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嶺導遊詞(精選18篇)

嶺導遊詞(精選18篇)

導遊詞 篇1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您來到“梯雲村落·晒秋人家”的篁嶺景區,我是你們的講解員小X,今天很榮幸由我給大家擔任嚮導,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的篁嶺之行帶來快樂。篁嶺是婺源古村落的經典作表,儲存了大量的農耕文明時代特徵。整個篁嶺景區,分為三大板塊:一是“大地飛歌”,體驗多色塊梯田組成的大地藝術對視覺的衝擊;二是“雲中漫步”,彰顯大跨度索橋、溜索對膽量的歷練;三是“天上人間”,展現篁嶺古村的村落構造,古民居上的晒秋傳統,還有古老天街的商賈、美食、民居、民俗的無窮魅力。讓每一位遊客真正體驗到“民俗風、山水畫、田園詩、文化歌、生活曲、夢幻情”。

嶺導遊詞(精選18篇)

請大家保管好自己的物品,有秩序地上纜車。在觀賞風景的同時,更要注意安全哦!

[出纜車]

我們剛剛乘坐的是婺源第一條載人觀光索道,全長960米,高差195米,空中執行時間為16分鐘,各位在纜車上就已經小小領略了多彩的梯田風光,但“好戲還在後頭”,下面將一幕幕呈現給大家。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已經站在海拔500米的篁嶺嶺頭,因“修篁遍嶺”才有了篁嶺的雅名,“篁”其實是一種竹子,篁嶺多竹,其中不乏有方竹、毛竹、水竹、觀音竹等,我們景區沿途也隨處可見這些竹子。以前村民世代居住在這裡,而今全都搬遷到由我們公司出資興建的嶺下新房子裡,也就是我們遊客中心對面的那些整齊的新房子。

[二十四節氣長廊]

接下來我們就跨入二十四節氣長廊,進入篁嶺的第一篇章,該篇章以體現大地藝術的農耕文化為主題。二十四節氣長廊全長700米,分別用春和樓、夏耘亭、秋實亭、冬蘊坊作為一年四季的節點標誌。

春和樓: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春和樓”,取自范仲淹《岳陽樓記》中“至若春和景明”,屬於徽建五鳳樓構造,“五鳳樓”原為皇宮建築,明清時期被徽派建築廣泛用於祠堂門樓,寄寓宗族人才輩出,現在就讓我們穿越此樓沾沾靈氣吧。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婺源最美的季節,祖籍婺源的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兩次回鄉省親選的都是春季。婺源人立春開始便進入辛勤勞作期,“立春天氣暖,雨水送肥晚。”“驚蟄快耙地,春分犁不閒。”“懵懵懂懂,清明下種。”這些都是婺源人在長期的農業勞動中總結出來的農諺。左手邊文化牆上是對春季勞作場景的介紹,為了烘托氛圍,景區打造四季花海,春天種的是油菜花、蘿蔔花、二月蘭等,夏天種的是醉蝶花、紫羅蘭、紫薇等,秋天種的是金光菊、萬壽菊等,冬天種的三角梅等。願每個遊客都能成為“護花使者”,而非“採花大盜”哦!

夏耘亭: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白色亭子叫夏耘亭,取夏季耕耘之意,屬於徽州路亭。路亭在古徽州比比皆是,有“五里一橋十里一亭”之說,其功用是供人休息、飲水、避雨、烘烤食果等。行善者常在亭裡擺放茶水,供路人飲用。這也是古時親人迎送,妻兒惜別之處。夏季是火熱的,篁嶺的海拔雖不是很高,但夏季溫差很大,夜晚需蓋被而臥,頗有“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之意境。文化牆上是夏季勞作場景的介紹,大家有興趣可以認真觀賞下。

秋實亭:眼前的這座亭子是秋實亭,取春華秋實之意。左手邊文化牆上是秋季勞作場景的介紹,“霜葉紅於二月花”,婺源的秋天像打翻的顏料桶,秋季是豐收的季節,尤其是地無三尺平的篁嶺,人們將一年的收成用竹篩匾晒晒,成就了聞名遐邇的“篁嶺晒秋”。而花卉則有桂花、山茶花、野菊花等。遊步道邊上的這些油茶樹,是篁嶺村民種植的經濟作物,我們當地叫“檉籽”。這油是純天然無汙染的,具有降血脂、降血壓等功效,因此也被譽為“東方橄檻油”。

冬蘊坊(篁嶺牌坊):冬蘊坊,取冬藏之意。牌坊、民居與祠堂並譽為徽州古建三絕。樹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後恩,流芳百世之舉,是古代人一生最高的追求。借用牌坊作為冬季的節點標誌,併成為篁嶺村的門頭,寓意深遠。牌坊上的“聖旨”二字是曹氏旺族在朝為官的彰顯。左手邊文化牆上是冬季生活場景介紹,冬季是婺源的“休閒季”,人們過著“腳踩一盆火,手捧苞蘿果,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日子;冬季又是婺源的“歡樂季”,民俗活動和鄉村飲食文化成了主角,過大年,走親朋,舞龍燈,出抬閣,鬧元宵.....人們在自釀的農家米酒中、在走街串巷的火龍舞動的弧線中,聊慰終歲的辛勞。

[水口林]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來到篁嶺村的水口。所謂水口,是指水源出村之口。徽州人認為:水口出口一定要小,還必須密密地種上樹木,這樣才能達到“關鎖”的效果,從而為整個村莊“藏風聚氣”。篁嶺水口是徽州村落水口文化的典型縮影,水口林裡存活了78株“植物大熊貓”——紅豆杉,紅豆杉是世界公認的瀕臨滅絕的天然抗癌植物,也是國家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篁嶺有如此規模的紅豆杉群,實屬罕見。印象中竹都是圓的,方竹,見過麼?除了紅豆杉,香樟、香楓、翠柏、桂花樹、香榧樹,還有難得一見的方竹等等名貴樹木和竹子,在我們篁嶺水口這兒全都有。

婺源村落,自古就有“樹養人丁,水養財”,“赤膊龍脈光水口,子孫代代往外走”的古訓,有“殺豬封山”,“生子植樹”等傳統習俗。這些,是我們水口林儲存這麼完整的原因。

“殺豬封山”是指在以前不管哪個村民都不可以在水口砍樹,如果砍了,就會受到懲罰,也就是要把自家養的豬殺了分給大家吃。以前人都吃不飽,養豬也是一家重要的收入來源,卻要殺自家養的豬,可見是非常嚴重的懲罰,因此沒有人會去砍樹。

“生子植樹”是指以前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出生,都會為其種下一棵樹。特別是在女孩出生時,會為其種下一棵樟樹,等到出嫁時,再把那樟樹砍了做樟木箱,作為陪嫁的嫁妝。

〔五顯廟〕左手邊是一座五顯廟,供奉的是起源於婺源的五顯神。在婺源老縣誌中,記載了唐代光啟年間,居住在婺源縣城紫陽鎮王瑜家有五位神人從天而降的傳奇。王瑜動員城中百姓傾力建廟,塑像供奉,虔誠祈禱,無不應驗。南宋時五顯神期跨越海峽傳到中國臺灣,現在中國臺灣還有200多萬的信眾。宋元明三代,五顯被歷代皇帝褒封,因其封首字都為“顯”,故稱為五顯神。

〔步蟾橋〕“步蟾”的意思是月宮折桂,比喻科舉登第,步步高昇之意,也是鄉民對子孫的祈望。讓我們步蟾橋上走一走,祈願登科在後頭。

〔如來佛柱〕這是如來佛柱,如來佛柱的正式名稱是“佛家八面多寶臺”。它寄寓的是避邪保平安。

〔夫妻樹〕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兩棵樹是楓香,因為他們長到一塊了,我們當地人又稱為“夫妻樹”。俗話說“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大概就這意思吧。

〔雷擊紅豆杉〕現在大家看到的這棵紅豆杉是被雷擊過的,現在只剩下半邊樹幹。俗話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樹爭一層皮。”樹是靠樹皮來吸收養分,因此它依然還存活著,真是“樹堅強”啊。

[農業觀光園]

篁嶺是個典型的農業村落,除了少數士子習儒讀書之外,大多數村民都是終生從事繁重的農業勞動。篁嶺幾乎沒有平畈的段田,都是些梯田,一層一層重疊而上的梯田,看上去比斑馬身上的黑白條紋還要繁密。

看到遠處那座煙雲繚繞的高山了嗎?它叫石耳山,山腳下就是上曉鱅村,而篁嶺則是從上曉鱅分遷出來的。婺源地處萬山中,境內山峰起伏,河流密佈。婺源的最高山是大鄣山,它是整個江南山脈的鼻祖。而石耳山呢,則是婺源的東部屏障。翻過石耳山,就是浙江省的開化縣地界。在沒有公路的漫長歲月裡,人們出行,要麼靠兩條腿走,要麼坐船,而對婺源人來說,往往都是靠著雙腳走出大山,走遍天下。

[1號觀景臺]

各位朋友,我們來到景區的1號觀景臺,這是個360º全畫幅觀景平臺,周邊是層層疊疊、流光溢彩的千畝梯田。右下方的這口塘,當地人稱為“篁嶺的酒窩”。在這裡,人們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春賞油菜夏觀水,秋品菊花冬嬉雪。”四季花海在這不斷演變著各種“斷魂”主題,大地藝術在這裡成就了最強音符。請大家在此拍照留影吧!說不定你的倩影,也會融入別人的鏡頭,成為定格的“花仙子”、“花相公”。

[臥雲懸索橋]

現在我們進入篁嶺故事第二篇章“雲中漫步”,也開始了對諸位膽量與氣魄的考量。前方就是臥雲懸索橋,全長186米,是江西省目前最長的懸索橋。橋很牢固,承載量達20噸,大家儘管放心邁步。你也可以唱著“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的歌上橋,不過請不要在橋面上跑動,也不要搖晃以免影響他人。走過這段橋面就可以步入花仙子的故里——花海。景區還有溜索和高空熱氣球等娛樂專案,如果感興趣,也可以身臨其境感受一下。

[五色魚塘]

現在我們回到了古村落,開始探尋篁嶺村落的祕密了。

左手邊的這個不規則圓形水塘,叫五色魚塘。傳說這方魚塘是篁嶺進士曹升開鑿的。曹升曾任浙江按察司經歷,離職退休時,從杭州帶回五色魚放養在這個魚塘裡。但為什麼修在這裡呢?按五行說法,南方屬火,篁嶺山高缺水,又朝著火向,早年的篁嶺經常發生火災。曹升精通風水術,在此修口水塘,讓篁嶺村的建築倒映在魚塘的水中,以剋制南方的火,從此篁嶺村就很少發生火災了。右邊的這棵紅豆杉是本地最大的一棵,又稱“團圓樹”,因為它是由無數細根簇擁而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古戲臺]

一個偏遠的山野村落,居然還有古戲臺,想不到吧?

過去,篁嶺因交通不便,非常閉塞,民眾的文化娛樂很少。但篁嶺人好熱鬧,熱情好客,於是每逢婚喪嫁娶,生日壽誕,村裡的大戶人家,就會出資聘請鄰近省份的戲班來這戲臺上演戲慶賀。全村人白天喝酒,晚上看戲,一家有喜,全村快樂。以後景區也會有民俗表演,如徽劇、儺舞、茶藝等。

[培德堂]

這棟房屋叫培德堂,原主人叫曹鳴鶴。他是篁嶺進士曹鳴遠的族兄,在篁嶺村是家喻戶曉的響噹噹的人物。培德堂整個佔地約140平方米,屋前有小院,院內有魚池、假山,院牆上的雕花漏窗非常小巧精緻。

正屋為三間兩廂二層樓結構,大門上方就是水簷天井,是比較少見的三披水簷天井。天井三面的木雕以三國故事為主題,人物眾多,形態逼真。一樓有房間4個:進門兩邊有2個小耳房,堂前兩邊為2個廂房。這種房屋結構,就是徽州古建築中典型的“對朝堂”格局。二樓在天井兩邊還有2個小姐繡樓,邊上的“美人靠”為小姐繡樓增添秀色。關於美人靠,婺源歷來就有這樣的俗語,說是“美人靠,靠美人,越靠越美。”所以啊,各位朋友,特別是美女們,要去上去多坐坐啊。

[晒秋景觀]

已有500多年建村史的篁嶺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植、曹振鏞的故里。曹氏父子歷經乾隆、嘉慶、道光三代皇帝,協助主持朝政75年。在嘉慶皇帝出巡時,曹振鏞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處理政務,代君三月,因此民間有“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無”這句俗諺。

秉承祖上遺風,篁嶺先民習慣用平和的心態與“地無三尺平”的崎嶇地形交流。祖輩起,他們就用竹篩匾晾晒農作物,既不佔地方,又便於收藏。如今,“篁嶺晒秋”已成為固定習俗,春晒茶葉蕨菜,夏晒茄子豆角,秋晒稻穀辣椒。時令變化,竹晒匾裡所晒之物也在不斷換新,你在不同季節,不同角度都可以拍到滿意的晒秋作品。這裡也是景區的觀景臺,整個篁嶺村是枕高山面水口。後山為來龍去脈,以水口為聚落核心,居所呈扇形排布,是典型的U字型古村落。天街恰似一條玉帶將屋舍串接,前店後坊,簡直是縮寫版的“清明上河圖”。

[攝影吧]

如果朋友們覺得站在天街拍攝還不過癮,還想拍到更好的畫面,喏,邊上的這棟房子就是“攝影吧”。那是我們景區專為攝影愛好者打造的攝影交流創作基地,主要提供影視攝影創作、器材配件租售、影視作品展示、業內互動交流等服務。

攝影吧共三層,一層為攝影輔助器材配件銷售出租;二層為休閒展廳,可以休閒娛樂,展示攝影作品,攝影經驗交流;三層為創作觀景臺,是村落晒秋景觀最佳拍攝點之一。

[樹和堂]

我們現在參觀的是一幢官廳,叫“樹和堂”。官廳是供權貴人物遂行祭拜奠儀之地,村莊有人在外為官,回故里修建官廳,既顯身份又備奠儀之用。這座官廳建於清嘉慶年間,它的主人是曹鳴遠,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進士,官至江西才子之鄉撫州府臨川知縣。

根據徽州民居的傳統,這個院落裡種了梨樹、棗樹,“梨”在婺源話的諧音為“利”,意為吉祥、吉利之意;“棗”寓意“早生貴子”。以前的男主人在外出經商前會在院子裡種下梨樹,或帶走一捧土,寓意離鄉不離土。

磚雕門樓被稱為“文化門”,這官廳雖屬常見的字匾門,但整體月眉形窗罩搭配八字形窗,門罩飛桅戧角,瓦當勾連,彰顯氣勢。水磨青磚精雕細刻,花邊人物應有盡有,“傑應歧靈”的門額則顯示了主人“英雄不問出處”的境界。徽式民居兩邊院牆要略高一些,因酷似馬頭故稱馬頭牆,又稱封火牆。

樹和堂佔地面積約150平方米,進門有一塊石雕,是以游龍飛鳳構成福字,代表福臨門,大福大貴之意。官廳內飾較為簡單,一般都會有天井,主要是採光通風,天井下襬了一口缸,缸裡的水主要起到消防的作用。而這水是天上的雨水,又稱無根水,所以又有天降鴻福之意。下水道是古代銅鎖狀,寓意鎖住水源,鎖住財源,四水歸明堂,肥水不流外人田。這有幅對聯“金石其心芝蘭其室,仁義為友道德為師”,意思是說做任何事都要有持之以恆之心,讓仁愛和正義做自己的朋友,良好的行為準則成為自己的老師和做人的標準。我們再來看中堂的擺設,堂名為“樹和堂”,意為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家人和睦,以前只有大戶人家才會有這樣的堂匾。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有沒有名堂的來歷,就是說它是一個有名字的堂。高懸匾額下是中堂字畫,“高花風墮赤玉盞,老蔓煙溼蒼龍鱗”,為曾國藩題寫,此人是晚清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死後諡號為文正,後人稱之為“曾文正”或“文正公”。

邊上掛的是唐伯虎的一幅書法《吳門避暑》,這首詩,描繪的是他剛進入避暑的“密遮竹葉涼冰簷”佳境時,忽遭“風雨”的喜出望外心情與美妙場景,可謂活靈活現。字畫下長條案桌,中間擺放了自鳴鐘,兩邊擺花瓶和屏風鏡,意為終身平靜,一生平安;自鳴鐘也叫長鳴鐘,寓意為長壽之意。

院子裡的這牆上嵌有一個焚紙爐,以前寫過字的紙或用過的紙都必須燒掉,不能亂扔,亂扔是對文化的不敬重。

[許村文化站·怡心堂]

怡心堂,是從許村鎮搬移到篁嶺來的文化站老屋。這是景區獨創的“傳統古建異地搬遷保護模式”,讓異地古建築在篁嶺獲得第二次生命,並以它們的絕世風華讓後人感受它,真實地觸控到它,親眼看到它的重生。對於該種模式,我們還在摸索中,特別歡迎見多識廣、博學多才的朋友們給我們提出寶貴的意見啊。

[香榧樹]

這株古樹叫香榧樹,它的果實可以食用,食用價值、營養價值、藥用價值都很高。其果實油是良好的食用油料,有止咳、潤肺、消痔、驅蛔蟲等藥用功效。這裡是篁嶺村的最高點。站在這裡,可以俯看篁嶺村的全貌,當然也是最佳的拍攝點之一。

[五桂堂]

五桂堂正屋佔地面積約120平方米,這樣的房屋,在篁嶺是大戶人家。堂名取自院內和附近的五棵桂花樹,開黃花的金桂和開白花的銀桂都有,而且是“月月桂”,一年四季,屋內屋外都充盈著清雅的桂花香氣。

正屋是典型的對朝堂結構,屋內的木雕相當大氣而精緻。可是,人們至於還沒能解讀出那些木雕圖案所表現的主題,博學多才的朋友們不妨試試。

此屋原主人曹廷啟,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官至戶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府尹事曹文埴的生身父親。曹文埴顯貴後,出巨資興建了這座五桂堂送給父親,以報不忘生身之恩。

曹文埴為生身父親興建了這座五桂堂,而曹文埴的兒子曹振鏞則捐資興建了篁嶺的竹山書院,就在曹氏宗祠邊,等會兒我們會經過那兒,再為朋友們細說吧。

[慎德堂]

慎德堂是曹鳴遠父親、被朝廷有司旌表為“孝友”的曹孜學的宅第。慎德堂總佔地面積約130平方米,包括小院、客館、正堂和書房4個主要部分,另有魚池3口,整體結構小巧雅緻,功能多樣,是篁嶺最“考究”的民居之一。

庭院門上“淮興裡”就是說不管你在外面經商,還是做官有成就後都要落葉歸根,榮歸故里。正房門罩下水磨青磚雕刻了“漁樵耕讀、琴棋書畫”。“八卦”是道教的象徵,兩塊地袱石分別雕刻了丹鳳朝陽和魚化龍。進門同樣是四水歸明堂,石雕水井照壁“游龍飛鳳”構成福字。兩邊牛腿雕刻的是明八仙,而堂名為“慎德堂”,意思是提醒後人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後行。中堂對聯“地靈人秀誕豪傑,絳闕清都想盛容”為晚清重臣左宗棠題寫。

後進院落有幽靜書房和觀魚池。我們再來客館參觀,客館正中橫匾為“繡窗入靜”,兩邊對聯為“子孫賢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是清代書法家吳清望所寫。客館的邊廂牆壁上還掛有“吳門四傑”之一文徵明的書法作品《煮茶》。文徵明就《煮茶》寫過幾首同題詩,這是其中的一首。

朋友們來看看,這是什麼?很多人都會說,這是一張床。不錯,它確實是一張床,但又不普通,它有一個很美的名稱,叫“繡榻”,周圍刻滿了繡花紋,是過去大戶人家老爺、太太睡覺用的床。床上這個像茶几的東西又是什麼呢?它叫“鞋踏”,也叫“踏臺”。它本來是放在床前地上的,人上床睡覺之前,得先把鞋子脫下來放在踏臺上。

客館門面是晚清時期的“全雕扇”樣式,雕工精細,修飾華麗,在講究“財不外露”的徽州古建中較為罕見。內屋回字圍嵌入八仙的“法器”,稱為“暗八仙”。屋外上門簷與牛腿雕刻“和合二仙”。

[天街]

篁嶺村空間佈局別緻:一條長388米的天街橫貫南北、三座橋崗通往村內外、六口井塘寓意六六大順、九條巷道蜿蜒曲折。我們現在走的這條巷,是篁嶺最重要最平坦最寬闊的巷道,就是是著名“天街”。 天街是篁嶺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也可以說是篁嶺的“商業一條街”。我們已經來到了天街的核心,也是村落核心,當地老百姓閒暇之餘都在此聊天,拉家常,因此又稱之為“新聞釋出中心”。

[眾屋·繡樓]

這幢建築就是篁嶺的眾屋,也就相當於村委會,是長輩,族群開會議事之地。門額上“聖旨”兩字型現了曹氏在朝為官的地位。大門為牌樓門,徽居比較注重風水,一般朝南朝東,如受限制會在門口加小院落或改變朝向,避免直衝西向而不吉利。以後西式酒吧將會進駐中式廳堂。眾屋隔壁是繡樓,以前小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一般只能呆在樓上,有護欄的地方叫美人靠,就是小姐休息的地方,也是以前小姐拋繡球選夫婿之地。門樓下“奕挹”二字,就告誡了繡樓小姐自己要舉止端莊、知書達理,選擇的夫婿要門當戶對、恪守禮教。

[茶禪一味·京衛府]

這棟房子名叫京衛府,現在改造成一個品茶、賞茶、購茶的場所,所以掛了“茶禪一味”的牌匾。

京衛府原主人是曹廷諮,清代嘉慶年間,擔任京城軍事總機構“都指揮使司”的六品銜“京衛經歷”,相當於現在的監察局長。主人任職滿期後退休回家鄉,修建了這座京衛府,作為接見官員、會客聚友的場所。

京衛府臨街及外沿的兩面都做成木門窗,木雕線條簡潔大方,與京衛府的莊重相協調,也體現了主人的清正廉明。大門上方的4個圓“門頭”,是等級的象徵,說某人“有來頭”,來源就出在這裡。

[竹虛廳]

竹虛廳的主人是曹元功,他崇禎八年(1635年)拔貢,授職湖廣興山縣知縣。竹虛廳,佔地面積約100平方米,整體為三間結構,但一樓沒有廂房,這與它作為讀書、教育的場所有關。竹虛廳最顯著的特色,是臨街一面全部為木雕,圖案精美繁複,極盡奢華,令人歎為觀止。門面上的6方木雕圖案,左上是“趙子龍救阿斗”,左下是“關公送嫂”,中上是“九代同堂”,中下是“文王訪賢”,右上是“周文王打獵”,右下是“狀元及第”。四根木柱上的樑撐的木雕主題,從右到左,依次是福、祿、禧、壽。門罩上裂紋還有梅花和竹子的雕刻,意為“寶劍鋒從磨勵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竹子又代表竹報平安、步步高昇、節節高之意。整個竹虛廳,簡直就是一座木雕藝術的寶庫啊!

中堂畫《喜上眉梢圖》是“揚州八怪”之一李鱓畫的,配的詩是:“爾性何靈異,喜上最高枝。探得好訊息,報與主翁知。報與主翁知,雙雙集鳳池。梅花春信早,喜遇聖明時。”

竹虛廳的屋外有木樓梯通到二樓,二樓的外側有一個大晒臺,也是觀景臺,站在樓上眺望遠山的景色,真是心曠神怡。樓內還有2間相通的房間,作為住宿之用。

[客館]

對面這幢房子是客館,也就是現在的賓館、飯店,上簷板雕刻的是“雙龍戲珠”,挑簷枋則雕刻了“八仙過海”,下簷枋浮雕了“姜太公釣魚”。四根託柱則雕了四個象頭,代表吉祥吉利之意。兩邊還雕有雌雄獅子,俗話說:“獅子滾繡球,好戲在後頭”,代表好運連連之意。

[結束語]

朋友們,本次篁嶺之旅就告一段落。請記住導遊小×,更記住篁嶺!篁嶺時刻都期盼著各位再次光臨,再續今緣,共同譜寫我們新的“篁嶺故事”。

嶺導遊詞 篇2

木札嶺旅遊區位於 嵩縣車村鎮東南部龍王村,是國家級生態園林,世界地質公園之一。

木札嶺旅遊區地處伏牛山腹地、北溫帶和亞熱帶過渡區,位於秦嶺、淮河一線重要地理分界線上。特殊的地理區位,孕育了獨特原始和豐富多彩的生物資源。旅遊區總面積40平方公里,其中從未有人類活動痕跡的原始森林就有20平方公里,博大精深的原始森林是植物的王國和動物的樂園。據查,景區內有包括國家級保護植物嶺春木、水曲柳、中華龍鱗榆、暖樹、石難藤在內的植物20__多種,包括金錢豹、香獐、羚羊等在內的高等動物260多種。“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景色各異,東南西北四面八方生機盎然”是木札嶺原始森林的真實寫照。沿著遊覽步道,伴著襲人綠涼,眼觀千姿百態古藤樹,耳聽千變萬化蟲鳥鳴,人們才真切體會到大自然的神祕與偉大。

木札嶺旅遊交通便利,距洛陽120公里,鄭石高速、311國道、臨木公路直達景區。景區東西毗鄰石人山、白雲山兩大景區。是嵩縣四大旅遊區白雲山、陸渾湖、木札嶺、天池山之一。

嶺導遊詞 篇3

婺源油菜花盛開一般在每年的三、四月份,但有早、有晚,不同的年份,時間有時相差半個月。

遊客一般都想在油菜花開得最好的時候前來,所以,對花開的情況十分的關心。總的來看,每年婺源的油菜花開情況是這樣的:地勢低平一些的地方的本地油菜花開得最早,然後是這些地方(如嚴田,長灘,樟村一帶)的“勝利油菜” 大面積開花,再就是篁嶺、慶源一帶的油菜花開。一般在花開最盛的時候,一場大風、大雨,油菜花就謝了。前前後後花開有一個月左右,但最適合觀賞的時間約二十多天。而今年,婺源縣油菜受到暖春影響,提前在二月份就開放得黃燦燦的,把婺源的田野裝扮成一片片花海,與粉牆黛瓦的民居構成一幅幅秀美的田園風光圖畫。

20xx年婺源油菜花的主花期預測如下:3月8——11日油菜花由零星開放到慢慢進入初開期;3月12—17婺

婺源油菜花(9張)源油菜花慢慢過渡到初旺期,3月18—4月5(清明節時)油菜花處於旺花期,4月8—15前絕大部份油菜花走向謝幕。婺源的春天繁花似錦。黃燦燦的油菜花、潔白的梨花、粉嫩的桃花,還有很多不知名的野花,將田間裝扮得熱鬧非凡。每當春暖花開,置身篁嶺萬畝梯田,黃燦燦的油菜花與遠山、近水、粉牆、黛瓦相印成趣,構成一副天人合一的畫卷。在這裡您可以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讓心靈自由飛翔,盡情釋放。

嶺導遊詞 篇4

梅嶺座落在南昌市新建縣,是新建縣有名的風景區。

來到梅嶺,我感覺來到一個綠色的世界,梅嶺四周被青山綠水所覆蓋,松樹,柏樹,槐樹等遍地皆是,它們一團團,一簇簇緊緊地挨著,綠得很,綠得透,竟相爭豔,而梅嶺流淌著也是綠色的身液,湍急的碧波飛流直下,發出一陣陣嗡嗡的響聲,玉波撞擊石塊時,由於火束奇快,竟擊起一個個小青色的水花,在譚內形成一個個漩渦,甚是好看。

最讓我驚歎的莫過於梅嶺的山峰——獅子峰了,獅子峰位於梅嶺中心處,高約四百餘米,四周被群山環繞,猶如眾是拱月一般,獅子峰形狀奇特,怪石嶙恂,遠遠看去,像一隻沉睡的雄獅子,甚是威武,因此有獅子峰一說,“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曉。”用在獅子峰上再形象不過了。巍峨的山峰高高地聳入著,在眾多的山峰形成了一種鶴立雞群的場面,隱天蔽日,獅子峰用它的高遮使了太陽的光輝,使山腳的人們都生活在它的濃雨下,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用在獅子峰再生動不過了,獅子峰由青山,綠水常流,獅子峰用它的美麗吼引著一個又一個遊客,使人們的皓皓中都瀰漫著獅子峰的芬香。

好一個梅嶺,好一個壯美的獅子峰。

嶺導遊詞 篇5

走進篁嶺,迎面就是那高大、巍峨的石牌坊。在過去的徽州大地上,各式各樣的牌坊遍佈鄉村。徽州牌坊是與徽州民居、徽州祠堂並存的古建築,共同構成徽州獨具一格的人文景觀,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之一。徽州牌坊種類很多,有功名坊、孝義坊、科第坊、百歲坊、貞節坊等。

篁嶺在明清時期人才輩出,被載入縣誌的就有六七十人。1949年解放前,篁嶺有多座牌坊,但是,多數都在文革中被毀,這是唯一倖存的一座,經過巨資整修,基本恢復了原貌。

這座牌坊屬於功名坊,叫“功勳坊”。整個結構屬於五鳳樓格式,雕刻的圖案以五子登科、高中及第、步步高昇等主題為主,也配有梅蘭竹菊等雅趣的表現。正面高處“聖旨”二字,表明此坊的建造是得到皇帝的批准的,是恩寵榮耀的象徵。兩側的對聯是:“旌自國家,操捷雪沙菱鏡;建諸天地,微流壁水蘭基。”

牌坊的背面,高處“御賜”二字與正面“聖旨”相呼應。有意思的是,中間嵌入的匾額“上善諾水”。

哲學家老子說:"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如同水的品性一樣,可以滋養與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名利……。

上善:至善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人生猶如奔流到海的江水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汙淖是一種奉獻。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簡化版可不用,但導遊要了解。)

牌坊上把“若”字加上訁字旁,是曹氏家族要求族人信守承諾,言而有信。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

上善“諾”水,在乎人道之心境!有人說是美德,有人說是錯字,見仁見智。

(注:“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嶺古民居中佔地面積最大的,正屋佔地約120平方米,加上圈圍內的院子,總佔地超過200平方米。這樣的房屋,在篁嶺,自然也是大戶人家。

走進院門,左種香柿,右植紅梅,還有芭蕉和天竺,再加右邊這座半月形“泮池”和院牆上的漏花窗飾,清新雅趣已是先聲奪人。“泮池”一般建於文廟前,其用意是鼓勵族人致力科舉,光宗耀祖。民居建泮池是很少見的,其用心不言而喻。

走進大門,擋在我們面前是的一道“屏門”,也叫中門。在篁嶺的民居中,設有中門的,獨此一家。中門的好處是,正堂與門口相對隔開,主人在正堂會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門口往裡面看,卻看不到什麼;真正有事上門的人,就通過中門的偏門,走到堂前來。在過去,中門平日不開,但是遇到婚嫁或喪殯大事,或者有貴客臨門,才開中門。

五桂堂正屋分為前堂和後堂兩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對朝堂結構,四披水簷天井下的坍池,已經沒有明代坍池那麼深了,這也體現了清代建築的風格。天井上方則是“跑馬樓”,也就是說,樓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通的,可以圍著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兩邊的隔廂上,是《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這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孫、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學者、江蘇崑山人朱柏廬(原名朱用純)所撰寫的,是用來教導後代兒孫的“人生守則”。《朱子家訓》的影響非常大,在封建社會,甚至一直到民國時期,《朱子家訓》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弟子規》等傳統文化讀本一樣,也是兒童入學後必須學習的,那時候的兒童,常常有事沒事就背誦:“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廳堂擺設格局:上門頭,在堂匾下,是中堂畫和對聯;再下則是廂椅桌,中間擺座鐘,兩邊擺花瓶、方鏡等。八仙桌擺在堂前正中央,宴請、會客、議事等正式活動,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體現莊重和威嚴。

五桂堂原主人曹廷啟,是曹文埴的生身父親。曹文埴,字近薇,號薺原,歙縣籍篁嶺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歷任經筵講官,派充南書房供奉,晉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府尹事。為不忘身世,倡導孝友,曹文埴在顯貴之後,出巨資興建了這座五桂堂送給父親曹廷啟,以報答曹廷啟的生育之恩。

據家譜記載,五桂堂與篁嶺曹氏宗族的族房有關。篁嶺曹氏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為代表的五大房。這五大房均統稱五桂堂。所以,在過去,凡是結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紅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鄭重地寫上“篁裡五桂堂”這五個大字,家家如此,無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後堂。後堂的佈置格局與前堂差不多,但這裡是住在這屋裡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區,就沒有前堂那樣講究莊重肅穆了。後天井下仍擺著八仙桌,一家人吃飯在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這桌上,孩子讀書做作業,也在這桌上。廂倚桌上仍擺座鐘、花瓶,還可以擺食盒、菜籃等生活日用品。這些東西擺在這裡比較恰當,如果擺在正堂,那就鬧出大笑話了。

後堂與廚房往往連在一起。在這裡可以看到篁嶺人家廚房裡一般的陳設:鍋灶、水缸、水桶、飯甑、菜櫥、菜籃、飯籮、笊籬,還有臘肉、乾魚等等,可以說,廚房裡必備的東西,這裡都有了。

住在這屋裡的人,晚上睡覺要麼在樓底的兩邊廂房,要麼在樓上的偏房。

從廚房門出,去外面的小院子看看。院子裡有水井,水位高,水量大,取水很方便。院牆上的石雕,兩邊是梅竹,中間的大圖案是鯉魚跳龍門。而正堂的屋牆上,本來的人頭檻(窗)被做成了寶瓶、葫蘆、芭蕉葉形狀,真是別具一格、別有意味啊。

[晒工坊]

晒工坊其實是一棟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別之處。大家對“篁嶺晒秋”都耳熟能詳,那麼,那些晒的南瓜、辣椒、蘿蔔等等是怎麼切的,怎麼晒的?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在這晒功坊裡探究它的謎底了。它也是瞭解篁嶺民俗的一個很好的展示視窗,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親自參與切菜和晒菜,體驗農家樂呢!

晒工坊的樓臺頂上也是篁嶺很好的攝影點。站在這裡,篁嶺村的村貌,還有遠山的景緻,都盡收眼底。把它們攝入相機,帶回去,正是篁嶺留給您的美好記憶。

[竹山書院]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竹山書院。婺源是書鄉,歷來重視讀書,尊師重教。篁嶺也不例外,明清以來一直科第綿延,人才輩出。歷史上的篁嶺竹山書院,還與歙縣雄縣有密切聯絡、因為捐資興建書院的,正是歙縣籍篁嶺人、被譽為“父子尚書”的曹文埴、曹振鏞父子。原來,曹振鏞的曾祖父曹國昌是乾隆年間江南的大鹽商,富甲天下。曹國昌出資,由曹振鏞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書院之後,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鏞這對“父子進士”、“父子尚書”。傳說,曹景宸並未生育子女,而曹文埴是篁嶺曹廷啟的兒子,是出生後過繼給歙縣雄村曹景宸的。曹文埴、曹振鏞都清楚自己的“命根”其實在篁嶺。這就是曹文埴、曹振鏞父子為什麼要捐建篁嶺書院的原因。

現在這座竹山書院是在原址上重建的,規模和形制基本沿襲了老樣。整座書院佔地420平方米,三進三開間三天井,一二進為單層,第三進為兩層,整個格局簡潔明朗、寬敞大方,體現了書院的功能。

當年進行書院選址時,是頗有講究的:書院大門對著祠堂,一方面是讓篁嶺曹氏先祖護佑後代兒孫讀書上進,科甲聯登;另一方面是警策讀書士子,面對列祖列宗,應該慎終追遠,嚴格要求自己,爭取早日金榜題名,光宗耀宗。曹氏先人的用意真可謂深遠啊。

[曹氏宗祠]

建於篁嶺村口的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現祠是在原祠基礎上重建的,佔地約360平方米,為中軸歇山式建築,三進五開間。第一進叫儀門,第二進叫亨堂,第三進叫寢室。一二進為單層。享堂,是祖宗享子孫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會的場所,也是宗族的執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聖殿,也是最能體現宗祠威嚴、神聖的地方。第三進為兩層,二樓設香火宮,也叫“寢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處所,這就是寢室的來由。

篁嶺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間從鄰近的上曉鱅遷居而來的,與上曉鱅曹氏一樣,在宗祠內祭祀先賢上蔡侯曹恤、唐節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額,是太史汪思題寫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給事中,歷雲南副使。

[怡心堂]

眼前這座木雕特別精美的民居建築,叫怡心堂。先看看它金碧輝煌的門面朩雕吧。上排從左至右:劉備赴江東、夜訪寇準、楊業戰韓昌、文王訪賢、棄官尋母;下排從左至右:子孫滿堂、戰長沙、八仙祝壽、討荊州、連中三元。朩雕畫面還有丹鳳朝陽、金玉滿堂、梅蘭竹菊、荷葉、圓月、寶瓶……等等,中國承續了千百年傳統木雕“教訓子孫、禮義廉恥”的題材,都在這座怡心堂門面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徽州木雕很少飛金描彩,而這座怡心堂卻是五彩繽紛、美侖美奐。原來,這座怡心堂的前身,是婺源許村鎮建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文化站老屋,是當時聞名江南的茶商許暢芝(又名許雲薪)的客館。

許村鎮屬於婺源的西南鄉,與樂平市、德興市毗鄰,自古以來就與贛鄱大地聯絡密切,深受贛文化影響。從這座怡心堂的雕刻風格來看,就帶有鮮明的贛雕特色,是徽雕與贛雕相融合後開出的豔麗奇葩,被譽為徽式建築的精品。從1987年以來,就有《聊齋》等電視劇把怡心堂作為拍攝基地。

把怡心堂從許村搬遷、“改嫁”到篁嶺來,這是我們景區獨創的“傳統古建異地搬遷保護模式”,讓異地古建築在篁嶺獲得第二次生命,並以它們的絕世風華讓後人感受它,真實地觸控到它,親眼看到它的重生。對於這種異地搬遷保護模式,雖然受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古建築專家的稱讚,但我們還在摸索中,特別歡迎見多識廣、博學多才的朋友們給我們提出寶貴意見。

(進入怡心堂)

整個怡心堂屬於徽州傳統的三間結構,但兩邊的邊廂都沒有房間,就使得本來不大的廳堂顯得寬敞起來。抬頭看看頭頂那圓形木雕、環環相扣,誰知道它叫什麼嗎?對了,叫藻井。藻井本來專用於祠堂、亭閣的天花板裝飾,很少用於家居的,但怡心堂的原主人就在家居的客館裡構建了藻井,可見他的別出心裁、財大氣粗。

整個怡心堂,包括一樓、二樓的門窗、天花板、天井四圍板和窗板,飛金雕刻的主題主要是花開富貴、金玉滿堂、雙鳳朝陽、梅蘭竹菊等。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細細欣賞,慢慢玩味。

[怪屋]

眼前這棟不起眼的甚至顯得比較窄小的民居,它有個獨特的名稱,叫“怪屋”,怎麼個怪法?還是讓我們走進去,親身感受和體驗吧。

怪屋的一樓是“斜屋”,地面是斜的,木柱和板壁是斜的,門和窗戶是斜的,什麼都是斜的。大家有什麼感覺?頭暈站不住了吧?(原理:因為人習慣了平地生活,一下進入傾斜地帶,大腦就會感覺失去了平衡,會東倒西歪,自然而然,大腦在這東倒西歪的時候,殘留的暈向記憶就甦醒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習慣了正常房子的空間位置,在大腦中已存在著某種意志,突然遇到斜屋就會感覺空間錯亂,)告訴大家一個避免頭暈的訣竅吧:不能直著站,要斜著站。

怪屋的二樓就叫“倒屋”。什麼東西都倒過來了,天花板成了地面,地面成了天花板,桌子、椅子……什麼東西都顛倒著。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嶺古民居中佔地面積最大的,正屋佔地約120平方米,加上圈圍內的院子,總佔地超過200平方米。這樣的房屋,在寸土寸金的篁嶺,自然也是大戶人家。

走進院門,左種香柿,右植紅梅,還有芭蕉和天竺,再加上半月形水池和院牆上的漏花窗飾,清新雅趣已是先聲奪人。

走進大門,擋在我們面前是的一道“屏門”,也叫中門。在篁嶺的民居中,設有中門的,獨此一家。中門的好處是,正堂與門口相對隔開,主人在正堂會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門口往裡面看,卻看不到什麼;真正有事上門的人,就通過中門的偏門,走到堂前來。在過去,中門平日不開,但是遇到婚嫁或喪殯大事,或者有貴客臨門,才開中門。

整個五桂堂正屋分為前堂和後堂兩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對朝堂結構。抬頭望天,那就是徽州典型的四披水簷天井。天井四方的樑柱上,雕刻的主題特別能反映主人對後代的期許。靠堂前一方是“麒麟送子”,靠大門一方是“福祿雙壽”,兩邊為“六郎出山”和“一馬當先”。

再看看四披水簷天井下的坍池,已經沒有那麼深了,這也體現了明末清初建築的風格。天井上方則是“跑馬樓”,也就是說,樓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相通的,可以圍著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兩邊的隔廂上,是《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孫、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學者、江蘇崑山人朱柏廬(原名朱用純)所撰寫的,是用來教導後代兒孫的“人生守則”。《朱子家訓》的影響非常大,在封建社會,甚至一直到民國時期,《朱子家訓》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弟子規》等傳統文化讀本一樣,也是兒童入學後必須學習的啟蒙讀本,那時候的兒童,常常有事沒事就背誦:“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與《朱子家訓》匹配一起的一個個小型木雕圖案,它們的主題都是圍繞著琴棋書畫、梅蘭竹菊、八仙器物等來表現的,表現的是古人的一些文化活動的場景,大家不妨細細欣賞。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廳堂擺設格局:上門頭,在堂匾下是中堂畫和對聯;再下則是廂椅桌,中間擺座鐘,兩邊擺花瓶、方鏡等,寓意“終生平靜”。八仙桌擺在堂前正中央,宴請、會客、議事等正式活動,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體現莊重和威嚴。

這座五桂堂的原主人,是明代萬曆至崇禎年間的篁嶺人曹永護。據光緒八年[1882]《婺源縣誌·質行傳》所記載:曹永護,字義千。他的祖父曹彥張、父親曹宗善,都是樂善好施、見義勇為的人,在鄉村很有口碑。曹永護從小就受家訓影響,能繼承祖傳的美德。他性情寬厚,待人接物溫和謙恭,從不幹傷天害命的事。即便有蠻橫的人找上門來尋釁滋事,他也能處之泰然。有人把聽來的別人背後中傷他的話傳給他,他對那報信者說:“你一定是聽錯了,別人不會說那樣的話。”因為篁嶺歷來地皮非常緊張,他居住的這棟房子與鄰居相連,物產也互相交錯,而遇有爭議,曹永護總是主動退讓。每當飢困月份,或是到了年關歲末,他就暗暗觀察哪些人家困苦無依,把別人急需的東西偷偷送去,做好事善事從不張揚。他曾在自家庭院內手植了五株桂花樹,還把自己的居屋自號為“桂軒”。他對兒子曹希例說:“我們家,從你曾祖到你,四代單傳。你雖然沒有兄弟,比較孤單,但要始終注意培植心中的善根,千萬不可失當自大,做出有違祖訓的事。”曹希例恭敬地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繼續樂善好施、見義勇為,美德美名比父親曹永護的影響還要大。四代行善積德,最終獲得豐厚回報。後來,曹希例果然有了五個兒子,二十七個孫子,曾孫、玄孫有二百多人。連大學士葉向高都欣然為曹永護父子的居所題寫“五桂堂”的堂匾呢!

有趣的是,五桂堂還與篁嶺曹氏宗族的族房有關。據說,篁嶺曹氏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就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為代表的五大房。這五大房均統稱五桂堂。所以,在過去,凡是結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紅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鄭重地寫上“篁裡五桂堂”這五個大字,家家如此,無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後堂。後堂的佈置格局與前堂差不多,但這裡是住在這屋裡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區,就沒有前堂那樣講究莊重肅穆了。後天井下仍擺著八仙桌,一家人吃飯在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這桌上,孩子讀書做作業也在這桌上。廂倚桌上仍擺座鐘、花瓶,還可以擺食盒、菜籃等生活日用品。

後堂與廚房往往連在一起。在這裡可以看到篁嶺人家廚房裡一般的陳設:鍋灶、水缸、水桶、飯甑、菜櫥、菜籃、飯籮、笊籬,還有臘肉、乾魚等等,可以說,廚房裡必備的東西,這裡都有了。篁嶺種田種地所需的農具,在這後堂也有擺佈。

住在這屋裡的人,晚上睡覺要麼在樓底的兩邊廂房,要麼在樓上的偏房。

從廚房門出,外面有小院子。院子裡有水井,方便取水。院牆上的石雕,兩邊是梅竹,中間的大圖案是鯉魚跳龍門。而正堂的屋牆上,本來的人頭窗被做成了寶瓶、葫蘆、芭蕉葉的形狀,別具一格。

附:光緒壬午《婺源縣誌·質行傳》原文:曹永護,字義千,篁嶺人。祖彥張,父宗善,皆好義。護能世其德。性尤寬厚,與物無忤。橫逆至,處之泰然。或以侵侮告,曰:“君誤聽爾。”居產與鄉人連,有爭,必舉而讓之。每荒月及歲杪,密察鄰家之急,陰饋之,不以語人。嘗手植五桂於庭,自號“桂軒”。謂子希例曰:“汝雖隻立,培以善根,勿失當自大。”例敬承父志,益加擴焉。後例果舉五子,二十七孫,曾元二百有餘焉。

[晒功坊]

晒功坊其實是一棟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別之處。大家對“篁嶺晒秋”都耳熟能詳,那麼,那些晒的南瓜、辣椒、蘿蔔等等是怎麼切的,怎麼晒的?切的時候有什麼講究,晒的時候又有什麼講究?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在這晒功坊裡探究它的謎底了。它也是瞭解篁嶺民俗的一個很好的展示視窗,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親自參與切菜和晒菜,體驗農家樂呢!

晒功坊的樓臺頂上也是篁嶺很好的攝影點。站在這裡,篁嶺村的村貌,還有遠山的景緻,都盡收眼底。把它們攝入相機,帶回去,正是篁嶺留給您的美好記憶。

[竹山書院]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篁嶺的竹山書院,顧名思義,它就是一所學校,一所鄉村的高階學校。雖然在傳統的婺源縣誌裡沒有篁嶺竹山書院的記載,但它的名氣卻很大,因為歙縣雄村,也就是曹文埴、曹振鏞的家鄉,就有同名的竹山書院。

這座竹山書院,位於曹氏宗祠側邊,原書院由曹文埴的兒子曹振鏞捐貲建立。曹振鏞,字懌嘉,歙縣籍篁嶺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進士,官至大學士。把竹山書院建於曹氏宗祠側畔,含有“仰承祖宗以綿世澤”的意思。

原來,曹振鏞的曾祖父曹國昌是乾隆年間江南的大鹽商,富甲天下。曹國昌出資,由曹振鏞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書院之後,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鏞這對“父子進士”、“父子尚書”。由此看來,篁嶺的竹山書院比雄村的竹山書院要晚好幾十年。但是,它們又都與曹文埴、曹振鏞有關聯,其中有許多傳說故事,真是極具傳奇色彩,非常引人入勝哩。

書院大門前,靠山一邊的這個類似塔樓的小建築,它叫焚紙塔,也叫字紙爐,古代人“敬惜字紙”, 對有文字的紙張不能隨意丟棄,否則有辱斯文,焚紙塔就是供書院師生焚燒廢棄字紙的。當然,隔壁宗祠裡燒過的香籤、廢紙、枯枝敗葉什麼的,也可以掃攏來,放進這焚紙塔內徹底焚燒。

書院的功用在於教育,古代教育特別強調“敬慎”。所以,整個書院的建築風格體現簡潔樸素、慎終追遠、格物致知而遠離奢華。

先看大門的門樓。門樓上的磚雕造型是典型的徽州五鳳樓格式,整體上是一卷開啟的書卷或畫軸。“竹山書院”之上是“喜上梅梢”,之下是“望子成龍”,左為“兄弟登科”,右為“孟母教子”。都與讀書有關,寄託了篁嶺人對後代兒孫的殷切期望。

走進大門,有風雨廊,遮風擋雨。側邊牆壁上的“忠孝廉節”四個大字是朱熹為嶽麓書院題寫的碑刻,它不僅是嶽麓書院的核心思想,也是大部分以傳播朱子理學為主的書院的核心思想,其“孝悌忠信、守節自重、廉潔自律、濟世救民”的思想,作為書院教育的優秀傳統,被世代繼承和發揚著。婺源是朱子故里,他既是婺源人的驕傲,頂禮膜拜的偶像,他的學說和思想也深深地影響了世世代代的婺源人,紮根於婺源人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就像基因流淌在婺源人的血脈裡。

竹山書院分前堂和後堂兩大部分,我們現在站的前堂是教學區,類似一個開放大教室,讀書士子就是在這裡接受先生教誨和指點的。牆壁上的萬字磚圖案,兩邊廂的行書屏風,都對講堂起烘托、對學子起警策的作用。

書院的後堂,正中是讀書處,相當於閱覽室。樓上是藏書樓,準確說是藏經閣。而在書院教學的先生,則住在後堂的邊廂。

可能有朋友會心存疑問:後堂的廂板上怎麼會裝了這麼多花玻璃?大家都知道,玻璃是西方人的發明。是的,篁嶺的竹山書院建於乾隆末期,在此後的二百多年間曾數毀數建。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是根據村中老人回憶民國時期的竹山書院恢復重建的。清末民初,西洋貨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國,當時的中國人,凡是有錢有勢的,都以居室安裝西洋花玻璃窗為榮,相互攀比,彼此誇耀。

現在我們走出書院,看看書院後門(其實也是邊門)上方的磚雕圖案吧,那些磚雕圖案,場面巨集大,人物生動傳神,是真正的徽州磚雕的精彩表現。誰能看出上下兩塊磚雕圖案的主題?原來,上圖是“校場賽藝”,下圖是“暢遊瓊林”。兩塊合在一起,就隱含著文武雙全的意思,當然也是篁嶺人對後代兒孫的期望。

[曹氏宗祠]

建於篁嶺村口的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現祠是在原祠基礎上重建的,佔地約360平方米,為中軸歇山式建築,三進五開間。第一進叫儀門,第二進叫亨堂,第三進叫寢室。一二進為單層。享堂,是祖宗享子孫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會的場所,也是宗族的執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聖殿,也是最能體現宗祠威嚴、神聖的地方。第三進為兩層,二樓設香火宮,也叫“寢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處所,這就是寢室的來由。

篁嶺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間從鄰近的上曉鱅遷居而來的,與上曉鱅曹氏一樣,在宗祠內祭祀先賢上蔡侯曹恤、唐節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額,是太史汪思題寫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給事中,歷雲南副使。

嶺導遊詞 篇6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湖南著名風景名勝區——郴州蘇仙嶺旅遊觀光。 郴州旅遊區共有遊覽景點近百處,涵蓋了自然風光、文物古蹟、革命聖地和民俗風情等各種型別。在眾多的旅遊景’點中,蘇仙嶺元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蘇仙嶺又叫牛脾山,位於郴州市區東側,海拔526米。“山雖不高”,但相傳西漢時期蘇耽成仙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所以稱之為蘇仙嶺,享有“道家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稱。

現在所處的地方是“遇仙橋”,聽到這個名字,有些朋友可能會聯想到漢代留侯張良橋一匕遇黃石公傳授兵書的故事。不過,眼前這座橋與張良無關,是一位比張良晚幾十年的少年——蘇耽遇仙的地方。 歷史上有許多名人到訪過郴州。前面剛看過秦觀到訪的遺蹟郴州旅舍,這裡的桃花居則與另一位名人有關,他就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是江蘇江陰人,生於公元586年,卒於公元1641年。徐霞客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旅行家,也是中圄古代科學考察旅行的代表人物。1636年起,徐霞客離開家鄉進行了一次長達四年之久的遠遊,次年經江酉進人湖南郴州。在郴州旅行期間,有一天他在路上遇雨,正好見到附近有一座道觀,遂迸去避雨。這座道觀就是蘇仙嶺上的乳仙宮,也就是現在的桃花居。這一段經歷在《徐霞客遊記》中有記載。

現在所到的地方是白鹿洞,也就是神奇的蘇仙誕生地。相傳在西汊文帝年間,郴州東門外有位潘氏姑娘在郴江邊洗衣時發現順水漂來一根十分漂亮的紅絲帶。潘姑娘一時好奇,便用手去撈,卻不想絲帶纏在手上,怎麼也解不開。情急之下,潘姑娘用嘴去咬,結果不咬則已,一咬,這絲帶竟然滑進了肚子裡。過了一段時間,潘姑娘發現自己莫名其妙地懷孕了。在當時,未婚的女兒家懷孕可是見不得人的。為了躲避流言蜚語,潘姑娘逃到了牛脾山的桃花洞裡。到了七月十五,潘姑娘生下一個男孩。這不明不白的孩子可不能帶回去,於是潘姑娘忍痛將兒子扔在山洞裡回了家。兒是孃的心頭肉呵,過了幾天,實在放心不下的潘姑娘決定偷偷回山洞來看一看。在山洞口,她卻驚奇地發現,孩子安然無恙,一隻白鶴正張開雙翅為孩子禦寒,一頭母鹿正跪下前腿為孩子餵奶。這便是“白鹿洞”洞名的由來。唉,連動物都知道愛護生命,潘姑娘又怎麼忍心再丟下孩子不管呢?於是潘姑娘毅然將孩子帶回家撫養成人。長大後,孩子要上學了,可沒有父親怎麼取名呀?教書先生聽說後就問孩子:“你到學堂門口看一下,看到什麼就告訴我。”孩子出門一看,有一個人用禾草串魚懸掛在樹上,自己枕著樹根呼呼大睡。教書先生說:“嗯,禾草串魚,是個‘蘇’字,枕樹而臥,是個‘耽’字,你就叫蘇耽吧。”

少年蘇耽同母親一起住在牛脾山的山腳下,生活十分清苦。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蘇耽從小就聰明懂事,每天上山砍柴補貼家用。有一天,在遇仙橋旁邊,他遇見了一位老仙翁,學會了仙術。從此,他治病救人,幫助鄉鄰,終於感動天帝,修道成仙,法號“蘇仙”,人們也就把他誕生和居住的牛脾山改名叫了蘇仙嶺。據說,蘇仙曾經多次幫助椰州老百姓度過瘟疫災害,所以直到今天,郴州當地不少老人們仍然供奉著蘇仙的牌位。

離白鹿洞不遠,大家可以看到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絕碑。秦觀去世後,蘇軾十分悲痛。將《踏莎行。郴州旅舍》的最後兩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寫在自己的扇子上,並且附了“少遊已矣,雖萬人可贖?”的跋語。後來,著名書法家米芾把秦觀的詞和蘇軾的跋書寫下來,流傳於世。南宋年間,郴州知軍鄒恭附庸風雅,命人將秦詞、蘇跋和米書一併摹刻在白鹿洞附近的巖壁上,形成502釐米高、46釐米寬的摩崖石碑,世稱“三絕碑”。

嶺導遊詞 篇7

各位領導,篁嶺景區離江灣僅7公里,約10分鐘車程。景區由婺源縣鄉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歷經4年打造,於20_年3月開放觀光遊試營業,20_年推出休閒度假遊專案。

篁嶺景區採取“產權收購、搬遷安置”的開發模式,搶救瀕臨衰敗的古村落,並對村落建築及風貌體系進行規劃、保護,保持其原真性。景區經營採取“觀光與度假並重、門票與經營複合”的商業模式,從單一觀光型向休閒度假、文化娛樂、民俗體驗、旅遊會展、業態經營等品質型轉型升級。

篁嶺景區試營業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央視新聞、人民網、鳳凰網、中國旅遊報紛紛跟蹤報道,央視直播多次走進篁嶺。篁嶺景區還承辦了全國網路媒體江西行、全球華人媒體江西行、20_外媒看江西等大型媒體採訪活動,讓各大媒體記者留下深深的印象。篁嶺景區先後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中國最美休閒鄉村、中國傳統村落、江西省首批鄉村文化休閒旅遊示範點、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等。“篁嶺晒秋”被評為最美中國符號。篁嶺被網友讚譽為世界最美村莊、全球十大最美梯田!

今天的篁嶺景區朝著打造世界級最美古村樣板而努力,讓篁嶺走向全國,享譽世界,成為世界遊客休閒、度假、體驗、分享高階品質旅遊和文化交流的理想目的地。

嶺導遊詞 篇8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的汽車正行駛在八達嶺高速公路上,馬上就要進入即將參觀的八達嶺景區。前面的那座山就是軍都山,八達嶺長城就盤踞在這座山上。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人民就已經開始修建長城了,那個時候諸侯爭霸,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的邊界上紛紛修築了長城,叫做互防長城。

而我國曾經出現了三個修築長城的高峰,分別是秦長城,漢長城,明長城。秦始皇在公元前220xx年統一中原,建立了秦王朝,為了加強統治,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所以派大將蒙恬30萬軍隊和很多勞力將原來北方的燕、趙、秦長城連了起來,並加以擴充,歷時9年修築了一條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萬里的長城,這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道萬里長城。到了漢朝,漢武帝也是為了加強防禦,“不叫胡馬度陰山”,修築了一條近兩萬裡的長城,同時這也保護了新開發的絲綢之路,漢長城是秦長城的一道前沿陣地和防線,它西起新疆,東到遼東,是中國歷史上修築長城最長的朝代。而明長城則是中國歷史上修築長城的最高峰,工程之大,技術之精是獨一無二的。當年朱元璋在統一全國建立明王朝的過程中,採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當時元朝雖然已經滅亡,但是還保持著比較完整的軍事實力,加上逐漸崛起的女真族的不斷侵擾,所以開始修築長城。明朝大規模修築長城達到了18次之多,到了明朝末年才基本完工,東起遼寧丹東鴨綠江邊的虎山,西到甘肅嘉峪關的明長城全長6350公里。

明長城具備三個特點,築構完備,管理完善,佈局嚴密。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八達嶺長城就是明長城的一部分。而長城在我國古代最原始的目的雖然是防禦,但是它同時還起到了其他的作用。第一就是軍事作用,第二則是經濟作用,它不僅促進了屯田的開發和北疆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是中原的百姓安居樂業,第三是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此外,它還保護了通訊和促進了對外開放。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古代,不僅僅只有這三次修築長城的經歷,據統計,在上下兩千年裡,先後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都修建過長城,有人做過粗略的計算,如果將長城改建成一道高5米,厚1米的大牆,繞地球10圈兒多都有富裕。著名的民間傳說:烽火戲諸侯和孟姜女哭長城也是發生在萬里長城上的。如今,長城在經過幾次修整之後,基本恢復了以往的面貌,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且它還是當今世界上最長的防禦性城牆!遍佈了我國16個地區,全長達到了10。8萬里。

剛才我們所經過的路,就位於關溝中。關溝是燕山山脈和軍都山山脈的交會處,南起昌平區南口鎮,西北到延慶縣八達嶺長城的城關,全長40裡。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北高原的咽喉要道。明代在這裡佈置了四道防線,分別是南口關,居庸關,上關,八達嶺。在關溝中的疊翠山上,曾有金代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居庸疊翠,可惜現在景觀已經不復存在了。

剛才我們所看到的那條鐵路就是由我們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條鐵路,由詹天佑設計的京張鐵路。因為八達嶺地區地勢複雜,技術難點很多,所以詹天佑所設計的人字型鐵路,成功解決了火車不能直接爬坡和轉彎的難題,而打通長達1091米的隧道也令中外人士歎服。現在在青龍橋火車站樹立的銅像就是詹天佑的,還有紀念碑。

關溝因為居庸關而著名,我們可以看到前面巨集偉的建築就是居庸關,它的名字起源於秦朝,以秦始皇遷徙“庸徒”在這裡居住所以得名。在關內,有一個著名的漢白玉石臺,就是雲臺。它是元代的一坐過街塔,上邊原來有三座藏式佛塔,在後來的地震中毀壞了。明代又在原處]建立了泰安寺,而在康熙年間又被毀了,只留下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柱礎和望柱。雲臺的面積有310平方米臺下的券門上刻有獅、象、四不象、金翅鳥等浮雕,分別代表了佛教密宗五方五佛的座騎,還有天龍八部護法天神的浮雕。內壁上還有四大天王浮雕和神獸圖案,券頂上還佈滿了曼陀羅的圖樣,花中刻有佛像,共2215尊。還有六種文字鐫刻的《陀羅尼經咒》和《造塔功德記》,這些都是元代的藝術精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的傑出代表,因為這裡四通八達,故成為八達嶺。可能大家會問,為什麼要講長城修築在這裡?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八達嶺地區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不僅守衛著明皇陵,而且也是京師的西北大門。

八達嶺長城是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例如蕭太后巡幸,元太祖入關,慈禧太后西逃等等,八達嶺都是畢竟之路。說到這裡,還有一個故事要講給大家:位於關城東門路旁,有一塊巨石,傳說在1920xx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在西逃的途中經過這裡,曾經站在這塊石頭上回望京城,所以這塊石頭也就被叫做望京石。但現在這塊石頭已經不那麼突出了。

有一句話大家一定都知道:不到長城非好漢。剛才介紹了那麼多景觀,您一定急切的想來到景區遊覽一番,不用著急,馬上您也要成為好漢了。好,這裡就是著名的八達嶺長城遠處是壯麗的景色,而往下看就是長城重要的組成部分翁城,他一般都修建在地形險要的交通要道上。翁城兩門之間相距63.9米,西門匾額:北門鎖鑰,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東門的匾額為:居庸外鎮,意思是居庸關外又一重鎮。現在我們向右下放看,在登城口的南側陳列著一門大炮,名為:神威大將軍。是崇禎年間製造的。

八達嶺長城有三臺兩牆組成,什麼是三臺兩牆呢?現在就讓我給大家來解釋一下,三臺分別是城臺,敵臺,其中城臺構造的非常簡單,只是駐守的官兵避風寒的地方。那敵臺的構造相對就要複雜一些,分為兩層,下層是由田,井,回,等字形組成,上層有垛口和望孔是觀察軍情和射箭用的,所以這裡也具有防禦敵人的功能。

下面就到了烽火臺,又叫烽燧,狼煙臺。是不和長城相連的獨立建築。一旦敵人來犯,就點燃烽火通報軍情,古人獎白天點燃的煙叫做烽,晚上的叫做燧。明朝的時候,還對烽火與敵人的關係作了嚴格的規定:敵人百餘個,燃一煙點一炮;五白人,燃兩煙點兩炮;千人以上,三煙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煙四炮;萬人以上,五煙五炮。就通過這種方式,在邊關的軍情能夠飛速的傳遞到皇城大內。

說完了三臺,下面就來說一下兩牆。長城外側的高牆叫做牒牆,有垛口是用來防禦敵人的。而內側不足一米高的則叫作女兒牆,也叫做宇牆。在最開始長城內側是沒有女兒牆的,可是經常有人會跌下山崖,所以就修建了這道牆。在長城牆根的地方每隔不遠就有一個小水溝,雨天的時候由吐水嘴向外排水,以免水沖刷城牆。而長城的牆體裡面使用石頭塊鑄成的,外邊砌上磚,再在上面鋪上石板,從而使建築非常牢固!

嶺導遊詞 篇9

尊敬的各位領導,大家好!歡迎來到國家級4A級景區“梯雲村落·晒秋人家”的篁嶺景區,我是你們的講解員小X,今天很榮幸由我給大家擔任嚮導,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的篁嶺之行帶來快樂。

我們剛剛乘坐的是升級改造後的脫掛式觀光索道,全長1228米,高差196米,空中執行時間為5分鐘。

現在我們已經站在海拔500米的篁嶺嶺頭,因“修篁遍嶺”才有了篁嶺的雅名。(“篁”其實是一種竹子,篁嶺多竹,其中不乏有方竹、毛竹、水竹、觀音竹等,我們景區沿途也隨處可見這些竹子。篁嶺是婺源古村落的經典代表,儲存了大量的農耕文明時代特徵。整個篁嶺景區,分為三大主題板塊:一是“大地飛歌”,體驗多色塊梯田組成的大地藝術對視覺的衝擊;二是“雲中漫步”,體現大跨度索橋、溜索對膽量的歷練;三是“天上人間”,展現篁嶺古村的村落構造,古民居上的晒秋傳統,還有古老天街的商賈、美食、民居、民俗的無窮魅力。讓每一位遊客真正體驗到“民俗風、山水畫、田園詩、文化歌、生活曲、夢幻情”。

在景區開發之前,這個有著500多年曆史的徽州村落,也曾一度瀕臨衰落和消亡。由於受地形限制,篁嶺交通不便且嚴重缺水,絕大部份農田、土地等生產資料都在山下,使村莊逐步半空心化。這樣一來,村裡大部分閒置房屋都因年久失修而腐爛倒塌;獨特的“晒秋”景觀也逐年消失。那麼,篁嶺村開發的第一戰是怎麼打的呢?咱們剛剛在纜車內看到山腳下的公路旁有一排排整齊的房屋,那兒叫篁嶺新村,是20_年由婺源縣鄉村文化公司出資新建的,村裡有68套新徽派風格安置房,24套老年公寓和單身公寓,住在村裡的320人全部是從原篁嶺古村遷出的。篁嶺通過這樣一種古村落旅遊產權收購以及搬遷安置的方式。保持了原有村落建築和古村文化的”原真性”,並對古村落建築及風貌體系進行規劃、保護,為景區發展找到了一條新出路。

篁嶺古村依山就勢而建,四周古木環抱,後龍山以青松為主,村腳水口林以紅豆杉群為主,我們現在正走在村西進村的水口林中,以香楓和古樟居多,樹齡大多在幾百年,最長達到了千年以上。篁嶺古村由曹文侃建村於明朝宣德年間,至今已有580餘年。所以篁嶺也是曹氏聚族而居的這麼一個典型的徽州古村落。

嶺導遊詞 篇10

Dear friends: passenger

Heuo! My name is Hou Xiang, I am your tour guide at this time. Today, I lead you to the world civilization world-beating badaling Great Wall tour. I hope you have a good viewing the ancestors left us scenic spot and historic resort!

You see, we are now at the foot of badaling. Everyone looked up, badaling Great Wall is very much like a dragon? Between the mountains circled crept. To tell you that this period of the Great Wall is thirteen thousand li. Here we see again, can find the Great Wall is divided into west, north, two peak, magnificent scenery, just like dragons rising and prosperous one. If you want to see the Great Wall scenery, go up and view it for you.

Tourists friends! We finally came to the famous badaling Great Wall, is really spectacular! The badaling Great Wall tall, solid, is made of stone and ChengZhuan. Ground upper berth square brick, very smooth, like the road is very wide, wide width, so if the horse stood above, WuLiuPi horse can be hand in hand, we now have a try, arms extended, some can account for more than ten people.

Good, we go forward again, we look at, walked on the wall is two meters high buttress, the mouth of the buttress on the square, this is war outlook, and shot mouth. On the top of the wall, every three hundred meters there is a square ChengTai, this is the ancient fortress of station troops. War, between the pile caps can mutual echo.

Badaling Great Wall there is a lot of beautiful scenery, here is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world tourist attractions, hope you can carefully touring!

嶺導遊詞 篇11

木札嶺原始生態旅遊區位於洛陽市嵩縣東南部,是河南省首家原始生態旅遊區,距洛陽120公里,311國道、臨木公路直達景區。景區東西毗鄰石人山、白雲山兩大景區,由九龍河谷、原始森林。、官帽峰、石林、石人老君峰五大景區組成。

木札嶺旅遊區地處伏牛山腹地、北溫帶和亞熱帶過渡區,位於秦嶺、淮河一線重要地理分界線上。特殊的地理區位,孕育了獨特原始和豐富多彩的生物資源。旅遊區總面積40平方公里,其中從未有人類活動痕跡的原始森林就有20平方公里,博大精深的原始森林是植物的王國和動物的樂園。據查,景區內有包括國家級保護植物領春木、水曲柳、中華龍鱗榆、暖樹、石難藤在內的植物20xx多種,包括金錢豹、香獐、羚羊等在內的高等動物260多種。

旅遊區海拔自950米至2153米,區內山峰險峻,怪石林立。官帽峰300米突兀而起,巍峨挺拔,形似官帽,酷似人面,承載著中國第一相伊尹的美麗神話;峰周圍奇峰怪石密佈,景象各異,高達15p米的石馬昂首奮蹄,弓背蹺尾,栩栩如生;長約6米的石雞,飛落山巔,風吹而動,彈指而搖,三將軍峰挺拔聳立,儼然守護天神,威儀凜凜。九龍河谷1000米的落差,造就了眾多瀑布潭池,珠連女口貝,青龍潭、黃龍瀑、龍井、龍潭,或跌宕,或細流,形態各異,景象萬千。落差達113米的中原第一瀑--龍瀑布,跳越山崖,披掛而下,深澗霧罩,空谷傳聲。溯谷而上,親水而遊,清澈甘泉,不沐而爽。原始林海、古木參天、奇峰凸現、景象環生,完整的原始生態系統中原罕見,造型奇特的石景北國少有,是原始古老神祕莫測的處女地,更是人們生態旅遊,迴歸自然的天堂。

旅遊景區內6米寬水泥公路直達海拔1950米的安寨停車場,1.5米寬的人行步道、臺階通往各個景點。50多家大小賓館,設施高檔,服務至誠,可同時接待1500人食宿。低價消費,超值享受,是工薪階層和舉家旅遊的最佳選擇。

嶺導遊詞 篇12

銅鼓嶺位於文昌市龍樓鎮,以銅鼓嶺為中心。銅鼓嶺綿亙20多公里,是海南的最東角。主峰海拔338米,有瓊東第一峰之稱。三面環海,地貌奇特,植被繁茂,景區有神調、和尚 屋、尼姑庵等古蹟,有仙殿、仙洞、風動石,高3米多,重約20噸,上賀下尖,風吹能動,搖而不倒。海風吹來,微微搖晃,呼呼作響,千萬年來,歷經滄桑,多少個12級颱風也汪能把它吹倒,故得名"風動石"。

俯瞰西南嶺腳,綠草坡上一片岩石造型千姿百態,極為奇特,酷似草地上的一群羊,或俯首吃草,或昂首觀雲,或轉身呼叫,或僻追逐嬉戲,活生生一同牧羊圖。傳說,風動石中一償還牧羊女變的,嶺腳的3650塊石頭便是羊群變的。

在嶺上,登高遠眺,南海碧波,水天一色,海上艦艇遊弋,漁帆報訊,群鷗翱翔;嶺下,月亮灣海濱沙灘寬闊,鬆軟細白,海灣重疊千層,波峰泛銀。朝北望去,寶陵河像一條飄帶柔曼地飄然入海,銀色沙灘蜿蜒遠伸,漫無盡頭。遠眺嶺西內陸,青浪如海的椰林掩映著一個個村莊農舍,一道道狹長的水田帶繞丘環坡,好一派南國田園風光。

銅鼓嶺不僅景觀廳秀,而且自然資源豐富,有名貴的檀香木、多種藥材、礦產、珍禽異獸。嶺上的鷓鴣茶,為野生茶葉,沖泡色清可口,消滯解勞,能治四時感冒。近海盛產龍蝦、鮑魚、海膽等。

嶺導遊詞 篇13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八達嶺景區觀光旅遊。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我很高興,望各能在八達嶺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長城是世界聞名的奇蹟之一,它像一條巨龍盤踞在中國北方的遼闊的土地上。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法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徵和中華民族的驕傲。

遊客們,我們已經來到了著名的八達嶺長城,您向遠處看,可以發現這裡的長城分為南、北兩峰,蜿蜒于山脊之上,龍騰虎躍、氣象萬千,景色十分壯觀。往下面看是有兩個門洞和U字形的城牆緞怕讞甕城。在甕城牆上內外兩面都有垛口牆,四面拒敵。倘若敵人攻破關門湧入城內,將受到四面守城將圍殲,敵人如落甕中。甕城是長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一般都建在地形險要的交通要道上。八達嶺的甕城也不例外。建在山脊上,受地形限制,依山就勢,東低西高,東窄西寬,僅有5000平方米。甕城內無井,水源缺乏,平常駐兵不多,守城部隊駐在西北三裡的岔道城。甕城中原有一座“察院公館”,是供皇帝路過駐蹕或官員停留住宿的。甕城兩門之間相距63.9米,西門楣題額“北門鎖鑰”,它的用意我在前面已經講過。城門洞上,古進安裝有巨大的雙扇木門,門內安裝有木頂柱和鎖閂。平時,大門敞開,行人商旅自由出入;戰時城門緊閉,嚴實堅固;一旦發出反擊號令,城門洞又是千軍萬馬發起衝鋒的出口。甕城的東門楣題額為“居庸外填”,修建於明嘉靖十八年。在“居庸外鎮”關城的城臺上,原來嵌有一塊石碑,為明朝萬曆年間刻制。從碑文可以看一帶長城,先後經80多年時間才完成。這碑中還記錄著修築長城的時間、長度、主持官和管工頭、燒頭、窯匠頭、泥瓦匠頭和名字,以明確責任。站在城上向下看,我們中以看到來往不斷的車輛和從門洞穿過的遊人。這裡不僅是古代重要的軍事防禦關口,而且也是交通要道。從這裡南通昌平、北京,北去延慶,西北往宣化、張家口,“路從此分,四通八達”。八達嶺也因此得名。

我們往右下方看,在登城口的南側陳列著一門大炮,名為“這時威大將軍”。這門炮炮身長2.85米,口徑105毫米,由於中炮身上鑄有“敕賜神威大將”而得名。字最大的射程是500多米,可見當時的軍工業是比較發達的。

北8樓是八達嶺長城海拔最高的樓,高達888.9米,建築也很有特色。原來還可登上敵樓觀山望 景,但目前為了保護文物封了樓門。

從關城城臺到南峰的最高處南4樓,城牆長685.8米,高度上升142.4米,特別是南3樓至南4樓之間,山脊狹窄,山勢陡峭,長城逶迤400多米。城頂最險處,坡度約為70度,幾乎是直上直下。南1樓和南2樓,都沒有修復二層,從南3樓遺存的柱礎看,原來也有鋪房。

南峰長城以南4樓地勢最高,海拔803.6米。登樓眺望,長城自西南向東北蜿蜓于山脊之上,宛如蒼龍,巨集偉壯觀。使人不由得想起我國著名的長城專家羅哲文先生登臨八達嶺長城時詠的詩;千峰疊翠擁居庸,山北山南處處峰。鎖鑰北門天設險,半哉峻嶺 走長龍。從南4樓到南7樓,高度逐漸下降。南5樓與南6樓之間在長城的內側距城牆30米的山脊上,聳立著一座白色的小亭,這就是1987年6月落成的“貴州省修復長城紀念碑亭”。南6樓是一座鋪房,鋪房建在上層的頂上,面闊三間,硬山頂,紅柱子,灰色瓦,小巧玲瓏。這大概是當年“千總”的指揮所。

今天的長城,早已失去軍事價值,而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廣大中外遊客,成為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長城這一中華民族的象徵,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遺產,會煥發出新的生機。以更優質的旅遊服務、更優美的旅遊環境迎接著大家的到來!

嶺導遊詞 篇14

長城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徵和中華民族的驕傲。 遊客們,我們已經來到了著名的八達嶺長城上,兩旁的山上,是蒼松翠柏,好像雲遮霧障,禽鳥和鳴,溪流淙淙,處處充滿了詩情畫意。您向遠處看,可以發現這裡的長城分為南、北兩峰,蜿蜒于山脊之上,龍騰虎躍、氣象萬千,景色十分壯觀。長城依山而建,高低起伏, 曲折綿延。這段長城的牆體是用整 齊巨大的條石鋪成,有的條石長達2米,重數百斤。內部填滿泥土和石塊,牆上頂地面的地方鋪滿方磚,十分平整。牆頂外側築有高2米的垛口,上有了望孔,下有射擊口,內側建有宇牆。城牆每隔一段,築有一個堡壘式的方形城臺。城臺有高有低,高的 叫敵摟,是守望和軍士住宿的地方;低的叫牆臺,高度與城牆 相差不多但突出牆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邏放哨的地方。

八達嶺海拔1000米,綿延曲折的長城如巨龍騰飛於崇山峻嶺之上。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也是古代建築工程的傑出代表。 登上八達嶺長城,極目遠望,山巒起伏,雄沉剛勁的北方山勢,盡收眼底。長城因山勢而雄偉,山勢因長城更加險峻。

下面就到了烽火臺,又叫烽燧,狼煙臺。是不和長城相連的獨立建築。一旦敵人來犯,就點燃烽火通報軍情,白天點燃的煙叫做烽,晚上的叫做燧。明朝的時候,還對烽火與敵人的關係作了嚴格的規定:敵人百餘個,燃一煙點一炮;五白人,燃兩煙點兩炮;千人以上,三煙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煙四炮;萬人以上,五煙五炮。就通過這種方式,在邊關的軍情能夠飛速的傳遞到皇城大內。看到烽火臺,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叫《烽火戲諸侯》:周朝有個國君叫周幽王,他有一個美女,她的脾氣很怪,總是不笑,幽王就想辦法。於是他點燃了求救訊號(烽火),結果,引得諸侯白來一趟,她卻哈哈大笑,幽王也很開心。可是,真有敵人來進攻的時候,幽王點燃了烽火,卻不見人來,幽王就被敵人殺死了。遊客們,這就是兩個很典型的故事。讀書人作文網:

遊客們,現在我們已經開始順勢走下長城。遊客們!踏著這腳下的方磚,扶著牆上的條石,我們會想起古代修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來。

嶺導遊詞 篇15

歲寒三友中有“任風雨來襲,我自巋然不動”的竹,有“自強不屈”的鬆,有“卓爾不群”的梅,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梅,我只在書上見過梅花,因此,去一趟梅嶺成了我的一個願望。

今年寒假,爸爸媽媽讓我實現了這個願望:帶我去大餘梅嶺賞梅。一個小時左右,我們來到了這個神聖的地方。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古驛道”三個大字,“古驛道”是什麼?通過上網查閱資料,我知道了梅關古驛道歷經兩千餘年滄桑至今依然保留完整,它是江南僅有、國內罕見的千年古驛道。我們拾階而上,只見古道兩旁全是梅樹,有白色的梅花,紅色的梅花,隨著陣陣山風,淡淡的梅香撲鼻而來。繼續向上,我們來到了陳毅元帥隱蔽處,看到了題在石板上的《梅嶺三章》,1936年冬天,梅嶺被國民黨四十六師圍困,陳毅“傷病伏草間二十餘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旋圍解”。他那豪氣入雲的“絕筆”——《梅嶺三章》誕生了。我們繼續向前進,不一會兒,就來到了梅關。梅關位於梅嶺口,關樓雄跨贛粵兩省,登臨關樓,可遠眺南國大地鬱鬱蔥蔥,北望南安古府怡紅快綠。在梅關北側,有兩個醒目的紅色大字“梅嶺”。接著,我們來到了山頂,站在山頂向下望去,啊!滿山的梅樹像花海一樣,真想跳進花海里,聞個夠,看個夠!

站在花海里,聞著這撲鼻的梅香,我不禁想起了一幅對聯“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

嶺導遊詞 篇16

各位遊客:

歡迎您來到加格達奇林業局旅遊觀光。經過了長時間的旅途勞頓,大家一定很疲倦了吧,請各位儘可放心,大興安嶺的清新空氣,優異的自然環境,必將使您精神振奮,為您洗去旅途的睏乏和疲勞。在此,請允許我向各位詳細介紹一下加格達奇林業局及各旅遊景點的情況:

一、加格達奇林業局簡介

加格達奇林業局位於伊勒呼裡山南麓,是大興安嶺林區最南部的一個林業局。地理座標為,北緯50。05'16"、-51。12'40 ",東經 123。45'45"、-126。04'10",平均海拔高度573米,年平均氣溫零下1.3℃,無霜期為101至112天左右。東臨黑河地區,西靠內蒙古阿里河林業局,北部與松嶺林業局為鄰,南與內蒙古大楊樹林業局接壤。

加格達奇林業局始建於1991年3月,屬國家大二型企業,現有職工7539人,施業區總面積966100公頃。下轄8個林場、8個管護區、3個苗圃、1個國家級林木種子園。林業局在以森林培育和資源管護為主業的基礎上,把“突出生態戰略,發展特色經濟“作為主要發展方向,近幾年林業局依託地緣、資源優勢,開發了旅遊業、畜牧養殖業、北藥業、農業、山產品加工業,初步形成了北藥、槳果加工、綠色食品加工、資產經營、旅遊開發、城郊商業經濟為主的四大基地五大產業的新的經濟格局。旅遊業在這些產業中更是獨樹一幟,開發建立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現有景區3 處,景點6 個,形成了以古裡山莊為中心的旅遊鏈條。目前推出了嘎仙洞、鄉思谷、軍事山洞一日遊,使大家可以領略民族風情和大興安嶺的秀色風光。

二、自然地理概況

加格達奇林區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晚春早霜,氣溫、降水變化幅度較大,春季乾燥,降水少是登山、踏青的好季節;夏季氣候溫熱,早晚溫差大,是避暑、漂流、森林浴的最佳季節;秋季氣溫下降,各種野果成熟,是觀賞五花山,採摘山野產品的季節;冬季天氣寒冷乾燥,是觀賞山村雪景,開展滑雪旅遊的最佳時期。

加格達奇林區屬嫩江水系,水源豐富,是嫩江的上游,主要支流有多布庫爾河、那都裡河、甘河等大小河流30餘條,河源及支流河谷比較平緩,流速不大,水質清澈,由於河流的落差、寬度、水深及流速不同。在不同的河道處開展不同漂流,可滿足不同年齡、不同興趣遊客的需求。

植物資源種類豐富,以喬木、灌木、山野菌類、山野果類、中草藥類為主。森林景觀四季不同,茫茫林海,一望無際。春季,群山杜鵑盛開,或嫣紅點點,一枝獨秀,或花團錦簇,漫山遍野;夏季,廣闊的林海變成綠色的海洋,有參天的古木,挺拔的松樹,婀娜的楊柳,秀麗的白樺,獨立則蔭,成群則林,蒼翠欲滴,生機勃勃;秋季,江楓紅葉,青松翠柏,楊椴金黃,紫藤白樺,組成一幅絢麗多彩的五花山色;冬季,白雪飄紛,銀裝素裹,遠山青松挺立,更見高潔,綠色林海,茫茫雪原,林中滑雪,踏古思今,別有情趣。

加格達奇林區廣闊的森林中,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棲息著鹿、熊、獐、狍子、猞猁、雪免、飛龍、山雞等330多種野生動物,紫貂皮、灰鼠皮、麝鼠皮素稱“東北三寶”之一而馳名中外,此外還有營養價值極高的各種冷水魚類。

三、加格達奇林業局景點簡介

古裡山莊

古裡山莊旅遊區位於古裡林場施業區,面積96公頃,主要景點由天然植物園,動物養殖園,鴕鳥園,休閒娛樂中心,狩獵場,垂釣魚池,百鳥園,鹿場和北藥種植基地組成。

(1)天然植物園種植著黑龍江省稀有樹種,成為觀賞稀有樹種的基地,植物園內建有木屋2座,園內建涼亭3個,佔地面積15公頃,植物有杜鬆、樟子鬆、香客鬆、西伯利亞紅松、水曲柳、黃菠蘿、雲杉、楊樹、山丁子、稠李子、等10餘種。種植著豔麗多彩的數十種花卉,站在山頂的涼亭上能觀看到古裡山莊的全貌。

(2)鴕鳥場佔地120xx平方米,房舍面積1100平方米,有大小鴕鳥共計30只除觀賞外鴕鳥的經濟價值很高。非洲鴕鳥是世界上鳥類中最大的鳥,成鳥高達2.5米,體重150公斤。初生重1公斤1年可達100公斤,壽命可達20xx年,能產40年蛋,每年可產70——120枚,蛋重1.5公斤。

(3)休閒娛樂中心佔地面積1231平方米,建有木屋4個,涼亭2個,中心內設有舞池、賓館、飯店、乒乓球室,檯球室等娛樂場所。20xx年新建涼亭燒烤城和三座農家別墅。20xx年,新建文藝演出舞臺為遊客演出提供了必要的場所。20xx年新建三幢770平方米別墅,加大了休閒娛樂中心的接待能力。

(4)狩獵場位於古裡苗圃,佔地200公頃,交通便利,矗立於翠古公路旁。西南側為人工湖泊,水量充足,林分密度大,樹林生長茂盛。區內獸道縱橫交錯,獸類足跡糞便及啃食林木蹤跡和洞穴時有可見。狩獵場子內採用全封閉狩獵方式,圍欄結構採用8井鍍鋅鐵線編織網,鋼筋柱,圍欄高2.2米,柱距2.4米,購置麻醉槍,小口徑步槍,雙管獵槍以及購置相應的子彈,並配置狩獵車,另外,狩獵場能投放馴化山免300只,山雞500只,鴿子300只,供遊客捕獵。

(5)垂釣魚池面積23000平方米。

(6)古裡鹿場位於古裡林場的西部,距古裡林場2公里,佔地100公頃,由群山美景環繞,是一塊景色怡人的地方。它的腹地是大半個山頭,山間有草坪,柞樹林,還有各式各樣的野花,中間有一條小河流過,山風徐來,草葉微微蠕動,散佈著大自然特有的清香。

(7)百鳥園建於20xx年6月,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20xx年7月在此基礎上擴建,鳥類的品種已具有興安特色的近百種野生鳥類為主,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天泉山莊

天泉山莊位於大黑山多布庫爾河之畔,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多布庫爾在少數民族語言中意為“美麗”的意思,多布庫爾河全長80公里,平均寬度30米,河深1——1.5米,發源於呼中自然保護區的大白山,由冰雪融化,涓涓細流彙集而成,它流經森林、草地,使河水不染半點汙濁,清澈見底,兩岸碧草青青,河柳滴翠,晨風薄霧,雲蒸霞慰,在這樣的一個舒心與浪漫的環境裡,我們為您準備了被譽為“興安第一漂”的多布庫爾河激情漂流,您將親身體驗人類搏擊風浪,征服自然的激情豪放,同時九曲迴腸,峰迴路轉的兩岸自然風光又讓您有迴歸大自然的美感。

林木種子園觀賞區

林木種子園觀賞區距市區20公里,建於1983年,總經營面積1500畝,內設有物種豐富,環境優雅的種子園,囊括了大興安嶺優良落葉松品系,這些品系具有生長速度快,材質好,適應性強的特點,是中國最大的一塊落葉松優良品種採育基地,有極強的觀賞性和科學研究價值,此種子園為為興安落葉松無性系種子園,近年來,隨著綠色生態旅遊的興起種子園新建了森林沐浴和森林氧吧,旅遊場所森林浴和森林氧吧可使人感到空氣清新,安溢舒適,林地可吸收對人體有害的二氧化硫,氟化氫等氣體,綠色樹種還可以散發多種殺菌素,殺死空氣中的大量細菌,此外,林中空氣含有大量的陰離子,可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增強人體免疫力,穩定人的情緒,是遊人觀園、休閒、健身的理想選擇。

大黑山原始森林觀光景區

大黑山原始森林景觀區位於加格達奇林業局大黑山林場北部,距加格達奇63公里,總面積7303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9.63%,林相完整,三面環水,綿延在幾裡的山嶺間,層層疊疊,接天摩雲。樹種主要以多年生興安落葉松為主,終年騰躍著不息的濤聲,展示著恢弘,北闊的氣勢,長期的自然封閉狀態,使原始森林生態環境儲存完整,是國家寒溫帶針葉林生態系統和物種基因庫的國家保護樣本,具有寒溫帶針葉林生態系統典型性和比較豐富,完整的物種源,原始落葉松面積在620公頃以上,由於地處三面環水地帶,山勢陡峭,森林植被分佈明顯形成不同層次的植被群落,其明顯的森林植被垂直分佈帶和奇特的自然奇觀,具有突出的代表性,您如果來到這裡,舉目遠眺,山嶺起伏,雲遮霧繞,似與天接,其凝重磅礴,高大偉岸之氣象,有別於其他天下之名山,給人以別而生面之感,循著山間公路和崎嶇山道蜿蜒而上,可見古鬆挺拔,其合抱未及,頓有歷盡滄桑之感,令人暇想聯翩,而千千萬萬的樹木枝丫相錯成冠,茹天蔽日,其傲視人間之氣概,更令人肅然起敬。

各位遊客,加格達奇林業局是一條十分理想的北國風景線,森林、草原、山城、綠野、民族風情集中在這條旅遊熱線上。巍巍興安嶺、積翠大森林,綠野鋪翡翠,仙客飛來不想回,我們真誠地歡迎您的到來,與我們共同分享這一方"綠色淨土、北疆碧玉"。

嶺導遊詞 篇17

[遊客接待中心·歡迎詞]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您來到“梯雲村落·晒秋人家”的篁嶺景區,我是你們的講解員小X,今天很榮幸由我給大家擔任嚮導,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的篁嶺之行帶來快樂。篁嶺是婺源古村落的經典作表,儲存了大量的農耕文明時代特徵。整個篁嶺景區,分為三大板塊:一是“大地飛歌”,體驗多色塊梯田組成的大地藝術對視覺的衝擊;二是“雲中漫步”,彰顯大跨度索橋、溜索對膽量的歷練;三是“天上人間”,展現篁嶺古村的村落構造,古民居上的晒秋傳統,還有古老天街的商賈、美食、民居、民俗的無窮魅力。讓每一位遊客真正體驗到“民俗風、山水畫、田園詩、文化歌、生活曲、夢幻情”。

請大家保管好自己的物品,有秩序地上纜車。在觀賞風景的同時,更要注意安全哦!

[出纜車]

我們剛剛乘坐的是婺源第一條載人觀光索道,全長960米,高差195米,空中執行時間為16分鐘,各位在纜車上就已經小小領略了多彩的梯田風光,但“好戲還在後頭”,下面將一幕幕呈現給大家。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已經站在海拔500米的篁嶺嶺頭,因“修篁遍嶺”才有了篁嶺的雅名,“篁”其實是一種竹子,篁嶺多竹,其中不乏有方竹、毛竹、水竹、觀音竹等,我們景區沿途也隨處可見這些竹子。以前村民世代居住在這裡,而今全都搬遷到由我們公司出資興建的嶺下新房子裡,也就是我們遊客中心對面的那些整齊的新房子。

[二十四節氣長廊]

接下來我們就跨入二十四節氣長廊,進入篁嶺的第一篇章,該篇章以體現大地藝術的農耕文化為主題。二十四節氣長廊全長700米,分別用春和樓、夏耘亭、秋實亭、冬蘊坊作為一年四季的節點標誌。

春和樓: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春和樓”,取自范仲淹《岳陽樓記》中“至若春和景明”,屬於徽建五鳳樓構造,“五鳳樓”原為皇宮建築,明清時期被徽派建築廣泛用於祠堂門樓,寄寓宗族人才輩出,現在就讓我們穿越此樓沾沾靈氣吧。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婺源最美的季節,祖籍婺源的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兩次回鄉省親選的都是春季。婺源人立春開始便進入辛勤勞作期,“立春天氣暖,雨水送肥晚。”“驚蟄快耙地,春分犁不閒。”“懵懵懂懂,清明下種。”這些都是婺源人在長期的農業勞動中總結出來的農諺。左手邊文化牆上是對春季勞作場景的介紹,為了烘托氛圍,景區打造四季花海,春天種的是油菜花、蘿蔔花、二月蘭等,夏天種的是醉蝶花、紫羅蘭、紫薇等,秋天種的是金光菊、萬壽菊等,冬天種的三角梅等。願每個遊客都能成為“護花使者”,而非“採花大盜”哦!

夏耘亭: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白色亭子叫夏耘亭,取夏季耕耘之意,屬於徽州路亭。路亭在古徽州比比皆是,有“五里一橋十里一亭”之說,其功用是供人休息、飲水、避雨、烘烤食果等。行善者常在亭裡擺放茶水,供路人飲用。這也是古時親人迎送,妻兒惜別之處。夏季是火熱的,篁嶺的海拔雖不是很高,但夏季溫差很大,夜晚需蓋被而臥,頗有“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之意境。文化牆上是夏季勞作場景的介紹,大家有興趣可以認真觀賞下。

秋實亭:眼前的這座亭子是秋實亭,取春華秋實之意。左手邊文化牆上是秋季勞作場景的介紹,“霜葉紅於二月花”,婺源的秋天像打翻的顏料桶,秋季是豐收的季節,尤其是地無三尺平的篁嶺,人們將一年的收成用竹篩匾晒晒,成就了聞名遐邇的“篁嶺晒秋”。而花卉則有桂花、山茶花、野菊花等。遊步道邊上的這些油茶樹,是篁嶺村民種植的經濟作物,我們當地叫“檉籽”。這油是純天然無汙染的,具有降血脂、降血壓等功效,因此也被譽為“東方橄檻油”。

冬蘊坊(篁嶺牌坊):冬蘊坊,取冬藏之意。牌坊、民居與祠堂並譽為徽州古建三絕。樹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後恩,流芳百世之舉,是古代人一生最高的追求。借用牌坊作為冬季的節點標誌,併成為篁嶺村的門頭,寓意深遠。牌坊上的“聖旨”二字是曹氏旺族在朝為官的彰顯。左手邊文化牆上是冬季生活場景介紹,冬季是婺源的“休閒季”,人們過著“腳踩一盆火,手捧苞蘿果,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日子;冬季又是婺源的“歡樂季”,民俗活動和鄉村飲食文化成了主角,過大年,走親朋,舞龍燈,出抬閣,鬧元宵.....人們在自釀的農家米酒中、在走街串巷的火龍舞動的弧線中,聊慰終歲的辛勞。

[水口林]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來到篁嶺村的水口。所謂水口,是指水源出村之口。徽州人認為:水口出口一定要小,還必須密密地種上樹木,這樣才能達到“關鎖”的效果,從而為整個村莊“藏風聚氣”。篁嶺水口是徽州村落水口文化的典型縮影,水口林裡存活了78株“植物大熊貓”——紅豆杉,紅豆杉是世界公認的瀕臨滅絕的天然抗癌植物,也是國家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篁嶺有如此規模的紅豆杉群,實屬罕見。印象中竹都是圓的,方竹,見過麼?除了紅豆杉,香樟、香楓、翠柏、桂花樹、香榧樹,還有難得一見的方竹等等名貴樹木和竹子,在我們篁嶺水口這兒全都有。

婺源村落,自古就有“樹養人丁,水養財”,“赤膊龍脈光水口,子孫代代往外走”的古訓,有“殺豬封山”,“生子植樹”等傳統習俗。這些,是我們水口林儲存這麼完整的原因。

“殺豬封山”是指在以前不管哪個村民都不可以在水口砍樹,如果砍了,就會受到懲罰,也就是要把自家養的豬殺了分給大家吃。以前人都吃不飽,養豬也是一家重要的收入來源,卻要殺自家養的豬,可見是非常嚴重的懲罰,因此沒有人會去砍樹。

“生子植樹”是指以前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出生,都會為其種下一棵樹。特別是在女孩出生時,會為其種下一棵樟樹,等到出嫁時,再把那樟樹砍了做樟木箱,作為陪嫁的嫁妝。

〔五顯廟〕左手邊是一座五顯廟,供奉的是起源於婺源的五顯神。在婺源老縣誌中,記載了唐代光啟年間,居住在婺源縣城紫陽鎮王瑜家有五位神人從天而降的傳奇。王瑜動員城中百姓傾力建廟,塑像供奉,虔誠祈禱,無不應驗。南宋時五顯神期跨越海峽傳到中國臺灣,現在中國臺灣還有200多萬的信眾。宋元明三代,五顯被歷代皇帝褒封,因其封首字都為“顯”,故稱為五顯神。

〔步蟾橋〕“步蟾”的意思是月宮折桂,比喻科舉登第,步步高昇之意,也是鄉民對子孫的祈望。讓我們步蟾橋上走一走,祈願登科在後頭。

〔如來佛柱〕這是如來佛柱,如來佛柱的正式名稱是“佛家八面多寶臺”。它寄寓的是避邪保平安。

〔夫妻樹〕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兩棵樹是楓香,因為他們長到一塊了,我們當地人又稱為“夫妻樹”。俗話說“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大概就這意思吧。

〔雷擊紅豆杉〕現在大家看到的這棵紅豆杉是被雷擊過的,現在只剩下半邊樹幹。俗話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樹爭一層皮。”樹是靠樹皮來吸收養分,因此它依然還存活著,真是“樹堅強”啊。

[農業觀光園]

篁嶺是個典型的農業村落,除了少數士子習儒讀書之外,大多數村民都是終生從事繁重的農業勞動。篁嶺幾乎沒有平畈的段田,都是些梯田,一層一層重疊而上的梯田,看上去比斑馬身上的黑白條紋還要繁密。

看到遠處那座煙雲繚繞的高山了嗎?它叫石耳山,山腳下就是上曉鱅村,而篁嶺則是從上曉鱅分遷出來的。婺源地處萬山中,境內山峰起伏,河流密佈。婺源的最高山是大鄣山,它是整個江南山脈的鼻祖。而石耳山呢,則是婺源的東部屏障。翻過石耳山,就是浙江省的開化縣地界。在沒有公路的漫長歲月裡,人們出行,要麼靠兩條腿走,要麼坐船,而對婺源人來說,往往都是靠著雙腳走出大山,走遍天下。

[1號觀景臺]

各位朋友,我們來到景區的1號觀景臺,這是個360º全畫幅觀景平臺,周邊是層層疊疊、流光溢彩的千畝梯田。右下方的這口塘,當地人稱為“篁嶺的酒窩”。在這裡,人們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春賞油菜夏觀水,秋品菊花冬嬉雪。”四季花海在這不斷演變著各種“斷魂”主題,大地藝術在這裡成就了最強音符。請大家在此拍照留影吧!說不定你的倩影,也會融入別人的鏡頭,成為定格的“花仙子”、“花相公”。

[臥雲懸索橋]

現在我們進入篁嶺故事第二篇章“雲中漫步”,也開始了對諸位膽量與氣魄的考量。前方就是臥雲懸索橋,全長186米,是江西省目前最長的懸索橋。橋很牢固,承載量達20噸,大家儘管放心邁步。你也可以唱著“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的歌上橋,不過請不要在橋面上跑動,也不要搖晃以免影響他人。走過這段橋面就可以步入花仙子的故里——花海。景區還有溜索和高空熱氣球等娛樂專案,如果感興趣,也可以身臨其境感受一下。

[五色魚塘]

現在我們回到了古村落,開始探尋篁嶺村落的祕密了。

左手邊的這個不規則圓形水塘,叫五色魚塘。傳說這方魚塘是篁嶺進士曹升開鑿的。曹升曾任浙江按察司經歷,離職退休時,從杭州帶回五色魚放養在這個魚塘裡。但為什麼修在這裡呢?按五行說法,南方屬火,篁嶺山高缺水,又朝著火向,早年的篁嶺經常發生火災。曹升精通風水術,在此修口水塘,讓篁嶺村的建築倒映在魚塘的水中,以剋制南方的火,從此篁嶺村就很少發生火災了。右邊的這棵紅豆杉是本地最大的一棵,又稱“團圓樹”,因為它是由無數細根簇擁而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古戲臺]

一個偏遠的山野村落,居然還有古戲臺,想不到吧?

過去,篁嶺因交通不便,非常閉塞,民眾的文化娛樂很少。但篁嶺人好熱鬧,熱情好客,於是每逢婚喪嫁娶,生日壽誕,村裡的大戶人家,就會出資聘請鄰近省份的戲班來這戲臺上演戲慶賀。全村人白天喝酒,晚上看戲,一家有喜,全村快樂。以後景區也會有民俗表演,如徽劇、儺舞、茶藝等。

[培德堂]

這棟房屋叫培德堂,原主人叫曹鳴鶴。他是篁嶺進士曹鳴遠的族兄,在篁嶺村是家喻戶曉的響噹噹的人物。培德堂整個佔地約140平方米,屋前有小院,院內有魚池、假山,院牆上的雕花漏窗非常小巧精緻。

正屋為三間兩廂二層樓結構,大門上方就是水簷天井,是比較少見的三披水簷天井。天井三面的木雕以三國故事為主題,人物眾多,形態逼真。一樓有房間4個:進門兩邊有2個小耳房,堂前兩邊為2個廂房。這種房屋結構,就是徽州古建築中典型的“對朝堂”格局。二樓在天井兩邊還有2個小姐繡樓,邊上的“美人靠”為小姐繡樓增添秀色。關於美人靠,婺源歷來就有這樣的俗語,說是“美人靠,靠美人,越靠越美。”所以啊,各位朋友,特別是美女們,要去上去多坐坐啊。

[晒秋景觀]

已有500多年建村史的篁嶺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植、曹振鏞的故里。曹氏父子歷經乾隆、嘉慶、道光三代皇帝,協助主持朝政75年。在嘉慶皇帝出巡時,曹振鏞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處理政務,代君三月,因此民間有“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無”這句俗諺。

秉承祖上遺風,篁嶺先民習慣用平和的心態與“地無三尺平”的崎嶇地形交流。祖輩起,他們就用竹篩匾晾晒農作物,既不佔地方,又便於收藏。如今,“篁嶺晒秋”已成為固定習俗,春晒茶葉蕨菜,夏晒茄子豆角,秋晒稻穀辣椒。時令變化,竹晒匾裡所晒之物也在不斷換新,你在不同季節,不同角度都可以拍到滿意的晒秋作品。這裡也是景區的觀景臺,整個篁嶺村是枕高山面水口。後山為來龍去脈,以水口為聚落核心,居所呈扇形排布,是典型的U字型古村落。天街恰似一條玉帶將屋舍串接,前店後坊,簡直是縮寫版的“清明上河圖”。

[攝影吧]

如果朋友們覺得站在天街拍攝還不過癮,還想拍到更好的畫面,喏,邊上的這棟房子就是“攝影吧”。那是我們景區專為攝影愛好者打造的攝影交流創作基地,主要提供影視攝影創作、器材配件租售、影視作品展示、業內互動交流等服務。

攝影吧共三層,一層為攝影輔助器材配件銷售出租;二層為休閒展廳,可以休閒娛樂,展示攝影作品,攝影經驗交流;三層為創作觀景臺,是村落晒秋景觀最佳拍攝點之一。

[樹和堂]

我們現在參觀的是一幢官廳,叫“樹和堂”。官廳是供權貴人物遂行祭拜奠儀之地,村莊有人在外為官,回故里修建官廳,既顯身份又備奠儀之用。這座官廳建於清嘉慶年間,它的主人是曹鳴遠,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進士,官至江西才子之鄉撫州府臨川知縣。

根據徽州民居的傳統,這個院落裡種了梨樹、棗樹,“梨”在婺源話的諧音為“利”,意為吉祥、吉利之意;“棗”寓意“早生貴子”。以前的男主人在外出經商前會在院子裡種下梨樹,或帶走一捧土,寓意離鄉不離土。

磚雕門樓被稱為“文化門”,這官廳雖屬常見的字匾門,但整體月眉形窗罩搭配八字形窗,門罩飛桅戧角,瓦當勾連,彰顯氣勢。水磨青磚精雕細刻,花邊人物應有盡有,“傑應歧靈”的門額則顯示了主人“英雄不問出處”的境界。徽式民居兩邊院牆要略高一些,因酷似馬頭故稱馬頭牆,又稱封火牆。

樹和堂佔地面積約150平方米,進門有一塊石雕,是以游龍飛鳳構成福字,代表福臨門,大福大貴之意。官廳內飾較為簡單,一般都會有天井,主要是採光通風,天井下襬了一口缸,缸裡的水主要起到消防的作用。而這水是天上的雨水,又稱無根水,所以又有天降鴻福之意。下水道是古代銅鎖狀,寓意鎖住水源,鎖住財源,四水歸明堂,肥水不流外人田。這有幅對聯“金石其心芝蘭其室,仁義為友道德為師”,意思是說做任何事都要有持之以恆之心,讓仁愛和正義做自己的朋友,良好的行為準則成為自己的老師和做人的標準。我們再來看中堂的擺設,堂名為“樹和堂”,意為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家人和睦,以前只有大戶人家才會有這樣的堂匾。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有沒有名堂的來歷,就是說它是一個有名字的堂。高懸匾額下是中堂字畫,“高花風墮赤玉盞,老蔓煙溼蒼龍鱗”,為曾國藩題寫,此人是晚清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死後諡號為文正,後人稱之為“曾文正”或“文正公”。

邊上掛的是唐伯虎的一幅書法《吳門避暑》,這首詩,描繪的是他剛進入避暑的“密遮竹葉涼冰簷”佳境時,忽遭“風雨”的喜出望外心情與美妙場景,可謂活靈活現。字畫下長條案桌,中間擺放了自鳴鐘,兩邊擺花瓶和屏風鏡,意為終身平靜,一生平安;自鳴鐘也叫長鳴鐘,寓意為長壽之意。

院子裡的這牆上嵌有一個焚紙爐,以前寫過字的紙或用過的紙都必須燒掉,不能亂扔,亂扔是對文化的不敬重。

[許村文化站·怡心堂]

怡心堂,是從許村鎮搬移到篁嶺來的文化站老屋。這是景區獨創的“傳統古建異地搬遷保護模式”,讓異地古建築在篁嶺獲得第二次生命,並以它們的絕世風華讓後人感受它,真實地觸控到它,親眼看到它的重生。對於該種模式,我們還在摸索中,特別歡迎見多識廣、博學多才的朋友們給我們提出寶貴的意見啊。

[香榧樹]

這株古樹叫香榧樹,它的果實可以食用,食用價值、營養價值、藥用價值都很高。其果實油是良好的食用油料,有止咳、潤肺、消痔、驅蛔蟲等藥用功效。這裡是篁嶺村的最高點。站在這裡,可以俯看篁嶺村的全貌,當然也是最佳的拍攝點之一。

[五桂堂]

五桂堂正屋佔地面積約120平方米,這樣的房屋,在篁嶺是大戶人家。堂名取自院內和附近的五棵桂花樹,開黃花的金桂和開白花的銀桂都有,而且是“月月桂”,一年四季,屋內屋外都充盈著清雅的桂花香氣。

正屋是典型的對朝堂結構,屋內的木雕相當大氣而精緻。可是,人們至於還沒能解讀出那些木雕圖案所表現的主題,博學多才的朋友們不妨試試。

此屋原主人曹廷啟,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官至戶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府尹事曹文埴的生身父親。曹文埴顯貴後,出巨資興建了這座五桂堂送給父親,以報不忘生身之恩。

曹文埴為生身父親興建了這座五桂堂,而曹文埴的兒子曹振鏞則捐資興建了篁嶺的竹山書院,就在曹氏宗祠邊,等會兒我們會經過那兒,再為朋友們細說吧。

[慎德堂]

慎德堂是曹鳴遠父親、被朝廷有司旌表為“孝友”的曹孜學的宅第。慎德堂總佔地面積約130平方米,包括小院、客館、正堂和書房4個主要部分,另有魚池3口,整體結構小巧雅緻,功能多樣,是篁嶺最“考究”的民居之一。

庭院門上“淮興裡”就是說不管你在外面經商,還是做官有成就後都要落葉歸根,榮歸故里。正房門罩下水磨青磚雕刻了“漁樵耕讀、琴棋書畫”。“八卦”是道教的象徵,兩塊地袱石分別雕刻了丹鳳朝陽和魚化龍。進門同樣是四水歸明堂,石雕水井照壁“游龍飛鳳”構成福字。兩邊牛腿雕刻的是明八仙,而堂名為“慎德堂”,意思是提醒後人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後行。中堂對聯“地靈人秀誕豪傑,絳闕清都想盛容”為晚清重臣左宗棠題寫。

後進院落有幽靜書房和觀魚池。我們再來客館參觀,客館正中橫匾為“繡窗入靜”,兩邊對聯為“子孫賢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是清代書法家吳清望所寫。客館的邊廂牆壁上還掛有“吳門四傑”之一文徵明的書法作品《煮茶》。文徵明就《煮茶》寫過幾首同題詩,這是其中的一首。

朋友們來看看,這是什麼?很多人都會說,這是一張床。不錯,它確實是一張床,但又不普通,它有一個很美的名稱,叫“繡榻”,周圍刻滿了繡花紋,是過去大戶人家老爺、太太睡覺用的床。床上這個像茶几的東西又是什麼呢?它叫“鞋踏”,也叫“踏臺”。它本來是放在床前地上的,人上床睡覺之前,得先把鞋子脫下來放在踏臺上。

客館門面是晚清時期的“全雕扇”樣式,雕工精細,修飾華麗,在講究“財不外露”的徽州古建中較為罕見。內屋回字圍嵌入八仙的“法器”,稱為“暗八仙”。屋外上門簷與牛腿雕刻“和合二仙”。

[天街]

篁嶺村空間佈局別緻:一條長388米的天街橫貫南北、三座橋崗通往村內外、六口井塘寓意六六大順、九條巷道蜿蜒曲折。我們現在走的這條巷,是篁嶺最重要最平坦最寬闊的巷道,就是是著名“天街”。 天街是篁嶺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也可以說是篁嶺的“商業一條街”。我們已經來到了天街的核心,也是村落核心,當地老百姓閒暇之餘都在此聊天,拉家常,因此又稱之為“新聞釋出中心”。

[眾屋·繡樓]

這幢建築就是篁嶺的眾屋,也就相當於村委會,是長輩,族群開會議事之地。門額上“聖旨”兩字型現了曹氏在朝為官的地位。大門為牌樓門,徽居比較注重風水,一般朝南朝東,如受限制會在門口加小院落或改變朝向,避免直衝西向而不吉利。以後西式酒吧將會進駐中式廳堂。眾屋隔壁是繡樓,以前小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一般只能呆在樓上,有護欄的地方叫美人靠,就是小姐休息的地方,也是以前小姐拋繡球選夫婿之地。門樓下“奕挹”二字,就告誡了繡樓小姐自己要舉止端莊、知書達理,選擇的夫婿要門當戶對、恪守禮教。

[茶禪一味·京衛府]

這棟房子名叫京衛府,現在改造成一個品茶、賞茶、購茶的場所,所以掛了“茶禪一味”的牌匾。

京衛府原主人是曹廷諮,清代嘉慶年間,擔任京城軍事總機構“都指揮使司”的六品銜“京衛經歷”,相當於現在的監察局長。主人任職滿期後退休回家鄉,修建了這座京衛府,作為接見官員、會客聚友的場所。

京衛府臨街及外沿的兩面都做成木門窗,木雕線條簡潔大方,與京衛府的莊重相協調,也體現了主人的清正廉明。大門上方的4個圓“門頭”,是等級的象徵,說某人“有來頭”,來源就出在這裡。

[竹虛廳]

竹虛廳的主人是曹元功,他崇禎八年(1635年)拔貢,授職湖廣興山縣知縣。竹虛廳,佔地面積約100平方米,整體為三間結構,但一樓沒有廂房,這與它作為讀書、教育的場所有關。竹虛廳最顯著的特色,是臨街一面全部為木雕,圖案精美繁複,極盡奢華,令人歎為觀止。門面上的6方木雕圖案,左上是“趙子龍救阿斗”,左下是“關公送嫂”,中上是“九代同堂”,中下是“文王訪賢”,右上是“周文王打獵”,右下是“狀元及第”。四根木柱上的樑撐的木雕主題,從右到左,依次是福、祿、禧、壽。門罩上裂紋還有梅花和竹子的雕刻,意為“寶劍鋒從磨勵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竹子又代表竹報平安、步步高昇、節節高之意。整個竹虛廳,簡直就是一座木雕藝術的寶庫啊!

中堂畫《喜上眉梢圖》是“揚州八怪”之一李鱓畫的,配的詩是:“爾性何靈異,喜上最高枝。探得好訊息,報與主翁知。報與主翁知,雙雙集鳳池。梅花春信早,喜遇聖明時。”

竹虛廳的屋外有木樓梯通到二樓,二樓的外側有一個大晒臺,也是觀景臺,站在樓上眺望遠山的景色,真是心曠神怡。樓內還有2間相通的房間,作為住宿之用。

[客館]

對面這幢房子是客館,也就是現在的賓館、飯店,上簷板雕刻的是“雙龍戲珠”,挑簷枋則雕刻了“八仙過海”,下簷枋浮雕了“姜太公釣魚”。四根託柱則雕了四個象頭,代表吉祥吉利之意。兩邊還雕有雌雄獅子,俗話說:“獅子滾繡球,好戲在後頭”,代表好運連連之意。

[結束語]

朋友們,本次篁嶺之旅就告一段落。請記住導遊小×,更記住篁嶺!篁嶺時刻都期盼著各位再次光臨,再續今緣,共同譜寫我們新的“篁嶺故事”。

嶺導遊詞 篇18

東山嶺可謂是一座奇山。相傳為古代仙人道士煉丹修性之處,名曰“小瀛洲”。而今,“仙人”遠逝,“丹灶”尚存,那百多幅刻在巖壁的詩文寂寥地抒發著古人的感懷,傾訴著這座名山曾有的輝煌。

東山嶺從山谷到山脊,到處聳立著形態各異的峭巖、崖壁和大大小小的山石:有石嶺、石海、石谷、石崖;有石梯、石橋、石鷹、石雞,有傳說中神仙住的石床、石板、石桌、石凳……岩石重重疊疊、懸崖凌空、搖搖欲墜。其中一巨大的“活石”怒聳崖畔,有三級風吹拂時,“活石”便微微顫動,此時觀石,會感到活石在慢慢升降。山上還有由無數塊岩石疊成的“三十六洞”,傳說這些奇洞與南海相通,有一次海龍王上東山嶺取仙丹救母,不慎龍船擱淺,後經神仙指點從“三十六洞”返回龍宮。

沿花崗石道拾級而上,但見峰巒屏立,怪石擎天。一路上,山花爛漫,峰迴路轉。山上古今石刻歷歷在目,尤以“海南第一山”、“南天鬥宿”、“洞天福地”、“東山聳翠”等最為壯觀。

東山嶺上有著名的佛教寺廟,最為有名的為潮音寺,此寺為紀念南宋抗金名將李綱而修建的。一年四季遊客絡繹不絕,香火鼎盛。遊覽景點彌勒宮、李剛塑像、龍洞迷宮令遊人嘖嘖稱奇。東山嶺已建有現代化豪華賓館,其東山羊、和樂蟹、後安鯔魚、港北對蝦、東山烙餅等風味美食令遊人大飽口福。在海南的山中,東山嶺不高,也顯不出多少幽峻來。然而從古至今,論名氣之大,推崇者之多,沒有哪座山可與之媲美。早在晉朝,文人墨客就在此地留下筆墨石刻。到明代,萬州牧曾光祖題寫了“海南第一山”幾個大字,由工匠鐫刻在東山嶺上。至此這一名號便堂而皇之地成為東山嶺的代名詞。

標籤: 導遊詞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zhuanti/redian/lopwem.html
專題