起吃吃飯、聊聊天兒,分享一下八卦,幫忙收個快遞,下班搭個順風車,在淘寶上買東西時順便問問別人是否需要……這些瑣碎的事情非但不會敗壞你的職業形象,相反,人際交往密度的增加顯然有助於你和同事們走得更近。

要知道,平時“攢人品”顯然比臨時抱佛腳有誠意得多。

距離感是對自身利益的保護

刷卡進門,而不是刷臉進門,這幾乎已經成為檢驗一個企業是否正規的顯着特徵。

去過一家公司,作為訪客的我在完成了一系列登記手續之後,還要在左胳膊上貼一張印有他們公司標識的不乾膠,才被允許進入。這好像是在説,不管你是誰,不管你跟誰在一起,只有這個不乾膠才能證明訪客身份的合法性。

依賴流程、制度,把人本身的影響儘量減少到最低,這種嚴謹的企業文化之所以顯得“高大上”,正是因為距離感的存在。反之,也只有保持適度的人際距離,白紙黑字的規則才能不受人情阻礙,有其發揮的空間。

你會發現,喜歡和下屬打成一片的上司,確實能收穫極佳的人緣,但是在需要領導力和決斷力的時候,卻很可能受人情所累,難以取捨。相反,倒是那些平日裏不怎麼平易近人的老闆,在對下屬進行績效考核時,往往能作出相對公正的評判。

很多時候,這種距離感也是對我們自身權益的保護。凡是涉及利益的地方,就難免產生爭執,“親兄弟明算賬”,説的就是職場上規則遠比感情更重要,因為它能確保在各自利益糾纏不清的情況下,有一個共同認可的客觀標準來明辨是非。

我的同學講起他海外創業的周折。因為希望儘快打入主流市場,他通過朋友介紹,找了個當地人做合夥人。在我同學的觀念裏,合作的前提是成為朋友,於是他花了大把時間和合夥人泡在一起,希望建立一種哥們兒式的親密關係,卻忽略了公司章程的討論和利潤分配的約定。沒想到,恰恰就是“哥們兒”出了問題。合夥人先是在財務結算週期之前要求分紅,遭到拒絕後,又提出查驗各項單據並質疑其真實性,繼而將我同學投資購買的機械設備直接拉走。

鬧劇以最冷漠的方式收場。在警方的干預下,合夥人終於歸還了設備。但事情並未結束。同學告訴我,在中國農曆大年三十當天,他將作為被告站在法庭上,“還有民事官司要打”。

與其説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倒不如説這是對職場距離的不同理解。你覺得親密無間可以帶來足夠的安全感,但職場規則卻用慘痛的事實告訴你,只有制度、規則、合同和法律才是最可依賴的保障。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後撤一步,給彼此留出充分的空間,用足夠的理性去對待辦公室裏發生的一切。

每個人心裏都有一條安全底線

老舊風格的辦公室裏,每個人的辦公桌上放了哪些東西,誰正在做什麼,全都一覽無餘,藏不得半點祕密。而現在,越來越多的新式辦公室都採用了隔斷設計,每個人的桌子被隔板分開,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私密空間。坐着幹活兒時互不影響,需要簡短交流,只需稍稍站起或者左右探探身子就能彼此看到。——辦公室隔斷被廣泛接受,正因為它是職場人際距離最貼切的表達。

按照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的劃分,120~210釐米是一般的社交空間,人們的工作交往和社交聚會通常保持這個間距,45~120釐米是朋友和熟人間的距離。低於45釐米的屬於親密距離,而超過210釐米則是我們與一些身份、地位較高的人接觸時的距離,以此表現出交往的正式性和莊重性。

這種距離的劃分是空間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就像一個同心圓,我們站在圓心處,按照熟悉程度和心理接納程度的高低,把接觸到的人分別放置在合適的位置上。身在職場,我們既需要在一般的社交空間內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又無可避免地希望和朝夕相處的同事發展出類似朋友和熟人的親近感。這個度該怎麼把握?什麼樣的距離才算恰當?

某網站曾經就“職場上哪些行為會讓你覺得沒有安全感”的問題進行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35.9%的人選擇了“他人對你的工作內容指手畫腳(侵犯你的工作內容)”,18.2%的人選擇了“肢體距離太近”,17.6%的人選擇了“工作時他人過度關注你的一舉一動”,16.7%的人選擇了“過度關心他人私生活(不結婚、不生子的原因等)”,還有11.6%的人選擇了“語言上過分自來熟”。

每個人心裏都有一條“一米線”,但實際上這個距離究竟是多少,則因人而異。在職場上,當我們需要和他人建立聯繫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儘可能廣泛地搭建人際網絡。無論你處在公司的業務部門還是支持性崗位,與更多的同事認識都是一件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儘可能利用在電梯、茶水間、食堂、健身房、會議室的機會,和更多的人打招呼,把通訊錄上一個個名字和身邊的一張張面孔對應起來。哪怕只是聊幾句天氣,説不定日後遇到了困難,就會有人伸出援手。

第二,尊重規則。和同事相處久了,自然會發展出友誼,這是很正常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再親近,同事之間畢竟存在利益和競爭。分清場合、切記合作中的上下級關係,務必把規則置於人情之上,這不僅是對自身利益的保護,而且能使你們彼此的關係更加長久地維持下去。

第三,兩個人距離的遠近是由雙方感受決定的,不能一廂情願。要知道,當你在自己的同心圓裏給對方找位置的時候,對方也正在做着同樣的事。你想把他拉得更近一些,前提是他也同樣有此想法。人和人之間逐漸縮短距離的過程需要時間,更需要分寸感,否則就是冒犯。在職場上,唐突的後果不言而喻,搞不好會讓你的職業生涯因此困難重重。

標籤: 職場 交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ichang/dapin/wvgvl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